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智慧社区建设综述

智慧社区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及和谐社区建设的基础环节,是为社区范围内的“管理、服务、教育”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表达和交流提供完善的信息应用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为市民提供服务的窗口,是加强和谐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完善社区功能、提升社区服务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为明确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相关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党的十进一步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出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因此,大力推进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智慧社区的目标是要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资源数字化、应用网络化、流程规范化”的智慧化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一是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解决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提高百姓生活幸福感。三是提高社会服务供给和管理水平。四是促进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创新。

二、智慧社区应用领域

从最终应用领域来看,智慧社区的内涵包括社区政务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社区服信息化、小区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五个方面,社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集成这五个方面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双向互动、信息共享、内容管理以及信息系统。

第一,社区政务信息化。建立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电子办公网络环境,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并对办事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社区政务平台。

第二,社区管理信息化。利用电子信息系统手段,使得办事处各个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及有关其他组织和个人间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从而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

第三,社区服务信息化。通过“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平台,使社区中的居民和各种组织都能够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第四,小区信息化。一定地域范围内(主要是指住宅小区),将多个具有相同或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按照统筹的方法分别对其功能进行智能化,资源充分共享,统一管理,在提供安全、舒适、方便、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便于管理和控制。

第五,家庭信息化。居民家庭集成计算机网络和电信、广电、智能家电等,通过家庭内网系统将各种与信息有关的住宅设备连接起来,从而构成舒适的信息化居住空间以适应居民在信息社会中快节奏和开放性的生活。

因此,社区信息化系统是一个跨机构的、一体化的、支持前台和后台无缝集成的综合系统。不仅能满足实时的个性化双向信息交流要求,而且能够实现资源计划管理,支持科学决策,体现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开展协同事务管理。

三、面向智慧社区的社区管理平台功能分析

第一,社区管理:参与主体为社工,对全社区人口信息进行管理。

第二,社区服务:参与主体为居民、社工,通过互联网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服务信息,以及各类主体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构建网上虚拟家园,凝聚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中介服务。

第三,门户服务。

办公门户:参与主体为政府、街道、社工、社区领导。将各个相关信息系统进行应用集成,通过统一的入口进行登录,避免记忆和输入多个用户名口令,方便使用者快速访问相关系统和具体功能模块、查看待办信息和其它关注的信息,并且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工作沟通:参与主体为政府、街道、社区。建立全市社区工作相关的工作沟通平台,包括即时沟通、文件传输和消息提醒等,支持社区和街道、部门进行工作上的沟通。

第四,决策支持:参与主体为管理者。通过直观、简洁、形式多样的展现形式,为各级领导提供社区人口分析、日志分析、绩效分析和区域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第五,应用支撑。

数据交换:为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与城市人口库以及其它相关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可靠和高效的支持,实现异构系统之间、不同网络之间的高可靠数据交换,并且支持基于自定义规则的数据-订阅模式的数据交换。

地理信息:采用地图的方式对全市社区的情况查询浏览,可以方便地对社区楼栋、驻区单位、店铺、商场和饭店等进行查询,并且将地区与社区人口信息相关关联,可在地图上查询人口统计信息。

报表管理:提供报表自定义、报表查询和数据上报功能,从而方便社区上报统计报表和其它表格,并且按照主题对报表进行分类组织和管理。

权限管理:对用户、组织机构、角色和权限信息进行安全可靠的管理。

四、面向智慧社区的社区管理平台系统架构研究

图 面向智慧社区的社区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图

面向智慧社区的社区管理平台整体架构如图为多层模型:

第一,基础层:主要包括网络(路由、交换、存储、安全等设备)及应用平台(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第二,支撑层:为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搭建的应用支撑平台,在此平台基础上构建相关应用的开发,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

第三,应用层:是规划的应用系统,包括社区业务管理系统(社区人口管理、社区综合台帐、社区电子档案、社区民主管理、社区综合服务、社工注册管理、志愿者管理、电子地图应用、监督考核管理)和日常办公系统及辅助决策系统等。

第四,表现层:以统一工作门户展示。

第五,接入层:不同的用户角色通过相关的安全认证后登录系统。

第六,整体架构还包括系统的2个体系,一个是安全及管理体系、另一个是相关业务数据标准体系,为应用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提供相关规范标准。

