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建设发言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开发区网站概况
初,哈尔滨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并,开发区党工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决定整合两个开发区信息资源创建开发区门户网站。开发区网站建设核心思想是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以次提升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服务区内企业,促进开发区经济的发展。
开发区网站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先后进行了4次改版,尤其是根据政府网站建设的规范和要求,重点完成了四个方面改进:一是增加并完善了领导信息、部门职能、内设机构、政策解读、工作目标、便民问答等9个栏目,充实并规范了政务信息公开内容。二是完善了公众参与类信息,对投诉信箱、办事纪律栏目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增加了民意调查网站互动栏目。三是完善了网站设计,增加了网站导航地图和多语言版本的链接。四是完善了网站管理服务。解决了网站系统漏洞,明确了“中国哈尔滨网站信息交换系统”、“便民问答”等栏目的职责部门和责任人。
二、开发区网站主要特点
1、开发区网站以中软公司resourceone开发工具作为中间件,以内容管理系统(cms)为核心构建整个信息管理和信息应用系统,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网站采用人性化的设计,力求页面风格淡雅,重点突出导航清晰,结构布局合理。
2、通过站内内容搜索引擎,使访问者方便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3、开发区网站覆盖了开发区信息化需求的各个方面,信息量大,更新及时。
4、在门户网站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多个专门服务型网站,形成了一个主网站、多个子网的开发区网站体系。
5、开发区网站不仅是信息集成的平台,也是开发区政府之间、政府企业之间办公应用系统的载体。如实现开发区网上办公系统平台、开发区与园区之间的网上办公、工作人员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等。
6、开发区网站系统由开发区数据中心提供完备的网络硬件平台作为运行平台,并通过宽带光缆接入互联网,同时通过防火墙及网络监控软件保证网站系统的安全。
7、建立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网站内容管理和管理采用全员建设和全员管理的模式。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既是栏目的信息者,也是栏目的管理者。信息化管理部门定期对网站的信息数量和信息更新频率进行统计,并纳入到开发区的目标管理系统当中。
三、开发区网站主要内容及功能
开发区网站主要包括政务信息公开、在线应用服务和政务监督等三方面内容。
(一)开发区政务信息公开
1、政务公开专栏。主要包括开发区概况、机构设置、部门职能、政策法规、办公地点、领导班子、政策解读、工作目标、便民问答等内容。其中开发区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投资环境、发展状况及未来展望。政策法规分为10大类,包含开发区优惠政策、税务政策、财税政策、外商投资企业法规、对俄通道政策、高新技术政策法规等1300条政策法规,供企业在线检索、查询。
2、办公信息公开专栏。主要包括公告与通知、新闻快递、信息精选及热点专题等专栏。同时在显著位置设置开发区动态,主要包括招商引资、企业服务、高新发展、劳动人事、规划建设、党群生活等专题动态专栏。建立开发区多媒体展厅,包括开发区美景、开发区视频等。所有栏目实现动态管理和,企业可以及时访问。动态信息栏目实现动态更新,每月更新率在300条以上。
3、行政审批及办事指南。通过开发区网上办公系统的浏览者入口,企业无需注册即可浏览开发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流程、申报说明、查询所需材料、下载材料空表及模版、查询行政审批人员的基本信息。
4、专业信息及专业信息数据库。
开发了具有七国语言的开发区招商网、对俄合作网、开发区人才网、信用体系网、中介网、医药工业园网、出口基地技术贸易网、
环保网等10多个专业网站,形成了一个主网站、多个子网的开发区网站体系。5、设置多种导航服务。站内导航以及连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界500强企业”、“政府网站”、“合作伙伴”等相关连接,为访问者提供查询便利。
(二)在线服务应用系统
根据开发区转变政府职能和服务创新的需要,开发区网站设置了多个在线服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网上办公系统、110企业求助系统、开发区企业信用网、企业联合年检等。
1、开发区网上办公系统。通过开发区企业“网上办公”,真正实现政府与企业零距离,全面实现了网上咨询、申报、审批、监控的“一网式”并联审批。企业可以在网上实现交互式办理各项网上审批业务。通过系统平台企业可查询到所有开发区与企业之间的办理事项,查询办事流程、申报说明、查询办理结果和办理状态、在线填报或下载和提交申报的材料、网上交互预审、查询办事人员等。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进行在线咨询,受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办理,给提问者满意的答复。现在开通的业务有:企业入区服务、企业变更服务、建设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企业运营管理服务、园区申办服务等五大类日常审批服务,共计70 余项业务,约占开发区全部审批业务的95%,大大减少了企业办事的往返次数,节约了时间和开支,提高开发区政府的办事效率。
2、110企业求助系统。为配合服务型开发区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为业服务的层次,利用网络方便企业求助,开通了110企业求助网。开发区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110求助网,及时地反映给开发区企业求助中心。建立企业求助信息库,企业在网上可以随时查询各种事情的办理结果和办理时限,下载求助表单。现在已经已有近4000条求助信息及答复。同时,将110求助中心的服务承诺、工作理念、办事流程、机构职能在网上公布。开通了110求助信箱、监督信箱。
