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第1篇

确立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宏伟蓝图2012年4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将以四方区、李沧区为重点推进七区统筹,以平度市、莱西市为重点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县域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乡镇(街道)合并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农村产权、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和户籍管理等改革,构建城乡互动发展长效机制,建设国家东部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青岛市将坚持规划先行、服务下沉、循序渐进、和谐集聚原则,在五市规划建设大约1000个3000-5000人的新型农村社区。2012年上半年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年内开工建设100个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启动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完成50%以上。此外,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补助资金,市级财政给予每个新建新型农村社区一次性奖补资金200万元,支持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新型农村社区特色园区建设补助资金,给予每个完成规范建设的特色园区一次性奖补资金200万元。获得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区市予以等额配套。1.2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体路线图2012年8月,青岛市在黄岛区和胶南市召开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暨农村住房建设现场会。会上下发了《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路线图。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建设思路是:“两区共建、三个集中、四个融合”。“两区共建”,即要将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和集约化的特色经济园区一起规划建设,在解决好农民居住问题的同时,解决好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三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四个融合”,即有序实现社区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其中,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要做到“八有”:有社区组织办公场所、有综合服务厅、有卫生室、有警务室、有幼儿园、有党员远程教育室、有文体活动中心、有综合超市等商业服务设施。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布局;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坚持以人为本,让群众满意;坚持配套完善,市场运作;坚持依法办事,创新体制机制。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举措

青岛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新型农村社区和社区特色经济园区“两区共建”为重点,以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有序实现社区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领、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彰显特色、分类推进、农民主体、组织保障的要求,着力打造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心村融合型等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与建设规划结合青岛市总体部署与要求,各区县立足当地实际,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布局规划与建设规划,以规划引导新型农村建设工作。在充分考虑现有村庄规模、发展水平、地缘关系、历史沿革、风俗习惯、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3000—5000人、服务半径1.5—2公里的规模,将现有的5400多个行政村整合为1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例如,胶南市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原则,结合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和乡镇合并试点,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规模、基础配套,编制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总体布局和建设规划,把全市980个村居规划成为183个新型农村社区。多类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青岛市各区县探索出城中村改造型、小城镇集聚型、功能整合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中心村融合型等多种类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实现方式。城中村改造型,结合城中村改造工程,对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的村庄,积极推进村集体股份制改制,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和资源,重点采用“多村一社区”模式,实现集中改造。小城镇集聚型,以建制镇为依托,引导镇驻地周边村民和其他有条件的村民向镇驻地聚集,做大镇驻地规模,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建设新型社区。功能整合型,对产业园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内的村庄,适合整合,建设以集中居住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新型社区。龙头企业带动型,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企业与周边村庄联合,高标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中心村融合型,对暂不具备上述集聚条件的村庄,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产业关联、有利于整合资源要素等原则,确定合理服务半径,将几个村庄融合为一个社区,提升中心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成果,完善水、路、电、气、暖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长效管护机制。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由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组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社区服务融合。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主要职能是,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就业指导、社会救助等各类公共服务,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和经营体系,组织社会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生产生活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坚持有社区组织办公场所、综合服务厅、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党员远程教育室、文体活动中心、综合超市等“八有”标准。2.4渐进推进社区组织改革与建设坚持社区建设组织先行,多村合并、仍保留原行政村建制的新型农村社区,要成立新型社区党委,同时成立新型农村社区民主协调委员会,在社区党委领导下,负责社区建设和自我服务。在基本实现服务融合、组织融合、居住融合、经济融合的社区中,适时依法撤销社区民主协调委员会和社区所辖各村村民委员会,成立新型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经济融合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利,适时启动原行政村股份制改革,坚持资产不平调、资金不平分、债务不平摊和资产所有权不变、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原则,按照农民自愿、民主决策的要求,对原行政村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设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和管理。对社区建设中新形成的资产,按照股份化要求,量化到每个社区居民,进行股权登记,实行股份制管理,逐步实现社区经济融合。加快新型农村社区特色经济园区建设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社区采取直接投资、土地入股等市场化手段,规划建设特色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或服务业园区,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推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实现社区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我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遵循“安全、健康、和谐”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立足“安全服务、持续改进”的原则,围绕建设南部副中心和安全发展型城市,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安全文化和社区环境建设,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和人员伤害,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社区和谐因素,为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县建设10个以上市级安全社区,其中,力争创建“省安全社区”2个、“全国安全社区”1个。