五、基于社区管理平台的智慧社区的发展展望

智慧社区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和服务,贴近老百姓的需求,从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高主动服务的能力。

第一,顶层设计、统一规划。

首先,社区信息化建设要从全局出发,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联合行动。在具体实施中要加强统一领导,强化涉及社区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明确各自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搞好部门协作。其次,要有统一规划,防止一哄而上、重复投资、盲目建设和互不兼容的现象。此外,还需从管理体制、组织协调、奖惩考核、经费划拨以及技术力量配备等多方面给予保证,确保社区信息化的顺利推进。

第二,理清思路、基础先行。

智慧社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仅从技术角度上看,实现社区信息化系统相关功能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今后的运行过程中保证社区综合管理的“准”和社区公共服务的“灵”。因此,社区信息化系统的生命力在于“准”和“灵”,这需要靠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来保证,重点是要做好基础数据资料的采集和维护工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管理等基础工作。

第三,全面动员、社会参与。

推进社区信息化的发展单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有社会的支持和公众的参与,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动全民共同参与。首先要让大家认识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事业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同时发挥社区直接面向居民、面向家庭的优势,提供智慧的桥梁,共同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开展社区信息化标准的制定、社区信息化服务质量的评估及监督,通过行业条线来进行管理以达到服务规范化,推动社区信息化的建设。

第四,因地制宜,分层推进。

由于各社区人口结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社区信息化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首先,同时采用不同的方式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其次,采用试点先行,分阶段推进的方式建设社区信息化。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考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出符合各个社区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符合居民意愿的服务平台。

第五,公众监督、评价考核。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矿社区 统战工作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煤炭企业蒸蒸日上,社区工作蓬勃发展的今天,统战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露,这对做好煤矿社区的统战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统战工作作为党的特殊群众工作和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统一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把握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在当今统一战线范围内,以人为的“人”,是指统一战线广大成员,以人为本的“本”,即统战工作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目标追求和评价标准,就是把人的因素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做暖人心,稳人心,帮人心的工作。

煤矿社区是因资源枯竭等原因,企业破产而成立的以服务离退休职工和居民群众的组织机构,如何把党的统战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对社区来讲也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虽然以往企业对统战工作有安排,有检查,但从总体上来讲没有引起基层单位的足够重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统战工作在社区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也愈来愈显得重要,大团结大联合是统战工作永恒的主题,是统一战线的安身立命之本,尽管我党统一战线在不同时期的性质和构成有所不同,目标和任务有所变化,但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没有发生过改变,做团结人的工作始终是统一战线的中心任务,社区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居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去化解矛盾,去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展示才能的平台,共同为和谐社区的建设献计献策。社区的统战工作就是挖掘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力为社区的建设奠定基础,基于此,就充分的说明了统一战线成员与广大的居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对待他们提出的不同意见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容得下不同意见,听得进逆耳之言,为社区的发展积累信息。

二、增强为民服务意识。

统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注重的是人心凝聚,力量汇聚,这就要求在统战工作中必须加强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本领。

首先要提升服务理念。理念代表着一种意识观念,体现着一种价值追求,蕴含着一种能力主动。随着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思想多元化的特征日益明显,这就更需秉持服务理念,运用服务方式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深刻的认识到服务既是一种实在的行动,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把“统战工作就是做好服务”作为重要遵循,贯穿到社区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及各个方面,做到寓教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现引导。

第二,要注重服务态度。态度是人与人相互交往中最直接的感受。态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所以说要保持平等、宽容、谦和的姿态,耐心倾听,热情帮助,和风细雨的沟通交流。

第三,要围绕构建和谐社区这个主题,积极动员他们广献睿智之言,深谋务实之策,了解所反映的意见建议。特别是要针对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共同促进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煤矿社区统战工作的现状。

煤矿社区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对工作的促进很大,具体的来讲就是把他们中的智慧、经验不同程度的集中在了和谐社区建设上,以蒲白矿务局南桥社区为例,单从统一战线的统战对象来讲,人数少,无党派知识分子也大都集中在原企业的学校,因企业的改制,这些老同志都划规地方教育部门人事关系已转走,只是由于客观原因,有部分还居住于原住宅区,但大都年事已高,虽有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却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近年来,随着煤炭企业形势的总体好转,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改观,通过努力,社区将原托儿所及周围的门面房进行了拆除,修建了休闲文化广场,安装了23套健身器材,供居民群众使用。同时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在听取居民群众的建议后,社区领导又决定在休闲广场安装了音响彩带和流星灯,傍晚,住宅区的居民群众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也是党的统战工作的表现形式。只有把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使他们主动的关心参与社区事务,通过自身的影响同社区的工作步调一致,才能真正的把居民群众的智慧聚集到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上。

