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发展对策
一、前言
在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弘扬民族精神,也是推动群众文化组织和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推动着群众文化的具体实施[1]。近些年来,基层群众文化得到了广泛开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群众性文化活动,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精神层面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进行改善和优化。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基层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面对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等地。因为各地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文化发展水平还不够统一,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2]。我国有很多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农村,有些地方的封建迷信思想还比较严重,这些都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也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3]。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维系人们群众的基本利益。在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时,一定要加大投入,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切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我国的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三观。结合各地的特点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在丰富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综合素养。
三、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组织不够重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的基层组织没有认识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理解这项工作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某些基层组织管理者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文化建设思维还比较局限,认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作用不大,没有认识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觉得就算是进行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也不会有明显的成效。另外,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政策导向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是都没有对这些基层组织造成太大的影响。很多基层组织还没有认识到时代在变化,我国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发生了很多潜在的不明显的变化。
(二)发展方向不明确
目前还有很多单位在进行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时,没有把握住发展方向,制定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建设基层群众文化时,要真实结合群众的需求,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如果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没有把握住发展方向,那么所制定的计划就不够合理,无法切实提高群众的个人素质,无法融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无法提升我国的文化发展水平。
(三)文化队伍建设不健全
目前,基层文化建设队伍的发展时间较短,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专业知识背景,通常都是由基层群众来负责。很多的团队成员对基层文化组织建设的认识不到位,而且有没有实际的相关经验,这就导致在进行文化组织建设工作时,很容易出现问题,使得这项工作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无法帮助基层群众提高个人素质。所以,在很多基层单位中,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管理人员也是阻碍基层文化组织建设顺利开展的一大因素。
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未来发展对策
(一)提高基层单位的重视程度
要想使得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就需要加强基层组织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改变基层组织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传统的看法,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在加强重视的同时,也要求基层组织认识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带来的具体作用,在基层组织中切实落实各项文化建设活动,为人们提供切实有效的文化活动,提高基层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
(二)建设文化设施
在建设基层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和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进行合理规划,坚持循序渐进。各地政府应该给予足够的支持,提供人才和资金,吸纳民间资源。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在建设好基础文化设施以后,一定要引导基层群众进行免费试用。并且定期对这些设施进行维护,保障这些设施真正发挥作用。
(三)建设文化团队
文化团队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的根本,什么类型的工作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也不例外。要想提高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水平,就要加强文化团队的建设,不断培养相关高素质人才,提高文化团队的工作能力。除了录用过程中注意筛选,还要鼓励有才华的基层群众参与到文化队伍中来,在身边的小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让文化团队更加亲近群众,提高工作效果。
五、结语
要想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不要急于求成。相关工作人员、基层群众以及政府部门要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切实落实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颖.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4,(5):123-124.
[2]赛尔其玛.探析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建设与发展[J].中文信息,2016,(7):311-311.2016.07.266.
一、跨国企业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其长期的文化传承、,这种传统深植于每个个体,根深蒂固。同时,对外来人种和外族文化会产生自然的抵触,受教育程度越低,这种抵触的情绪越重。企业要跨国发展,首先会面临的就是两种文化的冲撞:一方面,跨国企业要调动当地团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对当地职员的管理,要学习并理解当地文化。而国内投资方尚不能完全放手,习惯于在国内的通行做法,以惯有的思维模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实现对跨国企业的管控;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当前的重商主义,与外族的文化必然形成冲撞。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现象:即中国人重结果、轻过程,重整体、轻细节,中国员工安全标准低,环保和法律意识差,让当地人难以理解;但同时,外籍员工没有中国人的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着眼于短期的享受、没有长远的计划,工资高、效率低,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也让中国管理者无所适从。如果此时缺乏沟通,或者沟通不及时,或者沟通的方式方法不对,两支团队就有可能从最初的互不理解、互不认同,发展为互不信任、互不合作,最终导致企业团队建设的崩溃,项目建设的超预算、超工期等问题。
