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管理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管理特征;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管理活动自古就存在。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会有管理存在。然而,管理活动真正形成为理论,却是在工业企业产生之后。工业企业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管理是随着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百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度发展,企业管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的发展,使管理工作不断复杂,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管理企业已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要,企业迫切地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把多年的管理经验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用科学的理论代替传统的管理。最早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美国的泰罗,泰罗思想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学派的管理理论,是人类管理思想史上奠基的管理理论。它实际分为两个系统,一个以美国泰罗为代表,另一个以法国法约尔和德国韦伯为代表。前者称为科学管理学派,后者称为行为科学学派。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学派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泰罗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主张一切管理都应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其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倡导工人与雇主要通过“精神革命”进行合作,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效率的科学方法与原则,如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对工人进行培训、实行管理与执行的明确分工、管理控制上的例外原则等。泰罗思想主要侧重于企业生产的现场管理。
泰罗之后,还有一些人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如:甘特,发明了编制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的横条图管理技术,使生产组织工作逐步标准化,他还对工资制度更深一步研究,提出“甘特作业奖金制度。”福特,在1914年—1920年首先在汽车工业中创造了流水线生产,把生产的空间组织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为实行生产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
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法约尔。法约尔理论的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把管理分为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并提出了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概括了一般管理的理论、要素、原则,着重研究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问题,指出工业企业经营活动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他认为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才是企业管理的中心。
另外,德国的韦伯也是管理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组织结构,并提出了三种权力种类,认为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集权组织的基础。其代表作为《社会和经济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是适应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而提出的。
它具有里程碑性质,影响十分深远。
科学管理理论不但在当时起了划时代的作用,而且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着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严格的奖惩制度等,这对于以后的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忽视社会条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忽视了人际关系的研究等,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的局限性,1924年,以美国哈佛大学梅奥教授为代表,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学说,由此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行为科学理论的时期。
二、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一种诞生于近代,形成于现代的管理理论学派。其早期为人际关系学派,是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通过霍桑实验而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梅奥。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他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人的行为及产生行为的原因,指出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才是管理的最佳办法。其主要观点是:不能把工人看成是单纯的“经济人”,他们是复杂的“社会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强调领导者的能力。
另外,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行为科学派的一类。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并将人的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通过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来达到激励人员的作用。不过,马斯洛的理论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而且他没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正是由于该理论的不足,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需要层次理论作了补充。他划分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界限,分析出各种激励因素主要来自工作本身,这就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重视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侧重激发人的创造性。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当代西方的各种管理学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协作关系更为复杂性,各种管理理论随之产生。
孔茨等人把法约尔的行为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的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率。
西蒙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使理论上决策最优和实践上的令人满意二项标准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目标。在企业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到管理学来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
四、现代企业管理新理论及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愈趋激烈,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发展,并获得竞争优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战略管理理论。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把战略管理推向顶峰。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迅猛发展,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很快,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1990年彼得·圣吉出版其所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提出必须进行五项修炼,即‘锻炼系统的思考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的远景与开展团队学习”,以建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应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1.以经营决策为中心。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整体行为过程和各种经营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应采用的策略和方针所进行的抉择。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把人作为中心来管理。企业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注重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应用,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全面提高职工素质,采用各种措施调动人的积极性,使职工更多地关心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
