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的基本方针

教育的基本方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的基本方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的基本方针

教育的基本方针范文第1篇

1能力本文教育的内涵

“能力本位”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 CBVE(Competence 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的简称,它是一种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1]。“能力本位”是以提供社会和行业对受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能力为基本准则,强调学生具备能够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2],它以全方位的分析职业角色为出发点,以培养符合产业和职业岗位职能为基本的原则,以受教育者为本,以实际能力培养为核心。

2空中乘务专业职业能力剖析

职业行动能力是从岗位能力要求中提取归纳的,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的,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集合,是便于进行教学实施的内容归纳。空中乘务专业的职业能力包括:能够进行客舱播音、问询、安全、餐饮服务的处理工作,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服务流程,进行各级客舱服务、能够使用紧急安全救护及设施设备,能够处理各项突发异常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

3空中乘务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31民航系统所属院校空乘专业的实训教学现状

民航系统所属的中国民用航空学院、中国民航大学乘务学院等院校,因其行业背景,一般都建有一流的实训基地,不过涉及空中乘务专用实训的较少,对此专业通常会利用其他专业实训设备进行训练。如在北京、广州、武汉、郑州等城市的民航企业建立了近百个校外实习基地,都可以为这些院校提供仿真性实训场地。此类院校师资力量强大,即便专门的空乘实训实验室少,其效果也是其他院校难以超越的。

32使用民航企业培训基地的空乘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有部分院校没有自己的空中乘务实训基地,会与拥有乘务员培训基地的相关企业签订协议,有偿利用其场所进行实训。如海航在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投资了4亿元建成了目前国内设备最完善的空中乘务人员培训基地,如B767-300水上逃生训练平台、模拟灭火训练舱、B737-800综合模拟训练舱等。还有海南的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和海口美兰国际机场都为该院的空乘专业提供了理想的实习实训基地。尽管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有如此丰富的资源,但这些实训场地都是租用别人的基地,费用相对很高,并且在使用时间和项目上都会受到诸多限制,可控制性较弱。

33依托航空培训企业,校企共建实训设施的空乘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部分学校依托专业培训企业,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共建模拟客舱、乘务员培训与测试中心等实训室,并由企业派出空乘专业教员对学生进行培训。例如,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与贵州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14所国家公办院校合作开办空乘专业,从2008年起开始分批向这些合作院校赠送模拟客舱、飞机模型、空乘CBT实训软件等实训设备。院校提供场地及其他配套设施,双方成立空乘管理委员会进行共同管理。这种方式会充分利用到企业资源,软硬件共享,总体效果较好。但会存在校企双方的磨合问题,企业派驻教员也存在素质和经验不足等问题。

34依靠培训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训的院校教学现状

部分没有条件的院校会把空中乘务专业教学课程进行集中安排,在企业中完成空乘专业的技能实训,通常时间为一学期。如武汉商贸学院和北京航空运输培训中心进行合作,学生会在北京培训中心提供的模拟实训环境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职业技能训练。虽有效果,但实训成本高,实训课程也会受到限制。

35自建模拟客舱等实训设备的空乘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有些院校基于空乘专业良好的就业市场,即使没有合适的合作企业,也花费重金购置模拟客舱等专业设备进行专业实训教学。但通常会因为缺乏行业标准和专业师资而影响实训效果。

此外,还存在大量既无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又未与企业合作的空乘院校,它们只有传统的化妆室、形体房等。这些院校干脆放弃专业技能的实训实操,所有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甚至全部依靠学生面试通过后所在航空公司的岗前培训来完成。如此一来,培训的通过率也可想而知。

总之,当前空乘专业的实训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完全不能与当下市场需求相匹配,现在急需通过其他更先进、更方便、更专业、成本低、效果好的实训方式来解决空乘专业的实训矛盾,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有一对一的实训环境,保证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同时通过仿真实训的先进技术,让学生在接收新知识点的第一时间就能直观地掌握知识要点,同时通过实训提高学生实习和就业前的专业度和专业熟练度,进而来促进专业的招生和学生就业率。