二、跨国企业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近几年,一批国内矿业企业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通过聘请国际投行,选定标的企业,开展尽职调查,然后决策举牌、收购,实现了跨越国门的处女之行。当收购热情渐渐冷却,接踵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融入、如何治理、如何整合、如何运转…一切都超出了想象。当今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由于健康、安全、环保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渐增强,矿业项目开发审批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门坎越来越高。例如所在国政府的各项许可发放(包括环境评估、考古、水资源、安全等)、项目必须执行的社区资助计划、外加环境保护组织和反矿团体的对抗等等,都是跨国矿业企业无法回避而必须挺过的难关。一方面由于语言不通,凡事都依赖翻译人员,而翻译人员的能力、阅历、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直接决定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往往一些重要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被过滤、甚至被曲解。另一方面由于对项目所在国法律法规不了解,不知道企业哪些能做,哪些禁止做。境外大多数国家高度重视社区建设与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尚未启动,政府、原住民和社区便会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企业给予经济支持。企业仿佛掉入一个泥潭,欲罢不能,深套其中。项目要求发展,只能依靠原有外籍管理团队,或者以高薪聘请当地管理团队。可由此引发的首要问题,就是与外籍管理团队、外籍员工之间的文化冲撞。由于思维方式、观点的不同,文化、习惯上的差异,如何使中资企业的管理意识、理念和意图得到外籍团队的理解,如何认知、调动、善用外籍团队,如何在另一个文化环境中求生存、得发展,跨国企业的文化融合,势在必行。
三、如何实现跨国企业的文化融合
主要任务和目标:“三加强,三提升”,即:全面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食品经营自律水平;全面加强食品安全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全面加强食品监管团队建设,大力提升工商队伍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一、全面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食品经营自律水平
(一)全面开展宣传教育,提高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原则,严格督促食品经营者全面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的集中培训;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集中专业培训”的培训教育要求。通过培训教育,使食品经营者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意识,自觉实行较好的自我约束管理和质量安全管理。
食品经营从业人员经过培训,通过省局建立的网上考核管理系统,实现网上报名、考核预约,随机机考。考试合格的,领取《食品经营者培训合格证书》;考试不合格的,可以进行补考;补考仍不合格的,视为培训不合格,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从事食品安全相应工作岗位。食品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管理员)的培训考核记录将通过省局二版软件予以记载,并在2012年度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检工作中是否通过年检进行制约和限制。
(二)推动行业协会建设,提高行业自律程度。充分发挥县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将协会发展成为联系政府或职能部门与食品经营单位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实现食品流通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行业利益代言人;成为维护食品流通行业公序良俗的自律性行业组织;成为为食品经营单位进行专业系统教育培训和指导的服务提供者。
(三)紧抓食品经营源头,逐步实现“两项制度”信息化。稳步推进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建设,将乳制品经营单位作为工作推进突破口,抓住食品批发、总经销(总)、大型商场、超市等食品经营源头,通过宣传、引导、激励等手段,注重堵疏结合,教育整顿并举,逐步扩大“两项制度”信息化的覆盖率。根据《关于印发<食品安全监管“两项制度”信息化系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部署,2012年将是该信息化系统建设推进至关重要的一年,各分局的工作目标是:全面完成食品批发经营企业(含从事批发业务的个体工商户)和乳制品经营户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任务,2012年底前全县“系统”用户发展不少于700户。
(四)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营造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在县委、县政府和食安委的统一领导协调下,结合监管实际,充分调动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群众自治性组织、消费者等社会监督力量,通过“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宣传,“食品安全进商场、进超市、进市场、进企业”、“食品安全进社区”、“食品安全进农村”、“食品安全进校园”等宣教活动,有力营造政府严格监管、企业诚信自律、公众科学认知的全社会人人关注、支持、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加强食品安全执法监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效能
(一)加强基层工商分局监管规范化建设。根据省局即将出台的《基层工商所(分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巡查监管工作规程》,围绕将工商分局建成食品安全监管坚强堡垒的工作要求,对基层监管人员和管区进行合理配置,解决“谁来管”的问题;全面细致梳理食品安全监管各项法定要求,解决“管什么”的问题;严格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用科学监管思路解决“怎么管”的问题;严格践行具体细化的履职标准,解决“管到哪一步”的问题。
(二)严格规范食品质量管控措施。指导督促基层工商分局充分利用已配置的快速检测仪、快速检测箱,及时更新配置有效的检测试剂,合理使用食品安全专项经费,安排专人做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每个分局每年完成不少于120个批次的快速检测任务,检测食品的重点以预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工商部门监管的小作坊和摊贩制售的食品为主。
(三)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继续严格按照《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以规范、及时、高效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和保障措施。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实施中要坚持做到事前报告到位、部署落实到位、清查处理到位、移送移交到位、总结报告到位;要严格按照《关于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的意见》的要求,做好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分类、及信息管理等各项工作,妥善做好食品安全舆情监测、舆论应对和应急处置措施落实。
