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审计准则

财务审计准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审计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审计准则

财务审计准则范文第1篇

《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堪称“姊妹法”,在财会领域异彩纷呈的2006年,在《企业会计准则》于饱含希冀的目光中闪亮登场之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也当走向前台。

一、新准则制定的背景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使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展非常迅速。2005年12月8日,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审计及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就中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举行了会谈。双方共同签署了“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主席――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主席联合声明”。其中指出,目前,中国已了17个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近期还将5个准则的征求意见稿;这些准则的加上继续生效的26个准则项目(包括2个中国特有的审计准则),将会构建起一套与中国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相适应、顺应国际趋同要求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与截至2004年底 IAASB的46个项目准则相比,我国审计准则有24个项目不存在重大差异,有9个项目存在重大差异,有13个项目尚未制定。应该说,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有了坚实的基础,趋同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可谓牵动着社会各界方方面面――资本市场、企业甚至我们每一个人。它能够渗入到企业管理的前端,促进企业各方面的改进;能够揭穿上市公司的会计游戏,维护广大股民的利益;也能同企业财会人员相互配合、良性互动。我国经济社会越发展,审计准则的推陈出新就越显得迫在眉睫。

二、适时修订独立审计准则的必要性

对于中国注会行业,2005年是不平静的一年。7月底财政部第11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对8家会计师事务所和23名注册会计师做出处理处罚; 9月底审计署第4号审计结果公告,16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结果不尽如人意;岁末时分,四川某注会涉嫌多次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被检察院批准逮捕。证券市场上市公司造假的频繁出现,《独立审计准则》的权威性已经受到挑战,人们对注会行业诚信与良性发展不免忧心。2005年11月,经济观察报下属研究院对会计师事务所信任度排名一事,更将这种忧心、争论与关注公开化。同时,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扩张、合并,也使人们交织着些许民族情绪,对本土事务所何去何从感到迷茫。加之经济环境的变化,部分旧准则已不能完全涵盖和适应新情况的需要。行业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增大,动摇了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和审计有效性的信心。

衡量一个国家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水平,其重要标志就是是否有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独立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要赶上国际水平,要适应中国加入WTO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参与国际会计市场竞争,没有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独立审计准则是不可能的。银广厦事件、 科龙门事件,同安然事件给国际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的震动一样,也引起了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讨论,尤其是在执业规范、执业道德及审计风险准则方面。

从会计执业方面看,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有两个尺度:会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由于审计准则与会计准则紧密相联,一旦会计准则出现制定、修订废止的情况,审计准则亦应当及时修改。

从以上三方面来讲,适时修订独立审计准则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新旧准则差异点比较研究

本文仅从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入手,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具体准则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进行新旧比对研究,从而了解新准则变化思想的精髓。

(一)标题与提法的变化

原准则题为《会计报表审计》,具体条款中亦使用的是“会计报表审计”一词;新准则将其更名为“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这一变化理由有以下三点:

1.从定义和内容范围上讲,会计报表不等于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是根据日常核算资料定期编制、总括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及附表。旧准则第1章第3条也有明确指出。而会计报表的范围则要大一些,除财务报表外,还要包括成本费用报表等。注册会计师审计只是财务报表的范畴,未涵盖会计报表的全部范围。

2.会计报表中企业成本费用报表是企业的商业机密,一般不对外泄露和公布,注册会计师有责任维护企业的利益,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而财务报表则可对外公布,对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财务报表使用主体各经济利益关系人提供真实、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因此,“报表”审计应特指“财务报表”,而非“会计报表”。

3.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由于出现股份公司后为满足企业(公司)各方经济利益关系人的需要,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而非会计信息)而产生,它不同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它的主要职能是经济鉴证。正因为企业(公司)各方经济利益关系人所关注的信息是财务信息,所以它只需对财务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可靠性进行审计,即进行“财务报表”审计,而无须对广泛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并非“会计报表审计”。

(二)结构的变化

准则结构变化一览表

注:此表是笔者根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具体准则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和《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具体条款总结后列示的。

从准则结构变化一览表中可以看出,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新准则更注重的是原则性,减少了实际操作的具体规定。如:增添了职业道德要求、职业怀疑态度等原则标准,删除了对审计计划、实施和报告这些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

