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引起重视。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发展以及社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能够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通过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路径,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拓宽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路径,提升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1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对互联网的应用更为广泛,也正是因为如此,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网络环境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再加上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应用具有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不可控性等特点,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可能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带来困境。目前有很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是工作模式,即通过开展集体思想政治教学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相联系,比如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情感问题、择业就业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开展模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更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也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也严重下降。因此,在新时期高校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路径,不断完善和优化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模式,从而为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
2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路径拓展
2.1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是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调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给予关心和疏导,让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进而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个人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富有鲜明特色的集体活动,比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等,在活动中融入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内在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品格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2.2 利用新媒体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网络技术应用已经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得到了普及,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发展现状,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效果。首先,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新媒体技术是基于网络环境运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禁锢,这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开放的思想思维特点。其次,利用新媒体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网络阵地。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学校要致力于利用思想武器占领新媒体教育阵地,比如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栏目,将一些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方针政策、领导讲话、思想政治理论等内容放在网站上供学生阅读和学习,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2.3 通过就业指导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也是学生、家长和教师等最为关注的问题,同时更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渗透,帮助大学生准确审视和评估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形成良好的就业择业心理和心态,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的目标,并根据这个目标不断完善自己,获得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4 通过生活实践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和发展需求,因此生活化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更有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通过把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置于实际的生活环境当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教师要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去熏陶学生,利用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另外,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样是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让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高职生;关系;有效途径
利用经典的冰山理论可解释有关职业素养对高等教育及大学生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假如将一个人视为是一座冰山,其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只有整座冰山体积的1/8,这代表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与技能,它们称之为显性素质。而潜在于水面下方的部分则是冰山体积的7/8,这代表它所拥有的隐性素质,其中就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以及职业态度。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共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质。对高职生而言,他们7/8的隐性素质支撑、决定了他们的显性素质。换言之,一个人的隐性素质决定了他未来职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可见隐性素质对一个人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基本概述
如上文所述,高职生是同时具备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的,在专业业务操作方面,他们可能同时发挥作用并影响高职生的发展方向,为此高职院校要同时展开显性职业素质教育与隐性职业素养教育。首先是显性职业素养教育,它包括了对高职生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的约束与规范,通过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内容培养他们的基本专业素养,一般来说高职院校都会针对社会企业需求制定相关课程,并围绕显性教育内容制定职业素养教育目标,执行相关教学内容,培养高职生的硬本领、进而间接影响他们的软素质。再看隐性职业素养教育,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中包含了“工学交替”教学与实训内容,它希望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中的4个方面,所以它也是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最核心内容。当然,如果进一步细致划分,职业核心隐性素养还体现在更多方面,例如高职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职业操守等等。例如当前的许多高职生依然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他们的责任心、独立性、与人分享等个性方面素养表现得依然不尽如人意,所以在家庭中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就需要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解决,学会如何自主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并勇于承担一部分责任。