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社区建设主要亮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个月前,她还常常为自己丢三落四的毛病而烦恼,由于经常忘带钥匙,她甚至每天设置一个闹铃,来提醒自己带钥匙。
更令王红兴奋的是,以前心中幻想的生活,现在就这么实现了:开门后,客厅的吊灯自己变亮,伴随着悠扬的钢琴曲,空调也开始自动开启。按照提前做好的设置,温度高低、钢琴曲目和音量大小都不需要再一一调整。
这只是青岛智慧家居的一个缩影,智慧家居是青岛市“智慧社区”建设的一大亮点。事实上,青岛市还想打造更高层次的智慧社区。
今年10月开始,崂山区的鲁信长春花园居民通过智能终端实现了远程医疗,崂山E生活平台与好大夫在线合作,2000余位医疗专家通过音视频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同时,还签约了两家大型家政公司,居民既可以在线挑选家政服务人员,也能实现视频交流。
“这是国内首个‘足不出户、畅享生活’的智慧化社区。” 青岛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称经信委)副主任王敬元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无论是买菜、购物、订餐还是家政等生活需求,居民都可以通过智慧生活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生活服务。
智能化家居
以前听起来很抽象的智慧城市,如今在青岛市湛山社区80岁的王大爷的眼中,已经变成实实在在的便利。王大爷现在在家通过家庭诊疗设备就能测量血压、体温和血糖含量,并且只要打电话给二疗的专家,就能开出药,家人下班顺路取回家就行,出门难再也不是看病的障碍了。
王大爷的这项便利来自于“众e通健康家”服务,这是青岛市智慧社区建设的亮点项目之一。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将体检数据上传至“数字生活管家”平台签约医院专家处,专家根据“众e通”数据库了解居民既往病史、药物禁忌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回传用户。
除了“健康家”服务,“众e通”还为试点的家庭安装了小型POS机,不出家门就可以完成水电费和天然气费缴纳、信用卡偿还、手机卡充值等;“安全家”服务则是在家庭电脑上安装一个摄像头,与手机联网,只要打开手机,随时都可以掌握家里的状况。
随着服务的深入,“众e通”还将实现智能遥控,用户在家中可通过智能遥控器或PAD等电子产品对家中电器进行集中管控,也可通过智能开关实现一键启动和关闭。喜欢运动的市民能通过体感设备与电视连接,选择专用的体感手柄玩转球类、竞技类游戏,还可体验瑜伽、羽毛球等健身项目。
王敬元告诉记者,“众e通”项目是青岛市重点打造的“智慧社区”云计算平台。它运用“三网融合”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了政务服务、家庭医疗、智慧家居、家庭娱乐、家庭安防、家庭支付等功能,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和保障,提升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是继四方区国家社区信息化试点项目后又一个社区信息化的成功案例。
众e通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云计算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开发这一项目的青岛龙泰天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龙泰天翔)也凭借这一先机,开始了青岛市智慧社区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龙泰天翔总经理陈迎东认为,家庭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智能家居环境一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以住宅为平台的高效家庭管理系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云计算应用由浅入深,企业还自主研发了面向商铺和中小企业用户的三网合一设备,搭建联合政府、社区、商家、居民的综合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发挥信息技术在服务民生上的作用。
“目前‘众e通’已覆盖全市6万以上家庭用户,成为电信运营商等寻求合作的焦点,社会效益和赢利前景广阔。企业年底有望在新三板挂牌。”陈迎东说。
不可否认,“众e通”实实在在让老百姓体会到了惠民工程,青岛市智慧社区建设能有如此的成绩,与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信息化先行
当智慧城市之风吹过大江南北,各地纷纷上马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青岛市政府从智慧社区入手,找到了自己的建设起点。
无疑,智慧社区建设是在社区信息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青岛市在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着较好的基础。诚如王敬元所言,青岛市在2012年获得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第八名,各部门、区市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手段,提高街道、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奠定了智慧社区建设基础。
基础优势明显,支撑起智慧社区的基础网络和基本系统的日益完善。青岛不仅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光纤到户、宽带提速等工程,而且三大运营商还建设了云计算数据中心,微软搭建了基础云平台,都为青岛打造北方数据中心、建设智慧社区打下了基础。此外,青岛众多信息化系统已经联通各街道相关基层工作,其中计划生育、劳动保障、党员远程教育、食品安全等系统还延伸到重点社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市采取了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与企业个性化服务平台相结合的“双平台”并存服务形式,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代表——“12349”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与企业个性化服务平台的代表——龙泰天翔科技通信的“e生活管家”,共同联合其他公司建立了社区服务内容联合体,不依靠政府资金投入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这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青岛智慧社区模式,走在了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北京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柳絮如是说。
事实上,青岛市都市社区信息化起步是非常早的。无论是湛山综合管理服务系统,还是海伦路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亦是台东居民生活事事通一体化服务平台,都具备了很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居民服务。
既然起跑已经领先,那么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居民提供既有特色又实惠的服务呢?