3.广泛地吸收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包括技术竞争。当今世界,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企业如果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去开发新产品,就不能牢牢地控制市场,更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规模、类型、人员等条件,构建良好的组织结构,建立合适的企业制度,实行集中决策,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授权的管理艺术,调动不同部门、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现代管理理论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各学派理论将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必然会有更合理的理论出现。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应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将之付诸实施,这必将会提高中国的管理水平,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材编写组.企业管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光.21世纪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
关键词:网络财务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理论 突变理论
网络财务是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在互联网环境下实施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监督的现代财务管理新模式。网络财务将现代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技术有机结合,更多地关注整合企业外部的财务资源,使企业财务管理从内部走向外部,标志着一个高科技含量的企业财务管理时代的到来。目前,理论界对网络财务的定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应该用现代管理理论来规范和指导网络财务的发展。
耗散结构理论对网络财务发展的影响
耗散结构理论表明,网络财务系统只有不断进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换,才能发挥网络财务的管理效率,使企业经营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
比利时科学家 I•普里高津于 1969年提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有可能发生突变,即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空间时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状态。这种稳定有序状态的宏观结构,就叫做耗散结构。系统的这种自行产生组织性的行为叫做自组织现象。因此,耗散结构理论又称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产生耗散结构,除了要求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从外界吸收负熵流以外,还需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使系统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通过随机的涨落,系统就会从无序转为有序,形成新的稳定的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表明,网络财务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运动,存在着复杂性和整体性。当网络财务系统内部重要信息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它就可能从原来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即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是所有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财务系统只有开放才能获得发展,这种开放不断进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换,才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者的相互关系可以表述为:以信息流为依据,通过资金流实现商品的价值,通过物流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物流是资金流的前提和条件,资金流是物流的依托和价值担保,并为适应物流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信息流对资金流和物流运动起指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资金流和物流活动提供决策的依据。电子商务包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网络财务全面支持电子商务,因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内在的统一和协调性是网络财务中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集中体现。
一般系统论提出了有序性、目的性和系统稳定性的关系,耗散结构理论则从另一个侧面回答形成这种稳定性的具体机制,指出非平衡态可成为有序之源。
“协同效应”理论对网络财务发展的影响
“协同效应”理论表明,网络财务系统中的每个子系统都要达到各自的目标,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合作,兼顾局部和整体目标,可以实现网络财务系统总体效益的最大化。
按照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哈肯提出的协同理论,网络财务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协同系统。它在外参量企业外部业务数据的驱动下和在总账系统、报表系统、现金流量表系统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层次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网络财务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状态参量来描述。这些状态参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程度是不相同的。
由支配原理可知,为数不多的慢变化的序参量支配那些为数众多的变化快的状态参量。网络财务系统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要达到各自的目标,各个元素通过相互合作,可以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此即“协同效应”理论。
财务与业务作为协作系统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它不仅对集团财务方面进行管理,而且对库存、生产、销售等业务方面进行管理,不仅管集团内部,而且与整个供应链管理相集合。
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后,财务管理工作将呈现如下新特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生成;采购、销售、仓储等主营业务凭证自动生成,减轻了财务部门的重复劳动,做到数出一门、信息共享;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一样,可以查明每一个信息的来源和录入时间,做到责任分明;财会人员可以利用实时信息控制经济业务,实现从核算职能向控制智能的转变。
“协同效应”可以实现网络财务系统中各种财务和业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向帕累托最优状态逼近,实现网络财务系统目标的最优化。网络财务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通过管理者的活动,可以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
突变理论对网络财务发展的影响
用突变理论在解释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的突变问题,人们施加控制因素影响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状态是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控制因素达到临界点之前,状态才是可以控制的。
