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社区创建材料

绿色社区创建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社区创建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社区创建材料

绿色社区创建材料范文第1篇

新的世纪,我们渴望干净的地球,渴望健康的地球,渴望环保的家园,渴望绿色、健康、卫生的社区遍地开花……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为了保护地球的绿色,为了子孙后代,消灭污染,保护发展环境。在此,我们发出倡议:

1、使用无磷洗涤剂。含磷洗涤剂使用时会使大量的磷进入城市水体,引起水质下降,水体变黑变臭。我们可以选购“无磷”洗涤剂,减少污染。

2、请随手关紧水龙头,提倡一水多用。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吨水。随水关紧水龙头,乃是举手之劳,而一水多用更是节约用水的具体表现。

3、请将再生资源分类回收,注意及时回收废塑料制品。

4、请少用一次性制品。一次性制品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也浪费了大量保贵资源。“一次性”物品,我们实在消费不起了!

5、请选用环保建材装修居室。很多人在住进新装修的房子后,会感到头痛、恶心等,这都是装修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引起的。(如使用了含苯等有害物质超标的材料)因此,在此提醒您,在装修时尽量使用环保材料。

6、拒用野生动物制品。如不穿珍稀动物皮毛服装,尽量穿天然织物;拒食野生动物;在野外旅游,不偷猎野生动物等等。

7、提倡选购绿色食品。

我们相信,总有那么一天,绿色环保将会在我们的每一个角落闪烁醉人的星光

环保倡议书二

领导、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蓝天碧水、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优美家园,但是废气、污水、白色垃圾、重金属侵蚀了她,环境污染已危及到人类的健康与生存。有谁会想到,那些泛着刺眼的白色的饭盒会污染多少土地?有谁会想到,那些废弃的塑料袋飘散在风中,会污染多少城市和乡村?

保护家园,就是保护自己;热爱家园,就是热爱生命。我们要用爱心去关注环境的变化,用热情支传播环保的观念,用行动肩负起环保的重任。几年来,我校精心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营造人文、和谐的育人氛围、拓展各种渠道,普及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文明。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样荣获第三批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杨一彪书记荣获第三批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优秀教师称号。现在我市正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为此,特向全校师生发出以下倡议:

1、以节水为荣――随时关紧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2、以节电为荣――省一度电,少一分污染,多一分贡献。

3、以节粮为荣――爱惜粮食,让节俭美德代代传。

4、珍惜纸张――参加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

5、养成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乱倒废弃物。

6、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能源,维护环境整洁。

7、爱护一草一木――做绿色使者,保持空气清新。

绿色社区创建材料范文第2篇

广东省深圳市是全国目前唯一达到所有新建建筑都100%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城市。为了打造绿色建筑之都,深圳的绿色建筑已发展到由单体建筑向光明、坪山两个新区全区域延伸,由中高档商品住房向普通保障性住房延伸。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或将成为绿色建筑样本。

未来保障房均为绿色建筑,在全国率先推广

2010年,深圳市出台规范文件,率先在国内强制推行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龙华保障性住房项目成为全国第一个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未来5年,深圳将安排24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年内将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6.2万套,新开工3万套、竣工1万套。这将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由中高档商品住房向普通保障性住房延伸,形成惠及全市人民的绿色住区,实现绿色建筑进入寻常百姓家。

深圳今年史无前例推出5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相当于过去30年建设的总和。根据要求,首先保障性住房建设单位要将绿色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的增量成本计入保障性住房工程造价,并将其列入工程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中。在设计中,设计者要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对保障性住房进行设计,并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技术措施以及拟选用的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的使用范围、种类、尺寸、数量、强度、执行的行业标准及其他技术指标等。4月21日,深圳市首次召开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部署“十二五”特别是今年住房保障工作,会议下发了《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5年)(送审稿)》和《深圳市住房保障2011年度计划(送审稿)》,其中保障房绿色建筑是重中之重。

目标精细化

为了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深圳目前已经做到所有新建建筑都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要求,是全国唯一达标率达到100%的城市,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9个百分点。

“100%达标率”源自于一系列法规的保障,并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绿色勘察、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评价和绿色物业管理等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绿色建筑国家和深圳地方“双认证”评价标识工作全面启动。目前,深圳市组建了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绿色建筑咨询委员会和全国首家城市级绿色建筑协会,加强绿色建筑咨询,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免费认证。经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深圳市可开展国家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认证工作及深圳市级绿色建筑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7个项目通过国家绿色建筑认证,其中8个项目为最高级别三星级,其中有11个为2010年以来开展的绿色建筑“双认证”项目,认证的力度和规模全国领先,标志着深圳市绿色建筑认证制度已经正式“落地”并全面实施。