(二)具体目标:各镇(区)要积极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自行选定1-2个社区,作为创建市级安全社区试点。2012年底前,全县要有市级命名的安全社区单位,2013年底前,全县要有省级命名的安全社区单位。2015年底前,争创一个国家级安全社区。

三、组织领导

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全县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协调推进全县安全社区创建。

各镇(区)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加强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县安监部门要联合交运、公安、民政、人社、文化、卫生、交警、消防、电力等相关部门加强具体业务指导,积极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做好安全社区命名初审和推荐工作。

四、工作重点

坚持自主、务实、引导和“试点先行、分级创建、逐步推广”的原则,全力推进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加强城区安全社区建设,推动农村安全社区建设,着力开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安全社区建设,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

各创建单位要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落实《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附后),组织实施创建。

五、工作步骤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持续的过程。我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拟采取创建标准从高要求、与省、市级同步启动,创建层次并行推进,力争尽早、尽多的社区达到国家、省、市级安全社区的要求。具体工作分为动员部署、创建试点、全面推进和巩固提高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即日起至2012年7月底)

做好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准备,制定下发《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学习宣传安全社区理念和创建标准,学习外地安全社区创建经验,促进试点社区尽快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进行调查摸底,了解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研究、协调安全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的关系、安全社区建设与平安建设的关系等,摸清相关的人文资源,为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打好基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开展全社会的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安全社区创建氛围。各镇(区)按省、市、县的要求,制定本地区安全社区建设具体实施方案,确定试点社区,并上报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

(二)创建试点阶段(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

各试点单位按照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方案、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等组织实施(试点)创建工作,落实创建工作的负责领导和具体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切实做好试点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和各类社区特点开展试点工作,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各类事故与人员伤害。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将适时对各镇(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进行督查、抽查。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2014年)

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在总结安全社区创建试点的基础上,召开全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各镇(区)安全社区试点经验,逐步在全县各镇(区)推广实施。推荐条件成熟的社区参加“全省安全社区”的评选。

在全县全面推进,每年分批启动安全社区创建活动,逐步达到总体目标。争取到2013年底前,创建1个以上省级安全社区,2015年底前创建1个国家级安全社区。积极创建国际安全社区。

(四)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

2015年,实现以公众参与为重点的社区安全促进机制,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覆盖全县所有镇(社区)及重点行业和领域。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基础工程,是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的重要工作。要深刻认识安全社区创建对我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将起重要促进作用,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推进我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强统一指导和协调,是搞好安全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发动,精心安排,科学规划,落实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责任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确保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二)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社会实践,各镇(区)要把安全社区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要建立安全社区建设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和目标考核内容。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效果好,群众满意度参与度高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要把安全社区建设计划纳入地方财政支持范围,为安全社区建设提供人、财、物等条件保障。要加大工作协调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反馈情况,扩大社会宣传,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安全社区建设的良性推进机制。

(三)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各镇(区)、各单位要研究拟订安全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着力从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入手,制订相关实施要求和管理办法,为安全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资源支持和物质保障。要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培训、绩效考核奖惩、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政务公开和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的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将其与安全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源,实施综合治理。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功能结构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ak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aZhuang new rural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new rural community from functional structure, road and traffic, landscape by deep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Keywords】new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functional structure

随着2011年“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就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这必将加快中国中部崛起的步伐。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建设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是引领,要以新型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通过‘三化’协调发展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的伟大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河南省温县马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为例,研究分析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以期对今后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有所借鉴。

一、项目概况分析

1.区域位置

马庄新型社区位于温县城区东北部,南临新洛公路,东临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交通方便,规划区域隶属于南张羌镇,规划总用地面积46.92ha 。

2.社区建设现状

社区建设布局散乱,社区空地尚多,宅基地面积过大,不符合土地使用要求。房屋建筑不规整,破损的围墙、建筑到处可见,住宅建筑很少有墙面修饰,院落空间利用率低等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形象。基础设施、公建设施不完备,部分道路缺乏排水设施,铺装路与土路并存,一部分硬化路面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雨水季节,行人无法正常通过。社区产业布局散乱,没有形成规模。缺乏提高社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点。

