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文化建设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 新校区 校园文化建设 模式
[作者简介]姜羡萍(1973- ),女,黑龙江鹤岗人,中国计量学院宣传部部长,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研究;顾佳隽(1980- ),女,浙江平湖人,中国计量学院宣传部校报编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校园文化和校园媒体研究。(浙江 杭州 3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课题“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LX2012Y230)和2012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CG3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59-03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形式多样。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2011年4月,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时明确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提出,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到了新的高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辟了新校区或分校。但由于建设时间短、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新校区普遍缺乏校园文化氛围,使文化育人的功能难以实现,这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高校自身的发展进步。如何加强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价值、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学校两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提出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方法。
一、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立、形成和不断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事物,它一方面是维系学校生存发展的内部动力,另一方面也是一所学校的外在形象。一所成功的高校必然有着极富生命力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周围的生活环境。”这里所指的周围生活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校园文化。健康向上、富有创造性且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可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会对人的精神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高校是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它是知识、学术的传授平台,也是文化、精神、价值观传承的场所,更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健全人格塑造的乐园。高品位高水准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格、信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新校区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目的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所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学者和教授,有才华出众的学生和最好的设备仪器,它还必须拥有自己的特色。大学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校园文化,它渗透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系、校园活动中,赋予大学独特的气质和高雅的精神追求。又是这种气质与追求,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熏陶感染着身处其中的师生不断地创新与奋斗,并推动着大学向着一定的发展目标不断前进。而这种力量正是新校区发展所必需的。
(三)校园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高校校园文化功能不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它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代表了人类社会在培养人、造就人方面的物质成就和精神成就。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一方面,高校师生在不断批判、吸收、发展中形成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校园文化,为社会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校园文化通过影响师生的言行、面貌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高等院校新校区选址一般集中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市区边缘或开发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必将带动当地社会文化的整体提升。
二、新校区校园文化氛围淡薄的原因分析
自1999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持续扩招,学校校舍、设备和师资力量等出现了严重短缺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大学纷纷开始了新校区的建设。然而,相当多的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文化建设,出现了“屋新树不古”的校园文化危机。分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一)对校园文化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中的开拓性事务,要想卓有成效地进行,一定要有促进其成长的思想意识氛围。有些人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成熟的认识,认为校园文化只能靠积淀形成,没有主动传承老校区的文化,也没有积极设计和营造新校区的文化,任其自然生长;也有人简单地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搞的文体活动,或是建筑新大楼放置雕塑,没有认识到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提高学校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尽管新校区极大扩展了办学空间,整合了许多办学资源,大大提高了办学实力,但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仍显不足。
(二)校园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个性
由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程有着太多的相似性,它们的精神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有着很大的趋同性,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不鲜明;新校区没有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建成时间较短,常常缺少蕴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景观等校园物质文化;新校区的制度文化建设,也往往暴露出师生参与不足的问题,再加上存在利益、观念、惯性上的差异等因素,尚未形成成熟的制度文化;新校区的学术科研活动和师生文体活动等行为文化也大多雷同,缺少独特性和延续性。因此,从一个学校的新校区到另一个学校的新校区,人们常难以感受到不同的学校在文化上的差异。
(三)校园文化传承受阻,“文化生态”失衡
