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学实验方案

药学实验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学实验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药学实验方案

药学实验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血管活性药;微量注射泵;封管方法;续泵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4.205

Research of safe tube sealing method for intravenous pumping of vasoactive drug WU Xiao-li, CHEN Yin. Department of Cardia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and modified tube sealing methods on 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of patients during intravenous pumping of vasoactive drug.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modified group and conventiona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modified group received modified tube sealing method, and the conventiona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method. Changes of heart rate, heart rhythm, and blood pressure during tube sealing were monitored by bedside electrocardiogram monitoring.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group, the modified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in tube sealing and less blood pressure fluctuations.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Vasoactive drug; Micro-injection pump; Tube sealing method; Continuous pump

血管活性药物是指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 改变血管功能和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的一类药物, 包括血管收缩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如应用不当患者体内的血管活性药物骤然增多或减少, 不但起不到应用的治疗作用, 还可导致心率增快, 血压升高, 内脏缺血, 心律失常, 药物外渗组织坏死, 或者血压下降, 休克, 甚至死亡 [1]。有些患者对血管活性药物特别敏感, 极微量速度的改变或极短时间的中断即可引起血压、心率的大幅度波动, 出现一过性的不适, 甚至危及生命[2], 在封管过程中如方法不当, 会引起患者的不适及生命危险, 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住院期间连续使用微量泵泵入血管活性药的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 每组60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更换药物前的血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方法 常规组采用传统的封管方法, 改良组采用改良的封管方法, 对封管后出现的并发症心律失常、血压波动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同一型号心电监护, 经培训后采用相同的操作手法对停止使用血管活性药的患者进行封管。通过床边心电监护有创或无创动态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①传统法:将停用的血管活性药及延长管撤除, 用5 ml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回抽留置针或者深静脉管, 抽出少许回血后用肝素液正压封管。②改良法:将停用的血管活性药、延长管及头皮针撤除, 用20 ml生理盐水连接新的延长管及头皮针排气后, 使用原推注泵继续按原血管活性药的泵速持续泵入2 ml后用肝素液正压封管。

1. 3 观察项目 对患者封管前后的心律、血压波动的监测。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封管后出现的并发症心律失常、血压波动对比, 改良组引起患者心律变化及血压波动明显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微量注射泵操作方便, 用药速度和剂量便于掌握, 能够保证药物持续均匀地输注入患者体内[3], 临床上多用于输注高浓度的血管活性药或者是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血管活性药是指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 改变血管功能和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流而达到抗休克目的的药物, 包括血管收缩药和扩张药[4]。血管活性药物是心血管病患者经常应用的药物, 由于其药理作用的特殊性, 微小剂量的改变都会使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发生改变[5]。在应用血管活性药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提高血管活性药物用药整个过程的认识, 加强输液巡视。在停用血管活性药物时, 最后一步安全的封管, 保证患者顺利地撤除血管活性药也显得极为重要, 因为如果方法不当, 患者常常会头晕、心悸, 甚至会引起心律失常、血压明显波动, 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

综上所述, 用改良方法封管避免了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在封管时造成心律、血压的大幅度波动, 可以减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高用药安全, 降低护理风险,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同时, 血管活性药停药后一段时间也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心律, 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参考文献

[1] 张伟英.实用重症监护.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58.

[2] 吴蔚琦.微量泵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方法探讨.天津护理, 2005, 13(3):170.

[3] 刘琴.微泵在临床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护理.医学文选, 2002, 21(3):401-402.

[4] 程兰, 马静.血管活性药经外周及深静脉泵入对血管影响的观察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1):82-83.

