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考核报告

事业单位考核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考核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考核报告

事业单位考核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内控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在财务报表中没有现金流量表,就不能反映单位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去向。而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通过现金流量表充分体现,同时现金流量表也是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成为企业财务报表最重要的一部分。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

事业单位会计由于它的性质和具体任务与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不同,具有以下特点:

1.1、核算对象

不同事业单位的会计,是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核算、反映、监督事业计划执行的会计。它不仅要核算预算资金的领取、创收、使用及执行结果,又要核算经营资金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而财政会计只核算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及执行结果;行政单位会计仅核算预算资金的领取、创收、使用及执行结果。

1.2、会计结账基础

不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决定它的结账基础既采用“收付实现制”,又采用“权责发生制”。在同一个事业单位可同时采用两种会计结账基础。对非成本核算单位的预算资金收付,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是因为:第一,可以正确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第二,落实财政结余;第三,及时编制会计报表,体现事业效果。实行成本核算单位,为了正确核算当期成本费用,计算收益或亏损,满足经济核算制要求,则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结账基础。

1.3、会计核算内容

不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内容较之财政、行政单位会计更广,不仅要核算预算收支余超,用以考核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效果,还要核算成本费用,计算收益,以考核实行成本核算或有项目成本费用核算单位在保证社会效益前提下,经营资金使用经济效益水平。

1.4、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报表种类

不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必须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满足会计核算需要,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管理。在会计科目设置上,既有核算资金收支科目,又有成本费用科目。

2、现阶段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不完善

现行的会计准则在采用保持可靠性、减少攸关性的历史成本架构下,只有部分科目是按公平价值入帐,如现金、应收帐款等,大多数科目则仅是成本支付的记录,因此造成帐载金额不等于市场价值。此外,有些支出的立即费用化或无形资产并未入帐,例如研究发展费用、专利权、人力资源等,亦是造成企业市场价值和帐面价值差异的直接因素。由此可知,会计之保守特性扩大了帐面值和公平价值间之差距,某些具有未来经济效益的资产根本无法在帐上表达。稳健原则应适用于不确定的情况,且不宜过度保守,合理的稳健有其意义与价值,但过度的保守将造成财务报表的扭曲,甚至有时本期过度稳健的结果将造成以后各期的不稳健。因此在不确定情况下对会计估计或判断应抱持适度合理的稳健态度,而不是极端的保守。

2.2、现行的预算科目体系弊端越来越明显

我国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一号关于稳健原则的规定为:在不确定之情况下,企业会计应在合理范围内对当期净资产及纯益采用较为稳健的估计数字。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常须依照会计原则作若干判断与估计,以允当表达交易事项的影响。然而在某些不确定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持稳健的态度作保守的估计与判断,即资产评价从低、负债评价从高、不预计未实现之利益、损失在可合理估计时即予以认列。

2.3、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不合理

某一科目在取得年度将其完全费用化,代表后续年度将不会再认列任何费用;这会导致发生支出的年度有较低的净利,但在后续年度中认列较高的净利。另外一个保守会计方法的定义是利用资产负债表观点。在此观点下,较保守的会计方法与较不保守的方法相比,会产生较低的权益帐面值。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两者在会计上的纪录可由以下财务报表中三个会计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加以调和,亦即,期末与期初帐面价值的变动等于当期盈余(财富创造)扣除当期股利(财富分配)发放的余额。

3、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

3.1、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完善会计法规

投资活动系指取得或处分长期资产及其它非属约当现金项目之投资活动,如承作与收回贷款,取得与处分非营业活动所产生之债权凭证、权益证券、固定资产、天然资源、无形资产及其它投资等。而来自投资活动之现金流量即为这些活动所产生之现金流入与流出。处于成长期之具有相对较低的负债,最佳的盈余、营业现金流量和理财现金流量绩效;此外,在此阶段之具最高的销货成长率、营业利益率和资本支出率,其价值也最高。随着资本之投入和业绩的上升,成长期之规模将持续扩大。

3.2、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

须就会计师查核报告与业经查核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间的关系,及其所有权、责任作一说明。财务报表及其附注系企业依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编制,会计师系就企业编制之财务报表按照一般公认审计准则执行查核,并依据查核结果出具该财务报表(含附注)是否依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查核报告书。因此,财务报表编制的责任和所有权系归属事业单位;会计师查核报告则为会计师专业、独立的意见书,所有权及责任归属会计师;事业单位自然无权也无能对查核报告书执行承认、核准的程序。

4、结论

因此,新时期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而言,需要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保障,只有切实落实好关于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政策,才能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做到位。

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与基业长青――内部控制推介[J].财经问题研究,2011-07.

