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资企业变更流程

内资企业变更流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资企业变更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资企业变更流程

内资企业变更流程范文第1篇

一、“一人审核制”的主要做法

一是制定管理办法,明确审核范围。为缩短办理登记业务的时间,提高办事效率,该局制定了《赣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一人审核”管理办法》,从4月份开始实行注册登记“一人审核制”。“一人审核”制是指注册员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申请,直接予以登记,当场核发营业执照。该局将内资企业申请名称、住所、经营范围(不涉及前置许可)、法定代表人、经营期限的变更登记和内资企业迁入、迁出、备案、证照管理以及非食品经营和安全生产的个体工商户的开业、变更、注销登记等业务授权窗口注册员审核,由窗口注册员一人在承诺期限内依法作出受理、审查、核准,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缩短时间。

二是规范服务大厅,扩充审核设备。为了在县局和基层分局全面推行“一人审核制”,该局对县局和基层分局服务大厅进一步规范,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购置了一批办公设备。完善了行政许可示范文本和办事指南,免费为前来登记办照的企业、个体户提供服务,使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设施更加齐全,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组织业务培训,提高审核水平。为提高注册员的审核水平,该局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组织注册局和基层分局从事登记工作的人员,对登记发照的操作方法、业务知识以及有关法规进行了系统讲解,并进行注册登记应用软件培训,通过观看幻灯片、现场操作等方式,提高了注册员使用注册登记软件录入流程和数据管理等操作技能,有效提高了注册登记业务水平和信息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同时,针对近两年新录用公务员大多进入注册岗位的特点,以提供咨询、接待指导、受理审查、企业年检(网上年检)、电子工商录入、档案整理等为主要内容,组织基层分局注册员到县局企业注册局跟班学习,实行跟班学习期间由县局记录、每天记载完成工作量和存在问题、学习结束后进行自我鉴定并进行书面考试等新措施,确保学习达到预期目的。

四是强化通报督查,监督审核结果。为了减少审核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赣县工商局由企业注册局每季度对工商分局办理的各类注册登记资料进行督查,及时指出基层分局注册员在登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年终将集中组织一次注册登记档案评查,并通报评查情况,对对评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予以补正或者纠正。督查结果向全系统通报,督查情况作为注册员个人绩效考核和分局绩效考核的依据。

五是严格过错追究,强化审核责任。该局对注册员因主观过失,造成登记行为错误的,予以告诫,行为后果较严重或者累计多次的,取消注册员资格,并视情况按照相关规定追究责任;对注册员因主观故意,造成登记行为错误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二、实行“一人审核”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办事效率。“一人审核制”的实施,减少了中间环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到6月底,该局共为369户个体工商户登记办照,其中有56户个体工商户地处边远山区。在材料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当场受理、审批,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给群众带来了方便。

内资企业变更流程范文第2篇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在通信行业中,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70%左右,固定资产的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网络资产占固定资产的90%以上。本文结合通信行业中网络资产的特点,详细分析了网络资产目前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实施资产动态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有利于通信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通信企业 网络资产 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TR39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068-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杨学梅(1980-),女,四川遂宁人,会计师,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一、网络资产定义

网络资产指移动网络、固定网络、商用产品的业务平台以及为网络服务的相关固定资产。其中,移动类网络资产主要指:移动核心网、无线网、基站配套、网管、支撑、仪器仪表及其他资产;固定网络类资产主要指:网络用交换、传输、数据、接入、线路、电源空调、支撑、运输、应急通信、房屋建筑物、仪器仪表及其他资产;商用产品的业务平台主要是指:商用产品的平台硬件及系统软件。

二、网络资产特点及管理现状

(一)网络资产特点

通信行业的固定资产既具有普通固定资产的特点,又具有其通信资产独特的地方,尤其是网络资产,因其特殊的电信服务功能,与其他的制造企业、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有显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资产类型复杂。按“类、项、目、节”划分可划分为约15大类、121个项、425个目、2143个节,大类可分为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电路交换、移动通信系统等,对应的资产卡片数量较多,以南方某省通信公司为例,仅一个省就有多达150万条网络资产;按资产来源分,可分为工程转入、零星购置、捐赠转入、非货币交换等;按资产专业划分,可分为移动专业(2G、3G、4G),固网专业、其他共用专业等;按资产归属分,可分为一干、二干、本地网及其他资产等。