(四)“重点治乱”,加大食品违法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县局将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查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所列各类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提供“范本”。通过案件查处,有力震慑食品经营者,逐步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巩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果,树立工商部门食品执法权威。
(五)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局的安排,做好食品安全各类专项整治。各分局要充分认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巩固以往整顿成果的基础上,继续集中执法力量,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强化集中治理和专项执法检查,突出工作重点,全面完成2012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各类专项整治任务。鼓励各分局根据本地特色,组织部署季节性食品、农村食品、散装食品、校园食品等特色专项整治行动。
三、全面加强食品监管团队建设,大力提升工商队伍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关键词】 社区护理;护理管理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及新的医疗保险制度政策的出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出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理念,使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我院的一个门诊部,因铁路运行机制的影响,地处渝中区两路口(院本部在九龙坡区),位于几家综合型三甲医院的狭缝中,为了长远发展,2002年经过门诊部的努力和渝中区卫生局考察后挂牌为两路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那以后,我们既是铁路医院的一个门诊部,又是要管理5万多居民的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工作中既要承担门诊的基本医疗,又要做好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所以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至今,门诊部职工从被动的接受上级安排工作到现在主动的上门为辖区居民服务,经历了艰苦的历程。而我作为一名门诊部护士长,亲身经历并参与了社区护理管理,在无章可循的实践摸索中,深切地体会到要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必须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护理队伍才行。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人员的配置
由于社区居民的人员结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不一,单位福利的好坏,对社区医疗理解、需求程度不同等,导致入户调查难,建档难,获得相关信息后跟踪随防难。我们现有工作人员42人,护士10人,平均年龄48.5岁。因此,在人员配置上绝对不能凑合,要彻底改变历史遗留下的人员老化、知识老化、工作素质低的现象。要培养一支具备高度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丰富的感染力和一定的亲合力、交流能力的队伍。社区护理人员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社区护理的重要性,使护理走出医院,走进社区,面向社会,更好地服务群众。
2 目标的制定
由于政府的财政投入不到位,2002至2006年之间,我们没有得到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所以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觉得做与不做一个样。作为管理者,首先应加强职工的思想教育,相信社区医疗服务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其次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作为护士长我也身先士卒加入其中,带头完成,如未完成者与当月奖金挂钩,各种慢病的管理率要求达到100%,由管理者组织人员负责抽样调查,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这一目标的制定使基线调查这项艰难任务由前半年的5%,到年底迅速提升到68%,有些团队甚至完成了80%以上,较好的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基线调查任务,各种慢病管理率也基本达到100%。
3 质量管理
社区护理与医院的临床护理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又在临床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内容。
3.1 加强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 社区服务的对象多为老年、慢性病患者,积极向他们宣传相关疾病的卫生保健知识,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指导其合理饮食,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坚持对就诊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每月每个团队必须为其辖区群众进行1~2次健康知识讲座,在讲解时必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在居委会的配合下制定健康专栏,使卫生知识逐步普及。
3.2 定期巡诊和随时出诊 由于生活上行动不便或者经济困难等原因,有些患者不能到医院来看病,有些慢性病患者不能坚持来院治疗,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制定了定期巡诊和随时出诊制度,并作好相应记录,上门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这样既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经济、方便、连续的卫生服务,又为医院增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大力开展妇幼保健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后,优生优育就成为年轻父母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要求每个团队的责任护士必须定期到居委会了解孕产妇的名单,督促指导孕妇进行产前检查,帮助认识孕期的各种危险因素,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方式及观察幼儿的健康状况,同时提醒父母如期为小孩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妇幼保健工作量大,人的期望值很高,尤其是在人员配置不够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一个妇保防视护士和三个预防接种护士),要求护士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去完成。
4 管理的方向
4.1 注意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 由于社区护理是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要求社区护士不但要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人文、心理、营养、保健等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的社区护士除了通过全科护士培训外,还利用各种梁道开展继续教育,如参加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站,区社管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以及外出参观学习,内部组织讲课等,逐步培养成知识技能全面的综合型全科护士,以便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技术指导。
4.2 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凝聚力 社区工作繁杂,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强调团体协作,使全体护士都为同一目标努力工作,尤其是护士长应一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在管理工作中,本着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关心、爱护、体贴每一位护士,帮助排忧解难,使她们能说出心里话,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提高了人们的凝聚力,激发了服务热情。