许多年来,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连续的、渐变的、平滑的运动变化过程,都可以用微积分的方法给以圆满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还有由渐变、量变发展为突变、质变的过程,就是突变现象,微积分是不能描述的。1972年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在《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中,明确地阐明了突变理论,宣告了突变理论的诞生。
突变理论主要以拓扑学为工具,以结构稳定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条新的判别突变、飞跃的原则: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如果质变中经历的中间过渡态是稳定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渐变过程,如果质变中经历的是结构性的转移,那么它就是一个突变过程。
按照托姆的突变理论,就是用数学工具描述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状态的飞跃,从组织管理体系、系统安全的监管、财务数据的控制、资料文档的管理、病毒防范和加密系统、软件开发和相关法规建设等六个方面给出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处于稳定态的参数区域,参数变化时,系统状态也随着变化,当参数通过某些特定位置时,状态就会发生突变。
用突变理论来解释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的突变问题,人们施加控制因素影响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状态是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控制因素达到临界点之前,状态才是可以控制的。一旦发生根本性的质变,它就表现为控制因素所无法控制的突变过程。还可以用突变理论对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进行高层次的有效控制,为此就需要研究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与控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稳定区域、非稳定区域、临界曲线的分布特点,还要研究突变的方向与幅度。
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的控制应注意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系统开发控制、数据传递控制等控制因素对其影响的方向和幅度,可借助构建数学模型,考虑影响因子的权重,分析影响因子对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的敏感性。
具体方法是要调整现有岗位设置,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设置网络管理中心,全盘规划,合理布局。采取措施确保各工作终端和人员之间适当职责分离,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稽核,以实现内部控制,及时发现违规行为。
系统开发指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和维护。一旦发现网络系统软件存在安全漏洞,即时进行在线修复。
尽管基于网络开发的财务软件具有界面简单、使用方便的特性,但是他同时又依附INTERNET,使用开放的TCP/IP协议,容易发生口令试探、窃取及其他内部难以控制的问题。数据安全性差,为病毒和黑客的攻击提供了机会,无纸化信息的保存成了一个难题,这也是网络财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专科学校 图书馆 现代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35-02
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昔日的中等专业学校达到条件的已纷纷升格为专科学校,专科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得到了空前发展。图书管理在大部分专科学校中尚处于薄弱环节。笔者就几年现代图书馆管理理论在中专升格为专科学校后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和总结。
一 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就是所谓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根本”,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并创造出最佳的工作绩效。专科学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以读者为中心
图书馆唯一的职能是为读者服务,读者是上帝,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把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需要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以图书馆员工为根本
对图书馆员工的人本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员工的劳动,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既枯燥无味,又要求细致入微,平凡而重复的劳动多,普遍存在待遇低、激励不足的问题。因此,要尊重馆员、关心馆员、理解馆员、激励馆员,充分调动和发挥馆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具体措施是:想方设法地提高他们的待遇,努力改善其工作条件,以便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不仅要以读者为本,也要以馆员为本。
二 强调知识管理的关键性
中专学校图书馆强调的是知识的普及性和实用性,没有知识管理的理念,而升格后的专科学校图书馆在原有基础上更应强调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既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又是图书情报工作的基本任务;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工作的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现在图书情报管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管理理念上
以所开办专业知识为中心的知识管理系统,已成专科学校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对象;部门人员的聘用要以本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的原则。
2.体现在管理内容上
专科学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将更加突出所开专业知识的创新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传播管理、知识服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
3.体现在管理职能上
专科学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职能体现在立足专业、服务专业。
4.体现在管理原则上
专科学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突破图书馆传统管理的一些条条框框,以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协作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服务读者、服务教学、服务科研。因此,要把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实践,促进图书馆管理走向更深层次的应用领域和促进图书情报服务读者、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 目标性管理的必要性
中专学校图书馆目标管理理念淡薄,往往处于“见子打子”的状态,管理目标是管理好藏书、服务好读者。专科学校图书馆不仅要服务好读者还要为教学、科研服务,专科学校图书馆的功能已上升到学校信息中心的层面,而目标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可持续发展目标
专科学校图书馆的发展要在原有基础(中专层次)上,以高校图书馆管理规程为蓝本,同时也要重视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向高校图书馆标准靠拢。
2.资源建设目标
第一,在书、影像制品的采购上要突出专业,现代电子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上要具有广泛的扩展空间和升级潜力。
第二,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大系统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和互补。高校图书馆之间也要实行资源整合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第三,充分利用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密切服务教学和科研。
3.馆员人才目标
馆员人才目标的建设要突出重点学科和专业,建立切实可行的学习培训制度,如:进修制度、专业讲座制度、高校图书管理课题研究制度等。逐步建设文献检索教研室,承担起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教研工作。
4.服务目标
服务目标不再是以往的服务读者、服务教学,服务科研已成为服务核心之一,而服务育人也显得尤为重要。
四 柔性化管理的可行性