[2]王虹.对事业单位强化财务内控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2.

事业单位考核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党的十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始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根本方向,以预防为主,积极开展重点传染病监测与防控、免疫规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随着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视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加强对资金的监管,保障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功能,对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全面了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监督和评价本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为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和防范经济风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积极成效地推进以下主要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推进内部审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认真落实《审计法》、《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紧密围绕单位管理目标、各项业务运行、经济活动等事项,制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规定》、《仪器设备采购维修审计管理办法》等适合本单位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促进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充分发挥了内部审计预防、监督和建设性作用。

2.组织开展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审计。审计单位部门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充分、合理,标准是否符合规定。各项预算是否均细化到明细科目和具体使用部门。如会议费是否列明参加人数、会期;专项资金支出是否经过严格的测算。通过预算编制审计,有效地促进预算编制更科学、规范、细化,促进节约财政资金。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及有关经济活动审计,审计事业单位各项支出审批手续是否完备,有无超标准或挤占挪用情况,内部控制和执行效果的合规性,确保资金使用程序规范,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升。通过对决算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单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和改进单位的财务管理。

3.参与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监督。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委托社会审计对基建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人员参与项目招、投标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实地检查。严格执行合同和工程预算,防止承建方随意变更增加工程量,造成决算和预算相差较大的情况出现。关注资金支付与合同履行情况,防止不规范的工程付款行为。对竣工决算的签证等资料严格审查。实现对基建工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跟踪审计监督。

4.突出重点,拓展内部审计内容。抓住重要经济事项开展审计。(1)经济合同审计。对经济合同签订真实性、合同条款的合理全法、完整性进行审查监督,重要经济合同是否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定期对经济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加强经济合同履行管理情况的监督, 避免造成单位经济损失。(2)设备购置、处置审计。参与实验室仪器、应急队伍装备等设备采购计划可行性论证,监督招投标过程遵循政府采购程序,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单位引进质优价廉的设备。对需要处置的物资设备,严格审核报批手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3)内部控制审计。对大额资金使用、会议费用、专项资金支出的可行性论证、计划编制和执行等经济活动运行的控制制度进计审计,对会计记录、核算、出纳等各项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进行审计。监督评价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流程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对单位经济活动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1.提升审计职能定位,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独立的监督机构,通过审计工作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和防范经济风险,与其他职能部门不是对立和混同的关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首先,要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管理层应经常听取内部审计的工作汇报,审批审计报告,并对审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教育培训,保证内部审计部门掌握单位经济活动信息,能独立、客观、高效地开展工作。其次,加强宣传内部审计工作,让单位职工充分了解审计、配合审计。只有认识提高了,才能拓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思路,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内部审计保驾护航,服务本单位工作目标的作用。

事业单位考核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预算支出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事业单位预算支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财政预算覆盖范围内的重要领域,其每年预算经费数额不断增长,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1预算支出执行的滞后性

每一个事业单位制定的预算方案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在每一个时间段进行哪一部分支出是有相应的要求的,然而从预算支出的实际执行程度来看,事业单位预算经费的拨付却存在着严重滞后性,不能够按时满足事业单位的需求,预算的实际支出时间落后于预算方案的划定,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导致支出执行滞后的因素有很多,首先,“预算方案制定的非科学性,在事业单位中,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即在编制今年预算安排时以上一年的实际支出为基础,然后再考虑新增加的因素来确定今年的预算”。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对于事业单位自身财政收入及国家下拨预算的不确定性,当因一些不可避免问题发生时,预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这种滞后性就极易发挥效用;其次,预算资金的支出是预算执行全过程中最严谨的一个步骤,因此预算资金的支付需要经过层层程序的审批,在得到各主管部门的批复后才允许进行资金的划拨,预算资金从拨付到具体实际耗费还需要经过拨款阶段,银行支付阶段,实际支出阶段这样三个不可避免的过程,这就在无形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拖延了正常工作的进行,不利于发挥预算资金应有的效益。

