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周末管理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阶段;住校生;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3-01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重复、不断练习而沉淀、固定下来的一种自动化、定型化的行为方式,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不必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某项任务,并从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如果儿童的早年不能受到合理的教育,让他们养成了不良的意识和习惯,那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困难。初中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但是心理、生理尚不成熟,仍处于自我完善和发展阶段。尤其对于住校生而言,不在家长的有效监管之下,生活劣习、迷恋网络、攀比心理和效仿现象等问题存在突出,更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
一、住校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1、建立人性化的宿舍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宿舍管理制度是学生在宿舍行为规范的重要参考,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另外,周全、详尽的宿舍管理制度还有助于减少或杜绝学生宿舍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防患于未然。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宿舍规章管理制度建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约束学生,而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因此,在制定时要引入学生参与机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建立住校生联系情况表。将住校生姓名、班级、电话及班主任的联系方式(如电话、微信、邮箱、QQ号码)等制作成表,贴于宿舍门后,以方便对住校生进行定位管理,加强师生联系。最后,加大检查执行力度。制度经过师生协商后一旦建立,就必须遵守执行。教师应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不定期对宿舍进行突击检查,以确保宿舍管理制度执行到位。
2、换位思考,善于引导,勤于疏导。堵不如疏,对于叛逆心理很强的初中住校生而言,换位思考、勤于疏导才是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良策。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心态。教师不可能每时每刻都监督学生的思想行为,只有拉近师生距离,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障碍和情感心结,然后通过合适的方式与学生谈心、沟通,进而引导他们走出“阴霾”。其次,建立轮流宿舍长制度。每一名学生都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也有较强的展现欲望,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可以建立轮流宿舍长制度,即每位宿舍成员轮流担任宿舍长一周,管理宿舍的卫生、纪律,组织宿舍活动和处置突发事件。经过如此“换位”,学生可以知道宿舍管理的艰辛与不易,便于他们从我做起、服从管理。最后,提升教师自身的管理素质。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人生榜样,其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日常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
3、组织多样化的宿舍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活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处环境和周围事物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品行。而且,初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活泼好动,有着极强的展现欲望和受表扬心理。根据初中生的这一情感心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宿舍活动,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生活氛围以带动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建立优秀宿舍长制度。在轮流宿舍长制度的基础上定期选举出一名优秀轮值宿舍长,并予以表扬和奖励,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和激发宿舍其他学生在日后继续努力、迎头赶上。其次,举办宿舍文化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教育活动,让住校生以宿舍为单位参加,让丰富多彩的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期甚至整个学年。例如,可以开展以书法、绘画、手工制作为项目的文化活动比赛,亦可以进行以洗衣、叠被、整理床铺为项目的劳动技能比赛。通过以宿舍为单位的文化节活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技能,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4、建立家长协同机制,减少管理空白。周末和假日是对住校生的管理空白期,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回到家有家长管理,自己可以轻松一下,只需提醒学生注重安全隐患即可,殊不知这段时间学生较为自由,对学生住校期间初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次冲击和消磨。因此,家长和教师之间应该通过校讯通、手机、互联网等方式建立协同沟通机制,尽量减少住校生的管理空白期。通过协同机制,家长可以了解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也可以与教师或学校沟通,反应学生家庭教育情况,亦可以提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推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协同机制了解到住校生周末和假日学生的活动和动向,及时掌握学生关注到的新鲜事物,抓住他们的实质意愿和新鲜思维,并将之融于宿舍管理教育工作,让住校生的管理和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和创新,以做到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扬长避短,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义不容辞的教育职责。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然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过程,而要经过长期练习和固化。因此,对初中阶段住校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过程。既需要人性化、引导化的宿舍管理制度,又需要教师自身素养的影响,还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的多样化教化活动,以及与家长密切合作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1] 朱建明.农村初中住校生寝室管理管见[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5(01).
