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库区移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青海,西部水资源重点开发区,与其他地区一样,由于当时国家财力所限,库区移民的前期安置补偿标准较低,又缺少有效的后期扶持,致使移民安置区生活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因此,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现移民安置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解决青海省库区移民安置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范围和方法

1.1研究范围

    为确保调查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青海省龙羊峡水库作为研究样本。龙羊峡水库位于青海省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灌溉、防洪、防凌、养殖、旅游等多种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龙羊峡水库地处高寒干旱地区,淹没涉及海南州共和、贵南两县的曲沟、铁盖、沙沟、拉乙亥、茫拉等5个乡,28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后期扶持人口29700人,其中农业安置21200人,分散安置1275人.在农业安置人口中,库区后靠安置7300人、县内近迁安置13100人、迁县安置800人,两次移民共投入安置资金1.5亿元。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并结合半结构式的访谈对青海省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2.1移民收入水平较低

    由于库区移民群众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的经济作物较少,农业经济效益低。加之移民的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落后,大部分移民区以传统的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根本谈不上产业化。

1.2.2耕地资源少,粮食保障率较低

    移民安置区耕地少、质量差。青海省地势高耸,坡地多,土质多为湿陷性黄土,保灌困难。开垦的土地需要多年才可以熟化和稳定。新开荒的耕地土质差、未熟化、肥力低,其中部分耕地由于土质疏松出现了严重的塌陷、裂缝等现象,部分耕地土壤透水性差,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产与收获,无法满足当地群众吃穿住行的需求,丧失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坝区安置区,几乎无宜农开发的未利用土地,农业后备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短缺。

1.2.3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移民安置区虽已实现“三通一平”,但移民安置区的公共设施任存在严重老化、不配套,工程质量差、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在排水和灌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故而,库区医疗、教育、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库区移民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库区经济的良好发展。

3制约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3.1认识不够

    在移民安置初期由于当时人们对移民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移民安置规划深度不够,移民安置方案与实施脱节。

3.2投入不足

    如果要从根本上提升移民收入,必须加强完善农业相关基础设施,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进而提升移民收入。在龙羊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多移民安置区的生产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严重制约区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移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3.3移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移民增收困难

    龙羊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大多数移民由于前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运用不足以此制约了移民增收的渠道,阻碍了移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入户调查,我们发现填写调查问卷的人中,有59.36%的村民,教育程度仅为小学或小学以下,18.75%的村民教育程度为初中。村民接受教育层次低,技能水平不高,也限制了当地村民寻求其他的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有利于当地农民开展生产、生活的技能培训。

4对策建议

4.1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转变工作重心

    在政策扶持上,建立健全移民补偿款拨制度和方式,例如:可以直接发放补偿款给移民,虽然总体上补偿的面比较大,移民具体也拿不到很多的补偿费用,但是可以从根本上、直接性的对移民生活进行贴补。又如:可以直接负担移民的水电费用,进而减轻移民生活负担。

4.2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办理培训类学校

    当地村民普遍教育层次比较低,对于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需求高。截止目前,全镇共有化技术教育学校9所,其中镇级学校2所,村级学校7所。在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希望能多参加畜牧类知识培训,以满足自身家庭畜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贴近群众,开展适合群众需要的培训类课程。

4.3大力发展库区经济,增加移民自身“造血”功能

    要建立专项用于移民直接受益的资本金补助或小额贷款贴息,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厂。在此基础上,帮助移民建立实现产销一条龙的稳定收益渠道,使大多数移民有一个支持家庭经济的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白月竹.水库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识别与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6)

[2]杨志平,胡宝,赖玺婷.广西库区移民安置问题分析及其安置模式选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姓名:桑知措,出生年月:1986年10 月,性别:女,民族:藏族,籍贯:青海省黄南州

学历:在读研究生,职称: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桑知措、女、藏族、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2篇

【摘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目前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备,因此国家不断的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给农村带来新的希望和风貌。但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快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通过浅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

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r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设施不完善