1.2预算支出执行的随意性

在事业单位预算支出的实际工作进程中,往往存在着预算编制之外的消费以及随便变更预算指标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在单位预算支出过程中的寅吃卯粮的情况,彻底打乱了原有预算编制的整体性,缺乏了正确预算方案的指导,支出单位就极易造成不可避免的财政损失。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事业单位对预算财务指标不明确,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的编制往往是财务部门花费1-2个月的时间编制出来,这样的预算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取证,没有充分征求单位内各部门的实际意见,这就很容易漏掉一些潜在的支出需求,制定出的预算方案便具有了先天性的非完整性;其次,预算编制缺乏弹性,公共预算领域是一个典型的政府管理的混沌状态,传统的渐进预算决策不再合适,预算活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事业单位在预算过程中没有留有一定的开放空间,过于死板的预算方案已经不适宜急速变化的社会;再次,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目前在预算管理中,着重预算编制轻预算监督检查、重资金分配轻绩效考核、重资金拨付轻跟踪调查的现象盛行,上级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多数较重视对预算编制结果的审批和预算拨款,而对预算的执行尚未规定比较详细、明确的监督、约束制度,相应的监督配套措施相对滞后,削弱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特别是缺乏对预算支出对象的审查。

1.3预算支出执行的“突击性”

在每个月,季度或年末,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些事业单位会大手笔的进行“消费活动”,在执行预算的幌子下,为了花钱而花钱的现象盛行,不仅不会发挥预算应有的意义,还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市场混乱,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的存在,一直是学者专家不断探索的问题,首先,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的严肃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部门和单位有自己的“小算盘”,今年预算花不完,明年预算会减少,正所谓“有钱不花,过期作废”,正是在这种错误认知下,一些人认为“节约无功,浪费有理”,甚至把花钱当成任务,一掷千金、挥霍无度,不仅浪费了财力、败坏了作风,还为腐败滋生提供了温床,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腐败。其次,同样是缺乏有效监管,我们的监督部门过于注重对预算编制、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的监管,忽略了预算支出的过程、支出对象、支出程序,运用这样的监管方式是不能准确反映出事业单位预算效用的,收集到的虚假信息会给国家财政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再次,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约束,当前我们缺少一些具体的约束政府部门、行政事业单位执行预算支出程序行为的法律法规及制度,没有一个明确的强制性法制力的调控,进行预算支出的部门就很容易钻法律的空子,为自己的小集体谋利益。

1.4预算支出执行的非规范性

预算执行不规范的问题表现多种多样,预算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突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以拨代支,有的单位未按项目执行进度拨款,而是将经费进行一次性的划拨,并且在划拨的同时没有明确的财务会计的记录;(2)接受和使用虚假发票列支,整个财务统计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和漏洞,不符合法定的规范要求。这些不规范的表现来源是深层次的,第一,没有一项专门的法制性规定对于预算资金的划拨形式进行具体的限定,这就客观上给予了相关单位极大的自主裁量权,同时对这种自主裁量权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制,使得事业单位自身有很大的自主空间,从而极易滋生不规范;第二,具体的监管部门工作不到位,没有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进行细致的审查,不能发现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就变相地促进了更加重大问题的衍生。

2改善事业单位预算支出工作的对策建议

2.1树立正确的预算意识

预算工作的正常进行是建立在正确意识指导之下的,要想使预算支出具有高效性,必须树立正确的预算意识。首先,“必须改变预算工作是财务工作的片面理解,预算工作是单位事业发展计划的综合反映,涉及单位管理的各方面,是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工作,而非单纯财务的工作。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动员全单位力量做好预算的编制、执行等工作,通过预算管理实现单位管理的提升。”其次,必须改变预算工作就是要钱工作的错误观点,预算是对下一年工作需求的一个设定,预算设计的好坏关系到事业单位下一年工作效率的高低与工作的完成程度,内容详实、说服力强、可操作性强的预算,才能保证下一年工作的顺利高效的进行。只有改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种错误、片面的预算观点,才能使所有工作人员参与到预算的制定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全面地了解当前单位的预算需求,避免使预算在支出的过程中因预算方案设计的不全面、不完整而出现支出的随意性、冒进性等问题。

