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化改革方向

市场化改革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化改革方向

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业 利率 改革 市场 管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要求“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11年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的报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现状与政策思考》中提出在恰当时机下逐渐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因此,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保证满足标准条件的金融机构在市场机制下定价,控制不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的定价权。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的经济条件已经满足了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所需的条件,伴随着国有和私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及他们的成功上市,金融机构的软约束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问题也在逐步解决,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金融市场的供求来决定,主要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市场化。实际操作中,推行利率市场化就是转移利率的决策权,即交给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状况、市场情况和相关政策自主决定利率。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步骤,其不仅关系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更关系到资本能否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到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部门当中去,以及金融机构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这对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很深远的意义。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在货币市场以及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推行获得较为满意结果的前提下,再逐步推行市场利率。目前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已经成为金融市场利率的基础,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就是针对银行间拆借利率来开展。

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于专业银行资金的拆借是明确表示赞成的;而正式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的管制,是在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中,明确了拆借利率的商定是在需求双方根据市场资金的行情来决定。

债券市场改革方面,1991年,我国国债发行的方式开始采用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方法;1996年财政部建立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使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得以实现;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当中宣布,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来开办银行间的债券回购业务;1999年,财政部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了以利率招标的方式来发行国债;2004年,人民银行又在其颁布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买断式回购业务管理规定》当中,增加了回购市场价格发现、规避风险等多种功能,进一步丰富了债券回购交易的业务形式。

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主要进行方式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外币利率的市场化:经国务院批准,2000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实施了境内外币利率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二是放开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直到2003年11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才开始放开。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198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首次尝试,在《关于下放贷款利率浮动权的通知》中宣布,商业银行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基准上浮其贷款利率,浮动的幅度最高不能超过规定利率的20%。而随着贷款政策不断调整,至2004年为止已经实现了存款利率“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

我国利率市场化决策方向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效果获得了可观的成果,一方面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另一方面也基本实现了存贷款利率在“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而随着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体系逐步完善和金融市场的逐渐成熟,进行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进一步放开存贷款利率势在必行。

然而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存款利率都被压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自2004年开始,一年期银行存款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有一半时期为负,且平均值为-0.5%。对于这一决策的原因,《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可持续经济增长》一书认为,中国实行低利率政策原因在于:

2003年以后大量的外部盈余,和盯住美元的固定名义汇率制度。为了这一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开始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大规模干预,结果2003年中国官方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了1170亿美元。由于中国经常账户的持续增长,央行继续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大规模干预,外汇储备平均以年GDP的10%的速度增长,在2011年底达到了3.2万亿美元。

央行于2003年开始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放大本外币对冲操作以保持物价稳定。2011年底央行将法定存准率提高到21.5%(中小银行为19.5%)。央行的法定存款以及银行手中持有的央行票据的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占GDP的比重从1997-2002年平均为17.5%骤升至2003-2011年的38.4%,并于2011年底达到40.7%。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央行的法定存款以及央行票据的融资成本是巨大的,所以维持低利率来减少融资成本也就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低利率条件下商业银行要向央行提供如此规模的融资无疑是困难的,因此通过规定存贷款之间的最小利差水平,让银行获得超额利润就成为维持央行大规模融资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手段也使得融资成本最终转嫁到了储户的头上。为了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这种人为压低的利率水平势必不能长久下去。

推行利率市场化面临的困难

目前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框架仍旧不够完善,要想完全放开利率管制、基本依靠市场调控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就必须按照我国国情和实际发展的需求安排一系列重要金融制度,比如: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目标利率选择等,尤其是要使市场化的中央银行目标利率得到实现,公开市场操作的功能与成效不断的完善。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上仍然存在着包括Shibor、Chibor、国债利率、定期存款利率在内的很多类型的基准利率。这些基准利率在利率产品定价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却都无法完全满足宏观调控的目标利率的要求。所以在放开存贷款利率之前,选择培养一种能满足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有效调控的目标利率,已经成为当前的关键问题。