深圳目前共有63个项目列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涉及建筑面积928万平方米,投资额362亿元。此外,还有37个项目被授予市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园区。深圳市对保障房绿色建筑开发非常重视。每年均以市政府名义组团参加国际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大会,主管副市长亲自带队,并多次在大会主会场演讲。从2007年,建立了“深圳市推行建筑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联席会议制度”,副市长为召集人,发改、财政、国土、规划、建设、贸工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深圳在推动绿色建筑市场化方面,一是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将项目向全社会公布,同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鼓励社会主动建设绿色建筑项目;二是开展绿色建筑认证工作,给通过认证的项目给予证书或牌匾等荣誉,并同时将绿色建筑市场规范化。

保障房建设资金一直是各省建设保障房的头等大事,深圳市从资金方面进行了保障。目前设立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均从墙改和散装水泥基金中安排上千万元,用于绿色建筑、建筑节能的政策研究和标准制定以及示范项目补贴。建立了可研报告绿色建筑专篇审查制度,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在可研中落实推行绿色建筑的资金。

从2004年颁布《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开始,深圳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政策,自2006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建筑节能总量累计已节电31.4亿度,相当于2009年深圳市全社会用电量的5.5%。节电量折合为节省燃烧标准煤119.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18.8万吨。

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规范体系是深圳市政府的重中之重。截至2010年,共颁布《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等绿色建筑相关标准28部。初步形成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涵盖绿色勘察、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监理、绿色建材、绿色评价、绿色营运和绿色物业管理等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标准规范体系。

项目重点化

为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深圳市一直在探索如何以低成本、适用技术实现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目标,并在很多项目中付诸实施。

2010年,光明新区6个项目采用了成熟和符合南方气候特点的技术措施,通过优化设计,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平均不到60元/平方米,其中4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增量成本仅为34.3元/平方米。深圳市目前以光明新区为试点,在15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全力推进绿色建筑示范区的建设,区域内所有新建建筑均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深圳市光明新区紧紧抓住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投资、土地整备、建设四大环节,建立开发建设绿色新区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投融资平台,增加资金来源,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绿色建筑成本较高,但事实上,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技术手段,绿色建筑其实并不昂贵。以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科大楼为例,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示范楼、国家建筑技术示范楼、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建筑和能效标识三星级建筑。建科大楼整体造价约为4300元/平方米,相对于同类办公建筑,节省了约1/3的造价。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住房保障处有关负责人认为,探索高品质、低成本、可复制的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不等于昂贵的建筑,在绿色思想的指引下,只要将可行的绿色内涵附加,保障性住房建设绿色建筑成本和品质都可兼顾。

深圳保障房绿色实践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是:“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项目将实现100%达到《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铜级标准,打造10个绿色低碳生态示范社区,推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垃圾减排技术,实现30%保障性住房项目应用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技术产品。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对象主要为低收入和“夹心层”,在推广应用绿色建筑中,必须探索应用低成本的技术和产品,结合深圳市气候条件,深圳市保障性住房项目将主要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及中水、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和垃圾减排技术的应用,确保住户用得划算。特别是研究探索绿色建筑应用于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中的需求差别及相关量化指标,为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应用绿色建筑探路。此外,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将建筑工业化作为从根本上推动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和绿色施工,不断提升建设行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建筑构配件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进一步降低建筑业生产环节资源和能源消耗,实现建筑业低碳化。

2. 唐山:“绿色星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力争“示范全国”

从今年起,河北省唐山市开始实施“绿色星级保障性安居工程”, 所有新建保障房均为绿色建筑。目前,唐山已落实11万套保障性住房,超全省高限任务指标40万套的1/4。唐山还高调亮出“全省领先,示范全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为把保障房全部建成“绿色星级保障性安居工程”,唐山市在谋划和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牢固树立“精心、精细、精致”的理念,围绕提高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品质,组织编制了10多项技术标准和图集,覆盖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同时,参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建立了符合唐山实际的“绿色建筑”一至三星标准体系,全力打造绿色保障性安居工程。

科学做好“绿色”谋划

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一星级绿色建筑平均单位建筑面积造价约增加70元、二星级增加140元、三星级增加210元。为了全面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品质,唐山市决定将所有新建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都建成“绿色星级保障性安居工程”。绿色建筑的创建,认真做好前期“绿色”谋划至关重要。

专题攻关,组建高水平的课题团队。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编制技术导则作为重点科研课题全力推进。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有关处室、站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抽调30多名专家组成课题组进行技术、政策攻关。经过13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编制出内容丰富、涵盖全面、技术适当、经济合理的技术导则。

夯实基础,全面深入开展基础调研。为使编制的技术导则全国领先、贴近实际,课题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开展基础调研。他们组织专家到成绩突出的青岛、广州等市考察学习,加深了对技术、政策、组织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邀请绿色建筑理念领先、推进较快的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有关人员就绿色建筑与保障性住房有机衔接问题做专题报告。

