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防教育方针

国防教育方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防教育方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防教育方针范文第1篇

基地的主要任务有:

1、接待全市企事业单位人员培训及学生的军训国防教育工作;

2、为企业提供培训场地服务,另外还负责全市民兵、人武、专武干部训练等任务;

3、进行国防教育,负责武装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

国防教育方针范文第2篇

医疗护理工作中,护士职业的暴露风险比较大[1],职业损伤中发生率比较高的就是针刺伤,因而对护士群体的健康构成了极大地威胁。由于护士在工作中与针头不间断的接触,或多或少的都会发生点小意外比如针刺伤等。而传染病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都是通过血液、体液进行传播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若不小被患者用过的针头刺伤,且患者又恰巧存在传染病,所以被针刺伤的护士就会有很大的风险患上传染病。其职业危险性客观存在,因此需要护士在工作中增强防护意识,规范操作,凸显了护理教育对预防针刺伤发生的作用。现在针对护理教育的应用与否进行回顾性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随机选取80名护士,年龄20~35岁,都为女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名,实验组给予护理教育,对照组则不给予,对其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进行回顾性分析护理教育对预防护士针刺伤的效果。

1.2 方法 在护士入科上岗前,医院组织对其进行护理教育[2],本次研究选用的对象,采用实验组给予护理教育,对照组则不给予,比较两组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几率,来分析护理教育对预防针刺伤发生的效果。护理教育分为岗前操作培训和理论培训,理论培训主要是围绕让护士如何认识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如何预防针刺伤的发生及其发生后如何采取的合理有效的处理措施等内容进行的。岗前操作培训是通过年资高的护士通过亲身施教,指导护士在工作中如何加强防范意识,认识其危害以及在具体工作中如何预防,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等,具体的操作培训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静脉穿刺前后;② 肌注、皮下注射时;③ 抽吸药液时;④ 采集血液标本时;⑤处理医疗废物尤其是锐器医疗废物时。对照组参加常规的岗前培训[3],未进行系统的岗前护理教育。

2 结果

2.1 对80名护士在回顾性分析的1年中发生针刺伤38人,其中试验组发生10人次(25%),对照组发生28人次(70%)。对照组与实验组针刺伤的发生率之比为14:5,差异显著。

2.2采取 SPSS l9.0软件分析,数据资料对比使用χ2校验,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P

3 讨论

医疗护理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减少针刺伤的发生[5]。针刺伤的发生率之所以高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①护理操作的基本功不扎实,如抽吸药液、静脉穿刺拔针等;②护理工作中养成了不良的操作习惯;③未系统的进行护理教育,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④未端正态度来加强预防针刺伤发生的观念等。护理工作是医院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而其风险较高,如何预防针刺伤的发生就成了医护人员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本次研究表明:进行科学的护理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此外,护士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认真的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岗前培训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他们的职业暴露,最大限度的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

通过护理教育,加深了护士对针刺伤发生的原因,针对发生原因来改善护理操作,还需端正工作态度,按规范进行科学的操作规程,重视自我保护,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从而得以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Wang HH, Kristopher F, He GP, et al. A training programme for prevention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loodborne pathogens: impact on knowledge, behaviour and incidence of needle stick injuries among student nurses in Changsh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 Adv Nurs, 2009, 41(2): 187-194.

[2]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0(5):386-388.

[3] 周丽梅,陈蒙,王军青,等.实习护生面临的护理风险现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12): 1373-1376.

国防教育方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金属切削加工 有限元 Deform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28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Process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LIU Yu, BIE Haina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process simulation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industry atten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achining process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demonstration of metal cutting process aimed a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for metal cutting machining process understanding in this way, while allow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achining process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the actual process, inspir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learning on the basis of a good theory to lear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simulation technology to analyze and create a positive atmosphere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Key words metal cutting; FEM; Deform;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金属切削加工技术仍然是机械制造行业的主要加工方法。它通过刀具和工件的相互作用去除工件表面的多余材料,以获得理想的加工形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工件。因此,金属切削加工技术在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机械类本科生都开设有关于数控机床、机械加工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控仿真软件的出现使本科生在数控机床操作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对金属切削过程中涉及的理论并没有很大改观。现在许多专家学者都对金属切削过程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切削过程的复杂性,还没有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加工过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这对本科生对加工过程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加工过程仿真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问题带来了转机,本文主要研究加工过程仿真技术在演示切削加工过程方面对于本科生教学工作的帮助。

1 有限元仿真技术

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通过离散化将研究对象变换成一个与原结构近似的数学模型,再经过一系列规范化的步骤以求解应力,应变和位移等参数的数值计算方法。它是一种通用的近似计算方法,也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强有力的数值计算工具。目前,有限元法在航空,航天,机械,汽车,铁路,船舶,交通,建筑,电子,地质矿产,水利水电,石油化工,生物医学以及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