新老校区之间的距离,造成文化传承上的断层。由于新校区位置偏远,生活不便,到新校区上课的教师一下课就忙着赶校车,与学生交流互动少,学生难以得到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也难感受老师搞科研的氛围,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同时,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缺乏互动。学校周围缺少自然的社会生态,大学城里见到的人大多数是学生和教师,客观上阻碍了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互动。
如何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创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
三、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构建
(一)模式构建
要在较短时期内在新校区营造出一个相对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必须根据校园文化建设规律和新校区文化建设特点,全
面布局,分步实施。中国计量学院于2000年开始新校区的建设,2003年整体搬迁至位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新校区。学校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大校园文化设施的投入,设计高雅的文化情景,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起独具“计量”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2007年学校又开始建设独立学院新校区,并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在新校区建设中再次复制,传承和移植了学校本部的文化精神。学校在近十年经历的两次扩建新校区的实践中,探索并构建了以“校园文化盘点—校园文化设计—校园文化建设”为线索的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如61页图所示)。
(二)实施步骤
1.盘点——厘清学校已有的文化。文化盘点是文化建设重要的第一步,只有厘清了发展方向和思路,才能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并直接影响到实施中一系列环节的相应效果,避免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首先,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沉淀。这种传统、历史、文化的沃土,能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校园文化成为有源之活水,有本之良木。我国的计量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灿烂的古代科学文明中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这为中国计量学院的计量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历史支撑和文化积淀。其次,传递与移植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将老校区作为校园文化源向新校区进行校园文化的传递,是极其合理并可行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文化是在一定传统基础上发展,但又不断地打破旧传统、建立新传统。因此,新校区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要充分考虑新老校区时代背景的差异性,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在继承老校区优良文化的同时,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新文化。第三,挖掘校园文化的独特性。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有着不同的现实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形成特色,才能打破“千校一面”的局面,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走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之路。中国计量学院作为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无论是学校的特色学院、特色学科群、特色专业的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课程体系的特色化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特色化建设,都打上了深刻的“计量”烙印,增强了学校文化特色。
2.设计——建立、完善文化建设体系。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后,就要将其渗入到学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规划和整体构建。(1)以精神文化熔铸校园文化的核心。高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就中国计量学院而言,在办学历程中,学校由自发到自觉逐渐确立起“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学校在依据这“三立”理念办学的实践中,广泛征集,群策群智,进而凝练出了“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校训、“严格严谨、求实求新”的校风、“尚德乐业、博学善教”的教风和“励志笃学、求真诚行”的学风。这些校园风气逐步凝结为强大的中国计量学院校园主体精神。(2)以物质文化烘托校园文化的氛围。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层表现,承载于校园建筑物、橱窗等各种物质环境中。良好的物质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以先进的建设理念指导建设富于意蕴的校园物质文化尤其重要。行走在中国计量学院的校园中,“计量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大量使用了我国古代计量器具、计量科学家的名字和有关计量术语的楼名路名;校园里校训石碑、校名碑、校友纪念碑,教室里的“一训三风”立体刻字,图书馆人文长卷浮雕;还有“计量史馆”和“校史馆”都成为计量文化的生动写照。(3)以制度文化内化校园文化的要求。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得以形成的保证。制度文化是一门隐性德育课程,在更深层面上,制度文化能给师生带来独特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新校区的发展诉求凸显了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健全、完善学术制度,有利于弘扬学术价值,保障学术自由;创建、完善与严格执行教与学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培养优良的教风与学风;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有助于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3.实施——宣传、渲染、强化文化力量。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文体活动、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动态地体现和折射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传统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因此,文化实施在时间上贯穿了师生所有的在校时间,在空间上包含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具体可有校史宣扬法、校训激励法、名师示范法、活动凝聚法、品牌培育法、仪式法等多种做法。