3.项目优势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用地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带,地势地貌有利于社区发展建设。其次,地块南临新洛公路,出行方便,交通便利,项目在交通上向各个方向的可达性和便捷性特别强。社区内有三个池塘,未被充分利用,地块内丰富的水系环境,成为打造生态社区的一大优势,为生态规划打下基础;社区内有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该社区文化氛围浓厚,历史积淀深厚,有利于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区发展前景展望

规划结合现状实际,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为目标,在社区周边适当地区开辟蔬菜种植区,养殖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在社区建设方面,本着节约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以本次规划为基础,推动土地置换,避开基本农田,为本社区农业产业化链条拉伸提供土地空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在居民住宅院落建设方面,推行两层或者三层住宅,宣传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延长能够带来的好处,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进一步改观,推进社区建设,力争把马庄社区建成环境优美,绿化、美化、净化达标的新型农村社区,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产生活空间,解决农村核心劳动力外流与空心村的现象。

三、规划设计的总体思路

1.规划原则

⑴ 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

⑵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防止大拆大建;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步推进;

⑶ 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处理好建设需要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⑷ 因借自然,承传文明,融自然景观、传统风貌与现代文明为一体。

2.社区规划结构

根据马庄社区自然地形及现状用地条件,其规划结构为“一心、两轴、三片”。“一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新建的村委会、商业金融等公共建筑为中心,配以街头休闲绿地,形成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轴”:东西、南北主路构成的绿化景观轴。“三片”:遵循该社区原有格局,形成西区(工业区)、东区(传统居住组团)、东北区(现代居住组团)。

图1 马庄新型社区用地布局图

3.社区道路规划

在马庄新型社区的道路规划中,根据地块区位的分析,规划在南侧的新洛路设置四个出入口,在北侧设置一个出入口,在社区中部的配套设施周围布置集中停车场入口,其它公建设施在建设时,结合绿地预留部分停车位,使社区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停车模式。

规划道路分三级,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支路,主要道路为贯通南北的两条道路与出入口相连,车行道宽8m,两侧各有3.5m的人行道,再往两侧是绿化带,通过配以两侧的植树和绿化以及错落变化的建筑,使居民在社区中有移步换景的动态景观视觉效果。

社区内部规划部分人车分流,保障人流与车流互不干扰,同时保障开敞空间的完整性,使居民在用车方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行车对开敞空间的干扰。道路系统分级明显、架构清楚,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此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中得以充分体现。

图2 马庄新型社区规划总平面图

4.社区景观绿化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的景观绿化规划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突出地方特色,从而使绿化系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规划中采用开放的空间景观绿化系统,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水系,突出个性化的设计,以形成完整统一的新型社区的空间景观绿化模式。

社区绿化系统形成“两轴、两节点”的形式。“两轴”:东西、南北十字主路形成的绿化景观轴。“两节点”:以纪念碑为核心的景观节点,由四处街头绿地构成,形成该社区的核心空间,以水脉、文脉、绿脉传承该社区的社会文化;以社区东北新区为载体的景观节点,由宅间绿地、中心绿地构成,体现社区的环境景观。社区的绿化工程是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在绿化植被的选择上,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实用的原则,种植本地常见植被和树种,在社区的重要地段少量种植一些形态优美、具有特色的名贵的花木和大树,使整个社区保持四季常青的景色。

四、结语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也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和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何开展新型社区规划实践,用科学发展观引导规划活动,是社会热点问题。本文以马庄新型社区为例,通过深入分析项目特点,从功能结构、道路交通、景观绿化等方面研究分析,以此探索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旨在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科学性,寻找一条有时代特色的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薛玉剑.新型农村社区绿化模式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 5389-5390,5392.

孙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山西建筑,2011,26(9):34-35.

才凤伟.农村社区研究评述[J].黑河学刊,2007(5):22-23.

吕静,孙赫呈.东北地区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实践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8(2):43-46.

彭震伟.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和案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4(4):8-11.