四、加强煤矿社区统战工作的途径。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目前中国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社区文化脱离了本土的优秀文化便是其中一个问题。本文立足于如何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优势、示范、凝聚和影响的作用,构建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把文化之魂融入社区教育,从而推进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本土文化资源;社区教育;重要性;途径

一、本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现在不同区域,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本土文化特色。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于本土、世代传承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比如民俗风情、人文古迹、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是本土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优秀的本土文化既是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也是这个地方人们存在的理由和方式;它既是这片土地的血脉和灵魂,又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发展浪潮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被外来文化和商业文化影响,而对本土文化有所忽略。这样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该是每一个地方人的义务与责任。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从表现形态上划分,包括以下几种重要类型:

(一)文献形态,即通过文字记录方式表现出来的本土文化资源。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对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器物形态,即通过各种器具、实物等有形方式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如福州的漆画、惠安的石雕、漳州的八宝印泥等,它们不应该只是旅游观光的看点和艺术品市场的拍卖品,还应该成为表现某种历史文化精神的物质具象,成为学校、社区、社会等各方面教育的生动素材。

(三)艺术表演形态,即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歌舞、地方戏曲等。

(四)节庆活动形态,即通过各种民间节日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厦门的“送王船”、漳州的“扒龙舟”等,包容了不同地区诸多的古老民俗信仰与习俗文化。搞好这些传统节庆活动,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精神。

(五)人物资源形态,许多人谈起文化资源总是忘掉人。其实,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就是把天地与人联系起来看问题。例如福州的三坊七巷,一方面,其富有特色的建筑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另一方面,那里人杰地灵,孕育了近百位历史风云人物,如民族英雄林则徐,黄花岗烈士林觉民,著名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名门望族陈承裘世家,著名的学者、诗人谢冰心等。他们如一颗颗熠熠明星,照亮中国近现代的夜空。说起漳州,自然要讲起开漳圣王陈元光,理学大师朱熹,一代文化巨子黄道周,开台功臣颜思齐,近代文化名人林语堂、许地山、杨骚等人。

二、利用本土文化推进社区教育与和谐建设的重要性

(一)当前社区教育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社区内在的凝聚力不足。当前的社区居民是由不同单位、不同年龄、不同的个人以及不同文化程度的异质化群体组成,无形之中增加了社区民众之间的距离感,削弱了社区内在的凝聚力。其次,由于社区内部各种类型社会组织的缺乏,无法提供一种平台让社区民众互相之间进行充分的社会互动,这必然会疏远社区民众之间的关系。第三,由于社区居民单元式的居住结构,关上门就是各自的小世界,疏远了人与人的距离。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也影响着社区居民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群体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在人生价值追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形成差异,进一步引起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的不相容,从而引发矛盾冲突。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组织和开展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增加社区民众之间充分有效的社会互动,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本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对本土文化研究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其中的基本精神和传统的价值取向,它们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传统文化特征的代表性内容。在社区教育中,主要是借用与弘扬这些最核心最基本的因素,促进社区教育,达成和谐发展的目的。

