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机科技推广

农机科技推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机科技推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机科技推广

农机科技推广范文第1篇

1 引言

 

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力载体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农业机械也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志物[1]。没有农业机械化生产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因此也就不能发展好我国的农业经济,增强不了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将农业机械化科技进行推广能够发展科技兴农基本政策,科技兴农实质上指的是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变革。加强农业的相关措施最终还是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利用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技术提高农机综合生产能力是一项比较精要的战略任务。简而言之,农机科技推广工作能够促进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高产以及稳产, 农机科技推广工作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实现农机节能减排等目标需要广大农机工作人员推广专业技术,继而组织相关科研人员来研究相关科技成果,尽最大努力发挥出经济效益[2]。

 

2 资源环境因素

 

从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来看,农村田地间的主要装置是柴油发动机,由于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我国的柴油价格也出现供不应求情况。拖拉机在作业时会产生较大的成本费用,再加上农业生产所需要基本农药、化肥以及农膜等价格一直在增长,所以相应加大了生产成本。另外,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农村政策的支持,农民购置大中型拖拉机有诸多补贴政策。即使在柴油机的研发上面有新的突破,但是农机田间作业的耗油量仍然在不断增高,对石油也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更为重要的是柴油机所造成的污染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伤害,如果仅仅为了生产而去破坏环境显然是不可行的;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农药 以及化肥等化学物品限制了农产品高质量的生产,导致污染情况日趋严重。根据相关研究资料结果显示,我国使用化肥量已经达到5020万t,氮肥利用效率达 32%,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面积达到1.01亿hm2;农膜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更大的污染源,想要解决上述矛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积极研发混合动力型拖拉机,研制且推广生物柴油,这样不但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能够符合节能减排的相关需求;②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农家肥,较少化肥的使用,适当增加废旧农膜的回收率。

3 自然气候环境因素

 

自然气候环境因素中常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雪以及沙尘暴等,严重制约着农业可持续发展脚步。上述常见自然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工农业生产超标排放,继而出现土壤污染加重和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目前来看,我国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缺水情况,农耕田应该采取精耕细作方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10 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0.68亿hm2,占总面积的45.5%左右,仍然有一半以上的耕地靠天吃饭[3]。即使有农机以及相关推广部门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系列保护耕作的新技术,但是遇到极端灾害性天气时农业的减产幅度仍然在增大,导致出现颗粒无收情况,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比较差,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加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宣传教育

 

建议国家以法规的形式尽快出台农机更新报废办法,建立长效的经济补偿制度。 基于此,一方面不仅仅能够激发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农田机械作业率以及生产效率[4]。出台有利于农机购买的政策能够带动农机工业化的发展,连接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纽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现阶段的相关研究来看,我国尚未以法规的形式出台农机更新报废办法,建立长效的经济补偿制度,而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有限,导致更换农机的欲望不强,现阶段所使用的相关农机用具已经陈旧和老化。上述情况的出现说明农田作业成本相应增加,造成环境污染以及安全事故等频发。

 

政府工作人员需要提高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能够购买高效节能的农机产品。另外,逐渐树立发展农机化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我国现阶段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农机推广就是要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成为实施其他科学技术的载体,与生态措施相互有机结合,继而实现以下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①秸秆还田;②化肥深施;③地膜覆盖;④机械植保;⑤精少量播种。上述高效率的生产技术均是在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之后才能够被大面积地使用,最终达到理想化的效果,取得综合化的效益。

 

4.2 增强服务意识

 

大力补贴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种、节能、减排等新型农机具.加速淘汰能耗高和污染重的老旧机具[5]。金融工作人员加大对农机大户的信贷支持,采取低息贷款的方式来鼓励农民能够购买更为可靠、安全、环保的农机,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确保种植大户和农机经营服务组织能够享受到更为经济实惠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和农机经营组织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享受购机补贴政策的具体农业机械应该采取招标方式确定,注重对节能型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提倡农民能够以股份制的形式来参与相关农机产品的购买,农机推广工作人员加以技术指导,以期高效保障农民在购机之后能够得到更为满意的服务。

 

4.3 抓好农机监理队伍建设

 

在农机监理队伍建设中,实行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化管理,建立竞争上岗和淘汰制,急需要建立完善的一套符合现实情况以及新时期发展的用人机制,继而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此外,还需要规范农机监理机构人员的业务操作流程,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即公开办事程序,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将明确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责任,增强执法意识和廉政意识。充分发挥农机监理在农机推广中的作用,防止和减少农机推广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5 结语