博采众长,组织高水平的专家评审。在编制完成5部技术导则初稿后,课题组分门别类提交给唐山市知名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相关单位征求意见。经多轮论证后,进一步修订技术导则。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5月专门组织省内外保障性住房政策、设计、施工、节能、电气、设备、绿色建筑等方面的专家对唐山的技术导则进行评审。唐山市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导则又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图表说明】2011年5月20日《燕赵都市报》

夯实“绿色”技术基础

绿色建筑的创建必须从立项开始,贯穿于设计、施工到使用的全过程。因而,唐山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先后编制了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装修设计、绿色施工导则、图纸审查、装修施工、材料检测技术标准、质量监督要点、工程实体质量分套验收细则和保障性住房户型图集等十多项技术标准,覆盖了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的全过程,保证了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质量和品位的全面提升。

编制并实施《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导则》。坚持“小套型、功能全、精细化”原则,满足“经济、适用、美观、安全”基本要求,使用面积系数不宜低于70%,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平方米。应配套建设老年住宅、无障碍住宅及其他功能性住房。出入口应在公交车站点500米距离内。应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12层及以下均应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12层以上太阳能热水系统总住户数使用率不低于50%。住区内宜选用太阳能路灯。装修设计应与住宅主体建筑设计同步进行。

编制并实施《保障性住房室内外装修设计导则》。要求保障性住房的装修设计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简朴、庄重、不豪华装修”的原则,符合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要求保障性住房的装修材料和配套设备设施选用绿色环保、低污染、低能耗、高性能、高耐久性产品。

编制并实施《保障性住房绿色施工导则》、《保障性住房装修施工技术导则》。要求建设、施工、监理等各方主体分别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对扬尘控制、噪音与振动控制、光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土壤保护、建筑垃圾控制,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节材和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及施工用地保护等提出明确要求。从防水、抹灰、吊顶、轻质隔墙、门窗、细部工程、墙面铺装、涂料、地面铺装、厨卫设备以及管道安装、电气安装等方面,明确了室内装修施工及质量要求。

编制并实施《保障性住房工程实体质量分套验收导则》。明确验收的组织单位、条件、项目、程序及分套验收监管;对室内空间尺寸,外墙、外窗和屋面防水、抹灰、吊顶,门窗、低窗台防护及栏杆、护栏,顶棚及墙面装饰,地面铺装,给排水管道、卫生器具,电气、燃气,橱柜、窗帘盒、窗台板等安装工程验收内容、质量要求、检查方法及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个“绿色”项目达到二星标准

马驹桥、学警路、边各寨项目是唐山市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项目,均严格按绿色建筑标准组织设计。已开工的马驹桥项目将成为唐山市第一个绿色保障性安居工程住宅小区。该项目总占地面积241.23亩,总建筑面积64.8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4.1万平方米。已完成的施工图设计理论上满足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二星标准。

在节地和室外环境方面:马驹桥项目位于唐山市中心区西北方向,东邻凤凰新城(唐山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对唐山市气象数据进行分析表明,全年约有两个时段可利用自然通风满足室内舒适性要求,分别为4月中旬至5月底、8月中旬至10月底,且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均在50%~60%之间。通过优化规划设计,将住宅自然融入城市生态圈,使城市生态系统与住区绿色生活圈相连。综合考虑植物的存活率、喜阳喜阴、遮挡视野、采光等多因素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唐山市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特色植物景观,乔木、灌木、草结构合理搭配,形成微生态环境,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小区宅间绿地多采用透水地面形式。

在节能和能源利用方面:马驹桥项目建筑物体形系数、窗墙比、屋面及山墙传热系数、窗户传热系数等,均达到绿色建筑控制指标要求。设计理念中尤为重视借助通风、采光等模拟技术优化规划布局、建筑平面及外遮阳反光板等建筑构件的设计,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效果优先利用被动式手段。项目增设太阳能热水系统,能为50%以上的社区住户提供太阳能热水。在保证照明方式合理性的前提下,社区内公共区域优先选用高效的节能设备。采用节能型控制方式,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均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目标值。

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马驹桥项目充分结合区域的给排水、水资源、气候特点等,对建筑水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确定非传统水源的利用方案即采用雨水回收系统,并设置专用的雨水调节池及沉淀池。收集屋面雨水,经处理保证水质后广泛应用于绿化浇洒及场地冲洗。采用浅草沟、渗透性铺地材质、渗透或穿孔雨水排放管等有效措施,降低场地雨水径流系数,最终达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的要求。绿化灌溉采用喷灌或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涌流灌和地下渗灌,与地面漫灌相比可实现节水50%~70%,比喷灌节水15%~20%。

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本地建材(距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利用率占住区建筑及配套设施材料总量的70%以上。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选用具有可循环使用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金属材料、玻璃、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等,在该项目均有不同程度体现。制定严格的施工方案进行绿色施工管理。制定废品回收计划和方法,对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产生的垃圾、废弃物现场进行分类处理,对各类材料合理再利用或回收处理。