药学实验方案范文第2篇

实践性教学对药学本科教学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各药学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如有机化学实验、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实验、药物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生药学、药剂学实验及药理学实验等,这些单元实验课程对培养药学本科生的基本动手能力非常重要。但从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及制药企业对药学本科生的反馈中得知,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操作后,并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后续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对新药研发的基本流程没有系统的认识,仅对单一实验有印象,整体把握能力差,对知识掌握分散,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基于此,很多高校都积极改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成效。笔者所在学院提出了药学创新实验,该课程是将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学这四个基础实验模块进行科学整合,以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对于药物研发的全局观和基于学科交叉的创新观念。按照药物研发的程序进行课程设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完成实验,使学生体验药物研发的全过程,了解药物研发并不仅仅涉及某一门课程,一个药物从设计、研发到上市需经过多个系统性的实验,涉及多个学科。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在实验方案设计、实施、实验报告提交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改革。

1.实验方案的设计

本实验课程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名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课程方案设计及实施。在课程结束后,以组为单位提交课程的相关考核内容。与学生之前接触的基础实验模块不同,该课程为创新实验,需要学生在任课教师给定的实验题目下,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本课程选择阿司匹林为研究对象来了解药物研发的完整流程,阿司匹林为经典的解热镇痛药,其合成、分析、制剂、药理方法等均有文献报道,且原料易得,难易程度适中。以此为教学内容方面学生能通过文献的查阅与分析,设计得到较合理的实验方案,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药物研发的全过程,实现药学创新实验的预期目标。而不会因为题目太过于创新而遇到某一知识模块无法完成,影响课程的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学生也可基于文献方法对其感兴趣的部分或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满足学生创新的需要,提高其创新意识。

在具体方案设计时,因学生并未系统地学习过文献检索,由指定任课教师先讲解中国知网(CNKI)、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以及SCIF英文数据库的查阅方法,然后由各任课教师阶段性地布置学生查阅本单元要求的相关资料,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文献查阅的方向和重点。学生初步完成方案设计后,在指定时间段内与各负责教师讨论,任课教师就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再进一步查阅资料、完善设计方案,反复几次,最终形成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例如,任课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阿司匹林的合成路线设计时,先请学生仔细分析阿司匹林的结构,初步推测其可由水杨酸乙酰化制得,再进一步请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分析该乙酰化反应适合的试剂、是否需要催化剂等,这些引导有助于学生分析判断所查阅文献的合理性,进而制订可行性较强的合成路线。待学生初步确定实验方案后,提问学生按照方案设计的反应完成后,反应体系里有哪些物质,每一步后处理的目的是什么,得到粗品后如何进一步纯化,常用的纯化方式有哪些,哪一种更适合阿司匹林,为什么?通过这些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实验设计。同时,任课教师要将药物研发的整体思路贯穿在学生的方案设计中,如提问学生合成时要投多少原料才能制得满足分析、制剂及药理部分需要的阿司匹林。由此引导学生在方案设计时要有全局观,要对合成、分析、制剂、药理的方案统筹分析,做到环环相扣,首尾兼顾,达到药学创新实验的目的。

2.实验方案的实施

本课程教学实施前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资料的查阅与整理、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阿司匹林的合成及纯化、阿司匹林原料药的鉴别及性质考察,阿司匹林纳米乳的制备与性质研究、阿司匹林纳米乳的解热镇痛作用研究,最后进行数据处理与总结,形成实验报告。各教学模块都有指定的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负责。

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各负责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实验模块。区别于以往的基础实验,学生需自己提交试剂购买计划,然后按照文献方法自行处理试剂,选择仪器。而在以前的实验中,这些工作均由准备室教师完成,学生接触不到。在本课程改进方案中,任课教师除按照设计方案指导学生实验外,还将仪器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维护保养的知识贯穿其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和数据与学生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创新性途径,如学生在进行阿司匹林的重结晶时,按照文献方法得不到纯品,任课教师引导学生从阿司匹林和其杂质的溶解度差异的角度考虑,重新尝试不同的重结晶溶剂,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得到阿司匹林纯品。又如纳米乳的制备过程中,如何得到适合的粒径、载药量及包封率的纳米乳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意识到每个实验模块都是对下一个实验模块的保障,一定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而不是照着操作简单复制一遍。在遇到实验难点时,将文献与实验相互反馈,反复实践,力争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目标。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对药物研发的全局观。

