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运营管理办法

产业运营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运营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运营管理办法

产业运营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研平台 综合评估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013-01

1 科研平台综合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我国科研平台评估工作始于1990年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研究水平与贡献权重为50%,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权重为30%,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权重为20%。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比较接近,此类评估指标体系的优点是侧重定性评估,可操控性比较强,但其缺点是指标过于粗犷,定量评估指标比较模糊,不够清析。也有些科研平台的评估指标很细致,指标中偏重平台的能力和产出考核,没能很好的体现出高等院校平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不适用于对高等院校科研平台的考核。

鉴于平台类别、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的不同,各管理部门设定的考核评估指标的侧重点不同,以及评估指标简繁也各不相同等因素,该文结合高等院校发展实际,提出了适合高等院校科研平台综合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高等院校科研平台分为二大类:即基础研究类科研平台和应用研究(工程)类科研平台。在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科研平台评估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以便作出更加公平、公正的评估结果。

1.1 学科发展评估

高等院校中的科研平台发展都离不开学科的支撑,学科是平台建设得以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同时,科研平台也是学科建设的基石,二者之间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科研平台具有凝聚相关学科和人才的优势,可以凝聚其它学科的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为己用,取得更高水平的技术成果,并能籍此提升学科水平和学科综合能力。学科发展具有保持稳定、持久的科研方向和人才队伍连续性的优势。因此在评估时,除考证平台所处的学科水平外,还要考察其对学科的提升能力和综合相关学科的能力,以及平台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

1.2 科学技术评估

此项指标是综合能力评估参考体系的重点内容,最能体现科研平台的作用和功能,判定其是否符合国家、社会或学校发展的需求。一个科研平台必须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稳定的研究方同,同时要在其所研究领域占有一定的地位,达到一定的研究水平以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等。基础研究类科研平台重点考核文章、项目、奖励等方面内容;应用研究(工程)类平台重点考核是否获授权专利、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成果等内容。

1.3 产业发展评估

此项指标主要针对应用研究(工程)类科研平台进行评估。此类科研平台的建立一般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前哨阵地,是经济发展过程科技攻关的中坚力量。重点考核平台技术水平及其产业化情况,同时要求平台能够提供相关领域的技术服务工作,其中工程类平台要具备工程化验证能力。

1.4 科研团队评估

对科研团队评估是综合能力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一支优秀的技术队伍是科研平台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技发展,创新单元由个人向团队的转化,科研团队在平台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团队带头人的学术思想、学术水平和在本领域内的学术地位、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吸引能力在整个技术团队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还要考察整个技术团队的学科、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一定的人才流动,以保证整体技术团队的鲜活的生命力;同时还要考察团队的学术氛围、学术精神和文化素养,团队是否有凝聚力等等。

1.5 基础保障评估

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是科研平台必备的硬件条件。重点考察实验室面积、基本仪器设备是否能够满足研发工作的需求,配置是否合理同时还要考察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是否建立开发、开放机制等等。

1.6 运营管理评估

运营管理指标与科学技术指标和科研团队指标是科研平台评估的三项重要指标。健全、合理的运营管理体系是保证技术队伍稳定、科研平台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重点考察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日常管理是否科学有序,人员岗位职责是否明确,档案资料等是否完整,实验室环境是否整洁等内容,并能依靠运营管理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学术风气。

1.7 财务管理评估

财务管理工作在评估体系中占有的比重并不大,但平台经费审计应具有一票否决权。对不能够按照计划使用经费,或支出不合理的项目,坚决不予通过。

2 结语

高等院校科研平台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自身的重视,就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科研平台发展的状况来说,该套综合评估参考体系及其权重系数都较为合理,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该套评估参考体系还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为促进科研平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静,吴根,张延东.关于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7(9):96-99.

[2] 国科发基[2008]731号,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S].