2.2制定科学的预算方案

虽然零基预算方法已经被提出了很多年,但在实际的预算方案设计工作中,许多单位仍然是根据上一年度的预算支出情况进行下一年度的预算方案的设计,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需要进行彻底的改进,真正做到零基预算。首先,要进行一个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仅仅一个月或者几十天是无法来完成预算所需要的调查考证“目标预测”专家讨论等步骤,因此,为了保证预算方案的充分性与完整性,事业单位应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在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情况及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实施了预算编制步骤,才能编制出真实有效的预算。其次,要进行一个详细的信息采集工作,预算方案的制定并不是财务部门的单独工作,其涉及到事业单位内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因此在方案制定之前,需要对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相关要求想法进行调研整理,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下一年度的单位工作的预算需求性,对预算方案有一个量化的把握。再次,要对预算方案留有一定的弹性,预算管理领域是一个典型的管理混沌状态,预算过程是一个由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些关系是变动的,因此,预算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适宜对其规定的过死,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这样在预算支出的阶段就不会因为突发状况而打乱原有的预算计划,但是这种弹性的存在需要有相关法律的监督,在弹性范围内的每一笔支出都需要有严格的法制程序的保证。

2.3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要将预算支出执行的结果与相关责任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绩效相挂钩,首先,“建立预算支出执行的责任机制,财务预算一经下达,各预算执行机构就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分配到各单位、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一旦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必须追究该环节负责人的责任,并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使其受到相应的处分。其次,在建立责任机制的同时,相应的设立激励机制,对于在完成预算支出工作过程中有重大贡献的员工要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的奖励,并将其纳入考核项,从而促进员工工作热情和工作参与度的提高。通过上述两种机制的建立,可以充分地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这就会大大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利用率,使整个预算支出按照既定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避免一些人为原因造成的效率损失,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

2.4强化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

强化预算监督管理体制。监督作为预算管理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监督评价体系,能保证预算管理的顺利进行。第一,要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于事业单位来讲,可以在机构内部设立一个专门的督导小组,专门负责对预算支出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在监督审查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原始票据规范性、正式性、真实性的检查,发现问题后要及时指出,帮助纠正,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过程中,这样就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预算管理能真正实施有效;第二,可以聘请外部的审计机构进行复审,这种外部审核的方式可以避免机构内部的官官相护问题,使监督审查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同时要出具正式的审核报告,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第三,健全社会各界的监督评价体系事业单位须将预算支出的具体执行情况及时向外界,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将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透明化。当然,良好的反馈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广泛收集群众的反映意见,及时调查,及时处理,做好意见反馈工作。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重点课题“文化与科技融合视域下的河北省休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1302004)。

参考文献

[1] 刘磊.浅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0(3).

[2] 肖柯,刘骥超.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

事业单位考核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水利系统

内部控制是现代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使得事业单位的内、外部运营环境均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仍然不够,尚未形成统一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无法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因此,构建一套适合各自特点的、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已经迫在眉睫。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原理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和要素

作为政府部门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与会计系统、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融为一体的组织结构、程序、政策和措施等的总称,是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总体上讲,内部控制目标与单位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二是合理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三是合理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四是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五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控制监督等五个要素。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制度规范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等四大原则。我国对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的建设起步较晚。2001年,财政部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2007年3月,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公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08年5月,五部委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2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比较

因经营目的不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较企业单位存在不同点:第一,事业单位是以服务公共为目标的,而不是经济效益。第二,相对企业单位而言,其内部控制建立的空间要小很多。第三,无论是在资金来源、资本结构方面还是会计处理等方面,事业单位都要简单得多,内容也会简单得多。第四,内部控制要比单一销结构的企处内部控制涉及的范围更加宽泛。

二、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及其分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和成熟,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却相对薄弱,还存在诸多不足,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一是没有形成以制度管事;二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只重视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所以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2)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不合理,目前一些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缺乏对内部会计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致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从而使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

(3)人力资源政策不够完善,人员的进入全凭借关系或“萝卜招聘”,导致人员素质较低,结构失调,缺乏必要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

(4)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且缺乏对员工的定期培训工作,需进一步强化。

2、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过程

由于大多数事业单位缺乏风险意识,忽视单位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风险。未建立识别和应对可能对本单位产生重大且普遍影响的变化的某种机制,未建立风险评估过程,从而失去遵守制度、规定的自觉性,为那些伺机作案的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

