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体系 财务风险 防范 成因 对策

一、金融体系下财务风险与防范基本概念

所谓风险,是一种与损失相关联的概念,是指在一种不确定或者无法预计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可能性损失。金融体系下的财务风险是指在各中种财务经营活动中,由于内部和外部各种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一些无法预料无法控制的金融因素的影响,财务经营主体所面临的一种风险。而这里所指的财务经营主体,主要是指企事业单位而言。金融体系下能够有财务经营活动状况的主要是指具有独立经济能力的个体,而这些个体则是通过企事业单位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我们讨论的金融体系下财务风险防范的主体就是企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在金融体系下的财务风险成因决定了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的必然性。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提出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为什么为发生财务风险呢?什么样的风险才算是财务风险呢?财务风险就是企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过中各种风险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微观和量化的风险。在很多情况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问题并不是由于财务自身出了状况而造成的,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更多的是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在生产、营销、管理等方面带来的问题。比如在生产过程中因为采购成本过高,技术不到位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营销渠道没有打开导致销路受阻,公司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不完善出现管理混乱等等造成的企事业单位财务方面的风险。这种风险与财务自身并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产品、市场、管理等问题造成了财务的压力。财务只是以量化的形式,从价值的角度准确的表现了风险的大小,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等。企事业单位只有在经营过程中处理好方方面面,财务风险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族中从从根源上控制财务风险。换言之,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不仅仅是财务的风险,更是整个企事业单位的风险,它是和企事业单位的整体经营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金融体系下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

(一)各种自然因素对财务造成的风险

在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形成有各种原因,自然变化是最难琢磨和最难以控制的一种。因为自然界始终处在一种运动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往往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对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产生影响。而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变化中,有些是规律化的运动和变化,比如一年四季的交替等等。但是有些运动和变化是难以预计的,而且是无法抗拒的,我们称之为不可抗力,面对这种自然规律运动变化时,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比如沿海城市每年夏季的各种台风,地震、洪水灾害、各种突发性火灾等等。季节性更替和气候变化容易造成很多企事业单位生产商品的淡季旺季,从而带来财务上的风险;而自然灾害更多的是对企事业单位造成灾难性的破坏,无论是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自然影响因素,最终都将通过财务的形式反映出来,而这种财务反映的结果就是财务风险。

(二)社会因素对财务造成的风险

企事业单位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始终在不停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也会有明显影响,最终形成财务的一种风险。社会因素涉及广泛,包括国际格局的变化、国际关系以及国内政治发展形势、社会制度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宏观微观经济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的改变等等,和谐社会因素的发展变化都会造成企事业单位财务在金融体系下出现各种风险。

(三)市场因素对财务造成的风险

市场是企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市场总是处在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市场供求关系随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而发生的变化、各种汇率之间的差异与变动、价格水平的升降、竞争对手竞争策略的调整以及市场上各种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发生与增加。

(四)企事业单位内部自身的各种因素影响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内部的各种管理模式以及对社会外界变化的应变机制也是影响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事业单位内部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造成了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活动的频繁化和复杂化,在对资金进行筹措、对资金进行投放管理、对活动资金进行合理运用等各个方面财务活动变得十分活跃,随着财务事件的发生频率加强,自然也就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增加。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一系列管理水平、产品销售能力、生产能力、员工工作效率等等都会给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新的风险。

三、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我们从以上几点的分析不难看出,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如何才能够做到有效防范与控制。可以从以下方面重点着手实施:第一、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能力,促进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收入,从而让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降低。第二、强调企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一旦涉及财务问题时要更加关注实质问题,只有牢牢掌控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与本质,才能够有效监督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从而做到不被表象所迷惑,能够及时而精准的发现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隐患,及时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确保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第三、加大力度完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公开制度,从而做好群众监督管理,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群众监督的有效性和严谨性。在监督管理过程中要根据企事业单位每一次处理财务资金额度及涉及范围的大小情况而采用不同等级的监督管理。第四、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力度,出台各种对企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制度;第五、完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有效防止内部管理失控的局面而引发财务风险。具体操作,可以根据以下内容完善:

(一)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经营能力,增加企事业单位经济利润空间

在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经营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也只有让企事业单位更好的盈利才能将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所以,减少和防止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最好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其盈利能力。内部通过完善管理办法控制经营成本而间接提升企事业单位的利润空间,有效拓展企业的销售渠道和途径,将企事业单位的产品更好的推向市场赢得市场份额,通过技术研发增加企事业单位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争抢企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等等,这些方面的完善和提升都可以促进盈利而间接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降低。相反的,如果企事业单位如果无法增加经济利润,甚至出现难以维持正常运营,在运营过程中就会增加财务的风险。在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更多的是企事业单位经营情况的一种直观反映。在这样的情况下,防范财务风险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增加企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

(二)在金融体系下财务风险应该更加关注实质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可以更加有效的防止企事业单位在金融体系下发生各种经营状况,从而更加有效的减小财务的风险发生率。在我国的会计准则里虽然规定了企事业单位如何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方法,而且会计准则也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概念和范围做了相对严格的界定,但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很多企业总是因为各种客观或者主观原因而在无形中将一些财务风险扩大化,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无法控制。企事业单位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应该更加重视金融体系的核心本质,从根源上做好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从一定意义上讲,在金融体系下通过实质性的关注更容易将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三)建立等级制财务的监督管理办法,做到有效及时的监督

企事业单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的将财务透明化,透明化的财务管理更加有助于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的透明化,应该根据财务涉及的范围及资金额度的大小而确定不同等级的监督管理机制,让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管过程中来,至少企事业单位内部应该实现透明化,让更多的人群可以通过监督而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风险,从而做到及时防范控制。企事业单位在对外发生各种经营性活动时,财务必然会发生变化,让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或者范围内变得更加透明,可以减少各种不合理的经营状况发生。而且这种监督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公开,只是根据需要,让政府部门、社会机构或者企事业单位内部一部分群体参与进来,对一部分人公开,从而一方面确保了财务管理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一方面又可以起到监督作用,最终将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强化财务风险的防范作用。

(四)完善行业的各种准则和管理模式

在要求公司内部做好管理的同时,政府部门和社会行业也应该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会计准则,只有社会行业整体风气上去了,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才能更加可靠有效。毕竟,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发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只有整个社会环境信息的真实可靠,才能实现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会建立合理而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公平公正的中介咨询管理机构、独立健全的外部监督和执法机构、合理而健全的会计准则等行业各方面共同行动予以有效保障。

(五)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的管理风险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升级

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善和内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导致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被无限放大,从而让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难度增加,造成了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增加。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减少企事业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方面的不足而出现的财务风险,企事业单位首先应该完善企事业单位治理机构。企事业单位治理结构是企事业单位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基础性的组织结构,它的完善与否预定了企事业单位组织整体效率和经营的风险,最终决定了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总体情况。因此,只有在一种良好的组织机构治理机制下,企事业单位按照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和要求,进行合理的各种制度建设,才是防范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最基础的。也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才能更好的防患于未然,做到事前就将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降低。其次,做好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是企事业单位为了规范财务行为、处理企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企事业单位与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具体操作规则。一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发生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内容。最后,企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预防、转移机制。通过财务风险的预防、分散和转移而合理的为企事业单位自身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总而言之,在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在面向市场经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财务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关键就在于企事业单位如何通过分析财务可能存在风险而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而且,金融环境始终在变,企事业单位所处的背景也始终在变化,这就导致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管理一日不能停,从企事业单位开始面向市场经营的那一天开始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就不可能一日停止。换言之,金融体系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是贯穿与企事业单位经营过程始终的,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必须加强金融体系下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先进.浅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C].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

[2]梁文昭.浅谈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与应用[A].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国际化与价值创造:管理会计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2.

