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院质量管理计划

医院质量管理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质量管理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院质量管理计划

医院质量管理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医院管理年 无过失医疗纠纷 对策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医疗事故的不断暴光,病人维权意识的提高,以及过度市场化运作的医疗体制是导致医疗纠纷频发主要原因并已成为社会、媒体广泛关注的热点;而部分媒体及其舆论为了自身利益对医疗问题进行无端的扩大和造势,这无疑进一步破坏了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我院通过持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使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医疗纠纷得到进一步遏制。通过对2005~2009年所发生的141起医疗纠纷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如何有效减少及化解医疗纠纷的新途径及办法。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5年医院管理年开展以来至2009年发生141起医疗纠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这些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分析每起医疗纠纷与医疗行为之间的关系。

结 果

在这141起医疗纠纷中,医疗行为上存在过失,形成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的有16起(11.35%);在医疗行为上不存在过失,由于医疗服务质量或医疗意外等原因造成的医疗纠纷有125起(88.65%)。各年度发生医疗纠纷例数,见表1。

表1 表1年度发生医疗纠纷(例)

无过失医疗纠纷的科室分布: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的认定发生分歧和矛盾,当事人要求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而形成的医患纠葛。根据医方在医疗行为上是否存在过失,医疗纠纷可以分为过失医疗纠纷和无过失医疗纠纷。有调查显示,在医疗纠纷中,无过失医疗纠纷所占的比重要明显大于过失医疗纠纷。其中,手术科室的无过失医疗纠纷数明显大于非手术科室,临床科室的无过失医疗纠纷数明显大于辅助科室。125起无过失医疗纠纷的科室分布,见表2。

表2 无过失医疗纠纷的科室分布情况

根据对125起无过失医疗纠纷形成原因的分析,将无过失医疗纠纷的成因分为医方原因、患方原因和第三方原因,其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无过失医疗纠纷成因分布情况

医方原因48起:由于服务态度所造成的纠纷有36起(75%);由于管理质量造成的纠纷有9起(18.75%),如接诊医师开肝功能化验单时将患者姓名写错,导致患者对化验结果表示怀疑,引起患者投诉至医院要求院方赔偿等;由于医疗质量造成的纠纷有3起(6.25%),如患者因脑梗死住院在诊疗过程中,因医护人员观察病情不够仔细,尿袋开关没开,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及次日护士抽血后忘记松止血带等原因,引起家属患者投诉至医院要求处理当班医务人员等。值得注意的是,在36起由于服务态度所造成的医疗纠纷中,共涉及16个科室或部门,包括8个手术科室,5个非手术科室,3个辅助科室。

患方原因17起:主要是不了解相关医学知识和不配合医生治疗,如实习生带教与保护病人隐私的问题,患者在我院行人流术时,该科有男实习生在手术室观摩手术,家属认为医院侵犯了病人的隐私权等。

第三方原因60起:包括无法预料及避免的医疗意外和并发症,如产妇在我院行剖腹产时突然出现羊水栓塞,经抢救母子均成活。家属投诉要求医院支付产妇及新生儿的治疗费用等。

讨 论

从加强院方管理的角度出发,采取如下措施:①强化医疗质量督查:实行院领导、专家督查全院的医疗质量;开展医疗质量定期点评活动,对不规范处方公示;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源性纠纷的发生。②完善制度及措施:定期举办“三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抢救水平;将医务人员的医德表现与本人晋职、评优相挂钩。③以学法依法为突破口,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每年开展一次全院性“学习规章制度,改善医疗服务活动月”活动。推行服务投诉暂扣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针对患方的因素:医院有计划地对医务人员开展沟通技巧培训,并逐步建立完善的沟通技巧培训体系。

实行医疗纠纷预警制:一旦医院出现大的医疗纠纷及事故,医院在尽力抢救患者的基础上,及时与新闻媒体通报,澄清事实,给患方及公众一个交代,挽回医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宋咏堂,等.对社会媒体报道医院医疗纠纷89例的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2,3:157.