4空中乘务专业仿真实训及其效益

41航空服务专业仿真实训平台

空乘服务专业仿真实训平台是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是针对航空服务专业的模拟实训系统。主要是通过集成环境艺术、建筑艺术、虚拟现实技术、无线数据传输、增强现实技术、三维动画、沉浸式体验环境等技术来实现仿真的效果,以此创造一种沉浸性、交互性的教学体验环境,并且详细地展示和训练在现实实验环境中难以达到职业技能所需要的各种实训。

42航空服务专业仿真实训的效益

42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基于能力本位的仿真实训,可以深化学校和社会的无缝衔接,提高形成学生理论基础和职业素养,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现场处置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重构岗课证直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飞跃。为市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说会道”“内外兼修”“心灵手巧”的高端技能型旅游、空中乘务人才。

422师资队伍建设

建成一支由双师型带头人、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专业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助推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高、创新能力高的“三高”型人才的建设。

42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建设融产、学、研、顶岗实习、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平台,可以实现实践教学环境职业化、技能训练专业化的目标。

424社会服务

通过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使得专业在社会服务方面有突破,扩大空乘服务专业的社会服务影响力和体量,提高专业影响力和美誉度。

5基于能力本位的仿真实训与课程体系交互

51民航服务礼仪实训教学

511客舱服务礼仪

通过仿真训练,可模拟不同机型的机舱结构,培训时可切换不同机型,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观看不同型号的机舱结构、空间尺寸等,同时可多角度观看模拟角色示范标准化的客舱基本走姿,规范操作手势训练,如行李操作、门帘操作、手势示意、坐姿、蹲姿等,掌握各个姿势的要点。

512地面服务礼仪

仿真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地面礼仪中更直观更身临其境地学习候机进行中的礼仪,了解候机楼格局,问询台位置,值机流程等。学生可在不同的虚拟情境下,学习和了解要客迎送礼仪,标准手位礼仪,贵宾服务礼仪等。

52民航客舱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

521起飞前项目检查

通过仿真训练,学生可随时随地体验身处客舱里的感受,通过第一人称视角的交互操作,学生可了解和学习各项客舱设备检查、服务设备检查机机上卫生及餐食机供品检查等,在模拟客舱场景中,了解各个设备的摆放位置,模拟操作乘务员控制面板、播放器、灯光音乐系统等。

522经济舱服务

通过仿真平台,同时可模拟不同机型的机舱结构,培训时可切换不同机型,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观看不同型号的机舱结构、空间尺寸等。同时架设红外体感捕捉摄像机,通过体感的技术识别学员在培训中的身体姿态,如准备饮料、提供饮料、提供餐食等,通过设定标准化的姿态模板,该系统可实时匹配学生在各个任务中的姿态准确度。在课余时间,学生还可以使用该系统自我培训练习,反复学习正确的礼仪姿态。

教育的基本方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外事接待;外事工作;对外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油田企业涉及外事的工作是展现我国油田企业对外形象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窗口,更是我国油田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以及科技进步的根本前沿阵地。更为深入广泛地讲,外事工作是中国油田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组成部分。我国许多油田企业都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基本方针,这基本方针是具有国际竞争实力跨国企业集团的根本目标,同样也是实现我国油田炼化实力的提升,强化油田市场的根本营销。为了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油田企业对于外事管理以及外事接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外事无小事,外事成大事,外事办实事”,油田企业外事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最终为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技术方面的进步提供积极的桥梁以及纽带作用。

一、我国油田企业的外事工作重心分析

(一)外事管理的根本含义及意义分析

外事管理的含义:外事管理实际上是一个集合性的名词,英文:Foreign Affairs Administration,是由“管理”与“外事”两个内容构成,是一个相对比较宏观的概念,指的是一种具有宏观性质的行政管理,也是一种包括了外交在内的所有涉外行政性事物的管辖及处理。我国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外事工作主要是一个体现我国油田企业对外形象以及油田扶持开发政策的介绍窗口,更是我国多个企业进行国际化技术引进的科技前沿阵地。所以油田企业的外事活动,实际上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涉外活动,也是该公司进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油田企业的外事活动工作重心分析

