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药实验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食品理化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68-02
《食品理化检验》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国家标准方法对食品中主要成分、有害物质及食品添加剂等进行分析与鉴定[1]。该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所以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弊端,例如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教学方法未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因而,积极探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实验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设计思路
“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是将项目化教学方法和课题式教学法相结合,用微型课题代替每个项目划分的若干任务,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方法是一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新的教学方法,它是将课程设计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再划分成若干个任务,按难易程度递增的方式,层层加深,逐个完成[2]。而课题式教学法属于建构性的教学,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是Marx和R.W.等在1997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出相应的课题,每个课题围绕着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3]。“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结合了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如教学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以具体食品检验项目为导向,从查文献开始,进而设计微型课题实验方案,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按照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最终得出课题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基于“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的思路,《食品理化检验》课程组首先针对食品检验工作内容做大量研究,构建以实际食品检验内容为主的实验项目;参考我国目前存在的食品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微型课题;以微型课题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1.《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内容的重构。根据食品检验实际工作内容确定典型项目,组织课程内容,建立实验内容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实验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共分为4个实验项目,分别为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食品中添加剂的检测、保健食品功效的检验、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等。每个实验项目都以微型课题为载体,构成一个完整的食品检验项目。在微型课题的选择上,可参考食品的焦点问题。如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大家比较关注蔬菜中农药残留量,故“市售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就是一个不错的微型课题。所以,微型课题应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2.《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教学方式设计。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采用集中讲解、分组讨论、集中评论、独立操作、集中汇报等课堂形式,将2011级卫生检验专业全班42名学生分成7组,每组6人,每小组负责1个微型课题,各小组围绕自己的课题齐心协力完成实验内容。第一步,教师集中讲解。例如“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检验项目,教师应集中讲解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方法、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国家标准方法、实验室具备的检测条件和可供选择的微型课题。如:市售蔬菜中农药残留、蒙古黄芪中农药残留、种植土壤中农药残留等。第二步,分组讨论。每组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个微型课题,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课题并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第三步,集中评论。教师根据每组提交的实验方案进行评论,给出建设性建议,并组织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最后,教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第四步,独立操作。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同步观察并记录实验情况,必要时提出指导意见,但尽量不干预学生操作。第五步,集中汇报总结。每组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给出课题结论。教师根据实验情况记录对每组表现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
3.《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考核设计。突破传统实验教学的总结性评价,采用类似于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课程考核应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每个项目成绩分别由实验方案设计、讨论成果和实验成果三部分成绩组成。由于在课题完成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关键步骤,并且可从中判断学生获取知识、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故实验方案设计所占权重相对较大。考核可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报告、平常表现等方面进行,采用实验操作和问答等形式。由于课程内容分组完成,应考虑个人在课题中的作用。课程整体成绩计算如表1所示。
二、《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实施
由于“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对学生知识储备、实验技能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所以选择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大四第一学期开设的《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内容和目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向学生介绍教学计划及考核方式。在讲解实验项目相关理论课内容的同时讲解实验课程内容,提前向学生布置各实验项目内容及其微型课题。学生分组并选择课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讨论、提出实验方案设计。教师批阅每组实验方案设计后,利用理论课时间反馈修改建议,组织学生讨论并确定实验方案。第二阶段,每组按照确定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果。实验期间,教师和实验教辅人员应全程陪同,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实验操作。同时,记录每组同学实验情况及表现。第三阶段,实施总结。针对实验项目完成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新教学方法适应情况等,课程组成员展开讨论、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程“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总结
对学生而言,该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理论课知识、培养从查阅文献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建立基本的科学研究思维。同时,学生在完成课题过程中锻炼了与人沟通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把握学科研究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提供持续科学研究的动力[4]。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课程组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筛选和设计课题,指导学生开展和完成课题,完成一个教学任务需较多课时,远超过现有教学大纲设计的课时,需占用理论课少部分课时及学生课余时间。另外,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参与程度和阅读文献获取知识能力都会影响实施效果。所以,课题组将“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的实施安排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大四上半学期,但还是受到考研找工作的影响,学生参与投入的程度有限,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项目-微型课题”教学方法对传统实验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为学生创造了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完成每个微型课题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黎源倩,孙长灏,叶蔚云,等.食品理化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2]崔雪峰.《多媒体实用技术》项目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时代教育,2014,(16):57.
