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科学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
从2009年开始提炼办学理念、2010年多方寻找专业支持、2011年开始构建课程体系、2012年开始完善课程体系,处于城乡结合部的该区的十三中红山校区,用了将近4年时间,建立起了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个用“立交桥”命名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层次性、多元化、可选择、能融通的特点,包括了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开发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深入研究课程实施,开展了4S高效课堂的研究,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让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社会美誉度越来越好。“用课程建设统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改变了我们对办学校的认识。课程建设这两年,学校先后有5位教师成功围绕课程建设立项省市级课题。数学组、英语组因为课程建设方面的突出表现,荣获市先进教研组,”校长程晓江说起学校的课程规划与建设过程有些兴奋。
与这所学校一样,全区所有中小学都有着凝聚着自己学校办学理念与理想的课程,如十三中的“树魂课程”、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三色课程”、小营小学的“班本课程”、玄武高级中学的“风范教育课程”……虽然课程名称各不相同,但都体现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加关注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的结合,更加关注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整合,努力形成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改变了教育人的观念
学校研制自己的课程规划,一是可以保证国家课程方案的执行力,二是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符合学生不同基础和需要的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追求与特色,弘光中学校长刘昊在两年多的课程建设实践中感触颇深。
“过去教师们都认为课程是遥远的,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教师只是执行者,但是学校的课程规划让教师真正变成了创造者与执行者二者合一的角色,”区进修学校教研室主任余夕凯这样认为。现在的教研员的工作视角,已经从打开课堂到拓展课程,从过去的学科教学引领到现在的课程引领。如围绕如何开发地方课程,全区数学学科进行了数学与生活的课程开发,而语文则进行了美诗文阅读与创作的地方课程研究。秋季开学后,教研员们也会引导教师从课程的角度研读教材变化,看国家课程如何实施,学科课程如何规划。
几年前,一说到校本课程,许多学校会说我们有校本教材,那时大家更关注的是物化的成果。但现在,一说到校本课程,学校会说我们规划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会认识到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区进修学校副校长丁青认为,经过课程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学校对课程目标的认识更加明晰,课程开发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也更加关注教师的创造力,提升了整个学校的课程意识与建设能力。
课程建设意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
不可能让区内所有学校同水平发展,但应该努力帮助所有学校都充分发展,尤其要帮助相对薄弱学校加快发展,这是南京市玄武区的教育发展观。在先后荣获“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等称号后,优质均衡发展成了全区教育的新追求。以课程建设带动学校优质发展成了全区推进均衡的重要抓手之一。
“从2010年开始,我们选择了10所学校作为课程规划研究与制订的试点,到今年全区所有中小学已经全部推广。行政引领,科、教、研、培“四位一体”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从开始的牵着做到现在争着做,应该说课程建设改变了对教科研人员、校长、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不可小看”,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陈发山这样评价。“2007年左右我们关注的是开齐开全课程,更多的是关注课堂,也就是对课程的执行。从2009年开始,我们开始关注学校课程的领导、建设与规划,到现在学校与教师的课程意识已经逐步建立。现在,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课程领导,即校长层面的对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价值领导,教研组、备课组和年级组的课程共同体的领导和教师对学科课程领导”,区教育局长李玉鹏认为,实施几年的课程建设,改变了学校的课程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学校的方方面面的改变,但对于课程建设来说,也只是刚刚开始,下一步将重点研究如何完善与科学规范地实施。
没有课程规划就没有课程管理
新课程倡导三级课程管理,让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课程权力和课程责任。然而,在新课程推行了十多年后的今日,学校在多大程度上行使了自己的课程权力,履行了自己的课程责任?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在我看来,学校层面的课程权责中,核心就是学校课程规划及其实施。
什么是学校课程规划
学校课程规划,简言之,就是学校对在本校实施的所有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整体规划,它主要回答两大问题:一是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或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二是校本课程如何合理开发?学校必须编制课程方案,一般来说,方案包括学校的愿景与使命、分年级课程计划表、学科课程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校本课程开发、教学与评价、管理与保障等内容。该文本是以纲要的形式呈现的,但要形成该文本,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就学科课程规划而言,各教研组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编制学科课程的整体规划,然后备课组据此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最后任课教师依此编制单元或主题或课时教案。因此,学校课程规划作为一项活动,是学校课程管理或课程领导的核心工作,作为一种结果,则是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规范化;学科性;实践性;
作者简介:黄晓/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孙丽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出色的教学源于出色的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教学设计作为一个专业研究领域和专业共同体,一直经历着持续的变革,目前正处于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1]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条件、方法、评价……)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即教学设计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或中间环节。