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的方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等专科学校,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运行,管理,探究
高等专科学校始终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为目标,更加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1]。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类型、成本与实验条件等方面更有优势,在高等专科学校实验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积极开展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虚拟化和仿真化的运行与管理,不仅能对虚拟仿真实验进行合理设计,而且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也能开展深入的研究,更好的推动虚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有效运行。
一、运行方法研究
1.完善设备维修规定,依托有制度的管理模式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学校需要制定专门的仪器设备维护维修规定,有制度化的经费保障,每年都拔出专门用于仪器设备维护、维修和购买维修配件的相关经费,从而保证了全校教学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保证了各实验中心的正常运转。在规范的管理模式下,實现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高效管理。不断加强内部资源共享,并致力于促进教学实验室向科研实验室延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实现“分级管理”,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医学虚拟方正实验教学中心应协同各实验室制定发展规划,由学校教务处和实验实训中心对整个中心的建设、使用和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与管理。各功能实验室教学资源由中心根据各学科实验教学需要统筹灵活调配、共享,使设备的使用效益显著提高。各功能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各主任负责根据有关学科教学需要,制定本实验室建设和发展计划;制定每学期/学年设备、家具与低值易耗品的预算和方案;完善并落实设备使用、保养与维修等有关制度,指导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实验辅助有关工作;牵头或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研究制定实验考试考核标准,协调实验教学师资并落实各项教学任务。
3.明确实验技术人员职能定位,对外实现共享服务。实验技术人员的职能定位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做好实验室建设、日常管理与安全保障;仪器设备购置、维护、维修与运行管理;实验耗材的计划、采购与管理;实验教学资料和档案管理;教学标本等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与保障;实验教学预实验、课前准备、课中技术指导等;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情况下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公共仪器和专用实验设施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等。
二、管理方法的研究
1.管理机制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及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它是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推进实验室的发展。在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当前实际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步骤的来实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一般高等专科学校采用两级管理模式,即校长统一领导,各主管院长及实验室主任具体负责。
2.保障制度
建立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优先保证实验中心在人员配备、培养培训、系部经费配套等方面的需要,创造良好的实验中心建设环境。
3.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奖励教学改革以及规范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相关政策。通过深化学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了具有竞争与激励的实验教师选用、聘任、培训、考评和流动的新机制。此外,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类实验教学信息化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鼓励校企合作,培养青年骨干,分批选送青年教师赴合作企业或医院进行信息化培训,要求其掌握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技能和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
关键词: 高等教育管理 现存问题 应对之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管理中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想办法解决,从而促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更顺利和健康。笔者以“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之策”为话题进行浅谈,目的是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出谋划策,贡献一份力量。
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管理中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最近十余年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使很多高校为了扩招而扩招,即便在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情况下也仓促招生,有的高校盲目追求升级升格和申请硕士点和博士点等。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反映出这些高校的教育管理意识淡薄,没有真正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保障。
2.高等教育管理中在管理方针政策方面存在问题。管理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切实落实是高校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落实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保证,使得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特色进行特色化教育管理工作,使得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之间实现无缝式结合。因此,根据本校实际制定的具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管理方针政策对其提高办学质量起到切实的促进作用。
3.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使得各高校的办学自严重不足。由于我国实行统一的国家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和国家学位制度,这就使得不同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同的客观情况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不利于调动各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有的高校办学目标定位模糊,学生培养质量标准不明确,高等教育管理质量意识不强,没有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管理监督体系,这是十分有碍高等教育管理的问题所在。
4.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存在一些问题或者说是缺陷,尤其一些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缺陷将直接制约其教学管理水平,导致教育管理存在障碍。具体来说,高校管理人员在教育观念意识、教学观念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充分摆正自身在管理中的位置;在业务素质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对学校现行教育教学状况的全面了解,这些需要不断改善和更新。此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不能仅停留在被动的机械操作的低水平管理层面上,而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以促进其富有实践性特色和更具针对性的管理人员素质的自我培养和自我提高。
二、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的应对之策
1.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办学理念首先入手,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目标,这是明确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关键性之策。应该明确,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教育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和保障性,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判断一所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关键。同样,判断一个教师是否真正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教学质量是关键。只有在整个高校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
2.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应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的策略之一。为解决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大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教育管理质量。为此,各高校可以加大管理人员的引进力度,支持那些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相关专业人才;还要引进那些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高等教育管理者,大力鼓励教师外出读博、读硕和进修等。这些措施都是促进高等教育管理问题解决的实质性支持和保障。总之,我们要在各高校切实建立起知识结构新颖、专业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并以此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
3.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切实落实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够优化问题的解决。高等教育管理中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中找根源,可以使高等教育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因为社会的需求与学科、专业的自身发展有很大联系,只有应对自如了,才能更好地促进高等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切实与社会需求接轨,这具有现实意义和需求。
4.增强高等教育管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踏实勤奋的学风是应对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的又一政策。在高等学校中,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与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为此,我们要在高等教育管理中提高教师素质,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提升教师个人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人文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到人才市场了解就业情况等,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而树立起踏实勤奋好学的学风,提高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内涵。
以上是笔者就“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之策”为话题进行的浅谈,从存在的问题和由此提出的应对之策两个方面分析和论述,希望就我国高等教育管理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明忠.“治理”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架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0(6).