摘要结合实验室工作的体会,对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包括改革实验教学理念、提高实验人员素质、建立开放实验室、丰富教学手段、学企结合等几方面,以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技术需要的农药学人才提供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农药学;实验教学;改革
AbstractBased the working experience in laboratory,problems existing in experiment teaching of pesticide science were discussed,including innnovating experiment teaching idea,advancing quality of experiment personnel,establishing open laboratories,enriching teaching means,linking university and corprations.The suggestions about innovating experiment teaching were throwed out to cultivate talents of pesticide science adap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Key wordspesticide science;experiment teaching;innovation
农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属农业、化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开设的实验课程包括《植物化学保护》《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加工与测定》《农药学概论》《农药生物测定》等。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有关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农药学上升为植物保护学的二级学科,同时国家在“九五”和“十五”规划中加大对农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投入,这对农药学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说明农药学在我国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1]。
在当前高等农林院校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坚韧不拨的工作作风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提高农药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农药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彻底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2]。实验前由实验人员预先准备好,包括实验用品和生物试材,实验时教师把实验原理、设备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详细讲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实验课时少,要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几乎不可能,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实验效果较差。实验课内容跟不上现实形式的发展,这是因为目前培养的毕业生所面对的就业岗位无论是农药企业、科研单位还是技术服务部门等,都是针对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农药的理论知识、农药的具体应用技术、田间药效及安全性的评价等内容,而目前实验课内容显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
2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几项措施
2.1 更新实验教学理念,改革实验教学思路
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局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推行互动式教学,使学生从“要我学”的心里转变为“我要学”的状态,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逐步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验证性实验中,让学生提前预习,参与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试剂的配制、生物试材的提前培养,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并在实验中加以解决,人人动手操作,独立分析实验结果,完善实验报告。在设计性实验中,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并开展相关实验。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设计实验,培养其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并锻炼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建设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教学意识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普遍不够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重使用轻培养,实验技术队伍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3]。实验人员直接参与开设和设计实验课程的机会较少,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不对口,工作只是机械的进行实验用品的准备。高等院校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缺乏有效的机制,给实验技术队伍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少,使得实验技术人员不能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难以实现自身理论和技能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新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采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大量增加,现有的实验技术队伍已很难满足需要。
高等院校应转变观念,重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引进学历高、动手能力强、热爱实验室工作的农药学优秀毕业生,还可以考虑引进农药企业的优秀人才,充实扩大实验技术队伍,使实验技术队伍梯队结构建设更加合理。加大对实验技术人员培训的投入,建立良好的人才开发利用机制,使实验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充电,了解农药学实验课程的发展动态,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让实验人员直接参与实验的设计和部分实验项目的教学工作,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竞争力,更好地为本科实验教学服务。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扶持实验技术人员主持或参与科研创新工作;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技能融入到科研创新工作中,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
2.3建立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造力
实验室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开放的目的和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开放模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研究精神贯穿其中[4]。实验室所有设备和实验项目等对学生完全开放,允许学生自己安排时间,选定实验项目并以灵活的方式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到实验室做自己准备好的实验项目。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规程,了解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并根据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自己对实验的理解,选择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5]。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与教师一起讨论实验方案,准备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学实验中心,2008学年农药学开放实验10项,在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各实验小组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和操作,并取得实验结果,撰写了论文。
