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范文第1篇

一、事项会计目标

( 一)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目前对会计目标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财务会计而言的。国内外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认识主要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一般认为,“受托责任观”强调财务会计应反映经营者的履约责任, 反映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约情况, 并不考虑受托者如何理解并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而“ 决策有用观”则强调财务会计应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应考虑会计信息与决策者的相关性。随着会计的发展, 人们普遍接受“决策有用观”。

( 二) 传统财务会计目标存在的矛盾客观地说, 提供信息与利用信息一般是两个不同主体的行为, 只有当提供信息的行为主体能够满足利用信息的行为主体所需时, 才能真正体现决策有用。传统财务会计是一个闭环系统,它存在边界。提供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的终点, 会计循环是其边界, 至于如何利用信息则早已超越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胡玉明,2002) 。传统财务会计构筑于价值法基础上,而价值法则假定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确切已知的。这个假定并不现实,甚至完全有悖于现实。实际上,当会计信息成为公共产品之后,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一切信息使用者“一视同仁”地提供同样的会计信息,这本身有悖于“决策有用观”。

( 三) 事项会计的会计目标事项法认为, 使用者的不同决策模型决定了会计目标在于提供不经过汇总和加工的原始事项信息。它还认为,不应只按某一种标准汇总数据,满足某一信息使用群体的需求而排斥其它信息使用群体的选择权, 应该尊重并采纳各种信息用户的偏好, 尽可能提供详尽的数据和多样的方法, 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多样化。可见, 以事项会计理论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更能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真正实现决策有用观。此外,事项会计尽管以事项为核心,但依然包括可用货币计量的属性特征,这部分特征构成以价值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服务于企业的受托责任观。因此,事项会计充分体现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统一。

同时,信息客户需求的多样性, 导致出现多个专业领域, 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通常各个专业领域都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立的数据采集和加工系统,也有各自的目标及知识结构,从而产生信息孤岛,是一种分流不同源的关系。事项会计的出现正好融各种会计于一体,实行统一的数据采集模式,即以事项为核心, 事件驱动为指令, 将所有数据存储于数据仓库, 然后根据不同的需求取不同的数据,真正体现了一种“同源分流”的内在关系。

与传统会计不同,事项会计必须基于网络环境,否则其事项思想将无法实现。既然是在网络环境下,事项会计为信息需求的时效性提供了可能, 它可利用先进的IT 技术( B/S 结构、WEB 技术、OLAP 等) 提供及时、实时的各种报告。

因此, 事项会计的会计目标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多样化, 真正实现决策有用观;为了实现会计一体化, 真正实现同源分流;为了提供及时信息,真正实现实时报告。

二、事项会计特征

( 一) 基于网络环境事项会计是针对传统的价值会计而提出的,它不仅收集财务信息,而且收集非财务信息。所以事项会计的信息量相对于价值会计来说成倍地增长,显然它已不可能仍然依赖手工处理数据,并且信息使用者处理信息的方法也逐渐复杂,各组织的机构也不可能在同一地点办公,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有用性日渐决定各组织的命运。这些都说明事项会计必须基于网络环境。

( 二) 数据与系统的集成性传统会计只是采集会计数据, 与其他系统相互独立,造成数据不一致和冗余度高。事项会计建立在数据仓库基础之上, 数据仓库则面向主题, 高度集成数据, 从而减少数据不一致和冗余度。同时,事项会计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将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 技术, 以事项为中心采集数据, 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一体化, 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新型会计模式, 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 事项会计的各个子系统必须相互协同,集成应用。

( 三) 实时性传统会计主要是事后核算,会计信息明显滞后。而事项会计是基于网络环境,发生交易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直接进入会计应用程序中, 使得从原始凭证到生成最终会计信息的过程瞬时完成, 所需要的会计信息随时可得, 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与信息提供实现了实时化。

