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指导思想
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区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心,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切实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创新社区环境,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新型社区,为城市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标准,超前规划。按照市委关于两室建设的意见,超前规划,严格标准,力争通过三年建设,使社区两室面积全部达到160平方米以上。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根据分类情况和建设标准,坚持从各社区的实际出发,科学决策,每年完成2-3个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个社区都要有新发展、新变化,不断提档升级,全面、整体地推进社区建设工作。
(三)共驻共建,整体联动。要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整合社会各种资源,通过机关对口帮扶、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广大居民群众自觉参与等各种形式,整体联动,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建管并重,强化管理。在抓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加深对社区的管理,把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服务群众、造福居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社区工作。
三、所需资金及筹措办法
办事处8个社区,除花园社区不用重建外,其它7个社区全部需要重建,按1200元/平方米计算,每个社区所需资金为1200元×160(平方米)=192000元,每个社区办公设施更新需5万元,活动室健身器材需要5万元,一个社区共需投入29万元,7个社区共需200万元左右。
建设资金按市两室建设意见,区财政投入60%,市财政30%,共建单位10%,同时通过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资金筹措机制,保证资金落实到位。
四、工作目标及实施步骤
总体目标:到年,力争8个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活动室用房面积不低于160平方米,每个社区都拥有一处设施完备、工作规范、环境优美、空间宽敞、服务齐全、标识醒目、办事方便的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彻底解决社区无办公室、活动室问题。真正把每一个社区都建设成为居民群众生活的乐园、温馨的家园。
依据上述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办事处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基本目标是:对育才社区、万达社区年内完成社区两室建设,并在年底投入使用,花园社区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硬软件设施,办公条件、活动室条件要进一步改善
第二阶段,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基本目标是:对果园社区、华融社区完成两室建设,并保证投入使用,黄金社区要通过上级支持和各部门配合,形成共建社区的合力,完善黄金社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阶段,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基本目标:要对韩庆坝、井坪两个新建社区完成两室建设,保证投入使用。并把社区相关服务设施统一列入社区建设规划中。
五、主要措施
为保证规划落到实处,要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积极因素,掀起社区建设新的。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社区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办事处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充分提高对社区建设的认识,加大领导力度,尽快形成领导重视、各部门参与、全社会投入的良性机制。从解决制约社区建设发展的硬件设施入手,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打好解决硬件设施的攻坚战,实现社区建设工作目标。
(二)落实责任,协调配合
要设专人负责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建立社区帮扶责任制,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社区内单位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幸福”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资源整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把安全社区建设与全镇各项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全镇群众安全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伤害事故发生。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安全社区标准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广泛宣传安全社区理念,积极推进镇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建立伤害监测、安全反应等工作机制,营造全民关注安全、全员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逐步提高社区安全促进和伤害预防水平,使全镇群众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环境显著改善,各类事故不断减少,为镇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力争到年底,把镇建设成为全国安全社区和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国际安全社区。
三、组织机构
成立镇安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和11个功能组。11个功能组分别是安全生产工作组、交通安全工作组、消防安全工作组、社会治安工作组、居家安全工作组、学校安全工作组、外来人口工作组、涉水安全工作组、农业安全工作组、监测评估工作组、宣传教育工作组。各社区、行政村也相应成立安全社区推进小组。
四、职责分工
安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
镇安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任务要求是:组织开展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确定工作重点及安全促进项目;制定安全社区建设规划与目标;制定安全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定期召开安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持续推动安全社区计划的执行;协调、整合社区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协调各个部门和工作小组的工作。检查各项安全计划执行情况及绩效评估,监督、修订和评估正在进行的工作。为各工作小组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支持;检查、评估安全建设促进项目执行情况及绩效,并提出持续改进计划;积极参与本地区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有关活动。
安全社区创建办公室:
镇安全社区创建办公室的任务要求是:负责“安全社区”创建的日常工作;配合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开展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工作;组织制定安全目标和计划;负责协调“安全社区”创建各专业组;制定“安全社区”实施方案;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全面实施创建计划;在工作过程中做好相关资料记录工作;组织评审社区安全绩效;为持续推动安全社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必要的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保障。
五、创建标准
(1)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
(2)有长期、持续、能覆盖不同的性别、年龄的人员和各种环境及状况的伤害预防计划。
(3)有针对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以及提高脆弱群体的安全水平的预防项目。
(4)有记录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5)有评估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6)持续不断地参与本地区及国家安全社区网络的有关活动。
六、创建步骤
(一)启动阶段:
1、镇政府决定启动安全社区建设;
2、邀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全国安全社区促进中心专家举行安全社区建设业务知识培训;
3、向全国安全社区促进中心提出安全社区建设备案申请;
4、整体推进安全社区建设,举行镇创建“国际安全社区”整体推进仪式。市、镇、各行政村、社区领导及居民、志愿者积极参与,并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安全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5、成立创建镇安全社区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创建目标。
(二)实施阶段:
1、落实镇创建安全社区工作方案,各功能组根据方案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
2、开展基本情况调查,摸清全镇安全情况底数。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意见箱、网上征集等多种形式,对全镇安全管理情况、安全现状以及不同人群对安全保障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调查和系统评价,分析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
3、建立镇伤害监测机制,开展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科学、全面地识别全镇设备、设施、场所的危险源,确定全镇的高危险人群、高风险环境脆弱群体,从而策划具体的安全促进项目,制定一套适合本辖区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安全干预措施。