入学时的校史馆参观可以让新生尽快融入校园文化;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可以让学校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各类学术讲坛、讲座可以浓厚校园学术氛围;各种科技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各类文体艺术活动可以活跃校园风气,让教育性与娱乐性更好地结合;社会实践、志愿者行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扩大校园文化这一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实施要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展开,同时要注意培植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精品、树立文化标杆,构筑较高的文化品位。只有在高品位的文化要求下,校园文化氛围才越来越浓厚、越来越朝气蓬勃,学生才能有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追求。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将视野置于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吸收有利于大学发展的元素,展开与其他社会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在新校区建设中对校园文化进行认真的盘点和精心的设计,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以营造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姜羡萍.校园文化建设:从文化容器到文化校园[J].黑龙江教育,2011(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社区文化建设;馆藏资源
[本文系2017年度益阳市社科课题《推进社区图书馆建设——打造宜居银城》(课题编号:2017YS70)研究成果。]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充分利用城市已有的文化基础设施,推动社区文化建设,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高校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帮助社区文化建设进行有效完善,从而丰富整体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其文化生活质量,这对促进城市整体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服务模式构建
(一)自觉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社区与高校方面的积极配合,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本身的意识要发生转变,不能认为这种服务模式对本校师生权益造成了损害,更要认识到这种服务模式对高校图书馆扩充建设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服务模式之下,高校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资助、公益捐赠等资源渠道,提高图书馆的建设水平,从而满足高校师生与社区居民的综合需求。
构建高校图书馆自觉模式,是促使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组织志愿者,主动、积极到附近社区走访,举办一些阅读专题讲座等活动,以提升居民的阅读认知度;也可以在社区当中,直接举办读书会,在会议期间,居民们可以畅谈心得体会,而高校支援,则引导并鼓励居民自觉挖掘书籍、文章等的深层作用,解决自身相关问题与困扰。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开展社区居民深层信息服务,包括法律援助、有声图书等,提升服务质量与文化建设水平。
(二)法律约束模式
高校圖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其加以保障。从全局的角度来看,法律准则是对其服务过程进行约束的最好选择。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地方未来发展规划当中,并通过相应的衡量标准,明确、落实相关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另外,将社区文化建设视为社会素质教育资源建设,作为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提升的教育网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层发展。就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来看,受到地区本质差异的影响,需要将城市文化建设与教育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考量,以便在缺乏统一立法与制度的情况下,确保社区文化建设与服务的良性发展。在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效构建法律制度约束模式,有利于逐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稳定进行。
(三)权益平衡模式
社区建设属于公共服务建设的范畴,其建设经费均来源与公共财政。在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这也是公共文化建设的基本责任,更是社区应尽的义务。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应构建权益平衡的服务模式,社区居民具有平等获取文献信息的权利,而高校图书馆方面,要通过强化与社区的沟通,充分利用自身文献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优势,主动承担社会文化发展的责任,缩小社会差距,缓解社会矛盾。
二、高校图书馆方面的对策分析
(一)馆藏资源方面
在各个城市当中,高校规模不断扩张,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在不断丰富,以张家口市为例,城市包含教育学院图书馆、张家口大学图书馆、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等可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去,馆藏图书囊括理、工、农、医、经济、哲学、管理、艺术、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其中,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还珍藏着《永乐大典》《太平御览》《玉海》《四部备要》等文物[1]。除此之外,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权威生物医学检索刊物,也能在相关高校图书馆中找到,如《中国药学文摘》《中文科技资料目录》《ChemicalAbstracts》等。
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馆藏资源,将其作用于社区文化建设,能够获得十分显著的效果,以原有馆藏资源为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引进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有效构建中文数据库、西文数据库、特色资源库等,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形式,这样一来,高校图书馆不仅能够为附近社区的文化建设提供帮助,还能通过构建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平台,为整个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作出有效贡献。
(二)基础设施方面
高校图书馆不仅具备丰富的馆藏资源,其基础硬件设施也十分完善,主要包括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先进的电子设备。以河北北方学院图书馆为例,图书馆采用的是“一卡通”式的门禁管理,并设置了24小时自助服务图书馆,可以免费向师生等提供全天候服务,在现代科技与管理技术水平的完善过程中,自助借还系统、座位管理系统、自助打印与复印系统、在线阅报系统等都会相继设立,随着这种自助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社区居民能够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满足自身精神与文化生活需求的过程就会更加便捷[2]。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中先进、完善的基础硬件设施,能够显著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水平,通过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加深社区居民对图书、文章等的阅读理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升社区居民的阅读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等。
(三)人员素养方面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当中,对于从业人员的招聘有一定限制,就学历层面来看,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馆员都具有本科学历,少部分大专学历。在能力方面,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学习能力较强,业务工作掌握较为熟练,效率也很高,在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高素质的人员基础能够有效满足社区文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能力,跟随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需求,将原本的“书本位”的服务模式向“人本位”服务模式进行转变,及时推陈出新,有效拓展微信、QQ、在线参考咨询等服务渠道,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水平与质量。