博洛尼亚进程旨在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并且这项进程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使欧洲高等教育更有竞争性、透明性和多样性,通过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推动本区和世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使欧洲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处于领导地位。
一、质量和质量保障的概念
质量和质量保障的概念在世界上正日渐流行,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的产品与服务领域。质量保障的重要性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质量现象产生于工业时期特别是二战后,“质量”这一学术术语首先被用来描述产品的优劣以及这些产品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特征并且达到了某一级别。对质量下一个准确和通用的定义是困难的,因为它有若干种不同的含义,并且用途和含义因环境、领域和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人们用它来表达某件拥有良好品质或标准的事物,并倾向于用它来表达一种积极的意义和态度。
从学术角度上讲,质量可以定义为某件事物,如产品或服务的等级和价值,它致力于寻求对产品或服务能否符合需要和期望的满意程度的最佳的、可持续的评估办法。质量保障可定义为通过整体决断和系统操作和实施,为产品、服务和制度等的高质量供应提供信任和信心。[1]质量保障包括提供高品质的步骤,它确保对产品、制度和服务的预期质量有必要的要求和标准。质量保障是确保拥有和执行高质量方面相互信心和信任的工具。高等教育是世界市场上应用质量保障以取得相互间的信任和信心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
质量保障问题在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正迅速上升。在1998年的索邦联合宣言中还没有关于质量保障的任何计划和决定,在1999年6月博洛尼亚进程开始时及2001年布拉格会议期间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成员国之间也没有这方面的任何行动计划、决定或合作。但是在2003年的柏林会议期间,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便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出现在了议程中。毋庸讳言,质量保障现已成为博洛尼亚进程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
博洛尼亚进程旨在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立对欧洲实现成为全球知识经济领导者的雄心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实现欧洲高等教育体制的进一步现代化,并使作为人力资本发展和创新驱动器的高等教育机构潜力得到充分迸发。为了回应现代化知识经济的需求,欧洲需要技艺更加精湛的高等教育毕业生,这些学生不仅需要拥有某一具体学科的技能,还应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技能——例如交际能力、灵活性和创业精神——这些能力能够使他们在当今的劳动力市场获得成功。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在所谓的“知识三角”,即教育、研究和创新的相互作用方面发挥好自身的作用。
欧洲高等教育区被认为是针对全球化作出的一种反应,甚至可以说是全球化催生出来的一件产品。具有经济全球化特征的跨国产品的增长加强了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间的关系,经济全球化在教育方面打上了自身的印记。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导致了地域性的高等教育机构间的人员、思想和资本流动的加强,这在在富裕国家尤其明显。高等教育区已经成为欧洲在竞争性市场中谋求自身品牌和地位的一项关键的制度性战略,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欧洲高等教育区的45个成员国一致认为有必要统一对质量保障的理解、政策和文化,因为成员国认为只是结构改变对欧洲高等教育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质量及质量保障。因此质量保障成为博洛尼亚进程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处、高等教育机构和政府开始思考和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必需的行动、计划、政策和结构,从而对自身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
现在这个富有前瞻性的欧洲高等教育区有45名成员,在2003柏林会议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成为了一项顶级议题,并且它的重要性在成员间还在增加,因为质量保障对高等教育发展和相互间信任是必须的已经成为共同理念。所以成员国开始致力于质量保障,当然每个国家的速度和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一些国家立刻采取了行动,另外一些国家则晚一些。
此外,所有国家都没有必要的背景,因为质量保障和资格认定这样的术语对这些国家来说是很新的。举例来说,这些问题在德国、澳大利亚和土耳其是新的,另一方面,英国和荷兰则更有经验,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发展。然而,质量保障和认定的主要来源是美国。可以说美国质量保障体系是欧洲高等教育区的一个榜样和向导。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博洛尼亚进程的一个重要元素,目前成员国正在进行建立必要的质量保障的结构、政策和体系方面的研究。这些国家努力使质量保障标准,特别是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标准能够相互兼容。
为了帮助和发展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ENQA(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向导,包括欧洲标准和指导方针。高等教育欧洲标准和指导方针的主要原则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应该考虑学生、资方和社会的利益。另一条原则是机构自治。
最后是符合机构目标的正确的外部质量保障。一些国家根据国家和地方的需求和情况制定了质量保障政策,另一些国家尚在筹划之中。经济和政治在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很明显,目前几乎所有的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研究几乎都是国家层面上的。[2]由此可以看出,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建设还需要高等教育区成员国之间的协调,而不应仅限定在国家层面。许多欧洲国家采用多阶段评估作为它们质量保障的方法,即先进行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自我评估,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但这只是国家层面的。
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的政策、结构、标准和其他相关问题都应该放在国际层面来解决。因为欧洲高等教育区是一个覆盖了许多国家、文化、结构,数千家高等教育机构和数百万学生的大的国际性区域。然而,欧盟不提供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方面的高等教育政策,因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性问题,欧盟没有权利干涉一个国家的国家性高等教育。因此国际性政策、结构、标准和和其他相关问题的目标达成取决于成员国之间的共识和合作。因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强制另一个国家做或者不做关于国家性高等教育的某件事情。[3]但如果能够达成共识并进行有效地合作,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就能够获得国际性地成功和兼容。
一个欧洲高等教育区可能存在的缺陷涉及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高等教育的行政和管理,因为没有这方面明确的、强有力的计划、研究或政策。并且对研究和管理的评估不够广泛和发达,尽管它们是高等教育机构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很明显,资格认定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成员国中间流行开来。可以说资格认定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类型之一,并且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资格认定是证明一所高等教育机构或一个项目符合规定要求的一份正式的书面声明,它是一个对高等教育及其必要责任的评估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之中应特别加强对资格认定的制定和评估。