 

农机科技推广与资源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了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农业、农村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机科技推广范文第2篇

多年来,山东省淄博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兴农工作,始终把科技进步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推广模式,增加财政投入,推动农业内涵发展。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195元,连续七年保持较快增长;粮食总产175.45万t“八连增”并创历史新高。

关键词:

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农技推广

1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构建起科技推广服务网络

1.1基层农技推广系统逐步健全,成为科技兴农的主导力量

近几年各区县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机推广机构,明确了公益性质,建立了公共财政供给保障机构,并聘用充实加强了技术人员,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在健全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上,服务体系进一步向下延伸,每个乡设立1个农技员或3~10个示范户,成为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的载体,在全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1.2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发挥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头作用

近几年,各区(县)为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把加强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来抓,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协调金融支持、落实减免税收政策等措施,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122家,带动农户37万户。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快速发展,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拉动作用。山东得益乳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生鲜乳生产标准,在102个生产基地中都派驻3~5人技术服务小组,使国内外最先进的奶牛饲养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市奶牛养殖中得到推广应用,奶牛单产水平提高20%以上。

1.3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快速发展,成为科技兴农的新生力量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协会分别达到1272家和630个,形成了“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农技推广体系。淄博思远蔬菜专业合作社拥有13名大学生、1名研究生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队,创办了《思远科技》和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定期向社员发送技术信息,6辆技术服务推广专用车巡回深入社员中释疑解难,4个电影放映队播放科教片,普及科学种田知识。临淄区朱台镇成立了32个专业合作社,制定了“十统一”服务规范,将先进实用技术寓于“十统一”服务中心,全镇7万多亩良田实现了“十统一”服务全覆盖,有效促进了科技兴农工作的开展,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

2财政扶持,推动重大科技措施推广应用

各级财政投入扶持机制的建立,成为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保证了重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2.1鼓励扶持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物资装备水平

全市各级政府在落实中央购置农机补贴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有些区(县)在国家规定的补贴30%比例的基础上,又增补了10%~20%,调动了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及配置机具的积极性。到2010年底,全市拥有农用拖拉机23897台,其中80马力以上大型轮式拖拉机2904台,联合收获机8144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3119台,各类耕种收配套农机具47790部,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同类地区保持领先。2010年“三夏”临淄区凤凰镇建成全省第一家大型粮食低温烘干中心并投入使用,日烘干小麦能力达60万kg。项目总投资300余万元,其中国家购置补贴44万元,临淄区补贴50万元,凤凰镇补贴20万元。同年“三秋”临淄区和桓台县又新增2处烘干中心,为农技服务由产中向产后延伸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典型带动作用。

2.2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市政府连续3年与各区(县)签订责任书,将秸秆禁烧任务及秸秆深耕还田、秸秆青贮、秸秆反应堆、秸秆固化等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县,3年投入财政资金5100多万元,区县按不少于1~2的比例配套资金,按不同利用方式给予农民秸秆利用补贴。秸秆深耕还田全市平均每亩补贴30元,临淄区有些乡镇补贴到80元,有些村深耕还田费用由财政和村集体全额承担;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为每个大棚提供补贴800~1200元;青贮每立方米补贴15~20元。201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

2.3支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市政府安排测土配方补贴资金340万元,引导扶持农民改单一施肥为配方施肥。在全省首家引进智能施肥专家系统,建成测土配方实施数据库并有效运用为700多个种植大户、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个性化服务。全市化肥年用量由2007年前的40万t减少到2010年的36.6万t,节本增效1.7亿元。

2.4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技术

自2006年以来,全市各级依托中央国债项目和省项目,积极筹措财政资金1.1亿多元,加大了对户用沼气池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近几年全市户用沼气池以每年1万多个的速度递增,全市户用沼气池保持量达到9万多个,大型沼气工程28处,建成“千池镇”20多个、“百池镇”150个,“猪-沼-果”、“猪-沼-菜”、“四位一体”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1000多个。“沂蒙山”牌红富士苹果被指定为奥运果和全运果。