三、社区方面的对策分析
(一)提升社区民众的服务共享意识
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高校方面将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放,社会居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服务共享意识。以张家口市的各个社区文化建设为例,在高校图书馆的参与之下,社区方面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宣传、规划、财政等部门进行联席会议,对社区文化建设中相关资产、社区以及经费等问题进行协商与妥善处理。在获取高校图书馆人力、物力支持的同时,要注意拓展资源获取渠道,与旅游系统、创意机构、地方志办公室等构建合作关系,让其认识到社区文化服务对其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进而引进相关资源,让他们成为社区文化服务的建设者,提升其服务共享意识,主动承担宣传公共文化服务的义务。
(二)完善社区基础硬件设施
高校方面完善的基础硬件设施,能够为部分居民提供阅读服务,但由于其场地限制,无法为城市的全部居民提供完善服务。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社区方面要重视在社区当中相应增加所需配套设施,以保障社区文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与顺利进行。在高校图书馆的相关硬件设施的支持之下,进一步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可以融合社区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的作用价值,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构建信息咨询系统[3]。以张家口市的社区文化建设为例,以高校学院的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为核心,为全市居民提供答疑解惑,为保障这一价值作用的顺利实现,申请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社区活动中心建设,除社区图书馆,另外单独设置社区电子阅览室,增加相关电子设备的购置,以承载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成果,使文化信息传输更加通畅。
(三)强化社区文化建设宣传力度
社区文化建设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各个社区居民,作为直接受益者,居民在享受相关权益、福利的同时,在社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以促进高校参与下的社会文化建设的稳定发展。为有效聚集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就需要强化相应的宣传力度,具体宣传方式,可联合高校图书馆组织社区活动,让社区居民了解到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4]。例如,组织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讲师等,到社区当中进行讲座宣传,在内容选取方面,可以保健养生、绘画书法等较为受欢迎的内容为核心,进行有效宣传;也可组织图书会、摄影艺术展、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形式,让居民自身为核心,增强其对文化建设的切身体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社区居民深刻感受到社区文化建设对满足其自身文化与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意义。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价值等灌输到社区居民的内心深处,使其在享受社区文化便利的同时,能够主动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中来,并有效发现建设过程中的不足,集中智慧,让社区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
(四)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监督机制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将直接管理模式,转变成监督资助管理模式。在相应监督机制之下,社区文化建设及其服务范围能够得到有效拓展,从精致文化扩展成为社区文化和普及文化,能够作用于生活文化。以此种应用效果为目标,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鼓励市场参与,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倡导私人、商业资本等参与到文化服务市场当中来,形成“官商民合作”的全新的文化建设形式,以推动相关事业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如何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在新的发展时期,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相关分析,能够分别从社区以及图书馆方面进行充分考量,利用已有资源、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必要设施,进而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以保障社区文化的价值作用得到有效实现。因此,在社区文化的未来建设过程中,要强化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断完善自身服务能力,以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桑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高校图书馆参与性研究[J].兰台世界,2015,(29):133-134.
[2]张晓桦.社区文化服务中异质性图书馆联盟的协同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5,(07):7-11.
[3]郄少青,谢宝义.城镇化视角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4,(06):32-34.
[关键字]社区文化建设 居民参与度 思考
一、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度研究现状和趋势
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度是指社区居民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自觉、主动的参与到相关事务的决策、管理及组织等行动中来是社会进步的产物①。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区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城市社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无法满足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
现城市大多数社区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社区文化硬件设施陈旧落后不完善等问题,虽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大力的关注,并不断加大了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方面的投入,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图书馆、社区活动室、运动器材等文化基础设施。但依旧存在数量有限、维修不及时、更新缓慢等问题。在调查过程中,宝鸡市新民路社区主任王建英指出,该社区内部体育设施因数量太少无法满足所有居民的需要。而社区图书馆的建成为每日放学的孩子提供了阅读的场所,但由于政府投资力度不足,导致图书馆购入图书较少,图书更新速度慢。可见这些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部分要求,但随着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二)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了解、参与意识薄弱
