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力市场化改革

电力市场化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力市场化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力市场化改革

电力市场化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规划;电力市场;改革

1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包括对电力供应的依赖程度更强,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电厂和电网分离后,未来电源规划(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新的机组(或电厂)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这对电力规划来说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

2电力市场对电力规划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前,我国电力规划、投资和建设是包括发电、输电和配电的垂直一体化国家电力企业的内部行为。国家电力企业是电网的投资者。传统的管理机制保证电力企业能安全地实现投资回收,并获得一定的利润,电网投资风险较小。电力改革前,电力工程(包括电源和电网)建设的时间、地点、进度等等,自始至终都有很好的规划,统一性比较强。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

电厂和电网分离后,未来电源规划(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新的机组(或电厂)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

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电网规划要适应这些不确定因素,使电网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鲁棒性,相对于传统的电网规划来说要困难得多。随着网厂分开、电力市场机制的建立,电网管理和规划组织方式、投资方式、输电定价体系、监管机制、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关系以及可靠性准则将对电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影响到电网规划的方式方法。

综合起来说,电力市场化对电力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的关系。改革前电网所有权、规划权和经营权是一体化的。改革初期电力市场中电网仍然是垄断经营的,是运营企业同时扮演着输电网所有者、规划者、系统操作者和市场操作者的角色。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相统一的模式操作简单,有利于保证电网充足投资、合理规划和技资。当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分离时,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电网使用者之间的合同和商业的复杂性使得规划问题、利益问题变得很复杂。因此,在电力改革初期,采用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统一的模式是可取的。

2.2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关系。电力体制改革前,电网规划是在己知电源规划的条件下进行的,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是统一的、协调的。改革后,随着厂网分离、电力市场的建立,发电厂、电网的规划和建设,经济上和行政上是相互独立的。但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所决定,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关,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总体上看,电力需求分布和和大型水电站开发、煤电基地开发和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因此电源与电网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统筹关系。双方应在进行规划时本着互利原则,相互提供信息支持,使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能在双方协商下完成。

2.3对电力规划的评价。传统的电力规划属于行业规划,其目标是使全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市场化条件下,除电网的行业规划外,还需要进行公司(企业)规划。进行这两种规划时,由于某种出发点不同,规划内容、目标和评价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行业规划是政府或代表政府的调控机构用于指导市场竞争主体的纲领性和政策性文件。其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需求、引导投资方向和做好综合平衡,使社会总成本最小。因此规划思路上,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充分体现全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国际和和国内的宏观环境中研究解决电力工业发展问题,使市场潜在的投资者能够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其经营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另一种是公司(企业)规划,是企业为谋求长期发展和生存,在对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基础上,对企业的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决策做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规划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电力体制改革后,由于规划主体发生变化,评价方法也将发生变化:评价行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社会总成本的高低:评价公司(企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规划对其所有者权益大小的影响。

3市场条件下电力规划的基本准则

3.1适度超前原则。电力发展速度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称为电力弹性系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一般应保持在0.8-1之间。但是电力弹性系数的多少,是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的,如果耗电大的产业占有较大的比例,相应的电力弹性系数也就比较大。近几年凸现的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充分说明了前一时期的电力规划工作脱离了实际,预测的电力需求与实际的电力需求偏差较大,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且对电力弹性系数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因此,在进行电力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电力是国民经济先行的重要性,要着眼全局,加强前期工作,适度超前地进行电力规划。

电力市场化改革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也成大势所趋。但对电力这种特殊商品,无论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还是在体制完善以后都必须有规划作为指导。

1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包括对电力供应的依赖程度更强,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电厂和电网分离后,未来电源规划(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新的机组(或电厂)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这对电力规划来说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

2电力市场对电力规划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前,我国电力规划、投资和建设是包括发电、输电和配电的垂直一体化国家电力企业的内部行为。国家电力企业是电网的投资者。传统的管理机制保证电力企业能安全地实现投资回收,并获得一定的利润,电网投资风险较小。电力改革前,电力工程(包括电源和电网)建设的时间、地点、进度等等,自始至终都有很好的规划,统一性比较强。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

电厂和电网分离后,未来电源规划(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新的机组(或电厂)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

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电网规划要适应这些不确定因素,使电网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鲁棒性,相对于传统的电网规划来说要困难得多。随着网厂分开、电力市场机制的建立,电网管理和规划组织方式、投资方式、输电定价体系、监管机制、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关系以及可靠性准则将对电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影响到电网规划的方式方法。

