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规范账务处理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审计风险与审计抽样风险
审计抽样风险是检查风险和内部控制可靠程度的具体体现,在实质性测试中,审计风险是制定审计抽样风险的依据;在符合性测试中,内部控制健全性程度是确定审计抽样可靠性的依据。
(一)审计风险与检查风险。
确定审计风险的作用在于控制审计结论风险,审计结论风险程度与其可靠程度互为补数(风险程度+可靠程度=1)。确定审计风险,既要考虑审计成本支出的制约,又需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审计风险由错报和检查两个层次的不同层面的风险组成。错报风险分为固有风险、内部控制风险和环境风险或经营风险,它们是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报表编制、业务处理及控制、账务处理及控制过程中形成的,审计人员对其只可评估不能控制,审计人员评估错报风险的作用在于提供审计风险分解的依据。检查风险分为分析性复核风险、测试风险和其它检查风险,它们是审计人员在财务报表分析、业务处理环节测试、账务处理环节测试过程中形成的。确定检查风险的作用在于分解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结论达到既定的可靠程度。所以,错报风险评估结果是分解审计风险的基础;审计风险是控制检查风险的依据;检查风险根据审计风险和错报风险评估结果确定。体现审计风险、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关系的数学表达公式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错报风险
(二)检查风险、内部控制可靠程度与审计抽样风险的确定。
确定审计抽样风险程度的依据因其作用不同而不同:在实质性测试中,确定审计抽样风险程度的作用在于分解检查风险;在符合性测试中,确定审计抽样可靠程度的作用在于评价内部控制执行及效果,以评估内部控制的可靠程度。因为检查风险包括分析复核风险和审计抽样风险,审计抽样风险与审计抽样可靠程度互为补数。所以,在实质性测试中,审计抽样风险程度根据检查风险和分析复核风险确定;在符合性测试中,审计抽样可靠程度依据内部控制设置调查结果确定。
在实质性测试中,体现审计抽样风险与检查风险关系的数学表达公式为:
审计抽样风险=检查风险/分析性复核风险
在符合性测试中,体现审计抽样风险与内部控制设置调查结果关系的数学表达公式为:
审计抽样可靠程度=内部控制设置健全程度
二、审计重要性与审计抽样允许误差
审计抽样允许误差是可容忍误差的组成部分,在实质性测试中,审计重要性是确定审计抽样允许误差的依据;而在符合性测试中,内部控制设置健全性程度是确定审计抽样允许误差的主要依据。
(一)审计重要性、内部控制可靠程度与可容忍误差。
确定审计重要性的作用在于确认财务报表的公允性,财务报表公允性反映了其使用者需求信息的准确程度,若经审计未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弊而造成其使用者决策失误,审计人员因此将面临着被财务报表使用者诉讼的风险。所以,审计重要性标准值体现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和相关法律允许存在的最大差错额,即财务报表最大容许差错额。
审计重要性标准在不同的审计阶段因作用不同而不同,其中:在业务及账务处理测试时,审计重要性标准的作用在于衡量业务及账务处理错弊程度,以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其标准值是财务报表重要性标准值的分解值或比例值,体现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时业务及账户允许存在的最大误差金额。而可容忍误差是测试总体推断结论的预计值。在实质性测试中,可容忍误差体现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时业务及账务处理的预计错弊程度,确定可容忍误差的作用在于确定业务及账务处理的抽样允许误差;在符合性测试中,可容忍误差体现为内部控制健全程度下其执行的预计错弊程度,确定可容忍误差的作用在于确定业务及账务处理控制的抽样允许误差。所以,在实质性测试中,重要性标准值覆盖可容忍误差值,可容忍误差值与业务及账户的重要性标准值吻合,并不能超过重要性标准值;在符合性测试中,可容忍误差值根据内部控制设置的调查结果确定。
在实质性测试中,体现审计重要性标准值与可容忍误差值关系的数学公式表达为:审计重要性标准值≤可容忍误差值
(二)可容忍误差与审计抽样允许误差的确定。
确定审计抽样允许误差的依据因可容忍误差确定依据和抽样允许误差作用不同而不同。在实质性测试中,可容忍误差由业务及账务处理测试总体预计误差和审计抽样允许误差组成,而可容忍误差与业务及账户重要性标准值吻合,确定审计抽样允许误差的作用在于分解业务及账户处理测试的可容忍误差;在符合性测试中,可容忍误差由业务及账务处理控制有效性测试总体预计误差和抽样允许误差组成,而可容忍误差根据内部控制设置的调查结果确定,确定审计抽样允许误差的作用在于分解业务及账务控制有效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所以,在实质性测试中,审计抽样允许误差根据重要性标准值与业务及账务处理测试总体预期误差确定;在符合性测试中,审计抽样允许误差根据内部控制设置调查总体的可容忍误差率与其执行有效性测试总体的预计误差率确定。
在实质性测试中,审计抽样允许误差与测试总体可容忍误差关系、审计重要性限定审计抽样允许误差的数学公式分别表达为:
可容忍误差=测试总体预期误差+计划精确限度
计划精确限度=可容忍误差-测试总体预期误差
=重要性标准-测试总体预期误差
在符合性测试中,体现审计抽样允许误差与测试总体可容忍误差的关系的数学表达公式分别为:
可容忍误差率=审计抽样容许误差率+测试总体预期误差率
抽样允许误差率=测试总体可容忍误差率-测试总体预期误差率
=调查总体可容忍误差率-测试总体预期误差率。
三、推进审计机关审计抽样准则实施的建议
审计署为了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抽样行为,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于2003年制定和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抽样准则,并于2004年2月1日开始施行。从目前情况来看,审计人员一般仍停留在根据审计重要性进行审计抽样的阶段,未能根据内部控制测评、审计风险因素,实施审计抽样。为了推进审计机关审计抽样准则的实施,除了加强对审计人员有关审计抽样技能的培训和指导,还应进一步改善审计抽样准则实施的有关条件。
(一)加强其他相关审计准则的实施。