1.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由于我国在水利灌溉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出现年久失修、更新缓慢的问题。而且,就目前而言,有些地区的农村还没有安上自来水。

2.农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低,无法规模生产,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大部分道路设施建设与城市相差很大,距离国家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道路方面,很多农村存在道路状况差的现象,道路仍为泥土地,路窄,没有排水系统,平时车辆和行人通过都不方便。

4.农村电网也存在较大问题,一部分地方存在电压不稳、限电、没有网络、信号无法覆盖的现象,不能保证农村的电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资金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政府财政部门的拨款,二是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来自政府财政部门的拨款或是来自社会的资金支持都远远不足。另外,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与政府部门相挂钩,关系十分紧密,导致很多民间资本无法涉足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同时由于农业收益的薄弱性和缓慢性,使很多人主观上不愿意投资。而政府财政部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又比较混乱。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专项基金建立时存在科目比较分散的问题。尽管投资的多主体和多投资渠道有利于财政支农投资总量,但在使用情况上看,部门基本上各自为政,资金缺乏统筹协调,难以同一运作,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形成不了合力。

(三)发展不均衡

近些年虽然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但是现有设施无论在种类还是在地区间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在种类上,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宗教活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等公益性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有线电视、通信网络等个人付费使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较快;在地区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而在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的西部省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则十分迟缓。

三、对策及建议

(一)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应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不断完善水利灌溉设施,继续完善自来水设施建设,把服务做到细处,确保每村每户都用上自来水,确保水源充足、干净,管理到位。最后,在常年干旱地建设人工增雨基地,进行人工降雨;在洪涝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另外,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积极构建城乡交通网,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早日完成农村交通信息网建设。在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的同时,进行道路质量检测,注重排水等系统建设,使农村交通设施达到城市水平,加大城乡间交流。同时,应按照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健全农村电网等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城乡统一信息服务平台,使城乡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二)拓展农村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投资应发挥主导性作用,但在地区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逐步形成政府投资引导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体系则是必要要求。

(三)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基础设施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投融资模式,使其均衡发展

例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小型水利和电网建设的投融资机制采取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划拨的方式。因为水电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最基本的条件,它的投资周期比其它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数额多,是农业、农民、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私人投资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应以各级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再以交通为例,它的投融资方式应以市场供给为主。因为道路交通设施是一类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服务收费管理难度相对较小并且需求弹性不大,所以应该采取以市场供给为主,并根据受益人的具体情况收取相应费用弥补建设成本的方式提供。

(四)加强管理,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额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要想提高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必须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按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相应的管理部门定编定岗,减少兼职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以便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三是改革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通过福利待遇的调整让更多优秀的管理者愿意留在这个系统工作;四是建立有效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引导制度,通过减免学费、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文化部门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艳菊.关于农村文化设施及服务惠民、便民、利民问题的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0(11):1719

[2]刘家伟.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供排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主要内容:

水是生产和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用水相对紧张的城镇地区来说,城市的供水、排水以及废水污水处理工程成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保护人们安全用水的重要的基础设施。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快速飞跃的时代,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逐年加快脚步,城市的规模和常住人口数量逐年上涨,城市用水困难、给水能力不足、污水处理不当等等供排水的问题也开始突显,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的同时,在各规模城市也开始对城市供排水系统的建设做出了长远的规划,为城市供排水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发展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绝大部分的规模城市中,城市供排水系统由于深藏地下,没有收到广大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其发展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速度远不相匹配的,大多数的供排水系统还沿用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设施老化、设计能力吃紧、维修困难、管理成本高、管道破损严重等等诸多问题,在排水与供水系统的比较中,由于供水系统是民生市政工程的核心之一,因此,供水系统的发展速度是远远超过排水系统的,这不仅与我国的城市发展理念息息相关,更是由于排水系统需要更为复杂的水道设计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于污水排放和水污染的认识不足,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远远落后,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污水排放系统的基础设施不能建立健全,已经修建好的污水处理工程也就难以发挥作用,一系列的连带效应使得城市的供排水工程的问题追本溯源,是要对城市供排水工程的基础设计建设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取向等等诸多原因,一直得不到完善,综合来看,主要问题分为以下几类:

1.1城市供排水建设与管理体制混乱

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本质上来说属于市政工程项目,但是现实情况是从水利部门、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到供水企业等等,经常是政出多门,供排水的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等等工作被分割破碎,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难以统一的协调管理。由于供排水管理主要由政府负责,因此,供水定价、管理优化、供排水企业利润等等问题都开始突显,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却不能改善城市供排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对于供排水工程的管理机制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1.2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问题

在我国北方和西北城市,普遍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甚至是枯竭的问题,即使是在水资源相对充沛的南方城市和东南沿海城市,水体污染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情况将直接影响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统的建设规划和使用安排,在缺水城市,大量的排水系统几乎荒废,供水管道系统也是日益减少,城市供排水系统的作用在被削弱,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诸多的缺水城市中局部暴雨所带来的城市危机让我们意识到城市供排水系统的不可或缺性。

1.3供水和排水设施的建设规划脱节

由于供水系统与市民的生活相关性更高,在许多城市中往往只关注供水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了排水系统的建设,造成了城市污水废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针对城市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城市供排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2.1完善城市供排水建设管理和建设规划

为了改善城市供排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混乱局面,必须制定专门的供排水管理制度与方案,明确供排水建设的管理与监督职责。根据相关的城市水利建设法律法规,制定出相应的供排水建设规范标准。规范市场和市场监管行为。在供排水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上,要明确所在城市的供排水系统现状,对于系统的老化、设计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等等情况要进行详细的摸底,同时要严格对待排水系统的建设方案,针对工业、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废水的收集和处理要出台相应的排污和污水处理方案,加大对污染密集地点的排水管道建设,配套污水处理系统,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污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2.2实际调研,改革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方案

城市供排水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国营建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通过供排水建设的立法和改革,利用市场监管手段,使供水企业走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快企业改革,采用融资、股份制形式使国家内国外公司参与建设,引人竞争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制定社会资本包括国外资本准人的条件和实施程序,依法确立特许经营制度,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市场和市场监管行为。在实际的供排水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可以进行项目招标,在保障项目质量和项目进度的前提之下,发挥市场管理的作用,提高供排水建设的整体效率。

总结:

本文概述了我国城市供排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城市供排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提高城市供排水工程的排水、供水能力以及污水处理能力提供了对策。

参考文献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4篇

“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目标得以全面实现,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1.生产基础设施显著加强,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对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更新改造了中部粮食主产区的140处大型排涝泵站,“十一五”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三电合一”覆盖面达到了近个县,受益农户达到了1.4亿户,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提高,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3850万个,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8%,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2.生活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民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了30.95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41.56万公里⑤,全国乡镇公路通达率达到99.4%,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4.2%,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东、中部地区“油路到村”,西部地区“油路到乡”的建设目标;解决了118.5万户,573万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全国规模化养殖场中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4000处左右,全国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按计划达到10万个。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大幅度改造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31%和97.23%,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729个,占全国总数的95.5%,参加农民达到8.14亿人,参合率达到91.5%,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十一五”期初农田受旱面积为3.11亿亩,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4.39亿亩,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中等干旱年份灌区缺水300亿立方米,每年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二是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推广难以普及,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信息化程度低。由于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缺失,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农业生产成本也因此而提高。

2.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难度加大。一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严重。全国还有超过1.5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由于长期得不到安全饮用水,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不良影响;二是农村道路建设路网密度较低,技术等级较差。农村道路建设中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问题严峻,道路建设技术和质量不合格,道路翻修问题突出,建养体制不健全,加大了农村道路建设的攻坚难度;三是一些偏远地区仍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全国尚有近1000万无电人口。

3.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供给薄弱点犹存。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上学难的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滞后。一些农村卫生机构运行质量和效率不高,发展滞后,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还很高;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电视广播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尚未全面覆盖,农村网络信息系统投入成本高、建设难度大,目前,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近1/3的人口,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5%②。