2.新准则对职业的要求更高,准则的灵活性增大,注册会计师可发挥的空间扩大,实务难度陡增。

(三)具体内容的变化

1.总则的变化

第一条中显著的变化是:新准则不再提出制定依据,简明扼要。

旧准则第二条是对会计报表审计的定义,第三条是会计报表的内容,第四条是被审计单位的界定,第五条指出执行其他会计报表审计业务适用该准则,在新审计准则中均已被删除。

新准则第二条明确了审计范围,“本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计业务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二是仅适用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新准则第三条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和被审单位高层管理者双方的责任,有效遏制了审计风险。

2.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审计目标具体项目中未提到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可见我国会计行业水平已有所提高。

3.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

新准则第六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规范;第七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这一章的启示有二:一是新准则注重原则,而不是具体的条款;二是引入了管理学的思想,这是新准则的一大飞跃。

4.审计范围的变动

旧准则第八、九条规范了审计范围。新准则扩大了范围定义,即审计程序的总和。但这个内容仍与《国际审计准则》定义的“审计范围”不同。《国际审计准则――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一般原则》第七条规定:“审计范围”(scope of audit)侧重于审计人员在特定情况下,实现某项审计目标所必需的审计程序。

5.职业怀疑态度、合理保证和审计风险和重要性

旧准则接下来规范的是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这三章对财务报表审计具体程序的操作进行了规范。

在新准则中取而代之的是职业怀疑态度、合理保证和审计风险和重要性。它不再是具体的操作规定,而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原则与所要达到的标准的、更高层次的规范。

6.附则

新准则未提及准则的解释权问题。

四、差异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新旧准则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差异点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考虑

国际审计准则自身也存在着发展变化,我国审计准则不仅在内容结构上,更应在思想层面上与之趋同。

(二)从新形势下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需求考虑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承办的业务类型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新准则体系必须涵盖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的各个环节或方面,适应注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而具体的条例已不能适应行业的变化和实务的复杂性,审计准则维持具体操作条例是不科学和无效率的,只有从更高的战略层面上去定义注师的职业原则和标准,留出更大的空间,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建立有效的审计准则体系。

(三)从风险角度来看

注册会计师原来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把握财务风险,而是直接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容易产生审计失败。在新形势下,审计风险更是不容忽视,基础风险模型需要更新。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以宏观的视角,引入管理学的先进思想,才能对注师行业乃至整个社会起到良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四)从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业宗旨出发

新准则体系能够指导注册会计师强化审计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提高识别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加积极地承担对财务报表舞弊的发现责任。

(五)从准则易理解、准确性和简洁性出发

为了便于行业会员正确理解和运用,便于行业与社会公众的交流和沟通,中国审计准则体系就必须在写作体例、文字表达等方面针对中国文化、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做必要的改进。

五、新旧准则的执行衔接

新准则将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2006年将是新准则实施的一个关键的准备年份。要做好新旧准则的执行衔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搞好师资培训,层层开展培训工作

举办若干期全国性的审计准则师资培训班,分别在北京、上海和厦门三个国家会计学院等进行培训,培训各省、区、市和有关部门的会计管理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协会选拔的德才兼备的师资力量,再由这些师资负责本省、区、市或本部门下一层次的培训,使大多数适用企业会计、审计准则的单位和个人掌握两大准则体系的内容。

(二)认真组织模拟试点,扎实做好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新旧准则之间的平稳过渡,在新的审计准则实施前,选取若干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模拟试点。按照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规定模拟运行,测试会计准则实施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信息系统等的影响;按照新的审计准则体系选择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模拟运行,测试其在实务中的可行性。

(三)积极争取有关部门、行业的支持,贯彻落实两大新准则体系

审计准则体系不仅有利于规范审计工作行为,也涉及到企业资产的管理和业绩的考核、纳税调整,部门及行业对企业及注册会计师的监管等。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与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审计署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争取各方面共同贯彻落实好新准则,为我国企业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审计基础。

我们有理由相信,审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必将对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六、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展望

财务审计准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电算化;企业财务审计;知识经济

一、网络财务审计的特点

1.共享性。共享是网络本身就具有的一大特点。财务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对财务的审计,并从网络中获得最新的信息,不仅可保证工作的有效性,还可通过新信息提出对公司而言来说是正确的建议和意见。