在室内环境质量方面: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建筑自然采光充分满足《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关于居住建筑采光系数标准值的要求。对室内风环境的控制,采用CFD方法分析室内自然通风,并以室外风环境模拟的压力分布图,作为室内自然通风窗口的压力边界,分析建筑设计室内自然通风状况,并合理优化以满足《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技术要求。

在运营管理方面:制定垃圾管理制度,防止垃圾无序倾倒和二次污染。采用密闭式垃圾容器有效地避免环境污染。建设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和信息网络子系统。在小区楼座弱电间内设置电视光端机房。有线电视系统采用“分支―分配”或“分配―分支―分配”等方式配至各户。对讲主机设于首层门厅外。住宅楼其他入口(如车库通向住宅楼的门)所设的对讲分机,具有刷卡、密码开门、呼叫功能;凡设有室外对讲机的门口,门锁均可由住户远控或住户输入密码开启。在小区首层设置消防控制室(小区内综合考虑)。部分住宅楼公共区设烟感、声光报警,汽车库设置温感火灾探测器等。小区设四套停车场管理系统,具备读卡、出入栅门自动控制、使用过期车卡报警、物体堵塞验卡机报警功能。

3. 江苏:12个保障房项目批量通过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评价

2011年4月1日,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意见》规定,从2011年起,各地新建的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一律按成品房标准建设,并按国家和省居住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建造,引导鼓励保障房创建绿色建筑。据悉,保障房创建绿色建筑,江苏是全国第一个提出的。

绿色社区创建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住宅 景观设计绿色建筑节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20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质的飞跃,伴随着这些变化,消费者对住宅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适合“居住”,而是住宅小区的环境、居住功能甚至生态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体现在了建筑设计理念的变迁上,我国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理念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刚开始的简单的“坐北朝南”到后来的“亲水近水”,再到现在的“绿色建筑”,而且并朝着智能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一、何谓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在概念上主要包含如下几点:(1)节能,在这里主要是强调要我们减少各种各样的资源浪费;(2)保护环境,在这里主要是强调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数量;(3)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的使用空间要做到“适用”、“健康”、“高效”。绿色建筑从设计、建设、使用、维护到拆除每个环节都有各种各样的节能及环保要求。这意味着在设计阶段就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的利用,还要尽量地降低建设过程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且确保建筑在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低耗、舒适、健康的空间,并全力降低拆除时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程度。

绿色建筑应遵循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坚持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和科学程序。

绿色建筑除满足传统建筑的一般要求外,尚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关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其意味着不仅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并利用环境因素,而且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营管理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并使拆除材料尽可能再循环利用。(2)适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在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形态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3)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4)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

适用统筹兼顾原则。考虑到促进生态和谐的总方针策略,我们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还要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总体,将这种生态理念应用到绿色建筑的设计中来,以此对小区进行布局的规划,楼房构造的设计,节能减排。无论是对空间的配置还是绿化系统的设置都以“促进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展开设计工作,在这个大“总体”中尽可能的面面俱到,以实现整体性、共生性、反馈性的统筹兼顾式绿色设计。

适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以人为本”是建筑的核心,是建筑的灵魂,人才是建筑的最终使用者,建筑是冰冷无声的,人给予了他“生命”,因此我们创设绿色型建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造福于人民,提供给居民一个高效、环保、舒适的社区生活环境,在建筑给予居民庇护的同时让自然融入居民的生活,回归自然地净化,给心灵一片净土。确保了安全,愉悦了心情。为了实现这份美好的规划,就需要绿色设计充分发挥它的积极能动性,以建筑为媒介和桥梁,在人与自然中贯穿一气。融入人文精神,保护历史遗留文化古迹,尊重历史,尊重先人智慧的结晶,在社区中进行社区历史文化的宣传,对传统的故址予以保护。

设计要点

确保人的健康。以人为本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最根本原则,因为人才是住宅的最终使用者。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居住在住宅里的人的健康,这要求室内的空气质量、热环境、声环境以及电磁场辐射等因素均不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尽量采用采用无毒材料,比如墙和吊顶使用不会释放有毒气体的涂料,选用不会释放甲醛建材,装修地面时采用陶瓷、硬木等硬材料,避免大量使用木制品、地毯、涂料等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的材料。合理组织室内自然通风,这也有利于节能,改善室内的热环境、声环境,提高居住的舒适性。

水的质量是居住在一个小区住宅品质的重要方面,因此提高水质量也是绿色建筑设计所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如果条件允许,可直接采用直饮水。还要改善室内采光,这既有利于人体的身体健康,同时有节能的效果。

节地与室外环境。(1)建筑场地: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有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原有场地上的自然生态条件,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2)适当提高建筑的建筑密度,强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高效利用土地,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3)降低环境负荷,利用园林绿化和建筑外部设计以减少热岛效应。(4)绿化:采用生态绿地、墙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多样化的绿化方式。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结构,以起到遮阳、降低能耗的作用,合理配置绿地,达到局部环境内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降低污染和隔绝噪声的目的。