4.3 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沟通 社区服务中心的上级主管部门是社管中心,在电子化信息时代,社管中心的领导也想用电子档的形式把各种纸质档的东西反映出来,然而他们又处于探索过程中,电脑设计人员又不懂医学,怎样才能使他们既能有效监控各种数据信息,又不增加医护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呢?这就要求管理者积极主动为与社管中心联系,配合修改完善各种电子表格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减少书写内容。
护理管理者还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向领导要求改变护理人员的缺编问题,我们目前的护士和医生比为1∶1,不能达到国际卫生组织提出的护士和医生2∶1或4∶1的比例,尤其是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工作全部交给社区中心后,护士将严重缺编,另外,要求完善对社区服务补偿,加大财政投入,理顺社区卫生服务的价格,引导社会健康发展。
1 社区护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1 社区护理中护士的角色问题。社区护士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临床护士的新型护理专业技术人员。社区护士在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工作环境之中进行服务、管理工作,其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要远大于或高于医院护士,虽然社区护士同样担负着照顾、教育、咨询、组织管理、协调合作、研究等角色,但其职责在上述方面均有进一步的扩展。社区护理中如何把握护士的角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2 解决社区护理中护士角色问题的对策。针对社区护士的角色问题,要求管理者转变观念,在对临床护士进行培训后,使其转变为社区护士,尽快担当起社区护士的角色,做好社区护理工作。目前,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是做好社区护理的关键,并要求基层卫生机构做到四个角色转变:一是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二是服务对象从为患者服务向群体(家庭、社区)服务转变;三是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新兴学科转变;四是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1]。
2 社区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及对策
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短缺,首先是重医疗轻护理的社会观念使护理专业人员短缺;其次是教育滞后,高素质人才短缺。解决社区护理人员短缺应采取以下对策。
2.1 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护理观。现代护理观应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护士应具有诊断和处理人类现有或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者和广大护理人员要积极转变观念,看清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对社区护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大力支持。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重医疗轻护理的偏见,应加大力度宣传社区护士工作的职责和工作性质,让社会认同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2.2 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完善知识结构。一是完善护理教育体系,加大护理专业大专、本科层次比例;二是开展护理人员在职培训;三是根据21世纪护理发展趋势,改革护理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内容,形成体现现代教育观和护理观的全新的护理课程体系;四是建立社区护理实习基地,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病例讨论、小组讨论等手段,激发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
3 社区护理工作人员培训的问题及对策
社区卫生和社区护理的覆盖面大,工作范围广,要求社区护士要掌握比在医院中更多的知识和技巧,并有宽阔的视野和远大的目标,以负责的态度来完成社区护理。因此,急需合理配置社区护理人员,并进行规范化培训。
3.1 加强社区护士培训是社区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方面,一名合格的社区护士可能同时负责内、外、妇、儿等几个专业的护理工作,必须全面、熟练地掌握全部护理知识和技术。因此,对社区护士进行全面护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患者在院内治疗所需要接受的各种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家庭吸氧机以及各种电子治疗仪等,分别由医生、护士和其他技术人员负责,而在社区服务中就不可能分工过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知识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因此,要加强对社区护士进行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现代电子技术及有关仪器使用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因此我们的社区护士除了通过全科护士培训外,还利用各种梁道开展继续教育,如参加区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站,区社管中心组织的各种培训,以及外出参观学习,内部组织讲课等,逐步培养成知识技能全面的综合型全科护士,以便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技术指导。
3.2 重视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加强社区护理教育研究。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社区护理工作将承担更多初级卫生保健、流行病学调研、传染病的监控和健康教育等工作。我国现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区护理专业教学的需要,可组织有一定社区卫生环境和较好护理教学基础的试点学校共同研究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社区护理课程体系,推动社区护理教育的健康发展。
3.3 提高社区护士素质。根据社区护士所具备的五种能力,社区护士还应该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护士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开展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五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和沟通技巧,以满足不同患者和辖区居民健康需求,还要注意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社区医学、护理学知识,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站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4 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凝聚力。社区工作繁杂,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强调团体协作,使全体护士都为同一目标努力工作,尤其是护士长应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在管理工作中,本着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关心、爱护、体贴每一位护士,帮助排忧解难,使她们能说出心里话,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提高了人们的凝聚力,激发了服务热情。
3.5 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沟通。社区服务中心的上级主管部门是社管中心,在电子化信息时代,社管中心的领导也想用电子档的形式把各种纸质档的东西反映出来,然而他们又处于探索过程中,电脑设计人员又不懂医学,怎样才能使他们既能有效监控各种数据信息,又不增加医护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呢?这就要求管理者积极主动为与社管中心联系,配合修改完善各种电子表格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减少书写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