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结果,截止到2013年初,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达到14.77万亿元,净资产为9.60万亿元。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我国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在事业单位层面,落实好国家相关制度的规定,并结合自身情况进一步做好本单位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建立内控规范下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一)内控规范体现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要求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多次下文,指导和落实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2015年12月23日,我国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从“入口”到“出口”,建立全周期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这一指导意见出台的根本目的,是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和落实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杜绝暗箱操作。内控规范作为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贯穿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始终,体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在内控规范的前提下做好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是相关管理部门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通过建立既相互衔接又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严把资产“入口”和“出口”关,加强资产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对于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在事业单位,从这一角度出发,事业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国有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模式,一是能够保证围绕事业单位的职能来实现科学配置资产;二是单位的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维护和使用;三是单位资产的处置能够规范化,可以有效遏制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四是具备完整的监督机制。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三)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能够提升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涵盖了资产的添置、使用和处置全过程,参与资产管理的部门既涉及到财务部门,又牵涉到采购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资产处置部门,还关系到监督机构,牵涉面较广,如果缺乏统一和规范的管理,容易出现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通过规范资产管理,可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职责,分清责任,提升各个部门的办事效率,利于实现管理目标。另外,规范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因为在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上相互制衡,在程序上做到规范透明,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暗箱操作,对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设计不合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内控制度没有对资产管理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很多事业单位往往在资产管理的源头,也就是资产购置环节把关严格,制定的规定较为细致,对于资产的使用和维护管理却缺乏规范,认为只要资产在、不丢失就行了,对于资产的使用效率控制等在制度设计上缺乏考虑;二是重实物资产轻无形资产,这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上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事业单位在制度设计上对实物资产较为注重,不少规定都是针对实物资产来制定的,对于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无形资产,例如专利权等反而缺乏相关的保护制度。
(二)人员配备不足,职责划分不明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当前事业单位开展的业务以及工作量与以前相比,其种类和数量都大幅上升,与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相适应的资产类型及数量也随之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工作任务更为繁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不少事业单位对这方面的管理重视不够,并未相应增加工作人员,仍然采用以财务部门为主体的单部门管理方式。在具体的管理上,由于财务部门主要以履行财务管理工作职责为主,在资产管理这一块实际上就只是资产的登记、记账等账务处理,对于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等工作并未进行细化开展,而对于使用资产的部门,由于职责上的划分不明确,这些部门往往认为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涉及资产管理的事务能推则推,并未能真正发挥提升资产使用效率的作用。
(三)管理信息不能及时共享
随着资产管理任务的日渐繁重,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对管理信息的依赖性同步增加。相关管理信息的及时共享能够使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被随时了解和掌握,从而使得资产管理工作更有效率,可以说,管理信息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资产购置、使用、处置,资金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并做到动态反映,特别是在定期开展资产清查以后,要及时把最新最全的资产情况反映出来,并让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和了解这些信息,以作为决策、管理的依据。目前,按照多数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还没有意识到资产管理信息的重要性,没有建立收集、整理及传送信息的工作机制和渠道,也没有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从而使单位无法建立统一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四)监督机制未建立健全
当前,不少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的监督机制并不健全,还有的单位即使建立了监督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生作用,形同虚设。较为常见和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很多事业单位确定由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同时又把对资产管理的监督职能赋予到财务部门,资产管理与监督由同一个部门执行,从本质上体现了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和矛盾,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执行力度;二是缺乏对资产管理的使用和维护管理的监督,由于过去对资产管理存在误区,不少事业单位认为只要做好登记上账,保证资产不丢失就行了,把管理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资产购置监控环节,忽略了对资产使用和维护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造成部分资产过早报废或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流失。
三、内控规范下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构建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建立资产管理模式的首要工作是按照规范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单位建立的内控制度必须合法合规,体现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我国事业单位的资产本质属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事业单位作为资产的使用者,必须贯彻落实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定(例如本文开头所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来建立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二是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目标来建立健全内控制度,资产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在保全资产的基础上,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这一目的出发,在内控制度的构建上,必须把资产的使用纳入资产管理的重点,具体言之,要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保证资产得到有效维护和使用,同时还要建立资产的共享共用机制,使其使用效益得以最大化,对于资产的出借或投资要建立专门制度,以实现有效监督;三是在内控制度中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财务部门一揽所有责任的做法,在制度上对涉及资产管理的责任进行层层分解,并明确细化到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二)落实内控制度机构和人员责任