墙体保温方面。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实心粘土砖作为墙体材料,“秦砖汉瓦”的概念根深蒂固,对能源和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近几年,各地均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墙体材料更新:在粘土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多孔砖,按节能要求改进孔型、尺寸;根据当地资源条件,用粉煤灰、煤矸石、浮石和陶粒等生产各种混凝土空心砌块;充分利用加气混凝土优良的保温性能条件,广泛用于框架填充墙及低层建筑承重墙的施工;复合墙体作为能满足较高绝热要求的主流墙体,在我国已开始使用,一般有外保温、中间保温和内保温三种。门窗保温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前,门窗材料以木材为主;70年展为钢门、钢窗;80年代铝合金以其在门窗制作使用过程中优越的性能异军突出;20世纪末至今,塑料门窗已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和部分大中城市应用。随着我国屋面节能技术的发展,对于平顶屋面,应用较为广泛的一般是加厚加气混凝土屋面、架空加气混凝土屋面、屋面下设保温层(充填材料一般为聚苯板、浮石砂、膨胀珍珠岩等)等做法;对于近期在国内发展较快的尖顶屋面,可利用顺坡顶铺钉玻璃棉毡或岩棉毡等绝热材料,也可在天棚上铺设。

4、应用昼光照明技术降低照明能耗。在建筑的能耗排行中,建筑照明是排名前列的选项。在一些商业性质的建筑物中,建筑照明所消耗的电量有时候可以占到总耗电量的30%以上。而且由于照明发光制热的因素,在一些需要降低环境温度的区域空间里,因为照明制热的原因还导致制冷系统载荷的被动性加大。昼光照明就是将日光引入建筑内部,并将其按照一定的方式分配,以提供比人工光源更理想和质量更好的照明。昼光照明减少了电力光源的需要量,减少了电力消耗与环境污染。研究证明,昼光照明能够形成比人工照明系统更为健康和更兴奋的环境,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15%。昼光照明还能够改变光的强度、颜色和视觉,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中。

5、建筑围护结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与否,直接影响着建筑使用能耗的大小。在严寒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墙体的外面增加一层保温材料必要且非常有效,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即越优越。在夏热冬冷地区,对于建筑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夏季隔热性能,两者间有时又会产生矛盾。近年来,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的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从绿色建筑角度考虑,透明的围护结构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及冬季白天太阳的辐射量,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条件,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更何况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常是空调系统的主要负荷,透明部分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最好是卷帘、百叶窗之类的活动遮阳),以降低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非透明围护结构差,因此,从节能角度出发,应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大面积使用。

太阳能热水系统。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热水供应逐渐成为住宅建筑必须具备的功能,热水能耗也会越来越大,利用太阳能提供生活热水应是符合绿色建筑原则的。在住宅建筑中普及太阳能热水供应的最大障碍还在于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的一体化时,只有当太阳能利用与建筑设计真正一体化,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太阳能热水供应。太阳能屋顶应成为绿色建筑、尤其是绿色住宅建筑的一项重要措施。

如今,绿色节能建筑已成为了最热门话题,绿色节能建筑降低建造和使用中的能耗,降低了环境负荷,对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解决能源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广大建筑设计者一定要在建筑设计中掌握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要点,从规划、建筑、环境、园林、材料等方面着手,贯彻落实环保节能的设计理念,实现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设计集环保,节能,舒适,安全为一体,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秉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综合多门科学技术和专业设计人员的智慧,综合考虑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环保方案。发挥自然的能动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二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给居民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顺应时展潮流,促进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 杨仁山.建筑技术中绿色建筑技术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3)

[2] 张卫宁,李保峰.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J]. 科技进步与对策. 1998(05)

[3] 穆慧敏.谈绿色建筑与节能环保的关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2)

[4] 李生慧.浅谈绿色建筑设计[J]. 科技风. 2010(06)

绿色社区创建材料范文第4篇

――杨卓舒

卓达集团创建于1993年7月,现总资产500多亿元,净资产420亿元。企业员工达4000余人,已发展为全国知名的大型城市运营商。

卓达集团以房地产业为龙头,业务涵盖港口建设、市政建设、工业园区、现代商贸、会议会展,文化教育、五星级酒店、大型餐饮、物业管理等产业领域,项目遍布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内蒙古、海南等地,并正以强劲发展势头进军全国。

在石家庄,一个投资30亿元,年产值200亿元的新型材料厂已经完成立项,老厂已从固安迁往藁城,新厂选址高新区,世界领先的技术,使产品已风行中东、南非、俄罗斯等国家,目前已有订单上百亿美金。在石家庄,近200万平方米太阳城正全力打造民政部和中国老龄基金会的中国养老样板区,总二期300万平方米及新民居建设已启动。

在天津,卓达集团积极推进京东卫星城的建设,与民政部合作建设规划总建筑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中国养老样板区。同时开发总规划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第一期已交付使用。1000万平方米的京东温泉镇正建设中。