3、开发区信用体系专网。可以查询网站共包括信用时政消息、名家综述、国内信用建设动态、研究与探索、博览窗、重要通知、开发区信用体系简报、开发区信用等级公示、信用反馈热线、开发区信用体系建设目标、建设原则、信用知识库近20个动态栏目。通过建立开发区企业信用等级数据库,为开发区企业的运营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实现了企业信用等级、中介信用等级、企业经营者信用等级的在线查询;公开信用体系建设原则、组织机构、共建单位等各种信息,为信用开发区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4、企业联合年检系统。实现企业年检受理、网上咨询、网上预检、年检情况登记、综合统计查询等功能。
(三)政务监督
为完善市场配套设施,提升市场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村委会在200年初将集贸市场的升级整改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之首并作为一件重要而紧迫的民生工程。并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村集贸市场被选定为镇两个争创市“食品安全”样板市场的其中一个。为此,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整改。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规划
村高度重视市场的升级整改工作,整改前多次组织村两委、村民小组到市内的多间样板市场进行参观、学习,邀请工商分局、经贸办以及友谊市场负责人等前来本村现场规划、指导、提供宝贵的意见和见议。然后结合本村市场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升级改造方案。在整改过程中,镇经贸办、工商分局等负责人多次亲自前来查看整改工作开展情况,并给予支持和帮助,以解决在农贸市场升级改造中遇到的困难,使市场的升级改造工程能顺利完工。
二、确定目标,真抓实干,并不断完善市场后续管理工作
根据《东莞市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建设标准》,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市场各项软、硬件设施的改造。
1、市场整改与环境卫生整治结合结合起来,做到改造一个市场,出新一片环境。为配合整体规划,村将市场西侧原有的10多间铺位全部拆除,用来建造档位,以扩大市场经营面积。同时扩建市场天面,建设了市场天面防水隔热层1400平方米,加大市场的空间。市场地面也进行了全面整改,地面铺设混凝土581立方米,并铺设上广场防滑砖。建设市场下水道235米,大大改善市场的排污环境。
2、统一规划,分类分区。根据《东莞市食品安全样板市场建设标准》和参照其他样板市场的经验,以及结全本村的实际情况,对农贸市场进行分区规划,逐项整改。整改了菜档、鱼档、禽肉档、熟食档、早餐档、炒粉档、夜宵档、水果档、百货档等档位共115个。
3、重新安装改造市场电线、消防设施、货架、标饰、门面装修等,以符合样板市场的标准。根据标准,屠宰间进行了全面改造;三鸟档各种铁笼、铁门、卷闸门已全部更换成全新的不绣钢,以便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称心。烧腊档已全部装上空调,保证售卖的食品卫生、新鲜。
4、市场内、外显眼位置已安装上食品安全宣传的各种宣传栏,从而印证了“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市场内安装电子显示屏,以便市民及时了解市场公示的相关信息。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和让群众购买放心,在市场内安装了信息查询机,让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到产品的各项信息。
一、深入宣传发动,营造农村公路改造浓厚氛围
搞好农村公路改造,实现村村通油路,是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前些年,我市农村油路建设发展滞后,到2002年底,农村油路仅1364公里,只有458个行政村通油路,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42%,比(上级市)市平均数少162个百分点,全市还有658%的村庄未通油路。按照三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要求,我市需新建油路12592公里,面对十分艰巨的任务,×××市委、市政府正确分析当前形势,认为三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对于深入实施“四化”战略,提前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省农村公路改造工作座谈会后,我市立即召开了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按照村村通油路的规划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在具体工作中坚持舆论先行、稳步推进,专门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宣传小组,各新闻媒体都开辟了公路建设专题栏目,广泛宣传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的重要意义,广造舆论,广泛发动,使中央、省市三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决策深入人心。期间,市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编发《简报》22期,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登、播发公路建设新闻稿件100余篇。各乡镇(街道)也通过层层召开动员会、广泛张贴标语口号、有线广播、黑板报、宣传栏、宣传车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村村通油路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抢抓机遇、攻坚创业的社会氛围。
二、狠抓配套资金落实,夯实农村公路改造物质基础