事业单位要在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制度的规定,把资产管理责任进行分解落实,需要把握的重点一共有两点:第一,要分清资产管理的责任部门,坚持“谁使用谁负责,谁使用谁维护”,把资产管理的主要责任落实到资产的使用部门上,由资产使用部门负责落实资产具体管理和维护措施,同时,要加强资产管理监督部门的责任落实,对资产使用部门使用和管理资产的过程和情况,资产管理监督部门要及时掌握和监督;第二,要把控好资产购置和资产处置环节,落实管理监督机构和人员责任,对资产特别是大型设备及物资的采购上,要坚持充分论证,做好预算,走公开招标等程序来保证资产购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避免浪费和暗箱操作,对大型资产处置环节,要坚持集体决策,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挂牌拍卖等方式,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在资产购置和处置过程中,必须根据工作需要,将相关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人员,并做好监督。
(三)强化事业单位资产规范化管理意识及队伍建设
素质良好的管理队伍是事业单位开展好资产管理的根本保证。鉴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事务日趋繁杂的特点,事业单位一是要做好参与内控管理相关部门人员的思想工作,使其在思想上把单位的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来抓;二是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掌握资产管理的方法和技能,特别是对于信息收集和传送上,要让相关人员掌握资产管理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信息共享;三是选好人员,要在涉及资产管理的部门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过硬的人员来完成资产管理工作;四是做好相关人员的考核,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要把资产管理工作纳入对相关人员工作考核的内容,对履职情况好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奖励,对、工作完成情况差的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换。
(四)强化和落实内控监督机制
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内控监督机制,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这一方面的内容,除了在内控制度上进行完善以外,还要从监督部门的设立入手,建立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具体而言,首先,除了规模比较小的事业单位以外,凡是规模达到中等以上,国有资产较多的事业单位,都应该单独设立独立于财务部门以外的监督部门,并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及办公设备;其次,资产监督部门在技术和手段上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为了达到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目标,资产监督部门还可以建立资产管理情况的定期通报制度,在单位范围内公开资产管理情况,使其接受公开监督。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建立规范有效的资产管理模式,必须在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事业单位资产规范化管理意识及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内控监督机制,这既是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相互制衡机制的需要,又体现了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孟悦.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设计与实现路径[D].东北财经大学,2013.
[2]陈艳利,张丽娜,孟悦.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J].财政研究,2014,06:40-43.
[3]柴伟.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当代会计,2015,02:43-45.
[4]糜嘉丽,李占红.浅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综合内控管理[J].财政监督,2012,26:30-31.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强化措施
近年来,事业单位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事业单位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对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部分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和执行。当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对国家资产的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为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意识缺乏
当前,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管理工作缺乏有效重视,没有将其纳入到常规管理工作中来,资产管理意识缺乏。再加之当前事业单位市场化程度普遍不高,并没有认识到事业单位资产效益问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对于资产管理较为忽视,对于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时一些常规的会计手段没有有效使用,从而导致重买轻用及资产配置不合理现象较为常见。
2.资产配置结构有待优化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但由于事业单位市场化程度不高,资产配置结构缺乏合理性,在事业单位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投资的多元化导致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存在着随意性和重复性的行为。再加之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对于资产的审批和监管程序缺乏透明度,没有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这就加剧了资产配置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甚至由此导致行为产生。
3.忽视了无形资产管理
一直以来,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工作中更侧重于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而对无形资产管理较为忽视。虽然无形资产纳入了会计核算,作为资产的一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无形资产意识缺乏,对无形资产价值观念较为淡薄,特别是对商标和专利的保护和评估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账面记录还是对无形资产进行定位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4.闲置资产得不到充分利用
目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即资产在投资、出租及出借过程中取得的收入需要全部上缴财政,这也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的再利用积极性不高,资产闲置及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5.资产缺乏信息化管理
当前,财政部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要求进行信息化管理。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各地执行情况参差不齐。部分事业单位只是简单的对资产进行录入,不仅在线审批功能没有实现,而且管理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从而导致资产信息化管理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对资产信息的动态管理,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强化措施