产业运营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污水处理厂规模小,水量变化剧烈。由于大多数小城镇人口数量少、人均水量水平低、经济总量小,必然导致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自身规模小。进而,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污水管网配套差、雨污分流不到位等实际问题和城镇企业规模小,外排废水多呈间歇性等原因,使得实际进水量变化很大。

进水水质成分复杂、水质变化剧烈。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受所在地产业结构的影响较大,各地小城镇的主导产业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有产业结构复杂、门类多、行业面广、企业生产过程粗放等特点,导致小城镇的工业排水成分复杂、水质污染严重。

污水处理运行费用很难做到及时足额到位。污水处理费用严重不足,导致污水处理厂难以做到稳定运行。另外有些地区大量城镇个人、单位都有自备用水,占当地供水量的比例不低。而各地都是通过与城市自来水费捆绑形式,收取污水处理费,实际上导致大量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并没有被征收相应的处理费。

员工队伍综合水平不适应实际工作需求。目前小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人员多从所在地常住人口中遴选聘用,员工学历低,加上小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时间短,员工严重缺乏管理经验。

监管不到位。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投资和运行费用大多依靠同级政府财政筹集,同时日常运行接受同级政府环保部门的监督。由于财政资金不到位,给环保部门的监督带来了困难,这样的监管很难做到真实反映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

为实现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现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运营资质管理,规范运营市场,实现优胜劣汰。2004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对从事包括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的企业提出了具体要求,但目前仍有不少企业无证运营或超范围承揽业务,已经获证的各企业间的综合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实际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新申请运营资质的企业要严格审查,对已经获证企业的定期考核要认真扎实,实现优胜劣汰,应通过相关法规,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市场选择优秀的运营公司承担运营管理工作。

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加大投入,保障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资金。我国污水处理事业走向市场已经不可逆转,各地政府必须认真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收费制度,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使其满足实际需求,为污水处理厂运营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并将当年污水处理实际费用列入同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从根本上保障污水处理厂运行和技术改造费用。

加强政府对污水处理厂运营的监管。一方面是强化出水水质监控,污水处理厂出口必须按国家和地方环保要求安装在线检测系统,与环保管理部门联网,并实现稳定运行。另一方面是加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监控,杜绝上游企业非法超标排污,保障进水水质达到要求。对确因运营管理不规范、导致出水超标的运营企业,进行严厉惩罚,直至剥夺运营权。

产业运营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运营风险;对策

Abstract: The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is a core competence of commercial bank,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banking services supply capacity, determine the level of bank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ffect the bank's business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easy to form their own uniqu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dustry. In this pape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80 years since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perations,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the realities of operational risk exists; operational management with international banks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summarized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problems; evolution of operational risk in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operational risk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closely linked to the operational management of this stage of intensive reform, put forward a "efficiency, quality and safety" as a number of basic ideas and principles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operational risk;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继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加凸显出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粗放式经营、粗放式管理和拼存款、拼人员、拼网点的竞争模式基本上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如何运用有限资源,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业务服务效率,有效控制好风险,加快集约化经营转型成为了现实的焦点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管理现状

从运营风险管理实践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分布范围广,涉及人员、产品、环节多,成损率高,发案频率大。例如,临柜业务系统信息录入错误,账务记账反方,金额错误,未经审批授权办理业务,挪用资金,柜员离岗未退系统、未收起印章凭证现金被他人恶意使用,信贷业务中篡改客户信息,外汇业务审查不严形成外部诈骗,票据业务中逆操作办理贴现等等。所有的这些操作风险都属于银行业务运营风险,是一种最为基础、最为普遍的风险。从运营风险管理理论看,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的风险。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服务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的实现和金融产品的生产,操作风险分散、不易被量化、复杂多变。因此,运营管理决定着一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保证了银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一)我国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管理演变过程

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运营管理部门是从上世纪90年代的会计部门演变而来的,履行会计结算的职能。人员依旧是那时的师傅传帮带培养出来的员工,尤其是工农中建四大行,运营管理工作主要是本行操作性前台业务及相应的后台服务,与现行的国际银行的“公共+专业”、“1+N”式的运营管理组织模式还有相当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享受着丰厚的利差收入,存贷款利率没有进行市场化,市场融资渠道窄、金融脱媒率低,竞争压力和研究管理的动力不足。

20世纪80年代,欧美商业银行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业务转型和业务流程再造,服务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主要体现指标如下表。

表1 运营改革前后的指标比较 单位:%

主要经营指标 改革前 改革后

平均资产收益率 1.0 1.5

平均资本收益率 14 20

平均风险率(成本/收益) 63 50-55

资料来源:Paul.H.Allen. Introduction in reengineering the bank[J].McGraw-Hill Compunies,1997.