3、内部控制活动的设计和执行不合理

第一,没有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实施相分离控制;第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不明;第三,会计系统控制相对薄弱;第四,财产保护控制不够严格。

4、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与沟通

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上下级信息不畅、部门间信息不畅、内部信息不畅的现象。如一些单位的部门预算的编制、确定、执行信息都集中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根本没有参与,信息的封闭使他们无法有效参与预算管理,且在信息处理的流程中经常出现阻塞,从而使决策层不能及时做出决策,导致决策的适用性差。

5、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不够

在内部监督方面,我国事业单位存在内部监督机构不健全,或者虽然设立了内部监督机构,但主要由纪检部门或财务部门兼任,这直接导致内部监督的独立性不强。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其监督和评价结果也缺乏权威性;另一方面,内部纪检监察部门主要负责党风廉政建设,侧重于“管人”,但受人情关系的影响,监督往往无法落实到位。

三、完善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任何一个没有科学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就不会有长久健康的发展,应着重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并使其得以有效的实施,这样内部控制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1、内部控制环境方面

首先要合理的设置组织机构,同时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其次建立并实施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从而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最后,一定要加强事业单位文化建设,从而推动本单位内部控制向更高水平发展。

2、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方面

事业单位应全面、系统和客观地评估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具体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四个环节。

3、内部控制活动方面

事业单位在执行内部控制活动时,应当识别关键控制点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首先,要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防止岗位互窜现象;其次,建立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在设置合理的岗位后,应当明确相关授权批准的范围、程序、权限、责任等内容;然后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和完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再次,严格执行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预算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手段;最后要建立统一的绩效考评体系,调动员工积极性,全面提高员工内部控制意识。

4、信息系统与沟通方面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制度,一是内部信息的共享,应通过内部办公系统传递相关信息,使相关业务人员得到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二是与相关部门单位的信息沟通,并确保这些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反馈,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5、内部控制监督方面

事业单位要将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紧密结合,使内外合力在内部控制中发挥重要的评价督促作用。通过实施内部审计完成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事业单位应充分采纳内部审计的评估结果,作为提出改进意见的依据。同时,还应借助政府外部监督加以控制,要综合利用财政、税务、审计、纪检监督等相关部门的检查结果,形成有力监督。

四、某水利单位内部控制的案例分析

1、单位基本介绍

就单位性质而言,××单位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全市防洪工作,统一管理全市水资源、拟定全市水利工作中长期规划,组织、指导水政监察和水行政执法,协调并仲裁部门间和县区间的水事纠纷,指导农村水利工作,负责对水利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引导、监控,指导水利行业的供水、水电及多种经营工作。

2、年度财务收支总体情况

以2013年度为例,××单位收入决算为23278.63万元,其中:当年收入21288.54万元,上年结转收入1990.09万元;支出决算21530.75万元,可结转下年1747.88万元(主要为跨年度项目未支出),收支基本平衡。主要支出项目(按科目分类统计)包括,医疗卫生(科目)30.26万元、可再生能源(科目)290万元、水利行业业务管理(科目)49.56万元、水利工程建设(科目)35万元、防汛(科目)245.07万元、水资源费安排的支出(科目)331.90万元、行政运行(科目)579.18万元、城乡社区事务(基金科目)19657万元、农林水事务(基金科目)312.79万元。

3、如何完善预算业务控制

××单位所属的业务经费全部来自于财政拨款,做好预算业务工作是建立可靠内控的关键。为确保做好单位预算工作,必须着重抓好预算的关键控制措施,一是明确各有关科室、直属各单位在预算编制中的职责并加以落实;二是建立各科室之间沟通协调机制,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三是强化相关科室特别是财务科的审核责任,确保预算安排符合有关政策要求;四是强调预算执行审核、审批控制,当需业务项目支出时,由项目归口科室和财务科共同审核,并按规定审批权限予以审批;五是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4、如何完善收支业务控制

单位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规定对收入业务实施归口管理,并执行中心支出核算制度,一是执行单位经费支出审批程序;二是建立备用金制度,备用金由单位出纳领取并按现金管理条例管理;三是上缴上级支出和对下属单位拨付经费(含专项资金);四是基建项目及专项资金支出;五是实行重大开支报告制度。