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条件分析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条件

我国已经具备“十二五”期间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条件。一是国家支农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208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98%,“十二五”期间国家“三农”支出将继续保持扩大趋势;二是农业获利空间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吸引投资的能力将逐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加工链不断向横向和纵向延伸,加工总量持续提升,农产品增值过程逐渐向农业农村加工企业转移,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新兴农业形态不断涌现,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环境将更加优越。新兴的生物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必然带来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显著提升,从而将有利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和利用效率的提高。(二)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利条件

一是城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二元投入体系制约。在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下,我国形成了“城管城、乡管乡、城乡分离”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如地方支持农业支出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为7161.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1.81%;二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经济其它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国家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一直明显偏低,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占同期国民经济各行业基建投资的比重仅为2.7%,中央财政在农业生产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共支出5335.4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10.69%,远远滞后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三是地方政府缺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动力。中央政府上收了农村基层的权力,乡镇政府财力的萎缩导致了相应的一些准公共品的供给责任逐渐淡化。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或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单纯注重地方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短期增长而忽视地方的长期发展,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目标与重点任务

(一)总体思路

围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依据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以纯公共品一类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中央投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重视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渐向中小型基础设施延伸;依据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标准同城化为原则,集中力量攻克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点问题,循序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广度和建设深度。

(二)目标

以民生问题为中心,紧紧围绕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农村道路、农村能源、农村住房、农村医疗卫生和农村文化教育、农村通信和信息网络设施等基础设施问题,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科学实施农业农村生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巩固前期成果,实现新突破。

(三)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生产设施建设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分阶段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落实农田水利设施的重建、改造、管护和运营工程;继续推进江河重要控制性工程及大江大河河道整治,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设施建设,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实施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大推行土壤改良的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重大病虫控制体系、农药和化肥使用控制体系、危险病虫检疫防疫体系和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在水禽主产区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相结合的联合育种机制,加强对引进水禽品种的评价和消化利用;继续推进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和交易的普及和应用范围,提高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继续支持六大跨省粮食物流通道中的国家级节点项目以及重要节点的散粮接收、发放设施和企业信息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同时支持低温储藏保鲜、分选加工以及配送中心等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活性设施建设的难点突破。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重点建设中西部地区贫困村的人畜饮水工程,按地方需求新建供水站,彻底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以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建设;继续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继续加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村小水电建设工程投资力度,不断完善中西部农网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电力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循序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工程;加大对农村生活设施的管护力度,切实巩固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成果;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切实夯实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重点工程,搞好学校规划布局,加大先进教学设备配备,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重视普通和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以县(市)区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鼓励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和网络建设村村通、“西新工程”(、新疆等边远省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农村重点文化设施和乡镇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

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改革措施

(一)调整分配结构,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破除传统二元财政分配结构,协调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其它建设的投资平衡,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是积极调整宏观政策趋向。应当及时地把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调整到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制定一套有的放矢而又切实可行的政策,在更加平衡的宏观经济增长的范围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给予更大的支持,从而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二是政府在财

力增长的情况下,要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和补贴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中央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对中西部地区降低配套比例,不断增加对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力度;三是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办法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共同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倾斜。(二)吸纳社会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

依赖政府提高财政投入比例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地方投资为主体,群众集资投劳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格局。一是强化支农专项资金的监管。完善农业资金拨付使用制度,建立严格的支农工程项目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杜绝支农资金挪用、截留等现象的发生;二是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力量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通过创新引导商业银行涉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将部分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变为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综合运用对项目直接补贴和对银行招投标补偿两种运作方式,鼓励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来。

(三)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实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众多部门和诸多环节,须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实施项目建设。一是实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导责任制,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二是加强部门间、上下级间的协作与配合。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建立工作责任制,认真做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工作,积极主动做好协调服务;三是切实加强与本系统上下部门之间、同级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市乡村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四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投资需求 投融资改革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8-0087-02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8.20

