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传说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习作教学;乡土文化;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45-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原因是“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实现课标倡导的理念,我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积极开发应贴近学生实际的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发现学生的习作成绩大面积提高,收效显著。
一、依托千年古镇文化,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贺街镇是广西及至全国有名的“千年古镇”,史称临贺古城,有“桂东文化重镇”之美称,镇内文化古遗址、风景名胜比比皆是。临贺古城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化遗址保护单位,2011年隆重举行古城修复仪式。这是生成作文的最优质的资源。在作文课程观上,我自觉变革与创新,提高资源意识,确立、扩充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观念,突破现有教科书的限制,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作文课程开发方面,我具有强烈的开发意识,与教师携手共同去开发,去生成,去构建;在作文课程实施上,我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出具有本乡本土文化“特色”的作文课程。
二、收集古镇文化信息,建立习作资源素材库
我校是一所农村完小,作文教学是我们当前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也是我们最头痛的问题。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发现优质的作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限广博,因而写作也绝不仅限于书本和课堂,需要我们去开发,去挑选,去整合利用。为此,我引导学生擦亮眼睛,时时处处留意捕捉并记录信息,在学校要留意校园生活,在乡村要留意人境资源,在家庭要留意人文资源,要关注社会和家乡的时事与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沿革、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比如大鸭村城址(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洲尾城址(西汉晚期),河西城址(东汉至清代),都是郡县所在地;特殊的景观古建筑有玉印浮山、沸水寺、粤东会馆、魁星楼、观音阁、宗祠、桂花井、骑楼街、石板街等。镇境内的贺江两岸风光秀丽,河水清澈,瑞云山山高势峻,常年云雾飘升,山间溪水常流;山歌种类有白话歌、客家歌、瑶话歌、本地话歌、官话歌、连山调等;有瑶绣、编织、彩调、舞龙、舞狮等民间文化;有马蹄、三华李、淮山、蔬菜等地方特产;有小姐坟、浮山传说、瑞云山传说、古春传、蛇郎等民间传说。这些都可以纳入乡土作文素材库中。我还把这些素材编写成文字载体或制成光盘、音像,分门别类,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日记等;编成的校本习作教材有贺街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经济物产、名胜古迹、民间文化传说、历史名人故事,自然风光等,作为教学习作资源素材库。
三、善于打破文本模式,寻求习作教学切入点
在习作教学中,我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链接,打破“从课文到课文”的模式。如学习了《石榴》一课后,要求学生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贺街三华李》;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2描写家乡地名来历、古今变迁与习作3描写家乡的自然风光、古老风俗,我播放贺街有关自然风光类、民情风俗类的音像光盘给学生观看;教学五年级下册习作4写参观记,我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广西区、贺州市两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新兴寨新农村……不管遇到哪一类型的写作,我都能把乡土文化和作文课程教学同步链接,努力为学生提供自然真实的习作素材。
四、亲近自然深入社会,发挥乡土文化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的推动下,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前所未有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推崇,但在非遗保护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一些暗藏的难题也逐渐浮现出来,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即为非遗保护中绕不开的一道坎,亦是重中之重。
青少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也将是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因地制宜地加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无论对丰富语文学习内涵,还是对今后的非遗保护,毋庸置疑,都将是大有裨益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四十条就明文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当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编入地方教材,纳入素质教育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庆幸的是,一些学校已经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比如仙桃市第八中学在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守华教授的指导下,已经编撰了《中国民间文学欣赏》《中国民俗文化欣赏》两本校本教材。《中国民间文学欣赏》一书,分为“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笑话”“民间寓言”“民间歌谣”六个章节,精选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并充分强调地方特色,比如在“民间故事”章节中选入《憨子寻女婿(湖北)》,在“民间寓言”章节中选入《老虎、老鳖和枯老松(湖北)》等,很好地将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中,让学生充满亲切感,爱不释手;《中国民俗文化欣赏》全书分为“年节风俗”“社交礼仪”“衣食住行”“百行百业”“红白喜事”“信仰禁忌”六个单元,囊括了我国大部分民俗事项,读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受益匪浅。此外,学校除了编撰校本教材,还准备通过讲座的形式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学生走进非遗,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
当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语文课堂,也并非仅仅是为了非遗保护,近年来,高考语文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了民俗等内容,因此,学习非遗知识,对语文教学本身也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其一、拓展阅读。现在的中小学生阅读面普遍较为狭窄,就是在少数喜欢读书的学生中,其阅读的也多是“穿越”“盗墓”“修真”“言情”等网络文学作品,层次较低,鲜有文学价值可言。而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取材于实际生活,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沉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人生智慧,如能适时地将其引入课堂,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其二、提升写作。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学生写作中,模式化倾向严重,“假”“大”“空”等问题日益突出,许多老师撰文指出,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唯有在课堂引入“源头活水”。我想,传统的民间文化便是“源头活水”之一,民间文学中风趣机智的人物,如“阿凡提”“巧女”等,大量饱含生活气息的素材,对于打破写作中的陈词滥调,注入一股新风,将是非常有益的。
第一,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或观察了之后不思考;第二,小学生不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很欠缺;第三,小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仅仅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而三者中尤其以想象能力的欠缺显得尤为突出。
高尔基曾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未发现的环节。”为了更好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阅读和作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起步作文时,就让学生学习写故事作文。因为故事作文的写作,有着许多优势:
一是故事作文的类型多样。如:动物故事、人物故事、社会生活故事、环保故事,科幻故事,侦破故事、武侠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学科知识故事、科普知识故事等,使作文“趣”味更浓。
二是故事作文的写作形式较灵活,且它可以和课本中安排的作文训练并存,形成双轨作文训练的模式,有利于改变目前作文训练量不大,质量不高的现状,一定程度上还可医治以往命题作文因带有强制性,逼学生“就范”,从而使学生怕作文的通病。