再就学科顶层设计而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o论是从课程目标层面还是实施建议层面,不论是刚性规定还是柔性倡导,也都倾向于以“阅读支持”的方式推进课外阅读实践。
所谓对农村初中生的阅读过程支持,就是基于人文精神和柔性关切,准确把脉农村初中生阅读现状,立足其阅读素养培养,在阅读环境的优化、阅读动机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成果的展示、阅读水平的提升以及阅读评价的调整等几个要素上着力,从而改善他们的阅读生态,让他们过一种必备的幸福完整的阅读生活。下面围绕阅读过程要素,以笔者工作地区一所农村初中为例,谈谈阅读过程支持的策略。
一、明晰阅读过程支持的基本理念
阅读过程支持一定是在阅读关怀背景下的,不能急功近利,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着眼长远,明晰“拓宽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柔性人文关怀”的阅读支持理念,据此设计开展各项活动。在我们推进阅读关怀的各类项目中,除语文老师,也有部分非语文学科班主任参与,个别英语、数学学科的老师常常不能全程参与活动,恐怕也是与其对阅读过程支持的基本理念理解上出现偏差有关。
二、确立阅读过程支持的主要原则
1.注重有效性 无论是动机的激发和延续,还是阅读环境的营造与改善,抑或是阅读的技术支持和阅读正向评价激励,都要瞄准有效,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只要有利于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引导更多孩子参与目标正向的阅读,丰富和发展自我就是有效的。对有效的理解上要防止有失偏颇,不能简单以考试论英雄,从而导致支持失去针对性实效性。在农村初中刚开始做阅读访谈的时候,每个班级请班主任或者语文老师推荐阅读能力强的四、五个学生参与访谈,尽管这些孩子课业成绩很好,但访谈中,我们也只发现一两个令我们眼前一亮的阅读案例。
第二次访谈时,我们请语文老师推荐他们认为课外阅读能力差,语文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也就是更需要阅读关怀的孩子来访谈,结果许多精彩的阅读故事让我们老师为之动容。
两次访谈正说明了农村初中孩子的阅读生活有时候不能简单地与成绩划等号,阅读关怀的有效性也不能先入为主,以孩子成绩简单分类。还需要精准分类,有针对性的实施阅读支持才能做到有效!
2.体现人文性 要尊重、关怀学生的阅读生活和阅读体验,所有的阅读支持行为都不能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与孩子平等交流,允许孩子幼稚的阅读体验。注重方式方法,引导得宜,一般除了褒奖和激励性的阅读引导外,还应尊重孩子的阅读隐私。
3.保障完整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即生活,因之语文老师要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行走方式,自己有多时空完整的阅读生活,才可以多时空随机实施对孩子的阅读支持。课堂教学可以,课后交流可以,家访可以,网络可以,相机而行,生活化一些。关注阅读全过程,涉及课外阅读全要素(动机、环境、技术、评价)。我们对这所农村初中的部分老师赠送书籍,推进老师阅读,同时要求所有参与阅读关怀的老师随机保持阅读全过程与学生的交流,效果比较好,数十个内蕴丰富的阅读叙事就是这样产生的。
三、构建阅读过程支持的基本模式
1.精准基础调查 以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点对面,或者点对点地摸底调查,统计各层次类别学生基本阅读生活。这是阅读过程支持的前提,或者说是阅读精准“扶贫”的发端,只有设计好问卷,筹划好访谈方案,认真做好“田野调查”,才能基本摸清农村初中生的阅读生态,也才有资格介入初中生的阅读生活。我们在推进阅读活动的时候,对这所农村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关注了初中生阅读视野几个维度:
(1)阅读内容:一是经典阅读,这一类含课标和盐城市教科院推荐阅读名著与课外自主阅读名著,据统计,这一类占比在80%,且大都集中在课标规定的十几部作品;二是休闲性阅读,涉猎范围主要是《读者》《格言》这一类杂志,占比约15%;三是娱乐化阅读,主要是动漫类书籍和时下热点如玄幻穿越类、都市青春类作品,占比约5%。
(2)阅读载体:一是数字阅读,二是纸媒阅读,从随机选班统计看,有智能手机的孩子近20%(主要是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使用),但各校管理规范严格,孩子接触数字阅读的机会并不多,主要还是纸媒阅读。
(3)阅读时空:一是课堂阅读(教材与拓展阅读选文材料),二是课外阅读,就调查情况看,学生的课外阅读主要还是课堂任务阅读的延续,受老师布置的经典或者非经典阅读任务驱动。由于平时课业负担比较重,学生纯自主的课外阅读主要集中在周末或者假期,真正意义上自主的课外阅读人群占比不足20%。
(4)阅读来源:图书来源,主要是父母或者学生自主购买,自发常态化地从学校图书馆借阅的人数比例较少。
(5)阅读目的:一是为获得资讯而读,读经典名著主要是为了完成作业,应对考试。二是为情感需求而读,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群体参与这类阅读的人数特别多,几乎所有这类孩子都有“真课外阅读”,作品涉猎也最丰富。