2、资产地点分布较广。从城市到乡村,从屋顶到山坡,从高速公路到地下光缆,只要需要有网络存在的

地方,均会涉及网络资产存在。

3、专业性强,不易辨认。网络资产的专业性较强,规格型号复杂,涉及采购的厂家众多,不易辨认和清查。

4、资产折旧年限较长。网络资产中移动类资产大多折旧年限7年,固网和宽带类资产一般折旧年限10年。

(二)网络资产管理现状

通信行业网络资产历经多次电信重组变革,实物不清,价值不明,账实不符、效能不高等现象存在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

1、资产责任未有效落实。历经多次电信重组,人员变化复杂,资产交接不清或未做交接,造成资产帐卡

实不符。资产专业归口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部门资产员、资产责任人的资产责任未有效落实,资产责任追究制度未严格执行。

2、资产实物更新与账面更新不一致。资产调拨随意,资产调拨后未及时做账面信息变更,尤其是地址信

息发生变更后,未做及时更新,造成帐实不符,资产查找困难。

3、资产状态发生变更后未及时更新。实物资产的状态发生变更时(如下电、报废、被盗等),不及时按照相关流程进行账务处置,造成帐卡实不符,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加大。

4、工程转固滞后。工程转固滞后导致大量资产虽已投入使用,但是仍处在在建状态,在建资产与已转固资产混淆,实物信息与账面信息不符。

5、网络资产信息化管理手段薄弱。网络资产管理手段薄弱,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撑,清查手段单一,盘点效率较低。

6、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网络资产管理意识普遍不强,缺乏必要的管理考核机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薄弱。

三、实施网络资产动态管理的必要性

基于通信行业网络资产管理的现状,造成帐卡实责任人不清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有效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实行动态管控,资产管理混乱,有实无帐、有帐无实现象较普遍,谁也无法说清盘盈盘亏情况,国有资产流失时有发生。因此无论从公司内部、还是资本市场的需要,只有实施网络资产动态管理,才能真正实现资源清 、价值明 、帐实符 、效能高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网络资产管理的现状,实现资源资产的合理配置,提升网络效能和公司效益。

四、实施网络资产动态管理的思考

实施网络资产动态管理,必须从资产新增、在用和退役等环节,分析可能触发的资产变动情况,依托信息化手段,将资产动态管理一网打尽,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

(一)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实现资产管理思路转变

1、价值管理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

以价值管理为归依,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从网络资产职责落实、动态控制、价值管理和运营效率四个方面构建制度体系。从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分析可能触发的资产变动情况,调整现有运作流程,实现资产管理思路转变。

2、主体责任向动态全员责任转变

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资产管理原则,落实网络资产管理责任制,实施全员资产管理,明确资产管理的组织模型,规范使用部门、专业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相关岗位在资产管理过程的相关职责,实现资产的属地管理、职能归口和责任到人。

3、单一管理向资源资产协同管理转变

规范流程,理清对应关系,实现资源资产数据变化的联动管理,以资产带动资源管理,以资源带动资产管理,提高资源资产管理能力。

4、周期盘点向动态管理转变

按部门、按资产类别,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资产抽盘(上级对下级)、巡检(自身检查),及时获取资产实际状态;明确可移动、频繁调拨资产,重点进行抽查、巡检管理。

(二)梳理资产变动环节,落实资产动态管理

资产动态管理的范围:资产新增、资产调拨、使用状态变化、责任人变动、资产拆分合并、资产信息修改等。资产调拨包括本地网内、跨本地网、跨省调拨;使用状态变化包括在用转闲置可使用或待报废,闲置可使用转在用或待报废;报废包括正常报废和非正常报废;资产信息变更包括责任人变更,资产拆分、资产合并、其他资产信息变更等。

1、网络资产管理嵌入到日常运维工作的各个环节

(1)建立动态协同盘点制度

周期全面盘点仅能确认资产是否缺失,很难及时追究资产管理责任。动态协同盘点为日常管理为主,定期、不定期抽查为辅的方式,以站、房、资产类别为单位,落实责任制,严格按照检查结果实施考核。明确可移动、频繁调拨资产,重点进行抽查、巡检管理。将资产日常管理与公司统一部署的阶段性升级、改造、清查整治等专项工作相结合,建立阶段性资产类别警示机制,严格落实资产变动管理。推进一站一档案的资产管理方式,站房档案必须专人管理,实时更新,确保帐卡实及档案一致。