如今社区文化建设主要依赖政府出钱,出人,出政策。如此背景下,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建设的客体甚至是旁观者。其主体地位没有得以显现出来。于是被动参与、组织性参与远远超过主动参与、自治参与的频度。即使有居民主动积极参与,也大多集中在退休、下岗和儿童等有求于社区组织的弱势群体或少数人群中。这种以被动者、受惠者角色进行的社区参与,反而降低了社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无法形成社区公众领域和空间。
(三)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社区工作者职业素质修养不足。现在的社区工作者多未参与专门培训,文化层次较低、年龄组偏大、价值观不明、服务意识薄弱皆与社区建设的时代要求脱节,其有效组织居民推动社区发展的能力有限,因此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的号召力和感召力显得苍白无力,使社区委员会失去向心力。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度低的成因
有研究表明某地区社区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参与数据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一年进行的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中,仅观众比例为64%,参与活动居民人数比例为10%,组织比例为4%,局外人为26%。这个数据表明,大部分居民很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造成社区文化参与度低的原因如下:
(一)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度低根本原因
1.社区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对社区文化理解程度不深。新开路,新民路社区现目前社区居民多为做生意的个体工作者和退休在家的老职工,普遍在初、高中文化以下,对于文化方面的建设认识理解程度上不免有些浅薄。
2.社区居民的接受能力不强。他们对待新事物,新文化自然存在一些接受上的难度。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的主力军多为老年人,他们对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很难理解和接受,这就使有些文化活动和文化宣传很难开展。
3.社区居民的工作时间限制。根据对宝鸡市新民路和新开路居民的的调查得知,居民大多是做生意的个体经营户,平时很少有时间参与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
4.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和准确。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的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不协调造成了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不重视。部分居民认为社区文化活动形式与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贴切。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居民的收入来源并不在社区,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利益关系度不高。这两个方面共同造成了居民对待社区文化建设呈现漠不关心的状态。
5.行政管理色彩浓郁的社区文化管理体制的束缚。社区建设中的行政化导向使得社区自治缺乏完整的制度环境,导致居民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当前,绝大多数社区文化建设遵循的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政府包括各类社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仍显陈旧,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管理”甚至是“管制”的行政思想。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居民普遍也习惯了这种古老的管理模式,因而,居民形成了思想上和行为上的惰性。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度低直接原因
1.政府关于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的政策不完善。根据此次调查情况显示,限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外在原因有:政府划地面积不足,无法提供场地展开社区的文化活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从侧面也表现出了政府政策上的缺陷,如果划地面积适当,资金规划计划合理,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2.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目前我国社区文化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供给以及社区管理部门的创收和居民缴纳的各种费用。资金的来源少而单一,没有利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3.社区的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社区与居民有最直接的接触,文化宣传起来的效果应该是相当明显的。然而,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知之甚少,这也就不得不联想到是社区的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4.社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薄弱。社区的文化人才队伍,包括:社区文化工作者、社区文化专业人士、社区群众文化骨干分子及街道和居委会的相关人员。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规划、组织、协调、管理的作用。建立专业的文化干部队伍,是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人才保证。但当前,社区中缺乏专业的文化干部队伍。
在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日益淡薄。居民彼此之间的疏离感增强,人们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社区文化缺乏了解,主人翁意识薄弱。社区街道对社区内文化活动大包大揽,居民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互动和活力,脱离居民的文化需求,居民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由于目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依靠政府主导,社区居民参与方式以动员为主,多是在政府行政推动和劝说下进行,从而使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处于被动状态,造成参与度很低的局面。
三.提高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度的措施
社区居民即是社区文化的建设者,又是社区文化的享受者没有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如何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社区居民参与度的提高需要政府,社区,居民三方面共同努力。
(一)从政府方面来看
1.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投入问题。文化的繁荣社区需要一批硬件设施,包括阅览读书的场所、体育健身的场所、文化娱乐的场所、展示交流的场所等。它们是满足文化需求、繁荣社区文化的必要设施。没有这些设施,就无法满足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就无法展示家庭文化、行业特色文化,就无法在社区成员中交流、接受和传播文化,社区文化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硬件设施的完善就需要有足够资金来源。同时,社区文化的软件设施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比如:请专业人士进行专业培训,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培训等。
2.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用地问题。各种活动场所的建设需要足够的用地,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也需要用地。这就要求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时,要全面考虑到居民的文化活动用地,给社区的文化活动和居民的文化活动留下足够的空间用地。