为了找到破题良策,青岛市经信委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们付出了不少努力。投入一个项目后,经信委人员要投入大量精力研究问题,深入社区调研,和社区管委会不断交流,以至于每天大会小会不断,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通过不断研究,一些街道和社区就找到了提供特色实惠服务的切入点。城阳街道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利用信息技术为居民提供了多渠道服务,不仅建立了方便办公和社区交流的基层组织OA系统,还建立了计生信息化系统,适时掌握人口基础、育龄妇女、流动人口等9大类信息,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劳动保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都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
“现在智慧城市建设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在成立的青岛市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中,青岛市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两位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领导这么重视,我们更加丝毫不敢怠慢。”王敬元说。
探索无止境
有了信息化系统的铺垫,结合物联网所涵盖的软、硬件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城市和智慧的结合显得水到渠成。
对青岛市智慧社区建设来说,本身具有的优势,使其在开展智慧社区试点项目中有了很好的基础,从而市民率先享受到了各类智能化技术应用带来的便利。然而,智慧社区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也同样不含糊。
王敬元认为,建设智慧社区,就是围绕社区的管理、服务、保障、教育、安全稳定五大功能,运用信息技术管理社区内的组织、人员、事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化服务,救助和保护社区内困难群众,提高社区人群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并且将这五大功能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实现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岛市的智慧社区建设还刚刚起步。“我们只有少数市场化项目,在市南、市北等便民服务体系比较发达的少数区域试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当然,王敬元也有了自己的目标。下一步,青岛市经信委将以“众e通”为重点,继续完善智慧社区服务功能,打造面向4类对象的5大平台,即面向街道和社区人员、居民个人、社区物业、相关商业企业的智慧社区管理、智慧民生、智慧家庭、智慧物业、智慧商业平台。
他们首要探讨的就是如何建立智慧社区标准规范体系。据王敬元介绍,青岛市经信委将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共同启动青岛智慧社区标准体系建立工作,探索整合现有社区信息化资源、实现智慧社区合作建设特色模式、进行智慧社区建设产业化推广等的标准规范,争取走出青岛进行推广,固化智慧社区建设青岛模式。
当然,这只是王敬元他们着手的各项工作之一,他们还将要筹建智慧社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主要是联合上海交通大学、青岛现代服务业数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相关技术研发、合作交流、检测和咨询等服务,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及其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今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都没有成型的智慧城市模板。如何全方位建设青岛市智慧社区乃至智慧青岛才是面临的更大考验,这也是王敬元在思索的问题。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此,驻区单位如果能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将发挥积极的促进功能,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应积极探讨发挥驻区单位作用的对策和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在文化设施的建造方面、在保存社区文物、民俗方面、在丰富群众的生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驻区单位如果能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将对社区文化建设中问题的解决以及整个社区文化建设发挥巨大促进作用。
一、驻区单位对城市社区文化的促进功能
第一,引导功能。企事业单位所营造的文化氛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是社会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和“文化示范者”,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深广度。这些对于其所在社区而言,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的榜样力量,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定势”和“文化航标”。 企事业单位文化发展和活动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把社区文化发展引导到企事业单位文化所蕴含的主流目标上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区文化建设产生引导作用。置身企事业单位文化环境中的员工,同时也是社区的成员,生活、学习、工作在社区居民之中,他们通过家庭、亲属、同学、朋友,与社会各个层面保持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他们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周围居民产生示范效应。
第二,创造功能。企事业单位文化是在其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的一种浓缩,具有民主、开放、创新、进取的特性,具有更新和再创造文化的活力和条件,它既是社会潮流的追逐者,又是时代潮流的开创者。这是因为企事业单位的重要主体是最富活力的中青年, 企事业单位文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具有相对敏感的特性,对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反应十分迅速。企事业单位对这种变迁进行筛选、过滤、扬弃乃至超越之后,实现自身的创造和更新,同时传导给所处社区,促使社区文化实现发展。
第三,传承功能。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既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特定产物,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个社区特别是历史悠久的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经过祖祖辈辈的创造、筛选、加工、充实和发展,形成了社区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由于社区对环境的作用传给企事业单位,使他们继承下来(当然,这不是继承社区文化传统的唯一途径),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
第四,整合功能。由于文化的渗透性,不同文化既可能交相融合,又可能产生相互冲突。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区文化趋于多样化,文化碰撞现象日益增多,尤其是人们面临的价值冲突与适应问题十分尖锐。所有这些也必然反映到企事业单位中来。企事业单位文化因其突出的引导性、计划性、整合性等特点,对文化冲突的协调、平衡、化解、融合相对社区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企事业单位将上述“整合成果”辐射、传达到社区,能够促进社区多样性文化的发展趋向同社会主流文化保持良性关系,从而对社区文化发挥整合作用。企事业单位与所在社区是互为环境的, 企事业单位文化的氛围及其内涵必然对社区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时刻辐射、影响着社区居民。正因为如此, 企事业单位往往成为社区文化的亮点乃至制高点之一。