医院质量管理计划范文第2篇

质量保证理论认为质量由三个方面构成,即①组织方面的质量,如教师人数、教师资历、管理机构、客观环境、可利用资金等;②执行方面的质量,如教学方法、学生的反馈、视听教具、教师个人的授课技巧等;③结果方面的质量,如学生满意度、学生掌握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病人的康复、病人满意度等。

1·1组织因素

1·1·1组织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是组织方面的质量内容之一。提到对教学质量的管理,首先应回答“谁来做”、“何时做”、“怎样做”这一基本问题[3]。管理是指把人员组织起来朝着一项目标共同完成工作的过程。临床教学质量管理是以提高护理临床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工作程序,以临床环境中的护理教学为特点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管理的作用是通过管理职能加以实现的。护理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是一项控制工作。这种控制有两个基本前提,既要有计划,又要有组织机构[1~5]。目前,对各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质量缺乏一个较权威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有的教学医院虽具备管理组织,但未发挥其职能作用,教学管理力量薄弱,个别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低,疏于管理[4]。这就难以保证对学生从学校到临床学习这一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没有统一的领导与管理,就难以评估学生乃至学生成为护士后是否完成了教学计划、达到了教学目标;难以统筹安排人力、物力以提高社会效益;造成学校与教学医院之间问题的协调困难,发生的问题难以解决。因此,有必要由国家护理及教学机构组织一个由学校、教学医院等方面组成的质量管理组织,根据质量标准,在一定的评估范围内,对一定的对象有计划地定期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的测量与评估[5]。

1·1·2质量管理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使管理能够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对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客观规律的反映[6]。目前在临床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缺乏由校方与院方共同制定的临床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如缺乏定期进行临床教学质量的讨论、汇报制度,对各级质量评估人员的隶属关系及职、权、责、利的规定,有关人员的培训、考核、业务学习制度、评比、晋升、奖励、任免制度、教师及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标准,以及计划、组织、分配、领导、实施教学质量的测量与评估、科研和总结制度等[6]。笔者认为,教学质量的保证和促进都有赖于科学的管理制度,应该制定一个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可行的临床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包括一般质量管理制度和专业工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质量的评估持续、有序地进行,而且有利于防止发生质量问题,有利于整体临床教学质量的提高。

1·1·3质量管理信息沟通:质量信息是质量管理和作出决策的依据,是医院生存、竞争、发展的资源[7]。在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学校与教学医院之间、各教学医院之间均缺乏教学质量管理信息沟通。医学院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医院以完成医疗任务为主,学校与病房之间的各种问题谁来协调?各家即使有一定的管理人员,也多为阶段性、临时性或兼职性的,缺乏国家整体的系统的质量沟通与协调管理,其结果也不具可比性。这种自成一体的分割状况严重妨碍了护理教学质量。应该广泛建立管理信息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护理教学质量管理也要博采众长,补己之短。信息交流对推广先进经验,开展对教学质量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科学研究都非常有利。

1·1·4人员配备与师资力量:目前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带教老师都是专业护士,因护士缺编,护理任务繁重,不能专心带教[1]。此外,临床教学缺乏“教育型”人才。以往护理临床教学对象以中专学生为主,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以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为主。但临床带教人员以往接受的教育是如何成为好护士而不是如何成为好教师。有的教师对学习的理论知之甚少,认为学生的行为与思维方式不对;学生则认为临床教师的方法、行为不正确;学生关心的是学习任务,临床教师关心的是日常工作的完成而不是充分理解学生面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与理念[8]。有的带教老师因受教育层次较低,在书写教案时有困难,教学方法单一,影响了教学质量。有资料显示,某医院带教老师中大专学历者占37·14%,中专学历者占62·86%;学生对大专学历带教老师满意率为69·64%,对中专学历带教老师的满意率为30·35%[9]。值得注意的是,大专以上学历带教老师一般接受过《护理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带教老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满意度乃至教学质量。