( 四) 满足所有视图传统会计只能满足主要视图, 即财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在网络环境下, 事项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既有财务信息, 也有非财务信息;既有历史信息, 也有现在信息与未来信息;既有货币信息,也有非货币信息;既有组织内部信息, 也有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和社会部门的信息; 既有反映实物资产的信息,也更注重反映非实物资产( 如人力资源、商誉等) 的信息; 既有数字化信息,也有图像化信息、语音化信息;既有定量信息,也有定性信息。因此可适应使用者的多样需求,满足所有视图。

( 五) 功能组件化( COM) 如果企业ERP 系统的某个环节不畅,便去更换整个ERP 系统,其间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将非常巨大,为此,有必要提供组件化的设计。组件化的技术提供给企业的是在建立的一个大型系统内, 很多部件都可以更换, 从而使得企业部署ERP 更为方便和简单。事项会计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过程, 而是面向整个组织的全部过程, 包括业务过程、信息过程与管理过程。在这种复杂多变的过程中, 事项会计只有实现功能的组件化,才能适应未来变化莫测的内外部环境。

( 六) 开放性传统会计主要由财务部门进行, 其技术水平和本单位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能满足网络时代广大用户的普遍要

求,也不能满足大型企业管理的需要,它是一个封闭式系统。在网络环境下, 事项会计信息将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和公开, 大量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 而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可根据授权,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信息。

( 七) 信息定制传统会计通过财务报告来提供信息, 并对所有使用者提供相同的信息。而在网络环境下, 事项会计提供充分的数据和模型方法, 并且信息处理权在使用者手中, 使用者可利用模块化了的程序, 在自己的决策模型中灵活地选择数据和处理方法, 形成最终会计信息与使用者之间一对一的关系, 实现信息的定制。

( 八) 会计人员“专家化”在网络环境下, 中层组织原有意义上的上传下达功能逐渐丧失, 会计组织呈现网络化、扁平化趋势。同时会计处理的自动性使得原有基于传统会计事务的会计人员大量减少, 会计将由主要从事会计核算转向主要从事财务分析、控制与决策。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更新知识, 不仅要懂会计, 还要懂计算机、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中小企业来说,可能需要专门机构来会计业务。

三、事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一) 数据输入完整性数据输入完整性原则要求进入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必须是完整的。即企业不得隐瞒、漏报事项数据, 它是防止事项数据流失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在传统会计中也有, 不过传统会计只强调对会计数据的输入,而在事项会计中,其数据输入的完整性,不仅包括会计数据,而且包括业务数据。

( 二) 数据输入实时性数据输入实时性原则要求进入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必须是实时的。即企业在采集事项数据时,不得提前或延后。这与传统会计的及时性原则是有区别的。传统会计强调的及时性,一般指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即本期的会计数据不能延后到下一会计期间,也不能提前到上一会计期间。事项会计面向事项, 在会计期间的划分上将采用动态会计期间, 可能一天是一个会计期间, 也可能一周是一个会计期间, 因此要求数据与时间的关系要更加紧密,只有坚持实时性原则,才能满足事项会计的这种要求。

( 三) 数据输入真实性数据输入真实性原则要求进入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 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即企业不得虚构、歪曲经济事项, 它是以存在为标准, 杜绝事项数据的“无中生有”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不论是传统会计还是事项会计都是一样的,是未来信息可靠的保证。

( 四) 多重计量性多重计量性原则要求进入事项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应该是多维度、全方位地记录, 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多样性和个性需求。要真实完整地计量一个事项, 仅仅依靠货币( 价值) 计量已不足以反映企业财务,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 货币信息是一种综合信息, 它已经过滤了一些基础信息, 信息使用者有时无法判断企业状况。如两个企业都有一项同样材料记为10000 元, 从账面上看, 这两个企业没有任何区别( 假定不考虑其他情况), 但事实上同样材料在质量上如果不一样, 可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果并不相同。这充分说明单一货币计量带来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坚持多重属性的计量有利于信息对称。在事项会计这种特定的会计模式下, 强调进入系统的数据的多重计量, 有力地保证了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加工, 从而能够真正实现事项会计的基本目标。