[2]正是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决定着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教师对某专题内容教学实践之理解与反应,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因而,教学设计不仅是师范院校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而且是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成为评价师范生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从目前师范生的教学设计看,呈现了非规范化与学科性缺失的倾向,这需要透过具体的典型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问题:去规范化与学科性缺失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能够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整体的把握,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而,教学设计也是首届全国科学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内容之一。涉及的主题节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下)两册的九个主题,分别是五年级上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食物链与食物网”、“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反射”、“滑动与滚动”以及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热是怎样传递的”以及“摆的研究”。每四位选手同时选择一个主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主题的教学设计。基于选择的典型案例分析,师范生的教学设计呈现了去专业化的趋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的整体规范性缺失
根据对当前国际教学设计的最新理论、发展趋势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全面分析与比较,以及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在借鉴国内外各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教学实践的需要,认为专业的教学设计涉及的要素有前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板书设计等。
基本涉及了课时、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有近一半的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方法与作业。进一步具体到每个教学设计方案,在一些环节的规范性方面呈现了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1)随意性———尽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作为多数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但对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的内容与作用不明确,表现为将教材分析写为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之后、教学重难点之前,这是对前期分析旨在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之依据的理解不到位。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更为随意,有的放在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之间,有的放在教学目标之后,这是对教学重难点确定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对象开展之理解不到位。随意性还表现于教学方法有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随意用语方面。(2)科学性———表现为各要素的表述不精确,部分概念认识不清,存在混乱。例如“教学准备”与“教学手段”、“教材准备”、“教学用具”、“媒介和材料”等词语的区别;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区别。表现为对一些要素内容的具体表述中,特别是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表述中,呈现了“谈话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阅读法、实习作业”等各类不成文的方法。科学性还表现在教材分析中有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中有教学内容的分析;表现在对具体科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的表述中。这反观了小学科学师范生尽管了解教学设计包括的要素与环节,但对各要素的阐述、地位与作用无法准确理解,对概念理解错误或运用的随意造成概念混乱,这使得教学设计无法达到教学系统的优化。
(二)前期分析
教学前期分析(front-endanalysis)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里斯(J.Harless,1968)提出来的,意即在教学设计过程的开端,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3]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于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以及其包括的环节提出了不同的表述———认为在不同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前期分析所分析的内容通常有所不同。一般包括学习情境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4]前期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分析、学员分析、工作环境分析;[5]前期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6]前期分析包括评估学习需要、分析环境特点、分析学习者[7]等。不管何种分类,都表明了前期分析是为后续教学目标的制定、重难点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开展的基础。基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同系统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分析(涉及“为什么教”的问题,指教学目标所期望的学习结果与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间的差距分析)、学习任务分析(指学习者从目前学习现状到教学活动后达到的结果之间须掌握的任务及其任务间的关系)、学习者分析、学习背景分析。
从各教学设计文本来看,前期分析主要涉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两部分,试图以此指代教学设计前期分析中的“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者分析”。然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材分析”是不能等同的,学习任务分析旨在揭示学习者从起点行为到终点行为之间必须掌握的任务及其任务的关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明确学习的内容与其他内容的关系;对于本班学生而言,关键要学习什么;对于上述内容,主要的教学特点是怎样的;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立重难点。从比赛的教学设计文本分析,多数师范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而且采用“**课选自教科版*年级*册第*单元第*课”,如:“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等。对于所学习的内容与其它内容间的关系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明确、具体的阐述,更不要说对该学习内容的教学特点是怎样阐述的,这反映了师范生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整体理解及各知识点关系的准确认识。学习者分析一般从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起点、心理发展)、学习风格与学习动机几个方面分析,其中学习准备状态指从学习者的学习起点水平、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进行分析。这是学情分析中为多数学生所关注的内容,表现为知识基础、认知基础。