2.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大信息量,把农药相关的实际生产和应用呈现给学生[6]。2008年山东农业大学实验中心投资10万元在5个农药学实验室安装多媒体系统,大部分农药学实验的授课采用多媒体进行,极大丰富了实验课的内容。例如,《农药加工与应用》实验课室内实验只能是对配方和原理的简单模拟,通过多媒体课件能把实际农药加工企业的操作环境和步骤演示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再如,可以通过教学片演示农林业生产不同农药的施用对象和方法,加深认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空间和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实际生产现状和问题。
2.5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
知识经济的到来显示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7]。一方面是企业急需高素质、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与社会需求脱节。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行开放性办学[1]。农药学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建立校外基地,请基地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讲授实用知识,同时让学生到基地实习并进行有关实验,有利于掌握和了解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满足生产实际对人才的需要[8]。多年来,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保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与济南绿霸化学品有限公司、山东胜邦绿野化学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习和科研基地,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农药发展的现状,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农药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科学,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没有重视打牢实验基础,在毕业后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难免会感到所学不能得心应手。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动手能力强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是高校培养的目标。在农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教学好的方面,同时加大实验室的投入,提高实验人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搭建多样化的平台,让学生在校能够充分的施展自己的才能,培养良好的实验和实践技能。农林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善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4参考文献
[1] 曾鑫年,徐汉虹,胡美英.农药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3-74.
[2] 郝进锋,刘海君,才英俊,等.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管理观察,2009(5):117-118.
[3] 曹永建,刘雁红,杨美荣.建设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提高本科实验教学水平[J].中国轻工教育,2009(1):31-32.
[4] 黄炜,王飞.高等农林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221-223.
[5] 滕春红,陶波.农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1):62-63.
[6] 史永芳,吴小所.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92.
1 IPM理念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如何真正做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一是要明确有害生物不能彻底消灭,而是要将有害生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二是要在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的基础上,掌握防治措施和方法运用。做到这点,最为关键的就是对农药的使用者及技术指导者观念的转变,必须向社会输入具有IMP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农药概论》主要讲授农用药剂学概论,其主体是农药。要培养具有IPM 理念的植物保护人才,应首先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入手。
2 将IPM理念设计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中
根据新的形势,对农药学概论课程大纲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将传统课程中的化学部分做了适当精简和合并,增加了生物、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比重,比如增加了生物技术在农药研发中的进展、农药抗药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农药的应用、农药如何在环境中转变为友好行为;此外,还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点,为学生提供其他与农药学概论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范围,诸如基因工程进展、植物生理学、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毒理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术视野,更容易产生创新思路,也能更好的将多元化融入农药学概论课程中,除了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更能将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融入到教学中,将IMP理念深深树立于每个学生的观念中,使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度得到提高。
3将IPM理念体系于学生的毕业论文中
毕业论文是对一个本科学生4年学习考量的一个综合体,毕业论文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分析运用理论知识,总结问题经验,锻炼的是“学中用、用中学”的综合能力。以往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时往往是针对生产实际中某一特定问题,确定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如“防治草莓根腐病的药剂筛选试验”,学生和老师在设计试验方案及实施试验过程时,更多的关注防治效果,而忽视了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及环境友好的这一理念。现今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及答辩中,IMP理念已深深植入每个老师及学生心中。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已从原来的单一的防治效果,转变为对如“抗药性的初步研究、农药对传粉昆虫的影响、除草剂对杂草生物群落的影响等”不但学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农药,而且能更为完备地进行综合防治。不但使IMP理念贯穿于学生本科学习,更能使其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上把IMP理念带入到工作中,成为具有IMP理念的植保人才。
4注重师资队伍专业多样性建设,强化观念碰撞
教师的创新能力及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新型理念学生的培养,就给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国内外对于IMP理念的应用,并能将其通过教育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案例如“DDT的兴衰历史、色质联用在农残分析的使用、生防菌研发等”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将IMP理念融入进农药概论课程的每节课中。还积极邀请具有影响的学术名师,开设学术前沿讲座及学术沙龙。使学生都不出学校即可学习当前本领域的最新理论、最新知识、最新方法和最新进展。
5将IPM理念应用于农药概论实验课设计中