1·1·5质量意识:质量管理是由人来实施的,人是关键因素。各级临床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应经过临床、教学、质量管理的培训,掌握护理管理程序并将这一程序应用于临床教学。加强教学质量意识,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4]。应当形成一个质量文化氛围,质量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事,还是大家都要关心的事。

1·2执行因素

1·2·1临床教学环境:教学医院规模、场地、仪器设备、病种、可投入资金、教学政策等都是影响临床教学实施的重要因素。由于医院现在多已开展成本核算,教学资金控制,部分影响了教学质量[4]。我们必须加强临床教学的环境建设,提供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以满足临床教学需要。

1·2·2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科学地预测而制定的,用以学人员的教学执行活动。实际上,临床教学情况常因各种原因存在着与计划不符、未按计划执行或出现计划外教学[4]的现象。计划跟不上变化,修改不及时较普遍。

1·2·3教学方法: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巨大。护理专业教学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学方法的改革,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护理临床教学的管理。现临床护理教学的改革相对学校改革的深度和速度较为滞后,一些临床带教老师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学校里发生的变化,加之缺乏信息交流,仍采用传统带教方法,缺乏授课技巧及对学生的个体针对性教学。这些都影响护理临床教学质量。

1·3结果因素

1·3·1教学质量评价: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是临床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步骤。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和掌握教学质量、效率、人员情况,为质量管理提供信息和依据,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6]。对学生的评价应是综合性的,不能单看考试成绩,临床实习情况应占一定比重。

1·3·2评价标准及内容: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客观准则,也是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尺。质量标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教学质量管理标准应根据质量目标,对质量的概念、内容、方法、程序作出准确规定和说明。对临床教学进行质量管理,一般是由质量管理人员依照质量标准,对临床教学实施过程及结果的监测与评估。管理标准的范畴应包括带教老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设施、教材内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等,教学中要注意防止出现以下误区①带教老师讲课结束,就是完成了教学;②学生考试结束,就是进行了评估;③学生轮转至其他科室,这段学习就算结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不仅要制定教学质量管理标准,而且还要随着教学、医疗、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对标准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更臻完善。

2建议

2·1逐渐完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质量管理人员职能

临床教学的质量管理应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法规为主要理论依据,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其组成中应包括学校、医院专门人员,以满足质量管理需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建立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和世界医学发展,是当前护理界关注的热点[10]。应逐步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不断提高质量。

2·2注重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人才是关键。参与临床教学质量管理的人员应是既有学历又有护理经验及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专门人才。另外,应加强护理师资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临床护理教师队伍建设[11]。临床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还要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各级管理机构要重视素质培养,做好临床教师的培训及考核。

医院质量管理计划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院的发展,尤其对综合性医院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不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应作为综合性医院发展的重点,通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来提高患者满意度。现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探讨提高综合性医院医疗管理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

当前医患矛盾比较突出,其中相当部分是因为患者不满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导致的。因此,在该背景之下,综合性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必须加以提升,医疗质量影响的不仅是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要想提高综合性医院的医疗质量,就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及医疗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医院环境,从而缓解医患矛盾,促进医院的发展。

1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

1.1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综合性医院中,部分医务人员没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对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服务,某些医务人员对于患者的治疗、护理以及突发状况等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很多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激情,只是应付性地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而不是以患者的康复为本。如果出现突况,医务人员不能积极地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很多问题出现时都是患者家属第一时间发现,一旦出现医疗事故不能勇于承担责任,导致医患之间矛盾加剧。

1.2管理观念、管理模式有待更新

现阶段,综合性医院的管理仍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管理模式,在如今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的医院质量管理模式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阻碍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1-5]。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设置了许多机构,众多的管理层使得管理工作的效率严重低下。与此同时,陈旧的管理观念也制约着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过分看重考评指标,并没有重视实质性的质量提高,不利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1.3管理工作有待改进

在现阶段的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并没有按照规范性制度的要求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监控,导致质量监控活动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或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明确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工作不到位。