作者简介:陈如聪,女,河南焦作沁阳人,注册城市规划师,从事城乡规划与设计研究17年。现任职于沁阳市方圆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字:宁夏社区服务和谐社区

作者简介:孙雪(1974年12月出生),女,籍贯山东省淄博市,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城市社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电话:13439380286,Email:sxue92@

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区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和生命力所在。因此正确认识完善社区服务在构建宁夏和谐社区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如何完善社区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对于宁夏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详和和谐社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区服务,是构建和谐社区的原动力和“剂”,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和生命力所在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区和社区服务共同的原则。

完善社区服务与构建和谐社区在原则要求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是它们共同的首要原则。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就是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的总概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尊重、理解、爱护和关心人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能摸清人民内部矛盾的症结,找到化解的办法。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社区服务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供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服务群众是社区工作的主题和主线,也是衡量社区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

(二)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区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汇集在社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内部矛盾也不断出现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各种经济利益矛盾也凸显出来。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改革中的许多矛盾。体制转轨、社会转型,需要我们建设和谐社区。社区服务对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社区服务实践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往往被人们理解为单一的政府行为,仅表现为某些便民服务和有偿服务,现实中社区服务活动缺乏广泛的社会性和成员的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的理念可概括为,社区服务是一种发展势力,是一种自助合作和互益共建的社会行动,是一种达到社区发展和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的手段。所谓社区服务,就是在一个社区范围内进行的社会服务,是通过发动、组织本社区的力量,为社区成员解决困难和提供福利的社会工作。完善的社区服务对诸多的社会问题(如安置下岗职工生活、再就业、稳定社会治安、人口老龄化问题、流动人口管理等)的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由社区服务所具有的功能决定的。

社区服务的内容涉及生活服务,对孤、老、病、残幼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优抚服务,家庭服务,治安服务,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等许多方面。通过强化社区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性保障和福利性照顾,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社区,最终是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社区服务可以吸收大量人员就业,减轻就业压力,可以使人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正确对待改革开放的辉煌和带来的一些弊端,有利于人们理解、支持、参与和促进改革开放;并且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可以承担很多原由政府和单位负担的繁杂事务,从而可以使政府和单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总之,充分而又完善的社区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当前影响宁夏城市基层社会稳定、影响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应该是稳定有序的社区。具体分析当前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导致宁夏城市基层社会不稳定、影响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

(一)就业问题

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结构性失业,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隐性失业公开化,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式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紧张,由此引发诸多矛盾。

到2008年底,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0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2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554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1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3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130%;但是,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仍达845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为4.0%。2008年宁夏全区实现新增就业6.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3.2%,但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到4.3%,由于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9年宁夏计划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还将上涨,力争控制在4.6%以内。

在城市,失去职业意味着稳定收入来源的丧失和断绝,是导致贫困的最重要的原因。贫困和失业会使生活陷入困境,挫折感、失落感,导致对社会产生不满,易诱发家庭纠纷、行为、甚至导致犯罪行为,是很重要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做好再就业工作和贫困就业工作,就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环节。

(二)贫富差距问题

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最新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宁夏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31.5元,同比增长19.1%,扣除居民生活费用价格上涨因素,实际收入增长10.4%。虽然高、中、低收入户收入都全面增长,但10%的最高收入户人均支配收入为1.937万元,10%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6元,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1.3993万元扩大到1.7044万元,增加了3051元,高、低收入户收入之比由去年的8.13﹕1扩大到8.33﹕1。据调查市县资料显示,宁夏地区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收入水平最高的银川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43元,最低的海原县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85元,两者的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675元扩大到2958元。

尽管城市居民之间由于多种原因在收入分配上存在差别是必然的,但这种差别在特定时期应当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应将现实的社会承受力等因素加以充分考虑。低收入者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心里失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行为。特别是不公平竞争、非法手段和腐败因素导致社会分配不公,极大加速了社会分配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会使贫困受挫者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产生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能否公正执行好现有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政策,能否为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困难、抚平心里创伤、消除逆反心理、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样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环节。

(三)文化多元问题

伴随宁夏社会经济的日益多样化发展,宁夏人民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多种社会思潮并存,呈现多元化态势。虽然主流的价值观仍然占有统治地位,但却受到实用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已成为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和转化的思想基础。在认识领域,思想意识多元化导致人们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认识,由此也造成了社会行为规范的动摇和混乱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发生动摇和混乱是城市社会不稳定的文化根源。因此,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以社区服务主体多元化为突破口,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和谐社区的构建