(2)关注所有状态的固定资产

关注在用资产,重点关注资产责任人变更、资产调拨、拆分、合并、信息修改等关键环节,建立资源资产关联关系,实现资源资产信息同步。关注闲置可利用资产,建立闲置资产库,在启动新建扩容、更新改造等项目时,必须首先对闲置可利用资产库进行查询,查询结果经各分公司运维部门资产管理员确认后方可提出购置需求。原则上可查询到同型号或可替代的设备时,首先通过资产盘活进行再利用。关注待报废资产,建立待报废资产库,各分公司申请正常报废的资产必须在待报废资产库中有记录。

2、对网络资产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1)资产新增

运维部门在进行资产签收时必须严格核实资产实物与交付使用资产信息表是否一致。严格按照《转资规范》、《固定资产目录》的要求对资产的颗粒度进行判断,交付的网络资产信息必须真实、规范,如资产类型、名称、生产厂家、规格型号、资产地点信息必须与实物资产一致,且地点采用规定的九级标准地址模式;交付使用的资产其使用部门、责任人必须与资产专业维护管理责任人保持一致。

(2)资产调拨

①本地网内资产调拨、变更。固定资产在本地网内发生调拨或变动,需对资产地点信息及资产责任人进行变更的,由变更实施单位(分公司运维人员或施工单位)在调拨或变更前5个工作日内,向公司运维部门资产管理员提交《固定资产信息变更申请表》,由部门资产管理员根据变更申请表在系统中进行修改。《固定资产信息变更申请表》作为资产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资产变更管理考核依据,同时,所有因故障处理、设备维修、搬站、拆站、优化整治等费用在进行费用结算前,费用结算单均需由公司运维部门资产管理员签字确认已完成资产信息变更后方可进行费用结算,未经资产管理员确认,财务部门不得进行费用支付。②跨本地网资产调拨。资产调入、调出分公司资产管理员将双方运维部门签字盖章确认的资产调拨单及资产调拨明细表(纸质版原件或扫描件)上报至省公司运维部资产管理员,省公司运维部资产管理员根据调拨单及调拨明细在系统中发起调拨通知,省公司财务部对调拨资产进行审核,调出、调入分公司对调拨资产进行确认并完成资产调拨手续。

(3)资产使用状态变化

资产的使用状态发生改变时,需资产管理的专业部门对资产的使用状态进行鉴定,并将鉴定结果及时提交财务部在财务账面进行修改,以确保账面信息与实物资产信息一致。

(4)资产报废和报损

网络固定资产报废按照公司固有的报废流程执行。拟报废资产明细表中需逐条对资产现状进行说明,包括资产是否可用,资产是否下电或拆除,下电拆除时间及已占用库房时间,且必须经专业部门鉴定,符合报废条件再提交上级部门进行报废申请,未经批复的报废不能擅自做财务处理。

(6)资产信息变更

资产责任人变更:原资产管理责任人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固定资产信息变更申请表》,相关领导审核签字,指定接收人,交接双方对资产信息进行签字确认,交接双方部门盖章留存,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及时提交相关信息进行财务账面信息更新。资产拆分、合并,资产信息变更:运维专业人员在日常巡检过程中发现资产信息错误或遗漏,需对资产信息进行变更或补充,运维部门需按月向资产管理员提交《固定资产信息变更申请表》,部门资产管理员根据变更台帐在财务系统中进行修改。

(三)严格执行考核机制,按照流程落实责任

网络资产动态管理的考核制度必须贯穿资产管理整条专业线,严格把控资产管理各环节流程,必须按月组织网络资产管理自查工作,从资产账、卡、实等各方面开展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严格追责。资产管理的上级部门不定期对下级部门的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抽查,抽检结果在月度工作考核中落实。上级部门应制定考核指标及细则,确保考核责任落地。

1、资产新增考核。网络建设部在进行资产移交时,未完成在建资产标签粘贴,在网络建设部门的月度考核中体现。网络运维部在进行资产交接时,抽查发现《工程交付资产使用明细表》与现场实物不符的,进行考核扣分;运维部门在资产转固次月内未完成固定资产正式标签的粘贴工作,进行考核。

2、资产日常管理考核

上级公司定期对实物资产与账务信息进行抽查,发现帐实不一致的,按照资产条数进行考核扣分;发现资产信息变更,但无《固定资产信息变更申请表》等作为依据,或与申请表信息不符的进行考核扣分;发现除自然灾害、被盗等情况以外的资产非正常盘亏,进行考核,并追究相关责任人和主管领导责任。