5、如何完善报账审核程序控制

实行法人“一支笔”审批,建立有关财务审批及财务内控制度等制度。具体程序为:出纳人员对需要报账原始凭证进行整理、归类,填写支出审核报账单,送中心审核;中心收到单位支出报账单(证)后,经由中心主办会计审核,在原始单据上加盖“审核专用章”,并签字;中心审核通过后,由单位出纳取回报所在单位法人审批;单位法人审批后,出纳人员开具支票或信汇单,中心盖上预留的单位财务专用章;付款后,在支出报账单上加盖印章,并根据支票或信汇单存根联登记银行存款和现金日记帐。

6、如何完善内部监督

××单位设市纪委驻水利局纪检组,并设监察室,定期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就问题本身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并且将逐步完善内部审计体制,设置独立内审部门,并配备专职的、具备专业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考核报告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加强乡村信用社持续、审慎、有效监管,促进乡村信用社完善内控制度,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乡村信用社监管实际,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方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各级派出机构对乡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监测和考核。

第三条乡村信用社和各级联社要按照本方法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监测考核方法。

第四条本方法所称不良资产是指按照《乡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乡村合作金融机构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等确定的标准和程序划分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

第五条不良资产监测考核报告的数据和资料主要来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银监会要求的其他统计报表、乡村信用社报送的不良资产分析报告及现场检查和日常监管所掌握的情况。

第二章不良资产监测和考核

第六条各级监管机构应按月对乡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进行监测,按季进行考核。

第七条各级监管机构应建立不良资产监测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对乡村信用社不良资产进行监测的工作部门和岗位人员,并报上级监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各级监管机构要实施直接重点监测:

(一)不良贷款比例和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排前三名的地区或机构。

(二)连续三个月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非信贷资产余额不减反增,以及不良贷款比例和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不降反升的地区或机构。

(三)当年新增不良贷款和新增不良非信贷资产居前三名的地区或机构。

第九条各级监管机构应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对乡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及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一)建立不良资产考核的工作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明确不良资产考核的工作部门和岗位人员。

(二)从纵比、横比两方面对被考核乡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及管理的进步度作出考核评价。

(三)建立不良资产考核指标体系,按风险分类对不良资产进行考核。

(四)将不良资产考核结果作为重要事项纳入法人机构综合考评体系,并作为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将不良资产考核结果及时向被考核单位通报,并提出相应的内控管理和风险化解的工作目标和措施要求。

第十条不良资产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资产质量指标和贷款迁徙率指标(具体计算公式见附件)。资产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比例变化、不良贷款变化额、新发放贷款形成的不良贷款余额、新发放贷款不良率、不良贷款收现率、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变化、不良非信贷资产变化额。贷款迁徙率指标主要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新发放贷款余额为月日以后发放的贷款余额。

第三章不良资产分析

第十一条各级监管机构对乡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情况要持续关注,按月对不良贷款、按季对不良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及时对乡村信用社的风险状况和变化趋势作出总体判断和评价,并形成分析报告,对风险状况严重和变化明显的要重点说明。不良资产分析包括不良贷款分析和非信贷资产风险分析及相应的工作措施和建议等。

第十二条不良贷款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本期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与上期和年初比较的变化情况及原因。对重大变动和异常情况应进行重点分析。

(二)地区分布情况。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的地区分布情况分析。

(三)行业分布情况。各行业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比例情况分析。对国家宏观调控产业进行适当关注。

(四)投向情况。主要是对企事业单位(包括企事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集体合作组织)、自然人一般农户(包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助学贷款)、银行卡、住房按揭、汽车、自然人其他户、贴现及承兑汇票垫款等贷款投向形成的不良贷款情况作出必要的分析。

(五)直接监测对象情况。确定为辖内重点直接监测对象情况分析。

(六)迁徙和清收转化情况。分析各类贷款形态之间的迁徙转化情况,重点分析向下迁徙的原因以及现金清收、贷款核销、以物抵债等清收处置情况。

对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的不良贷款的清收情况作出专门说明,包括清收进度、清收费用、债务人资料、台账管理等。

(七)新增不良贷款情况。主要是月日以后新发放贷款的质量情况和形成的不良贷款情况,重点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对当年新形成的不良贷款情况要作专门说明。