3.大力呼吁政府工作人员重视支持社区文化建设。政府工作人员是文化素质道德素养较高的群体,他们理解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改变。因此,他们作为社区的成员,可以起到带头作用,鼓励其他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
4.利用政府宣传平台大力支持社区文化建设的宣传。政府的宣传在群众中更具有公信力,也可以引起居民的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视。同时,还可以弥补社区宣传力度不足的缺憾。
5.选派专业的文化建设队伍帮助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还需要相应的软件。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社区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社区文化方向的确定和引导,社区文化品位的培育与提高,社区文化志愿者的培训与服务,都是社区文化必须的软件。这些软件就应该由专业的工作人员组成,才能更有效的开展文化建设工作。
6.在社区与社会各界中扮演桥梁的角色。政府应该激励社区与社会中的学校,企业,个体单位联合一起宣传文化建设,举办一些有意义内容丰富健康的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让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等进入社区文化,从而对居民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拓宽社区文化建设融资渠道。
(二)从社区工作方面来看
1.加强社区文化服务,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切实解决社区成员最关注的问题。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从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出发,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度和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2.针对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对社区成员的闲暇时间、兴趣爱好作广泛了解分析。在内容上应注意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在形式上做到大、中、小型兼顾,在方法上可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融为一体,在对象上应注重在职职工的参与,通过“以小带大”和以家庭为主体的活动,让这部分成员共享社区文化成果。在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坚持把多种生活元素纳入到社区文化中,丰富和延伸社区文化的内涵,如坚持开展“五好家庭”“优秀居民”“优秀楼长”“文明楼院”的评比活动。除了传统的文化形式还可以将最新的政治和流行元素加入社区活动中。如:结合十,中国梦,正能量等热点词汇开展图片展等活动。
3.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形成社区文化特色。社区的文化内涵关系着居民对社区的文化的认同感和让认知度。如何形成完整、良好的社区文化是提高居民参与热情的关键。社区内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及文化人才等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挖掘、配置、利用可形成本社区的文化特色,提高社区文化含量,并激励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这里,应十分重视对文化资源的调查摸底工作。
4.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在整个社区文化建设中,政府起着牵头引导协调的作用,具体的策划、组织、参与则是社区成员(包括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的。应注重完善这几个机制:(1)组织领导机制,建立社区文化建设领导机构,体现共同组织参与的原则;(2)工作运行机制,在具体组织上,可由牵头单位组织或在政府引导下由社区居民热心人自发组织以进行探索;(3)文化传播机制,充分发挥有线电视、阅报栏、科普画廊、社区小报、文化中心等媒介的作用;(4)是资源共享机制,社区内企事业单位都应承担发展社区的责任,将自己的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活动场地等向社区开放。
5.积极与社会各界联合展开工作,多方筹集活动经费,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出路。社区应该与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学校,企业,个体单位,组织联合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带动社会各界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社区可以充分利用个人优势,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资源,加宽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途径。组织一些社会文化活动,不仅加强了与学校,企业等等的交流,同时也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宣传了文化建设工作。
6.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青少年是时展的新生力量,要合理有效的利用这股力量,严格落实青少年寒暑假社区志愿服务的环节,与学校加强联系,通过学校的相关支持,鼓励学生们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社区活动。这样的工作不仅可以使社区文化活动增添活力,也可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三)从居民方面来看
1.居民应该提高自己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主动关注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主动参与社区举办的活动。支持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提供的硬件设施,如:图书馆,健身器材等等,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2.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居民成员加入社区文化活动,主动参与社区文化工作的组织和决策,为社区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3.居民之间应该加强彼此的联系和交流。居民可以交流彼此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看法,可以集体向社区工作者反映。
4.居民可以自主成立一个社区工作监督组织,加强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监督社区文化工作,在居民的监督下社区工作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5.居住在社区的学生应该自觉响应学校和社区的号召,积极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找寻乐趣,同时,加深对社区和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
[注释]
①李广宝.《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8卷第5期
[参考文献]
[1]陈子达.《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4月第2期
[2]薛小平.《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社会观察
[3]赵光勇,陈邓海.《政府主导下的社区建设困境与处路》[J].中国劳动关系学商报.2013年2月
[4]陈瑜.《我国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问题探析》.法制与社会.2013.6(下)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区发展十分纯熟,总结起来,有两种做法。一是高福利模式。处理深层次社会问题时,政府包办社区一切事务。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以强大的财力为基础,往往存在官僚作风、迟钝缓慢、甚至不仁道。结果既耗费人力财力,又收效甚微,而且在经济和社会矛盾凸显时,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另一种是创新的民主模式。近几年,由于欧洲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债务危机频发之际,政府无力再维系高福利社会的高额费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政权民主更替或暴力武装接替,政府走向创新的民主管理模式。