[3]孙殿文,王晓丹.优化资源筹集配置 努力确保财务安全――集团化财务(资金)运作模式下财务风险防控问题研究[A].2010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11

[4]赵永年,卢彬,吴春敏,于富珍,李虹. 企业“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经等问题与对策――兼谈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J]. 现代会计,2013

[5]程学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

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出纳工作;现金;内部控制

现金作为企事业单位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在流动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贪污与挪用等情况,建立完善现金管理制度,规范企事业单位中的出纳工作,可保障资产完整安全性,促进企事业单位使用效率。

一、出纳与现金内部控制

从会计术语上看,出纳所指的是出纳工作,即管理货币票据、现金与有价证券的工作,且出为支出付款,纳指收入或收款。现金所指的是企事业单位占用的各货币形态资产,主要包含银行存款、库存现金与其它货币资金。现金内部控制是企事业单位为确保现金资产安全,货币资产信息准确,在职责分工前提下,加强企业内部各经济业务协调制约的内部管理。在实际工作里,一般会计监督下,实施每笔现金业务,并实现票据间、票据与现金间交换的手段,这些工作均是通过出纳工作完成的,因此,现金内部控制与出纳工作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出纳工作常见问题

1.制度不够完善

有些单位没有遵照账款分管原则,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与领导经常碰触现金,并长时间不和出纳结算,致使出纳对现金的收支状况不是很明了,时常出现差错,有些企业为逃避相关部门检查、审计与监督,故意隐瞒现金支付状况,采取账外账与小金库等手段,致使账外与账内资金交错,在收支上,有些资金也存在不合理性,经常会出现乱支乱批情况,这些现象出现主要是因出纳制度与现金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2.出纳手续不健全

在出纳工作中,记账凭证编制与现金支票填写不是很规范,会被有些别有用心之人钻空子,还有些领款与借款没有签章,长时间之后,有些领款借款人就遗忘了,当这些人员有意赖账或者其他意外事故影响,出纳人员不能找出有关证据,最后不得不自身赔钱了事,在出纳工作时,支票、现金、印鉴或者存折一旦保管不妥,造成被盗或者遗失,很可能出现很大隐患。

三、现金内部控制对策

1.提高出纳人员的专业素质

出纳工作是会计工作服务基础,规范出纳工作首先要提高出纳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出纳人员一般掌握企事业单位银行存款与现金,想挪用公款轻而易举,出纳人员若承受不住社会诱惑,很容易出现犯罪行为,像某企业财务室被盗,通过侦查之后,案情并无进展,企业有些部门认为库存现金超过银行核定限额,要处罚出纳员,结果出纳携款70万元外逃,其中现金10万,未入现金的销售收入是40万,并临时支取20万,因此,加强出纳人员良好作风习惯很重要,需要坚持原则,严格依法办事,不怕得罪同事与领导,同时出纳人员还要学习财经法纪,具有从业资格证,熟悉有关现金法规法律制度,有关专业技能与知识均具备,加强日常工作规范,与时俱进,提高自我素质,牢记诚信操守、遵照准则及不做假账,规范会计工作基础,尽量做个业务精、思想觉悟高的出纳,确保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顺利开展。

2.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在工作当中,现金记账和收支岗位分离为现金内部控制基本要求,在采购付款控制中,仓库、生产或有关职能部门根据要求提出相关采购计划,采购与使用部门共同商议询价程序以确定供应商,不能是付款执行人或审批人独自询价确定供应商,像某公司采购员发现另一公司的某产品在开展促销,并称为高科技产品,时间仅为两天,采购员认为时间紧张,未请示供应部门的经理,就直接电告总经理,然后总经理决定采购,价税合计是200万元,接着仓库验收进库,并通过总经理签字办理贷款,可后生产部门反映,这批材料不符合生产要求,仅能折价处理,致使公司损失40万元,在这一案例当中,其主要问题就是职务没有不相容分离,在采购过程,采购者不能担任货物验收,应由专门人员验收,保管、采购与会计记录工作要相分离,付款的执行与审核人也要相分离,采购付款业务全过程不应由一个人或同部门完成。发票开具和审核工作、应收账款的记录和收款岗位、催收与结算货款等均应分离,在销售和收款过程不能由同一个人完成,出纳人员不能参与会计档案的保管、会计记录及现金业务办理全过程。

