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
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
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初中生心理现状
初中是青少年心理状态最为微妙的时期,该时期人群正接受从懵懂到理性的过渡阶段,因此其心理状态多半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相信自身判断,急需认同却又不屑于他人认同的矛盾时期。该时期青少年心理普遍较为脆弱,却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典型矛盾且极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的重要时期。针对该时期青少年心理状态的分析,众多专家人士认为,自我中心是意识完善的过程,青少年借由确定自身价值来形成初步价值观,并借由该价值观审视并权衡周遭事物价值,因此于此时期梳理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养,可有效导正其三观建设,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培养价值
初中生心理建设价值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其心理健康培养必将具有实际的社会价值。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养的重要手段,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而这其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是教育引导受教群体的重要组成。其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素质培养,以尊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实现对青少年思想的建设与加固,从而使青少年以端正积极态度应对群体生活,并由此实现自身存在价值。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针
落实心理健康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针的目的所在。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单凭传统的价值思想灌输显然力度不足。因此,考量当前受教群体思想的活跃性及心智的成熟度,采用更科学的理念渗透于教育引导更加重要。对此,本文认为,首先应保证教育群体拥有良好的引导心态,以平等视角对待受教群体,重在教育引导,以尊重为出发点,才能有效建立二者间的互信关系,便于进一步沟通引导。其次,应实现肯定与包容并存,理性与理解合作手段,肯定学生正确的积极思想,疏导偏激错误观念,以实事求是为主,以榜样教学为辅,力求生动扭转学生观念,使其分清善恶曲直,从而有效建立自身思想观及价值观。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以平等引导角度出发,实现尊重下的交流互动,从而确保从学生接受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心里健康建设。
参考文献:
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重点目标的教学则是低效率的教学,目标错误的教学是害人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评价的作用。目标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对教师则有管理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课是目标明确、妥当、主次分明的课,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能够善于确定有效目标,也能有效完成目标,并且善于用目标来激励学生,用目标引导教学展开的教师。而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也必定具有目标意识,并具有不达目标决不放弃努力的决心与意志。
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目标导向×教学效率=教育效果。该公式表明:目标导向如果是正确的,刚取得正向教学效果;如果目标导向是错误的,取得负向教学效果。在前者情况下,教学效率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在后者情况下,教育效率越高,则越是帮倒忙。这表面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首先得选对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教育方针,必须坚持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具体表现,从根本上说,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务必做到以人为本,以满足学生正当学习需求为前提。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长远目标与眼前目标的关系。如果不顾整体盲目选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样也是不正确的。从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上。应试教育是偏离教育方针、课程标准要求,以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标,以提高应试技能为教学目标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标,以知识、情感、觉悟三位一体为教学目标的教育。因此,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学并不是目标不明确的教学,而是偏离正确目标的教学,其负面效果就是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目标不仅有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它起着激励的作用。目标的实现就是需求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多层次的,知识的增长、技能的习得、情感的满足、观念的形成、个性的发展都是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实时,要兼顾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偏爱知识的积累,有的人喜欢技能的提高,而有的人希望有探究的过程,还有的人则想常有表现的机会。因此,对等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的测重点是不同的,既要满足学生偏爱的目标需求,又要引导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需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用目标的全面性来激发学生,目标越明确越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目标具有方向性,但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考虑完成目标的操作性。一般来说,问题的解决、习题的训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最主要的环节。而讲解、对话、讨论则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的方法。把目标细化成问题、练习,使学生有了具体的操作方式,攻破一个问题、做对一道练习,就进行表扬、鼓励,就能实现目标的激励功能。
