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美好社区的小建议

建设美好社区的小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设美好社区的小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设美好社区的小建议

建设美好社区的小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字:规划低碳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无疑是为城市居民的居住、工作、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随着城市不断地发展,规划设计与建设实践不断进行,自然环境资源消耗速度的加速很大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思考。

目前,自然资源日渐匮乏,能源危机悄然而至,“低碳”、“零能耗”等先进理念已经逐步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但是这些先进的理念并没有十分完善地贯彻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建设实践中。通过对北京市的分析,探讨“低碳”深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法。

1.北京城市现状与面临问题

1.1城市规划与建设现状

作为元、明、清古都的北京,历代王朝给北京遗留了无价的财产,天坛、故宫、景山等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中轴线;皇城的城墙则无疑对后来环路的规划产生直接关键性的影响;棋盘式道路格局,有利于城市采光,为城市逐步向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漫长的建设中,每个时代都在北京留下了痕迹,而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也让北京朝着新的方向前进。目前,北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建设:(1)故宫、北海等古建筑、绿地面积很少的胡同民居等生活区,这类建筑群已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碎片化,最终集中于一个很小的区域里;(2)建国后建设的中低层建筑带有俄式风格或由简单的几何体块构成,不涉及大面积绿地的建设,这一时期的建筑在学校和老旧居住区中较常见,通常为砖结构、多为坡屋顶,内部十分破旧;(3)现代化的CBD地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作为办公写字楼等;涵盖居住小区或者居住组团并拥有社区公园的大型居住区……几类建设互相穿插,几种元素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北京城市规划发展的隐患。

总体来说,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建设速度也很快;绿地建设比较完善,绿地类型比较丰富,各种绿地类型构成了北京完整的绿地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绿色”意识的提高,我们被越来越多的绿地包围,也越来越意识到低碳和生态在生活中的运用。

1.2城市面临问题

历史留给了北京城无价的遗产,然而,这些遗产却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冲突。目前,北京人口的急剧膨胀造成了严重的用地紧缺,而盲目的建设高层居住区又会产生很多负面效应。例如在北海公园东门的陟山门街地段,整体建筑均为1~2层,然而在此地块,一座5层高的居民楼严重影响了附近的视景线,而正在申请世界遗产的北海公园首先要做的就是还原附近街区的历史原貌,而对这座居民楼的拆迁则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

1.2.1城市过度建设弊端

城市硬质面积的增加,以及相对绿化面积的减少,加强了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市区内夏季温度升高,空调等设备使用量的增加提高了电力的消耗,而电力的过度使用又加速了线路的老化、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以硬质铺装为例,如今的园林工程中虽然在施工过程中使用透水材料,但粘结层选择水泥等不透水材质,这样使得土地对雨水没有任何的吸收保持能力。雨水集中到下水道排放,每到夏季北京就会出现“水城”的景象。另外建筑高度与密度的增加,加强了城市的风力,城市中出现很多“拔风”的场所,使人们使用起来非常的不舒适,到冬季气候更加恶劣。另外,风力的增加、尘土飞扬,也不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持。

1.2.2城市资源短缺

虽在雨季来临时北京成为“水城”,但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限制北京发展的首要因素也是水资源问题,且北京的地下水位逐年降低不足以供应市民需求,市区的用水均取自密云水库,而大量水资源的调取则同时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人口高密度地聚集,也使得北京电力短缺,通过与北京海淀区部分居住小区居民的谈话得知,常会有一天之中间歇性断电的现象,十分不利于生活的连续性。

2.低碳城市建设的建议

对于很多大城市而言,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如何进一步的维持这种状态就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城市由一个中心向多个中心发展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时在资源方面如何将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转向可再生资源也是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状态……这既需要由上到下的贯彻,也需要从每个居民开始,从下到上的提高自身素质。

利用城市地形高差的优势来合理布局城市各功能区,有意识的降低绿地高度,使得雨水可以排到耗水量大的绿地中,为防止雨水的大量淤积,在绿地中设置储水设施,以备干旱之用。例如在河道的两端利用高差进行河道的绿化,在城市雨水汇集到河道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对两侧绿化带进行雨水的补充,有效地减轻人力物力。

设计连续性的楔形绿地,将自然风引入,有效疏散城市的热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规划中,绿地并非是建筑的附属物,应该将绿地与建筑同时规划设计,使城市中软质建设与硬质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城市整体性规划固然重要,而将其真正落实到城市建设中还是要依靠实践环节,这也就警示我们要注重细节的建设。北京的老城区中存在着大量的低层坡屋顶建筑,通过合理的设计,利用坡屋顶来收集雨水进过循环处理,可用于供应附近城市行道树的灌溉用水;中低层建筑在室外雨水管的最底端通入储水设备中,而非排到地面上,经过沉淀过滤等环节用于浇灌社区的植被;高层建筑的内排水结构,可以通过建设储水设施来达到收集雨水的目的,可以有效地减小建筑自身的能耗,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减轻城市下水管道的压力;北京市区内相当数量的公园中都有水系湖泊的存在,基于北京的气候,水不断地蒸腾,想要保持湖泊中的水量一般需要调水。例如柳荫公园拥有7公顷水面,每年需购买17万吨清洁水。随着水资源的短缺和干旱的天气,同时水质缺乏保障,致使湖水污染严重,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经过多方分析论证,建设污水处理站,采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将流经公园西北部的市政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并循环使用以达到补充湖水的目的,而公园的中水处理站以假山为外型,既不会影响视觉效果,又解决了水资源,成为低碳环保措施一个范例。

另外“零能耗”建筑的建设与改造势在必行,可以在不影响建筑功能使用的前提下,对建筑进行太阳能板的加设,并与城市的电网相连,在北京夏季等光照较强的时节,建筑可自行发电并供给城市电网,而在冬季等光照较弱发电较少的时期,则依托城市电网,而这互相依托,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能耗;在建筑设计中,有效地控制建筑的采光量,也可以减少电能的消耗。

3.总结

之所以在飞速的城市建设进程中,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城市大规模建设破坏了自然界自身的更新循环变成了最关键的所在。而如何使城市发展与自然界循环更加和谐,甚至可以融为一体,使得人能够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份子,而不是单纯的依托环境、破坏环境,则是人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低碳不仅仅是要依靠城市规划的引导,依托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还要依靠全民意识的提高与配合,只有从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和低碳社会等多个角度入手,才能使得城市建设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舒适。

参考文献:

[1]马晓芸.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途径研究—以杭州市为例.北方经济,2010(1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