4、开展安全社区创建的实践活动。建立安全社区网络,编制各类安全培训资料、宣传手册,更新完善安全文化、消防安全一条街、司法知识广场等,聘请20名信息员和100名志愿者,采取宣传栏、图片展、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社区建设相关知识,形成人人皆知、人人参与的良好创建氛围。
5、开展评审与持续改进活动。通过开展各类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开展伤害的统计与分析,对安全社区建设绩效进行评审。
6、积极参与国内外创建安全社区经验交流。定期邀请中国职业健康协会、全国安全社区促进中心专家进行指导、培训,到深圳等地学习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安全社区建设有关活动。
(三)全国安全社区申请阶段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社区评定办法》,向全国安全社区促进中心提交申请材料,邀请专家到镇进行实地考察评定。
(四)国际安全社区申请阶段
根据“全国安全社区”评审的建议进行改进,策划和推进国际安全社区促进项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社区准则,向世卫组织提交国际安全社区申请材料,邀请专家到镇进行实地考察评定。
七、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创建周期长。各相关部门要从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重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大局意识,相互配合,团结协作,齐抓共管。要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职责进一步细化,制定本专项工作小组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规划,并将责任落实到人。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找准创建工作的重点,把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和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化年”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和平安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紧紧围绕建设“500亿50亿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主线,加强安全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类事故与人员伤害,最终实现“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建设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四年迈大步”思路,年各项创建工作考核合格,2012年,街道达到市级安全社区标准。
二、落实责任,加强领导。
街道成立了创安”领导工作小组,根据创建安全社区工作需要。由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分管安全的副主任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综治科,具体负责创建“安全社区”活动的协调和日常督促、检查工作。由各村主任具体组织实施辖区内的安全社区创建工作。
三、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责
1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2工作职责:一是按照建设规范化安全社区的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落实责任。二是深入开展创建安全社区宣传教育,使广大居民提高创建安全社区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参与创建安全社区的各项活动。城建移民办、城管科、财政所、社会事务科、经济发展科、工商业发展科等科室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街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安办,由安办负责人易秋霖任办公室主任,街道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指导和督促检查村(居)委会、相关单位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开展。
四、安全社区建设实施依据
1.安全社区建设实施依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渝府发〔〕1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的通知》渝府发〔〕2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年全市安全生产重点任务的通知》渝办发〔〕45号)和《市安全社区建设评定标准(试行)以及《市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实施意见》府发〔〕20号)
2.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实施依据: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中国职业安全健康会出台的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及《安全社区评定指标(试行)
3.创建对象:城区以一个街道为单位开展安全社区创建。
评定分数达到70分为市安全社区创建考核合格;评定分数达到90分以上(含90分)达到市级安全社区标准。4.达标条件:经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组织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精心安排。安全社区建设作为提升公民安全意识,高度重视。提高社区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和伤害的重要途径,落实建设“平安实现“50亿目标、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基础工作,实现社会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一项惠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与健康的宏伟工程。街道把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把此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关键词: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018-02
前言
吉林省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的省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要的经济基础。近年来,吉林省通过抓好农村“三基”工程建设,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织力量,通过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依靠自身力量,把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扩散,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吉林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农民群众有序地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有效载体,让农民群众直接参与社区管理,表达个人意愿和合理诉求,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同时,也有利于开展农村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增强农村的自我服务功能,倡导社会互助,使农民群众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贫有所帮,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对于完善和深化村民自治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界定
新型农村社区是针对传统农村社区而言,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差距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提出的农村社区发展的新形式。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产业和人口结构多元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以社区共同利益(非家族利益)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和空间聚落。新型农村社区除了表现出传统社区的一般特征外,还会出现自己的新特征。如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农业生产的合作化、产业化,空间布局的集聚性,社会构成的异质性,社会交往的开放性,社区组织由行政归属型向利益归属性过渡等[2]。
二、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全省面积18.74平方公里,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山管委会、60个县(市、区);拥有621个乡镇机构,9 321个行政村,399.08万个农户。截至2010年,吉林省农村人口达到1 349.16万人。
2008年3月,吉林省委办公厅、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始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尝试。至2008年,吉林省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了一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建设风格的村镇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共启动1 127个自然村社区建设,占全省行政村12%。各县(市、区)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普遍成立了由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作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纳入年度责任考核体系。同时省民政厅还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的培训和宣传工作。陆续组织6批总计70人次参加民政部举办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培训班。民政厅还创办了“城乡社区”简报,及时刊登省内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3]。