3整体技术推广模式,提升科技推广效益

3.1加强科技研发,加快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发挥市农业科学院的主导作用,引导扶持发展12个民营科研机构,加快农业科学研究。今年来,共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500余项,其中部、省级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进步奖等60余项。选育出了“淄农003”等一系列新品种,在全省推广种植5000多万亩;在国内率先开展蓖麻育种研究,选育的“淄蓖1号”为国内通过审定的第一个蓖麻杂交种,处国际领先地位;选育的大白菜新品种“淄白7号”成为早秋大白菜主载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300多万亩;“南瓜种质创新及瓜类砧木产业化开发研究”等科研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2加强技术引进,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全市引进上千项先进技术,有些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已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已在5000多个蔬菜大棚中应用,每亩大棚每年能利用秸秆10~15亩,增产蔬菜20%~30%。增收节支3500~4000元。不仅解决了秸秆转化利用问题,而且还可解决冬暖式大棚内地温低、CO2缺失、病虫害严重、土壤生态恶化四大难题,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与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合作,在全国率先研究出“一体两相”、“一相两体”、“全混合式”三种秸秆发酵形式,在全市沼气建设中广泛应用。

3.3探索农业技术集成模式,变单项推广为集成应用

一是依托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技术集成推广。在小麦示范园区集中安排小麦宽幅精播试验、小麦垄作示范、深耕还田对比试验及小麦品种、播期对比等多项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在大田示范中采取“四统一”措施,即统一品种和播期、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全面落实“一增一防三改”标准化生产技术。2011年桓台县37.09万亩小麦在历经了冬秋春连旱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达到547kg,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亩产759.18kg,单产、总产、高产创建均创历史最高。二是大力推动绿色控害技术模式,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重点农作物上优化集成生物防治、物理诱控、生态调控与科学用药技术,建立了16个绿色控害中心示范区,涉及蔬菜、果品、中药材等三大类12种作物,年示范面积3.2万亩,辐射带动20万亩,平均减少使用农药1~3次,每亩减少支出100~200元。

4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推进农业科技进田入户

根据农民需求特点,不断研究探索适合农民的培训模式,多途径、多形式加强农民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促进了农业科技快速进田入户。一是阳光工程培训。依托国家及省市补助资金,对热爱农业、扎根农村的农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2010年培训农民1万多人,3030人考取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科技兴农的带头人。二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每村培训一名农民辅导员,每名辅导员带动20个科技示范户,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粮食、蔬菜、果品等村培训农民辅导员3000余名,举办各类培训班3000多场次,带动农村示范户6万多户。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依托国家及省组织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项目,2000余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负责人,到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脱产培训,800名农村带头人在室内进行了创业培训。通过一系列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

5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人才队伍和服务手段亟待加强

科技为淄博市的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调查中也发现当前科技兴农工作存在和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部分科研单位属差额事业单位,科研与创收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精力,影响了科研积极性。二是农技推广人才紧缺,业务能力亟待提高。有些镇、村的农技人员偏少,农技推广工作缺少人去干;今年来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品种、技术更新速度快,农技人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够,力不从心。三是科技兴农所需经费不足。农机推广的经费较少,不能保障基本支出,正常的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工作无法开展。四是农技推广服务手段落后。主要是化验检测手段不足,市级的病虫检测诊断中心实验室、农药成分检定化验室等尚需投资建设,缺少农技推广车和检测检验车等设备。上述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

6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体制机制支撑

农机科技推广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相对健全,有家市级农口部门承担农业科技推广职能,即农业局、林业局、水务局、畜牧局、农机局、蔬菜局、农广校。根据我市年出台的革意见,乡镇街道农技站、林业站、水利站、农广校等个涉农事业单位合并,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具体承担以前各站担负的农业事业发展和科技推广任务;乡镇农机管理站、兽医站则改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截止目前,我市现有在编农业科技人员第一学历中专以上或具有中级以上农业系列职称的人,其中在市直农口局机关包括农、林、水、牧、机、菜、农广校个单位及其直属单位工作的人,在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机管理站、兽医站及其它单位工作的人其中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分别占%和%。农业科技人员中第一学历为中专的占,大专学历的占%,本科学历的占%;具有高级职称的占%。现有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中,在编不在岗的人。近年来,广大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科技人员到一线服务迈出了新步伐。连续三年开展了“农业科技创新年”、“农业科技推广年”等活动。借鉴“病人选医生”的方式,在电视和报纸上将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的姓名、专业特长、联系方式等介绍给农民,促进了农民与科技人员的对接。围绕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成立了专家课题组,分别选定课题,定攻关内容,定人员,定经费,定考核奖惩。中级以上职称科技人员到乡镇、到村、到项目开展技术服务。今年春季,结合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市农业局派出名科技人员与个村的户结成科技帮扶对子,为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员与服务对象的长效联接机制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创新了科技服务方式。在开通“农业”热线的基础上,依托农村会计集中记账中心网络系统,新建了农业信息中心,更新了农村网站,与中国农业信息网、山东农业信息网链接,并借助市、乡、镇、村三级为民服务网络,及时了解、掌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市场销售信息等服务,成为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信息交流和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台。