五 结语

网络资产是网络运营的基础所在,只有提高认识,转变思路、严格落实资产动态管理制度,才能实现资产管理工作日常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实现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郑毓:通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9):21

内资企业变更流程范文第3篇

    一、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即认识不清,责任不清,家底不清。一是在思想上不重视,导致意识不到位,认识不清。片面认为只要抓好了生产经营,提高业务量,就能提高企业效益,而固定资产管理只是为业务一线提供服务的“后勤”工作,于是很多企业资产管理就被边缘化,成为了被淡忘的工作。二是一些企业重钱轻物、重用轻管,导致企业资产家底不清。对于企业资产过去有多少、现在有多少、中途用了多少、库存有多少、缺货有多少,以及各种物品的规格、型号等,管理人员心中常常是只有一本糊涂帐,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不能定期清查、盘点,形成“闲时不收拾,用时找不到”现状。

    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企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谁该管、谁不该管,谁能管、谁不能管,管什么,界定不清,随意性强。制度不健全,导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松散。一是资产购置后,未建立固定资产台账或登记不全,无固定资产验收、登记等制度,也没有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固定资产的领用、调拨、转移等没有详细记录,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二是未建立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企业长期不对账、不盘点,没有定期检查和盘点,造成账实不符,监管不力。三是固定资产使用维护不到位。在资产管理上缺乏责任感,认为固定资产是单位的公共财物,多了少了都是单位的,使用不当也与个人关系不大,个别人对资产不爱惜,管理人员没有按照固定资产使用说明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缩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四是固定资产索赔制度执行不力,资产损毁、盘亏后,难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3.固定资产核算不规范

    企业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会计核算不准确的现象。一是很多企业财务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总值,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无法与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实行账账核对,账面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账面数与实物数无法核对。二是接受无偿调拨、捐赠和其他渠道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入账,形成账外资产。三是盘亏、盘盈,变卖、报废等处置的资产未及时入账及核销,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还挂在财务账上。四是固定资产的改建扩建增加的部分作为费用支出,未按规定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工程建设项目完工后未及时进行竣工决算,致使固定资产入账滞后,甚至竣工决算后一直未入账或仍挂在“在建工程”账户中,没有及时、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

    4.职能部门之间工作不衔接

    很多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职能部门之间工作不衔接,即存在多头管理又有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实物管理、使用保管管理及价值管理没有并轨,因而出现下列现象:一是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不明,人员分工不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出现脱节现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之间没有规范的资产管理流程,导致工作不衔接,出现问题则互相推诿。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有时会出现财会部门收到发票入了帐,却未交资产管理部门登记,处置和调配转移资产时又会出现资产部门已登记变更,而财务部门却未收到通知核销的现象。二是相关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作。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常常各自为政,只局限于部门内的职责与权限,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全局观,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出现漏洞。

    5.固定资产闲置、流失问题严重

    固定资产闲置、流失问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存在。一是固定资产购置把控不严,造成资产闲置。一些企业对购置固定资产的需求具体情况的相关分析不充分,没有按照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程序上报及审批,部门间相互攀比,造成重复购置,许多固定资产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浪费现象严重。 二是企业固定资产移交、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工作不规范。企业机构变更和人员变动时,没有按规定和流程办理固定资产变更、移交手续,没有及时登记资产的使用变更信息,导致资产的来路和去向不明;由于职责不明,有些企业在出借出租和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时没有明确的手续,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协议(合同)不规范,有的甚至没有协议(合同),容易导致固定资产流失。三是处置固定资产未按规定程序报批,一些企业报废、变卖车辆等固定资产未按规定履行审核、审批即自行处置,未按规定执行相应的评估,存在随意出售、转让,随意核销现象,导致固定资产流失。