因此说高职院校在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这一方面要承担巨大责任,而实现这一教育的载体平台核心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高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产生关联,全方位强化对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守法意识的有效培养,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要根据高职生自身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客观规律,树立高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思考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基于上述要点,本文希望简单分析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前提职业素养是高职生的内在表现,它所更多体现的是大学生的品质特点,属于大学生素养内化的必备条件。在高职院校,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结合起来,树立充好的职业素养理想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内容,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与高尚的职业道德。所以说高职院校只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全面促进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水平提升,二者共同构建了针对高职生的一种良性教育循环关系,且它符合社会生产的长远发展趋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应共同组成学生成才服务体系首先,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是存在育人目标一致性的、育人内容共通性、育人过程实践性以及育人功能的互补性的。就以育人功能的互补性为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二者及时相互互补的,高职应该构建一种教育实践与认知的相互交织体系,确保高职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呈现螺旋上升认知过程,以帮助他们更好理解什么是职业核心素养,如何才能学好思想政治知识内容。所以综上所述,只有在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中达成共识,保证两种教育目标一致、内容共同、功能互补,就能为高职生的未来成长成才铺成新道路,帮助他们取胜未来。
三、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职业素养教育路径探析
(一)强化夯实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要合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夯实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做到教育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德育教育中的有效渗透,结合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到高职生人才思想培养的全过程中,持续强化高职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比如说要根据高职生的职业进行定位,如此可强化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与指向性,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之上展开职业素养教育。以某高职院校为例,他们就建立了三大素质教育制度体系,希望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强化夯实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过程。为此该校提出了以下3点创新教法:第一,构建素质化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课程、身心健康课程、人文素养课程、综合公选课程的同步展开与深度纳入;第二,构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制度体系,将具有社会属性的勤工俭学制度、奖学金制度、助学贷款制度、业务党校制度等等纳入到教学过程中,赋予高职生更多有关社会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第三,构建全程就业指导制度体系,实现职业规划有效指导,并结合大型人才招聘会、专家客座讲座等等实现个性化指导,结合毕业生回放与企业调研等等展开教学过程,保证多项教育制度体系相互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两大制度的相互作用,整体推进高职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过程。
(二)重构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要具体到教学内容,为高职生重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明确设立职业素养教育的总要求与总目标,在该基础上构建职业素养教育的完整大课程体系,最终确定教育培养目标。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构建基于职业素养培养核心的公共基础课程,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与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三课程联动;其次,要构建“1+X模块”配合“拓展应用”教学模块,这其中“1”包括了不同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X模块”,结合课专业及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模块知识展开教学内容有机对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基础知识结合职业岗位知识有效解决某些实存在于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另外,高职院校也构建了“3342”素质教育体系,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即基础素质拓展工程教学、职业素质强化工程教学、创业素质工程教学“三大工程”,同时实施“三大课堂”(课堂、校园、社会)教学,并满足教学过程的模块化、系统化、学分化、普及化四大运作机制,最后实现“双导师制”,完善素质教育反馈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86-02
一、健康人格的含义
人格有健康与异常之分,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从性格、心理、道德方面评价一个人的人格,健康人格包括的因素不止这些,它还包括生理、才能、审美、兴趣、气质、价值观等,并且这些方面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以自己的才能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健康人格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形象,也是人们一直努力追究的人格境界。具体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的繁衍生息与外界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环境密切相关。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易受环境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的普及,加之经济发展全球化,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出门也可以尽知天下事。大学生每天通过网络得到大量的信息,国内外新闻、娱乐、体育……国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都通过网络被大学生接受,并产生影响,过洋节就是例子。综观全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现状良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存在一些消极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交往能力欠缺
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对自身的发展影响深远,父母的语言行为,处事方式以及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凡。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人都宠爱有加。很多情况下家长对学生的关爱演变成了溺爱、放任,不言而喻,这必然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学生从小受到这种追捧,会很自然地认为应该以自己为中心,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往往很冷漠,有强烈的占有感、明显的功利倾向和嫉妒心理,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容忍价值观和信念的差别。
2.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理想、信念缺失
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迅速发展,但尚不能客观认识自己,常常出现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当他们面对新鲜事物时有很强的好奇心,容易以自己感官得到的信息作为评价事物的标准,有时也会融入明显的感彩;当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败时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也不能从自身寻找原因,主观上怨天尤人,很容易将失败归于他人或客观条件;当他们需要做抉择时总是摇摆不定,心存侥幸,眼高手低。当代大学生处于特定历史时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始出现,在各种价值取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等发生了变化,经常出现情绪低落,浮躁,受到挫折和打击后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没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生活目标,不关心社会,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体谅父母,不爱读书,很多学生还沉迷于网络……一味地追求享乐,盲目攀比。