审计重要性判断、审计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测评是确定审计抽样因素的基础,而审计抽样准则的实施以其他相关准则的实施为基础。我国审计机关虽然颁布了与审计抽样相关的准则和办法,如: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内部控制测评准则、分析性复核准则、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对审计抽样准则与相关准则内在关系认识不足,相关准则实施不到位,影响了审计抽样准则的实施效果,具体体现为:样本规模确定只考虑重要性因素,不考虑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因素;缺少审计证据量的考核。因此,必须加强其他相关准则的实施。
(二)确定并公布审计机关有关的审计抽样参数。
审计抽样参数不仅是审计抽样方法运用的基础,而且是审计经验与统计学原理结合的产物。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许多国家的审计机关、民间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形成了大体相同的审计抽样参数体系,但因国家经济结构、法律结构、行业性质、审计主体社会作用不同,在参数确定因素、审计风险定性标准值方面又有所不同。我国审计机关处于审计抽样实践的探索阶段,因审计抽样经验不足,虽然形成了一些经验数据,但未能形成体系,影响了审计统计抽样方法及其软件的运用。所以,我国审计机关应参考、比较主要国家审计机关抽样参数确定的做法,总结我国审计机关抽样参数确定的经验,确定自己的审计抽样参数体系,并公布审计机关审计抽样参数。
(三)深化审计抽样技术的研究和软件开发。
关键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准则;导向;实务处理
一、与《小企业会计制度》比《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新特点
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有以下特点:简化会计核算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使用营业外收支的情况增多;资产盈亏需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减少税会差异,与税法进一步统一。具体来讲,简化会计核算要求的表现有:如财务报表方面,考虑到小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业务特点,新准则对现金流量表进行了简化;收入方面,新准则的规定减少了关于风险报酬转移的职业判断,这样大大减少了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可以避免人为调节利润的风险;所有者权益法方面,新准则规定资本公积的核算范围仅为资本溢价。采用成本法核算,如在资产方面,准则要求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负债方面,新准则要求以实际发生额入账,扩大了应付职工薪酬核算的范围;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减少税会差异,以收入确认时点为例,收入确认的时点与所得税及增值税的确认时点基本一致。如所得税法规定:利息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应付利息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其他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销售商品采用托收承付方式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预收款方式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折扣及销售退回方面与税法也一致。
二、变化中的导向信号及对实务处理的建议
(一)对小企业资产计量方面的实务建议
在资产计量方面采用成本计量,不计提减值准备,主要是一些备抵类科目,如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科目,这从准则制定的角度当然是简化核算,税会统一、减少利润操纵空间,这对小企业的实践意义是简化了会计核算,尤其是在小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理论知识不足的情况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与其为了规定而生搬硬套使用这些科目,还不如把资产类科目按成本计量做好,做实,把资产的分类工作做好,尤其是通过公司财务制度的制定,对资产具体分类划分标准及科目使用细化规定,对资产划分不清的科目进行年度之间的相关指标的比对,为特殊资产找到更为合适的资产类科目,同时,进一步规范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界定标准,为企业财务正规化健全化做准备。
(二)对小企业纳税及税务会计处理方面的实务建议
小企业从“制度”到“准则”的变化,从战略角度一个很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减少税会差异,这对于小企业的账务处理事务也是有重要导向作用的。如对于新增的科目,小企业应更加重视实务中的使用,如“递延收益”科目,随着政府对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该科目的使用频率会增加,也是税务机关检查的新的重点,因此要分清是与收益有关的政府补助,还是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同时最好建立辅助账进行登记和核对,提高自身的内部管理水平。
(三)对小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实务建议
小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是比较多的,如家庭管理,集中管理等管理问题,小企业制度到准则的变化的着眼点之一也是基于变化促进小企业从账务处理开始到人员管理、生产管理、业务管理到企业管理层的改变,使得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有着实质性的改变。对企业实务方面的建议是,小企业首先应针对所有的变化在最短的时期内进行改变和梳理,重新建立建账制度,加强基层管理,完善治理结构,如重新制定本单位的财经制度,针对所有的科目增加、减少、合并进行归类整合,对更换名称的科目更换到位,不存遗留,制定本单位的财会处理“应用指南”,对本单位涉及到的特种具体的资产计量或是费用、成本计量进行备案和备注,对本单位的负债计量做具体解释,同时,对负债的备查账、明细账进行梳理,做到对债务的清晰明了,并结合此工作对债权人和债务人进行细致管理,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企业债务的发生情况、原因进行工作图解法分析,了解历年债务发生和偿还情况。对企业所有者权要分清自身是否是公司制企业而进行不同的账务处理,切勿混为一谈,并以此为契机加强自身注册资本、盈余和未分配利润的管理。
(四)对小企业融资方面的实务建议
