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幸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101-03
幸福与德性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价值。教师幸福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价值追求,是在教育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的教育主体状态,也是实现自己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相统一的心性能力。这种心性能力是基于德性的心性能力,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
一、教师幸福的伦理内涵:基于德性
教育是关涉人幸福的事业,它影响着人的活动。教人怎样向善,怎样追求幸福的生活,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人类的幸福事业做出贡献。而教师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想教会别人怎样幸福,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追求、享受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因此,教师幸福影响着教育幸福的实现与否。伦理文化中的幸福与德性有内在的统一性,德性是我们获得幸福的内在品质,德性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手段,因此教师的幸福也是一种具有德性的心性能力,有其内在的德性要求。
(一)教师幸福以教师伦理为前提
涂尔干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身存在的职业伦理。”①教师要在社会伦理规范、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范围内追求幸福。首先,教师在追求幸福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需要基于德性的价值判断。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需要什么,哪些是幸福生活所需要的,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可以放弃的,这些都要基于教师个人的价值判断。其次,教师在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同时,要注重精神需要的满足。教师不仅有物质需要、社会性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教育幸福的获得是建立在这些需要满足的基础之上,只有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都得到满足时,才能体验生命价值的意义。而且教师在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同时,要将自身统一与教育之中,用教师伦理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加强教师道德修养,不断内化和升华自身德性幸福能力。
(二)教师幸福以德性为内核
教育是教人追求幸福的精神事业,人的精神性事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道德生活的追求和完善,教育工作者在这项精神事业中承担着维护最高伦理标准的责任。②所以说,道德教育从始至终都应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教育则是一种德性的教育,是教人向善的教育,是教人获得幸福品质的教育。③
以德性为内核的教师幸福要凸显公正原则。教师公正是教师伦理生活的重要原则,其有两个层面的德性内涵: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它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公平、教师对同事的公平等人际关系中。教师在对待他人尤其是学生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指教师政策对教师自身所体现的公平原则。“当人们生活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不懈努力、奋发进取、创造有为、立德立功时,人生幸福就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实现的”。④以德性为内核的教师幸福不仅仅需要教师自身凸显公正原则,还需要社会和国家政策对教师体现出公正原则。国家教师政策的制定要以公正原则为基本价值取向,要让教师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更加自由地行使权力,享受幸福,从而保证教师幸福的实现。
以德性为内核的教师幸福强调:教师要担当拥有的道德责任。石里克指出:“责任感像是自己被欲望驱使一般而开始自由行动,有了主动去行动的动机,并且情愿因行为有错而受到责备。”⑤教师只有意识到自由承担的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时,才能不遗余力地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一旦教师有了自觉的责任意识,就可以在没有任何外力约束的情况下,自觉地去完成教育工作,还能激发教师创造幸福的动力,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促进教师、社会和学生德性幸福的共同实现。
二、教师幸福失落的根源:德性缺失
当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把教师当作“完美”人物的化身,一切好的东西都要在教师身上体现。并且伴随着教育复杂程度的加深、社会与家长要求的提高、教学压力的增大、社会分配差距的拉大等,这些外在的原因逐渐阻碍了教师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导致教师幸福的失落,但更深层的伦理根源也值得我们去探寻。
(一)教师缺失追求内在幸福的心态
罗素曾指出:“人生活在世界上,总会出现种种不幸,这些种种不幸的根源,一部分可能源于当下的社会制度,而另一方面则源于个人的心理。”⑥个人心理对个人的幸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个人的不幸就是因为自身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待职业所体现出来的错误态度。教师幸福是客观物质需要和主观精神需要的统一,教师幸福是在正确的世界观、伦理观基础上的一种积极追求,消极的、不合理的追求只会使得教师离幸福越来越远。