然而,同时代我国商业银行正在搞临柜业务会计板块和储蓄板块的电子化研发、测试和推广。当时的运营管理工作仅限于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内容比较单一。

20世纪90年代,欧美商业银行尝试使用了影像技术、工作流程技术以及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运营管理工作开始了前后台分离,集约化改革。例如,当时英国汇丰银行成立了5个环球服务后台中心,主要负责清算、会计、外汇单证、数据信息等业务处理。从业务处理流程上统一了基层行业务处理标准,禁止了基层行的违规操作、逆程序操作、超权限擅自办理业务等。然而,同时代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进行银行业务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研发核心业务处理系统代替原始的手工处理。临柜业务处理经历了从纯手工操作到单机机器操作,再过渡到联机版临柜业务系统。当时,出现了“自动取款机”、“凭密码支取”、“事后复核制”等运营管理的新内容。

进入21世纪,欧美商业银行开始推行运营业务外包、六西格玛管理、虚拟银行改革,目的是降低运营成本,突破金融服务在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提高创效效率。例如,美国花旗银行将核心的运营业务在内的整个银行基础服务外包给了印度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简称TCS)。据相关统计,此项外包服务节省了花旗银行的95%的业务咨询、80%的投资业务、54%的交易业务。瑞典银行是欧洲开办网上银行业务最好的银行。1996年时,平均每周新增客户5000至6000名,19.5%证券交易是通过网上交易系统进行的,此一项带来营业收入占瑞典银行总收入的5%,扩大了市场份额,减少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然而,同时代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数据大集中运动。将分散在各县市省的运营数据集中到总行一级,形成了全行一本账,实现了跨网点业务通存通兑,开始开办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POS等电子银行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开始尝试运营管理管控分离的实践,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中后台业务大集中,运营风险集中监督监控。例如,民生银行2004年建成了3个区域后台处理中心,工农中建四大行正在实施后台集中作业、后台集中授权、后台集中监督工作的试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现存形式

一是人为因素产生的道德风险。通过对银行业每年的大量的内外部监管检查发现的问题分析,发现“十个问题九违章”、“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是运营风险主要存在形式。例如:某行制度要求员工执行 “一日三碰库制度”,实际情况是部分员工只是在业务系统中记账清点,未实际履行实物碰库核对;员工离岗后未退操作界面、未收起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未加锁入箱保管或虽加锁但钥匙未妥善保管;操作失误或越权操作;代客户保管有价单证;内外勾结偷窃或欺诈等。

二是规章制度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但是相应的规章制度操作手册未能及时跟进,未经实际工作的检验,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严密,不易于实际操作。旧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废除,新的制度还在试行,新旧制度之间不衔接存在着相互矛盾,产生了基层行员工办理业务时,无所适从。有些新规章制度是在旧有的基础上打补丁,形成补丁政策,易导致整个规章制度不完整、不成体系,补丁政策传达到基层行容易丢失和遗漏,导致操作风险。政出多门,不同的部门、条线、板块之间存在利益之争,相互沟通有难度,制度制定标准不统一,造成同一业务不同的规定之间存在分歧,甚至冲突。例如,工农中建四大行长期受到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呈现出“倒金字塔”形,越是上级行部门越多,处室分的越细,真正到了贯彻落实规章制度的基层经营行,只有营业室或分理处,曾戏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三是流程和系统引起的突发运营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运营管理探索实践中,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流程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这些技术在业务系统的研发、推广、使用中,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和缺陷。例如,交易的获取、执行错误,支付清算失误,系统运行超负荷,业务流程设计不完善,设备故障,黑客攻击造成网络瘫痪等。

四是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偶然运营风险。主要表现形式是由声誉风险引起的商业银行日常业务不能正常开展以及外部的政治因素、自然灾难性事件引发的运营风险。例如,2012年,某银行中午12:00服务窗口减少,排队现象严重,客户抬进危重病人进入大厅办理挂失销户业务,被多家媒体报道,形成了严重的运营风险,对整个银行业服务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出现风险的主要原因是“重经营,轻管理”、“重发展、经内控”,使得业务运营系统和业务制度不完善,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未能真正形成合规文化建设;根本原因是层级管理体制和绩效考核机制与当下运营风险管理模式不匹配,使得营销的经营者享受了业务快速发展的收益而不承担风险,使得运营的操作者承担了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风险暴露而不享受发展的好处。