2010年以来,海南省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机遇,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通过“项目建设年”活动,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固定资产投资,从而拉动海南省经济平稳持续快速增长。

一、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现状

(一)经济增长依然处于主要靠投资拉动阶段

固定资产投资是海南省现阶段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2006年—2010年,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6%、41.4%、78.9%、186.7%、77.3%;2009年—2012年,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例分别为57.29%、64.88%、64.06%、75.13%[1]。

(二)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且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9年—2012年,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41.3%、32.8%、36.2%、33.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左右。2013年,海南省安排基础设施重点项目77个,包括结转项目31个,新增项目46个,计划总投资金额1955亿元。其中,2013年计划投资375亿元,比2012年实际完成投资的261亿元增加114亿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较高

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海南省重点加大了水利防洪、高速公路、机场改扩建、城乡电网升级、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2008—2012年,海南省基础设施建设共计投资2131.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1.8%。

(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不足

海南省工业投资比重偏低,制约了海南省经济总量的较快增长。自海南建省以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始终保持在15%左右,占比仅高于北京,远低于全国40%左右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的制造业,其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不到10%,远低于全国30%左右的平均水平,与制造业投资占比40%以上的江西、江苏、吉林、河南和山东差距较大。

(五)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趋缓

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与全省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信贷规模增长不同步。2010年—2012年,海南省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分别为1120.15亿元、1258.9亿元、827.43亿元,分别占全省贷款余额的44.63%、39.39%、21.27%,占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资金需求量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海南作为国防前哨,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各方面建设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初步测算,海南省“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1.3万亿元,为“十一五”的3倍多[1]。但目前海南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银行贷款,资金缺口大且来源渠道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设施投资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二)政策配套落实不到位,信贷政策与区域需求不匹配

2012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利润下滑,部分行业亏损面扩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银行信贷经营面临更为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有些银行总行收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授信限额,如工商银行未来三年将大力压降城建、公路、电力、房地产四大行业贷款总量及占比。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仍处于起步时期,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行业仍将是海南省各地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也是海南省投资资金需求热点,但这部分需求与银行总行信贷政策不相匹配。

(三)融资主体法人治理欠完善,贷款需求受到抑制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项目成本高、利润率低等特点,加上部分融资主体未实现市场化,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公司产权及项目收入支配权不明晰,贷款资金或者还款资金被挪用的风险,以及银行对融资主体的市场化程度、透明度、美誉度有较高要求。因此,海南省许多基础设施贷款主体的政府融资平台,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其授信准入和贷款发放已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因无法提供合格的抵押担保,又无法保证财政预算内还款资金来源,其新增基础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受到限制。

(四)风险管理难度大,对银行提出新挑战。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或技术和设备改造项目,其风险评估上难度较大,技术革新的成熟程度和经济效益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银行充分评估项目风险,严格审查项目的合规性、合法性,落实还款来源,做好贷款“三查”。

三、政策建议

(一)做好海南省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文章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绿色崛起的基本支撑点。抓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抓投资环境、抓国际旅游岛形象,就是抓项目和产业、抓发展后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但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城镇化进程、改变城乡面貌的重要手段。海南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和资源得天独厚的宝岛,只要配上现代的基础设施,才可能变成现代产业的聚集平台和现代服务业的聚宝盆。

(二)相关政策配套应落实到位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指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策、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但实际上,国家各经济主管部门、商业银行总行较多是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行一刀切的政策,没有因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而给海南省更多更特殊的支持。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海南省实际需要予以配套政策的落地实施,共同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和机制

现有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银行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亟需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在中央给予的有关扶持政策框架下,海南省应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可行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如发展创新型企业债券、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国内外私募股权、离岸人民币资金入琼等方式,拓宽海南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投资效益

各级政府须充分认识到财政资金在投资中的四两拨千斤的功能,在现有财政收支状况的基础上,继续给予企业适当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本进一步投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能源交通、科技创新、防灾减灾、资源节约等领域,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跨越发展。同时,政府须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项目的审批进度,搭建中小企业投资、融资平台,便利中小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