三、如何构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体系
很明显,欧洲高等教育区需要尽快建立一个高效的和持续的高等教育保证体系。欧洲2020战略设定了到2020年40%的30—34岁的青年取得高等教育资格的总体目标。与之密切相关的是欧洲应该把GDP的3%用于研究的总体目标。其他欧洲层面的高等教育目标包括到2010年数学、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要比2000年增加至少15%;到2020年,20%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教育期间经历过流动性学习;在资金方面,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将GDP的2%用于高等教育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一个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依托。
建立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第一步是使高等教育机构强大、高效,并向质量保障程序自我负责。提出自己的质量保障应该成为这个区域高等教育机构的一个主要目标,因为高等教育问题是由政府部门负责和管理的,所以每一个政府成员应该保证自己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高质量,特别是在教学与学习、管理、评估和研究等方面。在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几乎所有成员中高等教育都是一项公共服务,所以有必要在每个成员国先建立国家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然后建立在欧洲高等教育区建立国际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第一步必须由国家/政府来实施。所有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弄清它们在国家层面、欧洲层面和国际层面所处的位置,比如通过与美国、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对比去建立一套好的质量保证体系。闭门造车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步骤是实施和提升质量保障的欧洲标准和指导方针以及同行评议。很明显为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制定被所有成员国批准的标准和指导方针是必要的,国家或国际性的质量保障机构间不应该相互对立。在内部的质量保障框架中,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有一套明确的政策、书面规则和质量标准。
[4]当然,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与高等教育区之间的矛盾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各方秉持的原则,在坚持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做出相应的协调和让步,共同把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得更加适用和高效。
此外,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有相应的质量文化,成员国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付诸努力。当然,高等教育机构还需要一套质量策略和一套运行良好的官方机制来控制和批准它们的项目。学生评估应该有一份正式的书面声明以解释评估或等级等问题的标准。教职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资质,易于接受创新,适应新变化和新进展和接受批评与评估。高等教育机构还应该为教学和学习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良好的环境。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是透明的,他们应该提供学习、变化、机会等方面的信息。高等教育机构管理在执行和安排一个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方面扮演者重要角色。
[5]显然,内部的质量保障评估、外部的质量保障评估以及同行评议都致力于建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标准。为了建立一套好的体系,所有的评估都应该是专业的。评估报告不应仅包括对不足的负面评论,因为评估的目的不是消极的批评现状,这些评估和评估报告在提供建议和达成目标的正确方法时会很有用。如果只显示不足就不能帮助机构提升他们自身的质量和标准,评估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所有的评估都应该是专业性的,旨在根据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的位置和条件提升其现行的质量和标准。此外,所有这些评估都应该有清晰、合理和有意义的书面标准,从而为高等教育机构质量和标准的提升做出贡献。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应该是既具有高文化素养又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培养学生的高文化素养必须依赖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注重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发展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手段不断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成为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发展上出现的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构建“专业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也是培养新世纪高等人才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传授专业科学知识,忽视思想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理工科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科学知识,文科类学生不了解日新月异的自然科学;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思想底蕴不够。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促进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我们的教育方针。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将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教育理念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融合,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专业课教学侧重培养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培育人的文化功底。培养人的能力,是两者的一致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专业课教学所不具有的功能,是专业课教学的有效补充。
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曾长期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进入新世纪后,高等教育学校教学时间逐渐减少,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越来越少,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逐渐趋向融合统一,协调前进,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实施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几点意见
