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党的十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了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
党的十以来,兵团党委为使中央各项民生建设的政策和举措更加深入民心,将国家各类民生建设资金同兵团本级财务资金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十件实事”工作的实施内容和保障范围。2013年,兵团“十件实事”达到10件42项建设内容,总投资达到334.5亿元,投资规模、实施内容和保障范围为历年之最,涵盖住房、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民政、职工多元增收等惠及民生的各个方面。
在提高认识上转变理念,拓展“新思路”。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根、民生为先、民生为重”的理念,切实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职责和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本职工作的第一义务,心想人民群众的愿望,心系本职岗位的责任,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为民服务上,把全部的心血花在为民服务,做到职为民守、责为民尽、知职图进、知责思为,全面地关注人的生存和生存环境问题,并创造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和文化条件。
一、主要工作思路
坚持以民生为本,紧紧抓住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机遇,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人口地域中心城市、经济资源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优势,从社会保障入手,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就医、就学、住房、养老等事关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使全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二、主要工作计划
1、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两个集公共服务、文体娱乐、便民服务和居家养老四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同时抓好、、、新村等11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积极探索居家养老运营模式,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呼叫系统,打造15分钟服务圈。加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和规范,为更多社会老人托老养老提供优质服务。
2、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城乡低保与物价联动机制和低保边缘人口临时救助机制,进一步提升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水平。强化低保动态管理,积极推行城乡低保民主评议和听证制度,促进城乡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积极推行大病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同步结算机制,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无线治病、治不起病的实际困难。建立城乡困难群众住房即时新建和维修机制,将重点优抚对象、灾民倒房户、困难群众住房维修新建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提升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水平。
3、进一步加强优抚安置工作。认真落实国家优抚安置政策,及时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待标准。积极推进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组织城乡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训人数达到当年退役士兵的50%以上。鼓励和引导城镇退役士兵、复员士官自谋职业和创业,自谋职业人数达到当年城镇退役士兵的80%以上。
4、积极争取市级部门支持,推进中心城区社区建设。落实《市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交付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要求,着力改善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和服务活动场所,争取城区社区办公、服务活动场所多数达到300平方米以上。积极开展以利民便民为目标的社区服务活动,积极创建一批精品社区和集文体活动、书报阅览、休闲娱乐、社区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使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以人为本;社会管理;创新体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09-0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党和国家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课题。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社会管理改革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提高政府效能、改善民生为指向,以群众的需求为原点、满足不同群体对利益的不同需求、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社会问题为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以人为本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为有人的地方,就要有社会管理。从社会管理的本质来说,社会管理虽然有需要控制和监管的一面,但最终还是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管理不是目的,服务才是根本。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把社会管理寓于社会服务之中。只有为群众服好务,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2.社会管理必须把以人为本放在突出位置。因为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在进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这些人不仅有自己具体的利益表达、利益诉求,而且还有包括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如果我们的社会管理忽视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很难收到好的成效,甚至会偏离社会管理的方向。
3.社会管理必须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和创新,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逐步建立起多元社会治理结构。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并不意味着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发育,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日渐凸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提升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维护社会正常的秩序,同样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所必须坚持的方向。
二、以人为本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最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社会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尤其是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群众日益充分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权益。
1.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的观点,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
2.社会管理的内容应该体现人性化。人性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一种大爱、至善,给人一种希望和力量,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推出和选择改革和完善的措施,要适当考虑现阶段的利益格局,尽量通过增量改革来解决利益差别上的不合理悬殊,这样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并最终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
3.社会管理的任务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会管理和完善的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可避免地对此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张和要求,由此产生了对社会管理的不同认识和争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就是要把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基本的公共需求作为管理的目标与任务,由此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从而形成对社会管理最广泛的共识,凝聚更强大的力量。
三、以人为本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路径
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必须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社会管理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市民,一切以老百姓的需求和各种诉求得到解决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谁,这是社会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管理的实践主体,社会管理说到底是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利益的历史过程。以人为本又是社会管理的价值目标,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管理为了人民,就是要在社会管理和创新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依靠谁,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问题。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力和各项社会活动中唯一能动的要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把“一切为了人”的原则,建立在“一切依靠人”的基础上,既确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利益的理念,也要具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发展创造性的有效方法。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选拔任用制度、与社会结构变动相适应的流动制度、与文化的创造性劳动特点相适应的分配制度,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创业创优、创新创造,努力营造以业聚才、以才兴业的有利环境,形成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局面。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坚持成果人民共享。