宁夏城市基层社会稳定仍然面临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文化多元问题等众多问题的挑战,社区是社会的组成细胞,社区责无旁贷的起到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解决,避免积少成多,影响大局。社区机构和组织通过良好、完善的社区服务,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而个人和家庭的稳定必然会带来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的稳定。这就需要发挥社区服务的各项功能,努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其中社区服务主体是决定性因素。

(一)建立城市基层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相结合的公共服务主体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虽然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扬社会民主是社区建设的宗旨和目标,这并非否定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在社区公共服务领域更是如此。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公共服务包括:社区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社区环境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社会综合救助等。要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

其次、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协助作用。由于社区居委会直接为群众服务,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因此他们对群众的需求最为了解,所提供的服务更贴近居民的需求。同时,居民可以通过这些组织了解政府的政策和信息,这些组织有把居民的需求传递给政府,从而影响政府社区发展政策的制定,达到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政府应指导社区居委会搞好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各项活动的组织工作,支持社会各界共建服务网点等等。总之,政府应指导社区居委会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协助基层政府做好社区公共服务。

(二)重点培育以社区民间组织为核心的志愿服务主体

社区民间组织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包括基金会、慈善团体、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等,涉及社会福利、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生态环境、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它是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上的合作伙伴和具体的执行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提供志愿服务,填补政府公共服务的欠缺与不足。第二、通过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开展志愿服务,提高本社区自治、自助能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照顾,缓和社会矛盾。第三、了解和反映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第四、由于民间组织在民众参与和政府监督下运行,能较好的避免贪污、浪费,能较充分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因此能够增加资源运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

首先、通过开展社会活动促进民间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号召社区成员广泛参与是民间组织形成并蓬勃发展的直接有效途径。例如,组织社区健身娱乐志愿团队、组织居民参与邻里互助的志愿活动、组织参与社区环保的志愿活动等等。都能够有效的促使民间组织的形成与蓬勃发展。

其次、根除将民间组织作为政府工具的观念,真正视民间组织为“第三部门”,理顺政府与社区民间组织的关系。在观念上要尊重公众意志,重视公共权利,重视民间组织的社会代表性,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的沟通、理解和协商关系。

再次、培育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需要与政府职能转移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充分认识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积极鼓励、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使其成为社区服务业主体

社区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不仅解决了就业,也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同时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区服务是社区的事业,应该是由社区居民、机关部门、社区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社区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事业。充分调动社区内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本社区内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共同推动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首先,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如果居民的自我服务不能在社区服务中构成主体,社区服务只能算是一种名义上的存在,只能算是民政服务的扩大化,而谈不上实质上的转型。

其次,社区单位蕴藏着丰富的服务资源,如何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共同融入社区服务资源体系?政府在这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社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医院等等,和社区实行共建,实现社区资源共享。

再次,要特别健全利益机制和需求机制,利益机制和需求机制把社区内的各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强韧纽带。寻找各单位共建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动员、吸引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社区建设遵循的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城镇;农房集聚;建设模式;问题及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破解三农问题、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温州市委市政府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提出了加快推进全县农房集聚改造,抓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努力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让农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苍南县委、县政府根据温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目标于2011年完成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修编及30个农房改造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2012年底前全面启动各中心镇试点建设项目;到2015年完成50000户农房改造建设任务。

1、农房集聚概述

农房集聚是根据政府主导、村民自愿、操作规范、节约用地、统筹推进的原则,以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主线,尊重农民意愿,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有序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并按照“l+X”模式要求推进农房集聚建设,所谓的“l+X”是温州市正在试点的中心镇建设模式,它以镇为单位,按照现代化小城市的标准,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镇域总体规划的框架体系。“l”就是中心镇,在中心镇建设若干个以上规模、高聚集的大社区,‘X’就是在中心镇之外,建设‘X’个中心村社区。

本文以苍南县金乡镇底店村农房集聚社区建设工程、苍南县金乡镇星光社区农房集聚建设工程和苍南县矾山镇兰松社区农房集聚建设工程为例,讲述在苍南县农房集聚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的三种农房集聚社区建设的典型模式。