一些教师奉行享受主义,认为教师职业不能让自己得到物质的满足,从而忽视了教师职业带给自己的精神享受。一些教师奉行节欲主义,他们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是因为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对职业意义和生命意义的体悟能力不高。一些教师渴望幸福,但是他们只是消极地等待幸福的到来,他们在现有的条件下等待着外在政策的变化,等待着与自己内在尺度相符的条件和对象的出现,以使自己不需努力就能获得利益,从而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些教师之所以不幸福,就是缺失了追求内在幸福的积极心态,他们奉行着享乐主义的幸福观、节欲主义的幸福观以及消极等待的幸福观,而这些都是被动的、外在的、即用即无的,都不能促进德性修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育生活之中,只感受到了各种压力或仅有的一时幸福,而没有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体会不到真正的幸福和长久的幸福。
(二)教师缺失以德性为主体的幸福能力
教师幸福能力包括广义幸福能力和狭义狭义幸福能力,广义的幸福能力主要是指教师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这是教师追求幸福的客观条件。狭义的教师幸福能力主要是教师内在的主体性心性能力,即德性幸福能力,它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品味。⑦伦理文化中,幸福是一种德性幸福,只有具备德性能力的人,才能真正感到幸福。虽然在全面的人性观下,德性不是幸福的前提,也不是幸福的全部。幸福也不是万能的,但是一个人如果缺德或者无德,他的幸福将是空洞的,他也会因为缺乏创造和享用幸福的心性基础,逐渐丧失追求幸福的主体性能力,不会真正感到幸福。近年来出现的各种师德问题,比如幼儿教师的虐童事件、小学校长的事件、大学教师的论文抄袭事件等等,不同层次、不同待遇、不同的教育对象,但他们都同样因为道德的缺失而犯下不能弥补之错,对他们而言,幸福太遥远。而且实践也表明,物质需要的不断满足、工作报酬的不断增长、教学技能的提升不一定能让教师感到幸福。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影响着教师追求幸福的能力,教师德性能力的缺席也成为制约教师幸福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幸福的回归路径:重塑德性
通过探寻教师幸福失落的根源,在伦理文化中,我们需要通过确立积极的教师幸福观、提高教师基于德性的幸福能力这两个方面来从内部提升教师幸福感,还需要构建以幸福为取向的师德建设体系,为教师提供一个进行师德修养公正和谐的环境,从而切实提高教师幸福。
(一)确立积极的教师幸福观
教师的职业特性赋予了教师积极追求幸福的莫大权利,只有教师积极追求幸福,才能引导学生积极追求幸福,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幸福。因此,教师要树立积极的教师幸福观,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的教师幸福观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统一起来。教师只有通过自觉履行职业义务、承担道德责任,以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为重,才能实现自己对幸福的高层次追求。其次,不仅要注重物质生活,还需要注重精神生活。教师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要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和责任使命,把教书育人看成是一个幸福的事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发挥师爱的德性能力,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幸福生活。再次,既要关注当下幸福,又要领悟教师未来幸福的意义。教师幸福寓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体表现在学生成才之后,而且这种长远的幸福的获取,是教师幸福的最终目的。最后,既要做一名会享受幸福的教师,又要成为一名会创造幸福的教师。石里克曾提出:“任何时候都要为幸福做好准备的道德原则,他认为人们应力求成为值得享有幸福的人。”⑧教师职业本身就蕴含着莫大的幸福,教师要做的就是学会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教师要在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二)提高教师的内在幸福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成长着,追求幸福是一个人生命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在生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教师幸福能力的提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是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劳动职业,那么只要我们选择了它,就应该不会为任何沉重的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整个人类幸福而做出的牺牲。”⑨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认识教师职业意义,自觉承担职业使命即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启迪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引导学生领会爱、希望、公正和善良的价值,给予他们追求幸福人生的精神食粮。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境界。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从古至今,教师就与清寡和奉献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教师职业不能让你发财致富,让你物质上很富有,但是教师职业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树立德性情怀和人文情怀。