3.授权审批控制

现金内部控制需要严格授权批准制度,企事业单位应明确授权的批准人、权限、程序、批准方式与有关控制措施,审批人要依据现金授权批准制度,在授权范围里实施审批,现金业务授权审批的时候,具体依据措施为依据不同银行账号设立银行存款的日记账,全部银行存款设置与停止均要有正式批准手续,尤其是大笔支出时,要先请有关人员审批,其支出仅能用在核准目的与用途上。同时,还应完善现金管理制度,库存超额现金要及时存进银行,确保现金安全,依据企业情况制定现金开支范围,超出现金开支范围业务要经过银行办理结算,还要定期不定期实施现金盘点,对于账实不符情况,要及时查明,并作出处理,授权审批方式以签字盖章为主,以确保现金在授权下实施收支业务。

4.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

在出纳工作中,严格按照现金管理制度执行,实施银行存款与现金的内部控制,完善票证管理与现金收支制度,对于库存现金以收款凭证为主,并全额入账,防止收入不上账或设置小金库情况的发生,上述所提及的企业财务室被盗案例中,出纳人员可携带70万元外逃,除了规章制度不完善外,再就是监督检查不到位造成的,为避免因出纳造成现金损失,应加强现金监督检查。首先,要加强会计监督,尤其是出纳人员应主动接纳会计人员监督,便于现金盘库,在对账的时候,应主动上报现金的库存数,在这种情况下,方能查出现金账款符合度,防止失误情况发生;其次,提高审计监督,对财务收支状况与财务制度执行状况应定期不定期检查与审计,要定期公布财务的收支账目,并接受群众的监督,一旦发现问题,要依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

结束语:

出纳工作是会计工作基础,充当着票据现金的交换角色,规范出纳工作,强化现金内部控制,可有效提高现金运转周率与质量,优化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结构,确保经济活动顺利开展,提高经济效益获得。

参考文献:

[1]王艳华,闫成英.浅析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J].民营科技,2010(12)

[2]曾伟,李晓梅.出纳在实施内控制度中的效果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16)

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3篇

一、会计监督的定义

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会计法》构建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及国家监督的三位一体会计监督模式,不仅在会计监督模式上有所创新,而且也突破了传统会计监督理论的束缚。会计监督仍然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会计监督根据各种合法制度,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以及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会计监督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会计监督主要包括监督流动资金的使用、成本和商品流通费用的控制、收益和利润的实现、监督单位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单位遵守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的情况。会计监督主要内容如下:

1、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监督行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

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 监督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

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 监督行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公共财产,包括其各项资产是否得到很好的保管或正确的记录,账实是否相符。

三、会计监督的实现途径

1、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加强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外部管理和监督。一是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要充分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二是要依靠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审计机构、财税部门要依法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强财务检查、审计和会计监督,对于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和屡次违反财经纪律的应严肃处理,对于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三是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尽快建立、健全以注册会计师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监督,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2、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管理体制。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包括:内部控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的建立,是会计行为有序进行的基础性设施,是产生真实、可靠、可信会计信息的基本条件。所以,建立标准科学规范、内容真实、反映迅速及时、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需要的会计信息管理体系,是完善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单位会计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会计师事务所所承担的社会审计越来越重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社会监督作用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有关政府部门对会计和会计师事务所行为的监督和再监督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措施;加强单位内部管理,配合对会计进行多重监督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保障。

3、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产权制度及相应的产权监督系统。以公司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企业的产权结构要强调以下两方面:一是国家作为宏观调控者,代表着社会的利益,同时,作为社会管理者,有监督企业会计信息的权力。二是企业职工不仅与企业利害相关,并且其所具备的专业化技能就是一种人力资本,离开这种人力资本,股东所拥有的实物资本就无法增值,所以企业职工也理应构成企业产权制度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强调群众监督的重要性,不能因为企业改革而削弱工会、职工代表在监督会计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4、会计准则的应用要避免主观随意性,缩小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的出入。在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中,要依据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标准对会计事项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不能凭主观臆断,凭空想象,而要立足于客观实际,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要符合政策法规准则、制度的规定,特别是一些需要估计、判断和推理的会计事项,更要注意避免主观随意性的发生。