(八)对不良贷款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加强不良贷款管理或监管的措施和意见。

第十三条非信贷资产风险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本期非信贷资产余额,不良非信贷资产余额和比例、预计损失余额及比例,与上期及年初比较变化情况。特别是投资、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款等的变化情况。本期不良非信贷资产及预计损失变动较大的,应进行重点分析。

(二)结构分析。不良非信贷资产的地区分布、主要非信贷不良资产项目余额前10名地区情况。

(三)清收、处置不良非信贷资产分析。

(四)新发生不良非信贷资产原因分析,特别是内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典型案例。

(五)不良非信贷资产及预计损失变化趋势的预测,继续抓好非信贷资产管理或监管工作的措施和意见。

第四章监管措施与责任

第十四条各级监管机构应根据乡村信用社风险状况定期或不定期听取辖内不良资产变化情况的汇报,同时向被考核对象通报不良贷款考核结果,并进行风险提示。

第十五条各级监管机构要在监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检查或实地调查,对确定的辖内重点直接监测对象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对不良资产总体情况及变动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加强监管的意见和措施。

第十六条监管机构要督促乡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制定和完善不良资产管理制度方法,包括明确不良资产管理部门及工作制度、不良资产清收、盘活方法和不良资产管理责任制等,并报当地监管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监管机构要督促乡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制定明确的不良资产控制目标,包括年度、季度和当年新增控制目标以及分机构控制目标,并将控制目标报送当地监管机构,经监管机构认可后作为双方考核的依据。

第十八条监管机构要督促乡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将辖内不良资产年度、季度及当年新增控制目标落实到部门和人员,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考核体系。

第十九条监管机构要督促乡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按期对不良资产进行监测、考核和分析,及时报送监测、考核和分析报告及有关数据,并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原因分析全面深入、趋势判断合理科学、措施切实有效。

第二十条各级监管机构要督促乡村信用社及各级联社在不良资产情况出现重大变动时,及时报告当地监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对辖内不良资产或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机构和地区,各级监管机构要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一)凡辖内不良贷款比例在25%或不良资产20%以上(含)且余额上升、年内新增贷款(不含贴现)不良率超过2%以上(含)以及被监管机构列为重点直接监测的地区或机构,所在地监管机构负责人须定期约见该地区行业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被监测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管质询谈话,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明确管理责任。

(二)凡辖内乡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在25%或不良资产20%以内,但不良贷款余额或不良资产余额上升,不良贷款的结构呈现向下迁徙的或年内新增贷款(不含贴现)不良率在1%-2%的,所在地监管机构必须定期听取地区行业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被监测机构主要负责人关于不良资产状况及风险化解情况的汇报,落实降低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的措施和责任。必要时,由监管机构负责人约见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监管质询谈话,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并明确管理责任。

(三)凡辖内乡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在25%或不良资产20%以内,不良贷款余额或不良资产余额下降,但不良贷款的结构呈现向下迁徙的,所在地监管部门必须定期听取地区行业管理机构或被监测机构分管负责人关于不良资产状况及风险化解情况的汇报,督促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清收盘活不良资产。

第二十二条监管质询谈话要做好记录,整理成谈话纪要,印发被监测机构,并抄送其上级管理部门督促落实。

第二十三条对新增不良贷款,特别是当年形成的不良贷款,监管机构应直接或责成被监测机构逐笔查明原因,落实责任,被监测机构要予以整改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将结果报当地监管机构。

第二十四条各省会城市所在地银监局要认真审阅省级联社报送的不良资产分析报告,并结合日常掌握的情况,形成独立、审慎的辖内乡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监测分析报告,分别于季后20日内、年后30日内报送银监会。

第二十五条凡不按本方法要求及时监测、考核分析不良资产和上报不良资产分析和考核报告的监管部门,上级机构将对其通报批评;对重大问题隐瞒不报的,或由于监管不力造成辖内乡村信用社资产质量恶化的,由上级监管机构负责人约见下级监管机构负责人谈话,落实监管问责。

第二十六条乡村信用社和各级联社要根据监管部门关于不良资产监测、考核和分析的要求,健全和完善本机构或本地区乡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监测、考核和分析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部门和岗位人员,报当地监管部门备案。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定期报送资料、报告和作专题汇报,接受监管咨询并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和措施。

第二十七条凡不按监管部门要求对不良资产进行监测、考核,不及时准确报送有关数据及报告的乡村信用社和各级管理部门,监管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方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各银监局可根据本方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