3.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相对于社会而言,家庭与学校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大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一直受到家人与老师的保护,也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对独立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缺乏经验,不能合理地调控情绪应对挫折。此外,大多数大学生自身有很强的优越感,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从小生活优越,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锻炼,一旦离开家开始与以前截然相反的生活时就表现出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不能适应的生活感到失望,导致抑郁、孤僻。他们不能接受现实,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时。大学里的犯罪事件、自杀事件让人胆战心惊,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当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或情感方面受到打击,心理上产生严重的挫败感时便无法承受,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甚至是精神疾病。
4.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道德缺失
任何国家的发展与民族振兴都离不开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应当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为社会服务,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贡献。当前大部分大学生能在学校的教育下,在老师与同学的感染中形成社会责任感,有高尚的爱国情操与强烈的社会正义感。然而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令人担忧,他们只关注与自己利益有关的事情,不关心国家大事,对各种社会事件不闻不问,不参加公益活动,不愿帮助弱势群体,更不会见义勇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全世界都呼吁诚信的氛围中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讲信用守诚实,把诚信看作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自己的道德基础,是自己立足于社会的保证,更是自己无价的财富。然而大学中也不乏考试舞弊、论文抄袭、拖欠学费或贷款、虚假求职、隐瞒事实等一系列诚信道德缺失问题。
5.人生观模糊,价值观混乱
大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接受到的文化日益多元化,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淡泊、缺乏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优秀品质,没有树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奋斗的理想、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难以抵抗社会各种思潮和不良价值观,出现精神空虚、厌学厌世的情绪,从而影响学业,各方面潜能不能充分发挥。已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三、健全人格的塑造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在网络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呈现出虚拟性、交互性、多元化等诸多特征,其所带来的信息对人类日常生活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符合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才。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和教师的示范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树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理想,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导大学生以“互相体谅,互相谦让,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心态正确处理交往中的问题。
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犹如父母一般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对学生产生很深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德育,这与其他学科不同,不能简单地灌输。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有说服教育,更需要通过教育者自身的模范形象去教育人。“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知识素质和工作能力素质。要热爱和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践行自己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发挥模范作用,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心压力越来越重,各种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心理咨询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大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难免不产生心理困扰与心理疾病。大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来解决心理障碍。高校应聘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方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全体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建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说心里话的场所,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健康辅导。此外,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教育技能的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从而能及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个别学生的心理不适,适时地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心理的形成。
3.开展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提倡和追求的,任何知识都要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大学生都参加了校园里的各种社团活动,还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干兼职,定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使自己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有所提高,同时还能在实践中见贤思齐,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发展和提升。也有部分大学生把自己封闭在学校中,也不愿参加社团活动,交流范围很狭小,久而久之便变得内向孤僻,导致实践能力差、心理承受力、调适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动员学生利用假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树立信心,在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不断塑造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高玉样.健全人格及其塑造[H].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教育部.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4).
[3]吴桂韩.论高校人格教育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
【关键词】大学生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要素 客体要素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67-01
一、主体要素