    二、解决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企业要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列入工作目标,在资产管理方面实行单位领导全面负责制,分管领导主要负责制,领导要亲自抓,[1]从决策层面做好规划、预算,加强内控管理,以达到固定资产增效增值的目标。各部门要进行全面彻底的清产核资,摸清家底,要把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抓紧抓好。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管理的任何疏漏都会导致管理链条的松动,需要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企业应经常组织学习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文件规定,宣传政策法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2]将固定资产的安全运行、保值增值、效益等指标列入工作考核内容,通过从上到下层层考核,提高资产管理意识,使资产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2.加强内控管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要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3]加强内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固定资产预算、审批、采购、验收、登记、领用、调拨、处置、盘点、维护等规章制度。设立固定资产账簿,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应填制固定资产交接单及入库单,及时登记固定资产购置的时间、金额、数量、型号、规格、供应商、存放地点等信息,并由资产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实物标签,注明使用部门、使用人,维修、转移、变更情况;建立固定资产档案,从申请、招投标、采购、安装、调试、领用、维修、处置的整个过程产生的文字资料、图纸、记录和凭证等,整理归档,做到单据齐全、账目清晰、数据准确;建立资产清查制度,明确固定资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盘点,至少每年清查一次。成立固定资产清查小组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根据盘点结果详细填写固定资产盘点报告,并与固定资产账簿和卡片核对,保证资产的账面与实物相符;建立固定资产修缮保养制度,保证固定资产正常运行。通过清查盘点,查明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保养等情况是否正常,并对实物的盘亏和人为损坏进行赔偿做出具体规定,及时发现和堵塞管理中的漏洞,妥善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3]

    3.规范固定资产核算,加强财务监督

    一是强化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对会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二是财务部门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正确进行资产增减账务处理,认真履行固定资产报批审核程序,制定资产管理规程,加强会计监督,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大财务控制力度。对固定资产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护、修理、处置、报废直至退出企业全过程,建立合理的核算、管理流程,从制度上保证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操作上的规范化、秩序化与高效率,堵住财务管理上的漏洞。三是定期进行资产清查,管好用好固定资产,确保资产安全,确保资产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逐步建立正常的监督制约机制;要通过检查工作,及时处理和纠正发现的问题,促进单位更好地执行《会计法》,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性,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4.加强部门协作,增强工作责任感

    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原则,强化各部门的分级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严格执行资产管理程序。逐步改变使用人观念,要从没人仔细管、没人仔细问、没人仔细查到主动清查、主动报告、主动保养,要树立主人翁精神,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财务部门应承担起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职责,虽然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管理工作,需要所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但是财务部门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固定资产管理的总责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管和业务指导。[1]企业要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固定资产使用单位之间建立明确的职责,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流程和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并以此建立起“权、责、利”对等的考核体系,从而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内资企业变更流程范文第4篇

1 现行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1994年确立的企业所得税体系,由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构成,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 的经济基础、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内、外资)组织机构、规模、类型、性质发生了改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目前企业所得税制及征收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适应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税收功能性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企业 发展 ,不利于发挥税收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企业所得税征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1)现行企业所得税征管制度不规范,无法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存在弊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税法不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不平等性,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所得税政策具有多变性,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规定复杂,纳税调整繁杂,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界定不清晰,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比较大,无法真正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 科学 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

(2)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多,不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太多,既有产业政策方面的,也有区域政策方面的;既有内资企业方面的,也有外资企业方面的;既有鼓励投资优惠政策,也有抑制投资优惠政策,这种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进行必要的清理、调整、减并、取消。“税收优惠政策不宜过多,其作用范围应当加以明确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优惠政策永远是一种辅的调节手段,其功能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和残缺”[1].否则,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无法对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性,加大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的难度,不利于企业所得税的 计算 和征收。由于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必须把会计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递延法、负债法)。这就要求税收征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或者会计人员要熟悉纳税申报业务,然而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税务征收机关,具备这种复合型知识人才数量太少。事实上,会计政策与税法政策差异性影响着征纳双方的主体利益。一方面“表现在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与稽查上,现在的税务工作人员,不太熟悉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和政策,面对大量的政策差异项目,时常出现征管错误或稽查失误,或者错征、多征税款,损害纳税人的利益”[2],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上,大多数的企业财会人员,或者能做到规范会计核算,但不能做到准确申报纳税,因而招致各种税收处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损失,或者为做到准确申报纳税而不在规范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

(4)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法单一、手段落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程度不高,综合管理基础薄弱,漏征漏管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企业所得税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所以要想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效能,确保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的质量和科学规范,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专业素质的所得税管理人员及先进的征收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充分运用 网络 技术、信息技术等税收征管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全面加强综合征管基础性建设工作,要加强税收征管信息资源优化和配置,及时保持国税、地税、工商、 金融 、企业等部门的协调,以保持税收征管的信息畅通。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法、手段落后,专业人员数量少,知识陈旧,征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薄弱,原有的制度、规章、办法等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求,税收征管应用型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

(5)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税收资源结构的配置有待优化。现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由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业务不精、管理的方法手段落后、税务机关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税务工作效率低下、税务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税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所得税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必须切实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合理配置税收资源结构。