采用必选实验和任选实验两种选课方式。《农药学概论》实验项目共设有8个,其中4个必选实验,4个任选实验。必选实验是以基础实验为主,所有学生必须独立或协作完成。基础实验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农药概论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实验技能,包括:杀虫剂的内室毒力测定、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对峙法、抑菌圈法)、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农药制剂加工配制和质量检测。以上4个实验是为基础实验,在对学生实验考核时,加入了IMP理念的考核,如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对天敌生物影响的观察。完成必选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方向,在4个任选实验中选择2个实验,2个实验老师在设计实验大纲时,只给出实验方向,不给出具体内容及步骤,任选实验的内容具有一定得研究性质,学生主要结合理论所学及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综合进行实验。如同学在实习中发现三叶草周围很少生长其他的杂草,故在任选实验中,设计对三叶草提取物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实验。这是很好地对IMP理念的理解和研究。将其融合进了实验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拓宽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6 IPM理念促进教学方式改变
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主要通过动画、表格、视频、对比等形式把教学中的重难点生动、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学生从原来枯燥的板书及教师说教中更为形象生动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掌握。另外学生也参于了课件制作,实习的时候去农药厂参观,学生拍摄了大量的照片,除了对生产设备及农药制作过程的拍摄,还对农药厂周边环境、水体进行了拍摄,这些图片都在课堂上的多媒体课件上展现,学生除了对农药加工方法加工剂型的这些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学习,更对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分成2组进行自由辩论,更加深刻的理解农药是“双刃剑”这一观点。提高了学生对农药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将IPM理念真正的融入了整个理念中。
参考文献
[1]滕春红,陶波.农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62-63.
[2]李海平,李灵芝.关于农业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58-159
[3]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2014,31(1):130-136.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15-0032-04
农药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是植物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具有丰富理论内容的理论课,同时也是植物保护专业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专业课。作为综合性学科,属农业、化学和生物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开设的实验课程包括《植物化学保护》《农药合成》《农药分析》《农药加工与测定》《农药学概论》《农药生物测定》等。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有关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农药学上升为植物保护学的二级学科,同时国家在“九五”和“十五”规划中加大对农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投入,这对农药学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说明农药学在我国现代化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1]。
高等农林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所面对的就业岗位,无论是农药的企业、科研单位,还是技术服务部门等,都是针对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农药的理论知识、农药的具体应用技术、田间药效及安全性的评价等内容进行应用[2]。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和竞争力,同时也影响到用人单位对高等农林院校教学效果的社会评估。
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是农药学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加强和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等农林院校教学工作中,实验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坚韧不拨的工作作风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提高农药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的农药学人才,是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3]。同时,改革农药学实验教学以适应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是势在必行的。
1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教学受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影响较大,虽然经过多年改革,但仍未彻底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束缚,即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4]。实验前由实验人员预先准备好,包括实验用品和生物试材,实验时教师把实验原理、设备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方法等详细讲授给学生,学生只是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处于理论教学的附属地位,实验课时少,学生无法在有限的实验课时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因而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实验效果较差。实验课内容跟不上现实形式的发展,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无法提高,也无法满足就业岗位对毕业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2农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传统的农药学实验教学是教师讲授示范为主,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按实验教材完成即可,很少会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缺乏通过实验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药学教学的需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专业课研究型实验教学。
按照实验教学方式,实验教学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现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路下,各任课教师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课程实验方案,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比重,适当精简验证性实验,更新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做到精讲多练,使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比重达到20%左右,不断补充和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试验项目。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教学的需要,适当增加或更新一些实验项目,在保留经典的传统的实验项目基础上,对过去传统型实验项目进行认真的筛选和更新。创新性实验项目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求1组学生选择1~2个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综合性、设计性以及创新性实验项目进行选择,除了必做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之外,还可以从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中选做一部分,优化搭配。