如“前面学生已经探究了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温度,也知道绿豆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节课就让学生通过种植绿豆芽探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以及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尽管有极少数师范生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基础,如“五年级的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对生物生存的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指出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动机与思维特点等缺乏表述。从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看,师范生们还停留于或局限于原先备课时的“备教材”、“备学生”的思维定势上,因而认为“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就是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更不可能提及学习需要分析与学习环境分析了。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阐明是指根据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将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结果性或过程性目标加以明确化与具体化的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实施的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科学教学目标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从各教学设计文本的分析来看,在教学目标表述方面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呈现了错误的维度表述,如“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有师范生将教学目标表述为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或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表述,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反观了科学师范生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没有密切的关注与学习。(2)目标具体表述层次不清,表现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目标表述与第一维度有重叠。如“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的表述“通过探索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设计,认识植物生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归属于“过程与方法”维度;“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目标表述“通过结合平时的观察,主动思考,动手画一画,在画一画中寻找食物链”也不归属于“过程与方法”维度。(3)各维度目标内容的表达含糊不清,表现在行为动词的运用不够准确、目标表述不具体。如“了解太阳是最大的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理解光的反射特性”、“尝试探究光传播的方式”等,这里的“了解”、“知道”、“理解”、“尝试”笼统模糊,不具有可操作性。(4)行为主体错位,没有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如“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中目标的设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敢于否认主观错误认识的行为。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研究的习惯”。“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与分享……”,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的错位,不仅反映了师范生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而且表现了其对目标阐明的“行为术语法”的“对象”理解之误读。(5)目标表述缺乏针对性,似有实无。这主要表现在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两个维度目标的表述中,没有体现该专题内容的特点,缺乏可操作性。如“滑动与滚动”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表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合作意识,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光是怎样传播的”目标表述“意识到小组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乐趣”;“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目标表述为“学会用对比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会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的技能;培养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与保护”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与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与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是一个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一般包括教学顺序(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及管理等方面的分析与设计。即从教学过程设计可以明确教师活动、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及教学媒体运用等。如何使这些要素能够做到有机配合、有序运行,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这需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即“教学过程设计”。[8]
从教学设计文本分析来看,多数师范生在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有导入环节,认识到了导入的重要性,并采用了复习旧知的方式、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生活实例等方式,也起到了引发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与明确学习目标等的作用。但从教学过程设计的文本来看,也呈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实录与教学过程设计概念混淆———尽管师范生认同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的教学方案,但多数师范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表述中采用了“师:……,生:……”的写法,并以文本形式呈现教学中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及师生对话等,形成了僵化、程式化。这实则表现为师范生无法区分教学实录与教学过程设计两个概念。(2)尽管在教学方法设计中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没有体现使用何种方法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与突破教学难点。(3)从教学过程设计的各环节看(表1为各教学过程设计呈现的环节),体现了对科学探究、探究学习的关注。但进一步从每环节的具体内容看,反映了多数师范生对科学探究内涵与探究学习开展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对科学探究教学策略的理解与应用。如“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教学过程环节“再设情境,新课探究”,通过介绍公园里花丛中存在的小动物,提出“花丛中有哪些小动物?