(6)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不同程度存在税收流失。由于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不规范,不同类型企业规模、性质、组织结构、信誉等级存在差异性,企业同国税、地税、工商、金融等部门的协调不畅,税务资源信息不共享,税收征收方式的核定不科学,国税、地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不力,税源信息不真实、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税收流失现象,必须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监控手段,对纳税人的开业、变更、停业歇业及生产经营的各种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以确保纳税人信息可靠、真实及纳税人户籍管理规范化。

2 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改革对策

(1)合并“两税”,构建新型的法人所得税体系,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由于两套所得税制度在税收政策的优惠、税前扣除范围标准及有关实务的具体处理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同,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要高于外资企业,使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必须合并“两税”,建立一种新型法人所得税制度,这是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核心所在。“这不是名称的简单改变,而是科学界定纳税人的需要,这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企业所得税以‘企业’界定纳税人, 法律 依据不足,难以划分清楚的问题,法人所得税确定,以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界定清晰,对法人征收所得税,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纳税人,则用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这就便于建立法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两税协调配合的所得税税制结构”[3].

(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的内外资 企业 ,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存着较大的差异。国家为吸引外资,促进我国 经济 全面 发展 ,在全面优惠的基础上,又在区域性方面给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给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优惠方面,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性较大。这种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平等性,直接导致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的不平等性,违背税收的公平原则。随着法人所得税的构建,要对现有的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取消、减并、倾斜、公平”的原则进行调整。首先取消、减并一些优惠政策,其次,为了鼓励对国家基础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及重点区域进行投资,国家要制定倾斜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国家应实行产业政策为主,区域政策为辅,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优惠原则,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基本相同的优惠待遇”[4].

(3)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由于内外资企业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方面存在着:税前扣除标准及范围、资产的税务处理方法、税法与 会计 制度的规定等方面的差异性,所以现行的内外资企业所得额的 计算 既不规范,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必将引起内外资企业在税收负担上的不公平性,使内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纳税信息方面不具有可比性,无法真实考核内外资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运营绩效,也给国家税收征管带来了一定难度。内外资企业“两税”合并后,构建了统一的法人所得税体系,必须按照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及世界所得税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构成及计算有关规定。 (4)改进税收征管的方法和手段,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建设,降低税收征管成本,优化税收资源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1运用信息技术、 网络 技术等高科技含量的征管手段和方法,构建税收征管信息化平台,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根据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市场经济的需要,要采用先进的税收征管方法理念和手段,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要依托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的两级集中处理,使信息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所有工作环节和部门,通过业务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以征管业务为主,包括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和决策支持在内的四大子系统的应用软件,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梳理、整合、优化、规范征管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对税务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进行重大或根本改造,使税收征管更加 科学 、合理、严密、高效”[5].

2优化税收资源配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目前,我国有些基层税务分局(所),税收征管支出与征收税收收入的总量不成比例,征收成本较高,或者随着ctais上线后,基层税务局(所)业务量大幅度减少,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巨大浪费,税收资源配置不当,征管效率低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根据税收征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科学设置税务征收机构,重新界定职责范围,合理分流人员,使税务机关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建立和健全税收征管的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约束机制,对税务机关征管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促使税务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3切实做好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统一、规范税收征管工作的程序、办法、职责、工作流程,完善工作绩效的考评体系及考评量化指标内涵,合理界定税收征收方式及征收范围,以规范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这是提高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确保税收征管工作效能的基础和条件。

(5)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和纳税服务体系,提高征管水平,减少税收流失。

1健全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规范纳税服务工作行为,使税收征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我国现行税收服务体系不完善,纳税服务水平低,内容单一,信息化程度弱,纳税服务意识淡薄,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质量和效能,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税收征管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面对税收征管新的信息环境和条件,必须重新健全和完善税收服务体系,规范税收服务工作行为。

第一,“采取 现代 化的信息手段,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在纳税手段上,推行多元化的申报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多渠道的申报服务”[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税收信息网络建设,真正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拨、税务咨询、政策查询等业务的网络化服务,真正实现税收信息资源共享”[7].

第二,“要完善税收服务的考评机制,将税收服务纳入征管质量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纳税服务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对税收服务考核和日常监控,量化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和调动税务人员优化税收服务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6].

第三,“提升税收服务的层次,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的方便,这只是税收服务的一个方面,税收服务还必须包括为各个经济主体提供税收帮助,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7].