现在较为流行的有限元分析软件有ANSYS、ABAQUS、Deform和AdvantEdge等,这些软件对研究金属切削过程中的温度、切屑形状、刀具应力等提供了良好的前后处理和求解环境。各个有限元软在单元、建模、材料模型和自适应网格能力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为了有效地模拟切削过程中所关心的方面和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分析问题的难易程度和仿真结果表现形式等多方面的因素,合理地选择有限元分析软件。

2 加工仿真实验平台建设

2.1 系统组成

该实验平台由一台小型车床和自组的小型铣床以及装有Deform软件的微机组成。车床和铣床的作用在于演示车刀和铣刀与工件作用的物理过程,观察特定加工条件下的切屑和工件表面状态,同时也是有限元的仿真数据(如刀具尺寸,切深、背吃刀量等)的来源,仿真结果实际上相当于对实际物理过程的一个“慢放”,让学生能够仔细观察刀具去除多余材料的过程,明白其作用机理。

Deform软件是SFTC公司生产的一款商业有限元软件,它专注于金属成型和加工工艺过程的仿真,可以实现车、铣、钻、锻压等多种加工形式的仿真,同时也可以对材料的正火、退火、淬火等工艺流程进行仿真分析。它的优点如下:

(1)界面交互性好,与其他有限元软件相比,Deform软件为用户考虑,在一个界面就可以定义好所有需要参数,设置参数的位置清楚明了。

(2)操作性好。Deform软件包含了大量的材料库,材料数据不必再自己去寻找,而且设定网格数量后可以自动划分网格,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大的变形量(如切屑去除过程)时可自动的进行网格的重划分,不需要人工干预。相比于其他的有限元软件,Deform在前处理过程中可以自动定义物体的边界条件,需要设定的参数量很少。

(3)后处理功能丰富。具有点迹示踪、变形、云图、矢量图、力―行程曲线等多种功能,而且具有2D的切片功能,可以显示工件或者刀具的剖面结果。

因此选择Deform作为有限元分析软件,但是必须提前用CAD软件绘制好刀具和工件的三维模型,然后导入Deform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a) (b)

图1 Deform仿真示意图(a为铣削,b为车削)

2.2 试验台在教学中的作用

本科生课程中的金属加工常常以车削为例,讲解前刀面、后刀面以及各个倾角对加工过程的影响,这些知识理论性太强,学生看到这些内容并不能与真正的加工过程联系起来,因此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总是抱着死记硬背的态度,并没有认真对待。而有的学校有条件带学生参观真正的加工过程,但是由于机床转速过高,加工过程很快就完成了,人肉眼无法观察清楚整个过程,人靠近观察还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危险,而且耗费加工材料和刀具,针对上述情况,有限元仿真是一个较好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有限元仿真是对实际过程的近似,只要输入正确的模拟参数,其结果与实际过程极为接近。该实验平台将仿真过程与实际加工过程相结合,由老师选定加工工况,通过有限元仿真的结果演示,让学生明白加工过程是如何运作的,然后再用实际加工过程作对比,达到验证的目的。

2.3 实验平台建设实践

2.3.1 实验手册的编写

由于金属加工过程涉及到很多的影响因素,而且仿真计算过程花费时间过长,授课老师并不能在短短的课堂上一一呈现,因此将仿真的过程建立成为实验手册,分别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仿真,由老师演示一部分,另外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根据手册进行仿真学习,在熟悉有限元软件的过程中了解有限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3.2 助教的设立

由于有限元仿真软件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授课老师可能没有时间,或者与该研究方向不相符,因此需要设立助教进行有限元软件的操作及课堂演示视频的制作。助教可以由研究金属加工有限元仿真方向的研究生或者由授课老师设立专人来担任。助教首先要熟悉有限元软件的操作过程,然后与授课老师进行沟通,针对本科教学的授课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况进行有限元仿真,并将结果做成演示视频等易于在课堂展示的方式。对于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做好与同学的交流工作,能够积极回答学生的疑问。

3 加工仿真技术本科生教学实践的思考

加工过程仿真技术是对本科生在金属切削加工教学方面的一个说明和补充,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金属切削过程中刀具和工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改变以往公式加配图的教学方式,使整个课本“动”起来,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同时提升学生对加工过程仿真技术的应用,确立学生以加工过程仿真技术辅助学习的方法。由于实验平台建设时间较短,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3.1 应用扩展

