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

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

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科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不进行盈亏核算,而是着重核算有关资金的收支结余。会计对象的性质决定了不同的会计特点,而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原则进行科学分类,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设置与运用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会计科目的名称与核算内容应具有统一性

为了便于会计资料在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全国范围内汇总分析,特别是为了反映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应由财政部统一制定。会计科目的名称未经财政部同意不得改变和合并;其核算内容和使用方法亦不得随意改变;如因自身业务活动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可以增设科目,报请财政部同意;对于明细科目,可由各地区、各部门和基层单位按一定要求自行规定。

(二)会计科目要适应各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一样,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也有各自不同,如部分事业单位实行有偿服务,有一定的业务收入,行政单位只按规定履行公务,没有自身业务收入;有的事业单位要求进行成本核算,行政单位则不存在成本核算问题等。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各单位业务活动的实际需要,也便于将核算结果同政府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加强预算管理。

(三)会计科目要适应单位内部管理的要求

会计科目提供的信息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需要,又要满足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为单位领导预测、决策和日常管理提供详尽有效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既有统一性,又要因地制宜。如有些单位内部的二级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设置内部资金结算中心,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就需要增设一些会计科目,增加会计科目的级次。

二、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存在的区别

行政单位为执行国家机关工作任务所需的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从政府预算资金中分配和拨付,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明显的非市场性。与行政单位相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事业单位的资金除了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外,还有来源于上级、单位业务活动的的资金等;事业单位资金的支出使用,有用于开展专业业务活动的,有用于开展经营活动的,有用于对附属单位补助的,有用于上缴上级的等等。由于社会职能及资金来源、用途的不同,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与运用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将按各会计要素分别进行简要说明。

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第2篇

一、两者定义不同。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公认的企业会计核算原则和规范,是对企业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上通称“公认会计原则”。它是人们在会计工作的长期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合法性。在西方,企业会计准则不是由政府制定,而是由民间的会计组织制定,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因此被称为“公认会计原则”。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并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是指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循的规范和标准,是对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作出的具体规定。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是由财政部制定并实施的。在西方,通常只有企业会计准则,不存在企业会计制度。

二、两者侧重点不同。企业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定的报表项目为对象,侧重于确认与计量,强调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作出等。企业会计制度则更注重会计科目的设置与运用、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方法。两者比较,准则更抽象一些,它为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基本要求。制度则更具体一些,易于掌握和操作,为广大会计人员所接受。

三、两者框架体系及其适用范围不同。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由一个基本准则(1993年7月1日实施)和16项具体准则(自1997年陆续颁布实施)构成的。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会计准则体系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首先在上市公司推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提前执行,力争在不久的时间内涵盖我国大中型企业。(表1)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分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方面,其实施时间及适用范围的规定如表2。(表2)

四、两者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只是提供了一个会计处理的原则性规定,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工作规定得更具体、更详尽,因而缺乏弹性,也并不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会计实务工作者目前还需要可操作性更强的“会计制度”这种形式,以便通过“会计制度”明确本单位应当使用哪些会计科目,发生会计业务时应当记入这些科目的借方还是贷方,期末应当如何编制会计报表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制度更类似于会计准则的具体操作与指南。

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型企业;会计制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随着国家鼓励创业以及对于成立企业条件的放宽,新兴的企业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小型企业由于人员较少,在内部控制、岗位设置和职责划分上容易产生重叠交叉现象,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因此根据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和内部控制的要求设计会计制度就十分必要。

一、小型企业会计制度现状

会计制度设计就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并结合实际,对全部会计事务和会计处理手段及会计人员的职责进行系统规划的工作,它是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组织机构简单,人员较少,工作无法细分,同时很多小型企业属于自然人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结合,对债务要承担无限责任,企业本身发生的各种经济事项与所有者个人及家庭的其他事项常混在一起等原因,因此有些人认为小型企业不仅不需要控制实际也无法控制,使得小型企业普遍存在不重视会计制度建设现象。