搞好农村公路改造工作,资金问题是关键。我们在融资过程中,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多措并举,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地方配套建设资金。一是争取上级补助和国债资金;二是政府财政拨款。在市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拨款5000多万元,无偿扶持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公路重点建设项目,市财政每公里补助15万元,连村路每公里补助5万元,最大限度地减轻乡镇和农民群众的压力,调动了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三是用好农民义务工,发动农民出工解决路基、小桥涵工程;四是倡导社会各界捐助筹集建设资金500余万元;五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筹资。如昌九路和咸石路的建设,就是由得利斯公司出资2500万元修建的;六是村民自愿捐资修路。如我市皇华镇大展村、郭家屯镇南营村等群众自愿捐资150余万元,修连村路10公里。通过以上方式,全市共筹集改造资金达1亿多元,为农村公路改造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健全管理体系,打造农村公路改造“双优”工程
质量建设和廉政建设是农村公路建设的生命线。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我们从规范管理入手,配强力量,完善机制,严格监管,努力打造我市农村公路改造质量和廉政建设的“双优工程”。
一是配强配足技术力量。去年我市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规模大,任务重,原有技术力量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发挥交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整合了全局工程技术力量,把我局市乡公路管理处和工程科合为一体,承担全市公路规划、建设、管理、养护职能,使现有技术力量形成合力。投资100余万元新上了核子仪、取样机、弯沉仪等测量试验设备,配备专职人员建立了中心实验室;高薪从(上级市)市交通工程监理中心聘请了10名监理工程师,与本局监理人员共同负责我市农村公路改造的技术指导和工程监理。同时举办了农村公路建设技术人员培训班,邀请了(上级市)市交通局工程科、质监站的同志当堂授课,对100多名乡镇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参与农村公路建设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是严把“五道关口”。一是市场准入关。各乡镇在落实施工队伍时,严格按照交通部《公路建设市场准入规定》进行资质审查,对所有工程实行“阳光作业”,一律进行公开招标,增加了工作透明度。二是材料进场关。对所有工程材料都必须经过严格检验,达不到标准的材料一律不得进入施工现场。三是工程技术关。从路基处理、灰土施工、油面铺设到路容路貌整理,都必须经过层层检验。上道工序不合格,坚决不让进入下道工序。四是工程监理关。我们采取三级监理制,即(上级市)市工程监理中心、交通局市乡公路管理处、乡镇(街道)监理人员三级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监理。为明确责任,做到职责分明,我们还实行了合同化管理,由×××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街办)、市交通局与(上级市)市交通工程监理中心、乡镇政府(街办)与施工单位、(上级市)市交通局工程监理中心与派驻×××监理人员、市交通局与本局监理人员签订了五个责任合同,对各级建设单位和监理人员的职责、权利、义务作了明确分工。五是社会监督关。由改造工程沿路村庄选派责任心强、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对工程改造实行全过程监督,同时设立了举报箱,公布了举报电话,接受全社会进行监督。
三是健全完善监管机制。我们建立健全了建设业主负责制度、工程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工程改造资金专款专用制度等六项制度。为加强资金管理,市财政设立了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帐户,对筹集到的各种公路建设资金,全部进入专项帐户管理,实行专户存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严格资金拨付审批程序,成功探索出了“施工单位填报工程情况——监理人员审查把关——乡镇政府(街办)提出资金申请——市改造办负责同志审核批准”的工程资金审批模式,增加了工程资金划拨的透明度,保证了工程资金安全,同时还突出了交通主管部门在农村公路改造中的主导作用,加大了工程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进度的监督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与市纪委、监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重点项目资金管理的通知》,与市检察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中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通知》,加强监督管理,防患于未然,确保“工程优质、干部优秀”。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市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落实施工安全责任制,加强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保证了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强化组织领导,促进农村公路改造顺利实施