( 五) 数据处理个性化数据处理个性化原则要求数据进入事项会计后, 其处理并不是由管理当局来进行, 而是坚持个性化原则, 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决定。事项会计打破了传统会计的封闭模式,成为一种开放的新型模式,会计报表不再是会计的终点。对于记录于事件表中的各个细节数据, 使用者可以产生自己所需的各种视图。

( 六) 数据接口规范化由于事项会计将数据处理权留给使用者,所以使用者为了获取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可能对多个公司或企业的数据进行处理。在数据接口不规范的情况下,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处理程序来加工多个公司或企业的数据是不可能, 除非他编制多个相应的处理程序。显然,数据接口规范有利于事项会计的真正实行。

需要注意的是, 上述信息质量要求大都是针对采集数据而言的。之所以强调数据的采集问题, 一方面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的基础,只有具备真实、完整、及时的数据,才有可能获取决策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事项会计基本思维模式所决定,事项会计的数据处理已不在企业( 数据提供者) 本身,它的重心将由数据处理转向数据采集。

参考文献:

[ 1]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范文第2篇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 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

2.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范文第3篇

由于会计存在于企业,因而会计具有相当强的社会经济功能,能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企业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与企业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支撑物。其中有:投资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企业,离不开财务会计信息;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和指导职能时,自然也离不开企业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四个主要加工程序而生成。依据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目的要求,加工程序而生成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目前,我们的财务会计在确认方面一般业务事项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对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只有同时符合以下四项条件时,才能加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会计记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的复式簿记系统。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其他会计报告组成,但随着决策者们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提高,上述会计程序管理模式应有所变动,以适应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会计机构人员是支撑会计程序运行,生产会计信息的“骨骼”系统。没有健全的会计机构和称职的会计人员,一切会计信息就无法正常、有效地产生。可见,会计机构人员管理是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重点。为确保会计机构有效运转,应坚持如下管理原则:1、经济有效性原则。企业在生产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讲求经济效益,以最小的耗费获得最有用的会计信息。2、专业化原则。为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必须把精通或熟悉某一业务的人员,用来生产和利用该业务方面的会计信息。3、权责对等原则。权力是在规定职位上行使的权力,责任是在接受职位、职务后必须履行的义务。会计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既有反映的义务,也有监督的权力。只有反映的义务,而没有监督的权力,容易受人操纵,生产出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4、才职相称原则。会计人员的才智、能力与担任的岗位和职能设置之后,就要安排相应的会计人员担任工作;通过培训,使其能胜任工作。整个会计机构要尽可能做到才职相称,人尽其才,才得其用,用得其所。

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范文第4篇

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存在着共同和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共同的会计信息需求主要表现在都较为关心企业规模大小、企业发展方向和潜能等。此外,主要利益相关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会计信息有着独特的个性化需求:

(一)投资者的会计信息需求

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是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利益分配,需要获取企业盈利能力、权益结构、营运状况,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信息。他们还关注经营者的经营能力、经营业绩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可靠性、完整性和相关性。

(二)债权人的会计信息需求

企业债权人分两种,一是金融机构,二是与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债权人。与投资者相比,债权人在企业利润分配中对企业的要求权是不同的,他们主要关注债权是否能及时、足额收回,需要关注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风险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债权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可靠性和相关性。

(三)经营者的会计信息需求

作为企业管理者和受托方,企业经营者需要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要对企业运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他们所需的会计信息是综合的、多方面的。从整体角度看,经营者较为关注企业的偿债、盈利、运营及发展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经营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完整性、相关性、及时性、重要性等。

(四)职工的会计信息需求

职工通过投入人力资本来获取企业支付相应的报酬。他们需要通过分析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了解工作岗位是否稳定、薪资报酬及福利是否具有竞争性、自身未来发展前景等信息。因此,职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可靠性、相关性。

(五)政府的会计信息需求

政府担负着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控、确保经济稳健运行的责任,代表的是社会公众利益,主要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在企业得到贯彻执行,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和准确。因此,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可靠性和完整性。

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需求

(一)第一层次———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使用。这里要假定利益相关者具备一定的财会知识,能够并愿意花时间来研读企业财会信息。