(6)阅读层次:大部分孩子还只是停留在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阶段,极少数孩子能够达到分析阅读的层次。(阅读层次划分依据《如何阅读一本书》,这里不赘述)
(7)阅读期许: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拥有自己喜欢的图书,而且种类丰富,甚至具备大阅读的特征。简单列举部分学生通过“微心愿”希望得到的图书:《三重门》《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莲花》《苏菲的世界》《引人入胜的数学趣题》……
从统计看,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任务驱动下的功利性的被动课外阅读多,自主课外阅读少;二是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时间少,自主阅读作品来源单一;三是不少孩子渴望阅读,有自己的“诗与远方”,但现实环境下阅读动机受抑,阅读层次不高。
2.优化环境支持 农村孩子,家庭经济相对薄弱,家长文化层次不高,从课外阅读的角度看,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一方面硬环境打造。首先是学校读书环境的升级。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在硬件上要基于阅读氛围的营造,从缔造书香教室到设立专用阅读工作室,从常态开放的学校图书馆书目充实,到班级漂流图书角的建设。其次是软环境的改善。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家校共建,营造良好的家校读书氛围。我们还依托市公益创投项目,指导帮助学校成立留守儿童阅读关怀工作室,设立亲子阅读热线,网络亲子阅读交流平台,向学校和学生赠书。同时筹划了四所城市学校和这所农村学校开展“城乡悦读手拉手”活动,为学校募集图书近千册,有效从大环境小气候上改善了学校阅读环境。
3.注重技术指导 阅读技术指导的主阵地是课堂,在名著导读的基本课型上,主要有“激趣导读、读中推进、读后提升”三种着眼阅读过程支持的课型。不论哪一类课型要着定位于阅读推进和思维提升。其次是平台搭建,引导师生间或者亲子间建立小型化的阅读社团和点对点的阅读共同体,立足开展个性化的交流引导。一次活动中,我们阅读推广者和学校老师,与学生成立了若干个师生阅读共同体,在阅读访谈结束后,利用手机、网络等手段保持阅读分享与交流,效果明显。
4.开展体验互换 阅读过程支持一定要基于阅读关怀,在开展阅读指导时特别注意个性化点拨,点对点,交心式,谈话式,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以阅读体验互换的方式引导孩子阅读。这对语文老师是比较高的要求,语文老师在体验互换的之前,一定要尝试师生共读,同时注意说话的切入方式,既不能大而空,也不能直奔主题。可以从农村学生的校园生活切入(部分的也可以从家庭生活琐事随机切入),这样能让学生暂时淡化师生间阅读体验的不对称,从而放松阅读分享的心理戒备。事实证明,我们采取这样的交流预设,就比较好地解决了与农村陌生孩子短期深度交流难的问题,许多令人感动的农村孩子的阅读故事才会从孩子嘴里娓娓道来了。
5.恰当激励引领 一要坚持多元评价。决不能以孩子现有的文化成绩替代对孩子阅读经验和阅读生活的判断,要尝试多种评价指标的构建,采用不同的形式表彰激励,相信孩子的阅读潜力和发展潜能。我们第二次阅读访谈的25个孩子,成绩在班级属于中等偏下,但孩子阅读体验好,阅读故事感人,后来我们对这批孩子采用了奖励并赠送书籍的形式,半年后许多孩子的阅读视野自觉扩大,阅读水平明显提升,在学校的行为习惯和文化成绩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二要注意对阅读成果的优化演示。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我们对孩子的阅读感受与阅读故事,进行了展示,并将部分孩子的故事编撰成书,这些孩子的榜样示范带动了更多的孩子参与阅读,同时对这些孩子自身以及他们身后的家长主动坚持阅读也是一种有力的鼓励和支持。
四、把握阅读过程支持的边界
二十多年的课堂实践,加之在阅读推广中的切身体悟,结合与学生阅读体验互换,我以为对农村初中生而言,阅读过程支持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是准确把握阅读过程支持的边界。
1.准确定位课内外阅读活动的关系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虽时空不同,素材有别,方式各异,但却紧密相关。课内阅读(含阅读教学和名著导读),一是定位于激发课外阅读兴趣。通过课堂预设的阅读活动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冲动,比如在这所农村初中,我们曾开设了一节《布鲁克林有棵树》的导读课,虽然不是考试篇目,但老师对文本巧妙导读,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课外阅读兴趣。本来课前老师多次布置预习也只有不到10人读过这本书,在老师课内阅读的激发引导下,全班35个孩子,28个在课后读完了整本书,其中6个孩子读了两遍。二是定位于提升学生自觉阅读动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隐形和显性变化,就能培育出孩子对书籍对文化的敬重,将阅读纳入自己的生活视野。这一个层次定位比阅读兴趣层次更高更持久。我们可以约请专家现身说法,还可以通过老师自身示范。该校一名女教师,自己喜欢阅读,也经常写随笔,在课堂上常常用自己阅读写作经历作为教学素材,她的学生对课外阅读认知层次上就要高一些。三是定位于提供阅读技术支持,推进学生课外深度阅读,主题阅读。语文老师阅读课教学千万不能就文教文,不能靠船下篙,必须着眼于方法指径。