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大学生一般都身心发育基本成熟,具有普通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受到过基本思维训练和基本操作训练,并且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结合他们的这些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创设好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在实验时大胆尝试,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不拘一格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实验时,自始至终让学生担当主角,使其克服依赖心理,教师不是先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在关键处加以指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而多元化实验教学就体现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及观察实验现象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信息,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农药学实验教学现状,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化改革[5]。
3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3.1明确实验教学的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基础学科实验教学的基本目的。明确实验教学目的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的关键[6-7]。为培养学生对不同技术的把握能力及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采用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中将不同实验教学内容集成为一个完整的实验研究项目,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技术应用的相互联系,明确研究实施过程。综合性实验教学体系的主要特征是有确定的实验教学研究对象、围绕此对象的连续实验教学内容。这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具有重要价值。
3.2更新实验教学改革理念
当今,国家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高等实验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依据新形势的要求,更新实验教学改革理念。
实验教学理念是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决定未来实验教学工作导向的方向盘。更新实验教学改革理念,应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题,从改革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为抓手,以现有实验教学弊端为突破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意识、能力、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新理念。学生培养要突出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要突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要突出开放性、互动性、实战性和个性化;教学手段要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验案例分析、诊断等。通过更新实验教学改革理念来指导实验教学实践,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使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8]。
3.3调整农药学课程内容结构,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农药学方面人才的需求,满足农业生产对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生态环境等发展趋势的要求,使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按照知识基础化、综合化、前沿化、先进化和实用化等思想,对农药学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进行了调整。
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设计为一个课程群,包括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工程训练性实验(图1)。通过4个门类课程的有机组合和合理的课时配比以及相关的实验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以达到完善学生的实验技能结构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8]。
农药学课程教学时数由原来的92学时减少至80学时后,又调整为72学时,尽管教学时数减少了20学时,但是教学内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相应地增加和补充,尤其是在讲授农药的发展趋势、农药的剂型、农药的新类型和新品种、农药的新技术以及抗药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方面通过查阅最新的文献和参考书进行了大量更新和补充。另外,在实验课相应减少8学时的情况下,实验课仍然占总学时的32.5%。同时,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上也有明显地增加,实验手段也有显著的提高,新开设了1个验证性和1个综合性实验,并改进原有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调动了学生进行实验和从事科研的兴趣[2]。
3.4变革实验教学的方式与手段
变革实验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教学设备,让学生熟练运用各种常规实验仪器,提高动手操作与独立思考能力[5]。二是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企业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3,9]。每年定期向农药企业推荐实习人员,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5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
农药学课程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改革的关键目标,而建立学生自我评价体系则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借鉴华北煤炭医学院成功的改革经验[10],设计一种农药学基础实验课程分级式教学整体模式,建立完善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提高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三大目标融为一体。学生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一是知识与技能掌握。评价为学习内容更多,知识与技能总量增加;学科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体系更完整;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牢固;知识与技能要素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和技能内涵的理解加深;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增强;搜寻和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二是学习和思维能力。评价为研究和把握学习方法的意识与能力增强;通过反思和自我诊断发现自身存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写作能力、沟通交流、互相协作、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三是创新精神与能力。评价为寻找和确定分析思路的能力增强;独立分析、推理和总结能力增强;产生独到见解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四是学习观念与态度。评价为学习观念与态度;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学习过程更加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增强;对自己的学习信心增强;对什么是学习理解加深;心态更乐观积极,进取心增强。因此,总体评价该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4开放化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实验室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开放的目的和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开放模式,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11]的实践证明,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实践能力,全面激发学生自觉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4.1加快农药学实验室硬件建设