2、农房集聚建设典型模式

2.1净地建设模式

净地建设模式是完全在空地上进行农房集聚社区建设,不涉及旧村拆迁。由于净地建设模式的概念要求,净地转让必须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进行,因此净地建设模式适用于政府主导的农房集聚建设工程。

案例分析:苍南县金乡镇星光社区农房集聚建设工程

星光社区为金乡镇人民政府主导建设的一个农房集聚工程,该工程选址于金乡镇城西区块的净地上,东临金乡镇主要对外交通干道—龙金大道,南侧为金乡镇高级中学和人民法庭,建设工程总建设用地面积约10公顷。

该建设工程基地的土地利用性质为城镇建设用地,避开农保地,充分考虑了其近期建设的可行性;建设工程基地周边的道路设施及其他市政设施已基本形成,充分考虑了建设工程基地周边的设施配套情况;与此同时,该工程在规划布局上采用多层结合小高层住宅布置,并分三期进行实施建设,在工程造价和实用性上充分考虑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该建设模式由于在纯净地上进行工程建设,不涉及拆迁安置,在用地指标可以落实的前提下,工程建设相对而言容易启动,且在规划建设的档次上可自由把握,容易提升。但建设成本较高,给实施主体带来的压力相对增大,同时由于农房的异地集聚,改变了农民原有的生产生活习惯,使得农民难以适应。

2.2净地结合旧村改造模式

净地结合旧村改造模式为旧村周边有可建设的空地,但旧村改造一时难以启动,故通过政府征用旧村周边的空地,然后采用政府垫资形式实施农房集聚建设,让村民看到建设后的效果,转变农民的陈旧意识,然后带动旧村整体拆迁改造。

该模式适用于旧村周边有可建设净地,但旧村改造一时难以启动的农房集聚建设工程。

案例分析:苍南县矾山镇兰松社区农房集聚建设工程

兰松社区农房集聚建设工程位于苍南县素有“世界矾都”之称—矾山镇,工程建设涉及到矾山镇大埔山村的旧村改造建设工程,由于村民的意识等原因,旧村改造一时难以启动建设,因此矾山镇人民政府决定先启动建设大埔山村西侧的一块净地作为一期建设地块,然后通过一期工程的建设,带动大埔山村整村旧村改造,以达到农房集聚建设和改善旧村人居环境的目的。

该农房集聚建设工程体现了原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精神,让村民有种故土未离的感觉;并且通过农房集聚建设,带动了旧村改造,改善了旧村整体环境,完善了旧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通过旧村改造及宅基地的整理,腾出更多的用地空间用于下一轮的农房集聚建设工程。但该模式在工程前期征地和启动建设期间由于农民的思想意识所阻,可能会受到来自旧村的阻力,同时其一期的建设工程可能会在建筑间距、日照等方面与旧村衔接而受到干扰。

2.3纯旧村改造模式

旧村改造时机较为成熟,村民意思到位,利用纯粹的旧村拆建改造,从而达到农房集聚新社区建设,改善旧村人居环境的目的。该模式相比较以上两种模式,其建设要求较高,必须要在改造时机成熟时,村民意识到位、意见统一,并有可行的拆建安置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开展建设活动。

案例分析:苍南县金乡镇底店村农房集聚社区建设工程

该农房集聚工程位于苍南县金乡镇底店村,为金乡镇的“X”点农房集聚工程,由于该工程建设基地为底店村旧村用地,旧村建筑密度高,且周边无任何可建设空地,必须进行旧村改造才能实现农房集聚建设。该工程选址于底店村是由于该村在金乡镇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人均收入较高,村民旧村改造意愿强烈。

该模式与“净地结合旧村改造模式”相似,其规划建设应考虑保留旧村的人文特色和原有的旧村肌理;应充分体现村改造的拆赔政策与农房集聚政策相匹配,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合理;同时应做好旧村拆迁后,村民腾退临时安置事宜。

纯旧村改造模式是基于原旧村宅基地基础上工程建设活动,因此其用地指标相对容易落实,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延续了农民生产生活的习俗。但可能会受村民意识观念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整体的规划档次。

3、农房集聚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3.1建设主体承担压力大

从项目开展的情况看,所在的乡镇村干部既有成就感,又有畏难情绪。新农社区建设多数地方既要建新,又要拆旧,特别是拆旧需要对村民做大量的思想动员和矛盾协调等工作。同时建设融资、工程质量、新房分配等压力都非同寻常。