中专学校图书馆管理较为“刚性”,上下班时间统一,工作任务和服务对象单一,升格为专科学校后图书馆管理部门增多,服务内容细化,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较为频繁,服务对象从单一到多层次,工作内容增加,所以柔性化管理刻不容缓。“柔性化”管理同人本管理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柔性化”管理是相对于高度集权的强制性管理即“刚性”管理而言的,“刚性”管理是指组织内部等级森严,层次分明、缺乏沟通的管理理念,它不适应于环境多变,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管理理念应采用柔性化管理,所谓柔性化管理就是把组织结构看成是柔性的、有适应性、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
专科学校图书馆管理采取刚性管理理念,难以克服图书馆低效率的问题,即实际产生的服务和工作效率小于理论上所希望达到的效率。图书馆员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馆员工作绩效难以观察和准确评价,馆员努力程度、懒惰、馆员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容易导致低效率。解决低效率的方法在于图书馆内部的文化建设、提高馆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道德修养,加强敬业精神的教育,处理好馆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团结进取、奋发向上、自我奉献的团队精神,从而增强馆员对图书馆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显然,柔性化管理强化部门间、人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适应性,这种管理同倡导人本管理是一致的。柔性化管理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
五 “虚拟化”管理的现实性
中专学校图书馆工作较为封闭,信息资源采集单一,以图书和音像制品为主,升格为专科学校后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决定了图书馆工作的开放性和信息资源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专科学校图书馆“虚拟化”管理的现实意义。“虚拟化”是通过借用外部共同的信息网络及通道,提高信息数据库存储的一种方法。虚拟化管理是“没有管理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并非管理者不管,而是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制定的目标和规定的任务,在执行任务和实行目标的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纠正自己的行为,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将上级监督和指挥降低到最低程度。这种管理模式同人本管理和柔性化管理相一致。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信息化时代,管理依托人对人的直接指挥和监督将愈来愈少,而是依靠规则和程序,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在管理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中,其管理的特性,所运用的管理手段,如数据库、文献信息及网络等最适合采用“柔性化管理”,因此,虚拟化管理模式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已成为专科学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和方法。
六 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必然性
专科学校建设数字图书馆是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有力要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成为高校图书馆管理手段之一已成为必然。集成管理理论应用于图书馆,就是要求将图书馆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进行整合与集成,以实现图书馆各要素的连锁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推进和图书馆整体功能的优化与放大以及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图书馆集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什么样的资源组合和技术系统才能使服务最优;(2)什么样的机构设置才能保证服务的最有效。而数字图书馆的集成管理,实质上就是将集成管理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数字图书馆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其核心就是强调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规范、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促进各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与匹配,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具体对信息资源集成管理这问题而言,它可以分成资源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处理过程集成、信息与用户集成四个层次,而这四个层次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都包含着共同集成管理理论。总之,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的思想及其管理模式已成为当代图书馆管理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赵茹林.现代图书馆信息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牛根义.现代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3
关键字:企业管理 过程管理 管理导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跨国企业不断涌现,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类企业不断涌现,其中不乏佼佼者。与此同时,各种国外的企业管理论和管理思想也日益进入我们的视野,服务于我们的企业发展。在这些众多的企业管理理论中,过程管理理论以其实用性和易操作性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一、过程管理理论
过程管理理论顾名思义就是指注重企业管理的过程,注意在过程中培养和塑造管理者的行为习惯,从而解决管理者培养和塑造难题的理论。该理论的着力点在于重视管理的过程控制,注重在管理的过程中去逐步改变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观念。这不同于传统的目标管理论,它更注重的是执行的方法和方式,而不仅仅是结果。
过程管理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易操作性。过程管理理论要求管理者将管理精力放在被管理者素质的培养上和过程监控上,而不是仅仅关注被管理者的工作结果。这点对于管理者来说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更加容易理解工作的过程,容易帮助被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可控性强。过程管理论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在工作的过程中监控工作的进度和执行方式,这种监控的目的在于把控任务的方向,随时更正错误,帮助被管理者正确开展工作。管理者在对任务进行管控的过程中也不断总结和回顾任务的方式和方法,从而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过程管理理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很强的任务过程控制性,但是其也有很多的缺点。
首先,过程管理理论要求管理者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帮助被管理者纠正错误和监控任务进度,容易造成管理者的越权指挥和被管理者的反感。在过程管理执行过程中,管理者要随时掌控被管理者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方式方法,容易造成管理者的管理疲劳,增加管理者的工作任务量。
其次,过程管理理论要求管理者要对于被管理者进行任务的指导。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类人员并不一定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意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过程管理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迅速推广。另外由于其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不利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交互式提升。对于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一般不完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因此在过程管理执行过程中必然出现矛盾。
二、过程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过程管理论普遍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中,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和较强的控制性,中小型企业,特别是成长转型企业普遍采用这种理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关注自身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长期性,因此中小企业普遍注重企业发展的过程监控。特别是在现代商业竞争激烈的社会,企业发展质量对于企业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影响巨大。过程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相当广泛,融汇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