2.科学界定阅读过程支持的边界 一是要尊重阅读的个性化。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看,课外阅读都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老师介入支持的时候,切不可一刀切,整齐划一开展运动式的阅读支持。除了大方向上的筹划和把握外,不要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指责品评,更不能在公开场合随意表态,以免挫伤学生的阅读个性与自信。 二是切不可⑺有阅读全程任务化,不能在学生阅读动机还没有充分激发和调动的时候,以作业的布置来强行推进,凡阅读必作业,凡阅读必考试,一读书就写读后感,这些简单粗糙的做法最容易挫伤学生阅读热情。更要充分发挥柔性支持的功效,可以师生私下共读交流,不预设交流话题,谈话式的与学生交流,这样反而能有意想不到的生成。三是老师要认可阅读的诗意追求和情感浸润。对孩子阅读篇目选择、阅读感悟生成、阅读体验的分享要充分尊重,不能随意公开学生私下交流内容,对孩子哪怕略显幼稚的阅读体验,都要小心呵护,巧妙引导,尊重孩子的阅读心理。
当然,我们的阅读过程支持也只能帮助处于“课外阅读洼地”的农村初中生过上“兜底”的阅读生活,真正改善农村初中生的阅读生态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阅读过程支持仅有语文人还不够,尽管我们依然在阅读推广的路上。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初中生阅读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模型与实证研究》(课题编号DBA150336)成果之一]
――――――――
参考文献
①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③王知津,宋正凯:《基于人文精神的图书馆阅读关怀》,《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6期。
倦怠感从哪里来学习倦怠的感觉来自哪里?实际上这种感觉并非没有缘由。
其一,平时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学习很努力,可是因为方法不对或者其他原因很难在成绩上有所提高。所以他们会对学习这件事比较反感,认为即使努力也不行,会想到放弃,感到身心俱疲。
其二,对于一些传统观念中的好学生来说,他们更有可能出现学习枯竭的状况。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占用了他们大多数的时间。他们每天像机器一样运转,为了达到应试的目的去学习,而并非都来源于自己的乐趣。他们承担着老师和家长的厚望,甚至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认为自己是为了老师和家长而学习和考试。这样一来,就非常容易出现学习枯竭的状态。
初中毕业,有人去了职专,有人去了技校,有人去了艺术学校,但是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去读普通的高中。考大学似乎成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目标。由于刚刚毕业的初中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也对自己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位,所以会随大流地读高中,或者进了高中选文理科时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根本没考虑自己是不是适合和喜欢。所以往往等到进入高中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好像选择错了,这种严重错位的选择,长期延续必然会导致学习枯竭状态。
有些人对自己没有一个理性客观的定位,自我评价比较低,凡事追求完美,完美主义倾向严重;A型人格、外控性格等都是学习枯竭状态的主攻对象。A型人格的人往往表现为“工作狂”,他们进取心极强、有一定的侵略性、自信心强、渴望成就感,但是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表面上看起来雄心勃勃,冲劲十足,总有超乎常人的能量,实际上自己冷暖自知,身心精力支出超乎自己能把握的范围,每天都在强撑,所以容易导致身心的枯疲惫。
进入高二高三后,大家往往感觉学习负担过重、缺乏学习自主性、学习成绩达不到期望值。同时,因为每次考试年级和班级都会有排名,朝夕相处的同学成为了竞争对手,很容易造成学环境中人际关系的疏离,班级纪律不理想,不能安静自习等等,这些都会变相引发学习枯竭状态。
治愈枯竭小贴士
很多高中生对于自己表现出的学习枯竭状态非常轻视,甚至视而不见,以为大家到了高二高三时都会或多或少出现这种状态,这些是正常的。其实,如果你不找出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往往会让自己越来越不快乐,越来越厌恶学习,严重的话也许会陷入难以自拔的考前焦虑症。下面几种方法,是解决学习枯竭的好办法,供同学们参考。