第五,补充功能。作为现代化产物的企业文化具有天然的先锋性、敏感性、叛逆性、开放性,有些新的文化因子特别是属于青年亚文化范畴的文化因子,原来并不存在于社区之中,往往是由企事业单位的主体 (中青年)首先接纳和吸收的,然后传达、输送到整个社区范围,这就对社区文化起到了补充作用。充分认识城市社区与区内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互动对于加强相关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加速社区的资源共享,优化企事业单位的社区环境,促进区、单位精神文明共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驻区单位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社区成员的参与度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区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无用之功。在许多社区,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主要是少数老人,尤以老年妇女居多,相当多的社区成员尤其是中青年居民和驻区单位员工尚未经常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还不适应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居民和驻区单位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看法有失偏颇,相当一些居民和单位的社区参与意识比较淡薄,他们虽然生活在社区,但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应该对社区建设尽一份责任和义务。甚至错误地认为,社区建设完全是政府行为,是政府投资建设社区,让自己坐享其成。
为了提高驻区单位的参与度,应该努力做到:首先,加强与驻区单位的感情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驻区单位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这一特定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推崇、融合和奉献精神,使它们认识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其次,通过与驻区单位的感情沟通,使它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精心营造社区发展的良好环境,是驻区企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所在社区的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单位的发展、形象,而且与单位员工的办公和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必须将思想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社区文化人人办的广泛共识,真正做到驻区单位与社区共发展,既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 转贴于
(二)设施与场地等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
城市社区发展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供给以及社区管理部门的创收和居民缴纳的各种费用。社区内各部门与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捐款和提供各类设施的现象很少见。因此,一方面城市社区资源本身存在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物质性资源被闲置不用或开发利用不够,这的确让人十惋惜。究其原因,这与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及“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的心理因素有关。在城市社区中由于存在许多分属不同行业、不同层级的“单位”,而城市社区的组织形式——社区委员会、业主委会员、居民委员会以及物业管理公司与他们之间不存在上下级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城市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文化建设关心、重视、投入不够,对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偏重于集中,谁投资,谁拥有,谁得益,不愿意将自己闲散的物质性资源拿出来让社区居民共享,社区资源不能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如能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发挥现有功能,为社区文化提供稳定、舒适的活动空间,实行资源共享,将是一件几全其美的大好事。这也可使社区文化建设不断上规模,上档次,谋求更大发展与飞跃。
(三)联手开展活动,丰富活动的内容
从各地开展的社区活动形式来看,确实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从太极拳、太极剑、台球、棋类、器械健身,到卡拉OK、戏迷演唱、养生功、秧歌、图书阅览、健身交谊舞等,达数十种之多,真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但由于以上活动内容多少缺乏一些现代气息及深刻的内涵,因此对青年群体等相对缺乏吸引力。如能在丰富活动内容上多动脑筋,挖掘新的活动内容,拓展新的途径,把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融人到其中去,这将会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热情参与。而在这些方面,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组织的合作加盟,联手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内容和变换的形式促进其发展。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丰富多彩,广泛活跃,就一定能生产出一些高品位、高质量的社区文化产品,增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
(四)加强组织沟通,提高管理的水平
从目前各地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性质来看,由于是新生事物,因此社区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社区文化人才。社区文化人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从广义上说,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应包括街道和居委会的相关人员以及社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街道社区文化职能部门及社区文化机构(文化站等)工作人员。就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说,许多社区已面临青黄不接的状况。如有的地方管理者往往由队伍中的活动积极分子组成,管理经验不足,组织能力不强,难以形成核心,纪律的维持和活动的开展往往靠大家的自觉,随意性较大,缺乏高度集中基础上的规模扩大与创新求变的集体力量。
有鉴于此,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组织应能有效介人,整合运行。因为各单位组织已经长期形成了一整套的组织体系,有着一定的管理经验,他们的加盟,无疑会给社区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社区文化活动的成功开展与不断创新,对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增强内部凝聚力和提高社会知名度,也一定会大有裨益的。
社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居民、社区群众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这些社区基本成员的同心协力和共同努力。尤其在当前社区居民和单位主动参与意识较弱的状况下,更需要基层社区管理者及组织者的引导和动员,调动社区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满足广大居民的多层次、多方面需要,使社区文化更为丰富多彩并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付春梅,谢守红.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刍议 (J) .经济师,2004(4).