2.拓宽财务审计空间和业务范围。和现在的网络财务审计相比,传统审计的空间和范围相对较小,但网络审计具有共享性和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实现更好的交流和业务的大范围拓展。

3.审计时效性的提高。网络不仅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也可以根据已有的信息对未来的信息作出预测,这就有利于对财务审计的监督和管理。

4.财务审计频率的提高。网络信息较高的更新频率,可以使审计员在最快的时间内获得相关的财务信息,也使他们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数据的更新。

二、网络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1.在数据输入时出现错误。电脑上的大部分数据还是靠人来进行输入,在输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错误。

2.数据遭到恶意篡改甚至丢失。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各种各样的不正当竞争应运而生,而其中一种就是篡改或盗窃竞争对手的数据,增加了财务审计的风险。

3.缺乏审计线索。传统的审计都是用纸记录下来的,而且经过一层一层的人手签名的,有一定的审计线索,而现在用的是电脑审计,没有所谓的签名,因此在审计时,就缺乏相关的审计线索。

三、如何降低财务风险

1.制定与网络审计相关的准则。科学的网络审计准则可以有效地约束企业的财务审计,也可以提高财务审计的权威性。因此,制定科学的网络审计准则已迫在眉睫。

2.财务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的熟练掌握。企业想要真正实现审计工作的网络化,就必须使用受过训练的专业的审计人员。只有专业的审计人员才可以熟练的使用审计软件,并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改进数据录入技术,降低风险。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财务数据经常会遭到恶意的篡改和丢失,只有配备可靠的硬件设施、建立专用的局域网才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4.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随着企业的发展,审计人员也应该及时对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作出相应的改进。

5.审计检查程序的设计应有一定的针对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检查:数据检查公式、电子账目和合同账目是否一致、凭证的真实性、资产以及负债的合理性,以有效地实现财务的审计工作。

四、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财务审计的实施

1.准备阶段

(1)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及时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情况。

(2)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财务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掌握财务审计的流程,进行综合评定,核算数据等。

(3)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的财务审计程序也应与时俱进。

2.实施阶段

(1)进行测试,看是否符合用以确定输入资料的完整性以及计算机是否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我国在会计电算化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要根据相关的规定作为参照物,进行符合性的测试,并作出真实的评价。

(2)实现实质性测试,对于财务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中相关的程序、数据进行测试,并进行下一步的鉴定工作,其中包括测试数据法和受控处理法。

(3)辅助审计软件在测试中的应用。财务审计人员应依照专门的审计软件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实现数据的转换、查询等,并得出相关结论,作出评价。

五、以电子厂为例分析电算化条件下的财务审计

1.审计媒体介质发生变化

会计电算化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有效的防范恶意篡改数据和数据丢失等问题,才能增强审计的效果。

2.审计程序的变化

如果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难以实现会计科目的有效设置和账簿的输入,财务报表等方面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只有使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财务审计,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并提供审计的效率。

3.审计信息平台发生变化

电子厂的会计电算化可以使资源得到分享,提供会计信息系统的实用性。但是仍然有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存在,不利于企业会计的财务审计,也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财务审计准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准则;设想

十多年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尝试和成效,为开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其中,环境审计是审计学科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开辟的新领域。环境审计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履行环境责任的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效率性、经济性等进行的审查、监控和鉴证活动。通过环境审计,能更好地揭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违法、违规、无效、低效行为,促使被审计单位承担环境责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环境审计的迅猛发展,对于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也已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理论界、实务界、政府部门等相关各方在环境审计准则研究方面均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各种类似于环境审计准则的标准、准则等已在不同范围内得到执行和采用。

一、国际上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制定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的企业开始进行内部环境审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审计准则,并在一定范围内试验环境审计业务。

