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生事迹心得体会

医生事迹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生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生事迹心得体会

医生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第一次知道王忠诚院士还是我大学三年级在医院神经外科实习的时候,那时带教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述一些神经外科界医学前辈的事迹,其中最常提起的就是王忠诚院士,在那个时候我就经常被王忠诚院士的大医品德、精湛医术、不畏艰难和坚持创新精神所打动,由此他成了我心中的偶像、努力奋斗的目标,与此同时我也喜欢上了神经外科这个“万丈深渊走钢丝”的专业。

“要多为病人着想,像爱护亲人一样爱护病人。”这是王忠诚院士常挂在嘴边的话。每次手术后,他总是不放心,总想去看看,或者打电话询问病人的康复情况。从事神经外科50多年来,他救回了不计其数的原本已奄奄一息、半身不遂的病人,但他常淡淡地说:“没什么,救死扶伤就是医生的天职。”他还强调,对于医生而言,一重技术,二重品质,“没有好的医德,再好的医术也发挥不出来。”

虽然王忠诚院士已经84岁高龄,但只要需要,他仍然坚持为重症疑难病人会诊,坚持在手术台前督阵,在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病房楼层,人们几乎天天能看到这位满头银发老人穿着白大褂的身影。这份坚持来自于王忠诚院士一直以来的梦想“让中国的神经外科跻身于世界之林”。2001年,王忠诚院士获得了世界神经外科“最高荣誉奖章”,他使中国的神经外科在世界医学之林挺起了脊梁。目前,王忠诚院士是世界上唯一完成开颅手术上万例的人,至今仍是世界神经外科手术历史上5项世界纪录的保持者。王忠诚院士说:“如果我算是站在神经外科金字塔塔尖的话,真希望有人能超越我,而且最好是中国人!”深刻蕴藏着他对我们神经外科后辈人的期望。

王忠诚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无怨无悔,不顾个人安危,只求抢救生命,不仅成为人所景仰的名医大家,也培养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将我国神经外科带上了国际医学的最高殿堂。在他的带领下,以神经外科为重点的北京天坛医院目前已发展为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和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基地,先后为全国培养了2500多名神经外科医生,许多人如今已是当地的学科带头人。王忠诚院士总是对他的学生说:“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病人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割断与人民的感情。”

医生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中药药剂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35-02

中药药剂学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是中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实际生活及工业化生产密切相关。中药药剂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掌握中药剂型的制备工艺、处方与工艺设计思路、质量检测与控制技能以及学生创新能力,能够为学生毕业走上中药制剂的生产、检验、管理、研发等相关工作岗位积累经验并奠定基础,因此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药学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工作能力[1]。

一、改革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中药药剂学与制剂生产及临床应用紧密相关,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现代药剂学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随之而来,中药新剂型、新技术也不断得到开发及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更新周期长,且内容更新慢,远远不及知识更新的速度,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因此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及前沿知识需要教师渗透给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时有限,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至P重要。

教师要自始至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虽然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学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是学习中“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中“教”的主体,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学习内容和计划的制定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教学活动,教师应熟悉并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制订详尽、完整的教学方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计划地运用讲授、提问、讨论、自学等方法,抓住难点、突出重点,将其讲深、讲透,激发学生独立学习及思考的意识。如在讲授剂型内容时,由于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课堂上可以对社会上销量大、需求多的剂型,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注射剂等,以及发展前途较好的剂型,如靶向制剂、缓控制剂等热点内容进行充分阐述,引导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外,可以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等查阅相关文献,使他们对于药剂学的发展前沿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启发其学习热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使得学生能够在课下对于课堂上没有深入讲述的机械设备工作原理及实际运行情况更好地理解。

中药药剂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实验课在该课程的总学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在实验课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通常将学生分为2人一组,两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但由于本科教学过程中验证性实验占绝大部分,形式比较单一,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尝试将实验课程的后一阶段的学时用于设计性实验,在完成常规实验后,学生已具有独立完成剂型制作的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前期学习的基本情况在设计性实验开展前布置实验处方及设计要求,规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剂型并筛选处方,撰写设计报告,并针对实验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以小组的形式来答辩讨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做提示性的指导,由学生之间互评。在整个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结果,参与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通过连续几年的实施,可以总结出学生对于设计性实验非常感兴趣,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的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3,4]。

二、改革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授课技能

为了适应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技能、能够解决制药企业生产实践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中药药剂学课程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转变意识,真正达到愿意学、想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机械地学,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可以熟练地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及初步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学以致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由于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内容繁杂冗长,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归纳总结,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的在教学目的。作为教师,更应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唯有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突破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胜任现有的工作。