1.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修养。

一个民族的素质,代表着这个民族的发展水平。我们也可以说,一个社区的居民素质,代表着这个社区的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所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对于一个社区的教育来说更应如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了无数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对当代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促进社区的进步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将渗透到社区居民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教育水平。例如泉州南安市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村”创建活动,经过三年探索,目前已建成60个特色文化示范村、15个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自2012年活动开展以来,南安市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发掘、发展起来,准确定位文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使社区的文化阵地发生了明显改变:“电视、喝酒、搓麻将”这文化老三样已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常年开展的乒乓球、篮球、气排球等活动,广场舞、交谊舞夜夜跳,南音汇唱、书画交流周周练,文艺踩街、民俗表演月月办,大型文化节年年有,到处都能看到参与文化活动的人群。群众白天忙种养,晚上忙健身,“崇尚知识、追求健康”风气逐步形成,成为南安农村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要提高社区民众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就需要社区内部有的精神纽带把社区和社区居民联合在一起。闽南俗语中的“三分靠注定,七分靠打拼”、“父母没嫌囝祛势(不美),囝儿没嫌父母穷”、“做田要有好田边,住厝要有好厝边(邻居)”、“众人一样心,黄土变成金,三人四样心,赚钱不够买灯芯”等等,传递着拼搏进取、宽容孝顺、团结一心等普世价值观,它们代代相传,为人们认可和接受。我们在社区教育中不妨吸收这些民间俗语的精华,把“千金买厝,万金买厝边”、“大石也要小石擎,红花也要绿叶扶”等传统的生活处世观念,和“社区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现代社区意识结合起来,广泛宣传同心同德、互助互济的责任意识,强调礼仪规范,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提高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培育社区民众的“宽容”、“孝顺”、“互助”等理念,弘扬倡导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进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共同的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3.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社区教育,有利于促进城市精神的和谐发展。

社区教育水平的提升依赖于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以闽南著名的侨乡蚶江镇为例,它是与台湾交流、联系的重要窗口,独特的闽台对渡习俗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海上泼水节、北狮王、灯谜、南音以及高甲戏等被称为“蚶江五大本土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灯谜艺术之乡”,蚶江乡土灯谜猜制活动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谜友众多,屡屡在国内外折桂。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优秀的乡土灯谜作品来源于乡民,贴近乡民,雅俗兼备,富有情趣,一直在民间传猜。蚶江灯谜界先后接待了海内外各地谜友数百人次的来访与交流,同时和美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与港台谜界建立友谊、沟通信息、探讨谜艺。对于蚶江镇来说,本土文化资源不仅活跃了侨乡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海内外联谊的纽带。可见,我们要挖掘本土文化有的精神资源,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推动作用,为构建共享的和谐社区作贡献,同时也使其能在城市发展与城市精神的充盈中,成为建设良好环境与和睦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

三、利用本土文化推行社区教育的途径

要构建和完善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体系,社区学校就应该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平时要注重挖掘、开发、收集、整理本地区文化资源,注重打造社区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本地区文化资源的优势,发挥示范和凝聚作用,构建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社区文化体系,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积极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把建设和谐社区,提高社区民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挖掘利用地方人文资源,传承人文精神,把文化之魂融入社区教育建设。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以泉州这座千年古城为例,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是古代中国与东亚文化圈交流的重要城市;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间,见载史书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们中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欧阳詹、王慎中,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李贽、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俞大猷等等。另外,泉州的戏曲文化异彩纷呈。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传唱不衰,饮誉海内外,被称为泉州戏曲的“五朵金花”。今天,这些古老的戏曲文化已成为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频频出访,播撒友谊。正如泉州的有识之士所言,要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保护本土文化,展示文化魅力,向世界推介自己”,除了政府的努力,针对广大民众的社区教育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广作用。本土文化要想根植在社区,在社区教育中火起来,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发挥本土文化在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结合社区教育,比如在社区开展类似国学讲堂、名人讲堂这样的活动,引导居民学习了解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把这个理念根植在青少年的心中。挖掘、开发利用地方人文资源组织实施各级各类教育和乡土教育,这是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的又一种重要教育模式,也是实现终生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区别于正规学校教育,旨在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而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传承人文精神、彰显城市魅力的城市文化名片,将历史文化、人文资源贯穿于整个社区教育,既是社区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需要,也是社区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一种必然。社区教育要紧紧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知识经济时代、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这几个基本要素,充分挖掘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社区教育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