简单来说,企业的外事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组织并管理企业对外合作的具体项目。2.组织并实施设备的各项工作。3.组织并接待各个外事来访的团体。4.担任一个企业在外事活动中的专业翻译以及对企业职工出国进行相应的管理。

油田企业的外事管理明显区别于一般企业。企业外事管理工作的重心是为了可以更加积极配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并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而油田企业的外事管理是通过对一般企业外事工作的学习和了解,不断地组织各类国际化合作项目的实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引进国际较为先进的设备、管理技术、管理理念,为油田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并且最终达到为油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而服务的目的。

二、推动我国油田企业外事管理升级的基本对策

(一)要不断创造较为优化的外部环境,为加快油田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外部环境的创造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尝试着创造各种不同类型的条件来促进整个外事管理的转型、升级。要真正做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就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努力:

1.较为合理地进行外事岗位人员的分工及配置。这样做的根本目就是为了可以更好、更全面形成相对系统的外事管理。比如:加强对外合作对于油田的对外合作管理、外事管理、外事翻译等方面的工作都能起到提升的作用。或是不断促进各类国际合作项目的发展,实现油田企业的油气增长。

2.要努力培养出勘探开发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为只有这一类的人才才会拥有较为熟练的外语水平,而熟练的外语水平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国际上的新技术,并且对新技术进行引进和吸收,以达到提升油田技术人员的综合实力,实现人才强企的根本目标[1]。

3.要不断加大对外的宣传力度。比如,可以定期聘请一些外籍教师进行任教。首先让这些外籍教师对油田企业的基本文化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再让他们用英语定期报道该油田的勘探开发、教育卫生以及科研方面的具体信息。这种不间断地强势宣传可以极大提升该油田企业在中国的知名度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为今后油田的国际化合作项目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要加大一些重点对外合作项目的合作力度,从而不断推动整个外事管理活动的转型、升级

在油田产业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还是要不断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基本方针,用严谨、务实、积极的合作态度去促成整个油田企业对外合作向着多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目标发展。另外,也要不断加强与国际油田大鳄的合作交流,吸取别人在发展油田企业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

(三)要积极强化人才的培养计划,为企业提供服务,并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

从事外事工作对于一个基本的从业者来说是一项具有高难度的挑战工作,这要求从业者一定要具备高度的奉献精神。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不断发展并发扬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完成每一次外事的接待活动。

2.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油田的专业和基本翻译类的锻炼,从而拓宽自己的业务知识,并将自己磨炼成一个拥有较高外事管理和专业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不断加强公司出国人员的管理。对于公司的出国人员要加强外事方面的具体教育,主动对这些出国的人员进行外语方面的培训,尽可能地减少一些违反外事纪律的现象。

4.积极制定外事管理的基本制度以及外事工作管理的具体办法,让我们所从事的外事工作可以更加的规范和具体[2]。

(四)与世界的油田管理理念接轨,提高管理能力

通过对外的合作以及资源的整合,让油田企业的作业队伍了解国际上的动作规范,掌握相应的技术要求、工程质量标准,了解国外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理念,让油田的队伍可以快速成长并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外事接待也是企业的生产力,对我国油田企业的国际化基本战略实施十分有利。我国油田企业的外事接待也是始终围绕着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目标,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在实现我国油田企业的基本转变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市场的主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的基本方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开发式扶贫方针;参与式扶贫体系;完善与拓展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结果显示,纲要实施5年来,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927万减少到2365万,减少了56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从6102万减少到4067万,减少了2035万。同时,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2005年,时任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在访问中国时说:“自1980年以来,中国的脱贫人口在发展中国家脱贫人口中占75%,这是一个惊人的事实,中国的减贫成就举世瞩目。”