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

会计电算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近年来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会计电算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形成了,以政府大力支持、高校积极参与、软件商竞争有序的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财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财务管理从会计电算化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标志着会计电算化即将迎来一场新的革命,与此相应的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分析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的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是与实际应用的水平还有较大的距离。目前的一些财会工作人员在对计算机技能的具体操作方面较为生疏,只是简单地操作财务软件还可以,由于对计算机相关了解甚少,一旦出现了问题解决起来便会很吃力,甚至束手无策。虽然软件销售商家在安装财务软件后对相关人员做了培训,但是培训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也不全面,工作人员的接收内容不深,在实际的操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工作数据造成损失,甚至于出现系统瘫痪,从而给公司或单位损失。

2、系统内部的衔接性差别大

当前所使用的大部分财务会计软件比较着重于开发财务处理与报表管理上,对于其他的功能上开发的力度均较小,例如:成本核算、市场预测等。使在财会人员处理相关问题是需要先将有关数据输出整理,经人员合算后再重新输入。这不仅增加了财会人员的工作量,而且由于之间繁琐的操作必定会增加工作中出错的机率。

3、相关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较差

在各行业中财务的相关数据是需要绝对保密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事业单位现下的生存及未来的发展。大部分的财务软件系统都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当下财务制度大伤脑筋。例如某公司的计算机被盗,计算机内的价值上百万的信息流失,其损失以远远查出的计算机本身价格。而如果只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也不能起到数据保护的作用,一旦电脑系统受到病毒的侵害或是突然性的断电,也很容易使数据丢失难以恢复。

4、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后

先下我国所颁布的相关法规中部分寻在着阻碍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法规在软件开发技术上的具体细节上,不能起到积极推动发展的作用,因规定过于死板反而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开发,从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使得会计电算化的未发犯罪行为不能的到及时的控制。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行为是高新科技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因此有必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对此加以控制。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1、在对于专业的财会人才的选用上,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选用和培养适合的专业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在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上带来的很大的方便,所以在人才的选用上要求财会人员必须要有较好的自身素质和先进的知识结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积极地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参加学习和培训,从而不断的提高财会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和计算机先进技术,使企业是单位建立快速有效的专业型财会人员队伍,帮助企业和单位更好的发展。

2、开放系统软件以便使系统达到国际标准。加强软件自身的更新以及完善,使企事业单位的的财会软件满足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企事业单位自身的条件出发研究并开发相适应的软件,以便对未来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开创更好的道路。

3、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从而增强数据的共享性。由于网络数据的类型的多样性,财务数据在整理是往往因为单位和精确度的原因而不对接收或是出现错误,因此提高数据的接口技术可以提高单位系统对外交往数据的效率,从而实现传输数字化的标准管理。

4、加强财会系统软件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1)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在使用上应加电磁屏蔽,来防止电磁辐射和相关干扰。并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防火、防水、防断电等一系列措施,来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

(2)操作系统中建立数据保护措施,凡是机密文件在登录户名、日期、使用方法及结果,修改和数据上必须登录备查。系统需自动识别有效的终端入口,当有非法用户登录是系统将会自动封锁终端,冻结用户标识,并立即启动报警装置。

(3)加强网络安全防范,财会信息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也存在了很大的网络风险,为了保障数据的安全,应加强网络防火墙技术、防止病毒侵入和黑客攻击,并加强信息的加密、通讯、身份验证、授权等措施。

5、完善会计电算化法律法规。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以及财务软件的不断更新,而针对财务会计而出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会计电算化不仅仅需要一套好的软件,还需要一套可以与其密切相结合管理制度以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并在信息系统中充分的发挥其作用。通过法律法规贵会计电算化进一步约束,使得会计电算化慢慢走向规范化道路。