因此,教师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走出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自觉提升自己的德性修养,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发展。第三,教师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追求幸福、享用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德性的获得不是道德知识直接转化而来的,而是在道德实践中将自己的价值理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内化而来的一种心性品质。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主体实践的能力,并在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体验对工作的乐趣,从而获得幸福的感受。
(三)构建以幸福为取向的师德建设体系
构建以幸福为取向的建设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师德建设要将教师的置于主体地位。在师德建设中,不管是目标的确立还是制度的制定,都要体现教师在教育生活中的自由和平等原则,关注教师的需要、愿望、利益,确立其主体性地位,激发教师主体性力量,从而帮助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和,体现生命价值。第二,师德建设要将公正和民主作为基本的价值选择。教师幸福的获得,不仅需要自身做到公正原则,还需要外在的政策和制度对教师体现公正原则。在师德建设中要实现教师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体现公正、民主、透明的原则。这种公正和民主精神将会成为影响教师道德行为的规约力量,为教师幸福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三,师德体系建设要注重对教师的关怀、理解和尊重。师德建设的本意是为教师道德成长和专业生活质量提升服务的,而不应该成为教师的负担,要体现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理解和尊重。师德体现建设要内涵于教师的真正理解和尊重,这样才能让教师自觉进行德性的培养,自觉地在实践中内化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从而逐渐提升追求幸福的能力。
幸福的追求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程,教师幸福也需要在不断的追求中获得和享受。在物欲化的今天,教师幸福逐渐失落和迷失,感到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师职业本身所具有的幸福意义,正确认识教师职业与教师幸福的关系,自觉抵制不良习气的影响,积极追求幸福,学会享受幸福,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进而引导和熏陶学生德性的养成。
注释:
①[法]涂尔干.付德根,译.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2.
②檀传宝.走向新师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
③冯建军,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6.
④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55.
⑤石里克著.伦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9.
⑥罗素.走向幸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7.
⑦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2).40-41.
实践证明,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的问题有很多方面,但是只要从工作的实践和积累中不断获得职业幸福的各个途径,那么,就能真正感受到自身职业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一、幼儿教师职业幸福现状
教师的职业幸福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开发自己潜能并伴随着力量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可见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教师在工作中能否体验到幸福感,不仅关系到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还关系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幼儿的培养和教育。
(一)有关职业幸福现状的调查研究
1.5月28日,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在甘园长、孙园长的组织下,专门在会议室对全园教师进行了一次大调查,做了一份有关“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幸福吗?”的调查表。近日,幼儿园也公布了调查结果。从显示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职业幸福总体现状不容乐观,一少半(39%)的被调查教师体验到幸福感,有近一半(46%)的被调查教师“体验到不幸福感”,15%的被调查教师处于混合的情感中。
2.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徐燕、王芳撰文指出,教师是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之一。教师职业在辛苦之余,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长期累积下来,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据权威统计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性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