对于目标利率的选择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决定市场基准利率的应该是货币市场的利率。“因为货币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流动性资金借贷的市场。而存贷款市场是零售市场,市场化之后不会出现统一的价格。货币市场上,由于都是金融机构进行买卖,容易形成统一的利率。所以从目标来讲,还是要形成货币市场统一的基准利率”。

快速、有效的使金融市场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引导存贷款利率是当前利率传导机制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疏通利率传导渠道是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之前首先要完成的,这样做可以使存贷款利率能够有效的被央行通过市场手段所调控,并且改变当前存贷款基准利率反作用于金融市场利率这种不正常的利率传导机制。一方面金融市场利率对存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利率还受到了公开市场操作与存贷款利率这两者的引导作用,假如不能够在彻底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之前有效的疏通利率传导渠道,那么随着存贷利率的放开,银行为了吸收更多存款必然提高之前一直被压抑的存款利率,进而提高贷款利率,带动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利率上涨,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被动上涨,加大了央行调控经济的难度和压力,而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市场利率及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这两者对存贷款利率不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央行就很难再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以及贴现利率等间接调控手段对存贷款利率进行迅速有效地控制,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行和效果都会受到较大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相对稳定,不仅让银行业一直赚取暴利,同时也导致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很多金融机构风险定价能力较弱,一旦放开存贷款利率,这些金融机构在缺乏成熟有效的风险定价能力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包括自身资金条件并不是很好的中小银行被迫去开拓中间业务从而扩大风险,而且由于不能再赚取高额利差,既得利益者与操作上的难题都将阻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当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从2012年4月份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并没有如经济学家们此前预期中那样,同比增速在2012年一季度见底后回升,反而还有进一步回落的隐忧。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不宜过快放开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一方面由于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减弱,在放开贷款利率的情况下,银行为了贷款势必要较大幅度降低贷款利率;另一方面,由于存款长期的零利率乃至于负利率,放开存款利率就等于提高存款利率,银行长期赚取的利差必然大幅度缩水,很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危机。

相关解决措施

为了应对以上这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下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应该先允许某些部分符合标准的金融机构,让他们开始试行市场化定价,对于那些不达标金融机构的定价权要进行限制;二是不应该一次性完全放松利率管制,而是应该抓住时机逐步扩大利率浮动的区间;三是应站在全局性的角度上慎重考虑处在不同阶段的利率政策会对金融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另外还应该对不同类型利率产品之间的套利行为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尽量避免该情况的发生;四是利率的放开程度不应与金融机构、企业、居民的接受程度产生过大偏离,而应该保持一致。

总的来说,就是循序渐进的放开利率管制,一方面根据不同对象采取针对的措施,缓慢推进,让各单位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在放开的过程当中不断查漏补缺,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处理。

而且,对于逐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这一点,央行课题组的报告提出了几项具体措施:“第一,放宽贷款利率下限。第二,简化贷款利率档次。另外就目前来说,放开银行存贷款利率之前所需要的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很多银行由于存款资源较为紧张,开始大规模推行理财产品,将其利率水平与上海同业间银行拆借利率(SHIBOR)挂钩,成为了利率变相市场化的一个代表性工具。由于理财产品在银行总负债表内的规模越来越大,不仅开始倒逼利率市场化,其管理的难度和风险也开始提高。对于银行本身来说,利率市场化的第一个风险是利差水平可能缩小,与世界主流银行的利差趋同。而另一个风险则是资金开始变得更加短期化,从理财产品发行的现状来看,3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较受市场欢迎,对于银行来说,这意味着期限错配的风险开始增大,一旦存款或者存款类资金出现大规模流失,那么贷款也必将被迫减少,而一旦贷款不能被取回,那么银行将面临较大规模的风险。为了降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造成的风险,势必要在此之前推出并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结论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基本完成了市场化的目标。资本市场化中最重要的一项利率市场化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包括一方面基本完成了货币市场及其债券市场,同时还完成了“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阶段性目标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而如何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即完全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已经成为继续发展市场经济道路上的又一道难题。