笔者曾在爱尔兰工作和生活几年,体味过爱尔兰社区“草根文化”的建设实践。居民生活以社区为纽带,十分方便且丰富多彩。教堂、图书馆、体育场馆、便民店、邮局、酒吧等一应俱全,绿地公园星罗棋布,人们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各种便捷的活动。爱尔兰的各种公益组织发展完善,人们热衷参与,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慈善机构等,形成一个完善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网络系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发达国家的社区文化建设,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政府再大包大揽社区一切事务,是构建社区文化的一大误区。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是构建社区文化体系的主体,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
从政府角度来说,应从两方面来努力。首先,推进公共资源向社区下沉,加大对社区建设的人财物投入。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另一方面,政府必须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有效和足够的制度保障,主要是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通过规划先行,搭建城市社区文化服务网络。同时合理布局,着力推进社区体育中心的场馆建设;科学规划,健全图书文化馆的网络体系。另外,以人居和谐理念,建设公共绿地等活动场所。
政府可以提供一种有助于社区文化构建的经济结构,也可以提供法律结构,但很难提供一种文化力量。所以,社区文化建设更需要社会的作用,通过自下而上的途径来实现。要发挥社会力量,必须有两个前提。
首先是公民的社会建设。社会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公民的社会建设才能发展起来。要推行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化,变管理者为服务者。完善社区居委会自治职能,以人民调节、治安保卫、公共服务、社会组织等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大力组织开展各类公共服务活动。
同时,加强社区软文化建设,激发民众的服务参与意识。把社区的管理权交给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自己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一、确立新思路,积极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定位
文化是“魂”,文化是“根”。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特征。为此,仙河社区文化建设着眼于“五个新”,从实践这个层面上研究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树立新理念。即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建设观和“共创和谐、共享文化”的人文理念,用这些新的理念来指导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找准新定位。即把社区文化的目标锁定在“培育理想、倡导精神、理顺情绪、服务需求、营造环境”上;探索新模式。即针对社区的文化形态、资源优势、人文特色,重点培植、总结和谐社区文化示范性工作的模式;建立新机制。即在完善和谐社区建设运行体系的前提下,围绕资源、环境、阵地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二、贴近主体需求,充分体现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
仙河社区文化建设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公平正义,真正使“人人享受文化”这一人文理念转换为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多种文化形式。一是大力普及基础文化。围绕创建学习型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崇尚知识、追求进步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依托社区教育平台,大力普及基础教育、网络、英语、艺术、戏曲等基础文化,建立健全了学习型社区网络,形成了社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二是积极活跃群众文化。依托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通过举办讲座、画展、论坛、演讲、文艺演出等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吸引不同居民群体的参与。同时,结合重大节庆日,组织居民广泛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家庭伦理等传统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先进文化对社区成员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规范。三是引进高雅文化。随着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为使社区文化建设做到品味多元、雅俗共赏,社区千方百计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种专业文化团体,及时地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品位,也促进了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努力打造品牌文化。通过社区图书馆、职工群众俱乐部、电影院、文化休闲广场等功能馆所的作用,坚持以先进的文化思想、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的服务形式,吸引众多的参与者,在鼓励社区文化体育团队积极开展活动的同时,引导文艺活动骨干重视活动品牌的原创性,形成了一系列自身文化品牌。五是广泛开展文体活动。按照群众化、协会化、小型化的工作思路,立足“区域活动联合化、社区活动经常化、基层活动多样化”,盘活现有文体活动场馆、设施等资源、统筹力量,活跃职工群众业余生活。社区成立了篮球、排球、羽毛球、健身舞等各种健身活动小组,利用工余时间组织活动,组织参加了全国健步走比赛、黄河口马拉松比赛、胜利油田排球比赛、畅游万亩槐林、仙河湿地等活动,利用社会资源举办消夏晚会,让职工群众由过去的表演者转为现在的观看者,举办“快乐星期五,仙河向前冲”职工趣味体育游戏,让职工群众在健身活动中体验乐趣,享受愉悦。
三、整合社区资源,大力营造共享社区文化的温馨环境
构建社区文化,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集聚各种资源优势来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仙河社区在积极挖掘文化智力资源的基础上,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和谐”的原则,大力营造团结协作的合力。主动加强与主营单位密切联系,注重发挥驻地挝坏恼蟮刈饔谩@用驻地单位各类文化体育基地的优势,组织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实现功能互补。注重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融合,良性互动。通过篮球赛、乒乓球赛、棋类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油地双方加深了解,消除隔阂。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场所资源,以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网络咨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其长,各得其乐,既满足社区居民求知上进的心理需求,展示社区文明风尚,又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了社区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
四、标本兼修,探索建立社区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