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镇新增就业1053人,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139个;组织开展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1351人,其中资格证书培训672人,合格证书培训329人;新增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142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1%以上;加快推进“两网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劳动保障监察中队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案件结案率达到98%;劳动争议调解体系不断健全,案件自行调解成功率达60%以上,区属规模以上已建工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建率达80%以上;小微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4%。
二、社会救助帮扶和养老工作
认真抓好社会救助帮扶工作。截至6月底,街道共有低保144户、19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4.9万元。同时积极开展分层分类救助,对困难家庭实行重度残疾人保障、困难老人救助、社会扶助证制度、临时性救济、助学、365关爱、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等,上半年发放临时救济金3.46万元,救济对象25户;关爱春苗助学15人,金额0.75万元;困难老人65人,金额4万元;重度残疾人17人,金额5.46万元;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127人,金额23.4万元;低保困难家庭修房2户;申报城区扶助证对象16户,农村扶助证1户。
在行政村实施“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工作上,我街道除联兴村、汉塘村外,其余7个行政村均已创建“星光计划”,创建率为78%。联兴村在今年已申报,力争下半年完成创建工作,汉塘村因为拆迁,村民已经分散于各安置小区,不适宜创建。
三、社区建设、物业管理工作
1、深化品牌社区创建力度,力争品牌社区建设上台阶。
各社区继续按照品牌社区建设的要求,深入开展社区建设,庄市社区围绕“老乐汇”这个平台,主要是庄熙英宅、后河头8号、街河北42号内及凉亭弄16号成立老年花卉协会,开展墙门文化(小小民俗馆、小小花博会、休闲文化点)。庄一社区今年的“亲和社区”创建工作主要围绕“四亲五和”这一思路开展工作。“四亲”:即亲情老墙门、沁情志愿网、“情之和”为老服务站、就业指导站。“五和”:即“常青藤”文体社、和谐共建网络、新乡青少年俱乐部、市民学校、和悦调解站。兴庄路社区在兴庄会馆之文化活动点,积极发掘培育社会组织,继续扩大“和好屋老娘舅”队伍;开展志愿党员与外出党员进行一对一“党员飞信”情感联络服务;在先锋服务点配备电脑,开辟电子阅览室,定期邀请志愿者老师教授居民电脑知识,在兴庄会馆之健康服务点,社区利用辖区资源优势,发动辖区内的养生会所相关人员为社区居民上保健课程,提供针灸、特色按摩服务,定期组织居民外出参与各类体育比赛或者学做各类健康操,做到动静康复相结合,做到身心康复相结合并致力开展残健相融的助残活动。陈倪路社区今年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社区为载体、培训为载体、现代技术为载体的学习,并重点开设新的小螺号俱乐部等项目深化学习型社区创建力度。高教社区今年社区将继续以五大建设为抓手深化创建工作,形成“人人爱创业人人创成业”的良好氛围,积极发挥好创业会所的平台作用,把品牌传播的更远。
2、继续进行各类培训、学习活动,使社工队伍专业化。
今年推出社工培训的四大工程:一针对大学生开展准社工人职匹配培训工程,二针对三年内新社工快速成长工程,三针对老社工的巩固提高工程,四针对副职以上的领头雁成长工程。针对四大工程,安排合理的系列培训和社工上讲台等活动,来逐步达到社工的专业化。上半年社工们参加了区社区协会组织的由张荣昌教授主讲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讲座,19名社工利用双休日参加了社会工作中级和初级考试前的培训,目前已经考试完毕。
3、继续培育社会组织,深化各社区的服务项目。
从社区工作规范、制度和社工岗位职责两大方面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截至2013年6月底,勤勇、联兴、光明、万市徐、曙光、汤家6个村已建成市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覆盖比例已达到66.7%。
街道坚持以提升社区群众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积极性为宗旨,大力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试行公益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截至2013年6月底,全街道共培训管理城乡社区社会组织193个,其中社区服务型42个,文体活动型61个,公益慈善型26个,参与管理型60个,融合型8个。
各个社区在创建品牌社区的同时,以各个子项目来充实内容,上半年,上报了市福彩公益金项目三个,庄一社区《常青藤文体活动中心》,兴庄路社区《先锋行动点》,庄市社区《健康你我他》。
4、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开展物业企业考核检查工作。
上半年参加了区物业办对全区三个争创先进物业小区的物业企业进行考评,我们街道嘉盛银座小区被列入创优名单,检查结果非常满意,并成为全区优秀物业小区之一。
5、对老小区实施物业试点管理的前期规划准备工作。
通过调研,走访,规划,将街道辖区内有条件可以进行物业进驻的小区逐步实施市场化物业管理,目前在西陆小区努力做好物业进驻前的准备工作,长乐小区的物业进驻管理前期调查工作已完成,要求物业管理率达93%。
6、定期沟通交流,形成制度。
建立定期例会制度,交流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定期深入小区,走访业主,了解业主对物业管理意见及需求,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3月份、6月份分别召开了第一、二季度物业联席会议,参观并学习了大有物业争创区优秀物业的台账资料,会上各物业对上半年工作回顾,就存在的问题当场由几个职能部门予以解答。
7、业主委员会工作。
完成了清泉花园、宁大花园、鑫隆花园二期、西陆小区的业主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柳岸晨韵业委会筹备工作已召开了第一次业主大会,并进行了公告。
四、医疗卫生工作
现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486人,参合率达96.94%。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行“清洁美化家园行动”,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健全长效机制,重点抓好万市徐村、光明村和联兴村的“十佳示范村”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区域动态保洁水平,巩固市二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成果。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做好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管理工作,大力打击无证经营和非法行医行为。积极创建卫生应急示范街道,配合开展慢性病示范区、艾滋病示范区创建。
五、体育公共服务工作