为此,工作在不同级别、不同人际关系的幼儿教师,其职业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好”学校的教师比“差”学校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不同工龄阶段教师的幸福感没有显著性差异,他们因性格、经验、环境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幸福感发生变化。男教师往往比女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二)产生上述职业幸福现状情况的原因
教师本人对培养幼儿这一职业的幸福体验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他的教育教学状况的优劣,而且影响着他是否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
1.工作太忙,无暇顾及幸不幸福。
教师总是时刻面对几十名幼儿,这些需要耗费大量情感和精力。随着班级人数的增加,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量正逐年增长。除了应付幼儿之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他事务等着教师去做。从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管幼儿“四面出击”,现在加上交报表、计划表、迎检查、教师培训、开会,变成了“八面受敌”,俨然成了“事务型”教师。
2.教师职业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甚高,且复杂多样。教师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幼儿,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及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例如,某些孩子好动调皮,经常伴有攻击,有些家长只会责怪教师,也不先找找孩子自身的缺点,幼儿都各有差异。教师在家长工作这方面确实难做,我们经常会在电视报道上看到一些家长不满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一直抱有指责和埋怨,并借助媒体大做文章。一旦教师犯了错,就会招来一片指责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误解甚至是不理解,一些教师难免会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及教育理想产生怀疑。
二、幼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的途径
(一)工作中感知、获得职业幸福
1.教师认为职业幸福在于大多数人给予。
孩子的童真带给了教师年轻的精神状态,孩子的善良带给了教师纯真的情谊,教师的精神自然处于愉悦的精神状态;有的认为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的投入和工作的境界。教师的幸福,“能有效地感染幼儿”,“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精力、毅力,是职业忠诚的基础,决定着对幼儿负责的程度”,能“激发教学的兴趣”,“是教师职业的高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最富有创造力,其教育能力的发挥是最好的”,这些又促进了教师新的幸福的产生。
2.教师的职业幸福可来源于外在的评价。
当教师在工作和行为上,满足了外在所要求的标准时,就会得到一种正面的评价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当教师所教班级成绩突出、班级管理优良,教师对所教学科有独立的见解,并且能与同行分享,得到了领导和同行的肯定,以及看到幼儿的成长时,教师就会产生工作上的成就和心理上的幸福。
(二)教学中不断追寻教师的职业幸福
1.要研究课堂教学。
把教学工作看作一种简单的重复,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教师要通过对自身角色的反思、对学校课程的反思、对学校文化的反思、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在各主体间、各文化间、各阶层间开展互相尊重的平等的对话,分享知识、分享理解、分享多元文化。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流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更接近幼儿的经验世界。只有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合作性劳动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才能更多地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2.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幼儿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3.要感恩、关爱幼儿。
教师的职业幸福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幼儿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幼儿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幼儿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幼儿、呵护幼儿、尊重幼儿,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么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
4.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师不仅要善于与幼儿分享知识和经验,而且要善于与同事、与幼儿家长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从多方面吸取教育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5.要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摘要】 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的关系,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的具体方法,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面临的新问题。