这里的小动物吃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事物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与回答,进而提出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概念。这是将探究学习等同于提问、思考、合作与回答的过程。又如“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中的“探究环节”设计———列出探究的几个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猜想假设(学生有不同观点,假设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设计实验(如何设计实验?提出实验中改变哪些条件,提出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而结合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这一实验得到结论。这是一种科学教学中的虚假探究———提出的问题已在导入中明确;在学生可能的不同猜想与假设时,转向假设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实验设计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进一步将目标指向对比实验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与质疑关注不够,探究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形式化,未能实现学生真正的探究。此外,形成性评价是改进教学的一个过程,但从大赛的教学设计文本看,没有一个选手关注了教学设计中的形成性评价,即呈现了对整个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总结的缺失。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时所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即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向、在教学过程中展开,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与教师的情况对教学方法有不同的选择。从教学设计文本看,仅有15位选择将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呈现,其中体现的教学方法有:讨论法(8)、讲授法(7)、谈话法(7)、小组合作学习法(6)、探究实验法(5)、探究法(5)、观察法(4)、实验法(4)、演示法(4)、引导发现法(1)、交流法(1)、猜想法(1)、课件(1)、总结归纳法(1)、查阅资料法(1)。在教学方法的表述中呈现了几方面的特点:(1)随意性———根据自己的感觉,随意定义与选择教学方法,如“课件”、“查阅资料法”、“猜想法”等。(2)科学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认识模糊,如教学设计中呈现的“探究法”、“探究实验法”、“实验法”是否为同一种教学方法?该如何表述?“观察法”与“演示法”是否可以认为是教学方法还是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依据,更不要谈及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前期分析以及各类方法的特性和学科特点综合考虑的结果,表现为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呈现,且没有具体阐述何种教学方法表现于教学过程的哪些环节中。(3)先进性———从教学设计的文本表述看,尽管教学方法的术语表达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但有少数师范生关注到了科学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与方法,特别是“引导发现法”的提出。但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方法,即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缺乏认识与理解。此外,还表现了师范生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概念的混淆及其关系认识的混乱,表现为教学设计文本中随意使用教学策略代替教学方法。
二、反思与建议: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走向规范化和学科化
透过首届全国科学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呈现了教学设计中的种种问题,这是师范生对教学设计专业化素养的缺失,也反观了职前科学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不同学科教学论教师对科学教育专业“科学教学设计”这一课程内容不同理解,如有学科教学论教师更多在于介绍课堂教学技能。学科教学论教师与师范生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与理解不一,特别表现为教学设计的环节及呈现的顺序,教学过程设计该如何呈现等方面;教学设计相关教材对教学设计的阐述理论性过强,缺乏对学科特性与教学设计实践操作性的关注(如教学目标阐述中,提出了行为术语法、表述性目标表述法、内部心理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但未能结合具体的实例阐述针对某一特定内容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基于小学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多样化,师范生在教学技能表现不错的同时呈现了对科学学科本身理解的不到位,也正是其学科专业素养与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决定着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学科性的偏失,这与“教学设计对教学本身及学科教学的研究相对疏离”[9]是一脉相承的。
因而,从代表全国性水平的科学教学技能大赛中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文本的探讨看,若要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的功能,实现教学设计的教育价值,急需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走向学科化与规范化。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学科性彰显离不开对学科本身的理解与专业素养的提升,有赖于通过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的开设与学习,拓展学科知识的理解。规范化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科教学论教师与师范生以研究的心态对待教学设计,从理论上加强专业化教学设计能力;实践性教学设计的呈现需要透视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经历科学教学实践的体验与反思,才能真实理解学习者对不同学习任务之需,加强对科学教学本身的理解。
(一)拓展学科知识理解,彰显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学科性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学科性之偏失一方面表现为教学过程设计中对学科内容理解的误读,另一方面呈现了对小学科学学科本质理解的不到位,往往基于直觉与经验总结开展教学设计,因而无法设计出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这实质上表现为科学师范生的学科知识亟待拓展。正如格罗斯曼(Grossman)指出的,学科知识(SMK)不仅指某一学科的内容知识,也包括关于该学科实质性的与文法性的知识(学科的本质),SMK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具有决定性、奠基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影响着教师所要教的内容与如何教学,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为没有人能够教自己不知道的知识。[10]没有对学科知识的广泛的深入理解,教师不能有效地传递特定学科的中心思想、原理和基本概念,也不能为教师自己或学生所理解,很难想象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2)教师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及相关概念的组织有助于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当教师深刻理解科学知识,把握科学的学科特点时,他可能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意义;他可能为学生创设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开展实验论证与解释的情境与教学过程;更能了解学生解决问题与科学探究的策略,进而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思考科学知识。