与此同时,数据也显示,我国减少贫困人口的速度明显趋缓。20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70万;90年代年均减少620万,进入2l世纪年均减少只有150万。于是,对如何解决剩下的20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的问题,有关讨论提出了多种解决办法,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开发式扶贫为主的方针已不适应新阶段的扶贫形势,扶贫应以救济救助为主。目前农村有2000多万贫困人口,只要国家财政给每个贫困人口提供1000元生活保障,也就是每年拿出200多亿元,农村的贫困问题就可以彻底地解决。另一种观点认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农村贫困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简单地用低保的方式解决现有2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否定开发式扶贫方针,这种观点并不符合我国农村目前贫困问题的实际,也不符合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基本方针,不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笔者在同意后一种观点的同时认为: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表明,开发式扶贫方针是我国政府农村扶贫政策的核心和基础,必须坚持。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开发式扶贫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完善与拓展。

一、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必然性

回顾我国扶贫工作的历程,根据推动减贫的主要手段,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一是从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我国基本采取传统的社会救济扶贫方针,政府通过一系列强制手段和制度变革实现城乡居民之间分配平均化,总体上避免了贫困程度的加深;二是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大规模减缓贫困,这一阶段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逐步形成了我国农村扶贫的基本方针,即开发式扶贫。

开发式扶贫是对过去传统的救济式扶贫的改革与调整。经多年的实践,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政府农村扶贫政策的核心和基础。2001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指出,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据此,开发式扶贫方针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1)倡导和鼓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贫困农户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2)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国家安排必要的以工代赈资金,鼓励、支持贫困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公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3)国家安排优惠的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重点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相应的加工业项目,促进增产增收;(4)开展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5)扶贫开发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发展后劲。

从国内外实践看,二十多年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证明了这一扶贫方针的正确性。现阶段乃至一个更长的时期,我国扶贫工作仍然需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为主的方针。

首先,开发式扶贫符合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实际构成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分析研究,在目前农村2000多万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中,只有7%是丧失劳动能力需要救济救助的。而93%是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开发式扶贫脱贫致富的。同时,这2000多万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群体,其中87%在l亿多人的群体中波动出现。国务院扶贫办通过建档立卡,基本摸清各地扶贫工作对象的总量为10698.9万人。只有逐步提高这1亿多人的自我发展能力,才有可能稳定地解决贫困问题。

其次,开发式扶贫不仅是为了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而且是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解决贫困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以救济救助为主,显然难以达到这个目标。而且,过于强调以救济救助为主,不利于贫困人群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最后,开发式扶贫已成为国际反贫困领域的共识。是采取救济救助的办法,还是实行开发式扶贫,在国际反贫困领域一直存在争论。现在,即使是实行普遍福利制度的西方国家,也在对过度的社会保障进行检讨,强调通过加强培训、促进就业等方式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人摆脱贫困。经过几十年实践,美国经济学界和政府在扶贫问题上形成的主流认识是,必须以提高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为主。2004年5月,世界银行在上海召开全球扶贫大会,就是肯定和推广我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经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我国共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也是为了推广中国的扶贫模式。

国际经验进一步显示,无偿援助或补贴无益于穷人的发展和摆脱贫穷,反而会助长他们的依赖思想。应当使扶贫项目最终能促使穷人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其经济发展即使在外力援助撤出以后仍能持续进行(外力帮助在开始阶段不可缺少)。只有采取措施从以下方面建立和培养穷人的能力和素质,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穷人的贫困问题,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这些能力和素质包括:认识到摆脱贫穷主要靠自己,而不单靠外援;掌握实施发展项目的必要认识;挖掘自己的资源,如储蓄,从小规模项目开始,然后再利用外部资源;获得管理和技术技能,包括提高文化水平、掌握会计知识和有关生产技术等;建立能保证穷人有充分参与机会的组织,发展横向和纵向联合,形成组织网络;学会使用政治手段,如争取实施法律赋予的权利,向政府争取新权利,与各种盘剥作斗争,让社会能耐心倾听穷人的要求等。这些是救济式扶贫方式无法达到的。

当然,应该看到的是,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未能覆盖全部贫困人口;相对注重生产性活动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对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及能力培养关注不够;扶贫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全过程贫困人口参与不足;总体上扶贫效果可持续性不足等。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开发式扶贫的内容需要拓展和完善。二、开发式扶贫的内容拓展与完善