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要推动者,理应成为社会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享用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发展成果就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应当“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志也指出,“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社会管理为了人民、社会管理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如果社会管理的成果没有或很少被最广大人民享受到,社会管理为了人民就会落空,社会管理依靠人民就没有基础。在整个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所增加,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党的以来,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群众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物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各种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极大提高。同时,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不同地区和部门、不同群体和个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是有差异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
县委书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发言提纲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县实际,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创业振兴”的总要求,正确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好”与“快”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首要的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尽管现在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资源要素的制约、深层次的利益调整、转型发展时期矛盾多压力大等,但是作为国贫县,既要讲快,更要讲好。要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要素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
二是发展与民生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民生的改善要靠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来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靠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以创业带动就业,更加重视社会保障,更加重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和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重视社会稳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相协调。
三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提升互促互进,是增强县域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资源要素、经济财力等是硬实力,文化、制度、体制机制等是软实力。制度创新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贫困地区要实现发展,“软实力”显得更为重要,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动力活力。
一、事关民生的民族宗教档案信息建设的重要意义
为有效化解民族矛盾、宗教房产纠纷等敏感性、复杂性等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最大帮助,民族宗教领域的民生档案工作一方面要以维护民族和睦为主线,尊重少数民族的和风俗习惯,加大服务力度,依法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要以促进宗教和顺为主线,深入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在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到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为各种宗教活动规范、有序做好服务工作。
对此,要进一步提高对民生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绷紧“民族宗教无小事”这根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具体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工作理念,真正做到察民情、了民意、贴民心,用真心、动真情、见真爱,使民族宗教档案形成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出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扎实做好民生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使用工作,充分发挥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的资源优势。
二、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着力点,多渠道、科学合理地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信息
(一)把服务民生作为民族宗教档案工作基本方针,多渠道收集整理民生档案信息
要与时俱进,本着以改善和服务于民生为重点的民族宗教工作开展到哪里,民生档案工作就延伸到那里的原则,深入挖掘、不断整合现有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依法履行民生档案的收集、保管、移交、利用工作。
一要创新档案收集方式。针对民生档案管理兼职管理的现状,为保证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的收集完整,要采取收集多层次工作机制,即:实行各业务科室分头收集,档案管理人员集中整理的方式,使有归档价值的资料得以及时存档,不断拓宽档案收集面,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准确。
二要创新档案管理技术。充分发挥档案应用信息技术,拓展档案管理的发展空间,不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档案管理,依靠数字化手段,加强文档信息库建设。力求做到归档文件随办随归,除密级件外全部实行档案管理数字化,并建立电子文档目录。从而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电子化,确保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三要创新服务方式。抓住信息化建设契机,积极与有关部门特别是档案部门的配合,搭建起查阅涉及民族宗教领域的民生档案平台,并将查询终端拓展至广大群众。
(二)科学合理地收集、整理、开发利用事关民生的民族宗教档案信息资源
首先要创建适应新形势、科学合理的民生档案信息资源新模式。一方面坚持从“三个围绕”入手,全方位展开民生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工作。即:一是围绕领导收集、整理民生档案,为领导了解民情、开展决策服务。二是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发档案资源,为公众服务。三是围绕本单位中心任务提供档案,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服务。各级民族宗教部门在档案信息管理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数据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及时、完整、准确、系统归档。
另一方面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业务工作纳入民生档案监管的重点。要收集、整理齐全如教堂、清真寺等各宗教活动活动场所的房产权属、改扩建图纸;各宗教团体机构沿革、核发登记手续及宗教教职人员审核备案登记;信教群众人员信息库;少数民族成份变更原始记录等涉及民族和宗教领域历史性、群众性、敏感性问题的依据。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民生档案管理运行机制,推行必备软件、硬件设备支持,促进民族宗教民生档案信息服务惠及百姓
一是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规范有序的民生档案管理制,强化对涉及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等有关的文件材料的管理力度,依法及时收集与归档。另外档案部门要会同有关行业和部门,对涉及民族宗教领域的民生档案加强监管,完善指导、监督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增强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档案意识,确保民生档案的齐全完整、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二是加大档案工作软件、硬件设施配备力度,逐步建立民生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和档案开发利用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工作的管理,设立机关综合档案室、购置档案管理专用软件、计算机、专用档案柜和符合“九防”要求的档案库房。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建立覆盖面向群众的民族宗教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为广大群众获取民生档案信息提供便利。除国家规定不宜开放的档案外,公民持有合法证明,可依法利用涉及自身权益的民生档案。
三是领导重视民生档案建设,不断激励民族宗教领域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一方面要将民族宗教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工作日程。明确各责任科室的任务,分工落实,提出明确要求,确保民族宗教档案信息建设不断完善。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要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要尽力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参加业务学习培训机会,鼓励岗位练兵、开展学术研讨、联合攻关等档案业务交流活动,以增强他们在具体工作中的三种意识,即档案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激励他们具备三心,即热心、细心、耐心;做到三勤,即脚勤、手勤、口勤。
四、采取措施,依法推进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信息建设
科学、合理地整理开发事关民生的民族宗教档案信息资源,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采取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注重民生档案建设的业务指导,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丰富民生档案资源为手段,将民生档案业务指导作为民族宗教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专业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情况列为年度档案业务检查的重要内容,按照专业规范和档案业务要求双重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确保民族宗教领域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依法、规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