1.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国内增值税增10.8%.上海商报,2012-3-24

2.建存款保险制度 护航利率市场化.第一财经日报,2012-3-23

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董辅 市场化 市场化原则 所有制改革

作者简介:陈燕和(1971-)男,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市场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国际市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049-01

注:今年为董老辞世5周年,写此文以作纪念。

20世纪80年代,董辅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问题进行了研究。从他的这些研究中可以总结出他的市场化原则理论。研究他的市场化原则理论,对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董辅市场化原则理论及启示

董辅市场化原则理论内容是:市场化包括所有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两个方面。所有制改革,变单一公有制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为多种公有制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的混合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变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必须以所有制改革为基础,两者不可分割、相互适应、相互配合。所有制改革为市场经济创建微观基础,运行机制改革为所有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只有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化的顺利进行。根据董辅市场化原则理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市场化改革包含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内容。董辅市场化原则理论强调所有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两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市场化改革实践中,所有制改革和运行机制改革,绝不可仅仅偏于一方。只有两方面改革协调配合,才可能取得经济转型的成功。

所有制改革不等于市场化改革。所有制改革只是市场化改革的一个方面。一味强调所有制改革而忽视运行机制改革,认为只要进行所有制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就会自动走向市场经济的主张,只会使改革误入歧途。况且,即使把所有制形式全变革为非公有制形式,而缺乏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也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

不进行所有制改革就不能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忽视了所有制改革导致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60年起的市场化改革的失败。在总结前东欧国家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后,董辅得出结论:不进行所有制改革就不能将市场化进行到底。所有制改革的作用在于,通过调整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改变公有制实现形式,为市场经济创建微观基础。只有进行所有制改革,才能取得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所有制改革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1985年,董辅提出建立以多种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结构,更加明确了所有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宗旨。明确所有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就使所有制改革具有了比较明确的改革方向: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本质,必须发展多种公有制经济;为了达到市场经济效率,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改革既要为了市场效率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又要为了社会公平而发展多种公有制经济。否则,所有制改革就可能失去明确的方向。

二、对几种所有制改革片面认识的评析

董辅市场化原则理论启示我们,要全面认识经济体制改革,任何割裂所有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有机联系的尝试,都将使改革遭致挫折。当前对于所有制改革,仍然存在一些片面认识。

1.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两种片面认识

对待非公有制经济有两种片面认识:(1)反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反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或者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所有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联系。所有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天然兼容;运行机制的改革就是建设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反对者和限制者没有看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2)完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完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人从另一个极端来看问题,除了赞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外,他们还赞同将所有公有制经济私有化。他们同样割裂了所有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联系,忽略了所有制改革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所有制改革的内容,但并非全部内容。所有制改革要求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但同时要求,要保留公有制,保持公有制在6个部门对整个社会主义经济起主导作用。如果连这部分公有制经济都私有化了,就谈不上公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掏空了社会公平的基础,就会迷失社会主义方向。

2.对待公有制经济的两种片面认识

对待公有制经济的两种片面认识是:(1)反对公有制形式的任何变化。1978年,董辅提出改变公有制的形式。事后人们称董辅当年的壮举为“破冰之举”。当时几乎没有人赞同公有制形式上的任何变化。即使在今天,同样有人反对改变公有制形式。公有制形式的变化有两种:第一,公有制转变为非公有制。有人不加区别地称公有制转变为非公有制为“国有资产流失”,其实这里面有非法与合法的区别。非法的“国有资产流失”理应受到法律制裁。而合法的,如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以出售等方式规范地转变为非公有制,却也招致非议。反对公有制转变为非公有制的错误与反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人的错误一样,割裂了所有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联系。第二,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如将公有制转变为股份公司。反对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人没有看到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有利于公有制经济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如公众所有制经济的财产约束比共同所有制强,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的能力也比共同所有制经济强。从原因上看,这些人也是割裂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与市场经济的联系。(2)公有制全部转化为非公有制。支持公有制全部转化为非公有制也持有私有化的主张,其错误与上面分析过的支持完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错误相同,此处不再论述。