在山东,在国家蓝色半岛经济大特区,卓达张家埠30万吨级国际大港、规划4000万平方米蓝硅谷临港园区、规划2000万平方米香水海旅游商住新城三大项目正全力推进。卓达山东蓝岛科技产业园暨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已隆重开工,该项目建成后将年产600万平方米新型生态环保材料房屋建筑,成为亚洲最大的集成产业化住宅生产基地,从而带动低碳环保建筑产业化的新革命。

在海南,建筑面积达2000万平方米的国际健康养生城正在快速推进。在五指山,60万平方米的新项目今年6月份准时开工。

跟着国家战略走是卓达发展的核心理念,卓达养老社区、卓达文化产业园区、卓达临港产业园区、卓达新型低碳建材产业、卓达健康养生产业、卓达绿色农业等产业布局其实都是在为国家着想,也是在为企业未来着想。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卓达集团积极投身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共捐助善款达9亿多元。

绿色社区创建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时代;绿色繁荣;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93

当前,中国已经结束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城市时代。在这一新的时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布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具有较大差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以及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需要把绿色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推进城市的绿色转型,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和繁荣,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发展形势,中国城市走绿色繁荣之路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全面树立绿色繁荣的理念

所谓“绿色繁荣”,就是采取绿色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这里,“繁荣”是目标,“绿色”是“繁荣”的特性。绿色繁荣就是通过绿色的发展方式实现全面繁荣的目标。它是一种充满绿色的全面繁荣。因此,实现绿色繁荣,必须以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为基础,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如果缺乏良好的生态和人居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同步推进,甚至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那么这种单纯的经济繁荣就不能算是绿色繁荣,而只是一种不可持续的非绿色繁荣。进入城市时代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人们需要的将是一个更加生态环保、更加宜居舒适、更加集约高效、更加安全和谐的现代化城市。绿色繁荣,契合城市时代的人居要求,是自下而上的、充满活力的发展理念。

从绿色繁荣的理念出发,必须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的原则,确立政府绩效考核的绿色导向,明确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政府责任,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绩观,破解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破坏换取GDP增长的恶性循环。要根本转变传统的工业社会思维,实现以工业经济推动转向以城市全面发展综合引领,切实改变过去那种“重速度、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工业、轻服务,重生产、轻生活,重经济、轻社会,重开发、轻保护”的做法,充分发挥城市在要素集约、结构升级、知识创造、服务支撑、金融创新、文化发展、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引领中国城市走向经济、社会和生态共同繁荣之路。

全面树立绿色繁荣的理念,首先要把绿色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全过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从过程看,不仅要强化绿色规划,建设绿色城镇,而且要加强绿色管理。从领域看,要积极推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把绿色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层次。从主体看,则要全方位推进绿色园区、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单位、绿色家庭的建设。其次,绿色繁荣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在绿色繁荣的理念下,经济繁荣、社会繁荣和生态繁荣三者之间,并非是一种相互取舍而是互促共荣的关系。那种盲目追求和崇拜GDP,甚至只顾当前,不顾长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不符合绿色繁荣的理念,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长期繁荣。总之,绿色繁荣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既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要依靠绿色的发展方式,同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它是经济繁荣、社会繁荣和生态繁荣的有机统一。

二、创造良好的城市绿色环境

(一)倡导绿色交通,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

要树立绿色交通理念,积极倡导绿色交通出行,鼓励发展慢行系统,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支持“拼车”出行;科学规划和优化路网结构,加快建设放射状城市快速通道和联络线,全面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实行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提升和改善公交服务,优化慢行交通环境;加强公交站场和公共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完善城市静态交通体系;实行更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鼓励和推广使用燃料电池车、电动汽车等。

(二)积极推进减量化,强化环保设施建设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生活污水减量化和生活垃圾减量化,推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收集与清洁直运,减少污染物排放,破解“垃圾围城”现象。同时,要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快城镇尤其是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三废”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

(三)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加强城市绿色系统规划建设,提高城市绿地比重和规划标准;严格控制大广场、大公园、大场馆等建设,着重发展社区绿地、社区广场、社区活动中心等适合市民尺度的绿色休闲空间,为建设绿色休闲城市奠定基础;推动城市绿化建设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形成地面、墙面、屋顶三维一体的绿化体系,提高城市的绿化层次结构与美感;积极推广绿色建材以及住宅节能、节水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加快推进生态建筑、节能节地节水住宅建设,探索建立绿色建筑的示范和推广机制。

(四)创新保护机制,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发挥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强环境污染成本核算,推广实施排污权许可制度,探索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和排污权交易,创新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模式,完善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费征管办法。加强城市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标准,增加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的即时性与透明度,建立完善城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预警制度和防控机制。加强对城市水源地、湿地、生态隔离带等的保护力度,明确划定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和各类绿地的控制线。