1.创新管理理念,提升资产利用效益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要不断进行创新,事业单位需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实际,将资产管理纳入到战略高度,着眼于服务事业单位的现实要求,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统筹规划,将事业单位资产建设、投入、改造及创新都纳入到整体发展中来,从而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资产管理的履行,做到与时俱时,努力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2.强化规范导向,完善资产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要加快对管理机制的完善,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调剂、报修及报废等流程的透明度,并针对不同单位的具体情况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的解决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强化资产购买和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确保资产的合理利用。另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还要加强与相关组织单位的交流和沟通,充分的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制度,构建与自身相符的资产制度体系,强化制度的执行及监督力度,全面提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水平。
3.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
无形资产在事业单位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无形资产是资产管理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因此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明确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对无形资产的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要合理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确保无形资产的账实相符。
4.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首先,加强预算管理,突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把控增加资产的审批环节,避免重复购置。
其次,明确使用单位资产管理的“三级”管理体制,即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用、使用。
最后,政府相关部门也可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对合理利用本单位资产获得收益的单位及领导给予部分奖励,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5.加强资产信息化管理
事业单位需要加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准确对资产变动信息进行录入,实现对所有资产的实时动态管理。重视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确保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与其他子系统进行有效衔接,实现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和有序化,努力提高资产的使用价值。
三、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事业单位资产数量和规模大幅度增加,这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严竣的挑战。因此要进一步κ乱底什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强化监督,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的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为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作澎.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根本目标[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2).
关键词:行政事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资产管理
现阶段,财政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15〕90号,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保障政权运转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理顺和巩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法律制度和内控机制,深入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国库管理相结合,建立既相互衔接又有效制衡的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着力构建更加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特点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律,从“入口”到“出口”全生命周期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进一步规范资产处置行为等方面,明确了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各环节的管理要求。《意见》提出了加强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由部门、单位、机构经手管理的资产和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管理的相关要求,还从收益管理、资产清查核实、产权登记、信息系统建设和资产报告等基础性工作、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组织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配套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分工
合理、科学的职责分工是确保资产管理有效性的基础,各机构职责分工如下。一是财务机构。该机构承担固定资产财务核算与整体协调职责,推进资产实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如准备核算与登记固定资产、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与投资效益、参与投资项目决策等。二是实物管理机构。该机构承担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职责。如分析了解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状况及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本专业固定资产、牵头组织本专业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等。三是实物使用机构。该机构主要承担通过实施各项资产管理措施以加强实物资产日常管理职责,除此之外,实物使用机构还应负责清查盘点本机构资产,配合实物资产清理处置。
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应构建起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人制度,由指定管理责任人或直接使用人严格依照“谁使用、谁保管、谁维护”原则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维护。若因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人出现变动而需办理交接手续之前,必须准确、清楚盘点固定资产。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目录设置
行政事业单位依据固定资产定义,结合自身现状,确立固定资产目录。其中固定资产目录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制度指导,包含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目录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呈现为“类-项-目-节-名”五大级次的树形结构,其中行政事业单位集团总部负责统一定义“项”、“目”、“节”的类别编码与类别描述。公司依据资产状况与实际管理的需要对“名”的描述自行细化与规定。同时“类-项-目-节-名”五大层次均需分段设置编码,对于“类”、“项”、“目”及“节”等层次来说,其编码均为两位,而“名”层次的编码为四位。
三、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改革政策
应依照《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办法》等诸多规定开展固定资产确认、初始计量及后续计量等相关核算工作。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机构、实物管理机构及实物使用机构等组织共同参与审阅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同时需结合固定资产的使用与技术更新情况,对折旧方法的使用、折旧年限长短及残值率高低等状况予以检查,之后以检查结果为依据或提出调整政策的建议后上报于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供其审批,或提出保持原政策不变的建议后上报于公司管理层供其审批。
四、行政事业固定资产业务管理流程
1、固定资产内部转移
对于固定资产内部转移来说,指的是固定资产在行政事业单位省公司与市公司间、地市间及各部门间的转移。行政事业单位通常以无偿调拨方式进行固定资产内部转移,其中转入、转出公司的账务处理日期必须始终保持一致性。应按照资产转移通知下发实践,直接转出公司在当月减少的资产,当月照提折旧,自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直接转入公司在当月增加的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自下月起开始计提折旧。资产拆迁转移过程中,由转出公司承担全部资产拆除费用,由转入公司承担全部包装费用及安装成本等。