换个角度,多元思考: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休个假,喘口气: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对于学生也是这样。如果是因为连续学习太久缺少休息,就赶快给自己放个假,留一个完整的属于自己的周末。甚至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完成或少完成作业,请一到两天假。给自己调整时间,是为了给接下来的战役积蓄能量。
做好时间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枯竭很多是源自一种“能力恐慌”,这时你就需要很好地调整下时间安排,提高效率。学习成绩一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你都会感觉压力减轻,更有动力。
适时运动:经常运动的人,身心都会保持健康。高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大事,但是保证身心健康更为重要。运动是一种最佳的减压方法,运动可以促使体内血清素增加,不仅有助于睡眠,还能让你有个好情绪。学习和睡觉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很多同学不是在学习就是在睡觉,忽视了运动。对于高中生来说,确实可支配的时间比较少,也许你不能坚持每天有固定的时间运动,那么早晚上下学可以有一段步行,课间下楼转转,或者晚自习前在操场慢跑,这些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当然,你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打乒乓球、羽毛球等。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平时运动量较少,所以打篮球和排球、踢足球之类的剧烈运动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突然加大运动量造成肌肉拉伤,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运动。
完善人际网络:除了同学、老师和家长,你一定要有其他可以真诚沟通的人际网络,否则容易持续陷入同样思维模式,一旦压力形成反而很难排解。你可以和初中、小学的朋友保持联系,分享一些生活中的趣事。也可以适度地参加社团,认识些新朋友,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这些都可以作为高中生活的调剂。
说出困难:学习、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可能遇到困难,这时候你要说出来,倾听者不一定能帮你有效解决,但这是抒绪最立即有效的方法,很多忧郁症患者因碰到困难不肯跟旁人说,自己闷闷、默默地做事,最后闷出忧郁症。所以,当你面对压力和坎坷的时候,可以找父母、师长或者同学倾诉,他们都会给你一定的建议,即使没法提出建议,你说出去了,心里就会舒服得多。敢于说出去并且直接面对困难,所有的苦痛都会成为过眼云烟,而当你跨过高考这一站时回首,便会觉得一切都非常淡然。
不在无家长或老师的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不到无安全保障或不熟悉水域游泳;利用暑期学会基本游泳技能,做好下水前的准备活动和保护措施。学生在不能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不要自行贸然施救,应迅速就近呼救,请有救护能力的人前来救护,或拨打110求助,防止连锁溺水事故发生。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夏季防溺水建议书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
关于夏季防溺水建议书文章【1】
亲爱的同学们:
亲爱的同学们,为积极响应教育部近期开展防溺水事故教育的号召,努力杜绝游泳溺水悲剧的再次发生,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正确评估自身的游泳水平,不到那些陌生危险的自然水域,如深潭、野塘和溪边等处游泳;
二、必须在有家长陪伴的前提下,到安全正规有救生员值岗的游泳场所游泳,下水前要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并充分做好热身活动,到安全的水域下水,防止溺水事件的发生;
三、即使在游泳池,也不要依赖充气浮具,并听从救生员的管理,严禁在游泳池边追逐打闹,推搡他人,跳水潜泳等危险动作;
四、学会相关游泳防溺水知识,并掌握一定的自救技能,如遇同伴溺水,请勿下水,降低重心借助棍、绳和衣服等可用于救生的器材,进行施救,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向成人求助;
五、预防溺水的最好方法是到正规的游泳场所参加游泳培训,尽早学会游泳,掌握自救技能。
六、不要到塘江边去玩水,不到江堤下行走、玩耍和观潮,安全观潮必须在大人的陪同下进行。
同学们,我们是国家、民族和家庭的希望,我们一定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让我们携起手来,“学习游泳促健康,掌握知识防溺水”,杜绝悲剧的发生。