今天的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可以说酝酿已久。召开这次会议有三个背景:一是全市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11月6日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这次会议等到今天开,很大程度上是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工作会议召开,从而能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精神,结合我们平湖实际,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工作。所以,我们一边准备,一边等。二是今年又正好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们平湖的“三农”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GDP从*年的1亿元增加到20*年的12.8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211元增加到20*年的10082元,农村面貌更是日新月异,这主要是得益于我们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去的发展,得益于农村的大改革、大发展;今后的改革发展,同样要从农村开始。三是全市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去年,我们在20*年试点基础上全面铺开这项工作,到现在已有一年多时间,有必要对农村新社区建设情况作一些深入分析。所以,这次会议,是一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是一次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会议,是一次系统回顾一年多的实践,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坚定信心,并进一步查找问题、把握关键,落实措施、务实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工作的会议。为了开好这次会议,讲究会议效果,提高会议质量,有关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刚才我们又特地组织现场参观,三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相信大家看了、听了、思考了以后,一定会有不少启发。
去年8月24日召开的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会,提出了明确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要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结合我们平湖的实际,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体现两个关键词(一是体现一个“新”字,二是体现“社区”)、把握三个环节(一是规划环节,二是操作环节,三是政策环节)、突出四个重点(调动多个积极性、典型引路、加强监管和服务)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目标要求。一年多来,大家围绕这些目标要求在推进,有成绩,有不足,也有需要破解的矛盾和问题。对此,川弟副市长已经作了系统回顾、深入分析,并就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我都赞同,希望大家按照要求抓好落实。这里,我围绕“肯定成绩、坚定信心,查找问题、把握关键,落实措施、务实推进”的问题,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肯定成绩、坚定信心
全市农村新社区建设总体上是有效的,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绩,112个完成村庄规划编制的村中已有109个村启动建设了151个农民集聚点,累计进新社区建房农户达到3356户,其中至少有五、六个村到年底有望建成50户以上的规模型新社区,向中心城区、新市镇、集镇型中心社区集聚的工作也在探索和实践,“两分两换”试点工作也已经展开,但要看到,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工程量大、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情况千差万别,又关系每家每户、每个家庭、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特别要强调坚定信心,从而使大家持之以恒认真对待、认真抓。我们认为,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一)符合中央精神。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牛鼻子,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怎么样子抓住这个牛鼻子、抓住这个总抓手?农村新社区是一个好的载体。因为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在做“三个集中”的文章,即投资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人口向社区集中,通过“三个集中”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中最关键的是人口向社区集中,这个集中牵动着其他两个集中,农村新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区”问题,而是涉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土地节约集约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是完完全全的“三农”问题。这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历史、辩证、客观、系统地回顾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实践,既看成绩,又看问题和挑战,分析部署非常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为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尤其是会议《决定》提出的“一个长久不变”、“两个转变”、“两个最严格的制度”、“一个允许”、“三个不得”、“三个大幅度”等一系列具体要求,不但给广大农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而且也给我们抓“三农”工作的同志吃了一颗定心丸,表明我们已经在实践的各项“三农”工作尤其是农村新社区建设和土地流转非常符合中央精神。