积极推进农村片区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如职教中心游泳馆、中心小学、龙赛中学乒乓球活动场地等。2013年上半年街道辖区内新建公共体育设施包括新建健身路径1条、更新2条,更新篮球架1对,更新室外乒乓球台1张。辖区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已达到62.4%;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将于8月底开始,将安排城市和农村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240人参加测试。2013年上半年组织运动员参加区第十二届运动会和第十届老运会的各项比赛,并成功承办了成年部飞镖比赛。
六、计划生育工作
根据区里“阳光计生幸福家庭”创建要求,今年的亮点工作一是围绕“幸福,从家庭开始”的主题,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原则,依托光明村志愿者服务中心,建立以“家庭教育、家庭健康、家庭致富、家庭养老”等方面提供服务的幸福家庭服务示范点,为不同家庭成员提供免费的特色服务,积极倡导建立健康、文明、绿色的家庭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幸福家庭的幸福指数。二是组织开展“阳光计生幸福家庭”系列服务活动。5月28日街道组织“携手关爱女孩共创幸福家庭”的文艺晚会。计生协会会员上门为计生空巢家庭老人服务42人次,生育关怀结对11对(对象为品学兼优的计划生育女孩户)。同时指导各村社区阳光计生大讲堂开展以优生优育、计生政策、健康保健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并制作“阳光计生幸福家”庭系列知识宣传卡发放到每个家庭。
七、老龄和殡葬工作
1、开展为老服务、“送关爱”等活动。
开展“送关爱”活动,在春节,街道发放了“老协正副会长慰问金”、“80岁以上老人慰问金”,受到慰问900人,共3万元。在春节、端午节,由区老龄办慰问了“庄市籍困难老人”,受到慰问32人,共1.6万元;开展“以老助老”工作,目前我们共有“以老助老”志愿者140余名,“助老对子”120个。指导各村(社区)申报《老年优待证》,今年上半年,共有100余名庄市籍老人领到了《老年优待证》。
2、做好老年体育工作。
创建“省老年体育健身气功之乡”,4月初,举办了健身气功“十二法”培训班,共有40余名老人接受了培训;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举办了门球裁判员培训班和门球教练员培训班;举办了门球联赛与老年排球比赛等;街道承办了一项区老运会比赛(象棋比赛),参加了五项区老运会比赛,获“团体金奖”2个、“团体银奖”4个,“团体铜奖”1个。;对陈倪路社区开展“3587”创建工作,指导光明村、万市徐村开展“区小康型老年体育达标村(社区)”创建工作进行指导。
八、残联工作
1、全面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进一步完善康复指导站和村、社区康复站建设,上半年街道光明、万市徐等6个村、社区康复站建设达到区规范化康复站。加强康复技能培训,提高康复服务指导。今年重点抓好各村、社区康复站康复服务成功个案的积累,并作为康复工作的亮点推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9名全科医生成为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的业务骨干。
2、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两个体系”的建设。
抓好政策的落实,提高对残疾人扶助力度。上半年共落实残疾人低保户93户,102人,发放低保金31.7万元,基本生活保障123人,发放金额19.5万元,为17名重度残疾人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补助金4.57万元。
实施共享小康工程,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上半年街道共有9人纳入集中托养,21人进入庇护中心纳入日间照料,22人纳入居家安养。充分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落实抓好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补贴。
下半年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围绕街道中心工作,着力做好拆迁工作
按照今年的拆迁工作任务,对剩余的曙光菱漕贝陆朱樊拆迁区块与曙光村干部,拆迁办区块责任人共同攻坚克难,梳理拆迁户社会关系,互相协作,紧密配合强势推进区块的拆迁工作,争取完成12年拆迁任务。
二、突出社区特色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1、做精社区品牌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内涵。
下半年,各社区继续按照品牌社区建设的要求,深入开展社区建设,力求达到深化年的效果。庄市社区围绕“老乐汇”这个平台,以“四个方向、三个载体、二条途径及一个中心”为宗旨,在原有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化;庄一社区的“亲和社区”创建工作继续围绕“四亲五和”这一思路开展工作;兴庄路社区继续通过阵地建设与服务活动相结合,深化“融合型”社区建设;陈倪路社区继续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社区为载体、培训为载体、现代技术为载体的学习,并重点开设新的小螺号俱乐部等项目深化学习型社区创建力度。
高教社区今年社区将继续以五大建设为抓手深化创建工作,形成“人人爱创业人人创成业”的良好氛围,积极发挥好创业会所的平台作用,争取上级部门资金与政策的支持,使得创业社区的品牌更精更细。
2、继续深入解忧创难,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继续按照2013年度解忧创难的考核目标,完善养老服务管理工作,村级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开展“农村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下半年完成联兴村今年的申报工作(汉塘村因拆迁,村民已分散各安置小区,不适合创建);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宣传发动志愿者积极参与,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同时,建立试行公益性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
3、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
从社区工作规范、制度和社工岗位职责两大方面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加快市农村社区示范村建设,下步重点是推进钟包、永旺村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已建成示范村继续健全完善运行规范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服务。
4、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升社工素质水平。
结合街道全域城市化进程,开展社区工作素质培养“三大工程”,重点落实新进社工“成长工程”、成熟社工的“提升工程”、骨干社工的“领燕工程”,,采取本地实际操作型社工与社工专业人才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社工队伍,提升社区管理理念。计划11月到相关院校定向招收对口专业学生到街道社区实习,并根据实习情况进行双向选择,充实社工队伍,为社工队伍的壮大和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三、优化完善物业管理,积极建设和谐社区
1、优化物业考评制度,推进新老小区物业。
下半年结合市宜居小区创建要求和老小区实施物业试点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做好西陆小区的物业进驻管理工作,新增长乐小区的物业试点管理工作;积累老小区物业管理经验,为今后几年中兴小区、鑫隆一期、浅水湾小区创建宜居小区后物业管理打下基础;做好柳岸晨韵小区的业主委员会成立工作,做好物业管理条例宣传,使业主树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意识,指导物业公司了解业主的意见及需求,加强沟通交流,提升物业服务水平;继续完善各项制度,优化物业考评细则,做好物业企业考核检查工作,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2、坚持物业会议制度,充分利用平台沟通。