2、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要求严格按照下述原则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予以计提。一是结合公司技术发展状况、固定资产使用状况,由实物管理机构、实物使用机构及财务机构共同判断是否发生减值准备。二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对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做出客观、公正预估。三是由财务机构领导实物管理机构、实物使用机构开展资产组界定、可回收金额计算等一系列活动。
3、固定资产报废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依托两级审批管理模式开展固定资产报废活动。其次,由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机构、实物管理机构等组织共同审定报废事项,由实物管理部门出具书面的技术鉴定报告,直接报公司管理层核准并形成书面记录。最后,各单位的报废申请必须以正式公文的方式上报省公司。
4、执行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
5、由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机构、实物管理机构及实物使用机构共同盘点固定资产,其盘点内容为实物资产的清点与资产使用状况的盘查
6、固定资产租赁
7、固定资产的零星购置等
五、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注重购置轻视管理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所有部门仅仅确定需要的便加以购置,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固定资产购置制度能够有效进行、购置行为规范固定资产购置。但是如果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后把固定资产任意流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其固定资产有效管理力度不够,以致大量的固定资产处于长期闲置状态,不能完全发挥其真正使用价值,最终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浪费和丢弃。
2、账实不符
国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管理过程中最为多的情况是账实不符,一般有以下几点情况。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处理减少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又不对其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核查,不与其他部门进行交流沟通,最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困局。二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总是不能按时把上级主管部门下拨的专用固定资产的设备入账,最终导致形成了“账外账”。三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只是列在支出账面上,没有列入固定资产账务体系内。四是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把及时出售废旧设备的资金进行入账。
3、资产使用、处置缺乏规范性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如何使用、如何处置等有关固定资产管理、处置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作出明确规定,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根据有关规定使用、处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存在固定资产使用、处置出现不规范现象,具体主要表现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没有经过有关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就直接进行出租;没有严格根据有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规定就把报废、转让或者变卖的固定资产不进行上报。
六、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力度
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保驾护航。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包含没有纳入和纳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出借出租的固定资产以及报废的固定资产。一方面构建健全的资产清查制度。健全的资产清查制度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的主要节点,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定期清查,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另一方面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明确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从申购、采购、使用、报废等所有环节的责、权、利,并且需要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与员工的职责。
2、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
国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环节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其根本在于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没有能够全面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要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责任意识存在薄弱现象,对待资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需要进行不定期对专人进行工作绩效考核,从而确保其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
3、培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各级职工打破传统“经费”观念,树立“资产”观念。流动资产的管理固然重要,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同样不容忽视,所以行政事业单位不仅需要重视起固定资产购置,还要做好做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员工资产管理培训与再教育工作。要不断提高相关员工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也要不断增强员工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叶一萍: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5(5).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优化
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经营业务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其高效发展的重要资源。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占据单位资产总额的比例非常大,因此,开展好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事业单位的高效运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单位的发展。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以及优化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严重;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固定资产的账内记录和实物不一致;对固定资产进行随意处置;具体内容如下:
(一)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很多事业领导都非常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工作,但是,当这些固定资产在购进之后,对它们的管理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说,我国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是非常薄弱的,对相关资产的管理人员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具有一定随意性。同时,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这是造成相关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原因。
(二)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账内记录上,同时,也体现在使用、维修上。从这一点来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源管理和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尤其是在大中型企业,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固定资产管理的考核体系,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落实的非常到位。而事业单位由于固定资产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出现资产没有被充分利用,甚至时闲置情况,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非常低。