2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对策

2.1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良好医院形象

医疗质量影响的不仅是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医务人员必须对医疗质量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意识到医疗质量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6-10]。在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医院可以为相关的医务人员提供定期培训的机会,既要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也要进行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训,让医务人员对于自身的角色、责任和义务能够有一个明确定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医务人员质量服务意识的提高,可改善工作质量,降低医患矛盾发生率,对于医务人员自身以及医院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2.2创新管理理念,转变医院职能

综合性医院应当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观念,积极寻求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医院比较优秀的质量管理模式,引进风险管理模式以及临床路径模式等。此外,综合性医院还要转变医院职能[11-15]。综合性医院需要在当前医院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以市场为导向,寻求更加优化的管理方式,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医院计划、控制和领导的职能。

2.3综合性医院需要转变发展模式

当前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断将医院的规模扩大,却没有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如资源浪费、工作压力大等问题,限制了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提高[4]。此外,医院还将患者的医治数量作为发展的标准,导致过于追求患者的接收人数,不但使服务水平严重落后,而且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使医院失去了为患者服务的动力。所以,为使综合性医院取得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对发展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改变,确立新的发展目标,注重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避免盲目追求医院自身的发展而忽视对患者的服务。

3实例

以某市人民医院的80名医务人员为例,在未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创新前对其进行调查,然后针对医院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医疗安全医患、制度流于形式以及护士患者等多方面,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创新,然后再次对这80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与创新前比较,创新后问题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医院的创新管理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总之,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树立服务患者的意识,满足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寻求新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模式,扩大服务的范围和领域,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作者:郭建民 单位:天津市泰达医院

[参考文献]

[1]张彬,王胜.50家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31-33.

[2]夏慧,梁晓明,许宏,等.基于临床大数据中心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2):19-21.

[3]叶庆,陈敏,陈妍妍,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手术过程质量监控系统构建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2):46-47.

[4]李红,谷惠琼,谭君,等.PDCA循环在藏区医院医疗质量检查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6,31(1):154-156.

[5]马慧芬,袁海波,戴红芳.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75.

[6]经万彪.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现状[J].医疗装备,2016,29(5):98-99.

[7]任豫晋,刘越泽.大型综合性医院在研究型医院建设中的质量管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6,6(2):48-51.

[8]王振宇,严娟,宋宁宏,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实践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6,6(2):43-47.

[9]祝荣文,杨道荣,尚会强,等.构建透析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4):44-47.

[10]熊光星,郭中凯,贾红岩,等.基层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医疗装备全寿命管理的初步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6,37(4):149-151.

[11]刘新,梁政亭,雷云霞.我国医院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6(9):30-32.

[12]牛雅萌,田剑,白继庚,等.医疗管理集团质量管理体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3):27-30.

[13]马万强,陈俊国.某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8):582-583.

[14]杨红,李久琳,王钧慷.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医生挂号量设置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6):420-422.

医院质量管理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消毒灭菌;质量管理;PDCA循环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消毒灭菌是一项重要的组成内容,医院消毒灭菌质量的优劣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关乎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1]。所以,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医院的消毒灭菌质量,一直都是护理部乃至全院共同关注的问题。我院自2013年初起,在全院开展了PDCA循环质量管理,为提升消毒灭菌质量,更特别针对消毒灭菌环节建立了PDCA质量管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共有33名工作人员,其中男性12名,女性21名,年龄23~54岁,平均(32.8±1.4)岁,自2013年1月开始,开始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前(2012年1月~2013年2月),消毒供应中心共有28名工作人员,男性8名,女性20名,年龄在22~55岁,平均(34.1±2.3)岁。PDCA循环法实施前后的护理人员,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计划 ①提出问题:PDCA循环法的实施,是建立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的,发现问题也是每次循环的起点[2]。汇总病区护士长在查房及护理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不足,同时搜集消毒供应室人员在执行PDCA制度时出现的疏漏、不规范信息。②制定计划:针对这些问题,确立改进消毒灭菌质量的总目标,遵循护理质量特点及形成规律,构建科学、规范的消毒灭菌质量管理模式,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如预测技术、决策技术、前馈技术,以实现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1.2.2实施 ①加强消毒灭菌知识教育:科室定期组织开展消毒灭菌知识讲座,普及消毒灭菌知识。同时,还要挑选护理骨干到高级医院学习,到高校进修。开展消毒灭菌知识考核,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还要在岗前培训工作中纳入消毒灭菌知识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②明确职责范围,责任到人:由全体工作人员、护士长、各科室、护理部共同构建一个配合密切的网络管理体系,有侧重地进行分工,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责任到人。