1、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
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于企业人才的储备、培养以及留用。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都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程管理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集中于绩效考核方面。首先,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员工绩效业绩,提升其业绩水平。而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注重于结果的考核,这就给员工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公司业绩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对于企业长期的健康进步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过程管理理论强调过程控制和过程方式方法应用,这应用于绩效考核上体现为绩效的过程改进与纠正,而这正是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过程管理下的绩效考核注重绩效取得的过程和质量,以及绩效的改进,注重员工的能力发展和提升,这对于成长性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帮助企业取得现实的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企业人才的集聚和积累。
2、应用于生产管理
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生产流程和生产的标准化流水作业,而这些流程和作业方式在现代生产企业又是急需效率的。生产管理人员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或者目标,往往顾不得全面考虑,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生产,其结果必然是一无所得。
过程管理要求管理者在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注重细节和步骤的完整性监督,将问题及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防止事态扩大化,进而防止企业利益收到重大损害。生产管理是一个细节管理和流程化、标准化管理的过程,尤其是现代生产性企业,其流水线作业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过程管理的能力,全面监控生产的全过程,随时指导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与瑕疵,从而使生产顺利安全的开展,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不受损害。另外,在过程管理中,基层管理人员还可以总结和交流管理经验,促进企业管理队伍的发展壮大,进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应用于销售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要买”转变为了企业“要卖”。在现代销售管理中,企业处于被动状态,因此企业在销售管理中的细节管理和感情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古国,在浓厚的文化底蕴下,消费情感的培养成为销售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商品极大丰富。对于企业而言,各类替代品促使企业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研发及生产创新,还体现在销售创新。过程管理理论中的过程控制要求销售管理过程中要注重销售效益的提高,更要求注重销售质量的提高,即培养忠诚消费人群。这就要求销售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管理中注重销售人员的行为方式和营销策略,注重以保有客户及培养新客户作为其重点。
三、过程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经济日益趋于国际化,全球化的浪潮也步步侵袭我国企业。过程管理论在我国实践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较慢。过程管理论在我国企业中还处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阶段,各种的理论实践经验相对较少,企业应用力度也不大,这就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过程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处于“形式”阶段。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式目前仍然是以短期经济利益为主,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期的战略考虑和战略规划。这为我国形成产业集群,聚集产业力量埋下了隐患。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企业发展过程中往往以眼前利益为首要目标,而忽视长期健康发展的机制建立和培养,这使得企业发展遇到巨大的瓶颈,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严重制约企业的成长和进步。少有实施过程管理的企业,即使有也多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利用。
其次,过程管理论在我国尚处于理论阶段,企业及社会对其关注度不够。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仍然沿用目标管理的模式,对于过程管理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实践研究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过程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的推广和发展,同时也制约了我国企业在过程管理理论方面的实践应用。一个管理理论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不断的使用企业实践去改进,而这种改进反过来又促进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过程管理理论的这种发展滞后使得其应用尚不广泛。
四、我国发展过程管理理论的建议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过程管理理论在我国企业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也必须加大力气研究和推广过程管理理论,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1、加强理论研究,促进过程管理理论的完善
企业应积极投入精力和社会资源勇敢与过程管理理论的研究中,促进过程管理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作为一种新形势下产生的企业管理理论,其发展需要不断的理论研究,从而促进其自身的完善。因此,企业的参与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各类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协会和组织应该积极协调企业参与,将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从而提升其实践性和理论经验积累,进而使之更加具有可行性。
2、企业应加强自身引导,重视过程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企业作为管理理论的实践者和检验者,应该积极参与到过程管理论的实践中去,积极发挥自身的实践优势,结合自身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特点,进一步优化过程管理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理论研究,从而促进理论研究和实践进步的双向改进,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过程就是理论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保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经过管理理论的深入改造和企业自身管理方式的不断演进,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促进企业良性健康稳定发展。
结语:
过程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实用的企业管理理论正日益为更多的企业所接受,它也正以其独特的作用为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过程管理理论的理论研究,增强企业在过程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上升力,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是过程管理理论的核心作用。实施过程管理是企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吕新杰. 过程管理:苹果的秘密武器. 人民邮电报2010.8.6
[2] 许玉林 徐莉莉. 许式绩效考核法:基于过程管理的新绩效考核工具. 企业管理研究.2009.7
[3] 周良坤 刘艳. 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竞争与过程管理分析. 银行家.2009.8