3.实验报告的提交

实验完成后,学生先将数据整理、汇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书面的实验报告。本课程在成绩评价体系方面也有所创新,评分标准涉及实验方案设计、仪器试剂的准备、实验过程的安排、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讨论、创新点及学生的科学作风等多方面,而且更侧重于学生对实验的思考和讨论,更注重学生对实验整体过程的把握而非实验结果。在此评分标准的基础上,本课程先给小组评分,再在小组评分的基础上给予个人差异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教学反思与评价

经过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检验,该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勤于思考,通过文献和实验数据的相互反馈,不断改进,最终都顺利完成了课程学习,并撰写了总结报告。

4.1将药物研发的全局观和整体性思路引入药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中

本课程使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药物研发的过程以及所学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注意各学科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的相互衔接和配合。在本课程中,学生从药物研发的起点一药物合成出发,经过合成、质量分析、制剂研究,最后进行药效学实验,完整地完成了药学研究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课程的主体,通过分工合作、小组讨论的形式,自行设计方案,再和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能力。经过自身实践,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药学各学科在药物研发中所处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形成了药物研发的整体概念。

4.2加强了学生对于完整药物产品开发流程的综合性认识和框架性梳理,建立起了立体的药学知识构架通过阿司匹林这个具体的药物研发项目,学生将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融会贯通,指导本课程的实验工作,再通过实验数据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学有所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更加明确了学习方向,也对药学知识体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本课程具有交叉学科的优势,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药物开发需要的知识、技能、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内容,构建了药物开发的系统构架。

4.3提高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及动手能力,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其主动学习探索,文献查阅是这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课程将文献查阅的方法逐步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受益匪浅。另外,本课程是一门实验课,实验室动手能力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因素之所以本课程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各药学相关学科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全能型药学人才。同时,本项目的完成需要理论和实验相互支持、反馈、验证,所以课程的完成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4.4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由于本课程的设计与以往的实验不同,没有固定的实验操作方法,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尽相同,这对任课教师的知识面、科研能力、创新思维、沟通能力、教学技巧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促使任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科研素质和自我修养。

4.5学生评价较好

完成该门课程的一些小组在实验报告中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对课程的评价,如‘‘整个实验过程充满了很多小插曲,有实验失败的懊恼也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带来的快乐。因为是第一次自己设计实验,而不再是按照实验教材,老师讲解的照搬,个人的能动性就调动了起来。其次是团队合作也很重要,我们这一组应该是三组中团队凝聚力最差的,当然作为小组负责人这一点上我也需要反思。我们组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而且在药化和药剂实验上花费了很多时间,重做了很多次方面是因为操作不够熟练与规范,另一方面是实验前设计方案时考虑不周全造成的,这说明我们组在优化方案上以及操作上还需要多花些时间。科研需要脑和心,脑即动脑,心即耐心。感谢学院提供了一次这么好的机会给我们进行科研训练。”“通过讨论、查阅文献、制定方案到实验方案的实施,提升了我们药物研发的全局观、实验方案设计能力、严谨认真、合理安排时间、冷静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我们从每一次失败的实验中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总结实验规律来弥补实验经验欠缺的空白。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学习课,我们提前接触以后的学习模式,积累了属于自己的实验技能。”

药学实验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维一体化;药剂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27-02

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1-3]。《药剂学》作为药学及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的课时比例接近1∶1,因此《药剂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好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药剂学》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有两大特点[4]:一是实验内容以经典剂型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为理论教学服务,实验内容相对陈旧;二是重理论轻实践,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缺乏独立的考核体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机械性的、被动的,从各课程学到的知识也是不连贯的,互相割裂的,或时有重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国家本科评估指标体系要求,课程实验中自主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时数不低于实验教学总时数的40%。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药学学科实验技能、拓宽药学实验设计思路,《药剂学》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课题组老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对《药剂学》实验教学进行探索性改革,逐步建立起一种以基础性实验为基础,以综合性实验为铺垫,以开展设计性实验为主体的“三维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修订实验教学内容,编写《药剂学》“三维一体化”实验讲义

