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整个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上有不断的新的发展。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乱象例举
1.以点带面法
“以点带面法”是指在多维度、立体的的课堂教学目标中随意拿一两个目标来取代多维度、立体的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法。如某教师将小学语文课文《称赞》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厘定与表述为: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写“板、椅”两个字。[1]
2.张冠李戴法
“张冠李戴法”是指将“教学目的”理解为“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目标厘定与表述方法,是某些不懂什么是“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教师所犯的错误。如有些幼儿园教师将幼儿语言课《我有一双小小手》的活动目标表述为以下四项:
(1)为了使小朋友知道十个手指的名称,以及手背、手心及指甲的名称。
(2)为了小朋友明白小手的作用。
(3)为了小朋友懂得通过自己的小手可以为父母、他人做许多有意义的事,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4)为了使小朋友掌握保护小手的方法。
3.模棱两可法
“模棱两可法”是指课堂教学目标没有体现“全面、具体、可检(观)测”等要求,致使课堂教学目标残缺不齐,抽象模糊,无法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一位教师将人教版高中课文《变形记》某一课时的“知识技能目标”厘定与表述为:
(1)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
(2)了解卡夫卡。
(3)了解小说的情节及人物。
(4)鉴赏小说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2]
4.传统模式法
我国新课程改革前,教育界近乎约定俗成的一种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法,且至今仍有不少教师在使用,其表述句式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理解、掌握、明白等)……”或“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思考、操作、练习等)……,使学生……”等。
5.学生主体法
“学生主体法”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方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与之前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要求、方法不甚相同的表述法。这种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法规定,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学生”又不能出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文字中,且“教师”也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目标的描述对象,更不能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主语”,如表述句型不能是“培养学生……”“使学生……”“让学生……”“引导学生……”等。“学生主体法”颠覆和改写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方式。如一位教师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新授课课堂教学目标厘定与表述为:
(1)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重点)
(3)能从多角度对文章的命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3]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乱象归因
从上述几种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方法中可以看出,目前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厘定与表述方面出现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失去了统一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要求,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丧失了严肃性、科学性和价值性。其原因不外乎四点:一是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明白课堂教学目标对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践行新课程理念、实现高效课堂、最终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不可替代性意义及价值;二是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厘定与表述的指导思想——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目的与新课改理念认识与了解少,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迷失了方向与指针;三是不少教师对有关课堂教学目标方面的知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习不够深入、研究与思考不够透彻,不懂得什么是课堂教学目标;四是不知如何厘定与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即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欠缺。由于这些原因,引发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厘定与表述上的随意性,课堂教学目标成了一种“形式过程”,失去了它的价值与意义,致使课堂成了教师“随心所欲”的场地。
三、如何正确地厘定与表述课堂教学目标
[摘 要]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坚持正确方向、紧扣培养目标、把握时代脉搏、整合行列资源、凸显地方特色等方面阐述了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了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改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教学文件,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创专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必要基础。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二、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2]周志刚,米靖,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1.国家规范高等学校设置的法规主要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3)《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5)《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6)《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是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3.《教育法》中关于设立学校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由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是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5.《高等教育法》中关于设置高等学校的原则是什么?
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6.设置高等学校除应当具备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外,《高等教育法》针对大学或独立学院的设置还规定有哪些条件?
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学院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设立高等学校的具体标准由***
制定。
7.《高等教育法》中关于设置高等学校的名称有何规定?
设立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其层次、类型、所设学科类别、规模、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使用相应的名称。
8.《高等教育法》规定,申报设置高等学校应提交哪些材料?
(1)申办报告;
(2)可行性论证材料;
(3)章程;
(4)审批机关依照本法规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9.《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是哪一年的?
是2006年9月28日教育部的(教发〔2006〕18号),自之日起实施。
10.《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关于领导班子的配备是如何规定的?
必须具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关于高等学校领导任职条件要求,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尚、熟悉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领导班子。
11.《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对称为大学的办学规模是如何规定的?
称为大学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
12.《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关于学科门类是如何划分的?
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13.《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对大学的学科门类是如何规定的?
称为大学的其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普通本科专业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每个主要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均不低于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15%,且至少有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的普通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个以上。
14.《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关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师比应达到多少?
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专任教师总数一般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4。
15.《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关于大学的师资队伍是如何规定的?
称为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一般应不低于400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一般应不低于100人。
16.《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对教学水平评估有何规定?
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中,评估结论应达到“良好”以上(对申办学院的学校是指高职高专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学院更名为大学的学校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7.称为大学的应具备教学成果奖标准是什么?
称为大学的学校应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
18.《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对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是如何规定的?