三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实现新突破。近年来,与山东农科院、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所密切合作,每年组织实施多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去年,在章丘大葱主产区引进推广了频振灯杀虫新技术,不仅每亩降低成本元,而且为大葱的无公害生产创造了条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面积达到万亩,有个农作物品种被认证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作物良种化,薄皮核桃、早熟苹果、花菇、白硬冬小麦、黄颡鱼、五彩棉等多个新品种被成功引进,人工授精、农田保护性耕作等其他实用新技术得到有效推广,种养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初步形成了“服务到村到项目,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格局。

四是农民培训工作全面展开。依托农广校和各类职业学校,重点实施了“青年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阳光培训工程”等项目,实行免费培训、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近年来共培训农民人次,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技能,实现转移就业万人,对解决好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就业技能低、“有岗位、无技能”问题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扎实开展,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发展都市农业,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农民的现实需要和都市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⒈农业科技人员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配置不合理。目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以上集中在市直农口各局及其下属单位,而处于生产一线的乡镇站所农业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较小,具有高级职称的不到%。乡镇与市直农口部门之间的科技人员交流的难度加大,市直农口部门难以根据全市各区域、各乡镇的业务需要,在市与乡镇之间调配科技人员。如××乡作为山区乡镇,每年要组织实施大批农田水利工程,目前却没有一名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现行管理体制,又难以从市直部门下派科技人员,致使该乡水利工程建设面临无人才可用的窘境。二是乡镇之间科技人员配置不合理。从目前各乡镇所需科技人员的类型来看,南部乡镇需求林果、畜牧专业的技术人员较多,北部乡镇需求蔬菜、水产养殖专业的较多。但近年来受就业观念、各乡镇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等因素的影响,新毕业的农业专业人才大都把中部经济发达乡镇作为就业的首选单位,造成了乡镇新增专业技术人才与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不适应。三是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配置不合理。据人事部门统计,目前全市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现有人中,属农业专业技术干部的人,具备农业系列高中级职称及农业专科以上学历的聘干或工人人,两项合计仅占%,另外人为其他专业技术干部或非农业专业聘任制干部、工人。同时,各乡镇还有名农业专业技术干部和名身份为聘干或工人具有农业系列高中级职称及农业专科以上学历人员编制在自收自支单位,大多数从事与非专业工作,导致出现农业院校毕业生用非所学、学而不用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严重缺乏并存的现象。

⒉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政策未完全落实。一是农业综合服务机构改革不到位。因债务问题,部分乡镇水利站、林业站等部门并未实际合并到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改革后,兽医站、农机站成为经济实体性质的事业单位,为保证工资收入,各站所科技人员虽然也搞一些先进科技的推广工作,但更多的是物化服务,推广哪项技术,主要是看能给自己带来多少经济收入,有的为了增加收入,甚至干起了与本职业务无关的经营项目,与岗位职能要求完全脱节。这对于建立完善畜禽防疫体系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非常不利。二是部分基层单位科技人员工资待遇未从根本上解决。编制在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农业科技人员中,相当部分职称晋升不及时,工资没有按标准套改兑现;市直农业、水务、畜牧、林业个局及其下属单位中,有名科技人员为差补人员,人实行白收自支,实际收入与同级别其他部门单位也有较大差距。三是机构改革对农技推广人员安心工作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历次机构改革都是从精简农业服务机构及人员开始,加之过去个别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的情况,乡镇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对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市乡机构改革持等待观望态度,对工作职位、工资待遇等顾虑重重,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少数人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