建议人:x
时间:x年x月x日
关于夏季防溺水建议书文章【2】
亲爱的同学们:
大鳌地处西江下游,四面环水。为切实加强安全教育,防止发生溺水死亡事件,提高学生防溺水的自觉性和识别险情、紧急避险、预先逃生的能力,为积极响应学校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为主题的“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创设更安全的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杜绝溺水悲剧的发生,现向全校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不参与那些危险的活动,不到危险、陌生的河域进行游泳、捞鱼、钓鱼等活动。
二、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单独在水边玩耍;没有大人的监护,不要和伙伴们玩水。 严禁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私自下水游泳。
三、节假日不要到河涌、河边去游泳,防止发生溺水,发现有人溺水时,要请在第一时间报警。
四、遇到阴雨天气不要外出,即使在野外,千万不要到大树下、电杆下、高大建筑物下、危房旁避雨。雷雨天气不要看电视,玩电脑,更不要接打手机。
五、当自己特别心爱的东西,掉入河中时不要急着去捞,而应找大人来帮忙。
六、在加强自我安全意识的同时,也要努力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对于那些违反学校纪律,私自到江边游泳的行为,要加强教育并极力劝阻。
七、严禁私自或结伴到河涌、江边等水域嬉戏或游泳;严禁在设有“禁止游泳”或“水深危险”等警示标语的水域处下水戏水;严禁在河边附近逗留玩耍;严禁私自到河边看涨大水;严禁自行下河救人。
同学们,我们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一定要珍惜青春,努力学习,共同担负起历史和时代的重任。我们是父母、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希望每一个同学牢记一句话:“生命安全高于天,父母给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行动起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平安快乐生活每一天!
关于夏季防溺水建议书文章【3】
亲爱的同学们:
自今年入夏以来,气温高热,我校也即将进入暑假,青少年在危险水域游泳的现象呈逐渐增多的趋势。据教育部通报,x年6月9日,山东省7名初三学生结伴在汇河下游游泳时溺水身亡;湖南省5名小学生在山塘游泳时溺水身亡;黑龙江省7名学生在松花江边游玩时,4人溺水身亡。同一天中16名学生溺水死亡,令人十分痛心。据了解,今年以来的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有的是结伴下水游泳溺亡,有的是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多发生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以男生居多。
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我班同学溺水事故的发生,特向我们班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如下:
1、不独自一人外出游泳,不到不了解水情的地方去游泳。
2、必须有组织、在家长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到允许或者规定区域去游泳。
3、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水性熟悉程度,视情决定能否参加游泳活动。
4、泳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防止抽筋现象发生。如遇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5、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6、游泳过程中不逞能,不贸然跳水和潜泳,避免追逐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
7、多多学习掌握游泳急救知识、技能,倘若遇到溺水事故时,不慌乱、保持头脑清醒,争分夺秒做好现场急救,等待医生到来。
各位同学,生命如花,让我们携起手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让安全永驻心中,自觉远离游泳,认真对待生命,生命必将在闪耀中现出绚烂,点燃每一个瞬间!
倡议人:x
时间:x年x月x日
关于夏季防溺水建议书文章【4】
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马上就要开始了。每年暑假,孩子的安全问题都是家长和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在孩子面临的诸多危险中,“溺水”是威胁中小学生安全的“头号杀手”。那么,应该怎样为孩子构筑防溺水“保护墙”呢?