2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减少税收流失。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基础性工作的薄弱环节,明确税源监控的职责范围、办法、规程、内涵等基础性规范问题,应加强同工商、 金融 、外贸、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使税源信息具有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保证税源信息真实可靠,做到信息畅通,信息共享,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搭建税源监控信息化平台,不断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现象,减少税收流失。

参考 文献 :

[1]翟志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改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2):24~28

内资企业变更流程范文第5篇

0、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企业竞争的实质就是成本的竞争。企业要想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对市场动态了如指掌,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相当熟悉。成本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项目经济效益,影响着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成本管理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也必须有一套与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发挥其效果。

1、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成本可控性分析

要实现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的科学化管理,应科学分析工程项目成本发生的规律,分析其构成要素及可控性。

1.1可控成本的涵义

一般情况下,可控成本具备3个条件:

(1)控制主体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将要发生哪些耗费;

(2)控制主体能够对发生的耗费进行计量;

(3)控制主体有权限制和调整耗费的发生。

不同时具备上述3个条件,就属于不可控成本。区分成本可控与否是成本控制的起点。可控与不可控是相对的,要视控制主体所处的管理层次、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而定。

1.2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成本可控性分析

在对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成本内容识别的基础上,根据可控成本确定的条件,可分析出各成本要素的可控性。

(1)构成高速公路工程的实体工程量及资源要素中的基本材料消耗量,由于主要取决于设计要求,而在施工总承包合同条件下,承包商只负责“照图施工”,一般不能修改设计。高速公路技术标准高,这标志着对设计和施工都带来一个全新的概念,即要求建设质量高。基础设施的高质量体现在路基、桥涵和隧道主要控制“变形”、“整体性和耐久性”的高稳定性上。因此,对于实体工程量及资源要素中的基本材料消耗量,基本是不可控的。

(2)实体工程所需的人工、辅助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及辅助材料消耗量(如周转性材料)、不单独计量的措施项目工程量及人工、机械台班消耗量,属于施工手段范畴,具有措施项目的属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工期安排、现场施工条件和承包商拟定的施工方案,因此有一定的可控性。如桥梁上部现浇施工可采用满堂支架法,也可采用悬臂挂篮浇注法措施项目(如临时工程、模板、脚手架等)工程量和工料机消耗量,不同的施工方案所引起的措施工程量及费用是不同的。

(4)实体工程和措施项目所需的资源单价,其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市场和政策、法规等,但构成材料价格的运杂费和仓储保管费、场外运输损耗等是可控的。

(5)为工程实体和措施项目所连带的施工现场的间接费(如现场管理费、临时设施费等),其影响因素主要是项目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全为项目部自己所控。但对于规费部分,根据国家规定必须足额计取和使用,是不可控成本。

2、成本管理的控制方法分析

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可分为:施工前期的目标成本控制,施工期间的过程成本控制,竣工后的核算控制三个阶段。

2.1施工前期的目标成本控制

成本分析是成本控制计划的基础,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提供依据。在这个阶段,成本分析主要是结合中标价和项目现场施工条件、施工方案、材料供应等情况,对项目的成本目标进行预测。

2.1.1对工程直接费用成本进行预测

人工费:由于投标报价采用的公路定额中人工工日单价的标准相对于实际的是偏低的,所以在预测成本费用时,相对投标费用要适当放宽,要符合当前市场劳务行情及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另外再考虑适当的赶工因素,预测时适当的增加人工费支出。

材料费:材料费在成本中占比重较大,一般为70%左右,材料费的成本控制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材料费在投标时一般采用投标前一个月的市场价。由于施工周期长,在预测阶段要预先考虑材料受供求关系影响、材料二次搬运和社会因素而引起的大跌大涨的影响,确定其合理的市场价格,对实际与定额内不符的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然后做出初步的材料成本预测。

机械费:在机械费用的预测,最关键的是初期施工方案的比选,然后结合项目规模、工期、设备权属等具体情况详细论证,从而得出机械的使用费。

其他费用的预测。其他费用包括现场临时设施费用、现场管理费和上级管理费等。临时设施费用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估算出相应的费用。现场管理费以及上级管理费可参考相类似的项目,推算出大概的费用。另外在成本的预测中,必须考虑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而预测一定的风险成本。

根据以上的各项成本预测,汇总后做为施工预算成本,为以后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提供基础数据。