1992年,英国标准协会(theBritishStandardsInstitute)制定了全球第一个环境管理体系标准BS7750。欧盟(EuropeanUnion)则于1993年了另一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及审核体系(EMAS)。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1995年第15界大会上专门讨论了环境审计,并分别于2001年、2004年制定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指南》以及《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其中《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指南》对环境审计准则有比较成熟的阐述,其从基本原理、基本准则、实务准则和报告准则四个方面阐述了29条审计准则在环境审计中的运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1993年10月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措施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其制定的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系列主要包括: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三个部分。该标准是目前环境审计规范中最全面和操作性最强的准则,也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标准。此外,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荷兰、加拿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政府都在积极开展环境审计,探索环境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总体来看,目前国际上对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相关的标准(准则)也相对完善,尤其是INTOSAI制定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指南》和ISO制定的与环境审计方面有关的三个标准均表现出较强的操作性。而我国在对环境审计准则研究上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对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尚未得以系统化,迄今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环境审计准则研究框架,国内环境审计落后于国际环境审计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是一国政府环境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讲,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我国环境审计体系的重要基础

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应当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及与环境有关的会计准则共同起到贯彻环保法规的作用,而国家环保法规又是国家政策的具体体现。在上述四个相关体系中,企业环境评价体系已显雏形;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但毕竟初步建立,例如我国新颁布实施的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专门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开展环境审计进行了规范;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规定也已经零散地分布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之中。然而,作为环保法规主要贯彻者的政府审计准则尚处于空白状态,这应是我国整个环境审计体系的一大缺陷。

(二)实现环境审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前提条件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的环境审计准则建设落后于环境审计实务的开展。具体来说,政府审计机构已经开展了多项具有环境审计性质的审计实践活动(如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审计调查、46个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审计、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审计等。在此期间也草拟过近似于环境审计准则的文件如《重点区域水环境审计规范操作指南》等),但最终并未形成一个比较规范化的环境审计准则或指南,长期这样下去,极易使环境审计实务孤军深入,难以得到有效的基础支持。

(三)明确环境审计责任的重要途径

在环境审计中,环境管理和环境会计责任与环境审计责任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制定准则的方式,在准则中明确规定审计机构的环境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环境管理和环境会计责任。环境审计发挥着对环境信息合力保证的作用,环境审计人员对这种保证要承担特定的审计责任,而不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申明书承担环境会计责任。同时,环境审计准则还需要规定解除环境审计责任的最低要求,规定环境审计人员违反准则后的法律责任。因此,环境审计准则既可以保护环境审计人员、解除其审计责任,又能够确定其应承担的环境审计责任。

(四)开展环境审计实务的客观需要

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作为政府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核心环节,在环境审计运行体系中应起到巨大作用。环境问题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作为社会“经济警察”的审计,有义务担当起治理环境的责任,而且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责任的界定、审计机关和公众的沟通,以及内部管理的完善与否都有赖于健全、切实有效的环境审计准则的支持。然而目前,由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缺位,造成政府环境审计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审计人员在进行环境审计时无据可循,久而久之,不仅会增加环境工作的随意性、工作量与风险,同时也使环境审计不能深入开展。

(五)积极应对国际审计界的压力、提高我国审计机关国际地位的有效方式

国内环境审计落后于国际环境审计是不争的事实。具体来说,西方国家(如荷兰、加拿大、美国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开展了具有环境审计性质的审计业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也于1992年成立了环境审计委员会并在1995年第15界大会上专门讨论了环境审计,2001年(INTOSAI)印发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指南》,该指南对政府环境审计准则有比较成熟的阐述,其从基本原理、基本准则、实务准则和报告准则四个方面,阐述了29条审计准则在环境审计中的运用。我国最高审计机构作为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一员,在国际审计界有着较为成熟行为规范的情况下,最有效的做法即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亦即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同时,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对于推动国际环境审计准则的改善也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并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审计机关在国际审计组织中的地位。

三、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应当着重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把握好前瞻性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的实践是在环境会计尚未完善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环境审计的对象、范围以及研究内容明显涵盖过小。所以,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应具有前瞻性,不仅要对目前进行的环境审计活动进行规范,也要对目前没有进行而在将来会开展的环境审计活动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功能,并引导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组织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审计实践中。

(二)考虑到综合性与具体性

综合性是指在涉及环境审计基本准则时,应综合考虑国家环境审计、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共性,从而提出能兼顾三者的基本准则;具体性是指今后在制定具体准则时,要充分考虑政府环境审计、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个性,分别制定与三者有关的具体准则和职业规范指南。