首先,学校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在海口景山学校,“家长进课堂”活动中就有专业游泳教练教授暑期如何防溺水专题,从如何学习游泳,如何判断水情,如何选择游泳场地,如何自我保护、自救和他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同时,开展水中实操课,现场模拟演示自救和他救的要领,让学生有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相关课程或开展主题班会,从学校宣传教育的角度,走好暑期防溺水第一步。另外,比如把防溺水常识编成卡片、歌谣,甚至是编成游戏等形式,都是非常可取的。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家长要做好监管。发生学生溺水事件,家长疏于监管是重要原因之一。家长在自己纳凉解暑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孩子在水中的安全。一些家长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暑期生活,这会让孩子的安全隐患又增加许多。建议学校在放假前组织教师进行家访,落实家长预防孩子溺水的监管责任,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监管的无缝对接。
第三,相关职能部门与社会力量需共同搭建安全防线。社区、游泳馆、游泳池、有开放水域的公园里的管理者,应全面进行救生员持证上岗的自查工作,规范救生员队伍,增强救生员技术能力与责任心。建立全面的监控系统,在重点水域增设监控点,并安排专人值守。建议在塘坝、水渠、水库、海滩等地方增设明显的警示标牌,由街道干部、民警、志愿者组成巡逻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并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共同编织学生暑期防溺水安全网。
第四,学生自身游泳技能的提高。过去几年,曾有人建议学生远离水域,不要游泳,这无疑是因噎废食的“自我保护”,我们应该更积极地面对问题,与其“远离”,不如“学会”—真正掌握自救知识和游泳技能,将终生受用。
关于夏季防溺水建议书文章【5】
暑假到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暑期生活,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当前,已进入盛夏季节,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河塘、沟渠里都蓄满了水,成为孩子们戏水降温的好去处,但也同时成为安全隐患。为进一步做好防溺水等安全工作,我们特发出倡议如下:
希望孩子们在游泳时做到“四不”:一是不在无大人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二是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三是不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四是不在河道、池塘、水库等水域戏水玩耍。特别是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在暑期、节假日、周末和放学后的监管。
关键词:微课程 初中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1
现阶段,我国初中生的学习时间被安排得非常紧凑,信息技术学科作为非考试科目经常会被班主任和学科教师“串课”,这就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对本就不足的课时进行充分利用。“微课程”教学理念的出现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它不仅具有主题明确、情境真实的优点,还能够利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在短时间内完成某一方面内容的教学,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时间的利用与分配上更加合理,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1]
1 微课程的定义
虽然微课程这一理念从提出到今天已经有将近七年的时间,但是其仍旧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现阶段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概念认为,“所谓微课程,指的是由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亲身设计长度在六分钟上下的‘小型’课程,它必须根植于一线教师的实际教育需求,并能为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切实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课程是一种兼具工具性与学习性的崭新模式。
2 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引入微课程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导致社会知识总量剧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传统教学内容的繁冗性、独立性以及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发展等弊端日益凸显,无法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类教学的模式也使其到了必须要进行改革的边缘。微课程的诞生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在这方面的缺陷,它不仅具备较强的复杂知识表达能力,还将灵活多变的形式与教学效率的提升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表达得到了明显提升。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而言,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不止像其他学科中定位的“补丁”功效,而是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学模式。[2]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合理应用,无疑能够有效提升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效率。加上信息技术课重视学生动手能力提升的特点,微型课程更加适合这种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展分类教学的优势,从而达到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
3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微课程的设计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微课程对于提升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其引入我国的时间毕竟短暂,所以在使用中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不能将之当成“无差别使用”的“万能钥匙”。
3.1 微课程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在时间的控制上,微课程由诞生初期的“十分钟课堂”已经逐渐精简为六分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深度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学过程的浅尝辄止也必然导致效率的低下。[3]在进行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微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将微课程的适用性和灵活性进行充分利用。切不可为了“赶时髦”而盲目地大量制作微课程教学视频内容,以避免过度重复而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有效获取信息》时,就可以设计一个合理的短片:学生小明在周末准备和父母去郊外踏青,但是却对几个景点的选择有些难以取舍,这时可以通过在百度上以景点的名称为关键字对各个景点的特点进行大致的了解,从而为做出选择提供合理的参考。
3.2 微课程设计过程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俗语有云,“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集体智慧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对初中信息相关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中,微机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充分结合。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同仁进行探讨,以明确课程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大家共同努力,一起为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全体微机教师应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和讨论,充分调动集体智慧,从而使微课程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信息的管理》这一节课时,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建构理论进行教学,需要设置的任务量比较大,教师很难独立完成全部微课程的制作,这时就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大家通过合理分担课程的制作,并在制作完成后对各自的选择目的进行交流,从而使“任务驱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进一步搭建起教师自我探究的学习平台。
3.3 微课程的实施要讲究循序渐进
在微课程的设计与使用中,教师一定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绝对不能在初始阶段就设计教学内容复杂、信息含量较大的视频,而是应该以逐渐递增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在每节微课程的前段对上一节的内容进行简要复习,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微课程的设计必须以整体教学内容为基础,绝不能脱离整体的教学框架,否则就会显得无的放矢。
例如,在教学上文提到的《有效获取信息》时,可以在视频的前一分钟回顾下上一节课讲到的《从因特网获取信息》中的内容,以此来加深学生以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的熟悉,启发学生通过主页上的帮助文件,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数字化教学越来越普及的背景下,优秀的微课程对于提升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现阶段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了很普通的事,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充分调动集体智慧,设计出贴合教学内容的、短小精悍的微课程,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的“零碎时间”观看,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微课程的使用效率。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江苏 常州 213000)
参考文献:
[1]邵长海.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网站设计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