继续实行物业工作定期例会制度,充分利用例会交流这一平台,物业公司交流物业管理情况及遇到的难题,对物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各部门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对急需解决的困难与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和解决。
3、加强各级部门对接,着重把关综合验收。
随着新小区的建成交付使用,物业管理小区逐步增加,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考验。下半年,将利用小区交付使用前的街道综合验收程序,加强与区级、街道各部门对接协调,重点抓好新小区验收中的公共体育设施、物业、社区用房的配套,楼道物业管理使用设备的配备。
四、关注弱势关心民生,提升民政各项工作
1、认真开展社会救助,扎实推进助学助困。
继续做好低保、重度残疾人、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困难老人和扶助证等对象的申报、审核和发放工作,规范操作,实行动态管理;开展各类困难对象的调查排摸工作,为2013年元旦春节慰问做好准备;对困难家庭人员就医、就学、因灾等方面确实造成生活困难,通过临时救助、助学、365关爱等渠道给予救助;做好军、烈属、伤残军人“三属”人员的光荣之家、年画等发放工作。
2、推进综合减灾示范,完善灾害救援应急。
做好联兴村、兴庄路社区市级“综合减灾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继续做好防台抗灾救灾工作。进一步完善街道灾害救援应急机制,全面落实救灾应急预案,规范避灾场所管理,检查救灾物资储备。
3、坚持居家养老服务,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做好开展“迎国庆、过重阳”困难老人和残疾人慰问活动,筹建庄市老年人服务中心工作及居家养老服务年度考核工作;做好现役义务兵优待金的发放工作,召开复退军人、军属代表迎春茶会,做好2013年退伍兵的接收工作;做好廉租房的发放工作。
五、推进教育体育工作,稳固老龄殡葬事业
1、继续抓好校园卫生和安全落实工作;训练、组织好第十二届区运会的剩余参赛项目;开展全民健身日活动。完成2011年全民健身工程的各类补助申报和拨付工作。
2、做好“四创”工作,即:创建“特色之乡”、创建“小康型达标村”、创建“3587工程”、创建“老年俱乐部”;组队参加8项区老运会比赛,即地掷球、健身气功等项目;继续开展“以老助老”工作、《老年优待证》申报等工作,推进老年人社团建设,做好省第二十五个老年节的各项工作。
六、助残扶残创建“爱心”,稳固推进残联工作
1、按区助残扶残创建工作的要求做好“爱心街道”创建工作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迎接区创建领导小组的考核验收。
2、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重点抓好残疾人康复服务成功个案的结果,同时抓好1—2个康复站争创市级示范康复站。
3、抓好下半年区残疾人趣味运动会和区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周工作。
4、做好三、四级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次性补缴人员的统计工作,落实上述人员的个人缴费部分的补贴政策。
5、做好街道残疾人联合会换届工作。
七、建议
关键词:低碳城市;产业结构;低碳社区;森林碳汇
1 引言
在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低碳城市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城市是以减碳增汇为目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1],低碳城市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城市品牌的新亮点和新坐标,在全球范围城市软实力的竞争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2]。2008年1月,住建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以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广东等5省和天津等8市启动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这些城市在低碳城市上的探索各具特色。2 扬州市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0年,“运河城市与低碳经济”世界运河名城论坛在扬州举行,标志着扬州市低碳城市建设的正式启动,绿色低碳从理念走向行动。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市的创建成功,为该市的低碳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①缺少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引领。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是《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指标之一,是低碳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②低碳意识较弱。企业往往重视利益最大化,主动实施节能减排、低碳生产的意愿较弱。市民受攀比虚荣等畸形消费心理驱使,在消费过程中浪费严重,低碳生活方式尚未形成;③低碳技术水平落后。由于历史和区位因素,扬州市能源生产与利用、工业生产领域的低碳技术水平比较落后;④森林碳汇能力不强,城市园林生态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扬州市虽然绿化率较高,但由于存在现有城市森林属于生物量密度较低的人工林和城市草坪发展过快等问题,导致城市绿量不够,生物多样性较差。
3 对策与建议
3.1 制订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指导低碳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低碳城市建设首先要从规划入手,重点做好两项专项规划:①低碳产业规划。产业结构影响能源消耗总量和经济能耗强度,产业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低碳城市建设[4]。在低碳产业规划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明确低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比重,从源头保证产业低碳化发展,提高发展质量。②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汇减碳的重要载体。要从全局把握,充分考虑市区道路、绿地和水系的布局规划与城市开敞空间的结合,构建有利于气体交换与污染物扩散的空气流动通道和“冷桥系统”[3],从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减少碳排放。
3.2 积极实施森林扬州项目,增加森林碳汇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测算,单位面积森林储存的碳是农田的20~100 倍[4]。因此,扬州市应积极实施森林扬州项目,增加森林碳汇。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改造现有绿地系统。目前该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9m2,林木覆盖率达21.3%,通过增加乔木阔叶林等方式改造现有城市绿地,增加碳汇空间较大;二是构建接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该市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交汇处,水网密集,市政府正全力打造清水活水城市,这些因素决定了该市实施森林扬州项目时应突显林水相融的主题,建设具有滨水特色的城市森林景观带,在造林计划中,合理配置植物,在增加高固碳树种的同时,适当增加本地乡土树种,既增加了森林碳汇又体现了城市特色,同时也提高了生物多样性。