传统《药剂学》教学采取理论课程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药剂学》实验原有教学内容主要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已不能适应“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所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强,进一步影响学生就业与考研深造。在该思想的指导下,课题组对《药剂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再次修订,编写了“三维一体化”药剂学实验讲义。讲义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探索性实验。第一部分内容主要训练学生掌握药剂学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如经典剂型(液体制剂、软膏剂、片剂、注射剂等)的制备,该部分主要为验证性实验,为理论教学服务为主;第二部分为综合性实验;选择典型药物(如:黄芩苷)开展教师示范性实验教学;使学生对药学学科科研思路及方案设计有清晰的认识和体会;第三部分为设计性实验,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团队协作完成实验,旨在提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进一步优化实验内容,建立“三维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

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秉承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科研素质为主旨,不断优化实验内容,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从内容上和形式上转变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维一体化”教学模式。

1.基础性实验的整合。本实验环节占实验总课时60%,对传统验证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增删和合并,优化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各种常见剂型(如:片剂、液体制剂、软膏剂等)的制备工艺。

2.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示范性教学。本部分内容占实验总课时的10%,通过选择典型药物改进成为综合性实验,以“黄芩苷片的制备”实验为例,从原生植物的认识到成品的质量检查,共分为7个阶段。具体实施情况见表1。

本部分内容的开展主要围绕着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和方法进行讲授,并通过教师示范性实验的方式,使学生对药学科研思路有清晰的认识,为设计性实验打基础。

3.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占实验总课时的30%。设计性实验由老师每次给出2~3个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包括:(1)文献查阅与综述撰写;(2)开展初步试验方案设计;(3)实验设计答辩,确定实验方案;(4)实验实施;(5)总结与讨论;(6)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在本实验环节中均要求分组组合实验团队,协作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并撰写综述,在此基础上提交初步的实验方案设计书,学生通过PPT汇报实验方案开展实验设计答辩,经老师究其可行性方案审核后,最终确定实验方案,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发现问题后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主动和老师探讨解决。设计性实验的开展,使本科生较早地参与了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活动,能够了解本领域较新的研究动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立《药剂学》“三维一体化”实验考核体系。课题组在《药剂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具体实践“三维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夯实基础性实验、开发综合性实验设计、完善设计性实验,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性实验实施评价考核方法,以检验设计性实验的完成情况及完成水平。设计性实验效果的评价和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不同[5]。验证性实验更多地关注实验结果是否和理论教学一致,而设计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评价实验效果时更注重实验实施的过程及实验方案的设计等。

现将课题组制定的设计性实验实施评价考核方法介绍如下:第一部分考核内容为学生选题后,进行文献调研,撰写综述,根据学生综述撰写情况打分,本部分分值占15%。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为文献调研完成后,每个实验小组上交初步实验方案设计书,根据学生实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等情况打分,本部分分值占30%。第三部分考核内容为组织每个实验小组对实验方案设计书进行PPT汇报答辩。课题组老师听取汇报后,对其实验方案中的问题及可行性进行提问,共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根据实施情况进行打分,本部分分值占15%。第四部分考核内容为开放实验室,每个实验小组实施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束后上交实验报告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打分,本部分分值占40%。

三、“三维一体化”《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及创新性分析

1.教学模式多样化,重点突出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在保留传统实验教学优势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科研选题及文献调研,开展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自我管理、实验结果分析汇报及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为关键点,重点突出设计性实验的开发,旨在巩固传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素质。

2.转变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简单重复验证性实验模式,转变成在授课形式向“教师主导-共同参与-学生主导”的三级阶梯模式过渡,在内容上以“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三维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创造性模式。

3.加强设计性实验过程管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设计性实验环节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分组组合成实验团队,每位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安朝,谭桂山,姚瑶,等.注重实践教学培养药学创新人才[J].药学教育,2005,24(4):38-40.