二、设计小企业会计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 及相关法律法规。设计小型企业会计制度必须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超越或突破国家的统一规定。

2、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小型企业会计机构简单,人员较少,不适合设置专门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符合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

3、贯彻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尽量兼容的原则。小型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税收征管的需要,因此,小型企业会计记录最好能尽量与税收法规相协调,使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尽量与税法规定相符。

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小型企业会计制度一方面要遵循国家的规定,另一方面要考虑小型企业自身的特点,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前提下,尽量使小型企业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5、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之时,要考虑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之间的关系,选择制度效益最大化的方案。设计制度时应特别注意,制度的完善和严密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权衡制度成本及其产生的收益,力求做到会计制度设计科学化的体现与制度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三、小型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第一,会计组织系统设计。会计组织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会计组织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由于小企业业务量较少,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由于小企业人员较少,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也少,从内部控制要求看,一般以2-3人为宜,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而在综合性管理部门设立会计组织,并指派一人担任财务主管。

第二,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包括三个方面,即会计信息指标(会计科目)的设计、信息载体(凭证、账簿和报表)的设计及信息处理程序的设计。

1、会计科目的设计。首先,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小型企业会计科目设计做到够用即可,不能面面俱到,人为地增加核算的工作量。其次,科目设计也要体现会计制度与税法一致。小型企业由于受其会计人员少、业务水平相对较低的限制,要避免税务处理上的大量调整工作,尽可能照顾税法的相关规定。

2、会计凭证的设计。会计凭证的设计分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设计,小型企业原始凭证设计时要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考虑核算的需要,避免重复设计,同时应注意简化原始凭证的相关手续。因小型企业自身特点,记账凭证可以采用通用记账凭证格式。

3、账簿的设计。设计账簿应适应企业的特点与规模,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账簿的种类、数量、格式、层次。小企业可以选择简单的三栏式订本账,普通格式的三栏明细账、数量金额明细账、多栏明细账。

4、会计报表的设计。会计报表包括对外报表和对内报表,小型企业对外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实际工作中,平时每月一般只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内报表主要根据管理的要求来进行设计。

5、信息处理程序的设计。信息处理程序也叫会计核算形式,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量少,在账务处理程序方面的设计应选择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程序。

第三,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人员较少且一般一人多岗,内部控制尤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与否,关系到企业经营的风险。设计时既要做到规范会计行为,保证财务目标实现,又要保证其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应在满足管理要求的前提下使会计制度设计更简洁明了,更具操作性,要考虑其设计和运行的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实现成本与效益的最佳组合。

设计小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应该对小型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重点是小型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规模、运作方式、组织体系和机构设置以及相关的外部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小型企业会计内控制度设计的重点,应以预防控制为主,查处为辅,特别应注意相互牵制的设计:在横向上,一项业务至少要经过两个以上彼此独立的部门或人员;在纵向上,一项业务也需要经过两级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以使上下级相互监督。

参考文献:

[1]李军改,彭智军.构建完善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J]. 现代商业. 2008(30)

[2]杨萍.浅谈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7)

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第4篇

可持续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生态环境和资源储备三者间寻求发展的均衡,它以“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为原则,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它强调环境与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的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相协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特别强调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鼓励对资源、环境有利的活动,摒弃对资源、环境不利的活动。在发展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所不同的是,不单纯用GD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在发展问题上将人类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将经济发展引向健康轨道。

一、构建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

社会成本理论是构建环境成本会计的理论依据。社会成本是指由于环境污染等外部影响给社会增加的负担。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根源在于企业未考虑其生产经营活动给环境造成的外部影响而产生的相应成本。环境经济计量就是按市场价格把经济活动的外部影响进行内部化,从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出发,把经济活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采用货币形式进行费用效应分析,计算由于环境损耗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并将其内部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会计属于经济计量范畴,是计量与报告企业外部影响的重要手段。因此,社会成本理论是推动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环境成本计量的基本原则