相反,当教师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且缺乏对知识点间联系的认识,认为学生学习科学在于记住相关科学概念,运用科学规律与公式解题,则教师很难引发师生间的有效对话,引导学生对科学思想与方法的深层思考,也难引发学生对利用科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兴趣。Carpenter[11]及其同事在研究中发现,当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其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中更能将问题类型、问题的难度与儿童的解决方法联系起来,教师就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策略,因而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针对科学师范生在学科内容理解的误读与偏颇,需要调整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平衡比例地开设科学拓展课程(如在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普通生物、自然地理与普通天文学开设的同时,研讨科学专业师范生相对于分科师范生开设的科学拓展课程体系),以便师范生能立足于科学的大视野理解小学科学的主题内容,学会用大科学的思维理解小学科学内容,才会在教学中深入浅出。针对小学科学学科本质理解的不足,需要立足于学科内容的拓展与深化,借鉴国际对科学本质理解与提升的策略之研究成果,开设科学史、科学哲学相关课程,为科学师范生创设展现科学发展历史的过程;开设综合性课程(如STSE课程),以促进师范生能从技术、社会、环境等多元视角来认识科学及其相互关系,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如摆动、细胞分裂、溶液酸度、气侯与环境等);开设研究性课程,引导师范生在经历实验、探究、合作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尝试科学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关注科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彰显对过程性评价的关注。
(二)注重教学设计研究,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丰厚,表现为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教学设计的发展提供了依据———设计是对要开展的工作做出的系统安排,小学科学教学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多因素构成的系统,这需要系统论的指导。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也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需要关注信息的数量、通道等。科学教学理论是科学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理论提升,是科学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学习理论的意义在于探索与揭示人类学习过程的本质与规律,应用学习理论进行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及其策略的设计,有助于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首先在于以研究的心态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评价的开展,都与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有关。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对授课内容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之把握与洞察,也决定了其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及其实践品质;科学教育专业要构建可以切实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课程结构,重视如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教学论等体现理论与实践衔接之学科的学习,这有助于教师的终身发展需要,切勿只重技能而将其轻视。同时,在小学科学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与教学设计文本间的对比分析,通过开设相应的科学教学设计课程,在案例分析与理论学习过程中,揭示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活动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教学设计规范性的认识。
1.在推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
来自不同文化国度,带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留学生不仅可以使校园成为展示自己国家优秀文化的舞台,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而且有助于冲击当地的思维定势,转变教育理念,逐步营造多元化、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示“有容乃大”的中华特质。
2.有利于中国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周边国家的传播和推广。
由于地缘优势,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东南亚、南亚、西北亚地区的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通过科学规划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医学的热爱和与当地人民间的友好感情。不少毕业校友都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3.有利于医学专业留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医术是“仁术”,医学生具备职业素质教育的认知,才能肩负救死扶伤的重任。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医患沟通技能和临床基本技能在内的文化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留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外国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外国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存在着两种现状。一是边缘化。外国留学生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外国人,有些高校过于强调其特殊性,对组织留学生的课外活动等事务基本上不敢问津,导致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形成一个个孤立的群体,相互间隔着一堵有形或无形的墙,因小摩擦酿成突发事件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雷同化。大部分高校都以运动会、晚会等文体活动、太极拳、包饺子等文化课作为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缺乏创意和创新。
三、外国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划与开展
为了配合我校自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提出的“加强领导,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等文化建设目标”,需要科学规划适合我校医学留学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作为高校文化的延伸,体现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
(一)解放思想,达成共识。