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教,学生听”为主,教师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而且随着教师教学时间的增加,重复单调、乏味的内容让有些教师缺乏了教学激情,上课不够用心、不够生动,这也是目前大学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爱听课、睡觉或玩手机的主要原因。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授课技能,保持饱满的教学热情,把每一堂课都当作第一次上课一样重视,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将一切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的情感、意志、兴趣等要素投入到教学中,这样势必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尽量做到让学生主动、愿意学,毕竟教学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意愿和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身发展的规律采取不同的引导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5]。

三、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转变过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感缩小,才能够真正帮助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取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只有学生乐于同教师进行交流,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才能将自己的教学短板摸清。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学术热情,也应有平易近人的态度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在授课时,教师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关注一些新鲜事物,在教学时引入与所授知识相关的热点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布置些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并及时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点、记忆方法、课程复习预习要求等,或者建立微信群,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便利,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当前如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大学生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益探索。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学习计划性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强,教师如果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其了解多种学术观点,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借助当前大学生课外科研热潮,鼓励大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或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罗遥彭买姣,焦筱淇,等.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1):88-91.

[2]聂继红,姜林.中药药剂学教学体会[J].新疆中医药,2009,27(4):86-88.

[3]赵琳,程岚,袁子民,等.中药制药专业《中药药剂学》实验课教学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187-188.

医生事迹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实地调研基础上总结宝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先进经验,从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两个层面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于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2007年6月宝鸡市政府出台了《宝鸡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试点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宝鸡市推行的新农保筹资模式还被写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成为国家出台新农保试点指导意见的“蓝本”。如何在试点阶段开展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积累先进经验,总结问题,不断改进,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都具重要意义。

    一、宝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成功经验

    宝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基础,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政策为补充,养老补贴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它从满足当前农民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养老需求人手,结合本地实际,提供相应的制度供给,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进一步推广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因地制宜,建立适应当地发展水平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宝鸡市农业人口279万,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相对落后,地方财政收人也相对薄弱,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传统的养老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仍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地处山区,耕地较少,土地保障功能正逐渐弱化,出外打工成为许多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因此,留守农村老人的生活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对于养老的社会保障需求也愈发强烈。从供给角度来看,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系统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宝鸡市“敢为天下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水平,建立起财政负担得起,农民承受得起、接受得了,并且适应农民群众心理特点的“个人账户十基础养老金”的养老保险模式。并实行“捆绑式”缴费,对于弘扬我国千百年以来的传统文化美德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加大投入,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对于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转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新要求。宝鸡新型农场社会养老保险在筹资模式上的创新正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鲜明体现。从财政支出角度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投人是“新农保”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这种制度安排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保积极性。通过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宝鸡模式”不仅在陕西树立了典型,也为全国农村养老保险积累了经验。

    (三)加强领导,确保制度顺利实施

    好的制度更需要好的基层落实,政策执行地好,才能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在宝鸡,“新农保”的推行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各试点县(区)分别制定关于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各试点县(区)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标任务书,各乡镇政府又与各村签订责任书,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村组,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健全组织,配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农保工作人员建立奖惩和激励机制,强化监督考核,以确保政策顺利实施。宝鸡市在“新农保”制度推广方面的具体做法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宝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试点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其中既有制度设计层面上的,也有具体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一)制度设计层面

    1、筹资模式中“集体补助”功效缺失。宝鸡新农保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宝鸡地处欠发达地区,各县(区)之间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农村集体经济并不发达,绝大多数农村并无相应的集体经济来源,没有能力去为本村农民缴纳养老保险费用,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试点地区集体补助部分不足10%。因此,筹资模式中“集体补助”这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效用不明显,并未对农民保费的筹集起到真正切实的作用,即使少数农村有集体经济来源,在制度设计中也没有明确的激励约束机制。

    2、缴费标准较高,将少部分农村贫困人口排除在新农保体系之外。广覆盖性和普惠性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宝鸡市新农保的缴费标准是按上年度本县(区)农民人均收人的5%一30%来进行缴纳的。农民收人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用于家庭成员看病、子女上学等开支又较多,部分农民收人水平处于本县(区)农民人均纯收人水平之下。由于宝鸡新农保实行捆绑制缴费,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大都实行按年缴费的方式,即一次性缴够1年的保费,如果家庭适龄参保人口较多,即使依照最低限度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仍有不少贫困家庭存在困难,这样就会造成将贫困人口排除在外的状况,导致部分适龄人员无力参保,60周岁以上的贫困老人不能领取养老补贴。