1.2.3检查 在这一阶段,要做到“勤指导、勤检查、勤整改”。护理部不仅要安排护士长每周午查、每日夜查,消毒灭菌质量控制小组也要每周进行1次专项检查,每3个月进行1次全面检查,同时在科室质量目标管理中纳入考核成绩,直接与个人奖金、科室奖金以及年终考核、晋职晋升挂钩,从而让检查过程规范化、制度化,对于已制定的制度,还要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尤其是重点个人、重点环节、重点个人,还要做好全面跟踪、评价。

1.2.4总结 PDCA是一个开放式的、不间断的质量管理体系,只有不断地循环、改进,才能实现消毒灭菌质量的提升。在循环过程中,每个循环结束,都需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护理部每月、每季度召开的工作会议,都要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对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总结取得的成绩,找出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在下一循环中规避这些问题,提高消毒灭菌质量。

1.3观察指标 观察PDCA循环法实施前后的压力蒸汽灭菌合格率、空气培养合格率、物体表面细菌检测合格率、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合格率以及工作人员的灭菌知识考核成绩、洗手正确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软件SPSS19.0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比较,P

2 结果

实施PDCA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后,医院的消毒灭菌质量明显提高,压力蒸汽灭菌、空气培养、物体表面细菌检测、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及洗手正确率,均明显比实施前更高,P

实施前,工作人员的消毒灭菌知识考核平均分为(82.8±6.3)分,实施后的考核成绩为(97.8±3.3)分,实施PDCA循环法后的消毒灭菌知识考核成绩显著高于考核前,P

实施前,我院的医院感染率为6.3%,实施后的医院感染率为3.4%,医院感染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P

3 讨论

PDCA循环法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该方法目前已成为各大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循环体系,我国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质量管理的医院也越来越多。PDCA循环由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ct(总结)四个环节构成,实施PDCA循环,通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计划实施效果、评定检查效果,以发现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制定解决方案,解决问题、完善工作流程,从而达到提升管理质量的目的。

在本次研究中,在医院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工作中采用PDCA循环法后,医院的消毒灭菌质量明显提高,压力蒸汽灭菌、空气培养、物体表面细菌检测、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及洗手正确率,均明显比实施前更高,P

参考文献:

医院质量管理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PDCA循环;血站;医源性感染;预防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PDCA Circul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on the Prevention of Iatrogenic Infection in Bblood Center

NAN Li-xia,YANG Lin,ZOU Hong-mei,XU Li,WANG Qing-shan,ZHANG Hong-tao

(Mianyang Red Cross Blood Center,Mianyang 621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for the prevention blood station iatrogenic infection . Methods The blood stations implement the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of quality. Observa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mode in a blood station staff iatrogenic infection protective measures implementation, the occurring rate and Blood Institute sensing monitoring qualified rate were compared and a year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blood bank staff iatrogenic infection protection implementation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6.25% vs 0.00%) and Blood Institute sense monitoring qualified rate higher than before (95.45% vs 98.82%) (P < 0.05).Conclusion PDCA cycle quality management to prevent blood stations iatrogenic infection is effective.