(二)符合平湖实际。具体分析起来,尤其符合三个方面实际:
一是平湖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平湖区域规模小、人口密度高、城乡发展相对均衡,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这样的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征,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三个进入”的判断完全符合。所以,我们有条件、也是时候通过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等途径来加快城乡一体化了。
二是农民的居住状况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平湖有9万多户农村居民,分布在2343个自然村落。这种居住状况,既不利于我们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又不利于我们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文明、乡村文明、基础配套等都难以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
三是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全市的可用建设用地空间已几近枯竭。另一方面,农村用地节约集约程度很低。目前农村居民居住占用建设用地总面积7.6万亩、户均0.84亩。我们现在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平均每户占地面积0.5亩甚至可以更低,这样每户可以腾出0.34亩以上的用地空间,9万多户能节约3万亩左右的用地空间甚至更多。这是事关平湖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问题。
二、要查找问题、把握关键
针对目前农村新社区建设碰到的问题,这里就几个需要把握的关键事项作一强调:
(一)针对规划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把好规划关。规划是龙头,是管方向、管大局、管战略的一项工作,涉及选址是否合理、规模是否适度、功能是否配套、方向是否对头、执行是否到位,真是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生活生态、基础基层基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可以说,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最大的节约、最大的效益。这个关不把,就是我们失职;不把好,就是我们不称职。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规划上的问题还是不同程度存在的,尤其是:
1、有的村规划点太多、太散。点多了、散了,农村新社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就又不高了,而且配套工程就多、资金需求量就大,市里和镇(街道)、村三级的财力就都难以承受。即使以后发展了,财力增加了,也不能这样到处去配套。
2、有的点规划的规模太小。一个村有时要规划2-3个点。一个村最多就几百户人家,一、二千人,如果规划2-3个点,每个点就可能不足千人。人口少,人气就不会旺、商气自然就不会旺,同时配套就做不到位,尤其一些体现城市文明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施就运用不到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去,建设的档次、品位就不会高,这样的农村新社区就变成了农户的简单叠加,根本就体现不出我们去年讲过的“新”和“社区”这两个关键词,甚至就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
因此,我们要把规划完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突出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性、综合性和战略性作用。对农村新社区规划开展“回头看”的工作,刚才川弟副市长已经提出明确要求,希望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三农”发展规律,尊重历史、尊重实践、尊重乡土文化,把规划进一步完善起来、优化起来,使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农民群众的检验。
把好规划关,除了规划的制订完善,还应该包括规划的执行和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这些方面请大家同样要把握好。我们花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搞规划,不能使规划成为一种摆设,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规划的作用。
(二)针对政策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把好执行关。农村新社区建设开展以来,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包括这次会议出台的《关于完善农村新社区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的意见》、《平湖市农村新社区建房管理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在内,总共有过14个政策意见,分两类:一是资金支持类的,二是建房管理类的。政策环节存在问题,主要是建房管理类的问题,因为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超面积的、一户两宅的、“两违”的等现象。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把好关,执行政策不统一、不严肃,这个事情一定要重视起来、纠正过来。一级组织、一个干部,能否让老百姓信任,能否真正取信于民,能否干事、干大事、干好事、干成事?关键的关键说到底,就是看“三条”:一是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干部自己要正气,也只有自己正气,才能公开、公平、公正;三是敢抓敢管、敢作敢为,为了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了维护政策的严肃性、统一性、连续性,敢于批评人、敢于得罪人。这三条,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把好政策执行关,操作上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纪律上做到严明、严肃、严格。不能因为无为而导致无序,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而导致不敢作为、无人作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