关键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传统人事管理;战略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发展至今,愈来愈强调通过对管理目标的战略性管理来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因此管理涉及的范围逐渐宽广和细致化,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逐渐剥离出来,形成一门专业学科。人力资源管理顾名思义是指对人事工作的管理,可定义为“通过确定劳动力的需求,储备招聘到的人员,招聘和选拔人员,安置、提升、考评,对业务做出计划、定报酬以及培训或培养在岗位上的和待补充的员工,是他们有效地完成这些工作,以补充并不断充实组织机构中的职位。”[1]
时展至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做出改进,与企业战略目标管理合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深层次的新型管理形式。
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
从理论角度来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大约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工业革命时期,集中生产直接促使人类变自然生产为自觉组织生产力,对生产事项的管理成为时代的客观需要。直至十九世纪末期,管理学科快速发展,人力资源随之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一时期,古典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雏形出现,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职能独立出来,在作业人员之外设立专职人员承担对其的管理工作。
直至二战后期,管理学派理论纷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融合各家所长,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迈入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除了强调管理职能之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结合社会行为与人际关系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将生产效率与人的自我实现两个二维目标结合在一起,最具代表性的理论由以梅奥为代表的人及管理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理论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模式的研究趋于细化,这一领域的又有了较大突破。此时,人力资源效果、人力资源政策、利益协调、对个人与组织的长期影响等都成为其研究的侧重点,并随之结合管理储备、激励机制和战略目标等共同构成现代企业日常管理内容。
二、传统人事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共同之处
(一)管理目的殊途同归
虽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型涉管事项事无巨细,绩效评估手段愈加先进,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根本目的上仍然保持一致。在此,二者都以完善单位管理和保证单位目标的实现为最终目的, 力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下, 充分利用“ 人” 这一能动资源, 实现人、财、物的最佳配合, 提高效率, 使员工实现自己的价值, 为单位、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2]。
(二)管理对象相同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起源于对劳动力的管理,因此,无论从现代还是传统理论来看,这一学科的管理对象离不开人。在企业经营运作当中,人力资源管理承担起对组织内部劳动力以及其所蕴含的生产能力进行管理。宏观角度,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组织、培训、管理、使用劳动力组织生产以达成经营目标。而微观角度,人力资源管理则继续计划、组织、协调人与经营事项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潜能、实现创造价值。
(三)管理任务相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激励、考核员工绩效,例如负责培训考勤、职务升降、考核奖惩、绩效管理、工资福利等等。二是组织绩效,也就是通过组织生产率来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以及企业的经济增加值,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可以说始终围绕这两个维度来展开工作,因此,无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朝何种趋势发展,其管理任务并不贵有本质上的改变。
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之处
(一)管理模式的改进
管理模式多元化、人性化可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特色之一。近几十年来,西方管理学大师针对企业经营特点设计了多种全面、深入、有效的管理模型,将传统的管理员工模式转变为服务于员工的模式,有别于传统人事管理对员工呆板的制度化管理,而是用现代的刚柔并济的心理式管理[3]。现代管理模式下,人力管理的重点放在整体资源与潜能的开发上,善于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与规范严谨的制度来提升员工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服从度,更有利于发挥出人才潜能。
(二)对“事”管理转为对“人”管理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侧重于在对事物的管理,善于使用制度控制和物质激励等方法,而容易忽略员工心理满足与职业发展。对比之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理论基础中纳入心理学、社会行为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内容,在管理当中充分照顾到员工情感、个人价值以及职业生涯等,能够从精神层次来稳定员工情绪,从而增加对企业组织的忠诚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这种由“事”到“人”的转变体现出企业的长期管理规划,与战略目标相结合将非常有利于企业在人才方面形成长期战略优势。
(三)管理内容覆盖更广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除了要负责传统的如招才纳贤、整理保管人事档案、职位调动、薪酬制定与核算等员工事物之外,管理的内容更加广泛。由于对“人”的管理优先于对“事”的管理,其管理内容涉及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整个环节,职业规划、技能培训、潜力挖掘、创造力的激发、战略实施、组织构架优化等等都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俨然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大方面。
(四)强调战略目标管理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分域,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之一就是配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战略为导向部署劳动力资源,协调人际关系、灌输企业文化,从而使整个团队配合协作来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本质上来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可以看作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与企业价值增值、战略规划密切相关[4]。
四、强化管理,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新图腾
虽然近年来对管理学的研究日趋火热,但我国在此方面仍然没有形成较大优势,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仍然显得陈旧、低效,其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效果仍然大有改进之处。因此,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升企业内部聚合力对企业发展来说显得尤为迫切。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从建章立制、薪酬激励、人员晋升、绩效考核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五个维度出发,根据企业经营特点,结合西方先进管理模型,从而设计出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充分考虑和照顾到企业战略目标,深入挖掘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将价值增值管理与人员绩效考核评价融为一体。
现代市场环境下,已经不容企业忽视其内部劳动力的管理,只有充分吸收相关管理理论精髓,紧抓实践,才能促使现代人力管理理论转化成企业经营的核心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雷.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8):1517.
[2] 朱振光,钟海燕.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J].市场论坛, 2011(0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