第二,要坚持开展与弘扬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有关的活动。这样才能让文化氛围活跃起来,让本土文化服务居民,它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比如可以在社区举办当地风光摄影展、书画展、城市文化知识竞答;可以结合泉州的茶乡特色,开展茶文化之旅、茶道礼仪培训;可以结合各种传统节日,与当地楹联协会、灯谜协会进社区,举行贴近本土文化的写春联、猜灯谜比赛等。还可以结合近期正轰轰烈烈开展的首届全国“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以原创纪实类微视频征集的方式,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本土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一个具有普及性、大众化、本土化、人性化的社区教育活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三,可以发挥各级电大网站、终身学习在线等媒体优势和互动平台的优势。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优秀艺术家和优秀民间艺人走进各个社区,开展送节目到社区、送培训到社区、送作品到社区等活动,并通过网络进一步充分展示。这样,既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又把本土文化深深扎根在基层,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可拉近艺术家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共同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最终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活动专题在网上进行全面展示。通过种种本土文化进社区的主题活动,将中华民族传承多年的特色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进而推动社区治理,使社区教育的功能得以深化和拓展。社区是社会的基因,我们开展社区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社区建设中弘扬真善美的风尚。挖掘和复兴本土文化中含有伦理、道德、理想等人文价值的东西,即为挖掘社区文化。因为作为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缔造者,人们除了物质生活方面的满足,还需在精神生活质量、社区风尚、人文指标上达到一定的满足。本土文化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还可以拓展内涵,创新和提升社区文化特别是传统的本土的文化因素,使之更灵活地服务社区教育与社区的和谐建设。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2]李欧梵.城市文化中的精神面貌[M].光明新闻文化中心,2003.

[3]张震.社区建设的中国特色———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阐释[J]菏泽学院学报,2OO8(12).

[4]张慧彦.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5]王金梅.社区教育传承地方文化的途径[J].教育,2014(26).

[6]范晓伟,王立涛,申志华.依托乡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社区教育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修旧如旧:老社区新气象

湖南社区素来以历史保护建筑汇聚而闻名,丁香花园、武康大楼、罗密欧阳台等众人耳熟能详的老建筑至今“风韵”犹存,“腔调”依旧,静静诉说着老上海的辉煌。

但也许只有社区的管理者和居民才了解自己的家园在“老房子博物馆”的光环下,也有一本本难念的经。悠久的历史在慷慨地赠予人们丰富、厚重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捎带来种种遗留问题的烦恼,年久失修的老屋、落后的配套设施、昏暗坑洼的路面、狭窄凌乱的街巷……

然而近几年来,令人欣喜的变化悄然发生着。百余条老弄堂“修旧如旧”了,卫生、安保、文体等设施建起来了,原本清洁、安宁、典雅的品位回来了。1299只抽水马桶彻底改变了居民的生活,在全社区范围内基本消灭了手拎马桶的现象,“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创举被拍成了专题宣教片……

这些综合治理成果体现着社区管理的智慧。自从2004年率先成为全市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试点基层单位以来,将“街道党工委”翻牌为“社区(街道)党工委”,湖南街道稳步推进由“区属”向“区域”管理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转变了管理视角――自上而下的成分少了,由基层出发的思考多了,社区归属感、群众和家园意识强了。这为此后“三化”改造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做好了铺垫。

管理自治化:

社区改造“催化剂”

2007年启动的“三化”改造,即“环境舒适化,设施便民化,管理自治化”,社区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涉及老弄堂164条,仅路面面积就达70多万平方米,成就了上文提到的种种可喜的变化,满足了居民的现实要求,无疑是社区民生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环境舒适化,设施便民化”达成了“硬件”改善,那么“管理自治化”则促成了“软件”升级。居民真正当家做主是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公众参与度的提高反过来在里弄“硬件”改造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三化”并非简单的单向线性过程,而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管理自治化”则是其中催生“质变”、形成“回路”的关键环节。

“管理自治化”过程中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做法是,成立弄堂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弄管会)和沿街商铺管理委员会暨马路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路管会)。

弄管会 :管好自家事,关心邻里事,参与社区事

曾经,武康路280弄是一条典型的“问题”里弄,短短300余米却有5个出口,2家学校,住着600多户居民,平时人员、车辆出入本就极为频繁。使情况雪上加霜的是,这条弄堂竟由多家物业分治,最终造成了路灯昏暗、闲杂人员随意出入、盗案高发、车辆无序停放等问题。如今,该里弄已实现了封闭式管理,出入口均有门卫和摄像头监控,治安隐患不再;弄内车辆行驶、停放井然有序,道路通畅,叫卖声、喧闹声消失了,一派宁静和谐……

能有这些改进,该弄弄管会功不可没。2007年10月,武康路280弄组建了湖南社区第一个弄管会。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弄管会所有成员在实际工作中“摸着石头过河”,还要顶着家人的不解和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无偿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工作,依然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就见到了显著的成效,并通过持续的努力使后续改造工程逐步到位……三年来,弄管会在整个湖南社区“生根发芽”,并在2010年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