综合起来说,电力市场化对电力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的关系。改革前电网所有权、规划权和经营权是一体化的。改革初期电力市场中电网仍然是垄断经营的,是运营企业同时扮演着输电网所有者、规划者、系统操作者和市场操作者的角色。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相统一的模式操作简单,有利于保证电网充足投资、合理规划和技资。当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分离时,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电网使用者之间的合同和商业的复杂性使得规划问题、利益问题变得很复杂。因此,在电力改革初期,采用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统一的模式是可取的。

2.2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关系。电力体制改革前,电网规划是在己知电源规划的条件下进行的,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是统一的、协调的。改革后,随着厂网分离、电力市场的建立,发电厂、电网的规划和建设,经济上和行政上是相互独立的。但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所决定,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关,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总体上看,电力需求分布和和大型水电站开发、煤电基地开发和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因此电源与电网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统筹关系。双方应在进行规划时本着互利原则,相互提供信息支持,使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能在双方协商下完成。

2.3对电力规划的评价。传统的电力规划属于行业规划,其目标是使全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市场化条件下,除电网的行业规划外,还需要进行公司(企业)规划。进行这两种规划时,由于某种出发点不同,规划内容、目标和评价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行业规划是政府或代表政府的调控机构用于指导市场竞争主体的纲领性和政策性文件。其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需求、引导投资方向和做好综合平衡,使社会总成本最小。因此规划思路上,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充分体现全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国际和和国内的宏观环境中研究解决电力工业发展问题,使市场潜在的投资者能够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其经营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另一种是公司(企业)规划,是企业为谋求长期发展和生存,在对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基础上,对企业的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决策做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规划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电力体制改革后,由于规划主体发生变化,评价方法也将发生变化:评价行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社会总成本的高低:评价公司(企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规划对其所有者权益大小的影响。

3市场条件下电力规划的基本准则

3.1适度超前原则。电力发展速度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称为电力弹性系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一般应保持在0.8-1之间。但是电力弹性系数的多少,是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的,如果耗电大的产业占有较大的比例,相应的电力弹性系数也就比较大。近几年凸现的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充分说明了前一时期的电力规划工作脱离了实际,预测的电力需求与实际的电力需求偏差较大,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且对电力弹性系数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因此,在进行电力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电力是国民经济先行的重要性,要着眼全局,加强前期工作,适度超前地进行电力规划。

3.2市场原则。电力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将市场机制引人电力工业,促进电力工业的内部竞争,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电力服务质量的目的。电力规划工作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首先,电源企业和电网企业都已经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它们也是电力市场的主体,它们的经营活动基本上都是按照市场规律行事,因此,电力规划工作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则。其次,市场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必然涉及到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协调。由于目前这两个规划工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虽然为了保持电力规划工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虽然为了保持电力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必要的行政指令是必需的,但是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协调两者的规划活动才是正确的,这不仅有利于调动两者的积极性,而且符合电力工业改革的原则。再次,电力发展规划通过电力需求预测、发展目标、重点布局以及相关政策,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使不同市场主体从中得到提示和鼓励,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电源和电网统筹规划的原则。我国目前电网与电源资产的比例约为4:6,而国外电网资产占电力工业总资产的比例为55%一60%,个别国家甚至达到了70%。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当防止由于输电线路的限制而发生“有电送不出”的现象,从而导致新一轮的缺电局面。从技术的角度看,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关,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川。由于电源、电网都有各自的特性和规律,在电力工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相互作用也有所不同,需要更加重视协调电源建设与电网发展的关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如在电力发展初期,电源布局决定了电网,电网规模决定了电厂可装单机容量大小;但当电网规模足够大,电网足够强时,这种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弱化了,但相互之间的要求与约束仍然是紧密的。总体上看,电力需求分布和大型水电站开发、大型水电基地和煤电基地开发、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

参考文献

电力市场化改革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以及价值规律开始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也越来越看重市场的因素。因此,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开始被人们提上日程,也就是由市场开始在利率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但是与此同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也充满了各种问题与风险。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风险 经济理论 金融危机