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称为大学的学校应达到以下标准:
(1)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学校至少应达到500万元,其他类高校至少应达到3000万元;
(2)近5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
(3)至少设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和重点学科2个;
(4)一般至少应具有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
19.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的标准是多少?
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应达到60平方米以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以上。
20.普通本科学校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应达到的标准是多少?
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20平方米,人文、社科、管理类应不低于15平方米,体育、艺术类应不低于30平方米。
21.普通本科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的标准是多少?
普通本科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理、工、农、医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5000
元,人文、社会科学类院校应不低于3000元,体育、艺术类院校应不低于4000元。
22.普通本科学校生均适用图书的标准是多少?
普通本科学校生均适用图书,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80册,人文、社会科学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100册,体育、艺术类应不低于80册。
23.《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对普通本科学校的办学经费有何规定?
普通本科学校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须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
24.《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对普通本科学校的筹建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普通本科学校的筹建期限,从批准之日起,应当不少于1年,最长不超过5年。拟要求“去筹”、正式设立的普通本科学校,须在其正式批准的筹建期满后,由其主管部门向教育部提出正式设立的申请。
25.教育部审批设置普通本科学校的程序是什么?
凡提出设置普通本科学校的申请,在经由教育部形式审查通过后,由教育部委托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进行考察、评议;通过考察、评议的学校,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未通过教育部形式审查或未通过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考察、评议的学校,若仍需设置,需在下次由学校主管部门重新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凡未通过考察、评议的学校,教育部将以书面形式告知其主管部门。
26.《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指导思想是:“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宗旨,以《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依据,以优化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正确处理高等教育资源存量与增量、规模与质量、当前与长远、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控制高等学校设置的数量,着力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和质量问题,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按需设置;坚持标准、从严掌握;公平公正、规范审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管理、分级负责。
27.《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关于高等学校设置应着重考察的几个方面是什么?
(1)地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紧迫需要,全面分析其设置的必要性。注重考察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各类人才需求预测和社会吸纳能力,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与布局。
(2)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状况。高等学校的管理与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各项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3)地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经费保障状况。《高等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其举办的高等学校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保证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需进行高等学校设置的,其全省(区、市)近三年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年均须达到
5000元;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年均在5000元以下3500元以上、省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8%以上的,从严控制;低于上述水平且当年高等教育生均事业费没有显著增加的,原则上不考虑。
(4)拟设置的学校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同类学校的设置标准。
28.《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关于成人高等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1)大力发展以实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成人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采取函授、夜大(业余大学)、电大、自学考试等业余教育的形式。
(2)充分发挥成人高等学校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一部分用以实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一部分为成人自学考试教育,一部分并入普通高等学校。
(3)个别科类特殊、在当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布局中具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的,可在从严控制的前提下考虑单独改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拟并入或改制为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高等学校,须按国家规定的高等学校设置程序报我部审批。
(4)鼓励省级、市级教育学院与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合并。对于单独改制并更名为普通师范院校或其他多科性院校的,应视各省(区、市)高等学校设置情况和学校具体条件从严控制。
29.专家小组进校后主要工作程序是什么?
(1)学院汇报:重点汇报升本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实地考察:重点考察学院的实验室、图书馆等;
(3)查阅资料:师资、实验室、图书、教学、科研、财务、土地、建筑面积。
(4)教师座谈:领导座谈、教师座谈;
(5)专家反馈。
30.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安排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节奏是什么?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将按照“一年中东部、一年西部、一年民办”的节奏安排高等学校设置工作。
31.什么叫教育方针?新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2.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根本性问题。它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育方法的选择都有决定的意义。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33.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是统一的。教育方针制定时必须同时规定教育目的,只有教育目的达到了,才可以说教育方针实现了。因此,教育方针的表述往往包含教育目的的表述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34.什么是教育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总的教育目的,结合学校的性质、层次、任务和特点,制定出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抽象的,教育目标则是具体的。
35.高等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2)要符合高等学校的性质,并能实现其教育任务;
(3)要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要与普通教育相衔接。
36.什么是学科?什么是专业?
学科就是按照学问的性质所划分的门类。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
专业是高等学校中根据学科分类把学业分成的若干门类。它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37.我国的学科体系结构如何构成?
学科体系结构包括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根据当前国内外通用学科分类法,我国把学科归纳而成七大学科门类。
38.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学的科目与进程,课程有“课”与“程”两层含义。
课程体系又称为课程结构,它是本科层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类:一是必修课;二是选修课。必修课又分为三类:一是公共必修课;二是专业基础必修课;三是专业必修课。
39.确定课程体系有哪些原则?