参考文献:

[1] 董辅:《董辅选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4-0056-02

高速公路承载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其具有独特的特点即“技术标准高、工程造价高、经济效益高”。故而,对高速公路进行养护和管理工作也就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的效果就必须进行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和实践。

1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的实践策略

随着我国市场体制发展的深入,高速公路养护的良好发展也需要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因此,我们要积极进行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具体的改革策略如下所述。

1.1适应市场完善管理

要想实现市场化改革,那么,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必要的。首先,定额管理的实行。“为了使养护管理工作在人员配置、工作量计算、机械配置及使用上有一个量化标准”,进行合理的量化管理是一种有效的实现方式,即对材料的使用量、人员素质、经费需求等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而定额管理的实现是需要根据高速公路养护的特征,对公路养护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员配置、机械使用、材料费用等进行整合,从而确定出具体的报价单,并通过科学方法编制出具体的养护定额。其次,加强合同管理。由于有些基层公路维护部门并没有足够的条件向社会公开招标,只能通过委托的方式来寻找承包商,所以,这就需要在养护管理部门同养护实施单位之间签订劳动。因此,为了保证高速公路养护维修的质量,我们一定要在合同中对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因素和责任进行明晰,同时,还要把费用、期限等内容囊括进去。通过这种合同管理方式不但能够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还能够提高高速公路养护质量管理意识,确保养护工作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

1.2实行招投标制度

对于条件允许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应该积极通过招投标方式优化选择合作伙伴,以改变原有的委托、明令的方式。这种招投标方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工程类行业都积极实行的一种有利于提高施工质量、实现成本控制的方式,是一种市场经济的标志,它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有意向的合作伙伴会通过投标书的方式向管理单位申请,管理单位可以通过中介机构,也可以自己组织专家队伍寻找最佳的合作方。因此,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就要积极实行招投标制度。

1.3逐步实现市场化

市场化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于市场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应该尽量的引进社会力量进入当地市场,推动高速公路养护业进入市场的竞争机制中,建立一种良性发展方向。比如,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来鼓励当地高速公路养护单位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和改革,并积极参与到养护项目的竞争当中,并积极扩大自身的养护范围,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当地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的实现做出一份贡献。但是,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一定要明确其自身的地位,政府在高速公路养护的市场化模式发展中是管理者,并不是参与者,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来监督和约束高速公路养护单位的市场行为。

1.4规范市场规则

在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中,市场规则的规范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对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中的参与行为进行规范。对市场行为相应的进行规范,目的在于防止不正当市场竞争的出现,影响市场化改革的效果。而市场行为的规范基础是要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对于不同地区而言肯定会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各个地区要以国家规定为依据,根据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我国交通部就制定了很多对市场行为、招投标机制、工程实施行为、监督行为、评价行为等进行规定的法律法规,如,“《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准入机制》”等。正因为这些规定的存在,高速公路维护的是市场准入、工程投资、招投标工作以及工程质量监督和评价等工作就受到了相关规范和原则的约束。这样在各地区的高速公路养护工作中,公路改造、大中型维修项目等就拥有了一个明确的参照规范,对于小型的高速公路维修养护项目来说,还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市场化原则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从而规范“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

1.5积极发展高速公路养护中介机构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目前在我国这种中介结构模式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得以证明这种中介机构发展模式的实际效果是比较好的,为此,既然在市场经济模式下,高速公路养护的市场化改革也需要借助于中介机构。因此,要“逐步建立和整合包括高速公路养护咨询公司、养护承包企业和养护监理公司等在内的中介机构,形成专业齐全、竞争充分的中介市场。”中介机构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因此其具有独立的利益关系,同时不同类型的中介机构功能不同,对于高速公路养护来说,如果培养出了专业化的中介机构,高速公路养护单位就会具有明显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特点,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独立发展的高速公路养护主体。但是,高速公路养护中介机构的发展并不是单独进行的,其需要同养护机构、高速公路的管理机构等进行协调工作,积极为高速公路的管理机构提供有效的公路调查、评价监督、预警等服务功能,给管理部门的决策工作和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信息基础,共同推动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2结论