一、引言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同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受到管制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终于破冰,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崭新的一步。时隔一个月,中国人民银行于7月5日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由此前的0.8倍进一步下调为基准利率的0.7倍,这些举措均标志利率市场化改革正进入提速阶段。利率市场化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助于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并开展差异化竞争,推动经营模式从同质化向多元化转型,提升综合竞争力。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诸多风险。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从经济理论的基础,以及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入手,对市场化改革的风险进行详细分析。

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

利率市场化就是利率的自由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运行机制。之所以推动利率市场化,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管制条件下利率无法完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而当前扭曲的利率形成机制并未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二是管制条件下利率未能准确传导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宏观调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间接调控为基本特征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需要有一个顺畅、有效的传导机制,并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必要的影响。由于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存在,利率水平无法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政策“失灵”,利率工具“失效”,这不利于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进行调节。

三是“金融脱媒”愈演愈烈,银行改变传统业务模式亟需利率完全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已经由10年前的92%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53.7%,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则导致大量资金从银行表内流出。据有关统计,2011年上半年中国理财产品发行规模高达3.57万亿元人民币,已相当于同期存款余额的4.5%。

这与当前利率管制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从保护存款人利益、促进银行转型发展和真实传导资金供求的角度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迫在眉睫。

三、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本次存贷款利率的进一步放开,我国距离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目标越来越近。为避免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带来的不良后果,建议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立法层面应尽快出台存款保险制度,维护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稳定。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均在利率市场化前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利率市场化后的金融稳定,面对大批中小金融机构的破产情形,存款保险机构有序清算破产银行,避免破产传染,进而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平稳和安全。

二是监管层面要把握好改革和监管的进度和力度,保障银行业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监管层面应尽快确立达标金融企业必须具备的硬约束条件。为避免出现高息揽储、搅乱市场等问题,对于软约束的金融机构,或者一些“病号型”、“重病型”金融机构,暂时不要给予过大的定价权。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增强风险定价能力,并为其实现财务硬约束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提供正向激励机制,促使其健康地朝这一方向发展,更好地推动利率市场化。

三是银行方面应尽快完成经营转型。当前形势下,我国以行政手段为银行长期维持了3%的利差水平(一年期),一旦利率管制完全放开,我国银行业短期内必将出现存贷利差收窄的问题,传统的盈利模式必将受到严峻考验。因此,具备财务硬约束、定价能力强的银行应尽快完成经营转型,拓展理财服务、理财咨询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业务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类业务等这些不受利率波动影响且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并采用多样化的经营模式,比如进行资产管理、增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力度,逐步推进以非息收入为导向的综合化经营战略。

四、结语

由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仍旧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所以要求我国相关管理部门不断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足,借鉴他国先进经验,保证改革工作开展的顺利有效。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必定要走的一条道路,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结果,但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风险,存在着各种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改革之路,在改革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也要进行积极的合作,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后,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赵晓娜.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当代经济管理.2012(06).

电力市场化改革范文第4篇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新能源、智能化成为电力生产、变送和应用领域的两大新主题,新能源发电机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传统火电厂的自动化、智能化、低能耗升级改造加速推进。如何构建基于行业技术转型升级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对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是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间题。

火力发电厂热力辅助系统是电力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机械、液压、电气、 PLC、变频器、传感检测、工业组态等多种技术,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在传统的教学中,《低压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技术》和《组态技术》四门课程相互独立设置,分散教学,缺乏技术技能的“集成”训练,学生很难形成实际工作能力。而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往往需要将以上四门课程的相关技术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对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

本文在广泛岗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新能源发电系统和传统火力发电厂升级改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要求,研发了一种火电厂输煤程控系统实训装置,集成了低压电气、PLC、变频器、传感器、组态仿真等各种技术,开发出基于工程化模式的《火电厂辅控系统装调与检修》专业核心教学课程,较好地适应了电力生产企业对机电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2 基于工程化项目实践的课程开发思路

(1)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通过市场分析、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专家访谈等方式,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职业能力需求(如图1所示),归纳出电气设计、元器件选型、系统安装调试、故障分析处理等七大职业能力。

(2)教学载体选择

在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火电厂辅助控制系统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载体,将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检修等教学训练集成为一体。

(3)工程化课程开发

结合企业工作岗位职业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要求,将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火电厂辅控系统的装调检修职业活动为导向,从真实的装调检修项目中提取典型的工程化任务,井对典型工程化任务涉及的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分析和归纳整理。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按照由浅入深,从简单到综合的循序递进方式,设计每个典型工程化项目任务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情景,重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并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如图2所示。