成本的计量,关键是要遵循配比原则,即企业的成本和取得的收益应相互配合。运用配比原则,就是要判断成本与收益的合理关系。本期的成本只能与本期的收益相配合,如果收益要等到未来才能实现,相应的费用就必须递延分配于未来的收益期间。环境成本的计量也应遵循同一原则。

按成本收益的匹配原则,当期发生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应在当期进行确认和计量;涉及几个期间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应进行资产化,在有效期间内提取折旧或进行摊销。预计未来支付的环境成本,应依据其发生的可能性和金额的合理预计进行评估,作为或有环境损失处理,或者作为环境负债处理。而对当期以前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成本的当期发生额,则应对过去年度的损益项目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环境成本计量的具体内容

1.自然资源损耗。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过量消耗自然资源所带来的损失。主要包括:

(1)资源消耗成本。核算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或使用的成本。

(2)自然资源超额消耗。主要指企业生产、储运、销售过程中的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可按历史成本计价。

(3)环境污染损失。如农田、江湖污染、自然景观污染等造成的损失,其损失可根据污染后,按恢复或预防损害所需的成本估价,若有赔偿费及环保部门罚款时,可按历史成本直接计价。

(4)环境机会成本。核算资源闲置成本,包括闲置自然资源的补偿价值、保护费用、科研费用等。

2.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环境保护所发生的支出,包括“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

四、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为了强化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应当设置一个“环境成本”会计科目,并按环境耗减成本和恶化成本(损失成本)、环境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替代成本和机会成本设置其明细科目,以充分反映企业环境成本的发生、分配、结转,以便于企业进行管理控制,使信息使用者更为清晰地了解企业的环境形象。“环境成本”科目属于损益类会计科目,其借方登记当期企业发生的环境成本的支出以及分配计入本期的环境成本。平时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本期实际的环境成本,期末,该科目借方累计数额全部从其贷方转入“本年利润”会计科目的借方,结转后没有余额。

其账务处理为:

1.本期发生的与本期相关的环境支出:在发生时借记“环境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相关科目。

2.本期发生的与本期不相关的环境支出

会计科目应遵循的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较算 问题 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加强,对于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因素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应当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入一个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状态。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将会计记账与汇总报账等业务进行了统一处理,但是单位的固定资产等实物仍然是由本单位内部尽心管理的,这就使账面与实物的管理分离开来,有些单位如果不对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如实登记的话就会带来账实不符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现象的产生就会使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与可靠性。

(二)单位财政资金的专户管理与核算缺乏规范性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专户管理与核算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理解预算外资金的概念。没有清楚地意识到预算外资金也属于财政性资金。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改革之前,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以致现在有些单位仍然将预算外资金当作本企业的内部资金使用;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关于财政资金核算的会计科目设置的不是十分规范,这里面不仅表现在出现了许多会计相关规定中没有出现过的会计科目。比如“应缴收入”等,而且还存在着错用、混用会计科目的行为。使财政资金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三)违背收付实现制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应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然而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收到支出结算票据而款项未支付时就更作支出并以应付款挂账,或者开出收入票。这种做法违背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导致单位虚增收入或虚增支出。

二、应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I作

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工作不仅能够避免会计核算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而且能够提高广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普及程度,提高广大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应当在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中增添“上级补助收入”与“上缴上级支出”等类似会计科目,这样就能够清楚明晰的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中关于接受上级补助与单位上缴收入支出等相关业务的账务处理。

(二)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

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要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标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的途径与渠道。建议地方政府出台相关的符合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经费支出标准,并对这一标准的统一实施进行严格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各单位之间在乱发财物、财政支出上相互攀比的不正之风。另一方面就是要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户的管理与核算。一是要规范收入管理。第一,建议一切收入归专户核算:第二,一切收入取得都必须使用盖有“财政监制章”或“税务监制章”的票据,严禁使用收款收据和白条子;第三,尽快彻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划清收费收入和往来款的界限;第四,不得将收费收入和其他收入列入暂存款核算。二是要规范支出管理。第一,在支出拨款上要注明用途,方便核算;第二,专户内部账户之间不要划转。一切支出通过拨款途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