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虽然已经不是一项最新的研究内容,但是,其在改革中仍然有很多地方做的并不是很到位,主要问题表现为改革过于机械性,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本文主要是对市场化改革所必须进行的工作做了简要的总结,在实际的改革工作中,为了保证当地高速公路市场化改革的质量,一定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改革策略的选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黎凯.关于我国高速公路养护市场化的思考[J].交通标准化,2011(20).

[2]吴廷录.公路养护市场化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0(2).

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围绕着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各类争论,明显出现了若干认识误区。对于股权分置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首先,应注意“标”“本”兼治的原则,不应只强调治“本”,不应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在发达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和“一股独大”可以在健全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健康的推动力量,那么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存在这样极大的可能性,即在中国特有的所有制结构下,建设起对“股权分置”和“一股独大”扬长避短的市场环境,使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在现有条件下的劣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加快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的发展步伐。

其次,对股权分置改革,应和中国养老体制改革统一考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13亿人和6000万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把部分投资者的短期利益和全体人民的长期利益结合起来。可以设想,如果把相当一部分国有持股逐步转变为全国养老体系和个人养老账户的持股,国有股份将成为中国股市中一支长期性的稳定力量,而不是一支“威胁性”的力量。

第三,对股权分置改革,应和中国股市的市场化改革统一起来,应在中国股市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下进行规划设计。单纯从技术层次推动股权分置改革,很可能使改革走偏方向。只有在股市市场化改革的原则指导下,我们才可能看清楚该改什么、不该改什么,该怎么改、不该怎么改,以尽可能扬长避短,尽可能减少改革的成本和冲击,尽可能扩大改革的收益。

第四,对股权分置改革,应和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战略统一考虑。如果把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搞成单纯的“分家”方案,将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强烈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建议: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应围绕企业整体的改革发展战略进行设计,应当成为企业整体改革发展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特别应当警惕一些企业因为打算“拆伙走人”而特别热衷“股权分置改革”的倾向。

围绕着股权分置的种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急躁心态。中国股市目前所面对的是一场严重的制度性、结构性危机。这场危机将展示的深度和广度很可能超出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人的想像。

对于当前中国股市这场制度性、结构性危机,目前市场上很多人还以中国股市惯常的股价调整来看待,以急功近利的手段,试图尽早造出一轮新的“轰轰烈烈”的“牛市”,试图以“速决战”的方式来解决中国股市制度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已经开始证明,这种回避实质问题的观念和行为,这种急功近利的浮燥心态,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在拖延中国股市危机的解决进程,加大中国社会为解决股市危机所付出的代价。

中国股市要想走出目前的发展困局,必须坚决转向并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发展方向。实践已有力地证明,高度行政集权的市场管理方式不但不能有效地控制股市风险,反而在不断加大股市风险。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股市的走势与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走势明显背道而驰,根本原因即在于中国股市的演进路径正与中国国民经济改革的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道路背道而驰。

市场化改革方向范文第5篇

石翊(1987-),女,汉族,河南人,就读于兰州商学院统计学院,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管理。

常宽心(1988-),女,汉族,河南人,就读于兰州商学院财政学院,研究方向:公共财政与公共经济。

周振贵(1986-),男,汉族,广东人,就读于兰州商学院统计学院,研究方向:投资分析。

摘 要: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从利率市场化的时机方面阐述了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时机是否成熟,先说明利率市场化必备的条件,接着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既已获取的成果来说明现今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机。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时机;评价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必然趋势,如果利率改革进行的好,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但是利率市场化的进行确实十分困难,得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市场条件成熟时,放开利率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阳性循环的作用;反之,则会适得其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负作用,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推行利率市场化需要的基础和条件