目标的导向是优化教学的前提,目标的激励使优化教学不断生成,而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进行评价,通过反思、调整、完善,才能真正使优化教学得到实现。长期以来,教师只是努力地去完成教学目标,因为这是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责任。但很少教师能对自己的课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优化教学的实现只能在动态中实现。这个动态不仅仅指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而是指教师的课一堂比一堂课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样适用于教学。没有努力是不可能更好的,认真地备课,有激情地上课是一中努力,但要使自己的课不断增值,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每一堂课,反思每一堂课,才能明确下一堂课应改进的地方,也能使自自己做得更好。这个评价、反思的过程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实现得怎么样?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因在哪里?这个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的过程是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前提。也是使优化教学在动态中实现的必要环节。
近日,我校召开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再动员大会,在本次大会上刘副校长宣读了《杏花岭区羊市街小学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党支部李书记做了动员讲话,讲解了此项活动的目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作为一名教师应牢记了党的宗旨,党员义务和权利,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意识,永远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我的体会是主要从几个方面:
一、爱岗敬业、廉洁从教、热爱学生,在师德修养方面争先创优。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烈的自我完善意识和创新意识。面对学生,要保证一颗平常心和赏识的心。作为一名教师应牢记了党的宗旨,党员义务和权利,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意识,永远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应该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通过学校党支部组织全校老师学习,触动很深,体会也很深刻,使我进一步深化了认识,并提醒自己,务必真学实做、踏实苦干,立足岗位。:
二、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育的职能及如何进行教育的认识问题,往往对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以至整个教育过程的成败起到一种先入的决定作用。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要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重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树立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观。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级课题实验研究,敢于研究。
三、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相互讨论问题,允许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民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和师生关系,注意发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潜能。我想,教师最重要的还是上好每一天的每一节课,我在常态课中,要精心准备,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每堂课后要认真思考和总结,一定要坚持写好课后记,这是老师很重要的一笔教学财富,争取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
陆费逵(1886-1941),复姓陆费,名逵,字伯鸿,号少沧,祖籍浙江桐乡,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活动家。陆费逵出身书香门第,是清朝《四库全书》总校官的后裔,其母是李鸿章的侄女。他自幼受到清末新思潮影响,弃读经书,改研史地、算术等新学。1905年,他在上海昌明公司、文明书局任职;1908年应聘到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工作;1909年主编著名的《教育杂志》(中国第一个专业教育刊物);1912年,陆费逵创办了中华书局,这是继1897年夏瑞方创办商务印书馆之后又一家我国经营历史最久、出版书刊最多、影响最大的私营企业,陆费逵任中华书局局长、总经理达30年之久。1917年5月,他与黄炎培和等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担任议事部议事员。陆费逵一生重视教育,毕生以普及教育的思想从事出版工作,他不仅创办、主编了教育刊物,还出版了《教育文存》和《世界教育状况》等大量教育论著和中小学教材,自己曾当过校长、教师,写过许多宣传教育救国的文章。他还积极为清末的教育出谋划策,如倡导职业教育、女子教育、改革学制、统一国语、提倡白话文等,思想新颖,富有革新精神,曾在上海引起很大轰动。
秉持“实利”理念
开辟“职教”先河
在近代中国,对于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见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难以形成定论,陆费逵对国民教育方针的关注始于1912年4月,时任教育总长的向陆费逵征询教育方针问题,陆费逵就以民国教育方针当采实利主义作了回答。后来陆费逵读到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书》后,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对于此问题的理论言说。他认为,教育方针的确立不能超越政治,而应合乎国家现实与世界潮流。陆费逵指出,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书》一文中所表达的民国教育方针当为军国民、实利、公民道德、世界观、美感五个方面,而唯独对维持生计的职业教育没有提及,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于是,他便撰文强调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以“实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指导原则。不久,陆费逵发表了《民国教育方针当采实利主义》一文,全面论述了实利主义的目的与功能。