(一)运营风险管理的制度问题

业务运营系统发展滞后,规章制度建设重形式轻落实,未能把合规文化建设深入人心。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组织分散在各个板块的不同部门,管理手段相对于世界上一流银行落后,灵活性差,针对性低,协同性弱。所有操作系统和配套的操作制度几乎都是不完善的。大张旗鼓地倡导合规文化建设,未能形成合规文化、合规制度自我实施的动力机制。当前,商业银行紧紧围绕着“规模和效益优先”大力发展业务,运营风险管理投入不足,银行的规模冲动无法抑制,助长了管理者的短期行为。短期观察,风险对收益的影响较小,管理者往往愿意冒风险拓展业务,导致了规章制度贯彻难。

(二)运营风险管理的绩效问题

层级式管理不能对经营者构成有效的风险约束,绩效管理制度中未充分考虑风险管理因素,导致了运营风险管理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继续发展的瓶颈。尤其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三级管理(总行、省行、市行)两级经营(支行、分理处)共五级,层级管理线条过长,规章制度在传导贯彻执行中,往往走样。基层经营行不会自觉地向上级行反映负面情况,而是根据自身利益需要有选择的执行上级行政策。高管人员的任命是由上级行决定,任命方不必为他所任命的高管未来的风险行为和风险后果负责;高管人员的即期风险行为对自身远期收益的影响被忽略,即使未来暴露了风险,被追责的可能性很小。绩效管理制度中,运营管理处于保障和支持的地位,没能体现价值增值。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形成了一种观念:银行运营只是单纯消耗资源以保障银行业务的开展与产品销售,是一个成本部门,而不是创造价值的部门。认为银行营销部门创造价值,忽视了运营生产创造价值的核算与统计。激励管理制度倾向于发展业务,一旦风险管理制度束缚了任务指标的完成,管理者易突破制度的约束以追求市场份额和短期收益,形成“州官放火,百姓点灯”状况。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运营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从制度上,理顺权责利的匹配,深化合规文化建设

在干部任免、员工成长、薪酬考核中,充分体现出违规就是风险,安全就是效益。如,风险暴露终身制、问责制、举报制。完善的规章制度,既要做到有规可依,又要做到有规必依,包括制定基本业务制度、管理办法、操作规程、业务手册并建立有效沟通平台和及时的后评价、跟踪修订。加大对运营管理的资源配置,加强员工业务培训,提高运营操作人员的薪酬收入,建立临柜人员的成长通道,如操作岗定期评先评优制度、管理领导岗要有临柜经历强制要求,定期脱岗培训制,增强其责任心和归属感,使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不愿违”。

(二)从组织上,实现“公共+专业”运营模式

建立运营与科技结合的作为全行后台集中支持的组织部门,基本覆盖全产品全业务,集交易处理、账务核算、风险控制、客户服务及业务支持于一体“大运营、大后台”格局。实现运营管理由注重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向服务保障和价值创造型的根本转变。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优质作业服务,有效控制操作风险,有效节约运营成本。借助影像采集传输、工作流程再造等技术剥离营业机构非现金柜台业务,集中到后台,规模化作业,成立集中作业中心。通过作业的分离和作业的标准化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的操作人员“一手清”、“全流程”作业模式,形成多岗位上下制约机制,减少人为的操作风险。建立集中在线监督中心,通过上传凭证影像、自动比对、自动预警,有效提升事后监督效率,改变目前的手工翻票式滞后复核方式。成立远程集中授权中心,统一业务授权标准,到达“背对背”监督效果,有效杜绝先授权后审核或只授权不审核的现象。建立营业机构视频联网监控系统中心,全程24小时不留死角柜员的业务操作过程,定期下载正反两方面操作录像,形成培训的“活教材”,使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不敢违”。

(三)从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上,打造核心系统的升级版

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研发新业务系统,改革目前的“网点全功能、柜员全流程”作业模式,通过前后台分离作业,重构“多岗位异地流程协作”,最终形成“中心化、工业化”业务处理格局,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运营风险控制能力。基于Java、.Net等先进的编程语言,充分利用移动互联、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研发业务新系统,用于满足金融产品的快速创新、更好的服务客户、提升运营管理能力。例如:指纹签到系统、客户身份认证系统、反洗钱系统、影像档案管理系统等,在“忠实的”操作系统面前,使员工在业务操作中“不能违”。

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商业银行面临着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融资脱媒趋势加快的挑战面前,运营风险管理工作也在经历着持续的变革。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方式,逐渐向“公共+专业”运营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运营管理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顾京圃:《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姜文瑞、王冬梅:《国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研究》,金融论坛,2007年第12卷第1期.