(1)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及学科专业特点;
(2)要合理安排课程顺序,注意课程间衔接和配合;
(3)要有利于形成学生合理的知识和智力结构;
(4)要保持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先进性。
40.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有何区别?
(1)培养目标不同:本科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专业知识新颖,具有创新、开发、设计、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专科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培养方案不同:课程体系不同,本科侧重理论教学,选修课较多,专科侧重实践教学,选修课较少;本科注重设计、创造、研究能力的培养;专科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3)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本科注重学科建设,把学科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当成学校工作的龙头;专科注重专业建设、动手能力培养。
(4)师资配备要求不同:本科重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培养,高级、中级、初级教师组合呈倒三角形组合,专科为正三角形组合。
(5)领导体制不同:公办高校都是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本科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专科一般是院级管理体制。
41.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原则是什么?
(1)按学科设置专业,其业务范围要有比较宽的口径;
(2)要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
(3)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重发展应用学科专业;
(4)要面向未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发展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5)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努力形成专业特色;
(6)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提高办学效益。
42.高校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四个方面。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
43.高校学科建设的三个任务是什么?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什么?学科建设的原则有哪些?
三个任务是: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学术梯队或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梯队或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的原则是:适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超前性原则,共生性原则。
44.如何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1)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保证重点、杜绝重复建设、平均主义等问题;
(2)实施人才战略,强调以人为本,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3)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进一步明确科研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45.本科高校进行学科建设时,应牢记那些办学理念?
论文摘要: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和谐。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一种产生于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校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从内容上分,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据所呈现的方式不同,校园文化可分为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1 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主流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基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支持和倡导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的高品位的群体文化。主流校园文化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成果,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目前我国学校的主流文化生活主要表现为: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健康娱乐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
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非主流校园文化依其存在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传统的非主流文化和新生的非主流文化两大类。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大致包括“课桌文化”、“宿舍文化” 、“厕所文化”等;新生的非主流文化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如“影碟文化”、“网络文化” 、“洋节文化”、“新新人类文化”、“手机短信文化”等。
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同时存在于校园生活中,是校园文化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从目的性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明确的目的,它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以课时目标或群体活动为表现方式;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其最终效果或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或与教育方针背离。从表现方式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较为严谨的组织形式,如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等,是学校文化生活的主体;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松散或隐蔽,既可能是课桌上随意的涂画,也可能是同学之间互发的一条调侃短信等。
2 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具有原创性、综合性、独特性等重要特征,而和谐性是优良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它是校园文化成熟的标志,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发挥其功能的检测标准。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应包括:(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校中的群体主要有领导群体、教职员工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三个群体之间应相互协调、互谅互助、团结友善,共同构成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2)人与校园物质文化的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及校园网络平台等。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师生身处其中能增强对美的感受,陶冶积极的情感。(3)人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集体舆论、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及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它反映出学校的个性和风貌。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加强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人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既包含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群体,也包括固定和物化了的校徽、校标、校歌等,是学校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历史沉积和总结。统一协调,步调一致的校园制度,会使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信赖感和威严感。
3 非主流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的和谐。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3.1 正确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
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有些教育者持贬斥态度,认为是市场经济下道德滑坡及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结果;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趋同趋势在校园中的反映。应该说,二者的认识和判断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变革不仅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主流文化健康、清新的活力,同时也正是在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过程中,又使学生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叛,道德失落与思想困惑、混乱,非主流校园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状态的折射和投影。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不合谐内容,我们不能简单以其不符合健康向上的道德要求就粗暴地加以打压,而是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积极加以引导,使之与主流文化生活互相协调,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2 强化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主流校园文化对非主流校园文化有替代、引导与升华的作用。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用丰富多彩、高雅、乐观、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生活占据学生的文化生活阵地,从而使消极的、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无立足之地。教育者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健康心理、竞争意识、坚强意志等,从而对非主流文化生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的高尚情操、价值观念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高尚情感,改造非主流文化生活中的低级趣味,使真善美的德行和品质逐步向各类非主流文化生活中渗透,这样就能通过高尚情操的内化,促使学生种种非主流文化品位的提升。
3.3 充分利用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其所产生的效应来划分,校园文化可分正效应文化和负效应文化。正效应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负效应的校园文化则使人陷入迷惘、颓唐,或情趣、格调不高。应该说,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只是校园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个运行良好的学校的主流校园文化通常是正效应文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其非主流校园文化就都是负效应文化。非主流校园文化中仍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果教育者注意挖掘和利用,依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针对校园内的某一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各个网民的各抒已见,激烈争论,学生们最终对这一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也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这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往往比正式刻板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 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