(三)针对操作环节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把好责任关。操作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希望大家引起重视,进一步落实好责任。
一是有的镇、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好象这项工作一定要等上面都谋划好了、创造好条件了再去干,这样也太简单了。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生事物,没有现存的经验可循,惟有一边探索、一边实践。现在我们碰到了一些问题,将来在推进过程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这是一项纵向看时间跨度很长、横向看涉及面又很广的工作。市、镇(街道)、村都有各自的责任,市里要做好市里的工作,镇里要做好镇里的工作,村里要做好村里的工作。当然,希望向上面争取一些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也无可厚非,但不能完全抱一种“等、靠、要”的思想和态度,有些事情应该由镇(街道)、村来做,由镇(街道)、村来把关的,就不能往上推。
二是有的部门配合不积极、不主动。部门之间的配合总体是好的,但有的部门认识不到位、步调不一致,还是仅仅把农村新社区建设看成是农口部门的事,好象与己无关,碰到问题就采取“推”的方式。希望今天会议以后,大家都能够齐心协力,既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现在,大家都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没有把会议精神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实践上,是否积极参与、支持农村新社区建设就是一种检验,各个部门在这项重点工作中都有各自应有的责任。
三、要落实措施、务实推进
这次会议之前,市委、市政府专门对农村新社区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这项工作能不能真正做到“不走调”,达到“积极稳妥、规范有序、扎实有效”的要求,关键要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务实推进,不跟风,不作秀,不劳民伤财,不图形式,不做表面文章。
首先,组织、领导上要进一步加强。要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合作、镇村实施”的要求,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市里最近对相关组织领导机构作了调整完善,整合成立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七个专项组。同时建立了农村新社区建设办公室,办公室有集中办公的,也有相对集中办公的,集中办公人员的抽调单位一定要支持他们的工作,使他们集中精力来做这件大事情,相对集中办公的也要认真负责做好工作;办公室对农村新社区建设要加强指导、严格把关、落实政策、强化督查。各专项组要坚持开展一年一检查、一分析。各相关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工作。各镇、街道和村,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积极主动做好工作。村级组织一定要发挥好作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村级组织换届之后抓的第一件大事、为老百姓办的一件重要实事、好事来对待,真正开好头、起好步,在规划、设计、安排和政策把关等方面用心、认真地去思考、去实践、去抓,真正抓出成效、抓出水平。能否把这件大事、实事、好事办成,要作为对我们村级组织、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高不高、战斗力强不强、能力强不强、原则性强不强的一种重要检验。
第二,政策、资金上要进一步用好。我刚才讲了,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一类是扶持政策,市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有关金融机构也给予了很大支持,这些对农村新社区建设都是有力推动。希望各镇、街道和村结合实际,用足、用好、用活这些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措施,花有限的资金把农村新社区建设这件大事办好。同时,对有关政策资金的安排、兑现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落实好,市里下拨的信贷资金按照要求三年后再分期回收,对农村新社区建设方面的资金各级都要加强管理。
第三,思路、模式上要进一步完善。要全面认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客观规律,根据实践的发展,既要把点上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提炼为指导面上工作的方法,又要认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并有效转化为我市的具体实践,对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思路、模式进行完善。
最后,再强调一下结合问题。农村新社区建设,也不能就新社区而新社区,必须与当前有关工作结合起来:
一要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相结合。既要在农村新社区建设的全过程中体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又要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要进一步全面、系统、具体、深入地排查梳理我市“三农”工作当中老百姓反映强烈的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符合、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三农”发展规律不相符合的观念理念、想法做法、政策措施,有的加以纠正,有的加以完善。
二要与“两分两换”试点工作相结合。“两分两换”,就是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分开,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这是嘉兴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的。我们一方面要按照要求抓好试点工作,另一方面要把“两分两换”这种好的理念、思路、做法运用到我们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等工作中去。
“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共同体和亲密伙伴关系。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提出来的,英文翻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文“社区”一词是上世纪30年代等人根据滕尼斯的意思首创的。
帕克较早的对社区进行了定义,他指出:“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如下:(1)它有一群按地域组织起来的人群;(2)这些人口程度不同地深深扎根在他们所生息的那块土地上;(3)社区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在之后的众多的定义里,只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社区是由人组成的,有相当多的定义共同涉及到三个因素:地域、共同联系和社会互动。黎熙元、何肇发(1998)综合各种定义,认为宽泛的社区可以定义为: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社区就是人们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构成社区的要素主要有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会心理等五个方面。
在美国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一系列运动之后,萨拉森在社区意识研究的开山之作《社区心理意识:展望社区心理学》之中,中肯地分析起了个人主义的危害,提出应该建立“社区心理意识”为核心的社区心理学,以认识和克服异化、自私和失望等个人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据萨拉森(1986)认为,他写书的主要目的是把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关联起来,这些观点是他社区心理健康研究的成果,分别是:(1)社区意识缺失频繁;(3)这对人们生活的危害很大;(3)减轻危害,预防社区心理意识缺失的出现应该是社区心理学的纲领和目标。萨拉森的书给新兴的社区心理学带来两方面的积极意义:(1)它提供了一个形象或主体;(2)反映了这一领域的一个主要价值――在健康的社区里,社区个人在集体生活中会享有一种超越个人的,情感上的交流和联系。(Dalton等,2001)
1986年美国学术界也对萨拉森的研究有了回应,《社区心理杂志》(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出版了两期关于社区意识的特刊,学者纷纷组队开发模型以定量研究社区意识。麦克米伦(David W. McMillan)和查韦斯(David M. Chavis)则在众多学者中,被认为是萨拉森理论最大的实践者,产生的影响也最大。为了了解社区意识的运作方式,他们提出了四要素模型:(1)成员意识,即感受到自己已成为一个成员并具有归属的权利。成员包含五个特质:界域、安全感、归属和认同感、个人投资以及共同的符号系统。(2)相互影响,即对影响力的感受。影响是双向的,包括个体成员对社区的影响和社区对成员的影响。(3)需要的整合与实现,即意识到成员的需要将通过群体成员所得到的资源而满足,从而产生强化。而在这里这种强化是一种行为激励的重要因素,任何群体要保持凝聚意识,必须对其成员提供奖赏。(4)共同的情感联系,即社区成员具有共同的重要事件和交往经历,因而产生共同的义务和信念。
二、研究个案
区别与传统的社区意识的研究,笔者试图在本文中研究商品房购买行为中的社区意识的问题。文中笔者将以上海的XM社区的建筑前期为例展开论述。上海城市化整体水平超过70%, 已经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在社区建设与房产开发投上,2007年投资额1307.53亿元,比上年增长2.5%;商品房施工面积10766.72万平方米,下降1.6%;竣工面积3380.12万平方米,增长3.2%;销售面积3694.96万平方米,增长22.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279.17万平方米,增长25.4%。全年全市市场化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2784.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9%。全年商品房销售额3089.35亿元,比上年增长41.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2706.3亿元,增长47%。全年存量房成交过户面积1992.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7%。