[2]黄小蕾.提高天然药物化学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策略[J].中国实用医学,2009,4(12):257-258.

[3]赵永娜,李玛琳,黎华丽.构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19-21.

药学实验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PBL教学法;药学院;物理化学;实验教学

PBL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体,自己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通过合作解决问题。PBL教学中,教师通过预设问题、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更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1,2]。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教”的任务。实验前教师通常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一名“操作工”,只要按实验步骤完成操作即可,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独立思考过程,不能激发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3]。因此,我们对药学院物理化学实验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针对药学院校专业特点和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探讨具有药学教育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力求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有一突破。

1研究对象

以山东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本科2013级两个班共1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

2PBL教学法的实施

用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修改、完善实验项目、实施方案。本研究选择设计性实验进行PBL教学尝试,实施步骤:实验前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实验后教师评价、反馈、总结,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2.1实验项目选择

在完成“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教学后,学生对化学动力学实验有了一定认识,因此选择“金霉素水溶液或维生素C注射液的稳定性及有效期的测定”进行PBL教学,共6学时。

2.1.1提出问题针对该实验,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药物的稳定性和哪些因素有关?金霉素水溶液和维生素C注射液有何性质、特点?有没有文献报道过这两种药物有效期的测定方法?可采用哪些分析测定浓度的方法?哪种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什么是加速法确定药物的有效期?如何通过快速实验得到的数据,计算正常条件下药物的有效期?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加深学生对加速法确定药物有效期过程的理解;比较不同浓度的测定方法,应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掌握加速法测定药物有效期的原理和方法,设计出合理详细的实验方案。

2.1.2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针对实验方案中的细节各抒己见,提出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教师在讨论中给予学生适当引导或提示,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2.1.3实验实施通过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各组按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讲解和总结。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中的表现、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最终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

2.2结果

实验项目结束后,对两组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问卷调查内容和结果汇总分析如下:(1)实验组76.0%的学生认为本实验项目激发了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而对照组仅为45.0%。(2)实验组82.0%的学生认为本实验项目调动了主观能动性,对照组为58.3%。(3)实验组80.0%的学生认为本实验项目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照组为63.3%。(4)实验组88.0%的学生认为本实验项目能锻炼文献查阅能力,而对照组仅为26.7%。(5)实验组76.0%的学生认为本实验项目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对照组为35.0%。(6)实验组82.0%的学生认为本实验项目能增强自学能力,对照组为45.0%。(7)实验组75.0%的学生认为本实验项目能加强同学、师生间交流,对照组为53.3%。从分析结果可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问题和查阅文献能力显著提高,说明PBL教学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3讨论

PBL教学法更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药物稳定性和有效期的测定”实验体现了物理化学课程作为药剂学基础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应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该实验综合了多学科知识,巩固和强化了以下知识点:(1)药物的稳定性研究可分为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等;(2)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特点,确定适合的动力学方程式,推算药物有效期;(3)反应中产物的瞬时浓度的测定可转化为一些容易测定的物理常数的测定,如旋光度、吸光度等;(4)可升高温度测定适当的高温下的物理量,利用加速反应测定药物的有效期;(5)有效期测定中要避免副反应的发生。毋庸置疑,PBL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实验项目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以保证教学效果。此外,PBL教学需要学生利用大量课余时间检索文献资料,进行实验设计、讨论和总结,而大多数学生由于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探索式的PBL教学法尚有些不适应。因此,综合实验课时和学生实际情况考虑,PBL教学法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尚不适合全面推广,建议可在2~3个综合性实验中尝试开展。总之,在“药物稳定性和有效期测定”实验中初步运用PBL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兴趣,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为今后在其他物理化学实验项目中开展PBL教学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尹飞,赵骏,琚辉.PBL教学法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1,14(5):49-51.

[2]张志国,王慧生,阚湘苓,等.谈PBL实施中几个关键环节的把握[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1(2):105-106.