3.2建设资金筹措办法少

农房集聚社区建设资金投入较高,一般项目总投资均在亿元以上,高者达到十几个亿。作为建设主体的乡镇,主要采取土地出让金返还,同时通过担保融资和入住农民预缴部分房款来解决资金筹措难题。土地出让价格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农民预缴款数量有限,银行融资贷款门槛高,有些启动资金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从而影响了整体建设的进度。一些拆旧建新进行疏理改造型的试点,还需要承担村民临时过渡安置成本。根据测算,试点项目中多层的建造成本一般在每平方米1500元左右,小高层、高层一般在2500元至3000元。而农户一般建房的成本只有700至800元左右。

3.3土地保障难度大

由于土地资源趋紧,苍南县下达农房集聚建设用地指标较少,下山移民、地质灾害点移民除了补助资金低、土地置换难度大等共性的问题外,还面临着剩下的一定规模的自然村拆迁成本越来越高,山区农民因缺乏职业技能难以适应的问题。

4、相应的解决措施

4.1解决农房集聚建设资金短缺

新农房集聚改造建设的资金是笔不小的投入,对于工程建设来讲,尤其如此。为此,苍南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走出资金短缺的问题。

4.1.1政府先融资垫付建设资金

农房集聚建设资金的第一个筹措渠道是政府融资后垫付。遵循“面向新农村建设、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由财政垫付约30%资金,银行贷款70%资金,试点镇成立新农村投资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农房集聚建设资金运作。

4.1.2置换地块多余部分土地出让金

农房集聚建设资金的第二个筹措渠道是置换多余出来的部分土地出让金。在新社区建成后,通过政策宣传和搬迁激励政策,鼓励农民搬入新房。将村民搬迁后腾出来多余部分的土地出让后,将资金将滚动到下一个新农房集聚改造项目中。

4.2解决农房集聚建设用地短缺

像温州这样地处沿海,人口密度高、人均用地少的区域,开展宅基地置换国有划拨公寓的举措,在全国也比较少见。人多地少,没有土地,那等于是“无米之炊”,那么苍南县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土地来源问题。

4.2.1盘活“转而未供”的土地

“转而未供”的土地是指已经完成“农转用”,但是尚未供应的土地。据调查,对“土地进行清理,并盘活短时间内“无法迎娶”的土地,可以使苍南县在国有划拨土地十分紧缺的情况下“盘”出了一片新天地。

4.2.2形成“滚动开发”建设机制

新农房集聚社区建成后,政府通过政策宣传和搬迁激励政策等措施,吸引农民入住新房,同时得到置换出来的宅基地,滚动用于下一个新社区或者配套工程建设。另外,在宅基地置换国有划拨公寓的过程中,还会多换出部分土地来,这部分土地也可以用于下一个农房集聚建设。

4.3解决农房集聚建设拆迁安置问题

拆迁安置一直是农房集聚改造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使农民自愿拆掉自己的老房子,自愿搬迁到新房,苍南县在安置政策上,确定了三种安置方式供农户选择。第一种是以合法人口每人50平方米计算所得面积,独生子女按两人计算;第二种是按合法建筑面积l:l比例计算安置面积;第二种是按照合法宅基地 “l:3”政策的面积置换。在这里,充分考虑农民现有住宅情况,让他们选择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方式进行安置。通过以上3种的拆迁安置方式,让农民自愿选择,可以有效的解决拆迁难的问题。

5、农房集聚的意义

推进农房集聚改造集聚,是加快建设新市镇和新社区的主要载体和有效抓手,是一项发展增后劲、百姓添福祉、党委政府得民心的基础工程和德政工程。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拓展城乡建设发展空间,又有利于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推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中心镇、新社区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明洲.创新模式平衡利益扎实推进“两新”工程建设—海宁市农房改造集聚和农地制度改革的几点探索[J].浙江国土资源2010(6)

[2]沈维凤.杨柳.曹威伟论农村住房改建及其对策[D].湖南农业科学,2010(15)[3]蒋秋良,孔令维,陈龙飞.磐安县农村住房改造的调查与思考[J].新农村,2009(11)

[4]陈德荣.加快农房改造集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J].今日浙江,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