3.3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工业经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措施是: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建成生态工业园;加强中水、尾水再生利用,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对超标或超总量排污企业、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企业、单位能耗超标的企业全面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全市所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都实现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对现有各级化工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内的企业进行梳理,鼓励企业之间耦合共生,增粗增长产业链,形成循环效应,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3.4 扩大低碳社区建设试点,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社区建设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低碳社区试点改造不仅提高了部分市民的生活质量,更是一个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平台和发展方向。扬州市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将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世界先进环保节能技术与传统建筑有机融合,对老城区南河下3000m2民居进行了低碳社区建设试点,充分应用光、水、地热资源,实现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大成功。下一步,总结前期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通过政府引导,鼓励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对该市老城区现有100万m2低层住房选择连片区域扩大低碳社区建设试点范围,使老城区市民享受低碳又有品质的生活。
3.5 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提高发展质量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围绕打造“中国光电城”完善产业链,大力推进“三新一网一书”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形成我市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积极发展节能型产业,开展创建节能型企业活动,加快先进节能型技术的应用,做好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建设工作;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和金融服务业,构建符合低碳建设、生态目标的产业结构。二是从政策层面引导工业企业“绿色发展”,使工业发展的基础动力低碳化。对各类新建工业企业严格按照碳生产率标准把关,对高碳生产率企业坚决淘汰,鼓励全市的工业企业积极开发和生产低碳产品。三是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转型。城市低碳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3],对汽车、机械等传统产业进行低碳化拓展提升,积极开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依托现有优势,促进机械装备业实现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
4 结语
在低碳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引领下,结合扬州市自身资源特色和优势,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城市森林项目、消费模式变革、低碳社区建设,逐步实现绿色低碳的城市经营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打造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环境优美、具有扬州地域特色的生态名城,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推进城镇化,形势任务要明确
从全国和我省我市发展战略、发展阶段以及我县的发展实际看,目前,上蔡县正处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黄金发展期。一是比较优势明显。在生产要素、成本、市场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二是政策机遇难得。国家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把握这些机遇,用好扶持政策,能够全面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三是基础条件较好。上蔡县近150万人,城区20多万人、20多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正稳步推进,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按照2020年国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的小康社会要求,上蔡还有很大差距,且不说经济,单城镇人口一项就意味着在今后的7年内,上蔡县的城镇人口要从目前的30万增加到80万,得从农村转移出50万人到城镇去;这的确是一大难题,但是还必须面对和解决。根据有关专家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加1.5%;每建设1平方公里的市政设施,可拉动1.5亿元投资;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可以说,未来几年上蔡最大的发展潜力、最大的发展动力就在城镇化,突出了新型城镇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就抓住了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牛鼻子”。