相对于客体而言,主体是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成为日常教育活动的担当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具有鲜明的主体能动特征,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中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引导性、创造性等属性。与其他实践活动不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随时根据客体对象情况的变化,果断调整工作思路,选择合适的切入方式,力求取得积极的效果。况且“花无一样色,人与人不同”,大多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受到个性特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强化主体引导作用,创造性开展工作,既立足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状,化解认知困惑,疏导心理压力,理顺偏颇情绪,又激励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自立自强,塑造与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说,主体能动性发挥程度的考量,是衡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用的关键,决定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低强弱。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四个层次:第一,高校党委分管的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保卫处、后勤中心等;五大学生管理协调机构,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公寓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这些职能部门负责从全局的高度把握、领导和管理全校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学院党总支、团总支,主要负责组织学院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第四,学生党支部和学生自我管理队伍,比如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和协会。它虽然形式上是学生工作的“编制外辅助队伍”,但内容上仍属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上述特征,在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针对上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四个层次的主体,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主要是指高校中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个人,即个体实施者,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就属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另一类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群体,主要指高校中承担、发动、组织、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群体组织,即群体施教者。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又可以分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群体是指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正式批准成立,具有严密组织结构和明确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组织、团体和机构。高校党委分管的职能部门即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保卫处、后勤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公寓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学院党总支、团总支等都属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式群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等非组织因素自愿组合成立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履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群体组织。比如学生会、各种学生社团和协会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正式群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非正式群体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互补作用,正式群体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导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正式群体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具有情感性、渗透性和多样性。
二、客体要素
客体是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主体的作用对象。就现实性活动看,大多情况下指大学生个体。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差异性、多变性、反常性、调控性和可塑性。由于客体的个性活动常常在随机和不确定环境下发生,受主体的引导、调控、影响,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认同有一个过程,从而使得客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多时候需要主体的耐心、尊重、关爱、体谅,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节入手,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逐渐进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影响的轨道,带来思想行为所希冀的变化。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 大学生 宿舍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宿舍是学生集体生活的场所,是在校学生学习、休息、娱乐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组织纪律、集体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等诸多方面培养的主要阵地。这块阵地管理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品德、情操、身心健康、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劳动观与良好的人际交往、正确的竞争观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解决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资金和后勤资源的不足,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大规模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经过几年来的摸索发展和不断改革,高校的后勤社会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行后勤社会化的高校摆脱了后勤资源不足的沉重压力,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后勤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减少了学校非教学资金的投入,为本校的教学投入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学生生活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明显加强。可以说,这项改革的深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
但是,随着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也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深入学生公寓,不断改进和加强对公寓的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既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时展的要求。
一、社会化后,学生宿舍的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管理体制不够顺畅,职责划分不明确。
许多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学生宿舍由后勤公司进行管理,从管理权限来讲,他们只能对学生住宿及宿舍管理过程中的财、物进行管理,对学生住宿进行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住宿环境,而对学生行为管理权力十分有限,更谈不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当中出现的违反学校纪律但对宿舍或公寓设施没有任何影响的行为时,出现有时想管,但不敢去管;有时该管,但不愿管。长此以往,就容易出现学生管理部门或管理者与后勤集团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在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当中的“两层皮”。这种情况,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2、学生自我管理功能缺乏,道德缺失反应明显。
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功能缺乏表现在学校对学生宿舍管理中学生参与意识较差;学生对宿舍纪律、卫生、文明先进评比等各项工作反应不够积极。 同时,大学生的宿舍由学校负责管理变为由物业公司管理,学生的角色转变很快,在公寓内由学生变为消费者,游离了道德规范和校规校纪的约束,表现为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对物业管理的挑剔,对物业服务的不满。
3、传统管理方式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不适应。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以营利为目的提供服务的后勤公司,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不再是不对称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命令者和服从者的关系,而是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与传统的高校后勤体制相比,高校后勤组织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学生作为独立的民事行为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决定接受或不接受,接受何种服务以及选择谁来服务。因此,传统的依赖高校管理权在后勤服务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后勤组织与学生之间的新型关系,必须从内容、形式、机制、载体等方面深化改革。