(三)固定资产的账内记录和实物不一致
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应秉持账实相符的原则。但是,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工作流程进行明确规定,致使相关工作的开展不够规范,比如,当管理人员发生变化时,没有认真办理交接手续,也不对单位资产开展盘库工作,致使账实不符的现象经常出现。有的管理人员没有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卡片进行认真填写,导致账本信息不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原始数据。
(四)对固定资产进行随意处置
虽然,在2014年,我国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多个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是由于主管部门的监管不严,致使上报手续不够完善,很多事业单位对于陈旧的设备以及没有进行账内记录的固定资产的处置非常随意,也不对其进行评估,就直接进行低价处理,然后再向主管部门申请购置新的设备,浪费了国家资源。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路径
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适应时代趋势而做出的正面应对。其优化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固定资产核算体系进行完善;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对固定资产进行合法化处置;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固定资产核算体系进行完善
虽然,事业单位先行的固定资产管理还是责、权、利相分离的状态,但是,我国已经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是有明文规定的,并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了重大调整,鼓励事业单位向着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方向靠拢。事业单位在使用固定资产的过程中,每个职工都有对固定资产进行监管的权利、义务,明确责任,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事业单位还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单位特色的固定资产核算体系,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强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是提高其工作质量的思想保障,因此,有必要让他们意识到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加大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定期对专业素养进行考核,且考核的结果应和个人工资相挂钩,这就提高他们对本职工作的重视度,有助于他们工作觉悟的提升。
(三)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
正如前文所述,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和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事业单位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方法,比如,财务、维修、使用、技术监管部门的共同协作,能够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和牵制。这些部门可以定期组织联查工作,盘点单位的固定资产,调查这些资产的使用率和维修情况,根据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当发现问题之后,应及时进行上报。
(四)对固定资产进行合法化处置
处置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进行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也是保证国有资产价值的必要手段。我国财务部曾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在得到申报批准后,应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估和拍卖,按照国家规定的流程,进行公开招标和合理竞争,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没有擅自处置固定资产的权利,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人员应进行处罚,若是情节严重者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思考和优化来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现阶段事业单位在开展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相关部门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完善固定资产的核算体系,并对其进行合法处置,就能实现固定资产的高效利用,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夯实牢固的基础,这也是实现其长足、稳定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其与资产的配置、资产的使用以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密切关系,因此各地区的事业单位必须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文章通过简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分析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当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措施。
关键词:
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是当前我国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必然应用模式,既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又充分结合两者运行过程中成本节约的优势,最大程度减少浪费,进一步维护国有资产在配置上的效率,因此成为了节约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手段。展开对推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问题的讨论,在当下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简述
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是通过政府设立,财政拨款支持,履行政府下达的指示和职能,并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一种非营利性的组织,其涵盖的领域包含科学领域、教育领域、卫生领域等。而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理解,则是从发展财政部门编制和上报年度收支预算为主,待人大批准以后进行执行,并于年末进行决算,其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财政资金。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则是以事业单位所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债券等通过货币计量展开管理,这项工作重在管理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与安全性。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将以预算收支管理转化财政资金成为国有资产,并为预算编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信息,进一步加强编制的科学完整性,这将以两者互相结合为基础与前提。我国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做出了指示,要求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的工作中必须紧密结合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并将其作为执行的原则。这就从制度上对两者结合的要求进行了约束,同时又一次明确两者结合的必要性,表明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结合势在必行。
2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结合的意义