Key words:PDCA cycle ;Blood station; Iatrogenic infection; Prevention

PDCA循环是一种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路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PDCA通过设定计划项目(Plan)、组织实施(Do)、定期检查(Check)、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Action)4个阶段进行无限期循环,达到有效管理、促进目标完成、提升目标质量的目的[1]。PDCA循环质量管理实施在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管理预防中,控制医源性感染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阶段,能较好地控制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2]。本文重点探讨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对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血站是一家市级血站,承担着全市547.38万人口的临床用血任务。本站共有工作人员116例,其中男28例,女88例;文化程度:研究生2例,本科43例,大专49例,中专及职高18例,初中4例。2014年采血42209人次,合计16.35吨。

1.2 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 本院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设定计划项目(Plan) 将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作为计划阶段控制目标。①将问题与缺陷纳入计划:分析本血站医源性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的措施。②将培训与教育纳入计划:组织血站工作人员参加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教育和培训,考核医源性感染预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合格后方可上岗。③将制度与监测纳入计划:完善血站医源性感染规章制度,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3]要求,按制度和流程要求规范血站工作人员的行为 。

1.2.2组织实施(Do) 重点监测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指标。①加强对重点部门的监测:加大对血液采集、血液检验、血液储存及报废血液处理等重点部门的监测力度。②加强对重点环节的监测:重点监测采血时无菌操作情况、血液储存及运输设备消毒情况、采血环境、血液制备环境、血液 储存环境消毒情况等。评估各个环节医源性感染发生几率,做到早预防、早控制。③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血站采血人员、血站检验人员及报废血处理人员均是血站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统计既往高危人群医源性感染发生情况,及时发现、登记和报告,掌握重点人群医源性感染动态变化,采取措施加以干预。

1.2.3定期检查(Check) 监测实施情况并进行信息反馈:①定期监测信息:定期对血站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进行检测,并根据全站综合性监测和重点科室监测结果,做汇总分析,对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点评;②适时医源性感染监测信息,提示潜在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整改措施和防范对策;③定期通报检查结果:血站质量管理科定期通报检查结果,建立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将科室绩效考核和预防医源性感染挂钩,鼓励预防医源性感染措施的落实。

1.2.4处理发现的问题(Action) 此阶段突出质量持续改进。①分析问题与缺陷原因:血站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分析监测数据和检查结果,发现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②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对血站医源性感染存在的个性问题和潜在的高危因素,如工作人员医源性感染、血制品污染等,制定预防控制和改进措施。③责任到人,追踪问效:制定血站医源性感染持续改进措施,并落实责任制,责任到人追踪问效,保证整改方案、整改目标、干预措施的有效落实[4]。

1.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PDCA循环质量前后血站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执行、血站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对比血站院感监测合格率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血站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执行情况 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后,采血前戴防护口罩等防护措施执行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

2.2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效果 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后,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明显低于实施前,血站院感监测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

3讨论

运用PDCA循环质量模式实施医源性感染监管工作,将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4个阶段与医源性感染质量控制有机结合,重点监管控制医源性感染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加强医源性感染计划过程管理,增强计划实施的有效性,并通过检查、督导、处理、改进等过程循环进行,持续改进、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5]。

血站医源性感染潜在风险较大,血站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以采血、血液检验、血液储存、血液供应为主,每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医源性感染;血站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对工作人员及患者都存在极大的风险,因此,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势在必行。血站医源性感染事件必须以预防为主,首先应更新观念,督查血站工作人员做好预防性防护措施;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血站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证预防医源性感染有章可循;加强岗前培训,提高工作干预处理血站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资金投入,为血站各科室配备充足的防护设备和设施[6],并将PDCA循环质量落实到人,加强科内医源性感染的管理。

本研究中,实施PDCA循环质量后,血站医源性感染防护措施执行明显提高,工作人员医源性感染及血站医源性感染事件显著降低。由此可见,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了工作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控制和预防血站医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相恒泉.加强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管理与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4,31:171-171,173.

[2]车莹,王卫.持续质量改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96-4298.

[3]张嘉洪,张文学,郭崇健,等.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606-3607.

[4]吕霞,王芳,梅静.血站采供血过程中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06):166-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