(三)要具有可操作性

一定程度上讲,环境审计准则是用来联系环境审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桥梁,它既是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成果,又是环境审计实践的直接指南,因此环境审计准则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在借鉴国外理论研究成果时,必须考虑我国的环境保护状况、相关法规以及审计人员的现有素质等因素,再就是要考虑我国环境事项、环境保护投资、相关环境项目的特点。

(四)注意划分层次性

环境审计准则与其它基本审计准则体系是一样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笔者认为,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应该包括框架体系和要素体系两大部分,并且每个部分都有自己严密的层次性。从框架体系来看,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应该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职业规范指南三个部分;从要素体系来看,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应该包括审计主体要素、审计行为要素、审计报告要素和审计技术要素等。

(五)积极实现与国际接轨和体现中国特色二者相统一

为与国际接轨,便于国际间相互认可,我国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应当符合国际标准的基本要求,按国际标准规范操作程序。然而,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与其它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不少共同点,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应把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与国际标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准则,就要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包括《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准则》、《国家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准则》等审计方面的法律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等。

四、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理论框架的初步设想

政府环境审计准则是规范政府审计人员具体执业行为的技术性规范,未来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应以国家审计准则、ISO14000系列标准及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从内容上看,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应主要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执业规范指南等。政府环境审计基本准则是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总纲,是对政府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及专业胜任能力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规范,它是政府环境审计具体准则和执业规范的制定依据;政府环境审计具体准则指对政府审计人员如何计划审计工作、获取审计证据,以及出具审计报告等方面所作的具体规范;政府环境审计执业规范指南是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提出的审计操作规程和方法,为国家审计机关及人员从事专门环境审计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

如图1所示,未来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的层次有三:一是环境审计基本准则;二是环境审计具体准则,三是政府环境审计执业规范指南。其基本设计思路如下:

(一)分类制定政府环境审计准则

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分别制定环境财务审计准则、环境合规性审计准则和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等。不同业务的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均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规范指南三个层次。在环境审计准则的制定中,具体而言,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可以专业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的方式颁布,这样既符合目前我国环境审计组织形式,又可以使环境审计工作的规范具有针对性。

(二)优先制定政府环境财务审计准则和环境合规性审计准则

首先,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主要是由政府审计为主导,相关的理论、技术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和完善,而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发展则相对滞后;其次,由于环境审计标准和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我国环境审计实务目前主要以合规性审计和财务性审计为主要方式,较少涉及环境绩效审计。因此,笔者建议可以考虑在对这些现存准则修订、补充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政府环境财务审计准则和环境合规性审计准则的制定问题,待时机成熟时再考虑制定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准则和内部环境审计准则,这样才能更加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更好地指导环境审计工作。

(三)积极探索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准则

环境绩效审计是政府环境审计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考虑到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需要,我们可以先行考虑成立“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准则研究”的专家小组,以便进行各种设计与论证工作。其任务有二:一是研究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基本准则的设计与制定问题;二是待条件成熟时,再系统研究政府环境绩效审计的具体准则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55-61.

[2]辛金国,李青.环境审计准则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6):13-16.

[3]毛洪涛,张正勇.现代风险导向观下的注册会计环境审计[J].会计之友,2008,(9):50-51.

[4]张彦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环境审计准则[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4):42-43.

财务审计准则范文第4篇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纵观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状况,我们会发现美国在西方国家中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通过简单总结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情况,提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问题及相关改善建议。

一、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情况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是政治经济形势发展所需,社会公众要求下开始萌芽并且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获得了飞速发展。美国政府绩效审计飞速发展时期恰逢该国进入以市场化为特征的政府改革浪潮,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是市场经济追求的主要目标,市场机制引进公共服务领域使得美国审计总署将注意力集中于3E审计( 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 。同时,由于美国人民民主意识强烈,他们十分看重自己的利益,要求政府提供最高的投入产出比率,因此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 而美国政府目标始终是致力于建设一个高效负责任的服务型政府,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需求,关注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府支持,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建立了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并且在发展中,探索出了针对政府绩效审计项目的综合性方法和技术。