3 基于热力辅助系统的工程化教学项目设计

调试、检修等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电气系统设计、电气系统安装、电气系统调试、电气系统检修4个工程化教学训练项目,共16个子项目,将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训练,融入项目的教学,如表1所示。

4 基于工程化项目实践的教学模式建设

(1)项目任务

针对火电厂辅助控制系统主控站、上煤站、碎煤站和配煤站的安装调试任务,将学生分为4个项目小组,分别承担1个站点控制系统的设计制作与安装调试任务,再由各项目组长分配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分工合作,协同实施,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团结协作等方面素养和能力。

(2)技术方案准备

各项目小组通过资料查阅、教师引导等途径,了解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和控制要求,提出项目解决方案,拟定工作计划。井通过分工合作,完成电气控制原理图、电气元件布置图、电气线路接线图、工具、器材以及联机调试等技术准备,培养学生的技术分析与工程表达能力。

(3)工程项目实施

各项目小组根据拟定的技术方案,完成电气控制系统的元器件选型、设备安装、编程调试等工作任务。就地站点联机调试完成后,接入整个辅助控制系统,与其他项目小组一起完成整套系统的集成调试。在调试过程中,完成各类故障的检查与排除。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将“工程项目”的概念引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工程项目”概念,全面培养学生电气工程项目实施以及技术沟通、综合协调、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4)项目验收答辩

对照行业技术规范,按照项目控制要求和施工标准,对各项目小组及项目小组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现场验收和技术答辩,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技术表达能力。

5 基于行业技术标准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1)建立对接行业技术规范的教学项目质量验收标准

按照电气工程设计、施工的相关质量标准,对项目小组完成的工程图、电气柜和现场布线进行工程质量验收,实现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与行业技术标准对接。

(2)建立校企联合考核评价机制

引进行业技术专家,与学校师生一起,联合对各项目小组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质量考核评价。通过视频资料,校企考评专家联合对学生的工作过程进行考核评价,实现课程考核评价与企业生产验收标准的对接。

(3)建立多元考核评价质量标准

引进多元评价理论,由学校教师(占40% )、学生(占10%)和企业专家(占50% ),联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交流、表达等)、工作过程(安全、规范、环保等)和工作质量(工艺、标准、规范等)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评价反馈,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开放,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电力市场化改革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市场化体制的不断成熟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进行,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外部所面临的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后勤工作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供电系统安全性以及供电质量都有较大影响,为企业有效运营提供重要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工作也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为增强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供良好的保障。本文主要阐述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企业后期管理工作内容,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电力体制改革;后勤管理;市场化

引言

现阶段电力企业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全方位的落实阶段,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后期管理工作改革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同,同时也已经进入到了全面落实阶段。但是因为受到各方面原因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还没有形成,电力后期和电力业主间的关系还保持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形式。在电力企业后期管理改革过程中,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暖和物业管理)的移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正因为如此,电力企业所承担的成本压力一直非常高。所以在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做好三供一业的移交工作对于有效降低电力企业的运营成本,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在进行后勤管理工作过程中并没有以分配关系作为根本的切入点,没有将分配管理处理好,这样就无法解决根本性矛盾;

(2)优秀的后勤管理人员短缺,职工队伍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所谓的“物质财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以及消费物质两方面内容,这就需要同时加强消费分配以及生产资料分配,所以在进行生产关系调整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消费分配以及生产资料再分配的调整。因此,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抓住生产资料的公平性以及消费分配的公正性。一旦出现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平就会引起消费分配的不公平,这就会影响到生产关系的调整,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阻碍。

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三供一业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市场化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改革过程中,三供一业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三供一业改革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电力企业一定要把握住几方面的原则,可以按照如下内容进行。

(1)严格遵照相关政策进行

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改革过程中,三供一业方面的改革一定要严格遵照相关政策进行实施,同时要取得企业各部门以及相关机构、职工的同意。电力企业一定要在保证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改革以及移交的相关措施。

(2)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

电力企业在进行三供一业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标准以及具体细节,不但要充分尊重地方性质的决策还要充分尊重企业内部职工的意见,保证企业和地方的协商发展。