2.2施工期间的过程成本控制

在成本控制中,可按施工图预算,实行“以收定支”,即严格按施工图预算分别控制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在控制概念上,主要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进行控制。数量的控制是施工过程消耗的控制。要制定合理、高效的施工组织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材料消耗、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价格的控制和其他费用的控制关键在于制定严谨的定价流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控制:

人工费控制

人工费一般占全部工程费用的10%左右。从技术角度项目管理者要结合定额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劳动定额,避免盲目用工;从人为角度负责用工者要从用工数量上加以控制,有针对性地减少或缩短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力,同时还要加强用工计划管理,减少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保证人工费不突破定额;从合同管理角度要严格执行劳务队伍结算管理控制,通过制定一系列管理报表,以及进行实地抽查用工数量和每月对照实际完成的工程量检验用工总量,形成验工计价人员、总工、项目经理,自下而上,层层把关,从而有效地对成本进行控制。

材料费的控制

材料成本在整个项目成本中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70%左右,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因此,应做好材料的计划管理,从查明材料的需求和料源开始,根据施工预算做好材料需求量计划、采购和发料、使用情况控制等。材料需求量计划要根据施工预算同时考虑混合料配合比的优化设计;采购计划必须采取招标采购的形式,降低材料的采购单价,严格制订材料进场验收制度和材料的使用量,实行试验合格后量方、过磅互校核,保证材料质量合格,数量不亏方短缺,同时在发料过程中,根据消耗实行限额领料;材料使用控制重点是跟踪过程控制,以项目成本预算控制各种资源的消耗,建立资源消耗台账,实行资源消耗的中间控制,各成本责任人应及时记录各自成本范围内资源消耗的原始情况,做到日清日算。

每月成本核算人员结合填制的材料消耗情况信息表,根据阶段完成工作量,结合本月实际完成工作量和剩余工程量,计算剩余工作理论用量,结合尚可使用数量和预算的总需求量,分析材料消耗水平和节超情况,有效的控制了成本。

另外控制成本过程中,材料和成本管理人员要经常搜集材料价格信息和供求关系,如遇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和供求关系失衡,及时调整采购计划,有利于掌控成本浮动并争取业主材差补贴。

机械费的控制

机械费一般占工程成本的20%左右。项目对机械成本控制的关键是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机械安排要根据总体的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机械使用计划,保证不短缺和闲置设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单机核算制度,明确和量化机械控制指标和责任,合理使用并加强保养,减少停滞,保证到场机械利用率100%。

2.2.1寻找有效途径,切实控制工程成本

(1)建立工、料、机计划、审核、签证制度,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在工料机采购租赁等发生经济业务时,首先制定需求计划,由合同部门审定数量,由项目负责人签证同意。当实际不满足使用时,各相关部门共同分析原因,说明原因重新补充用量,最终由项目经理签证支付。

(2)加强结算的月统计制度,避免累计错误

设专人对工料机的采购、进场、使用进行记录和跟踪检查,建立工料机使用台帐,

实行月统计和签字制度,针对各月消耗结合工程量进行核对,促进项目发现项目盈亏,及时查找原因。

(3)建立月度财务收支计划制度,以用款计划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财务成本员应分类对月度用款情况进行汇总,反馈给合同管理部门,然后合同管理部门结合完工情况和材料剩余情况对比分析盈亏,对超支较大的部分进一步书面分析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定期开展“三同步”检查,防止项目成本盈亏异常

“三同步”即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的三同步。统计核算即产值统计,业务核算是工、料、机等资源的消耗统计,会计核算即成本会计核算。具体表现为:完成多少产值,消耗多少资源,发生多少成本,三者应该同步,否则无法检验项目成本盈亏是否正常。

2.3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的最终结算额等于合同价格加工程变更费用,由于变更是在前期没有预见,而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某些特殊情况实施的,由此发生费用成为成本控制的组成部分。因此要重视工程变更项目的管理,只有变更费用得以实现,才能有效地保证成本目标,为此该阶段重点做好变更管理的以下几方面:①收集齐全变更资料,根据变更签证内容、数量、日期等要素,合理取费和套用定额,准确的计算变更费用;②工程变更签证要及时签;③工程变更签证要一式几份,各方至少保存1份原件,避免自行修改,结算时无对证。

当变更费用审批完毕,工程决算收入与各成本项目的支出总额最终确定,相关部门将成本费用分析汇总,然后与项目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认真核对,逐项分析成本节约或超支情况,提出总体成本实现水平,召开项目成本分析会,总结成本节约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为企业其它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提供对策。

相关期刊更多

知识经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玻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经贸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