首先,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的结合,有利于国有资产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保证国有资产合理的配置与安全完整。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结合资产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科学资产配置的表现,国家在进行科学资产配置的基础上确保配置标准,并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推动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其次,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结合资产管理,明确了资产应用方向,有助于减少浪费,更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有效措施。结合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就从源头上对资产的应用进行了控制,将其应用在更有价值的预算绩效管理上,减少资源浪费发生的几率,也实现了预算的精细化,挖掘资产的应用潜质,有助于促进节约型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有利于行政部门预算的完整性,两者的结合很好地完善了事业单位预算体系,是对国有资产预算功能的进一步补充,为大力推行预算管理的目标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3.1没有合理资产配置预算标准约束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还没有将自身的资产配置与相应的职能相结合,此外也没有设置内部统一的配置标准对其预算加以约束,所以从目前来看,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国有资产依旧存在分配不公的情况。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行政办公室办公预算对于设备资料的采购,如果行政单位的预算相对宽松,那么进行资产配置时档次与数量必然比其他预算比较紧的行政事业单位更高,于是出现了不同地区单位资产在配置上不公平的情况,于是部门之间产生资产配置多于过剩而导致浪费的情况,这大大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3.2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无法根据项目绩效执行
我国不少事业单位并没有就内部资产应用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管理者也没有加强对这些工作的重视,所以出现了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对应的资产使用效率评估与绩效考核方法,也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体制,导致在整体上内部资产存在管理上的疏忽,且呈现出注重购入轻视管理的现象。与此同时,一些事业单位在对资产配置预算进行编制时,绩效目标的定位过于粗放,且定性更大于定量,这就导致最终的执行无法根据绩效目标实施,导致内部资产在利用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使用价值。
3.3处置资产的方式不规范,导致资产流失严重
不难发现,我国当前还有不少事业单位管理者并不明确国有资产的概念与用处,在堆砌进行处置时,没有严格依据相关的资产管理规定进行利用,而是随意处置。一些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的程序不够规范,在处置完成以后,才与财政主管部门申请相关的处置要求。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并不对处置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或是不将处置收入上交,直接坐收支出,于是财政部门就无法发挥监管的职能。甚至存在个别单位管理人员将国有资产当作个人财产的情况,不向上级报批,挪为己用,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损失。
3.4事业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聘请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无专门资产管理部门,而管理者过于重视财政在资产配置资金方面的争取,忽略对资产管理和利用有效性的提高。尽管我国一些地区逐渐出台一些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绩效的考核方法,但对其的考评指标并不完整与科学,甚至仅仅停留在内部制度的建设以及配置纳入预算等比较浅显的表现上,对其制度的执行考评、资产预算设立的合理性以及应用的效率等没有更深层次的设定,使得资产使用的效率无法得到客观评价而得不到提高,最终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仅仅为形式化的外皮。
4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措施
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是时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其中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必须以最终的支出结果和效率进行专业的考核,具体从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情况考核其作用的发挥效益,这些都是行政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工作职能作用与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将两者结合才能确保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中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笔者总结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4.1加强资产配置绩效管理
首先是申报资产配置的计划。这方面要严格按照我国国有资产配置的相关法律要求,同时坚持公平合理等规范原则,要求相关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发挥联接合作的作用,在进行预算以前,就要从财政部门的制度要求进行考虑,根据单位资产存量的具体情况做好对应的预算工作,提出制定预算方案,经过管理部门审核并通过以后,向财务部门上报。由财务部门根据单位的标准要求和具体的人员配置情况进行现有资源资产的审核,复批完成以后将其纳入到应用管理项目中去,最终作为管理的依据;其次,要建立资产配置绩效目标评审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资产是其职能的履行与促进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不同的行政单位对具体资产配置的需求和配置的情况都应建立对应的目标评审机制加以监督,另外还要进一步确定资产配置绩效评审的实际目标,依据单位社会服务保障、职能履行情况、员工数量等来确定最终需要的资产,并依据使用的资产绩效和服务满意程度来决定事业单位日后是否需要增加资产。待评审的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成立以财政部门为主,相关的职能部门参与的多个机构对绩效目标的达成情况展开审评,这要结合资产配置的实际情况与具体目标、部门汇报情况等进行评价,以集中评审的方式完善多方评审机制,强化预算部门对资产配置的整体绩效意识和成效。
4.2整合优化资源,推动资产的运行
在对资产进行配置时,财政部门还要以单位具体的资产情况为准,不断对资源的整合与配置进行优化,并确保相关调剂制度的确立,整合同行业间与同部门间的资源,不断优化资产配置。此外,还要积极建立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尤其是加强对分配问题的重视,提高对管理的关注,全面提高运行效率。
4.3完善配置管理制度,制定合理标准
面对当下各地区范围内缺乏国有资产统一配置的现状,不同地区之间可以根据地区内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地区范围内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在此基础上以推动制度的完善为重要措施,加强对制度建立健全和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两项工作的联系,以进一步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办法时要坚持“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原则,全面提高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使用的效率与效益。通过评价结果的公示,将其与后续资产配置的计划性预算挂钩,以考核结果的优良进行评价,一旦事业单位被评为优良的等级,那么就可以优先考虑下一年度的资产配置预算审核工作,而针对一些管理不善而导致资产被闲置甚至浪费的事业单位,则坚决不予以批准下一年度资产配置预算。以一种强制性的约束方式来确保国有资产在各地区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应用,从而真正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绩效管理有机结合的目标。
5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才能有助于提高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中配置与使用的公平和效率,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实现“阳光财政”的推行目的,使其成为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措施。将两者进行紧密的结合,要根据国有资产的科学合理配置和应用发挥国有资产的价值,不但要适应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要从节约财力和减少浪费方面进行考虑,以改变各单位和各部门之间资产配置不均的现象,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达伟.浅议如何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10(3).
[2]陈青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若干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7(6).
[3]申树敏.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2(35).
[4]陈明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探析[J].中国外资,2014,12(2).
[5]祝振鹏.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的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