(二)第二层次———有用性

有用性涵盖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及时性、可靠性、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仅让人看懂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用,即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作出最优决策。衡量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相关性;二是可靠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经济决策需要相关,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可靠性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做到相关性,同时,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出权衡。

(三)第三层次———补充性

补充性涵盖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首先,在实务中,利益相关者不要求会计信息面面俱到,而是需要对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信息不分主次,反而可能影响决策。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结合实际,从交易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其次,利益相关者关注企业在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是否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是否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最后,利益相关者还关注企业是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是否真正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范文第5篇

一、会计数据、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关系

会计数据质量直接影响会计系统与会计信息两者的质量,而只有同时保证会计数据与会计系统两者的高质有效,才能向会计信息用户提供可靠与相关的会计信息。

(一)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的关系会计数据是在会计信息化问世之后才开始进入会计研究领域的。事实上,无论是在手工会计系统,还是信息化会计系统,会计数据早已存在。所谓会计数据,是指用于形成会计信息的数据,它既包括获准进入会计系统的源数掘(也称原始凭证数据),也包括会计系统处理过程中所生成的结果数据(也称中间数据)。前者如销售发票、领料单等,后者如记账凭证、账簿等。而所谓会计信息,则是通过填制凭证、登录账簿和编制报表等一系列会计方法所获取的信息,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会汁数据区别于会计信息,更重要的是后者必须直接面向系统外部的信息用户,如投资者、债权人等。尽管面对的信息用户不同,使会计信息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但会计信息所具的质量特征是相同的。

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会计领域。将原有统称为“会计信息”的会计数据区分开来显得至关重要,这种将“原材料”和“产成品”严格界定,不仅有利于会计系统各要素本质的区分,同时,电让会计系统的设计者根据不同数据类型与流程,采取相应的控制工具与方法,以便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数据、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关系,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系统质量与会计数据质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图1可见,要想获得会计信息产品最终用户的满意,取决于会计数据与会计系统的高质有效性。进一步说,当对会计数据和会计系统的质量特征认识不足或考虑不周时,就容易造成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满。因此,会计数据与会计信息系统就应当根据信息用户的要求不断调整自身的功能,通过获取更多高质量的会计数据,使所生成的会计信息更加具有价值。

Chenhall(1986)和Nicolaou(2000)两位学者都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有效性应围绕信息的范围和数量、信息的及时性、信息报告的频率和速度、信息的汇总程度、信息的集成、组织的协调与控制等若干方面加以评价。可见会计系统与会计信息两者的有效性休戚相关。两者质量特征的同步性表现在,会计信息系统的高质量首先表现为其所生产信息的高质量。换句话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难有保证,其信息生成器――会计系统就难辞其咎,尽管其间起作用的尚有会计数据,但准许该数据进入会计处理过程的首先是会计系统。当会计系统所生产的信息能够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获得信息用户的好评,该系统也才可能获取正面评价。因此,在会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系统两者的质量高低成正相关的关系。

会计数据质量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信息的质量。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要高质有效,不仅要取决于自身的建设,同时也要依赖于高质量的会计数据。当然,这种高质量会计数据的获取,一方面依靠外部环境和其他系统所形成的众多有用的数据作为支撑,另一方面还需要会计系统自身提升“拉”的能力,以集成货币的、非货币的、财务的、非财务的、定量的和定性的数据。因此,应重点研究IT环境下会计数据质量特征,将评价和衡量会计目标的质量特征,即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重心前移,如此才能使高质有效的会计系统生成信息用户满意的会计信息。

在确定信息质量的评价因素时不应把明显属于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也归人其内,因为这样做一方面混淆了信息和信息系统在属性上的区别,另一方面会造成信息质量的评价指标过多过杂,分敞了信息设计人员的注意力,也不利于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二、IT环境下会计数据的质量特征

可靠性和相关性,始于手工系统的这两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IT环境下仍然存在。但两者的内涵却有所拓展。IT环境下会计数据处理与传输的疾速,使相关性得以加强,而可靠性却可能因无纸化和网络化所带来的诸多安全威胁而减弱,因此,在重新审视会计信息质景要求的同时,不能不对会汁数据质量要求加以探讨。