    3、制度衔接尚不完善。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农民流动性较大,农民角色也在不断变换,宝鸡市新农保虽然在制度设计上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留有接口,但新农保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等制度具体衔接办法,目前尚未出台。此外,宝鸡新农保实行的是县级统筹,这就为新农保在各县、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方转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策的可持续性。

    4、18一44周岁农民参保积极性相对不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18-44周岁这个年龄区间的人群参保积极性相对不高。一是制度规定,只要缴满巧年就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部分群众认为从18岁开始缴纳保费,还太早,时间过长。二是这一年龄区间人群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角色转换的可能性较大,由于目前各种制度衔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农民对这一政策还处于观望期。三是农民受认识水平和现实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眼前既得利益,过早的缴纳养老保险从观念上还接受不了。四是对于政策是否能够落实到位,可持续性怎样,部分群众还心存疑虑。

(二)政策执行层面

    1、市、县两级财政压力大。增加财政补贴是宝鸡新农保的亮点,但也给当地市、县两级财政带了一定压力。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宝鸡市财政收支矛盾比较尖锐。目前市县财政新增财力的60%以上已用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民生问题方面,若再加大投人,困难较大。如凤县仅2008年下半年,对于新农保的财政支出就占到全县年财政收人的4%,压力较大。如果新农保全面推广,将会面临很大的资金缺口。若是财政补贴资金保证不了,则会影响制度的稳定运行及可持续性。

    2、农保经办机构人员配备不够、经费不足。在部分试点县,农保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够,不少工作人员身兼数职,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属于外聘,随时存在人员流失风险。在村一级的专门工作人员也落实不到位,对于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障碍。此外,新农保处于试点阶段,工作量大,部分县位于山区,运行成本也比较高,目前存在新农保工作经费不足是基层试点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3、基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宝鸡新农保实行县级统筹,而县一级基金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对于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如何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规范管理基金、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需进一步考虑。

   三、进一步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及迫议

    (一)制度设计仍需完善

    1、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探索建立多层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村社会保险发展的核心因素,宝鸡市存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针对筹资模式中“集体补助”功效缺失的问题,一是应遵循地区差异性原则,进一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地区细分,建立起多层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大量农民工返乡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创办集体经济,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民增收创收,另一方面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三是对于有条件进行集体补助的少数村落,可以给予一定的免税激励,同时也要明确规定补助比例,从而使集体补助这一块资金落到实处。

    2、增加缴费标准弹性,降低门槛,使政策更具普惠性。现有的年缴费标准是按县(区)上年农民年均纯收人的5%一30%缴纳,为了把少数贫困人口也纳人“新农保”,一方面可把缴费下限降低到4%,将缴费区间调整为4%一30%。另一方面,缴费方式上严格按照《试行办法》进行,可按月、季、年缴费,有条件的一次交清。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所有试点地区都实行一年一次交清的方式,对于家境贫困,又多子的家庭来说,还存在困难。所以,在缴费方式的选择,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而不是一味追求完成任务。这样,一可以增加“新农保”的覆盖性,二可以体现公平性。此外,要健全信息传递机制和监督机构,建立可以让农民群众正确、顺利传达信息的渠道。

    3、尽快完善制度衔接机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城乡一体、各制度之间可衔接,不同区域之间可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宝鸡社保体系建设情况,从己留接口除非,率先探索建立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办法。

    4、加大激励力度,调动18一44周岁农民参保积极性。针对18一44周岁农民参保积极不高的情况,可适当加大激励力度。在农民缴够巧年的基础上实行每多缴一年多增加2元财政补贴的办法,同时实行根据不同缴费比例,增加财政补贴标准的办法,如按20%比例缴纳保费,则每年“进口”补贴调整为40元,按30%的比例缴费,每年“进口”补贴调整为50元。另一方面,可从宣传上人手,从认识程度上提高,培养农民群众及早投保的意识,也可在学校专门设置相关的课程或讲座。

    (二)建议构建中央、地方两级财政补贴分摊机制

    财政补贴是关系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够稳定推行的重要条件,就目前宝鸡市情况来看,市、县两级普遍感到财政压力较大,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如果仅靠地方财政扶持,一方面,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制度的持续性。参照国际经验,中央财政都以不同比例对本国农村养老保险进行了一定的转移支付。因此,我国也可借鉴这种做法,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中央财政补贴向农村倾斜,更要加大在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力度,构建中央、地方两级财政补贴分摊机制,使基础养老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新农保”以较快速度推广。对于“新农保”推行过程中所需经费,要建立量化标准,财政拨款,落实到位。根据各地情况,确定农保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保证“新农保”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