(1)有限元仿真技术对于本科生来说是一个演示说明的过程,但是对于研究生来说是进行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研究生有需求时常独立进行摸索学习,效率低而且耗费时间,许多疑问也得不到解答。因此对于研究金属加工过程的研究生来说,也可以组织起来进行有限元仿真软件的操作教学,帮助他们快速熟悉掌握该软件,尽快进入研究工作。

(2)通过blackboard平台建立与学生交流的通道,可以在平台上放置一些仿真过程的演示视频,帮助学生进行实验的学习,同时在平台上建立与学生交流的通道,学生在使用仿真软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都可以与助教进行沟通,对于学生的要求,助教进行汇总后与授课老师合作,改进课程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更进一步。

3.2 下一步的工作

有限元方法的优点是对过程的离散化,可将每一步清晰的表现出来,但是这也注定了有限元的求解过程比较缓慢,并不适合当场演示操作过程,只能对仿真的结果进行加工制作,制作成视频等这些易于演示的方式,导致效率低下,不能对金属切削加工的所有情况进行演示。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发动本科学生中对有限元仿真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或者实验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做一些特定条件下的加工仿真操作,吸收到教学演示过程中,可安排这些学生进行相应章节的讲解等教学工作。

Deform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软件,观察仿真结果时还伴随着很多的数据,这些数据并没有在教学工作中得到很好地利用,比如切削温度分布图、应力应变分布图、速度分布图等,这些都应该加以合理的应用,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4 结束语

加工仿真技术是以有限元仿真技术为核心,以提升学生对金属切削加工过程的理解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并与本科的教学工作相互补充,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加工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提升学生对于有限元分析方法的认识,增强学生用有限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改革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和教学目的的不同进行调整,在本科生教学工作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航空航天结构中有限元方法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衔接.科教导刊,2012.

[2] 李伟民.deform5.03金属成形有限元分析实例指导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徐看.金属切削过程有限元仿真技术研究.工具技术,2013.

国防教育方针范文第4篇

1.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建自治区级双拥模范县。

2.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

3.贯彻实施国防法规,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4.全县党政军民同心协力,努力实现创建双拥模范县目标。

5.人民武警爱人民,安居乐业享太平

6.双拥共建根深叶茂木垒军民鱼水情深。

7.广泛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发展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

8.开展国防教育家家参与,关心国防建设人人有责

9.双拥共建根深叶茂,木垒军民鱼水情深

10.党政军民齐发奋,再铸双拥新辉煌!

11.拥军就是筑长城,爱军就是爱国防

12.弘扬沂蒙精神,爱党爱国拥军。

13.爱国拥军固我长城,双拥共建振兴中华

14.好男儿志在四方,保国防乐在军营

15.拥政爱民 拥军优属 争创自治区双拥模范县

16.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7.警(军民共建文明会 共建和谐全社会

18.居安思危固国防,富国强兵奔小康

19.让爱国爱军尚武学习国防军事知识成为一种风气与时尚。

20.双拥共建,双向奉献,促进木垒经济社会发展。

21.弘扬双拥传统,推进经济建设。

22.加强民族团结,繁荣木垒经济。

23.开展国防教育家家参与,关心国防建设人人有责。

国防教育方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实践;产品建模与仿真;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38-02

产品建模与仿真课程是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是在前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讲述产品设计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产品模型数据交换的方法以及产品建模与仿真分析平台的应用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产品零件及整机设计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利用典型的产品建模与仿真平台或数字化设计系统来建立完整的产品虚拟模型,能够利用虚拟模型代替实物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从而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降低产品开发的成本。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后续毕业设计以及将来的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新型产品技术开发人员的需求。

一、目前课程授课现状

课程的授课目标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产品设计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典型的数字化设计系统为工具将相关理论及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用于产品开发。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目前课程的教学较多地在数字化设计系统的技术运用层面对学生进行强化,如美国PTC公司开发的Cero软件的具体操作和使用。在讲授这类课程时多是遵循单项的、以知识积累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单纯地教给学生具体命令的操作技能。另外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软件的操作和讲解,而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还没有做好。在现行的教材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内容的编排以软件说明为主线,系统的解决工程问题思想较弱;以命令操作为核心,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联系不够密切;学生普遍表现还是为了建模而建模,不会灵活运用所学内容,在面临具体工程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时,仍然不知所措。

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一些思考

1.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1]。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组织运用和指导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案例的出处、案例在专业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案例的专业结构组成以及案例覆盖课程知识点的综合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学生自己的看法,并做出评价和决策,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同类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2-4]。对本课程来说引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认识课程内容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培养其灵活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解决具体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什么样的案例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服务于本课程。对本课程的教学来说,案例的出处、性质以及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合理应用都是需要进行归纳和研究的内容。目前大学老师基本都在搞好本科教学的同时开展着具体科研工作,而机械工程的大部分科研课题都有着非常好的工程背景,如果将老师科研与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炼为教学案例引入本课程,并将案例分解为工程问题及需求、工程中的通常解决办法、课堂内容知识点与工程问题的联系、学生上课后应掌握的程度和目标、相似问题的进一步归纳和举例,五个部分依次有层次有目的性地将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建立学习兴趣,知道学为所用并能够学以致用。