首先,他提出实利主义的职业教育可以救国救贫。近代中国自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腐朽,中国陷入了民穷财尽的边缘,也逐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受到延滞。在此境况下,中国先进分子努力寻找救国救民之道,陆费逵对于近代中国的这一局面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经济实力,而贫穷则是国家的最大隐患。正是因为中国经济衰败,国民穷困潦倒,才使得帝国主义有机可乘,大肆侵略。因此,陆费逵扛起了“职教救国”的大旗,并且主张用实利主义的理念指导职业教育。
其次,他认为以实利主义为指导理念的职业教育是沟通“劳心”与“劳力”者的桥梁。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劳心”与“劳力”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级,而陆费逵认为,这两大阶级是可以互相沟通的,其桥梁就是实利主义教育,因为凭借实利主义可以使普通人获得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而优秀人才则能发挥管理监督的特长。他对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属性进行分析后指出,下层民众虽然吃苦耐劳,但知识贫乏;上层精英则天性软弱,虽有满腹经纶,但却没有谋生的能力。如果这两大阶级的对立不加以解决,国家的命运将难以改变。
最后,以实利主义为指导的职业教育可以使人自立,养成高尚人格。为了养成国民高尚人格,陆费逵从“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基本理论出发,主张“衣食足而后知礼仪,饥寒不免,则道心变成盗心矣。”陆费逵对实利主义目的与功能的全面阐释,打破了当时人们对实利主义教育的误解,在他的影响下,民国初年的职业教育宗旨明确规定为实利主义,于是许多实业学校涌现出来。可以说,陆费逵对实利主义目的与功能的理解开创了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先河。后来学者曾做出这样的评价:“近代建立在工业基础上以解决谋生为群众服务需要的教育,先后虽有多种名称,而实质乃是职业教育。”
借助“职教”契机 促进“人才”培养
诚然,陆费逵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关注大大改善了当时人们的偏见。但是,他对中国教育的理解并没有止步于职业教育。陆费逵认为,职业教育只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培养必须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要让中国的教育发展起来,还必须重视国民教育和人才教育等其它方面。1911 年,陆费逵在为《教育杂志》增刊《世界教育状况》作序时,首次提出“国民教育、人才教育、职业教育三育并重”观点,并在之后的《论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当与国民教育并重》一文中对此作了系统阐述。
陆费逵首先从正面论述了我国兴办职业教育必要性的原因。中国人从失败后,开始认识到日本这一“撮尔小国”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迅速强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普及国民教育。于是,人们思想上开始十分重视国民教育,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国民生产生活技能的欠缺这一重要问题。当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盛行之时我国的“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几在摒除之列”。陆费逵认为,要使国民富裕,首先需要兴办职业教育。这一观点与他对职业教育功能的深刻认识有直接的关系。
陆费逵还从当时实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论证实施人才教育、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欲救国家危亡,决不可以离开“人才”和来自于实业教育的“款项”。从三者对比来看,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比国民教育尤其至关重要。接着他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教育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人才教育的基础,发展职业教育是兴办国民教育、人才教育的基础。中等学校办理不善,无人才无款项,此一因也;高等专门学校、职业学校廖若晨星,人才款项两俱消乏此二因也;实业界人才款项缺乏,兴办的企业少用人少,此三因也。最后,陆费逵从投资和收效两个方面比较得出,兴办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比发展国民教育花费少、收效“弘且速”。从这一根据出发,他建议当时我国教育经费六成办普通教育,二成办人才教育,剩下二成办职业教育。
应该说,陆费逵对职业教育在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的确立,打破了民国初年只重视国民教育的观点和做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费逵在对职业教育作了充分肯定的同时,并没否认国民教育的重要意义,他曾明确地表达过这一点,他说国民教育“特百年树人,为国家长治久安、日进文明之大计,轻视固不可,摒弃百事而仅从事于兹,则尤不可也”。由此可知,职业教育与国民教育在社会发展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都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陆费逵的这一论断,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表明了他对于中国教育体系结构的全面考虑。
标榜“德性”立业 拓展“职教”视野
陆费逵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同时他还是民国时期一位成功的出版家。由于他对出版行业有着执著的追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使他在当时的出版界赢得了崇高的地位,他以自己成功的职业实践熏陶教育了周围的人。陆费逵在全面论述职业教育的同时,还提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他认为各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必须对各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陆费逵拓展了职业教育的视野,为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