药学实验方案范文第5篇

摘要:为改革中药炮制学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其科研意识和综合能力,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开展了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教学改革,并对综合设计性实验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综合设计性实验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明显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中药炮制学的教学水平,及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中药炮制学;综合设计性实验;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71-02

中药炮制是最具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是我国药学领域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中药其他学科的快速发展相比,中药炮制学的实验教学部分,前进速度明显滞后。现行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表现出多处迫切需要改进之处。在本学科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需掌握的炮制技术种类及品种较多,故多进行单一技术性验证实验。目前,部分学生存在“听课不认真,实验随便做”的不良学风。究其原因,多是学生觉得课本知识枯燥,实验操作重复单一,不感兴趣,甚至认为炮制实验就是随便用锅炒药即可。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限定范围的实验任务,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传统制药技术,结合中药化学、中药药理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进程、独立操作并得出结果的实验。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并帮助学生综合关联前期所学相关课程知识,我教研室于2012年开始,对中药炮制学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增设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并对部分班级的实验教学进行了实践。

一、开设中药炮制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

对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现今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中药炮制课开设在大四上学期,学生已学习掌握了中药化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这时来完成中药炮制综合设计性实验,能跳出二级学科的界限,促使学生去思考和寻找各分支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是对中药炮制学实验内容的综合与深化。通过实验,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思维、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均得到提高。

二、实施方法

以中药学专业本科2010级两个班作为试验对象,一班进行常规炮制技能实验,二班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结合常规技能实验,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前期准备。在第一次理论教学课上详细介绍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背景、目的以及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相关基本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的进度安排、实验设计的要求、成绩评判的标准等具体内容,要求学生以本学科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自主展开实验设计。实验内容不限定方向,只需与中药炮制学相关即可,具体内容、操作过程安排等均由各实验小组自主设计。首先需要拟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在与教师讨论并修改后再执行,实验安排在四次实验课(共16课时)内完成,4人分为一组。

2.实验方案的确定。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将已学习的相关学科知识结合中药炮制学的理论内容,如药材的鉴别、中药的质量分析、药效评价等多方面,然后筛选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题,并和老师进行讨论并确定下来;随后,进行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工作,在可行性分析后,撰写详细的实验方案。要求目的明确,拟采用的实验方法切实可行,使用的药物、实验器材和试剂符合教学实验室的现行条件。学生在撰写方案期间,应随时向授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请教,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方案不断改进和优化。并经教师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最终形成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方案,同时将各小组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药品种类、时间安排等情况进行汇总,并提交到实验室管理员处,由实验员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验室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3.实验的实施。开学14周内,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期的最后四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在此期间实验室应不限制开放时间,尽量为学生提供条件以保证实验设计的完成。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报告的撰写。各实验小组及时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分析讨论,最终形成结论。报告参考标准的科学论文书写格式,应包括摘要、前言、实验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内容。在讨论部分,需针对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见解。

5.小组汇报。各小组制作10分钟的PPT,汇报所开展项目的实施情况。要求在汇报中介绍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分析,教师及其他组同学可针对汇报内容自由提问,汇报小组进行答辩,共同找出不足与可借鉴之处。最后,多位专业课教师对各小组的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每组的最后得分。

6.考核方法。评审小组采用综合评分的方法对各实验小组进行考核,具w方法见表1。

7.教学问卷调查。综合设计性实验开展后两周,运用问卷方式对2010级中药学两个班的学生就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调查结果表明,二班学生对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满意程度显著高于一班。在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学生普遍认为综合设计性实验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体会

中药炮制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需与时俱进,若一味实行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只会和其他学科差距越来越远,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可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由于课题的完成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补充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验过程中不断涌现的问题,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在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四、展望

现今的大学生充满个性,思维活跃,创造性极强,作为高校的专业教师,需要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从而促进中药炮制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望通过改革创新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太,修彦凤,冯年平.《中药炮制学》SPSL教学法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0(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