推进城镇化,目标思路要清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蔡县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抓住国家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着力构建县城、建制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一条以城乡统筹、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农业大县新型城镇化道路。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县城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口每年分别新增3平方公里和3万人;各建制镇规划建设一个万人社区,重点镇要达到集聚3万人的目标;各乡镇政府所在地规划建设一个5000人以上的社区。具体任务有四项:一是抓住县城这个龙头,提高承载承接能力。把县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今年集中整治老城区,明年开始战略转移,集中精力主攻新城区,重点推进6.75平方公里的中心商务区、11.05平方公里的特色商务区和10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城市建设精品工程计划,积极加快鹏宇国际新城、中部礼品城、黄淮商贸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一批学校、医院、金融等配套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重阳文化园和根亲文化园两个旅游产业项目,组织实施工业主导产业区中园建设项目和环城道路、老城区改造公共设施配套等项目。对确定的几个片区实施开发,引进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连片开发,整体建设。确保县城新区一年起步,两年成规模,三年出形象,五年让上蔡具备成为驻马店、漯河、周口三市之间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二是抓住建制镇这个节点,提高统筹城乡发展能力。把建制镇纳入整个城镇规划体系,彻底改变缺少规划、无序发展的局面: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文教卫生、社会保障等项设施建设,增强建制镇的承载集聚功能。要整合发展资源,引导各类项目资金等向建制镇倾斜和集中。要加快建立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园区。支持已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建制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三是抓住新型社区这个基点,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才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社区建设要把握三个原则:规划先行的原则。乡镇社区规划必须经县领导小组审核通过方可实施,坚决不准再建没有规划的房子,坚决不准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子,坚决不准在没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地方建房子。坚持定向拆迁、整村推进的原则,所有新型农村社区一律不准搞小产权房建设和销售,不得把社区建设变相变为房地产开发。产业支撑的原则。要依托社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引导入住社区的群众加快土地流转,真正做到住得来、留得住。四是抓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前提,提升城市配套功能。要高水平、高标准编制结构合理、与城镇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要加强城镇市政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县水厂、污水处理厂。2013年,所有乡镇要建有垃圾转运设施,县城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0%。要完善城市生态体系建设。依据县城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县城污水处理中水利用规划,在县城周围规划建设人工湖,同时将城市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注入城区周围河道,打造大色块的城市生态景观带,提升城市的品位和灵气。
推进城镇化,保障措施要有力
一是完善城市规划,提升品位特色。要始终做到“用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聘请高水平的专业机构编制城镇规划。不仅要有好的总规划,还要有专项规划,确保城镇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正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目前,县城全面启动了控制性详细规划,街景规划,供排水、供热供气、绿化环卫、文物保护、人防工程、消防工程、电力电讯、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十一个专项规划,旅游项目规划、城乡公共交通规划、城市投融资规划、县城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县城污水处理中心水利用规划、信息化发展规划、重阳文化开发利用规划等,这些规划构成了上蔡的县城规划体系。强化精品意识。加强对城市重点区域、重要节点、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监理,打造一批具有上蔡特色的标志性地段、景观及建筑,做到实施一项工作、留下一个亮点、增加一个精品,提高城市的吸引力、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化解土地资金瓶颈,助推城镇发展。推进城镇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土地、资金的瓶颈制约,必须主动运作,破解难题。要树立新的用地理念,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人地挂钩试点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求。要强化“抢”的理念,抢机遇、抢时间、抢进度,全力以赴加大规划区内的土地收储工作。对一时还不具备收储条件或暂还没有能力收储的规划区内的土地,必须通过规划实施红线收储,严加控制,严防因乱搭乱建而增加收储成本。要探索新的筹资机制。县城要重点整合国有“四资”,增强政策投融资平台的经济实力。要建立稳步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财政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公用事业附加费、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等收入要全部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大力开展城镇建设项目招商活动,对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广泛采用BOT、TOT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保障房等行业和领域。乡镇要重点运用人地挂钩政策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往城转、地随人走、钱从地来”的城镇化工作格局,破解“人、地、钱”难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农民转移。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真正在城镇或农村社区落户,也包括农民在农村并村整合中的合理聚集。要完善就业创业保障机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确保进城农民每户至少有一人能够稳定就业或创业;完善就业就医保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城乡学生同等待遇,以良好的就医就学条件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完善安居落户保障机制,放宽辖区落户条件,开放县城落户限制,引导和促进本县农民、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向城镇转移落户;健全群众利益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后的土地承包、社会保障、农村优惠政策衔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