接收外国留学生既体现了我国外交的重要政策,也具有经济和社会效应,是高校国际交流的重中之重。从学校的院系和管理层面来说,只有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才能以包容的心理,将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同样看待,并引导本国学生积极发扬主人翁意识,主动向留学生伸出友谊之手,从而营造全体关心留学生、努力培养他们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的留学生教育管理事业一直都得到了历任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和管理老师都本着“外事无小事”的高度责任感,辛勤地工作在这一阵线上。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诸如“留学生只是外事部门的工作”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留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配合的机制,并一度制约了来华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底、2011年初,我校党委书记提出了把留学生的教育活动逐步融入学校大学工的体系,以适应教育部提出的“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生指导方针,这一决策首先拉开了我校中外学生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层面进行趋同管理的序幕。
(二)找准特色,合理组织
1.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规范,并呈现不同的形式。
1)从原则来说
根据医学院校的特点,首先是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顾。我校目前拥有来自35多个国家和地区医学专业的留学生约800人,以东南亚、南亚的国家居多,这些国家传统上比较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属于“实用为先”的教育理念。我校针对本国学生的思想政治等人文课程向来不对来华留学生开放,所以来华留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计划,有必要通过校园活动来弥补。其次是点面结合。既要立足于“面”,保证留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又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要求分清主次,保证重点。三是按照分层次的逻辑顺序。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贯穿从入学至毕业离校的整个学习和生活过程。从入学教育开始,通过新生的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介绍体现校园文化的校徽、校训、标志性建筑、人文景观等文化蕴涵,带领新生参观校史馆使其从中体会大学的治学精神,增加对所选择的学校的初步了解,减轻因初来乍到异国他乡所带来的疑虑和不安心理。四是勤俭节约。合理规划与使用学校预拨的有限经费,同时争取来自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的经费支持。有些活动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克服奢侈浪费习惯的教育过程。
2)从程序规范来讲
首先是确定主题和场地。我校来华留学生的特色主题活动主要是“入学教育”、“文化体验”、“感恩教育”、“社会义诊”、“互帮共建”、“科普论坛”等。其次是编制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标与意义、参加时间与人员、过程安排、经费预算等。三是组织活动过程。包括执行和督导。四是记录与总结。
3)就活动的主体来说
以生为主,积极发挥中外学生干部的作用,管理人员只是充当督导的角色。为了增进中外学生的友谊与理解,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中外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相互参与。如“1+1”模式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活动曾获得了校级优秀成果奖。弥补了学校中外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培养模式的空白。
(三)搭建平台,勇于实践
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五个“依托”为平台,积极规划来华留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1.依托汉语言文化。
留学生无论选择何种专业,都离不开汉语的学习,汉字是汉语言的载体,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汉字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无论是其读音还是偏旁与部首,都蕴含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另外,汉字书写过程衍生出来的书法则是汉字文化的艺术升华。留学生除了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还应积极参加大学社团的书法协会,以便巩固对汉字的书写技能,包括理解和认读,品味字里乾坤,增进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这是校园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2.依托我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作为中国最大传统节日的春节,其来历和习俗同样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在传统节日那天让留学生体验观看诸如龙舟比赛、品尝月饼、吃粽子、放鞭炮等相应的传统习俗,并从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悠久的历史。这是校园文化的延伸,是高校文化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依托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壮、瑶、侗、苗、等12个民族,各民族均有各自的传统风俗习惯和节日。如壮族“三月三”的对歌,苗族的芦笙斗马节等,每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我校都会认真组织留学生,通过homestay等多种形式,让留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当地文化,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扩大了视野,而针对享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而言,更是从中学会了感恩。
4.依托生源国的传统文化和宗教节日。
我校留学生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宗教节日。如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泼水节”;来自南亚国家的“洒红节”、“灯节”(印度教节日);西亚、非洲伊斯兰国家的“宰生节”等。以往一到这些节日,留学生都会自行聚在一起,热闹非凡,常常闹到很晚才肯散去,第二天又出现缺勤现象。不仅扰乱了其他留学生和附近居民的休息,而且影响了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诸如火灾、打架等突发事件。为此,我校采取了由主管部门老师督导,留学生学生会策划组织,学生国际交流协会配合的方式,积极参与到留学生的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中,不仅有序地督导了节日的庆祝过程,同时也赢得了留学生的理解和信赖,增进了师生和中外学生的友谊和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5.依托医学专业学术文化。
我校来华留学生拥有博士、硕士、本科、进修等多种层次,鼓励留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水平选择不同的论坛和讲座,养成与同班同学讨论和互动的习惯,是提高专业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如参加我校研究生学院定期和不定期举办的面向研究生层次的“南湖论坛”;药学院举办的面向本科层次的“药苑”论坛;此外还有国内外学者来访所做的专家讲座等。二是尊重和支持留学生要求自己承办学习论坛或演讲比赛的意见和建议。如我校留学生会去年在糖尿病日、结核病日、艾滋病日分别举办了全英文的“糖尿病论坛”、“结核病论坛”和“艾滋病论坛”等科普论坛,不少专业老师、专家、同学也受邀到场聆听和指导。这些论坛的举办,使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增进了对留学生需求的理解,改进了以往对留学生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模式。三是让留学生融入每年暑期举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从2010年开始,我们的不少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了“三下乡”,进行社会义诊服务活动,收获了友谊和知识。四是鼓励留学生组织献爱心活动。比如:利用业余时间到孤儿院、养老院看望和慰问孤儿、老人;到宁养院对病人进行临终关怀;给遭遇困境的同学、老师捐款等。每年的“助残日”,我们都到“结对子”的福建路小学培智班与智障孩A子搞活动,以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