利率市场化的整个过程需要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也要有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和监管措施。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的初始条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利率市场化所应具备的初始条件进行探讨。要使利率市场化获得成功,至少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宏观经济稳定和适当的金融监管。世界银行也对金融自由化的条件进行了界定,认为宏观经济稳定;财政纪律良好;会计、法律体系完善等都是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基础条件。

(一) 在合适的经济环境下实施利率市场化

正如上面所说,要推行利率市场化的首要条件是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世界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济环境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国外市场也变得至关重要。因此,推行利率市场化要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不能贸然行事,否则会使经济难以承受频繁的利率变动而变得剧烈波动。所以稳定宽松经济环境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础。

(二) 金融市场的完善

对商业银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思路,把商业银行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让商业银行成为市场利率的传导器,确保利率市场化的形成。要大力开拓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让货币市场的利率能准确的反应货币的供求情况,使货币市场的利率成为我国经济市场的基准型利率。与此同时,要把利率市场化法制化,不仅立法,法律适用上更要严格。

经营风险是银行的特点,银行的目的是承担一定得风险赚取相应的利润。而银行监管者的职责则是规定银行的行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还要定期的对银行的业务进行检查。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定价权下放给银行金融机构,但是如果这些引不起公众和监管者的重视,则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银行无法根据风险来确定资本的价格。所以,银行监管者应该健全监管制度,给银行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我国市场利率化改革既已取得的基础和条件。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金融领域对应的就是固定利率制,这在建国初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我国也已经摒弃了计划经济,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因此,固定利率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才是趋势,近年来我国在这一方面也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近几年来,央行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1)央行调整再贷款利率来引导商业银行的利率;(2)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工作,央行建立了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为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利率创造条件;(3)我国的国债利率部分实现了市场化。

“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是十报告中的重要指示。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有关键的两步:第一步是2004年的存贷款利率调整,首先,央行放开了存款利率的下限;其次,央行放开了除农村信用社以外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下浮的标准是基准利率的0.9倍。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允许贷款利率下浮。第二步是2012年调整了两次利率。央行两次调整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及其浮动区间。这两次利率调整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

不断完善的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我国取得了金融、财政、税收、外汇体制等领域的重大改革。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成立肩负了原来国有专业银行的业务,推动了专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了财政体制,断绝了财政向银行的透支。改革了新税制,税收调控经济的作用更明显了。改革了外汇体制,汇率成了调节经济的有效手段,也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好的外部环境。

三、现今条件下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机评价

在上述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表面上应该继续推行利率市场化,但是利率市场化推行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上述所述的,稳定的市场宏观经济环境,适当的金融监管等,但从当前诸多的经济现象来看,中国此刻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机不太成熟。

自1997年10月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的通货紧缩,各个经济主体对贷款需求量下降,物价下降,在此环境下,推行利率市场化,让市场来决定利率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此时资源过剩,银行的风险意识和内在约束力也加强了,无节制的信贷扩张和利率失控的可能性都不大,因此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利率的上升,而通货紧缩时期成为利率市场化最佳时期。

而最近几年的经济却是处于通货膨胀的时期,而且经济的增长与前几年相比有明显下滑的趋势。物价的持续上涨还进一步的推行利率市场化,让市场来决定利率会进一步导致通货膨胀;在经济火热发展时,银行的风险意识和内在约束力会下降,利率还有可能失控。再加上利率市场化,利率会大幅的上涨,信贷会下降,经济发展会受到进一步的冲击。因此,此时推行利率市场化无异于给正无力的经济雪上加霜,导致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此时,就要放缓推进利率的市场化,要起到国家调控经济的作用,帮助经济度过这特殊时期。

而且在进一步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还很多,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贸然的就推行,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现如今推行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需要注意,如:国企改革滞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金融市场不成熟,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1.兰州商学院统计学院;2.兰州商学院财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冷崇总

[2] 《我国利率市场化及潜在的风险》朱红梅,李英 对外经贸大学

[3]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讨论》张文亭

[4] 《我国应积极推进市场利率化》王京杰 栾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