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常态话题,除去小企业本身和外在的原因之外,结合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做出一些改变,以使得自身能更快更好的融资对小企业的长久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变化中可以看到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如增设的“应付利息”科目对应的取消“预提费用”科目的变化,应付未付利息在跨期的时候以前会使用预提费用科目,但本着简化核算和减少人为操纵利润的目的,小企业增设应付利息,取消预提费用科目,在实务中,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单独设置应付利息科目,可以使得原有债权人从资产负债表中直接获取利息方面的信息,也能规范相关总账和明细账的建账和管理工作;同时,对于潜在预期债权人,传递了会计报表透明度更高、账务处理更为简单易懂的信息,对于小企业而言,更应利用变化为契机整合自己的账务处理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管理,如对有条件的小企业应将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增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的认可,同时,建议小企业对账务处理所采取的会计政策,改变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明确批注和形成明文制度以便相关机构查阅和自身管理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峰.谈小企业准则中的会计科目变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2,(2).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民间借贷资金; 账务处理
一、民间借贷现象普遍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很突出,其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资金极为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具有信息和成本方面的优势,民间借贷对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丰裕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表现更为突出。
这种民间借贷是以民间信用为基础的一种非正规金融活动,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它是一种游离于国家金融体系之外的融资方式。目前,民间借贷正在成为国家投资、金融机构贷款之外的重要融资途径。而民间借贷主要是企业向个人借贷、企业向非金融机构借贷、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直接借贷。长三角民营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课题组于2009年3月对长三角中小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有86.9%的民营中小企业表示最短缺的生产要素是资金,且67.22%的资金总量来自民间借贷。但资金供求关系存在明显的无序与混乱,资金流向与使用效益不明晰,主要表现在企业对民间借贷资金的账务处理上。
二、中小企业对民间借贷资金的账务处理方式
(一)借款企业对来自民间借贷资金的账务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每一种处理方式都有其原因
1.企业将借入的本金通过“短期借款”或者“长期借款”科目核算;应支付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或者“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
企业在向非金融机构、企业借款,且取得合法合规的原始凭证(放款方每次收取利息的时候出具税务机关开具的发票)时,一般采用这种方式核算,将本金通过“短期借款”或者“长期借款”科目核算;应支付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或者“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
2.企业将借入的本金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应付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或者不在账面反映出来。
尽管民间借贷关系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在自愿和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发生的借贷关系,但国家法律保护的民间借贷利率不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实际上民间借贷短期周转资金月利率已高达30‰~50‰,有的甚至达到100‰~250‰,明显超过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甚至更多。所以,有些企业将借入的本金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应付的利息部分计入“财务费用”或者干脆不在账面反映出来,用其他方式支付给对方。
3.企业将借入的本金存入个人结算户,暗箱操作,账外循环,这种情况下本金和利息一般在账面上都反映不出来。
这种情况更多出现在企业向个人借款。企业向个人借款分两种情况:一是向内部职工借款(集资),一般很少与职工个人之间签订借款合同,这是因为:按照税法规定,向内部职工个人借款,个人收取利息时要缴纳20%个人所得税,个人不愿意;无借款合同,借款企业的利息支出不能税前扣除;二是向企业外部个人借款,无论信用还是担保借款一般签订有借款合同,个人收取利息应当向企业提供利息收入发票,并缴纳个人所得税。现实当中,为逃避监管或者嫌麻烦,双方约定将本金和利息都不通过企业银行账户结算,企业借贷业务不在账面反映出来,但实际上资金已经曲线进出企业。
(二)放款企业在资金收放、资金损失的账务处理方式
放款企业在这方面账务处理方式更加隐晦,能不在账面反映的尽量不在账面反映,具体有几种做法:
1.企业将借出的本金通过“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核算;应收的利息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核算。
采用这种相对“正规”处理方式的,往往是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或非金融机构,每次收取利息的时候到税务机关缴纳有关税款,取得发票。