(3)进行资金的改造,降低财政负担

对于电力企业三供一业改革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资金来说,原则上需要计入到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当中。如果没有必要就无需地方财政实施拨款,从而能够降低地方的财政负担。

(4)解决好人员安置问题

在电力企业的三供一业改革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人员冗余的情况,电力企业要最大程度上采取内部消化的方式进行解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方政府方面的负担。

(5)所涉及到的资产要进行无偿性划转

在电力企业三供一业改革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很多资产移交方面的内容,对于此方面来说,电力企业需要遵照无偿性划转的原则将所涉及到的资产无偿性的划转给地方政府。

(6)特殊问题特殊对待

由于电力企业后勤三供一业改革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在遇到特殊问题的时候要本着企业和政府进行有效协商的原则进行特殊性处理。

3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相关措施

电力企业后勤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一定要通过电力企业后勤人员将相应的生产资料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实现生产资料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最终实现服务主业和服务社会的目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遵照以下措施进行。

(1)处理好电力后勤和电力业主之间的分配关系

作为电力企业来说,企业所具有的生产资料是属于全体职工所有的,所有职工都公平享有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财富的权利,后勤职工也是如此。电力企业的后勤管理要健康的实施市场化的方式就需要遵照市场化分配原则,使其公平的享有生产资料。因为电力主业的生产资料具有其特殊性,属于不可分割的部分(例如发电机组、发电厂房等),但是可以将其进行等值的换算来对电力后勤进行补偿性扶持。另外,在市场机制方面要保证电力后勤和电力主业具有同样的机遇。在保证生产资料均等分配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生产资料的增值问题。同时要准确计算出电力主业和后勤方面生产资料增值率换算方面的差额,之后通过津贴的方式对增值低的一方进行等额补偿。这样能够使得电力后勤市场化的初始阶段获得较为公平的分配关系,从而为电力后勤市场化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起优秀的职工队伍

电力企业的后勤作为主业的保障,其职业队伍一定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以及知识结构、要具有良好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要具有优秀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以及卓越的市场前瞻能力。只有提升了这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才能够保证后勤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加具有竞争力,更好的促进主业的发展。那么在提升职工队伍素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企业相关机构要深入到基层中去,更多的发现并破格提拔人才,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实践来锻炼和培养人才,使其在社会实践当中快速的成长。

(3)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移交需要做好责任过渡

①要明确三供一业移交的相应标准。三供一业对于电力企业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电力企业改革过程中要想保证三供一业移交获得较好的效果就要确定出相应的标准,最大程度上降低三供一业改革对于企业造成的影响,提升三供一业改革的整体成果。②要增强和政府方面的对接。电力企业在进行三供一业改革过程中会和相应政府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电力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有效对接是确保三供一业改革获得有效成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三供一业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和政府方面的对接,从整体上提升改革的效果。③要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职工的利益。在电力企业后勤管理改革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就是要保证电力企业职工所具有的利益。对于三供一业的改革来说,不能由于改革就无谓降低职工的报销标准,不能减少职工的相应待遇。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职工的利益是顺利推进电力企业三供一业改革的重要环节。

(4)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移交需要加强资源的整合

①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的移交需要做好资产的划拨。电力企业在进行三供一业移交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要实施资产的划拨。在进行资产划拨过程中为了保证其能够有效的实施,并且能够提升资产管理的透明度,一定要严格遵照公平、公正以及公开的原则进行,保证资产划拨实现最终的目的。②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的移交需要做好职工的安置工作。因为电力企业在进行三供一业改革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职工都需要在电力企业内部进行解决。所以,加强职工方面的安置工作,处理好职工在三供一业移交过程中所具有的不稳定情绪成为了电力企业进行有效三供一业移交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进行移交之前一定要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职工安置方案,同时要保证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③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的移交需要做好企业资源的优化。在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的移交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类型企业资源的转移,为了避免出现国有资产的损失,实现合理控制企业资源以及实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加强企业的资源优化是实现电力企业改革三供一业移交的关键环节。

4结束语

经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可知,在电力企业改革过程中,要想提升三供一业的移交效果一定要在各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要从掌握正确的原则、处理好后勤和主业之间的关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加强责任过度以及增强资源整合等多方面保证电力企业后勤市场化改革处在正确的框架之内,使得电力企业的三供一业改革能够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进一步促进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提升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力。

作者:谭云曼 单位:德阳明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曹雪峰.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3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