居民居住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建成与住宅同步交付的公建配套设施面积329.47万平方米。旧区改造稳步推进。全年拆除住宅建筑面积69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7%;动迁居民4.9万户,下降36.1%。年内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1000万平方米。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2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6.5平方米(见图12)。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4.7%。上海最早在社区中倡导社区服务,浦东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以社区服务为己任的“浦东新区社区服务行业协会”。当前,中国所在进行的制造社区计划,大多是以建设商品房小区为主要特点的,上海是建设最早也是最多的地区,故而具有代表性。
D街道位于闸北区中部偏北,辖区面积6.18平方公里,3.9万人口,1.4万户居民,15个居委会。XM社区是D街道的十五个居委之一,它在上海原著名国有企业华通开关厂的厂址上建立了起来,下区正南为占地68公顷的绿地公园,紧邻南北高架、地铁一号线延伸段。小区占地面积218亩,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是一个集环保、智能、生态型的住宅小区,是近年来在闸北区中部崛起中高档住宅小区。小区分两期由上海某知名房地产开发公司于2003年建成并交付使用,主要楼型为小高层和多层,均为一梯两户,共2448户。社区居委会由2003年开始筹建,2006年正式成立第一届XM社区居民委员会,2007年成立第一届XM社区业主委员会。但本文笔者重点关注的是在房屋购买前,准备购买XM小区房屋的社区意识问题。
三、购买行为过程中的社区意识
作为现代都市新社区的XM社区,它其实在形成社区以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一些后来住进该社区的居民,大多也是在社区规划建造之始就对社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媒体信息的收集或自己实地勘察,来考虑是否购买这一小区的新房子,或是在预购买后,更是时刻关心施工进展和小区周边配套情况。显然,笔者有意识的区分了这样两个阶段:一是规划阶段,二是预售阶段。笔者将这两个阶段统称为前社区阶段,由于这个阶段准居民们已经开始就自己的房屋和小区建设等相关问题产生了互动,社区意识已经逐步开始萌芽,在后面的访谈中,可以看见大多准居民们都已经将“志同道合”的房友们作为了自己的邻居。
老梅,男,76岁,离休,2003年入住XM一期,他向笔者回忆了选房的经过:
“我解放前参加的工作,是远洋公司的轮机长,离休以后,还是有人请,一直工作到2000年,原来住在普陀杨柳青。我想工作了大半辈子,应该要换套房子了。所以,我就骑着自行车,四处看房子。一到这里一看,前面一大块绿地,觉得很好,上海城里最大的氧吧啊。当时看房的人很多啊,一起去看的,有些次数多了,就认识了,其中有些后来和我一样都买下来,现在有时候在小区里还能碰到。”
“最早的那段时间(2003年以前),那时候我对XM这两个字特别敏感,那段时间开发商广告又做的多,我天天都竖起耳朵。在还没有开盘的时候,我就四处打听了解楼盘的有关情况,配套设施啊、房型啊、小区环境啊、开发商信誉啊等等,并和附近其他一些楼盘比较,比价钱、比环境等等,那段时间家里每天谈的都是房子,还蛮有意识的。老伴今天说这人怎么说,明天说电视怎么说。家里孩子也不断的给我收集资料,给我们做参考。我小儿子在国外,还托他朋友向开发商打听情况,以获得最权威的说法,例如卖场建不建啊等等。总之,动尽脑筋了解这个小区的情况。”
可见,在小区规划阶段,包括大多当前住户在内的准居民,用假想的方式构筑起自己的社区意识,检验自己对这个社区的态度,持肯定的,那么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即预售(预定)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社区意识其实质是一种对社区的认识,是基于社区了解基层上的个人对社区的态度,或直接的可认为是商品购买行为的价值判断。如果这种态度是否定的,那么就发展不出社区意识,如果这种态度是肯定的,那么社区意识就一定在不同程度上被发展起来,因为下一步他们要为这一套房子付出一笔数目巨大的资金。 当然,这中间有因为自己信息掌握不准确,而形成的错误判断,但最终的结果则促成了大多数目前居民社区意识的萌芽;当前居民也有可能因为当时的信息的不对称,或轻率的判断导致错误的决定,那么他们的社区意识在发展上则出现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情况。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一个基于信息收集,即对社区认识的基础上的社区意识的建构。
老梅进一步的向笔者介绍他买房的经历:
“在我们决定了买房子以后,我们觉得对这个小区的感情就变了。原来还有些对不好的地方的抱怨,比方说,闸北原来都是大家不愿意住的,垃圾成山,大家印象总是很不好,更不要说解放前的情况。但决定签预售合同以后,这个就不一样了,我们总老说自己这里有三个公园、上海最大的氧吧。然后,经常周末没有事情的时候,就溜达过去,看着前面马路从土路变成漂亮的水泥路,在看看大楼一天天起来,后来小区成规模以后,我就进到小区里面看花园,当时觉得真是漂亮啊。”
在居民决定了购买房屋以后,像老梅一样一些居民就特别的关注自己社区的建设,其体现出来的就是这个社区意识的进一步萌芽,之所以在这里还是使用萌芽这个词语,因为毕竟作为一个实体的具体的社区还在形成过程中,社区意识只是以他们关心关怀社区的建设为载体而得到发展。在采访中,我们也看到像老梅这样花费大量时间来关心社区建设的毕竟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大多数人遵从自己的决定,在这个期间处于等待状态的。
但是,在规划和预售阶段结束后,从前社区阶段进入准社区阶段时候,准社区阶段在这里是笔者用来描述在社区基本形成与完全形成的阶段,其具体内容是社区房屋的交付使用与居民的入住,其实质是社区由开发商向居民转移的一个过程。由于这个过程并非仅是短时间的简短仪式,而是居民与开发商的彼此互动,形式上是居民对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的高度关注,本质上是居民作为一名消费者的利益评价。
笔者在搜房网XM社区的业主论坛中找到了这样两则留言:
2003-1-10 20:02:34 过客发言:关于交房的收费问题
就要交房了,但维修基金收的不合规定,按上海市的规定每平方米高层是1198*3%=35.94,多层1198*2%=23.96,但房产商的通知要38.85和25.90,钱虽不多,但不按章收费,实在可恶!大家应该团结起来要求开发商更正!
2003-1-19 18:36:26BLUEBIRD发言:关于收房经历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