(一)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人。重视教育和教育设施投资,尤其是初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对贫困地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是世界各国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普遍经验之一。研究表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除了经济收入的差距以外,更显著的是人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水平的差距,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文化、劳动、技术素质和创业精神的差距。因此,进行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从长远看是减轻贫困的根本性措施。马来西亚在20世纪70~80年代,发展经济和减轻贫困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其中对教育的投资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60年代中期起,马来西亚政府就开始增加教育投资。70年代初马来西亚实行新经济政策后,1972~1977年间,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占国家财政预算总额的22%,提高了国民教育水平。1987年全体国民平均受学校教育的时间,男子为7.5年,女子为6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70年的50%降至15%。教育对贫困的减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如印度尼西亚、韩国、我国台湾、泰国等)的经验也都证明了教育投资对于经济发展和减轻贫困的重要作用。

根据新的扶贫任务,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开发主要包括:一是在继续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实用技术的教育来增强开发的技术含量。这样既可以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又可以更多地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是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三是提高贫困人口流动与就业能力,这是今后人力资本开发的主要方向。

目前在扶贫工作中,能力建设的主要障碍,一是观念:扶贫规划长期以来是上级行政部门及技术支持部门操作和控制的过程,缺乏以农民为主体和中心的工作经验,对村级参与式规划还存有疑虑。目前,14.8万个重点扶持贫困村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划,如何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统一认识。二是支持村级参与式规划及其实施的能力建设还是空白:一方面,扶贫系统领导部门能力与技能的建设亟须加强。很多扶贫领导部门的有关人士对村级参与式规划、实施等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知识。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以往的扶贫方法上。另一方面,村民是村级扶贫规划与实施的主体,也是扶贫的主要对象。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不知道参与式,更不要说参与式的真正含义和具体操作方法。村民对参与式的理解就是投劳、投工参加到项目实施中。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给予重视,始终贯穿扶贫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二)构建参与式扶贫体系。促进贫困村自组织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就贫困村而言,参与式扶贫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行政村为基础,采用参与式的理念、原则和方法,组织、引导、发动群众制定、实施、管理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并监测、评价每一个项目的质量、效果和影响;二是以参与式村级扶贫开发规划为载体,培育基层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程度和能力。参与式扶贫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包括: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参与式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的质量;转变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式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贫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参与式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为参与式村级扶贫开发规划实施管理小组和监测评价小组真正发挥作用提供制度支持;将培育贫困村基层组织参与扶贫开发作为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的重要工作内容;以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为载体,全面提高贫困村现有基层组织的参与和管理能力;围绕扶贫开发规划项目的实施管理、监测评价,以及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活动开展有效的培训;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制度建设。

(三)注重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网

对于大多数贫困地区来说,开发式扶贫是最有效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径。但那些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的穷人,或没有劳动能力而又无人赡养的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并不能从开发式扶贫中直接受益。由政府直接向穷人发放救济食品或衣物,是解决这部分人温饱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于全部或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口,应当主要依靠社会安全网的建立来进行减贫。社会安全网的建立和完善,主要措施应包括:以保障城乡居民的最低限度生存需求为宗旨,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来确定合理的保障标准;扩大保障面,争取将所有应保人口都纳入保障的范围;在城市地区,应以完善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为核心;在农村地区,采取措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资金的筹集机制,增加上层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社会统筹的程度。

教育的基本方针范文第4篇

一、日本幼儿园环境教育的相关政策与发展

(一)日本学校环境教育的相关政策

2004年为了更有效地推进环境教育的开展和提高国民环境保护的热情,日本政府制定并颁布通过了《环境保护欲望的增进及环境教育推进的基本方针》。该基本方针明确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正确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自觉付诸行动,主动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当中的人才。”并且在该方针中提出了幼儿期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从2005年起,日本开展了“联合国可持续开发十年教育(ESD)”活动,从环境、经济和社会、学校综合推进环保教育,并于2006年制订了《我国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实施计划》,提出了ESD的目标、日本国内重点推进的领域、实施的方针及策略。在2006年修改的《教育基本法》中,将“树立尊重生命、爱护自然、为环保做出贡献的态度”定为教育的目标之一。2007年6月修改《学校教育法》,该法规定:推进校内外的自然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与自然的精神,为环保做贡献的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之一。2012年10月1日日本正式颁布了《环境教育促进法》,此法由2003年颁布的《有关增进环保意愿以及推进环保教育的法律》修改而来,强调充分调动各个社会主体合作,用环境教育开展环境保护。