(一)会计数据的分类会计信息与会计数据两者长期以来一直被“合二而一”,致使两者的质量特征也经常被人们等同视之。由于会计信息来源于会计数据,故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验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及时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等质量特征与会计数据有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会计处理过程中生成的结果数据的特征),但而对手工会计系统转变为人机互动的信息系统,而对IT环境“输入是垃圾、输出也是垃圾”的严峻事实,面对会计业务流程的高度自动化,以及企业信息系统的业务事件仓库所存储的多元的事件数据,必须单独对会计数据的质量特征加以研究。

首先要界定会计数据的类别与基本内容。根据信息系统组成构件之一的数据的界定规则,将经过审核后的原始凭证作为会计系统的源数据无可非议,而将记账凭证、账簿等结果数据作为会计数据则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对于记账凭证和账簿等根据原始凭证数据加工之后的数据,本质上说是原始凭证数据的“位移”,其目的仍然是为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素材”,应当将其归属于会计数据之列。因此,研究会计数据质量特征就应基于其源数据和结果数据两大类别加以进行。

(二)会计数据的质量特征在一般的信息系统,数据的质量要求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准确性,即记录的数据值是否与真实值相符;二是时限性,用于衡量所记录的数据值是否已经过时:三是完整性,用于检查数据的记录是否完整;四是一致性,衡量数据值的表达是否在所有出现该数据的地方都一致。Diane M.Strong等人认为,准确性是一种固有数据质量,时限性和完整性是一种关联性数据质量,而一致性则是一种可表达性数据质量。会计数据由于来源广泛,数量繁多,因而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周期性和多重利用性等特点。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会计数据的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连续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1)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企业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即会计的源数据应具有客观性,会计结果数据必须具备可验证性和会计计量同一性。作为会计系统源数据的原始凭证,一定要能够如实反映经济业务的事实,一个被歪曲的经济业务记录,就会使会计系统出现错账真算或假账真做,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对于会计系统业务处理流程中所形成的结

果数据,由于其产生于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过程而难以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但这些结果数据也符合可验证性,因而按同一计量(或计算程序)等质量要求。

(2)实时性。实时性是指输出信息与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信息用户,尽早满足信息用户的需要。对会计信息而言,在IT环境下将替代及时性的实时性作为其质量特征具有积极意义。而实时性会计信息的获取,必须依赖于实时性的会计数据。这种会计数据的实时性突出表现在会计源数据的输入与正在发生的经济业务同步。要获取有价值的会计信息,首先必须有实时性的会计数据。在手工会计之中,及时性通常被视为相关性的灵魂之所在。在IT环境下,数据的及时生成与及时传递已经成为所有计算机信息系统产生信息的“自然属性”,而并非是会计数据的质量特征。此时,实时性才能真正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笔者认为,以实时性替代及时性,更能体现信息时代反映主体价值运动的特征。这是因为,即将步入网络会汁模式阶段的会计信息,如果不能做到实时反映,就无法面对市场日益增加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因而也将使其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失去作用。

(3)连续性。连续性是指会计数据的确认、计量与记录在时间上的连续。基于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的基本假设,会计系统的运行周而复始,以月份或年份为单位将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不间断地进行会计处理。缺少某一期间的会计数据,就可能导致系统处理后结果数据的虚增或虚减,进而造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的不连续。而在某一会计期间(如月份)会计数据的这种连续性又体现在记账凭证编号的连续、各核算子系统形成的会计凭证编号的连续等方面。

(4)完整性。完整性是指各类会计数据缺一不可。尽管人们对信息化会计系统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的地位与作用众说纷纭,但迄今为止,这三者仍然作为会计系统中必备的会计数据,因此,完整性首先要求这三者必须无一遗漏地出现在会计系统之中;其次是三者应具的数据项目的完整无缺,如原始凭证上的单位名称、摘要、数量、单价、金额等,记账凭证上的日期、摘要、借贷会计科目、借贷金额等,账簿中的期初余额、借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等。