⒊基层农技人员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在与乡镇座谈过程中,普遍反映农业科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严重、流失较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年以来,通过考取公务员“跳”出农口的农技人员有人,通过调整隶属关系到民政、司法、计划生育等其他单位工作的人。分析原因:一是基层干部偏少,党委政府从全局出发抽借农技人员到其他单位工作。二是农技推广机构不稳定,工作条件及待遇较差,农技人员主动“跳”出农口。三是编制不落实导致农技人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部分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编制不在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抱有临时思想,难以安心工作;而编制及工作都在其他自收自支单位的农学类毕业生,更难以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⒋市直农口部门服务一线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市直农口部门广大科技人员有到一线创业发展搞服务的主观愿望,但相关的配套工作不到位,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如,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首先看论文、科研成果等“硬件”,没有这些“硬件”,即使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做得再多、再有成效,职称照样无法晋升和评聘,工资待遇也就无法相应提高。科技推广工作搞不搞一个样,为农民服务的力度大小一个样,导致农业科技人员把精力主要放在撰写论文、发表文章上,下基层搞服务的压力感和主动性不强。同时,被服务对象在农技人员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缺乏发言权,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和反映科技人员的工作业绩,也导致科技人员在下基层服务方面产生惰性。

⒌农业科技人员与基层服务对象衔接不畅。由于目前我市农业经济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市直农口部门的科技人员下乡搞服务与基层对接的不够好,有时农民有技术要求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下乡不知道为谁服务。现任白云湖镇劳保事务所所长分管农业、原为市水务局水产站站长的高级工程师马宝祥深有感触:市直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服务,由于点多面广,不清楚与谁对接,直接影响了服务效果。市直农口部门反映,如果单纯靠扶持大户、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而没有乡镇政府的组织、支持、配合,没有专业协会的参与,科技人员想下去搞服务,也找不到具体的服务对象。用科技人员自己的话说就是“如同截断了左膀右臂”,不仅无法掌握必要的基础资料,而且无法敲开群众的门,更谈不上为群众提供优质技术服务。同时由于对接不畅,科技人员提供的服务与农民群众的要求也有一定偏差,技术人员推广的并不是群众最需要的。特别是大多数群众受认识水平、文化水平的制约和不愿承担试验项目风险的影响,在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时,对实用性、针对性比较强,能够在短期内见到效益的科技项目比较感兴趣,对一些具有前瞻性、试验性的项目则反应冷淡。而农业科技人员实施的科研推广项目多数具有试验性质和系统要求,效益回报过程和经济效益与群众期望有一定差距,间接影响了群众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实施的积极性。

⒍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高效运行。调查中发展科学试验和推广经费不足,是当前影响农技推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市财政虽然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但是科技推广资金在全市农业投入中占的比例还很小,还没有农业科技推广常设性基金,各单位向上争取的科技项目,配套资金到位率也比较低。乡镇党委政府自身财力有限,无法加大投入。在开展农技服务时,交通工具、农业科技培训与服务的场所图书阅览场所、影视设施等严重缺乏,导致服务缺乏系统性,形式和方法单一,并且局限于零打碎敲的临时性培训和发放相关资料,不能提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的系统服务。市林业局农艺师杨继明反映,作为科技人员,下基层进行科学试验、推广先进科技的愿望很迫切,但是受经费、交通工具、住宿、生活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些科研推广活动无法开展。希望市财政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把科学试验的风险由政府承担起来,在重点技术推广上安排专项经费,保证各项试验示范活动的开展,产生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效果。

四、建议和对策版权所有!

科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推广和应用先进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可替代的重要保障。按照“行政推动与市场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针对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⒈调整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优化乡镇科技人员结构。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偏低,是影响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的关键因素。从实际需要出发,调整充实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农技人员,是解决农技推广难的一项重要措施。经调查,当前市直农口部门和有关乡镇亟需个专业的名农业科技人员。建议人事部门对占用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的人员认真核查,严格限制非农专业人员占编,并结合乡镇机构改革进行适当的清理。对市乡镇亟需的农业科技人员,及时进行增编。需要补充的人员,可以在乡镇之间进行调剂,也可以根据双向选择的方式,从市直、乡镇自收自支单位的现有农学类大专以上学历或具备中级以上农业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中调剂使用。不能解决的,由人事部门组织面向社会,从农学类大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考。