(二)日本幼儿园环境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2000年日本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要领》中的环境领域主要着眼于培养幼儿认识大自然与各种社会现象的积极态度以及幼儿在环境中生活的能力。2014年由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制定了教师的指导资料《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幼儿园、小学)篇》(以下简称《指导资料》),根据环境教育的推进的动态,具体介绍了幼儿园和小学环境教育指导要点和注意点以及实践事例。其中明确指出,在幼儿园“体验”是幼儿游戏、学习的基础,在环境教育的体验中应该培养孩子:1.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心;2.对身边环境的好奇心;3.将周边环境融入自己生活、游戏中的能力。

二、日本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开展

日本幼儿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实践经验,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化的体验活动

日本幼儿园环境教育主要是以直接、具体的体验活动为教育方式。《指导资料》指出,社会化迅速的发展导致孩子们拥有自然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幼儿期,体验是幼儿游戏、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关注知识的实践化,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所以相比小学、中学的环境教育活动,幼儿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直接、具体的接触来理解自然对未来人类生活的意义并为可持续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奠定学习的基础。日本幼儿的体验活动是多样化的。如动物的体验,具体指观察、饲养小动物等;植物的体验,包括观察、栽种水稻、蔬菜、水果等;物理的体验,包括用水桶来体验水的重量等;地质的体验,包括玩沙、玩泥体验沙、泥的性质等。还有包括日常生活的体验,散步、食物及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

(二)环境教育课程的编制

《指导资料》指出,在进行课程编制时要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和改善园内外环境及设施,强调制定短期和长期的课程计划。

1.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指导资料》指出,在进行环境教育时要以环境领域为中心,其他领域推进开展综合性环境教育实践及进行相应的指导。在进行课程编制时,要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幼儿的经验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自然体验经验。(2)对身边环境有兴趣和好奇心。(3)和老师、朋友有一起共享生活的经验。

2.利用和改善园内外环境以提供环境教育的机会与素材。《指导资料》指出,改善幼儿园环境有利于拉近幼儿与环境的关系。园内外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可以当作教材,最重要的是沿着幼儿的认知和发现去独创教材,并且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要确保幼儿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加深。日本幼儿园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为幼儿带来自然”,二是“走出去接触自然”。园内的花草树木、水、食物、电、纸、垃圾等都可以当作教材渗透到环境教育中。并且幼儿园内很多设施依自然环境而设,如依大树而建的幼儿园、特意堆起来的小山坡等。另外,幼儿园也会提供很多让幼儿接触自然的机会,如郊游活动,各种各样的仪式、行事活动、离入园、午饭、散步等活动。

3.制定长短期课程计划。《指导资料》指出,为了推进环境教育,会根据地区和幼儿园实际制定长短期课程指导计划。从长期视角制定的是年度方案,如种植水稻的实践,就是通过开展一年与水稻有关知识、技能的多样体验活动,加深对种植水稻有关的认识;短期视角主要是制定周、日方案,强调要从幼儿身边的环境、认识和发现中探讨如何引导幼儿发展并形成相应的环境教育课题,通过不断的实践、评价、反思,开展更加丰富的活动。