[3]张文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财经界,2011(3).

产业运营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经营管理

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审视世界高速公路的发展历史可看出,高速公路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土资源的开发、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区域间的合作、投资环境的改善、交通出行的消费、生活水平的提升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而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快速、高效、安全、畅通等功能的发挥和高速公路资源的充分利用,对高速公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管理大致采取四种模式,其一是交通主管部门统一领导,公路管理机构实施行业管理,路段公司或事业管理处负责经营管理的管理模式;其二是交通厅下设高速公路管理局直接管理;其三是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其四是交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各路段成立公司或管理段负责管理。几种模式下都存在如下问题:

1.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很多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目前是事业性质,行使行政职能,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更不能按现代企业制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没有竞争机制、缺乏活力;高速公路管理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少省(区)在公路管理局以外,又平行设置了高速公路管理局或高等级公路管理局、路政管理局、征费稽查局,致使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造成工作上相互扯皮、推诱,政令不能通达。如广东交通集团公司业务上接受省交通厅指导,而人事、党务又由省委组织部主管,机构改革后,广东交通集团公司应归于国资局管理,集团公司是企业,但它又是正厅级单位,国资局也是正厅级,这样会出现“正厅管正厅”的现象,从而许多问题难以解决。

2.高速公路管理法律制度亟待健全。没有一个健全的法规体系,致使目前的高速公路管理无统一的法规可依,政出多门,职责交叉,相互扯皮,高速公路实施管理的依据仅仅参照普通公路的法律条款,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没有调控手段,无力监管,企业管理目标严重偏离公众愿望,无法体现公路的公益属性,高速公路管理法规滞后已成为影响我国高速公路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路政部门隶属经营单位,双方存在利害关系,无法独立行使执法权,路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法制观念淡薄,执法水平不高;部分群众对高速公路认识不够,翻越隔离栅、在高速公路上锻炼、骑自行车上高速的现象时有发生,仅仅通过批评教育收效甚微。

3.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制度需要改革。由于高速公路的多样性、特殊性以及与普通公路的差异性,作为保障高速公路正常运营和通行的养护管理,其要求就更加复杂和严格。当前我国对高速公路正常运营和通行的养护管理大多采用“建、管、养一体化”的方式,经营单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缺乏有效监管机制,这种养护管理模式制约了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存在公路病害处理不及时、预防性处理不到位、被动养护较多、处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将会大大制约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发展。

以上是我国当前高速公路管理体制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快速、高效、安全、畅通的功能,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资源,笔者建议:

1. 完善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制度。高速公路集团化管理是生产力发展、资本高度集中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组建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本运营,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发挥其投资主体多元化、人才战略科学化、产业经营网络化优势,可为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活力。要循序渐进按市场经济要求,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以政府干预为辅助,按现代企业制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参与竞争,提高自身活力,实现本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健全高速公路管理法律制度。应着手建立针对于高速公路的法律法规,以保证高速公路能顺利发展,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通过立法,调整现有高速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不一致的地方,理顺高速公路建设特别是运营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依据《公路法》,充分考虑高速公路的特点,制订、完善高速公路的管理办法、法规和规章;加大高速公路依法管理力度,立法者、执法者和人民大众三方面密切配合,高速公路首先要从路政人员抓起,通过业务培训、物质奖励等多种方式,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执法水平,严格依法行政。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人民大众的法律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其了解高速公路路政法律制度,支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推动高速公路管理工作全面开展。

3. 实行管养分离的养护管理制度。改革现有的“管养一体”的管理体制,建立管养分离的管理模式,即养护工作的管理、监督职能与工程施工彻底分开,分离养护施工部门和养护工区为独立核算或具有独立法人主体的施工企业。管理部门通过合同关系管理施工企业,通过监督检查机制保证施工质量,通过计量支付拨付养护资金,施工在合同管理范围内实施养护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发开拓外部市场,管理部门可以集中精力抓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以实现提高养护水平,降低养护投入,提高投资效益,构建精简、高效、统一的养护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联明.高速公路公司化运作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师,2002,14(12).