三、建立完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一)积极发展绿色制造业

着重加强绿色制造技术、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研究制定绿色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绿色先进制造业,加快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促使中国城市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要重视绿色再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深度挖掘和开发“城市矿山”,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城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二)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

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或企业联盟制定服务行业的绿色服务标准,建立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服务业绿色标准体系及其实施机制的形成;按照绿色理念和绿色标准,推进服务业的绿色转型,加快发展绿色餐饮、绿色旅游、绿色物流、绿色房地产、绿色金融等绿色服务业,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突出城市特色和优势,从绿色发展的视角,大力推进文化艺术、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科技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和软实力。

(三)完善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

按照行业、产业链环节、地块和发展阶段等的不同,在资源能源消耗、环保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建立差别化的产业进入与退出机制。在现阶段,城市产业的发展不能来者不拒,而应实行“招商选资”、“选商选资”。对于大城市中心区,要实行 “退二进三”、“退居进商”,通过土地置换将现有工业搬迁到工业园区和周边地区;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地区,要制定较高的单位土地投资和产出强度标准,确定严格的单位产出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把环保关、能耗关、排放关。

(四)拓展城市绿色产业空间

结合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园区,推进生态企业建设,为城市发展开辟绿色产业空间。要建立科学的绿色产业园区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切实抓好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强化功能定位和分工合作,促进产业园区向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四、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一)增强绿色消费意识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绿色消费宣传,传播绿色消费知识,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提高居民绿色消费的自觉性。加强绿色消费教育,编制市民绿色消费手册,制定绿色消费公约,将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宣传教育体系中。注重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活和消费方式。鼓励公众,特别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建立和发展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社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从事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环保活动的组织开展等社会工作。

(二)健全绿色消费制度

建立有利于绿色消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补贴、减免税、优惠贷款等措施,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灯、节能汽车、清洁能源、环保家电等绿色消费;建立绿色价格制度,使产品价格反映环境和资源成本;推行绿色押金制度,即按照规定向购买具有潜在污染性产品的人收取一定的附加费用,当他们把潜在污染物送回回收系统时即退还所收附加费的制度;建立完善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绿色市场秩序,为绿色消费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加强消费市场监管

加大对绿色消费市场的监管力度,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强市场监察执法,严厉打击假冒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对不符合环境卫生质量标准的产品,要处以重罚或者责令停产整顿;进一步强化消费者协会职能, 加强媒体、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等的舆论监督,通过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网络等形式,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切实维护消费者绿色消费权益。

五、开启城市绿色管理新时代

(一)构建和推广绿色城市管理的标准体系

着重扩大绿色城市管理标准的覆盖面,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逐步向前向后延拓,在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城市环境治理、城市社区管理等渗入绿色管理理念,依靠建立绿色管理标准推动城市管理全过程、全领域的“绿化”,引领城市管理从被动的、粗放的、狭窄的传统模式转向主动的、精细的、广域的绿色管理新模式。同时,加强绿色城市管理的法律支撑体系建设。

(二)建立绿色管理的长效机制,提升管理效率

探索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路径,制定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监督机制、互动合作机制,健全惩奖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报告制度、公众考评制度等,从而增进市民、企业及社会组织对城市公共管理的参与,增强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公开度,形成全民协管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信息反馈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减少和行政效率低下现象的发生。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缩小城乡绿管差距

充分利用城市管理技术不断提高的机遇,实施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管理,以城市的标准管理农村,尤其是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管理力度,清除城市绿色管理死角。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将政府管理的各项职能、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全方位的信息都囊括到管理网络中,增进城乡信息的全面反馈和流通,从而为实现城乡无缝化统筹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建设安全城市,由风险累积转向风险递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御灾能力。适当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新城建设规划和城市更新计划必须优先建设数字化的地下管网。加强对重点地区的安全监控和高层超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监控。同时,注意加强灾备建设,预防新型灾害,尤其是政府公共服务部门、金融机构等对信息化高度依赖的部门、机构和企业必须建立信息灾备中心。加强综合减灾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要将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和实施方案。在社区管理层面,要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灾害防控预案,并定期组织居民参与防灾演练;加强中小学的防灾自救教育,使每个居民都具有一定的自救和施救知识并经常得到演练。建设社会安全防控网络,切实保障民生安全。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犯罪体系。

(五)建设智慧城市,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和能力

结合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普及,积极引入最新科技成果,探索智能楼宇、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交通和数字化市政设施管理,统筹建立城市综合性智能管理指挥中心,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数据公共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城市建设。

六、全方位推动政府绿色转型

(一)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建立绿色规划体系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明确各类绿地、水域等控制线,强化生态空间管治,控制开发强度,确保生态空间底限,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统筹平台,提出绿色环境、绿色交通、绿色空间、绿色市政、绿色社区等各项要求,统筹开展各专项规划、指导具体设计,把绿色理念和要求融入城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环节。规划实施上要切实落实法定图则,将规划的“绿色目标”法定化。要将能耗指标、透水率、地表径流系数、再生水利用率等绿色指标引入到各专项规划之中,并同容积率、绿地率等常规指标一起纳入规划控制指标,积极探索以法定图则为基石,以专项规划为依托,绿色指标与常规指标相结合的新型绿色规划管理模式。建立绿色规划的技术规范,尽快研究制定不同层次的绿色规划设计规范性文件,尤其是绿色建筑、绿色住区、绿色照明、绿色交通等,并以绿色设计导则的形式强制执行。