3.改革教学手段以多种形式组织精选案例实施。在教学手段方面,在课堂教学引用案例的同时,同步建立网络化互动教学平台,作为课后知识加强和讨论应用的主要途径,教师完善课程资源,将精选案例经过加工组织后通过微课、MOOC的形式保存在云端实现网络化共享,以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并进行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注重案例的工程性内涵,课堂具体知识点与工程问题的点面有机结合,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系统性地开展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解决目前课堂内容过于具体、学生被动接受、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现状。如此在消化案例服务课程的内涵以及案例本身包括的具体内容同时,进一步在课外进行延伸实践。学生可以基于收获的知识在更大范围参与开放实验、大学生科技计划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并从项目全局出发,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的进行工程技能训练。

三、以管道检测机器人为例说明具体实施过程

作为服务课程的教学案例必须非常丰富,而且一定要精选案例使其具备工程性强、覆盖面大的特点。限于篇幅,下文以管道检测机器人为例对其服务课程的作用及实施过程做一简要说明。

1.案例的来源。作者所在学院有一个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技术,其中有一个典型机电产品管道检测机器人。作者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做了部分工作,在完成整机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制造装配等环节中都运用到课程相关理论及具体内容,后将相关体会整理后作为教学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2.案例的具体组成内容。案例的具体组成包括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及描述、零件结构设计与三维建模、机械运动与结构强度等仿真分析、整机虚拟建模与装配、零件制造工艺分析、零件图与装配图纸绘制、技术文档的整理汇编等。所述内容全部以研制的管道检测机器人为载体,反映到三维数字化设计系统当中。

3.案例在课程开展过程中的随堂实施。讲绪论课的时候,就将案例引入,从案例的来源、包括的具体内容、解决的具体问题出发,向学生解释说明常见的工程问题及需求、通常的解决办法等。使学生对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树立学习自信并增强学习兴趣。在后续授课环节中,进一步以案例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作为例子引出具体知识点。增强课堂内容与工程问题的实际联系、让学生认识上课应掌握的程度和达到的目标。比如机械零件的建模会用到哪些操作命令,如何组织各命令的顺序才能使模型更加简洁、结构更便于加工制造、更方便输出工程图以及数控加工程序等。从工程实际中提出问题,并通过课堂授课将其解决突破,让学生真实感觉到点滴知识的实际用途,待课程结束时,整个案例也基本完成,学生同样完成了一整的产品数字样机,体会到学习本课程的成就感。

4.案例在课外使用时的资源共享。课程所学内容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还会被经常用到,为了更好服务学生将来从事具体的学习和工作实践,必须建立从始至终的学习方案、学习指导,并在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计划、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等实践环节中逐步实施。当然这仅靠一个案例是不够的,需要不断精选转化教师科研工作过程中的成果,建立优良、完善的典型案例资源库供学生课后学习提高。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电脑、手机等接收终端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网络上共享的数字资源。在正常课堂教学引用案例的同时,同步建立网络化互动教学平台,可以作为课后知识加强的主要途径。教师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将精选案例通过微课、MOOC的形式保存在云端实现网络化共享,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并进行学习。目前已有部分案例资源经过整理后,以文本文档、PPT、教学视频、互动APP等形式分别存储到校园网、百度云端、360云端等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进行访问和下载。

5.课程开出效果及评价。通过将典型案例贯穿整个课程学习的始终,并延伸到后续学期的学习实践当中,学生反馈非常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基本掌握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一现代设计方法。在每学期结束后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学生给课程及任课教师的评价连续几年都是优秀;(2)在后续专业实践环节特别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当中,本课程所掌握内容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很多地方用到课程所讲内容及方法,使得后续学习的目的性更强;(3)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在后续学期的课外实践中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每年都有比较多的同学积极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获得北京市级、国家级奖励,通过案例的运用、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四、结论

通过将教师科研工作过程中完成的具体机械结构等工程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课堂讲授知识点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加上学生在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计划项目、课外科技竞赛等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不断深入体会和应用,从项目训练入手,从工程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经过实践并完成项目后,参与学生都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基本具备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总之,将工程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对提升产品建模与仿真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新型产品技术开发人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敬尧.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5):98-99.

[2]刘萍,李永宁.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引入与实践探微[J].计算机教育,2007,(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