⒉确保现有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发挥应有作用。从实践看,搞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在人多,而在于精干、高效,在于扎扎实实、真心实意地为农服务。针对部分乡镇街道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从事事务性工作多、搞技术创新与推广精力少的实际,为保证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建议对抽调农技人员的行为严格限制,不经过市直业务部门同意,各乡镇不得随意抽调,确保农技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科技推广上。同时,落实好他们的职称、工资、福利,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安心工作,打消转行走人的念头。要对每个农技人员每年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和目标作出明确规定,签定责任书,使农技人员有压力和动力。

农机科技推广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攸县

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的富裕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的规模水平,素质高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其现实问题,采取必要的解决对策。

一、攸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分布“头重脚轻”、队伍综合素质低

攸县农技机构进行改革后,原有各站归口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总体素质较低,且分布“头重脚轻”。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总量较少且集中分布在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主要负责业务指导、业务培训、业务考核等工作,较少直接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乡镇级农技中心非专业人员比重较大,农业科技人员大多为高中学历,主要凭借常年基层工作经验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专业技能水平低,且归口管理后,农、林、渔、牧各方面技术推广的职能不清,专业技术不够,综合素质又没有提高,人才队伍实际工作效率不高。

2、人员“在编不在岗”、工作“主业”成“副业”

随机抽查新市镇、大同桥镇和上云桥镇三个乡镇农业科技站在编人数合计20人,在岗人数14人,不在岗人数有6人,实际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只有4人。相当部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主业从了副业。在岗工作人员同时需要操管一切大小事务,完全不能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真正的技术进村入户,送技术上门的服务少之又少。调查走访若干个村,结果更令人讶然,各村基本都设有一个小门面作为农业推广点,结果大部分都成为了用来销售种子、化肥、农药等产品的私用门面,没有农业科技推广专人负责,更不用说农业科技推广,该现象远离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的初衷。

3、工作环境差、基础设施欠缺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必须过硬,才能在不同的乡村地区更好的服务农业。然而,在走访的三个乡镇里,基本情况是:各乡镇均有农业科技推广站一个,没有独占房,与政府共用办公室。乡镇推广站办公设备落后,陈旧,技术设备缺乏。大同桥镇、新市镇、上云桥镇农业科技推广站办公室均有固定电话一部,没有接收资料信息的传真机和复印机,没有用于培训的幻灯机和投影仪,大同桥镇甚至连固定培训教室都没有,给农民开展培训要到镇中学去或是礼堂,技术人员下乡的摩托车都是自己花钱买的。

二、攸县基层农业科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积极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提升

现在,乡镇农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多是农民出身,农业经验胜于所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因此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参加自学考试等继续教育,对参加学历提升的人员优先安排学习时间,并进行奖励和表彰,才干得到明显提升、品学兼优的予以重用并向组织部门推荐,在下一轮竞聘中给予优先考虑。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参加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开办的各类培训班,鼓励他们走出去学,引进来用,更好的服务于农民。

2、保障经费投入,合理分配经费

长期以来,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系统,各项经费保障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履行职能的重要障碍。一是要加大财政的投入,对技术推广的专项投入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要求,把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到位。二是要逐年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站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保障其工资按时发放,奖金福利落实到位等。三是要安排一定比例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配套设施,以利于扶植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站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

农机科技推广范文第5篇

1项目立项后存在的问题

(1)农机项目实施的前期资金无着落。农机科技项目申报主要通过市科技局。立项后正常的试验、示范费用,宣传、培训费用、差旅费用、租车费用、场地租赁费用、演示会费用及项目组参加人员培训费用等一般由乌苏市农机局拨少量资金。新机具的演示也只能在农机户享受国家30%的购置补贴后进行,给项目实施、技术改进、创新造成极大的困难。