其次,传统工作体制和机制难以适应公寓化管理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公寓化管理的直接结果是打破了宿舍成员组成中的统一格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呈现出多元化、分层化的趋向,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传统的以院系、班级为单位组建的党团组织离散化、空壳化,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分院系、分年级、分班级、分宿舍的有针对性的工作规划,变成系统的管理控制。
4、个别学生具有逆反心理。
针对当前社会现实状况和学生实际情况,很多高校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制定了较细致的公寓管理制度,其中包括许多规范大学生行为的条款。然而,也正是这些条款使部分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不愿遵守公寓管理制度,不愿服从公寓管理人员的管理与教育,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公寓虽三令五申,一些学生仍然我行我素。有的晚归,有的违章用电,乃至酗酒;有的赌博、偷盗、甚至打架斗殴,无视校纪国法;有的乱泼乱倒,缺乏起码的公德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稳定,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才培养,对高校公寓化改革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5、宿舍文化建设薄弱。
学生公寓已不仅仅是学生居住的场所,更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但由于开发商在建设公寓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公寓没有学习、活动的场所,对宿舍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资金不够,致使宿舍管理下作用薄弱,宿舍文化建设出现空白,导致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侵入宿舍,并形成低级、庸俗的宿舍文化,使宿舍文化的各种功能产生负面效应。学校也把校园文化、党团活动放在了校园内,公寓的文化活动、集体活动等很少,学生感觉不到大学的氛围,常常很孤单,这也是导致行为失控的一种原因。
6、对社会化后思想政治工作的轻视。
部分学生工作者对公寓这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有模糊认识,认为后勤社会化了,学生宿舍由后勤公司进行管理了,从而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
二、 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高校以培养人为目标,那么大学生公寓管理就要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方针,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素质教育,积极加强和改进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1、充分认识学生宿舍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文明、优雅的学生宿舍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操的形成。因此,可以说做好学生宿舍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加强宿舍管理,既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又能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所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公寓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反映出一所学校校风、校纪的优劣,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工作的重点向公寓倾斜,深入到学生之中,做到服务要热情,教育要动情,管理要到位。
2、明确责任,转变工作机制
大学生公寓的管理肩负着服务、育人的作用,后勤公司和学校必须通力协作。学生公寓的管理机制应以学校管理为主导,后勤公司管理相辅助。学校、后勤公司、学生在学生公寓的租赁关系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各方不应仅凭着一种默契和游戏规则办事,而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作保证,使各方遵照执行。后勤公司提供价廉优质的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学校发挥思想教育的功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后勤公司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为学生营造优雅的生活、学习氛围;学生遵守公寓的管理办法,做合格的居住者。
转贴于 3、建立良好的学生社区(宿舍)文化氛围,寓思想教育于宿舍文化建设之中。
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对于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因此,应高度重视学生公寓文化建设,通过在学生公寓设置宣传橱窗或宣传栏,经常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竞赛活动,如“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最佳床头设计活动”、“宿舍装饰比赛活动”、“我爱宿舍”征文比赛等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爱国、爱校的热情,提升学生公寓的生活品位,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的开展。
4、齐抓共管,做到服务、管理、自律三线合一。
(1)齐抓共管,提高文明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学生宿舍的管理,是一个需全校多方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要将学生宿舍管理好,做好学生宿舍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只依靠后勤公司或学校的某个部门,只有相互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做到密而不疏,管而不漏。
(2)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律线”。学生公寓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建立一支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和民主监督机构,让部分优秀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公寓的管理和服务,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在宿舍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才能最终达到管理目的。
7、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德育考评。
把学生在生活区的表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学籍考核的内容,作为评优、评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等的重要依据。探索具体的考核方法和途径,合理确定分值,使考评准确、真实反映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真正起到导向作用。在考评中,吸收公寓管理等部门参与,实行一票否决制。
此外,把学分引进学生公寓,把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列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环节。学生在公寓中的表现,由任课教师、楼长、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负责考核,考核内容为: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内务卫生、安全意识、团结友爱、文化建设等。考核采取检查、抽查、突出问题记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每周统计,每月汇总。公布出每学期成绩,作为思想品德课成绩的一部分。
8、积极推进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
把学生党团组织建到公寓,积极探索在公寓建立学生党、团组织,扩大覆盖面、增强辐射力的具体形式。既可以在现有校、系(学院)、年级、班学生党团组织体系的基础上,以寝室为单位建立学生党团小组,也可以根据公寓规模的大小,以一幢或几幢公寓为单位建立学生临时党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宿舍”,设立“流动红旗”,张榜公布学生党员名单,让其身份公开化,建立双向的监督机制。
总之,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于新时期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学生公寓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公寓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张勇:透析公寓化管理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学海》2003.5
[2]王长虹,周俊明,张郁江:加速高校后勤改革探索大学生宿舍管理新模式,《科技与进步对策》,2000年第17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