“管好自家事,关心邻里事,参与社区事”是对每一位弄管会委员的要求,凡事从自身、自家做起,做邻里表率,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不计报酬,利用业余时间服务社区大众。所有弄管会均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体现了广泛的民主基础。在街道层面还成立了社团组织――弄管协会,为全社区所有弄管会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业务指导,规范其工作。

该制度的创建,一是基于湖南社区自身特点:老弄堂多,封闭小区少,公房多,产权房少;二是基于对居民日常生活和群众工作经验的把握:邻里间自发的相互关切、沟通行为,往往比任何外部力量的干预更能有效地消解矛盾,实现和谐共处、共赢的局面。在2007年的旧住房卫生设施改造工程中,由于房屋结构的原因,遇到了安装抽水马桶时,楼上人家的污水管道要从楼下人家饭桌上方经过的棘手情形,最终通过“居民动员居民”、“居民说服居民”的方法,促使邻里间很快达成了一致。而弄管会其实正是脱胎于以往无数类似的成功案例,其可贵之处在于对好经验的发掘和总结并使之规范化。

路管会:

个体对个体,将心比心促沟通

路管会是继弄管会后湖南社区的另一特色创新管理方法。

2010年3月,湖南社区路管会正式成立,它以社区内26条中、小马路的1300多家沿街商铺、单位推选出的代表为主体,接受街道办事处的指导和社区居民的监督,城管、工商、派出所等职能部门作为有力支撑,采用签“门责”、定期巡查、考评等方式开展工作。此前,该做法已试点半年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湖南社区内绝大多数中、小马路的共同特点,沿街商铺鳞次栉比,小饭馆、副食品店、水产品店、水果铺、服饰店、洗衣店、小百货、超市、美发店不一而足,凡是百姓生活所需一应俱全。然而,人行道狭小的“先天不足”和日常生活化的业态本身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违章占道、环境脏乱等现象频现。

路管会的成立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有酒家在路管会出面3天后就整改了长期违章占道的空调外机;一家才2平方米左右的迷你点心店也把店外的炉子重新安进了室内;水产店的大闸蟹桶让出了人行道……遇到有抵触情绪的店家,一句“阿拉也是个体”的开场白便能化解尴尬。“欢迎老板来阿拉店里坐坐看看”,路管会委员们也时常现身说法,大大方方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经营“攻略”:“门口清爽,生意更旺!”过去,这些问题让店家和城管都头疼;如今,店家看到路管也“头疼”,那是因为不想让同行看笑话。

事实上,路管会与弄管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渊源上,它也是基于社区自身特点应运而生的,具体而言是沿街商铺多、业态陈旧等问题突出;在工作方法上,发动“个体户动员个体户”的做法在本质上与“居民动员居民”如出一辙,我们总是更容易被身份、利益诉求相近的人说服,而同理心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当所有人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时,何愁隔阂不除?!

公众参与:

人性社区之基,公民社会之路

湖南社区首创弄管会和路管会,切实提升了公众参与环节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整体格局中的地位。这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在今后的社区与社会建设中,公众参与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一方面,公众参与有助于建构人性化的社区。

美国著名城市社会学家简・雅各布(Jane Jacobs)用“城市芭蕾”(ballet)的形象概念描述公众的参与,包括街坊邻里间的一种微妙的自发控制和(衡量)标准网络(an intricate, almost unconscious, network of voluntary controls and standards),这种参与创造了富有生气的公共空间,也使街坊成为社区并使一个城市安全、团结而生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通常了解和关注沿街商铺在经济上的贡献,却忽视了它们带来的人气其实与社区的安全和活力密切相关。

人性化的社区、城市空间绝对无法单纯依靠工程性和功利性的理性规划来实现,其真正的精神内核是感性的,存在于各种“草根”力量看似无序的、自发的“独舞”之间产生的互动之中。弄管会与路管会正是这种互动的体现,它们的创建和运作无疑为社区营造人性化的氛围打好了基础。

另一方面,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公众参与关乎公民社会的建设。

“十二五”规划把民生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条件、要素有很多,通常那些“硬件”――物质、经济或技术上的条件受到了更多关注,而“软件”――精神、社会或文化上的条件却是相对被忽视的。笔者认为,公民社会的建设是其中必要的“软件”之一,但以往我们对这方面的重视却是不够的。

智慧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史前遗址;博物馆;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65-02