(2)缺乏推广试验、示范检测仪器设备。乌苏市农机局农机推广站(包括基层乡镇农机推广站)参加和承担多项自治区、地区、县(市)农业机械科技推广项目。但常用的新技术试验、示范检测仪器如土壤养分速测仪、土壤水分测量仪、土壤水分温度测量仪、多参数土壤水分记录仪、土壤墒情与旱情管理系统、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土壤硬度计、土壤紧实度仪、便携式土壤水势测定仪、GPS面积测量仪、土壤容重测定仪(环刀法)、土壤振筛仪、土壤酸度水分计、土壤酸度水分汁、土壤盐度分析计、土壤肥力、pH值测试计等推广试验、示范检测仪器设备几乎为零。技术培训设备除市农机局有多媒体投影设备和拖拉机模型外,其他设备只能依据《自治区财政2011年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管理》《自治区农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争取自治区财政2011年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来实现。2005年乌苏市农机局示范、推广的《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具作业技术推广》项目,部分农机户要求退换与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1LFGT-435型翻转犁,因其重量与主机不配套,而其配套的重量要求无依据,检测设备空白。2007—2009年示范、推广的市农机局申报的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项目《棉花一膜八行/(六行)超宽膜高密度机械作业技术试验、示范》采用2.00、2.05 m的超宽膜,出苗快,苗期长势旺盛,可明显提高地温,解决乌苏市春播时气温反常、地温低造成烂种的问题。但因无检测仪器,无法测定地温提高的度数,给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科学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3)专业技术人员参观、学习机会较少,知识面不广,知识更新慢,视野狭窄,不能适应农机科研新成果快速发展的步伐,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

(4)项目评审连续性差。乌苏市科技项目2年评审1次,但2006—2007年市农机局申报的项目《水稻插秧、收获机械机械作业示范、推广》《加压微灌机械作业技术示范、推广》《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及配套农具作业技术推广》《玉米收获机械作业技术示范、推广》等,因种种原因,没有进行成果鉴定和科技进步奖评审,相关材料只能存入档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项目评奖后奖金发放迟缓。乌苏市农机局2008—2009年度申报的农机科技推广项目,于2010年8月通过乌苏市专家评审团(市科学技术管理局在项目评审时抽建)及项目领导小组成果鉴定和科技进步奖评审并在乌苏市科技网公式。2011年3月28日,依据《乌苏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和《乌苏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文件精神,下发了乌政发〔2011〕61号文件《关于奖励乌苏市2008—2009年度科技进步奖获奖单位和个人的通报》,该通报指出乌苏市农机局申报的科技推广项目《棉花一膜八行/(六行)超宽膜高密度机械作业技术试验、示范》荣获乌苏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奖金1万元;《棉花双膜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械作业技术推广》获乌苏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奖金5 000元;《番茄高产综合机械化试验、示范》荣获乌苏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奖金5 000元,并荣获塔城地区行署科技进步三等奖,得到专家评审团和地区行署、市委科技进步奖评审领导小组的认可和肯定。但因种种原因,到2012年1月6日市科技局召开2011年年终总结大会时,才发放2008—2009年项目奖金。《番茄高产综合机械化试验、示范》荣获塔城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奖金2 000元,而三等奖奖金不足以支付项目鉴定费、科技进步奖评审费、差旅费等。

2建议

(1)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时,人事部门与农机系统相关人员,依据《县(含县)级以下中、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量化赋分参照标准》进行初审打分,业绩成果主要以获奖项目为主,共占20分左右。规定自治区或地区级获奖项目,一等奖:第1、2、3、4位加分;二等奖:第1、2、3位加分;三等奖:第1、2位加分;但自治区农机科技项目数量较少,主要以县(市)级项目为主,项目主要参与人员的从第4位开始其业绩成果将不得分。乡镇农机管理站技术人员得分较低。可通过改革将县(市)级推广获奖项目纳入《县(含县)级以下中、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量化赋分参照标准》,使主要参加人员和实施乡(镇)农机站人员。

(2)按照《全国科技进步县(市)》标准,加大科技推广金费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并落实到位。已立项的科技项目前期费用包括项目正常的试验、示范费用,宣传、差旅费用,租车费用,场地租凭费用,演示会费用等。在项目经费中人员培训费是一项重要开支,而组织部门把领导或者部门领导外出学习、培训、考察作为重点,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反而较少,造成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知识面不广,知识更新慢,视野狭窄,不能适应农机科研新成果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一现象不但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项目的开展。建议组织部门把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考察作为重中之重,有计划地组织、多形式地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考察,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创造性和开拓精神,以适应农机科研新成果、实用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建设现代农业做出贡献[1-2]。

(3)积极引进项目实施的试验、示范仪器。有效开展农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宣传、培训、咨询、服务工作,实施科学管理,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3-4]。

(4)项目评审结束,应及时召开科技大会,表彰新技术、科研成果应用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大力推广科研新成果、新技术,按时发放奖金,提高办事效率。

3参考文献

[1] 王平.辽阳县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现代农业装备,2010(12):50-52.

[2] 冯舟.开展农机标准化工作促进退款区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J].现代化农业,2010(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