四、结语
关键词:学科化;规范化;小学科学教学
1.引言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一般是在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使用有效方式设计和规划各个教学环节,也就是教学设计主要介于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之间。通过教学设计与定位,有助于教师、学生充分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可见,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规划设计,是小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当下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学科性和非规范化的缺失倾向,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设计正常开展。
2.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学科性和规范化比较缺失
按照当下教学设计模式、最新理论与教学发展趋势,以及过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同时充分结合国内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需要,人为地对小学科教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其中包含板书设计、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等,要具体到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方案,但是设计全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2.1科学性
教学设计时,各个要素表述不够清楚,一些知识点、概念混乱、模糊不清,如:教学用具、教学准备、教材准备与教学手段等存在差异。在部分要素具体表述的过程中,尤其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表述时,容易出现实习作业、谈话法、讲授法等各种不全面、不充分的方式[1]。
2.2随意性
虽然科学教学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作为重要环节,但是在教材分析与学习分析时,教学作用和内容并不明确。一般表现为:教材分析变成教学背景的分析,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置于教学难点前、教学目标制定后,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理解不够全面、深入。
3.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学科化与规范化的策略
3.1引用探究性的课堂学习
3.1.1动物植物在科学教学的作用
教师概述科学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例如:以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具体问题包括:(1)小学科学中动植物分类与属性。(2)小学科学中大气的来源和去向分别是什么?(3)小学科学中有用气体与污染气体取向与来源。(4)为什么大气中各种气体含量多年来基本不变,各种气体之间是怎么保持平衡的?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再进行解答,获取问题的答案。
3.1.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出绿色植物与水循环关系的问题,教师通过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对其进行描述,以增进他们对水循环途径的认识。随后进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教师以多媒体展示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实验目的:观察绿色植物蒸腾作用发生的过程;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哪个部位散失水分。实验步骤:从准备好的实验材料中分别选一盆植物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植物作为实验组;先用透明塑料将另一盆植物的叶子罩住,然后将两盆植物分别放到阳光下,以便能较快地观察实验现象;最后观察实验现象,对比两组装置中出现的现象,经过讨论和分析得出蒸腾作用是通过叶片散失水分的结论。
3.2重视小学教学的设计实践性
具有良好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得当、教学活动开展与教学环节完整性,又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能否体现出学习的主体,能否体现出学生探究性、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能否掌握会学与学会两个概念。只有教学设计中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重视教学批判与反思,才可以真正实现教学中学与教双边互动,进而从学生学习状态、交往思维、情感状态与交往思维等了解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真正认识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方式与教学内涵,确保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实践性[2]。目前国内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陷入理论性过强、去专业化与非规范性等困境,究其原因,大部分教学设计者过于重视教学成绩,忽视了教学实践性与针对性,加之部分教学设计者没有充分理解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导致小学科学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无法发现一些需要研究分析的问题,也就不能真正理解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弥补。因此,在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需要增加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给小学科学教学创造体验机会,使学生真正置身于教学中。例如:小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相关案例与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在研习、见习、实习教学实训过程中,确保教学内容倾向小学生的心理,把学科知识转变成学生比较弱容易理解的知识。只有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掌握各种知识,全方面理解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方式,使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4.结语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快乐地学习。教学设计的考虑要涉及学生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及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通过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使小学生可以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理解感受科学这一门学科的奥秘,同时真正理解科学和大自然的关系,进而培养起小学生关心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该阶段的科学教育目标。参考文献:
[1]黄晓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中的教学设计[J].读与写(上,下旬),2013,14(09):1-2.