(二)扩大政府绿色采购

完善绿色采购清单及相关制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制订绿色采购标准,通过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认证标准,对绿色企业进行统一认证,对涉及节能环保的产品进行分级分类,明确政府优先采购的产品类型和最低节能环保标准,确定政府优先采购的绿色条件。建立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评估与信息公开体系,完善绿色采购的法律监督机制。建立政府绿色采购的优惠制度,采取适当补贴的方式,解决绿色产品价格较高、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三)实行绿色政绩考核

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包括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建立健全绿色政绩考核体系。优先考虑先将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保护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中,如原材料消耗程度、能源消耗强度、水资源消耗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环境质量变化、饮用水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投资增长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等。由此推动城市由粗放型外延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发展转变。

七、统筹城市绿色发展示范体系

(一)统筹推进绿色城市创建工作

从国家层面统筹和规范绿色城市的创建活动,继续深化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创建工作,一方面延伸创建活动的深度,更多地向县级市延伸;另一方面要对各部门众多的各类城市命名和创建活动进行整合和精简。要研究制定更加系统的绿色城市创建标准,拓展到城市绿化、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自然环境、生态保护、人居环境等更多内涵,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增加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指标,如可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市民幸福感、人均住房面积、平均寿命等指标纳入绿色城市评价体系。

(二)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的国家试点示范项目

继续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和低碳城市试点,研究制定科学评估标准,适时扩大试点示范规模,为推广工作积累经验。逐步扩大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范围,放大政策效应。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主要利用现有的专项资金渠道,通过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予以安排。根据现实需要,从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节能、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五个方面支持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二是陆续增加试点示范镇。综合考虑试点示范镇的区域分布、各自特色和类型,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陆续启动新的试点示范绿色小城镇。三是对支持政策较完善、小城镇发展基础较好的省市区,采取签订省部协议的方式,集中安排一批试点示范镇。

(三)积极开展多种绿色城市示范活动

认真研究总结各地开展的绿色、环保、低碳等示范活动经验,制定相应的绿色城市示范活动规划,从绿色规划、绿色交通、绿色城管、绿色建筑、绿色家居、绿色校园等多个方面,开展高层次的示范活动,并加强评估、监管和技术指导。开展绿色消费示范创建活动。制定相关创建标准,组织开展绿色消费家庭、绿色消费社区、绿色消费企业、绿色消费机关等示范创建活动。

八、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金政策

(一)加快构建绿色税制体系

按照绿色理念调整现行税种。一是增强资源税支持城市绿色发展的功能。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 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制定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税收优惠政策,使资源税真正发挥支持资源节约的功能。面向节能要求调整消费税,着重将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和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探索实施差别消费税率,视商品和服务在消费过程中损害环境的程度不同而实行不同的税率。

增设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新税种。一是推行燃油税,取代公路养路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以及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管理费等。二是开征环境保护税,改变治理污染的资金主要通过征收排污费筹集的被动局面。可以考虑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音等收费制度,整合为统一征收环境保护税。三是研究开征房产空置税,以减少大量空置的城市房产,引导其合理投向租售市场,改善城市住房紧张状况。

完善绿色税收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合理分配各级政府间的绿色税收收入。可以考虑将资源税划为中央、地方共享收入,环境保护税收入大部分由地方掌握,小部分上缴中央, 由中央在各地区之间调剂使用,以利于促进全国范围内的环保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强化政府的绿色财政职能

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城市重要湿地、生态廊道、生态公园、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地、农田保护地等修复治理,并将生态环境建设和节能减排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鼓励和引导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中央在安排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时,要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大江大河源头地区等倾斜。对生态环境修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重大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应加大中央投资的力度。对重要绿色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消费,根据具体情况中央财政可以给予一定补贴。

(三)以绿色信贷引导资金投向

在信贷投放方面,各商业银行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政策为导向, 强化信贷准入管理,加大对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和项目信贷支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和项目贷款;加强节能环保信息采集与管理,将环境违法、环境事件、环保审批、环保认证、清洁生产审计和环保奖励等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对存在各种环保问题的企业,采取暂停、冻结、压缩、禁入等手段进行引导和处罚,对向环境违法项目发放贷款要追究相应责任;加强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绿色信贷项目信息库,构建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诸如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等服务,丰富和完善融资产品体系,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张燕. 全面推进中国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思路与举措[J]. 经济纵横,2011,(9).

[2]魏后凯. 中国城市化转型与质量提升战略[J].上海城市规划, 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