(5)安全性。安全性是指会计数据的存储、处理、传输过程中应当保证其秘密性、可传播性、可用性和可控性。面临网络化和无纸化的会计数据,同样存在异地接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等状况,尤其是电子原始凭证的网上会计确认,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以及账簿数据的异地提供等,都离不开数据的安全保密。这是会计数据区别于其他数据的质量要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近年来一直都将“信息安全”列于AICPA必须关注的十大信息技术之首,安全性的作用与地位由此可略见一斑。

比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首要与次要的质量要求的做法,会计数据的首要质量特征有可靠性和实时性。而连续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则可作为对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与完善。

三、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特征

在IT环境下,会计系统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人机系统,它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层次性、动态性和适应性等基本特征。国家的《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GB/T16260-1996)中提出软件应当具有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和可移植性的质量特性,而作为以人为基础和核心的信息系统,会计系统不仅包括硬件、系统软件、会计软件等基本构件,而且还包括对会计系统操作与控制等相关人员的一系列组织与管理体系。由于从数据到信息转化过程中人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在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会计系统的重要影响的同时,还应当基于会计控制质量特征来研究会计系统的质量要求。基于以上基本思路,笔者认为,IT环境下的会计系统应当具有保密性、规范性、严密性、可控性和适应性等五个基本质量特征。

(一)保密性无论是手工系统,还是信息化系统,作为生产企业核心信息的会计系统,其保密性都至关重要。随着网络、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会计系统的输入、处理与输出各流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网络系统、应用程序等一旦被非法闯入与篡改,凭证、账簿和报表等数据文件一旦被非法修改与删除,都可能给会计系统带来灭顶之灾。可以说,会计系统保密性涵盖着该系统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二)规范性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会计系统,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严格按会计准则和制度规范来生产会计信息。无论是原始凭证的输入,还是记账凭证的填制,抑或财务报表的生成,都必须设计与实施一整套规范的业务流程,同时,其各种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基本结构,甚至是会计科目等各种代码的设计等均需要高度规范性。

(三)严密性会计系统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会计系统首先是一个处理价值信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其严密性首先表现为数据输入、凭证填制、账簿登录、报表信息输出等各阶段步骤的设计与控制的严密性;其次表现为总账、薪酬、固定资产、存货、成本、销售、财务报表等子系统处理时序的严密性。此外,还表现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四者之间严密的勾稽关系。

(四)可控性会计系统不仅要实施面向整个活动过程的一般控制,同时还要针对每一个局部实施应用控制。其可控性表现在系统开发与维护审批,系统运行过程中操作权限的授予,会计数据的系统准入,业务流程实施中出现错误或故障等方面控制。可以采取足够的方法、手段实施控制,以保证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可控性还包括可审性,主要是指系统运行过程中留有充分的审计踪迹,如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处理过程中的工作文件和过渡性数据,以及在系统中没有连续监控(CM)模块,以保证对系统实施连续审计。

(五)适应性作为一个人机互动的开放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要有很强的适应性,不能成为“孤岛系统”。通常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对系统内各个子系统而言,必须保证它们之间的数据联系,做到“一次输入,多处共享”,同时,一旦某一子系统应用程序被变更或数据结构被修改,其他相关子系统的修改响应应当及时进行;对会计系统外部的适应性,表现在其与企业的生产、销售、采购等系统的互相适应性,做到数据集成与共享。

本文所探讨的是在IT特定环境下会计数据与会计系统的质量特征。客观地说,手工环境下这两者的许多质量特征同样存在。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开展,IT环境对这两者的质量特征的影响日益增加。美国信息系统管理学教授达文波特曾指出,将数据转化为某种更有用的东西,需要相当多的人力和智力投入,但大多数组织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拥有一个数据库或数据挖掘系统显然是必要的,但对于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而言,则是不够的。因此,只有创建高质量的会计数据和会计系统,才能产出更为可靠与相关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郭道扬主编:《中国会计百科全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于玉林:《会计系统工程学》,上海财经大学出g&#~2004年版。

[4]苏强、梁冰:《信息质量及其评价指标》,《计算机系统应用》200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