时下,“博物馆”与“社区”都不再是人们陌生的词汇;博物馆应该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也已经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作为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员,史前遗址博物馆为社区文化建设略尽绵薄,亦是分内之事。

一、史前遗址博物馆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

(一)不可移动优势

和其他类型的博物馆不同,史前遗址博物馆别无选择地建筑在史前遗址所处的位置和原来的地域,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建在北京房山区远古先民生活的周口店,西安半坡博物馆建在陕西西安沪河东岸进行过考古发掘的半坡村,其他如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甘肃大地湾博物馆、桂林甑皮岩博物馆、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等,莫不如此。历经风雨沧桑的史前遗址数千年乃至上万年未曾动迁,建成博物馆后成为当地社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地标。

(二)文化信息优势

史前遗址博物馆保存、展示的文化信息既有文物藏品的,又有遗址本体的既涵盖远古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史前先民艺术、信仰等思想精神的点点滴滴。更值得一提的是,史前遗址博物馆还包含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人类活动关系的大量信息。如史前先民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聚居地的选择有何原因,先民为什么废弃曾经的家园,而这些文化信息和当下社区建设密切相关,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三)联想、体验优势

原地保存的古老遗址、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独特鲜明的魅力所在和最为引人入胜的地方。当人们零距离面对坑洼不平的文化地层和“土里土气”的出土文物时,总会引发思古之幽情,产生深入探寻和体验的欲望。通过联想、对比古今之异同,通过史前文化的参与和体验,观众能够从中认识先民的创造能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是观众思想和精神的升华,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认同、和谐优势

史前遗址博物馆对遗址状态真实而准确的呈现,以及对遗物、遗存科学而通俗的解读,不仅帮助观众丰富了远古历史文化知识,更增进了观众对史前遗址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其中既包括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影响,对增强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的影响,也表现在对积极、和谐、健康文化生活的影响。

二、史前遗址博物馆开展社区文化建设活动

(一)办展览

史前遗址博物馆是所在社区的重要成员,办好陈列展览,吸引社区民众参观是博物馆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近年,国内各史前遗址博物馆陆续进行基本展览的调整改造工作,将保守、刻板,老学究式的专业化陈列,变成通俗易懂、注重参与互动的亲民化陈列。河姆渡遗址博物馆2008~2009年闭馆改陈,重新开放后展览大获成功,其放下身段,强化与普通观众沟通的陈列设计理念赢得观众广泛好评。举办临时展览也是史前遗址博物馆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据《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报告》(2011年度)统计报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2011年举办原创性临时展览四个,引进临时展览三个。这些与史前遗址博物馆内容相关的展览,不仅让社区民众获取了更多的知识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加了民众对于社区内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关注度。

(二)送讲解

史前遗址博物馆在馆舍之外的社区文化活动既有较传统的形式,如博物馆在社区举办一些小型流动展览并安排同步讲解或讲解员走进社区学校开办“史前历史文化课堂”、博物馆专家在社区单位举办专题讲座地有一些创新、时尚的教育项目,如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原始部落快乐行”。这项活动2012年开始实施,旨在通过交流、展演、参与、体验等新颖活泼、灵活生动的形式解读原始文化。目前,根据传播对象和主题的不同,分为不同版本,其中包括“时光倒影”、“远古之旅”、“情景舞台”、“半坡古韵”、“争分夺秒”、“古今穿越”等板块。“原始部落快乐行”丰富的活动内容,热烈的现场气氛,令人感受强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台湾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社区文化建设借鉴

十三行博物馆地处台湾省新北市八里乡淡水河海界处的南岸,是一座保存大量陶器、铁器和史前炼铁遗迹的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的建立,缘起于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当时台湾省住都局已得到批示决定在十三行遗址上兴建污水处理厂,此举势将彻底破坏遗址,后经考古学者大力呼吁,遗址抢救发掘工作得以开展。在此过程中,考古学者们一方面从事严谨、细致地发掘,一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地遗址保护宣传,赢得了社会大众,尤其是八里社区民众热情的支持和回应,最终十三行遗址被“内政部”指定为台湾重要文化资产二级古迹,并决定保留遗址区域,由台北市政府筹设十三行遗址文物陈列馆,后更名为十三行博物馆。