实验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2000年以前,实验室投入较少,仪器数量不足,设备陈旧,缺乏代表先进技术的实验设备。近几年来,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以学校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实验仪器设备投入力度,购置了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倒置显微镜、荧光定量PCR仪、凝胶成像系统、双向电泳仪、分子超纯化净水仪、酶标仪、微量点滴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智能人工气候培养箱等先进设备。同时,实验室还采取了厂校联合的方式,先由实验仪器生产厂家提品样机供学生使用,实验室再将使用情况及改进意见反馈给厂家组织仪器销售公司,每年还举办新仪器、新性能的技术讲座,全方位、立体化创建开放实验的新环境。
4.2建立多样化的开放模式
4.2.1完全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所有设备和实验项目等对学生完全开放,允许学生自己安排时间、选定实验项目,并以灵活的方式来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来实验室做自己准备好的实验项目。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规程,了解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并根据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自己对实验的理解,选择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的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剂型加工等课程均采用了这种完全开放的模式[12]。
4.2.2部分开放实验室。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向学生全面开放。对于那些专业基础性较强的实验,则采用部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主要针对大三的本科生,让他们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巩固实验操作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实验的能力和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向实验室师兄、师姐耐心请教,为以后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4.2.3科研课题实验室。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在多方的支持下组建了农药学实验室,配备齐全的仪器设备,为申请科研课题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在导师的带领指导下,成功主持并完成了数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培养了10多名优秀的农药学研究生。此外,每学期可完成3~4个研究性小课题,目前有10人次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交流会并发表文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3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与效果
4.3.1建设高效的领导班子和一批业务素质高的实验队伍。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成功的关键是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领导班子和一批业务素质高的实验队伍[13]。为了加强开放式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学院任命具有博士学位、丰富实验室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常务主任,同时在全院范围内择优招聘实验技术人员,实验人员竞争上岗,组建了一支精干的业务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学院实验管理中心制定了每位实验人员的岗位职责、培训计划以及考核办法,并制定了实验队伍5年长期建设规划。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跟班听课;定期举办实验技术人员培训班;通过参加各种技术讲座、学习班,有计划地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每人熟练操作自己所管理的仪器设备,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并组织实验人员到其他高校实验室参观学习,选拔部分技术人员到其他高校进行脱产培训。通过以上措施,实验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技术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使得一批有才华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脱颖而出,更好地健全完善了开放实验室的功能,达到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目的。
4.3.2开放式实验教学实验过程的规范化。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工作过程包括:学生预约实验项目;在进行实验前写出可行的实验计划;实验项目完成后,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或论文等实验结果。实验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指导,检查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启发学生如何整理实验结果、如何分析数据、如何撰写科研论文[14]。实验人员进入开放实验室后,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实验室成员遵行严格的指纹考勤制度;实验时必须穿戴白大衣和防护手套,及时做好实验记录;每个月底进行1次实验进展汇报与学术讨论;建立奖罚制度,每月发放400元科研补助,鼓励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和申请国家专利。
4.3.3开放式实验教学效果考评。虽然开放式实验教学实现了实验时间、实验项目、实验场地、实验人员的开放,但并不是说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在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无所约束,还必须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综合考评[15-16]。
学生实验成绩的综合考评应该客观、全面反映学生实验过程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学生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成绩的给定,主要应依据学生实验态度、实验记录、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准确度以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等因素综合进行综合评定,偏重于动手能力及数据的准确性。把实验课也列为考核的一部分,计入期终总成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验考核可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学生平时参加实验操作的情况和实验报告的成绩;另一部分是期末考核,采用现场答题与操作相结合,以抽签方式随机抽取问题。
关键词 制药工程 微生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始建于2002年,属于农林院校新上的一个工科专业。但是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农药学系已储备了大量的师资力量、形成了梯队合理的农药学教学团体;具备了雄厚的实验、实习和实践条件;制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也日趋完善。为了与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宽口径,厚基础”相一致,学校在2008年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与培养方案,微生物学作为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总学时从原先的54学时锐减到40学时,课时量大大减少,为了与制药工程专业大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在微生物学的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过程中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改革,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实践,在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室管理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