【关键词】 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避孕节育
生殖健康又称生育健康,它的定义为:在生命所有阶段的生殖和过程中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内涵主要强调:人们能够进行负责、满意和安全的性生活,而不担心传染疾病和意外妊娠;人们能够生育,并有权决定是否、何时生育和生育间隔;妇女能够安全地通过妊娠和分娩,妊娠结局是成功的,婴儿存活并健康成长;夫妇能够知情选择和获得安全、有效和可接受的节育方法。从上述内涵可以看出,生殖保健较妇幼保健的内容更广泛,更深刻,更重视保健服务的提供质量、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参与程度、妇女的权利与地位、人们对性和生育的决策能力,以及健康的社会性和科技的整合性等方面。生殖健康不仅要达到降低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更要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 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的关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控制人口数量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服务成为生殖保健的重点,特别是避孕节育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新世纪开始,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上来。由于生理和社会的原因,妇女生殖健康中比男性面临更大的健康风险,每年大约有60万因与妊娠有关的并发症而死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妇女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提高人群的生殖健康水平,通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的生殖保健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计划生育工作从单纯的控制人口转变为计划生育、人口与健康相结合,从简单的行政管理转向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妇女保健由只关注青春期、孕产期、围绝经期的保健转向对妇女整个生命周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关注;孕产妇和儿童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生殖道感染、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发病率迅速升高的趋势得到了初步控制。
2 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的具体方法
生殖健康拓宽了计划生育科技服务领域,避孕节育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中心,是开展生殖保健服务的首要任务。在加强常规节育技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引进节育新技术势在必行。
2.1 常用的避孕方法。近几年,先后引进推广了新型宫内节育器如固定式宫内节育器由6个小铜套穿在一根00号聚丙烯手术线上。手术线的一端为一小节或不可降解的小圆锥体,可用于放置器固定于子宫底的肌肉层内,该宫内节育器铜表面积为330mm2。固定式宫内节育器的特点:一是无支架,与宫腔接触面少,可减少出血、疼痛等副反应,也适用于不同的宫腔形状;二是固定于宫底,可减少脱落。释放左炔诺孕酮的宫内节育器也称曼月乐,每天释放20ug左炔诺孕酮,其主要优点是避孕效率高,可以减少月经出血量,并有治疗作用。对于月经过多或同时需要避孕的妇女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此外,因有治疗作用,故对于更年期月经过多的妇女更为适合。它的不利之处是出现月经紊乱,开始为点滴出血,最后可发生闭经,这些副反应常为取出的原因。
2.2 此外,还有男女屏障避孕工具,子宫颈帽,阴道隔膜和。后者不仅有避孕作用,还有减少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蔓延和感染机会的作用,为妇女生殖健康带来更大的保证。
2.3 紧急避孕药、新型避孕药如含第三代孕激素(地索高诺酮、孕二烯酮)的短效口服避孕药。妈富隆,每片含炔雌醇30ug和地索高诺酮150ug,妇女服用后使血中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上升,睾酮水平下降,而使妇女原有的痤疮减轻或消失,对代谢也很少影响,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孕二烯酮:可明显增强孕激素活性,无雌激素活性,具有抗雌激素活性和轻微雄激素活性的作用,是唯一不需要经过新陈代谢就能起作用的孕激素。避孕药“敏定偶”由炔雌醇与0.075mg孕二烯酮配伍组成,能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而阻止排卵,也能抑制子宫内膜的发育,同时使宫颈粘液变稠阻止穿透,而起到避孕作用。它是迄今孕激素活性最强和剂量最小的一种甾体避孕药。90年代初合成的抗孕激素药物米非司酮,用于终止早孕和紧急避孕等,这些药物较好的满足了育龄妇女的需求。
3 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任务
计划生育队伍应努力提高技术服务和服务质量。计划生育机构实行“执业合格证”和技术人员实行“上岗证”制度。严格手术操作规程,确保服务质量。我国节育技术手术并发症近几年一直保持在0.5‰左右,基本杜绝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随访服务是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和赢得群众满意的关键环节,也是生殖保健中的重要一环,随访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妥善处理。近年来,计划生育科技服务逐步纳入信息管理之中,为规范管理,应及时掌握信息,做好科学指导工作。如节育手术档案、不孕不育症管理、病残儿管理、节育手术并发症等。
4 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面临的新问题