2000年之后,十三行博物馆开始了新馆建设和陈列改造,这项工作历经三年时间,从博物馆馆区环境、建筑的规划设计到陈列方案的拟定和布展,十三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设计师与八里社区的民众深入沟通和交流,采用邻长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仔细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2002、2003年,十三行博物馆新馆建筑因内涵深刻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外观造型,两度获得“台湾建筑奖”首奖和“远东建筑奖――国内杰出建筑设计”首奖。

十三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凝聚了社区民众的智慧。在社区座谈中,民众提出希望于博物馆之外就有回到十三行人生活年代的感觉,希望展览视角从普通参访者切入,展览内容让普通观众易于理解。这两点建议在十三行博物馆的陈列展示中得到了体现。2003年重新开放后,观众来到十三行博物馆新馆之外,从观赏博物馆建筑时就已进入“重返十三行”的情境之中了――不同形态的建筑群,象征山与海,表达出过去与现在的时空意象;特意设计成倾斜不正的八角塔,隐喻考古现场无法重现。十三行博物馆常设展以“重返十三行”命名,各个单元的内容用讲述故事的方式串联起来,观众从“发现十三行”、“抢救十三行”、“探索十三行”开始,慢慢“走进十三行”、“遇见十三行”、“认识十三行”,逐渐强化了对十三行遗址的理解。

十三行博物馆还制定了“水岸・社区・博物馆”的总体规划,旨在结合社区力量,吸引民众积极参与八里地区的自然和文化建设,以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十三行博物馆的社区文化活动可谓多姿多彩,充满奇思妙想,且影响广泛。仅以2012年年度年庆活动为例。元旦期间,十三行博物馆举办“蛋生好运・幸福希望十三行”活动,合作者既有社区八里国小大鼓队同学,又有社区推选的爱心妈妈们;春节期间活动异彩纷呈,有配合赛德克文化特展的“八里彩茶趣――赛德克彩虹幸福茶”,有以龙年为主题的“龙腾马跃卡幸福一十三行马卡龙”,还有观众动手参与的“勇往掷前――掷出幸运十三”2~4月,又成功举办了“新北市考古生活节”,活动不仅包括“八里左岸艺术节暨社区营造”、“考古博览会、考古工作坊”,还有“十三行博物馆九周年馆庆”和“十三行遗址踏查”,据《2012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馆年报》中的统计数字,这次不到两个月时间的活动一共服务社区民众28911人。

四、国内史前遗址博物馆如何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一)社区文化建设要从让民众理解保护史前遗址的意义和建立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要性入手

文学家陈之凡先生在著作《剑桥倒影》中感慨:“许多许多的历史,才能形成一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能形成一点文化。”悠久的历史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好深蕴内涵的史前遗址,不仅能够促进社区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够从中提炼出社区文化的精神。建立史前遗址博物馆,不仅是重构起社区民众的记忆,也体现了社区民众对于历史遗产的自觉的认识,而这也正是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点。

(二)理解的方式是吸引社区民众积极参与史前遗址博物馆活动

载入西安半坡博物馆馆史的一次展览给了我们最好的例证。据《叩访远古的村落――石兴邦口述考古》一书所记:上世纪50年代,半坡遗址发掘过程中曾举办过一个展览会,“展览分两部分进行,一是在发掘现场由学生(北大实习生)现场讲解,再一个是在墓葬区的断崖下划出三十多米长的一段地方,挂了些图片和绘图,由群众自由观看(也有学生义务讲解)”。就是这次不讲究形式设计的“路边展览”,吸引了“数十万人,有附近的农民、工人、机关干部和中小学生。有些当地群众看到古人的坛坛罐罐居然这么重要,就把他们以前在附近其他地方挖土挖到的出土东西交了上来”。“令人惊讶的是,一些交来的东西比我们挖出来的还完整。”时隔60年,现在史前遗址博物馆不仅可以策划实施更多更新的宣传教育活动提供给社区民众,还有事关史前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如土遗址的加固保护、投资决策会、发展论证会等都应该邀请社区民众参与。

(三)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要和社区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诚如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先生所言“博物馆正在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史前遗址博物馆应该立基于所在社区,为社区民众广泛使用。这种使用不仅包括让老人在这里聚会,恋人在这里完婚,友人在这里小酌,孩童在这里嬉戏;还应该包括让文化在社区土地上生生不息,无论社区生活怎样继续和变迁,古老文化的因子能够得以传承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