总结:综上所述,在财会人员工作中会计电算化对财会人员的核算工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减轻财会人员工作量同时也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并且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核算方式也展现出了新的形势。因此企事业单位应当注重并加强相关会计人员的对会计电算化的学习及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会计电算化》欧阳电平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樊林荣,《会计之友》.2010 (21);

企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第5篇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投资兴办企业,一时间企业数量和规模连年高速攀升,与之相对应的是会计从业人员数量也在急速增加,每年数以千万计的会计人员队伍在规模不等各种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公益性组织中从事着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会计人员队伍的庞大一方面为我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组织会计核算和资金管理及使用提供了规范、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有力的促进了会计事业发展。但是会计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会计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将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促进会计职业更好更快发展[1]。

二、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现状分析

(一)整体缺乏责任意识

现如今,虽然财会行业业正在如日中天的蓬勃发展,但会计人员中仍不乏一些投机取巧、缺乏敬业精神的。甚至有些会计人员根本就不遵循常规工作流程,工作怎么轻松就怎么进行,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工作质量。再加上他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会计理念以及现有的会计就业招聘制度存在或多或少的漏洞,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二)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不够

近年来由于财会专业的热门,越来越多的人在千军万马中选择一条“会计路”。从表面上看,激烈的竞争能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由于会计行业门槛较低,手里仅仅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大批存在。也就是说,很多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连初级会计水平都达不到。这导致会计从业人员群体整体专业素质较低,总体结构失衡,高端会计不足,而普通会计人员饱和的现象[2]。

(三)法制观念意识淡薄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会计职业来说,法制观念至关重要。但是从目前会计人员素质的现状来看,很多会计人员不懂法、不守法,甚至在工作过程中为了一己私利知法犯法,例如挪用公款、偷税漏税等,严重破坏了行业作风,对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严重阻碍。

三、当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会计职业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于会计职业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人认为会计职业就是算算数字、做做账。很多小微企业不愿意聘请专业会计从事财务核算工作,认为自己账务简单,随随便便找一个懂点会计知识的单位已有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就可以了,这样还能够避免聘请专业会计而节省一笔开支,或者很多小微企业自身并没有按要求设置会计账薄,或账目混乱,因此向税务机关申请了定期定额核定征收税款,没有设置会计岗位,没有聘请会计人员。此外,有些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也不愿意推行会计电算化,仅仅用来进行简单的记账和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填制会计报表还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3]。

四、优化会计职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人们对会计职业的认知水平

当前,我国会计行业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向广大企事业单位积极推广会计工作,加速推进我国的会计职业进程。要积极向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人员普及会计知识,让其知晓会计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让其接受会计职业,支持会计工作。各地财政部门要引导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小微企业正确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聘请专业化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促使他们聘请专业会计人员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并建立健全单位账簿和会计制度,配备会计人员,积极稳妥有序的开展会计工作,并购置一些价格便宜,功能齐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提高会计核算效率。

(二)培养综合性的会计人才

企事业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要选聘哪些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财务会计人员。一些中小企业,也要拿出一定的资金选派接受能力强的会计骨干到专门的会计培训机构,接受专业化的会计知识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准确运用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能力。要向中老年会计工作者普及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技巧,尤其是一些会计软件和数据处理技巧,让会计人员都能够接受会计电算化,借助专业化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各个单位要对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轮岗,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从事不同的会计工作,尽可能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4]。

(三)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会计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为参训会计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技能培训,以求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制度建设等方面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此外还要联系国内开设会计课程的高职、大专,乃至本科院校,对会计人员进行远程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此外,也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学习和掌握新的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制度、国家财经法规和公司财经纪律,教育引导会计人员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坚守职业道德[5]。

五、结论

本文通过当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及诚信问题的现状分析,在总结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此来加快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步伐。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国的会计事业必将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朱承亮 单位:中铝昆明铜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毛玉萍,马香梅.关于加强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诚信建设问题的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5,08(15):218-219.

[2]吴志清.加快我国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的对策[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25):224-225.

[3]荐敏,邰晓红,林芍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辽宁经济,2013,04(19):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