2.企业将借出的本金不在账面反映,应收的利息不通过银行账户结算,也不在账面反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要么私下采用现金交易,以采购款出去,账面不反映借贷;要么从银行汇出,企业不做账,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之间形成未达账项,长期对不上,直至对方还款。
3.无法收回的本息,或长期挂账不做处理,或转为当期损失,没有计提准备金。中小企业关门倒闭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2008年到2009年期间,广东省81万户中小企业中,因经营不善、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达两万家,笔者在广州地区放款企业了解到,因为没有政策规定,几乎没有企业计提坏账准备,一旦部分或者全部资金无法收回,要么挂账不做处理,要么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
三、各种账务处理方式的分析
以上所列几种账务处理方式,使用的会计科目五花八门,似是而非。笔者通过对广州地区的一部分中小企业调查、走访发现,会计人员的处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法律制度缺失
民间借贷长期处于“非法”的状态,没有一部完善的《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明确界定民间融资与非法融资的法律界限、对民间金融主体的法律地位、资金投向、融资方式、利率浮动范围、风险纠纷的处理、收益的税收调节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
(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均缺少对民间借贷资金账务处理的规定
严格地说,上述几种账务处理方式均不符合现行的会计制度。
1.民间借贷资金不在账面反映的做法是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章第五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定。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里面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定,“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科目核算的是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的各种借款,民间借贷对象显然不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放款企业而言,也没有相应的会计科目来核算本金,“贷款”科目是用来核算银行类企业按照规定发放的各种客户贷款,“委托贷款”科目是用来核算企业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的款项。中小企业民间借贷资金基本上是直接融资,极少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办理。
目前,借款企业只能将借入的本金通过“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应付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放款企业将借出的本金通过“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取得的利息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核算,支付的印花税、营业税等税金应计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四、规范民间借贷资金核算的建议
(一)国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民间融资的法规体系
国家要合理引导地下金融资金到“阳光地带”,规范民间借贷资金行为。要对民间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期限利率、税务征收、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确界定,通过法律手段使民间融资逐步走上契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同时,从行为目的、对象、利率约束等方面,界别民间借贷行为与非法发放贷款行为。会计只有在肯定民间借贷资金行为的基础上才能核算。
(二)建议修改会计准则有关规定,完善会计制度
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非金融机构的民间借贷行为视同企业向金融机构借贷。具体做法如下:
1.扩大“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科目核算的核算范围,即:企业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通过“短期借款”科目核算;企业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通过“长期借款”科目核算。
2.放款企业借出的本金通过“贷款”科目核算,这样,借贷双方可以正确、合理核算各自的资金。
3.借款企业应支付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或者“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核算,为借款而发生的担保、公证等中介费用,作为“财务费用”核算。放款企业利息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为放款而发生的税金、公证等中介费用,均计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核算。
4.放款企业要遵循谨慎原则,期末将“贷款”科目余额与“应收账款”余额一并考虑,计提坏账准备。
5.在资产负债表上,借款企业的借贷资金反映在“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或“长期借款”项目。放款企业的借贷资金应分为短期贷出款和长期贷出款两项,在资产负债表“流动资产”项目下增设“短期贷款”项目,在“非流动资产”项目下增设“长期贷款”项目,分别反映两种贷出款。
为遵循重要性原则,借贷双方在财务报告中,应对金额重大的借贷资金行为做单独反映,以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勇江.长三角民营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制度缺失与合理规制[J].现代经济探讨,2009(12):40-43.