(三)关注环境教育的幼小衔接

对于合作推进环境教育的方法,《指导资料》明确指出“有必要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各阶段的培养目标,结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来逐渐推进环境教育,实施时有必要考虑到各阶段的连贯性”。比如,在2008年,日本板桥区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格形成及可持续社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板桥区幼、小、中学一贯式环境教育课程,形成了幼儿园、中小学不同阶段掌握环境教育的素质、能力、态度的系统。4~5岁幼儿和小学一、二年级属感受的前期,三、四年级属感受的后期,五、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属认识和问题的把握期,初中二、三年级属评价和意志决定期。其中,4~5岁幼儿主要的是培养其对大自然的感性,而小学一、二年级主要是培养其对大自然的认知。另外,幼儿期的体验活动是在生活和游戏中,以自我兴趣和关注为基础,逐渐加深对周围的环境关系、人或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来丰富自己的情绪,增进对事物探索的欲望。这种具体体验的学习模式对小学,尤其对低年级学生的环境教育也很重要,幼儿园在生活和游戏进行环境教育的模式可以给小学教育的学习提供参考和指导。日本幼儿园会提供幼儿和小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或者提供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意见交换和联合研修的平台,加深对各自教育和学习方式的理解,重视彼此之间信息的积极交换和共享。

(四)家长、社区及地域的积极参与与支援

《指ё柿稀分赋觯幼儿期的生活经验以家庭为基础逐步向社区和社会扩散,家庭或地区的积累的生活经验可以丰富幼儿园环境教育。因此,幼儿期推进环境教育时,家长的理解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园会通过参观、等方式告知家长开展的活动及传播环境教育宗旨。在开展环境教育时,日本社区、地域都会有一些支援活动。比如非营利性组织NPO可以为幼儿园提供环境教育的服务,当地政府、团体、俱乐部等也会提供相应的支援。

教育的基本方针范文第5篇

一、要明确安全生产职责用法规统领头脑。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基本方针,年为实现安全生产少事故、无事故这一目标,要继续深入地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操作技术规程》、《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要通过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用政策统领全体职工的头脑,用法规规范分公司的安全生产行为,要明确安全生产职责,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从分公司经理、副经理、安检员、财务、站务、机修、驾乘、门卫等人员落实安全生产职责。同时要制定出保证措施跟踪问效确保安全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要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实行合同管理。

年安全生产仍坚持总公司有关规定,“谁主管谁负责,上下责任连带利益风险互挂”的原则。分公司贯彻执行安全生产防范工作实行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主抓,分管领导向正职负责积极配合侧重抓,其余管理成员积极围绕中心协同抓。年初要与全体员工签安全生产责任状,为保证2006年安全生产目标的如期完成提供了可靠保障。

四、制定事故、抢险、抗台防汛等应急救援预案,预防措施要得力科学。

年按上级主管部门及总公司的要求制定出事故、抢险、抗台防汛等应急救援预案,并制定出科学的应急体系,组织机构,职责,责任追究及要求到位到人,目标任务细化、量化达到上级主管部门及总公司的要求的标准。

五、坚持安全例会、安全教育制度,加大安全监察力度。

每月至少对员工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对特殊工种重点岗位的员工重点教育,反复教育,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安全教育由分公司经理主抓,要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提高安全防范自我防护能力和素质,杜绝事故这一根本目的。要加大安全监察力度,一是对分公司内部实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制度,指定专人建立事故隐患档案,事故隐患早发现早排除,责任措施到人。二是对交通事故隐患实行定领导、定管理、定车组,落实考核目标奖罚措施,工资与风险紧密挂勾,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以实现分公司交通事故少发生、不发生的交通安全目标。

六、加强消防检查监督工作,维护人身、设备安全。

消防工作历来是保卫工作的重点,过去经过大量的工作,未发生过大的火险隐患,我们将在06年的工作中,切实加强消防检查和宣传工作,其中将集中开展一到两次消防培训和演练,以提高员工的消防意识和防范能力。

要搞好消防器材的检查、保养、维护工作,及时对设备进行检测,对不符合条件的设备及时予以整改,以保证足够的灭火器材,应付突发事件。

七、搞好防汛工作,确保公司财产安全。

在年的工作中,分公司将配合有关部门及总公司加强防汛工作,进行一次防汛演习,充分做到人员关键时刻拉上去,确保正常的生产经营。

八、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种活动。

组织员工积极参加总公司组织的各种安全生产活动:“春运生产安全学习”、“安全月生产竞赛”、“安康杯”、“11.9消防防火演练”等。让全体员工在学习活动中使“安全”二字紧入心中,以此在日常的营运生产中确保安全,保证正常的营运生产工作。

九、准时、按时、顺利完成各项运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