三是故事作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故事作文有这么多的优势,那如何指导写故事作文呢?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文是观察、思考后的书面表达,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多方面、多角度、有重点地细致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一些事物看看自己是否曾经见过,与其他事物有什么不同,由此及彼还会想到些什么等等。
其次,指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阅读和作文,一个是吸收,一个是倾吐,吸收得好,才能倾吐得好。通过阅读,即: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理解内容,提高思想认识,领悟写法。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语言储存于学生大脑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二是用心摘录,将阅读到的好词佳句、名人名言等内容抄在笔记本上,加强记忆。三是赏析评议,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欣赏,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注重开拓学生的思路。小学生在写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文章时,都是从观察事物入手的,在一般情况下,观察的顺序也就是作文的顺序(即写作文的思路)。写故事作文,没有实实在在的事物做作文的原型,思路很难展开,因此,开拓学生的思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使故事作文的思路畅通。
首先我们先看两组句子:
第一组:
①树上的叶子慢慢飘落,就像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还像秋风发来的信,让我们知道秋天来了。
②风一吹过来,点点细雨就像珍珠一样落到地面上。
③我发现奶奶手上的血管像一条条蚯蚓。
④天上的白云就像大棉被,如果它能盖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身上,她一定会很幸福的。
第二组:
①忙碌了一天的学习,晚上回到家,同样,妈妈也很疲惫。然后,自己逼着自己去做一些教务,希望能帮老妈分担一下。
②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不仅体现在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上,同样也体现在民间传说上,在此仅献上两则,以供消遣。
这两组分别是小学二年级和高三年级的学生写的句子。第一组句子很形象,也很有生活气息。但第二组句子却显得干巴枯燥。为什么小学生能写得好,高中生反而越写越差呢?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原因:
1. 小学生思想单纯,要做一件事就会非常认真地去完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慢慢学会了偷懒、省事。
2. 作文模式的限制。日常的作文训练,特别是考场作文适用哪种模式,时间一长,学生的个性就会越来越少。
3. 写作脱离了生活。高中生的作文很注重深度的挖掘,但这深度应该一步步来的,从事情或现象入手,而不只是空洞的说理。
要解决这种现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把写作当成一项任务,是完全被动的,鲜有热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唤醒学生的写作需要,尽量写一些跟生活联系密切的作文,遇到生活中容易引发思考的焦点、热点,应及时让学生讨论,即使不写,也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忍不住想说,而不是老师逼着说。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使他们学会动脑筋,从而激发其潜藏的智慧。
二、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文学作品一定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文章一定没有生命力。但学生都认为每天的生活就是宿舍、教室、食堂,实在无事可写。这种想法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但根本不是这样。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从小事入手,深入分析,揭示出深刻的内涵。如2010年重庆高考题《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作者就是仔细地观察了飞在住处的两只鸟,通过对鸟在树梢顶建巢的观察思考,沉痛地反思了人类自身的劣行。像这样的细节,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却视而不见,而这正是写作的真正源泉,脱离了生活的高谈阔论是绝对站不住脚的。
三、仔细观察,用心思考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应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投入,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农村文化与群众文化同属一个范畴,是以公益性为主导的文化。中央提出: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要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为原则。这与文化站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是一致的,所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当重视和加强群众文化馆、站的建设。因为乡镇文化站是实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又因为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是担负着人们的终身教育的重任,它是“以文化人”来提高广大民众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群众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担负着群众文化工作任务的乡镇文化站,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首先,转变工作思路,用创新的方法方式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馆、站应该摆脱“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模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依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思路,充分利用县区文化馆的有利资源,如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力量,支持乡镇文化站;借助文化站熟悉农民文化需求及掌握乡村文化活动特点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打破乡镇文化站之间各自为政,馆站工作分割的格局。在文化馆的调度指导下,集结成强有力的群众文化队伍,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研究探索乡村农民文化需求新动态。在宣传、科普教育、职业培训、艺术辅导、文艺创作、文艺演出、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存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馆站的连线,有利于群众文化“三级网络”的建设,为各级政府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基础与平台。馆站联盟,能为农民群众创造较高层次、品位的精神文化作品,以集中体现公益性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其二、研究乡土文化,让农民在传承中融入时代精神理念。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文化馆、文化站是责无旁贷的。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加上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上留下许多空白,尤其忽略了农民群众自主的作用,使他们成为文化建设的被动旁观者。而另一方面,在许多农村,由农民自发组织的游神赛会等民俗文化活动,他们则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那种自主自发的活动,往往比起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更具感召力。这都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的课题。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农村,了解倾听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学习他们自主自发的能力和精神,并积极组织开展一些具有乡土气息,适应季节时令,符合农民口味的文化艺术类活动,使之成为农民依托的精神乐园。另外,农村中的许多宗祠庙堂里的匾额、楹联都铭刻着先贤祖训、治家格言,许多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等,也传递着为人、劝世、警世、爱国治家的良言。这些都是乡村最具特色的文化语境。群众文化工作者都应深入挖掘整理,将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精神理念,使之发扬光大。让农民在祖宗先贤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源头,认识身边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这便是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最亲切、最直接的文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