微生物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其课程的目的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和技术,了解国内外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具备解决微生物学研究、生产领域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其重点是为学生学习制药工程专业的一些专业课如生物药物化学、农药生物技术、农药毒理学、农药生物测定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应用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实验包含了大量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油镜的使用、制片、染色、无菌操作、培养基的配制及消毒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及分离纯化、微生物与微生物相互关系的鉴定等等技术。实验内容很多并且很杂,需要大量的课时作为保证才能够做完,但是新的培养方案出台后由于课时量的压缩,其微生物学的实验内容也相应做了调整,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前提下,力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①
微生物学实验以前开展的大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更无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显著的缺点在于与其专业特色相脱节,其教学效果平平。随着大学生培养目标的更新,在微生物学实验开设过程中我们除了开设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外,还开设了与制药工程专业特色紧密结合的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
1.1 综合性实验
让学生根据前面的验证性实验中所学到的实验技能(染色、制片、无菌概念、不同类型微生物培养基的制备、消毒与灭菌、不同类型微生物菌落形态及结构的特点等),综合运用到一个实验(土壤微生物拮抗菌的分离纯化)之中,通过不同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让学生领悟和掌握一种连续的、完整的微生物技术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整体训练,有利于学生对微生物技术的整体认识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2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一个相对比较连续、系统的研究实验,实验内容之间相对比较的独立。我们为学生开设的设计性实验是“微生物与微生物的拮抗关系”。②本实验与开设的综合性实验遥相呼应,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综合性实验的认识与理解,并且此设计性实验与制药工程专业的特色紧密结合,为学生初步认识药物对微生物的影响以及微生物与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并且使学生在理解后续课程的内容上起到了一个引导性的作用。③此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实验技术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将不同的实验技术综合运用。这不仅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实验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
2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上课前预习,教师上课讲授做实验的要领,然后就是学生进行做实验。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再加上在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学生无法自觉和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实验效果往往不甚理想。我们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融入了新的教学元素。④
2.1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比较枯燥,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实验教学条件的提高,多媒体逐渐融入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图文并茂,学生学习兴趣高,教师在讲授以及实验示范方面都较以前更加方便和直接,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2.2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开设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大实验中,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与开放的特点。学生必须在做实验以前对实验进行认真的预习、设计,并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前预见并想好应对措施,才能顺利完成实验,所以整个实验的前前后后学生都要自己把握整个实验的开始、开展和结束,其认真程度、准备是否充分、实验操作是否得当,团队是否合作无间等等综合因素对实验结果都会产生影响。这样无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并且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3 采用引导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及时加以引导,并不直接给出答案,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去寻找答案。在每次实验结束后,我们都会给出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让他们在下次实验前将问题的答案给教师。在下次实验开展前教师再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3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
从近几年学生对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大实验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普遍认为开展综合性大实验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有利于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有机结合到实验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设计性大实验的开展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巩固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整个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为今后学生从事科研之路打下基础。为了实验能够顺利开展,无疑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实验室以及实验整个过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求学生参与准备实验
设计性实验由于其自主开放的特点,学生对其实验过程和结果往往无法预知,实验员对实验的准备工作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实验准备起来也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学生参与到设计性实验的准备过程中去并尽可能地做些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3.2 学生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大实验前,要求学生自主分组,每5到6个人一组,选出组长一名,共同制定实验方案,并对实验进行分工。要求其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服从组长的安排,进入到实验室中要井然有序,组间与组内协调得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3 严格要求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
设计性实验在开展效果上虽然比较好,但对实验条件、学生和教师的要求方面也更加高。首先,实验室要提供给学生做实验的平台,在实验仪器,时间方面要求教师与实验室管理方协商好;其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从预习到结束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学生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最后,要求教师在解决临时问题能力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设计性实验在开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问题。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102014)
注释
① 吴方丽,魏薇.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10.4:181-182.
② 张孝林,马世堂,俞浩.浅谈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中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