【2】郭超,樊建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现状与改革[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3)

产业运营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活垃圾处理;垃圾处理产业化;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垃圾围城形势也日益严峻。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产生近1.5亿吨城市垃圾(全世界每年产生4.9亿吨垃圾),垃圾增长率达到10%以上(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是世界上垃圾围城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引起国家和政府对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我省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水平整体上较落后,历史欠账较多,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鼓励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部分省市还制定了配套实施办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垃圾处理在我省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各项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健全,目前城市垃圾处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1.政策、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几年,国家已明显强化了环境污染的立法和政策导向,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和《城市垃圾处理及污染控制技术政策》等的出台。但是仍存在立法滞后,鼓励性、引导性政策较少,偏重于收费等问题,我省虽然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如《河北省城市污水处理费收费管理办法》和《河北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管理办法》,但执行力度差;垃圾填埋、垃圾堆肥、垃圾焚烧等技术标准不够完备,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垃圾处理中的作用不明确,专业化程度差。

2.垃圾处理基本依靠政府行为,体制本身有待进一步改进。长期以来,我省城市环境卫生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状态,政府统管包办,缺乏竞争与活力;加之垃圾处理属高投入、低产出,靠政府补贴维持运营,没有切实可行的产业配套政策,企业无利可图,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不愿投入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大大限制了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

3.垃圾处理技术落后。我省大部分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水平低,已建的垃圾处理设施大都是简易填埋,不能做到及时覆盖;不具备完善的渗滤液收集和有效处理的设施,填埋气体未加收集和利用,二次污染现象严重。

4.居民环境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没有根本转变。家庭垃圾随意处置和堆放,各种生活垃圾混装,公共场所即使有分类垃圾箱也往往无人遵守投放。同时,生产垃圾(医药、建筑、园艺、工业、装修等)与生活垃圾混放,垃圾收集设施不健全,垃圾运输工具落后,垃圾分类处理方式也十分粗放。另外,许多人至今仍认为城镇垃圾处理就是政府的事情, 应由政府投资、建设、运营管理, 由政府支付相应的成本。“谁污染、谁付费”的理念和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

二、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具体对策措施

基于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应大力推进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发展。垃圾处理的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把政府统管的公益转变成政府引导与监督、非政府组织参与和企业运营的企业行为,利用市场机制,调节资本、技术和管理在垃圾处理中的作用,把被分割成源头、中间和末端的垃圾处理产业链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实行垃圾处理产业化可以使政府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并推动垃圾处理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前,推进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快培育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企业动作,环境监管的城市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机制。打破现行垃圾处理政企不分,垄断经营、非市场化运作的局面,把城市垃圾处理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的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在市场运作的情况下,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对垃圾处理承担各自的责任。政府负责宏观的调控,制定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法规、政策;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处理生活垃圾;通过付费和其它经济手段,增强公众环境意识。

2.加快立法步伐,加大执法力度。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不仅需要市场引导,更需要政策支持和国家法律、法规保障。目前我省还缺少财政、税收、建设、工商、环保等方面配套的政策,垃圾处理市场的准入和运行机制也不完善,政府应着力建立健全城市垃圾处理的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城市垃圾处理的主体、责任、权力和范围,通过依法行政、科学行政,大力推进城市垃圾处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为垃圾处理行业的自由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3.全面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解决资金来源并刺激城市垃圾的减量。全面推行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建立城市垃圾处理投资补偿机制。明确接受服务的客体,政府、公众和所有企事业单位都是接受服务的客体,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按照规定缴纳垃圾处理费用。并研究选用合理的垃圾收费方案,解决收费率低、收费成本高的问题,切实推行垃圾收费制度。

4.建立技术进步促进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各级政府要引导企业走出去,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区域技术交流,逐步形成适应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工艺;还需加强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技术人员需要专业知识面宽,协调能力强。树立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观念,允许技术入股,技术分红,对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有功人员实行重奖;对城市垃圾处理的技术改造和先进设备的研制提供财政和信贷的支持,提供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

5.加强环保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目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不强,乱扔垃圾成为习惯,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步履维艰。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环保企业和环保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使社会公众和企业都能认识到垃圾污染的危害、垃圾处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熊孟清,隋军,粟勇超,史选.垃圾处理产业化综述与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

[2]李明,吴建东,崔士亮.推动垃圾处理产业化 促进循环经济大发展[J].能源及环境,2008.

[3]关小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4]范碧莹.论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完善[D].暨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