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起步较晚。20 世纪80 年代时,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经济效益低下,审计署便以国有企业为审计重点,学习国外审计经验,对经济效益审计展开讨论。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审计署提出两个延伸的要求,提出在审计财务支出的基础上,审计机关应当将审计活动延伸到企业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上去,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企业微观经济效益上崭露头角。此后,审计机关开展了一些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政府绩效审计逐步染上了宏观色彩。

但是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缺乏良好的审计环境。在经济环境方面,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对象是公共财政框架,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的财政框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地完善,政府就需要肩负起弥补市场缺陷,保护市场,培育市场的责任,这必然导致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社会需求方面,中国人民无论是在民主意识还是自我保护意识方面到十分欠缺,大多数人民依赖政府,相信政府,这种信任导致对政府工作的社会监督环境愈发宽松。

(2)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标准是检验政府绩效审计质量的保障,是促使政府机构完善工作的动力。中国缺乏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大难题是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它包括资源占用,资源利用以及产生的效应等各个方面,另一个难题是有关项目指标无法量化。

(3)审计方法和技术落后。我国目前仍旧处于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探索阶段,仍然是使用观察,询问,检查,复查等基本审计方法,实际上与其他种类的绩效审计方法并没有太大差别。

(4)审计准则建设不完善。我国目前的审计准则主要是借鉴独立审计准则,两者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其重点放在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上面,实质上是混合考虑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在制定专门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领域仍旧是一片空白。同时,不同于美国强调高效率,我国在制定作业准则时强调程序的规范性,这就导致审计人员无法灵活变通,拘泥于形式,审计工作效率低下。

三、改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建议

( 一) 提高政府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过程中的关键。政府绩效审计是为了监督政府是否高效地利用了财政资源,对政府信誉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作出一个合理的评估。只有在保证政府审计机关是独立于政府的前提下,这样的评价才是有效可信的。我国现行的政府绩效审计属于行政型体制,虽然有根本政治体制作为审计工作的保证,但是由于审计机构仍旧隶属于政府机关,其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一方面我国应该加快民主和法制化建设,促使政府工作透明化。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加强监督,尤其是在涉及某些政府官员时,公众应当提高民主意识,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 二) 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审计力度

政府支持是绩效审计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审计机关有责任对政府机关进行监督,但是其监督力度还依赖于政府对审计活动的开展是否重视。我国很多单位在发现审计问题之后并没有及时的改正,对审计人员提出的建议也没有及时执行,绩效审计只是形式主义。因此我国政府机构应当强化责任意识,致力于推动与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根据审计意见实施改进措施,将绩效审计落到实处。

( 三) 加快政府审计准则和评价体系的建设

政府审计准则是规范审计师和审计组织实施审计业务的权威性标准,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维护社会公众利益。随着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政府审计结果的真实性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政府应当尽快建立起包括绩效审计准则,审计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政府审计体系。政府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应当寻求与民间审计组织的合作,借鉴他们在审计准则制定上的经验,从而实施更加高效的审计活动。此外,在制定准则时,可以借鉴美国的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最大化利用审计资源。在公布审计结果时,审计结果和建议的表达应当具有公允性和灵活性,不要对审计报告做过多细节性的规定,方便审计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审计业务的多样性。在具体准则的指导下,对待不同性质的项目以及不同的审计目标,应当确立可达到的,准确的,相关的评价指标。我国评价指标的建立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同时融入中国特色,考虑到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的实际状况,构建真正适应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

( 四) 灵活运用多种绩效审计方法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是顺应美国社会发展而逐步变迁的。我国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社会形态,经济发展阶段,法制建设等方面所处的阶段,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方法,循序渐进地推动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除了沿用传统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外,还要更多地使用调查分析技术,决策模型研究等等。要广泛利用社会各领域专家的工作成果。尤其是在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的现在,要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审计业务的各个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和保障审计质量,我们可以利用审计软件帮助审计工作的进行。

( 五) 开发复合型审计人才

我国应当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开展培训班或者要求进行不断的后续教育。同时还要注意人才的多元化,不仅要涉猎经济领域,还要对法律,工程,计算机等有所了解,从而形成美国审计总署的人才培养形式。