生育是妇女一生中最具风险的事情之一,需要针对孕前,孕早期,孕中、晚期不同情况进行监护的优生指导。孕前期对男女双方进行全面检查,了解双方身体状况,有无遗传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孕早期:妊娠2―3个月,抽血进行细胞、病毒化验检查,对检查结果呈阳性者提出医学意见。孕中、晚期:分别进行B超诊断和围生期保健工作,发现胎儿、胎位及母亲异常者,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另外,对高危孕妇重点监护、对病残儿家庭生育二胎的优生监护服务等。
在一所高中担任教科室主任,直接面对的就是教育科研。说起科研,教师们心里犹如打翻的五味瓶,“爱悠悠恨悠悠”,且爱少恨多。不少教师在遭遇论文评比“寒冬”之后,向笔者抱怨,要不是评职称才不去受这份罪。也有的老师说,他教书这一辈子也许就是“挤”了两篇职评论文了。写论文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一个字:愁;三个字:愁啊愁。笔者总结了老师们几种对待科研的态度和做法,姑且称其为“科研情绪论”。
其一,科研“无用”论。有老师诘问:“不要说全国,就是一个市教师一年发表或获奖论文知多少,有多少科研是货真价实的?更可气的是,还拿它来卡职称。”尽管提及的问题触人深思,但这显然是一种轻视科研的论调。
其二,科研“天赋”论。不止一位老师跟我说:“会不会写论文是天生的,有的人生来就会写论文,就像你写论文和老母鸡下蛋一样容易,而有的人却不会,像我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来。”显然是把科研当作少数人的游戏,当作“奢侈品”。
其三,科研“副业”论。教师的主业是教学,科研充其量只是个副业;而且还有人认为搞科研会挤占教学时间和精力,影响教学成绩,所以会把一些经常有文章发表或获奖的教师看作不务正业。显然这是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多少还有点“酸葡萄效应”作祟。
其四,科研“挤出”论。经济学上有个“挤出效应”,不少教师为“生计”忙,把课务、家务、杂务当做挡在科研路上的三座大山;有些教师即使在学科上有探究的兴趣和能力,面对现实的压力,还是选择了放弃。是的,在讲求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教育领域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冲击。相比之下,科研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最多也就是个虚名。舍名取利,争取更多的“面包”更有吸引力。
于是乎,写论文成了速食的快餐。在收取教师们的论文时,笔者发现真正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撰写的论文很少,绝大多数与其说是写,倒不如说是“攒”:网上摘抄些、书上借用些、自己补充些,最后整理一下,论文就这样拼凑成了一只“纸老虎”。更有甚者,直接复制加粘贴,而这些人常常以“走个过场、何必认真”规劝于笔者。
我想,写论文其实跟谈恋爱是一样的。你不爱她、敷衍她,甚至厌烦她,偏偏要求她爱你、对你好,这个要求恐怕有些过分了吧。爱她、真心待她,也许就是在困境中突围的正确选择吧!
二、科研之重:拿什么奉献给自己,有多少实力可以打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爱岗敬业”的“敬”作何理解,二是“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和”表明什么关系。我想“敬”应当是敬畏,就是担心、害怕。担心、害怕什么?犯错误、走弯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专业化的要求决定了教师应当避免犯错误。为了不犯错误、少犯错误,怎么办?只有走科研之路,不断改进。“和”表明教育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都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钱伟长教授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他还说,“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可见,科研不是教师个人想不想、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做教师的一种必须的责任和义务。
1.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
科研除了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外,还有一点就是,相对于教学成果因整体性和模糊性导致难以标准量化,科研成果则带有“个人烙印”,比较清晰,容易量化,因此教育科研成为评职评优不可或缺的砝码。
科研对于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而言存在较大差别。我省一位资深教研员曾经对本省60名45岁以下的优秀教师成长规律进行了调研,76.2%的人认为有效提高自己能力的途径是科研,73.8%的人认为继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科研能力。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是,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重大区别,科研能力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获得新知、成就新事、塑造新人。获得新知是因为研究要发现行动与行动结果的关联,这是一个修正和更新、完善和丰富教师原有认识的过程。教师原有的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结构都将随之改变;成就新事是指做事的手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并由此产生新的实践效果;塑造新人是更新自己、超越自己,追求理想的生活。人总是生活在理想之中,总是向着“可能性”前进。科研可以改变教师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陶冶教师的性情,使教师保持健康心境。并且,科研可以使教师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着;少一些轻狂,多一些稳重;少一些肤浅,多一些深刻;少一些偏激,多一些理性。
2.科研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减震器”