(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规划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新建本科院校大二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定位不准;对所学专业认识程度存在很大差异;自我学习情况较差;对学业规划认识不到位。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学生层面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学业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规划;调查研究;福建高校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1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30—02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刘志英(1982— ),女,河南内黄人。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概念及意义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业和职业的发展效率,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也就是说,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的特点及对未来的正确认识,确定人生的阶段性目标,从而确定自己的学业发展方向,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规划,并通过日常具体的学业管理,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获得阶段性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当中最为关键的阶段,科学地进行学业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学业规划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生要不断地发掘自己的专长,认识自身的不足,不断地进行调整与修正,找出自身的优势所在。其次,有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偏弱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业规划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最后,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业规划要求每一个大学生从踏入大学校园开始就要充分地挖掘和认识自己的特点,并且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这不仅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就业实力,还有助于其毕业后的发展。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二学生学业规划的现状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大二学生在学业规划方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通过调查发现,大二学生对自己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有3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自身的兴趣、优势和劣势”,有34%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一致”。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处于混沌状态,不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转专业的想法。任课老师也反映,学生不知道追求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调查发现,45%的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是家人的意见或者是因为亲戚、朋友的推荐,自己选择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很低。访谈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及参加社团活动方面,都是因为“妈妈说”或“爸爸说”才为之。关于“你所学专业与你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相符吗”这一问题,59%的学生回答的是“看情况”,只有26%的学生回答的是“是”。这一现象不仅说明了学生过分依赖家人,还对自身没有很好的了解和明确的定位,毫无自主选择的意识。
(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调查发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这一问题的回答中,16%的学生回答的是“比较清晰”,8%的学生回答的是“完全不了解”,有高达76%的学生对专业有一些了解,但不太系统。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显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根本不了解,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除了学校开设的课程,其他的一无所知。但也有个别学生知道怎么去学专业知识,哪些知识是在以后的工作当中需要的,比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到在以后的工作当中会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绘图的技术,所以,会利用课余时间去“充电”。以上现象表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学生的自我学习情况较差
自我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主动性,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苦难,把学习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快乐过程。但调查发现,33%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否满意”这一问题,19%的学生回答“不满意”,只有8%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满意”,30%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比较满意”。高达52%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考试而学习的,9%的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意识。
(四)学生对学业规划认识不到位,缺乏学业规划
在学生对学业规划的认识方面,79%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有必要开设学业规划的课程。对于“你所参加的大学生学业规划相关课程的效果如何”这一问题,9%的学生说“没有意义”,39%的学生回答“一般”。42%的学生没有给自己制订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
(五)学校缺乏专业化师资队伍和系统化课程设置
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学校没有针对于学业规划的专业教师队伍,没有设置系统的课程。虽说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从所教的内容来看,还是侧重于就业方面的指导。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的教师大多为辅导员,他们并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不能很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三、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大二学生学业规划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一)学校层面
学校应在学生学业规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高校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学业规划的重要性,努力实现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业规划。大学生学业规划不能只靠专业教师来完成,也不能只是放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来实现。高校应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学业规划相关的制度和规定,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课程并培训相应的教师。高校应建立以综合能力为考核宗旨的多样化考核体系,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开放宽松的成长环境。
(二)家庭层面
虽说学业规划的主体是大学生,但在学业规划和学习方面,家人干涉的情况依然存在,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大多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发展得太差,因此,很少考虑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孩子,导致孩子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这也影响了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教育。正如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所说:“父母的溺爱往往妨碍了孩子们的自然倾向,他们后来又被好玩的同伴引上懒惰的途径,而城市与宫廷生活中的一切以及外界环境又使他们远离本来的倾向。因此,他们不想探索不知的事,不易集中他们的思想(因为正同舌头一样,它被某种滋味渗透了,便难分辨别种滋味,心智也是一样,它被某件事情占据了的时候,便很难再去注意别的事情。”[1]所以,家长在大学生学业规划上应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是决定的作用。
(三)学生层面
学生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好自己的学业规划。大学生是学业规划的主体,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的学业规划意识,在获取各方面信息之后确立自己的学业规划目标,制定可行的方案。在学业规划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学业是可以规划的,也是需要规划的,而且学业规划对其人生的发展和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张恒亮.学业规划[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周西安,王立军.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J].教育探索,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