2009年起又逐步扩大规模,建立了在全省范围内普遍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确定了“试验典型、探索功能、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总体思路,明确了开展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展了6个方面35类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共修建乡村道路、铺装巷道9 321公里,解决自来水733各村,建设秸秆气化站25个,新建沼气池16 446个,新建和改造房屋3.4万户,新修围墙156万延长米,建排水沟234万延长米,建公厕1 523个,新建垃圾站、填埋点6 901个,卫生所387个,文化站和图书室932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1 851套;发展合作经济组织1 969个,带动农户242万户。各实验县(市、区)还围绕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饮水、能源、物资供应、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困难,广泛实施了“四通”、“三改”、“三化”工程(即:“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改水、改厕、改圈”,主街路“硬化、亮化、绿化”)。有的地方还建设了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利用设施,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长春市各实验区在设施和环境改造上的投入总计超过3 000万元,公主岭市和扶余县的投入都超过1 000万元,桦甸市投入超过600万元。
三、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识模糊,“难”字当头。目前部分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片面认识或误区。觉得刚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号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于政策文件无所适从。同时错误地认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头换面,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外在形式。由于不少镇、村干部思想保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有畏难情绪,所以认为,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缺资金,硬件难达标;又缺乏人力,软件难到位。即使省级各种政策倾斜和扶植,也不能及时启动响应,错失许多推进良机[4]。
2.新型农村社区农业基础设施仍十分脆弱。在水利建设方面,仍没有启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各村庄90%的水利工程带病运行,绝大多数农田缺少配套灌溉工程。在农机方面,主要是总量不足,机具老化,全程机械化水平低。吉林省机械耕作作业水平为33%,机播水平为41.6%,机械收获仅为9.8%。在农业科技方面,主要是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不快,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吉林省农业科技财政投入仅占农业GDP比重的0.1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融资难度依然巨大。“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农业生产性投入和农产品加工业投资共需资金7 000亿元,其中需要金融资金4 200亿元,去除财政支持,缺口仍需3 000亿元以上。农村金融融资难度不断加大。一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的金融机构正逐步减少,大部分调往省外和优质龙头企业。二是农村贷款利息高,负担重,如吉林农村信用社给有些地区农民的贷款年利率达到10%以上。这对农村经济发展将受到更大制约。
4.新型农村社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落后于城镇居民增长。2000年,吉林省农民收入降幅达到10.5%,直接原因是粮食减产、价格下跌,深层次原因是收入结构单一,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增收机制。而城镇居民收入却持续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倍,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达33倍。2008年,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69:1。
四、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发展对策
为推动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农村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因此,必须动员群众广泛参与。首先,可以通过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出台相关政策,使群众认识到与切身利益相关;其次,可以通过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知识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素质;再次,通过制定村民公约、组建物业委员会等形式尊重村民参与权与监督权,从而强化农民的自觉参与。
建议二:因地制宜、梯次发展。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地区具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分类指导,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对策,多层次的推进。同时,要坚持分期建设原则,不能搞“”。要把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把传统农村改造与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建设上要量力而行,遵循基础建设阶
建议三:整合资金,多方联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吉林省情况较为复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单靠政府一方投入难易保证资金充足和建设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整合政府、企业、社区、农户多方联动的资金链条,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多方联动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6]。
建议四:健全机制,科学决策。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保证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项重大决策科学合理,健全各类责任制,建立以农村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
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并不是单一的社会发展问题,无法在单一学科中求解,而是需要运用系统论观点在“社会-经济-农村社区”这样的复合系统内求解。在吉林省这样的农业大省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同样也需要政府、社会、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居民进行共建,并不断摸索其发展的规律和模式,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立群.当前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行政与法,2007,(6).
[2] 王杜春.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3] 李恩.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J].管理学刊,2011,(7).
[4] 罗云华,程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诌议[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居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以发挥功能、服务社区为方向,切实加强社区文化中心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定期督查、分类指导原则。要坚持持之以恒,定期督查,全面普及。同时,充分认识不同社区文化中心的特点和问题,甄别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切实提高社区工作水平。
2、培育典型、梯次推进原则。要按照“树典型、带中间、促后进”的思路,重点扶持一批典型社区文化中心,充分发挥其示范导向作用,抓点促面,梯次推进。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要立足社区实际,不断探索完善督导工作机制,既要推动工作开展,又要力戒形式主义,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力求实效。
三、督导内容
1、对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督查,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设施的管理与使用,活动的开展与公示,图书登记与借阅管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管理与使用,文化中心的利用率与效能等。
2、对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使用进行指导,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社区文化中心提高管理水平。
3、针对社区需求,对社区图书管理、社区文艺队伍进行定向辅导、培训,提高社区工作水平。
4、对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推广经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
四、督导方式
由区文化局、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分别抽调人员组成督导工作小组,每季度对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督导,主要方式如下:
1、选择督导。采取抽查方式(不通知各街道),有选择地对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实地督导,侧重于管理使用效能一般的社区文化中心。
2、专题督导。对图书、共享工程、文化辅导培训或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督导调研,邀请辖区街道文化员参与。
3、联合督导。与区政府督查室联合对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实地督导。
4、交叉督导。邀请文化员互相交叉,参与社区文化中心督导,相互学习,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