实践的合理性根植于信仰和理念的合理性。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需要以对教育的合理认识和理解为基础。科研就是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成长奠基。概括起来,科研的直接意义是能够提供更加合理的教学,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如我校一直倡导“优质常态课”的理念与实践,从常态意识、常规意识、质量意识与轻负意识四个维度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科研的间接意义在于使教师潜移默化或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形成。本人认为,科研素质归结起来主要就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逻辑严密、观点深邃。
3.科研是学校品牌发展的“维稳器”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关键。对学校而言,教育科研起着三大作用:连接教学的调控思想体系和学科教学前沿地带的“纽带”作用、参与管理学科教学业务的“指挥棒”作用、研究学科动态并引领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也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塑造与维护。学校品牌都是在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实践中诞生和成长起来,在科研中提炼和升华的。由此可见,科研既是“身体力行”,又是“锦上添花”。
三、科研之美: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思考与实践始终是推动教师教育科研的两个轮子。像外行一样思考就是克服“当局者迷”,立足“旁观者清”;
像专家一样实践,因为教师如同律师、医生、会计一样有专业性,不是谁都可以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
1.科研之美,美在过程
陈大伟先生在《研究――教师的根植与取向》一文中提出把研究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的过程作为人运用理智改善工作和生活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有意识定向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追求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投射教育理想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及时反思和调整的与时俱进的过程。[1]
科研过程之美,与5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1)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理论不是大学教授的“专利”,中小学教师要相信只有自己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能而且一定要建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否则会导致“逾淮为枳”“水土不服”。
(2)求真务实: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以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审视教育教学。一句“问题的提出”,要求你既要埋头书本又要直面社会,还要“sogou”已有的知识和思想资源;一句“研究的现状”,让你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下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四心合一:用心学习,留心观察,潜心研究,恒心助阵。因为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模式、方法、策略有着相通之处,所以,不应当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以及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守住“自家门”的基础上,适当“串串门”。
(4)道友论谈:与“科研男”“学术女”一起探讨、交流甚至不惜争辩。美其名曰:“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5)精益求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出来的文章应放一放,沉淀一下,这一点似乎有点“陈年的酒更香”的道理。
2.科研之美,美在追求
那些“科研男”“学术女”甚是成了一些教师眼中不那么聪明的人。然而不聪明未必就不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他引述爱因斯坦的看法时说,“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可见,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在研究中有了真正的发现和创造。教师因为研究而生活在希望和理想之中,体会到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想别人所先想,做别人所未做。思想超前方能无中生有,甩掉金科玉律方能出奇制胜。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于个人的观点得到认同、思想引起关注。无意间看到网络、讲座中引用自己的名字以及某个观点,或者核心书刊转载自己的某篇文章。这倒不是说自己有多少“含金量”,而是自己起到了问路之“石”、击水之“石”、引玉之“石”的效用。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炼就科研的情怀与品质。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来研究。幸福是一种感觉:一杯白开水也是“甜”的;幸福是一种状态:珍爱自己,栽培自己,教海无涯,科研不止;幸福是一种追求:研,然后知美。
参考文献: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调控