财务审计准则范文第5篇

(一)管理审计的基本概念管理审计是一种与财务审计相对立的新型审计,它主要是审查管理信息和管理受托责任,不仅关心受托人是否依法动用资源,还关心受托人是否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及其结果,试图在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优化资源利用,优化投资行为。以受托责任关系为基础,可以将管理审计分为两大类:服务于组织内部管理当局,即服务于受托人的管理审计,其职能重在建设,称其为内向型管理审计;服务于组织外部利害关系人,即服务于委托人的管理审计,其职能重在评判,称其为外向型管理审计。

(二)管理审计的的鉴证意义管理审计被视作是为了第三方厉害关系人的利益而对管理进行“独立鉴证”的是美国管理协会(AIM)。AIM的主要观点是鉴证意义上的管理审计是由独立的外部注册会计师,为了维护股东、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委托人的利益,通过对组织的资金状况、盈利能力及组织机构等分项研究来就组织的管理业绩和管理活动的恰当性发表批判性意见,并对外报告。鉴证意义上的管理审计的核心职能是批判性职能,如果从审计的本质意义上来衡量,外向型管理审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审计。

二、CPA实施鉴证管理审计的困难

(一)缺乏合理的管理审计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功能在于为保证cPA职业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提供指南。财务审计以会计准则作为审计评价标准,CPA可以根据会计准则来判断管理层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公允性和合法性,因此,管理审计也应该有类似于会计准则之类的评价标准。虽然自管理审计产生以来,职业界,学术界制定了几套评价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并未大范围的应用,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缺乏实际可行的评价标准,则CPA在开展管理审计时可以自行其是,也就无法明确CPA的审计责任和法律责任。

(二)缺乏标准的、规范的管理审计鉴证准则准则对财务审计的理论与实务的基础指导作用一样,管理审计也应该有公认的管理审计鉴证准则来规范管理审计行为,指导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虽然外国和我国管理界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管理鉴证准则的雏形,但是公认管理审计鉴证准则并未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体系,从而严重制约了管理审计的发展。

(三)缺乏管理审计鉴证业务的有效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审计实施也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绝大部分是管理层内部的需求,是企业内部提高管理水平,评价管理业绩,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而对于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人,更加注重财务报表审计,更加上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的缺失,使得管理审计报告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因此借鉴作用大大降低,从而降低了管理审计鉴证业务的需求,这个因素是阻碍管理审计鉴证业务发展的的重要原因。

(四)缺乏与被审计单位的协调管理审计的内容往往涉及其内部的机密,与财务审计的强制性相比管理审计是一种建设性的审计,其审计结论不具有强制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合理的方法,这是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旦公布于众就会被竞争对手借鉴,因此处于对被审单位的自身利益的考虑,一旦管理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让被审计单位心甘情愿的接受,则无法得到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最终将影响管理审计的需求。

(五)对CPA素质的特殊要求 由于每个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和经营环境的不同,管理职能、管理过程及管理内容都有很大差异,要客观的评价其管理效率和效果,不仅需要CPA具有全方位的知识层面,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特殊行业状况做出职业判断。并且在审计中不仅需要定性的方法,还要广泛运用大量的定量分析,这些都对CPA的素质提出了专业性的特殊要求。

三、完善管理审计的应对策略

(一)加快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要想促进管理审计的长足发展,必须加快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既要评价管理结果,又要评价管理过程,并且要包含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的管理主体。如果审计涉及没有现成的规范性标准的事项,既不要回避也不能主观臆断,要运用分析程序,以被审计单位预算、行业水平、经济环境为依据,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讨论,达成共识,切忌对未审计和没有审计证据的事项妄加评论。

(二)加快制定管理审计的基本准则 近几年管理职业界、学术界都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建立一套标准规范的审计准则。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管理审计鉴证准则可以在公认的财务审计准则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管理审计实务对其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准则。这有待于财政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共同关注,并将其法制化,增强其权威性,为CPA执行管理审计鉴证业务提供一套操作性的行为规范。

(三)增强管理审计鉴证报告的实用性和权威性,刺激管理审计鉴证业务需求 管理审计报告需求不高,严重阻碍了管理审计鉴证业务的发展。要提高管理审计报告的需求,除了社会公众对管理审计加以重视外,更重要的是对管理审计报告自身而言,要加强其实用性及可比性,要进一步规范其报告内容和格式。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映并提出改进建议,增强可读性和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