[2] 吴伟萍.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现状、问题与对策[J].企业研究,2010(6):45-46.
[3] 刘长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140-143.
[4] 嘉思瑶,宋若峰.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行为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4):117-120.
能够真正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室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快速、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当前所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由于基础薄弱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许多困境。因此,关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 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当前,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经过近些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2.1 落后的思想观念
财务管理工作是尤为重要的,只有真正做好财务管理,才能保证持续、健康和快速的发展。然而,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村级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至认为财务管理工作非常简单,就是账目不混乱,清楚就好。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有许多尚待规范之处。
2.2 村级会计账务处理不够规范
会计账务处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程,因此务必做好科学、合理、规范、严谨。但是当前村级的会计账务处理不够规范。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跨级账簿与科目设置的不规范。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财产物资等账目与实际困村不相符;总账与分账不一致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有些资产早已经报废,但是在账目上却没有任何体现。其次是处理的不规范。具体来说就是有些工程或者项目的开支灵力账户,甚至没有记账,这样也就没有及时纳入总账,导致会计处理不规范,也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再一个就是会计与出纳等记账、对账的不规范,自行记账、不及时记账、不规范凭证传递方式不规范等现象普遍存在,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互相推卸责任。最后就是会计档案管理的不规范,不重视会计档案管理现象普遍存在。
2.3 财务制度不够健全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村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甚至是根本没有,即便是有制度,执行力也不高,如同虚设。在很多村的会计、文书与出纳都是一人担任,账钱同管,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一旦发生人员变动,甚至没有进行严格的账目交接手续办理,导致账目混乱不明。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就相关细节做出严格规定尤为重要,刻不容缓。
2.4 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高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养既有职业道德素养,也有专业素养。很多村里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并非科班出身,对会计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识,这样就导致他们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专业化不高,也无法真真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另外,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有些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不仅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甚至会在账务上做手脚,触犯法律。
3 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 树立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要想真正做好村级的财务管理工作,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不断财务各种操作性强的、效果好的措施去进一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3.2 进一步规范村级会计处理工作
对于村级的各项会计处理工作,要保证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目前村级会计处理工作之所以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与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笔者建议一定要尽快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等,保证账簿齐全、核算独立、管理规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财务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监督,把关要严格,审查要严格、账务要公开、民主,定期向村民公开村集体的财务活动状况。最后,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要加快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进一步规范村级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电算化,就是借助相应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或者程序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化、公开化与规范化,通过会计电算化,不仅村级会计核算的水平和效率能够大幅度提升,同时也可以有效规避传统核算方式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漏洞,真正实现有效、科学的村级财务管理。
3.3 建设专业化的村级财务管理队伍
人是财务管理工作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此,建设一支高素养、专业化的财务管理队伍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建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首先,加强对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让他们明确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进而能够以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不仅能够积极、主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也能够有所创新。其次,要加快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对人才的专业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加快引进人才力度,打造专业化的财务管理队伍尤为重要。再次,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既让他们能够互相分享工作中的一些难题与经验,同时也能够有学习与提升的机会,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一)会计核算基础不规范