埋头耕耘不忘抬头看路 时间加汗水仍然是许多学校取得优异教学成绩的不二法宝,久而久之成了一种教学经验认同,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在惯性中周而复始,且越拧越紧,苦不堪言。“磨刀不误砍柴功”,虽说“请进来,走出去”开门办学不可能频次很多,但每次聆听和体验都能打开教师眼界,拓展视野。只要坚持,也唯有坚持才可能完成教法、教学行为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组织活动激发教育情趣 有效的活动是良好的教育载体,活动本身与活动评价则是促进工作,激发教育情趣和热忱的助推剂。笔者所在学校的活动是其它学校大都开展过的教师喜闻乐见的活动,当然也有自己学校特有的设计意向和功效。区教育局安排教职工每两年体检一次,学校改为每年进行;改文明办公室评比为评奖;增设按月进行的班容班貌评奖,提高班主任待遇;举办教职工趣味运动会、卡拉OK有奖竞赛、教职工摄影比赛、教师手抄报比赛等。
排忧解难关注后顾之忧 人们对教师的社会期望很高,然而教师首先是社会人,把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作为压力赋予教师,还是让教师自觉去靠近或追求,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企盼社会努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对教师的要求也不要一味停在理想层面,应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去调控和激励;要宽容教师,而不苛求教师,不要让教师成为可怜的教师,而要努力让其成为可爱的教师。学校要做好近距离关怀教师、贴心教师的组织支撑,要让教师们因学校而自信、自豪,并通过学校组织平台发出更响亮的合理诉求。
为此,学校在合理要求教师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去关心教师的疾苦忧愁,更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学校依托工会网络了解教师心声:涉及婚丧嫁娶、孩子上学、看病报销、家庭照顾等方面的,学校均及时送上祝福和关怀,尽可能帮助教师排忧解难;涉及学校内部建设方面的,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教代会提案,广泛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相关问题。尤其是教代会优秀提案,如学校教师对街道表彰的优秀初三老师的民主推荐办法颇有意见,认为仅仅从初三教师群体中民主推荐决定人选,不妥帖,应加以集中,从量重质优两个方面进行限制,学校听取了大家意见,修改完善推荐方法。又如,针对教代会的最佳提案――学校食堂伙食改善,2013年1月,学校决定进行食堂管理的全面改革:改食品无资质零碎配送为资质规模配送,专聘厨师改善烹调,把好食品校级验收,公示每天所进物品数量和价格,核出当天每餐的实际价格,并把每周食谱和每日餐价在校园网上公示。
调整上位要求,让教师开心
教育评价中分数唯一论导致的一系列行为让教育脚步仓促,无法从容。成绩排名是目前教育的“罪恶”之源,“当代教育偏离了自己,去寻找自己以外的东西,这就是教育的罪恶”,而成绩排名正是让教育去寻找自己以外东西的“催命鬼”。不按成绩排名来自何方?来自教师,冤枉!来自学校,不完全!来自教育局,也许!来自政府,政府说来自人民,因为我们办的是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终于,教育走进一个滑稽的悖论。一方面,人们追求社会公开,追求教育公平,没有比分数更让人放心的教育衡量了,所以,让分数说了算成为招生录取的唯一;另一方面,唯分数的教育评价偏离了素质教育航线,这样的教育机制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只会把人教僵化、教死。最近,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把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比作压缩饼干,他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教育机构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于是,有识之士纷纷把孩子送到国外,离开“考试炼狱”。
教师评价的最荒谬之处是基础教育教师考核学术化,姑且不论大学教师的学术化苛求,中小学教师真的需要生产这么多论文吗?而且要求越来越高,发表要求为中国知网可查,最好是核心期刊。对此,熊丙奇认为,简单要求的期刊和数量,以此作为对学者的考核依据,是严重的学术行政化和功利化,背离了基本的学术常识。有必要打破我国学术界的“论文崇拜”。有人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师已过千万,而全国被认可的中小学教育论文期刊约为1000种,每期按50篇论文计,一年可发表充其量60万篇,其中还要去除高校教师与教育名家所占的一部分,这样又怎能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呢。于是,催生了表、钱文交易、期刊扩量,而之日往往又是束之高阁时。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的评比,迫于各地市级送评压力,不去评比或难以评比教师之间的教学水平差异,最后主要以论文“盖棺”,甚至出现了个别教学并不出众的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
改善学校行为
校本实践中,学校在教师专业引领、活动激趣和排忧解难等三个层面改善行为,让教师更开心。有以下几点收获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是教师真好,容易满足、开心,教育智慧无穷。比如,学校食堂伙食改善的一系列举措,从招聘到试行,一个月试行下来,师生满意度问卷调查与改革前的结果截然不同,显著提高。在管理上,要求教师特别是正副班主任和学校行政人员沿途等候学生整队前往食堂就餐,并陪伴督促学生推行“光盘行动”,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道新风景。对师生的用心关怀,也得到了师生的超值回报,不但到处宣传学校的好,而且以更高的热忱自觉地投身于学校的教育改革中去。又如,学校为了推行教师集体备课,提高整体备课质量,在征求行政部门和教研组长的基础上,拟就两套试行方案:一是利用星期六上午花二三个小时进行;二是充分考虑星期三时小学放学较早,部分教师可完成接送小孩后在晚上集中备课,由学校提供晚饭。这两套方案在征求全体教师意见时反响颇大,尽管如此,所有教研组、绝大多数教师表示理解集体备课的好处,愿意把委屈留下,克服自身困难,支持学校集体备课。最后决策时,学校做出了新的集体备课试行意见,利用上班时间集中两个小时左右完成集体备课任务。后来学校在调研各备课组实际执行情况时发现,教师们逐渐探索出一种更灵活的方法,即各备课组化一次集中为多次集中,有需求即集中,增强了集体备课的灵活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