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起着主导作用,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这不容置疑。当前高等教育要实现专业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并重,在于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意识地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许多高校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独立完成的考核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鼓励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上,又往往缺乏培养学生必要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无疑容易使学生产生封闭思想,不利于日趋显著的技术活动规模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在安排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在技术活动中组织与协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尝试将工程的观念引入专业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一些相对复杂、大型的作业或研究课题,放手让学生独自组织人员协调完成,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加强考核。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专业教师具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要实现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必须使专业教师具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使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成为“专业课教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举”的实践者。教师应将情感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教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及道德终极价值关怀的实现。
教师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研究专业教育中的教育需求。从理论上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两者的内涵,备课时一方面制订课时教学相应内容,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什么,有无心理障碍,哪些地方容易失误如此等等。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体现在校园文化上。实现二者融合要研究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近几年来,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讨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专业教育中将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素质教育开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观念与政策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观念和政策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先导,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具有对外开放的意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允许、倡导和鼓励向国际化方向发展,高等教育才有“引进来,走出去”的可能。河南省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较慢,接受国际化观念较晚。但是近几年以来,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各类高等学校,都开始把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放到重要位置,积极推动和鼓励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在河南省人民政府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强调“加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学科共建、合作办学、科研交流,提升高等教育科研能力和整体办学实力”。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着重提出要“加快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公派出国留学工作,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河南地方项目,扩大我省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提高选派质量。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推动省内知名大学争取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重点推动国际科研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所,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
在高校方面,河南大学“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推进科学研究国际化,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提高留学生教育水平”等任务和规划。郑州大学制定的《郑州大学创建高水平大学服务中原经济区行动计划》中提出“深入实施国际合作拓展计划,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规划。黄淮学院提出“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的办学理念,已形成“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格局。
但是,仍有很多学校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缺乏敏感,缺少国际化意识,至今未提出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规划。政府和相关部门推出的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方针、政策等开放度不够、激励力缺乏等问题也比较严重。
二、河南省高等教育机构设置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及水平
负责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的组织机构是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事业的保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职能需要专门的组织系统去完成。机构设置国际化一方面包括国(境)外高校在我国建立的分支机构,另一方面包括我国高校在国(境)外建立的分支机构,还包括我国高校在国内建立的涉外教育管理机构。
河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机构主要在国内,“引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到目前为止,在海外只建立了 3所国际化教育机构。而全国的情况则是:截至 2010 年 6 月 3 日,在世界 88 个国家和地区创设了 282 所孔子学院和 272 个孔子课堂。相比之下,河南高校境外合作办学力度有待提高。
三、河南省高等教育学生结构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水平
学生结构国际化指的是一方面为本地区学生创造到国外学术交流、学习、实习的各种机会,另一方面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河南省具备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的院校已有18所,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尼泊尔、巴基斯坦、日本、韩国、美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来源国以亚洲为主,非洲国家也有,欧美国家较少。主要涉及中文、武术、中医、计算机、建筑等专业,接受外国留学生数量呈逐年上涨趋势。但是,与全国和邻近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我国2008 年留学生共计223499名,河南省留学生只有2060名,占所有留学生的0. 9%,在全国排第19位。就高校来讲,除郑州大学留学生人数达到1100人(占学生总数的1.83%),河南大学达200人(占学生总数的0.49%)外,其余各高校的留学生人数都不足100人,与加拿大BOVEY委员会建议留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5 %的比例还相距甚远。
四、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师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