目前诸多家电连锁企业的重心都放在销售上,对于会计核算则没有予以过多的重视。首先,很多企业没有结合实际的经营规模选择恰当的会计核算方式,而家电连锁企业的门店众多,导致总部缺乏有效的会计集中核算,大型的家电连锁企业都需要编制合并报表,这就导致编制的效率低下,且缺乏一定的质量保证;其次,不少家电连锁企业也没有制定规范的、程序化的、标准的会计核算流程,很多基层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标准,导致会计核算质量参差不齐且工作效率低下。
(二)信息系统存在不统一之处
目前,一些家电连锁企业特别是加盟性质的连锁店尚未做好信息化的统一与集成。核算主体都是各自设立账簿,独立进行核算,在期末时将财务报表送达上级主体进行合并报表的编制,而此时总部才能对下级单位的经营情况有较为清楚的了解,因而无法及时掌握整个企业的经营全貌,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这种滞后性的信息反馈也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对于ERP系统、人事系统、供应链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引入没有整体、统一的规划,大部分都是盲目跟风,导致信息化成本高昂且无法带来相应的效果。
(三)资金管理存在弊端
家电连锁行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便是通过“账期”占用供应商的资金,这种“类金融”的模式使得家电连锁企业长期占有大量的浮存现金,资金管理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而目前不少家电连锁企业的资金管理却有很多弊端。首先便是下级主体存在多开户头、公款私存的情况,加之信息反馈的滞后性,总部无法及时了解下级各单位的资金往来情况和销售情况,账外循环的现象并不罕见,出现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其次,由于资金不能及时上缴总部,导致资金存在着被截留、占用的隐患,总部也无法更好地集中使用所有的资金;最后,少有家电连锁企业建立起足够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日常的经营管理、规模扩张等都没有资金预算管理体系提供支持,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四)缺乏优秀的财务人才
家电连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进行财务管理更是如此,尤其在急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张的当下,需要大量优秀的财务人员来协助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但目前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的人才却不多,很多财务人员都是行政管理或者销售人员转型过来,对财务方面的知识的了解不够,高级财务人才更是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会计核算水平的建议
(一)规范会计核算基础
首先,家电连锁企业要重视会计核算的重要性,树立起规范会计核算的意识,向整个企业内部传递会计核算的要求,让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都重视会计核算、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行事;其次,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核算方式,并要求各下级分店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遵循该方式,诸如设置统一的核算口径,要求对相同的经济事项进行相同的账务处理;此外,企业可以对经常性的经济活动的账务处理进行总结,整理出一套规范化、明确化的处理流程(包括对凭证是填制和审核),要求财务人员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严格遵循流程,定期或不定期对账务处理进行抽查;最后企业应根据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关键的财务岗位进行必要的职责分离,明确工作内容和职责。鉴于当前家电企业一般都是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数还是上市公司,因此很有必要从集团层面规范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从而使得财务工作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系统
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时,家电连锁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统一规划,不能再盲目地、跟风式地进行信息系统的上马,根据经营的规模、财务状况决定系统的引入时点。在财务核算层面,企业可以建立起统一的核算体系,实现财务系统的一体化,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各下级单位在统一的模块中进行核算,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的反馈,同时利用远程协助功能实现远程审计、远程报账、远程对账等功能,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和集中度;其次,家电连锁企业要建立起分析-决策系统,财务数据不仅仅是对历史经济业务的记录,也是管理层的决策依据,在信息化手段的帮助下,管理层可以高效地对历史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而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财务、经营决策。事实上,当前的大型连锁家电企业都是通过了集成化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操作,通过ERP系统等对财务、物流等进行“一揽子”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对于操作人员的技能与职业责任要求就更高了。
(三)完善资金运作模式
总的说来,家电连锁企业的资金管理要向着一体化、集中化的模式转变,尽可能地将企业所有的资金集中在总部,杜绝公款私存、盗用、占用、截留资金的隐患,由于家电连锁企业门店众多,因而需要特别关注每日资金的上缴情况,企业可以借鉴国内外大型家电连锁企业的模式,开通集团网银账户,由总部的财务人员适时将各门店账面上的存款归集到总部账户上,各下级单位只能查询,不能取现和划款;此外,企业可考虑制定用款计划,进行资金预算管理,根据历史资金使用情况编制预算表,而后要求企业各门店必须执行预算,并实时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对于差异较大的情况要门店进行解释,不得擅自调整预算。
(四)重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优秀的员工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因而家电连锁企业要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企业可以考虑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明确人才的任用资格、晋升通道和薪酬考核等内容,对财务人员的招聘、录用、考核等工作都有总部负责,确保财务人员有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同时保证财务人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发挥财务核算的监督作用;其次,企业要重视对人才的培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请外部的专家或高级财务人员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分析日常经营活动中遇到的财务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同时可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将考核内容与绩效挂钩;最后,企业可以考虑让财务人员进行轮岗,比如让新进员工在销售旺季的时候进行轮岗执行,加深对各岗位操作方式的了解。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