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科医师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确保安全医疗的根本保证。
1、护理部重申了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明确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和护理工作制度,如责任护士、巡回护士各尽其职,杜绝了病人自换吊瓶,自拔针的不良现象。
2、坚持了查对制度:
(1)要求医嘱班班查对,每周护士长参加总核对1—2次,并有记录;
(2)护理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
(3)坚持填写输液卡,一年来未发生大的护理差错。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009
氯丙嗪的问世开创了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新纪元。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精神科临床用药种类也越来越多,给精神科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现将我院近2年来出院的5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选择用药的情况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2006年8月~2008年9月收治精神分裂症患者520例,年龄14~18岁,平均32.92岁。男234例,女286例,男:女为1:2。住院天数3~427天,平均为40.45天。
结 果
临床痊愈出院215例(41.34%),好转301例(57.88%),未愈4例(0.77%)。520例患者中,住院选择用药及出院情况,结果见表1。
讨 论
自发现氯丙嗪有抗精神病[1]的作用后,人们试图根据氯丙嗪的药理作用寻找发明更好的抗精神病药,但迄今为止,尽管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在不断增加,其治疗精神病的效果都未能超过氯丙嗪。其中的奎硫平可能与例数偏少或因属于新药初应用于临床、其治疗经验有待总结外,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痊愈率无显著差别。
氯氮平被认为是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公认的疗效较好的药物,尤其是在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优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虽然有较为复杂的不良反应,但在临床监测下使用,相对安全可靠。由于其疗效肯定,对多次复发的或其他抗精神病药疗效不稳定的精神分裂症,选择该药的频率增多,从而增加了氯氮平在临床上的使用率,似乎取代了使用率原来一直排首位的氯丙嗪。
一些不良反应较大的传统抗精神病药的应用呈下降趋势,将有可能被淘汰。但奋乃静因不良反应较少,疗效稳定,而在精神科临床选择用药仍有一席之地。值得注意的是,彻底控制患者精神症状的有效剂量一定要达到[2],同时这个有效剂量应适当维持一段时期,这在提高临床治愈率和防止疾病复发有着积极意义,这一点应引起临床精神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已迅速在精神科临床推广应用。随着时代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逐步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治疗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低的新型抗精神病药可能会完全取代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神经衰弱;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 R749.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37-01
神经衰弱(neurosthenia)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和精神压力之下,导致大脑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特征是精神容易兴奋、脑力容易疲劳和躯体功能衰弱。常有烦恼、紧张、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肌肉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2008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神经衰弱患者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20例。男64例,女56例,年龄18~45岁,平均28岁;病程6个月~3.5年,平均1.5年;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分类》(CCMD-3)中有关神经衰弱的诊断标准[1],无严重心脏、肝、肾病史、排除脑部器质性疾病。临床表现:头痛105例、头昏111例、失眠114例、多梦66例、易惊69例、胸闷42例、心悸36例、乏力63例、消瘦33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舒乐安定2mg,每3次,失眠重者夜间加至4~6mg;各维素20mg,每日3次;脑复康0.8g,每曰3次;普通胰岛素4~20U,空腹时皮下注射,以出现低血糖反应为度,观察维持4小时,每天1次;抑郁者加多虑平25mg,每日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益脑胶囊(福州闽海制药厂生产)每次3粒,每曰3次口服,同时进行电针治疗,选穴心俞、脾俞、肾俞、神门、内关、三阴交、足三里,以上诸穴交替选用,随证加减。加用G6805-2电脉冲多功能治疗仪(上海医用电子厂生产),中或弱刺激.每天1次。两组均为30天1疗程。同时由心理医师反复向病人讲解神经衰弱的病因、性质及预后,通过治愈病例的现身说法使病人解除顾虑,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教会病人做渐进性放松训练,每天做1~2次。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采用神经症筛选表评分值作为疗效观察指标[2]。由2名工作5年以上的精神科医师评定,分别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时各测评1次,求出各次得分总平均值。症状全部消失为痊愈;症状大部分缓解为显效;症状部分减轻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42例(70%),显效10例(16.7%),有效5例(8.3%),无效3例(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5例(8.3%),显效10例(16.7%),有效28例(46.7%),无效17例(28.3%),总有效率71.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1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症筛选表评分结果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神经衰弱最早由美国精神科医生Beard于1869年首先提出。其病因大多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临床上可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症状,其中最突出的症状是头痛、头胀、头昏、头晕等头部症状和失眠、多梦、易惊醒等睡眠障碍症状。传统的西医治疗主要以镇静、催眠为主。由于治标不治本,往往使病情反复或迁延不愈。本研究中,在以往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胰岛素,通过适当地降低血糖后,可使大脑皮质出现保护性抑制,这种保护性抑制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免于进一步遭受损害的作用,从而减轻大脑皮层的过度紧张,逐渐恢复大脑皮层的功能。此外,采用结合心理治疗可以解除各种紧张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促进患者的认识转变,帮助患者调整对生活的期望,提高患者心身适应能力,减轻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压力[3],也是综合治疗的重要一环。
神经衰弱属中医虚劳、不寐、头痛、健忘等证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病机为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五志过极,导致气血耗损、阴阳失调,使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紊乱。治宜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益脑胶囊由人参、灵芝、获苓、龟板胶、石菖蒲、麦冬、龙骨、远志、五味子等组成。其中人参、灵芝、党参补中益气,滋阴生津,健脾益肺;石菖蒲、远志、麦冬、龟板腔、五味子等补肾宁心.安神益智;茯苓、龙骨利水健脾,镇静固涩。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阴、滋肾健脾、宁心安神益智之功效。结合针刺心俞、神门、内关以泻心火,养心血,安心神;肾俞、三阴交滋肾水,上下交通则神安;脾俞、足三里能健胃助脾升阳。针药并施以达调整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之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衰弱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分类,第3版(CCMD-3)[S].山东.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113.
[2] 沈渔郭,陶国泰,李从培,等.精神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46-247.
――吉恩(美国男性健康联合机构委员会专家)
生活中,上了点年纪的男人,其身体就像一台运转已久的机器,需要一次大修。日前,台湾《康健》杂志总结出男人身边“埋伏”的7大“敌人”,并提醒大家,如果不尽早主动出击,等你上了岁数,这些毛病可能让你吃尽苦头――即使你身体硬朗,平时很少感冒;即使你思维敏捷,记起电话号码来一点也不含糊;即使你精力充沛,伴着香烟、浓茶就能熬上半宿……就算你把自己想象成山一样的汉子,你也可能成为体检中的“问题人物”。
那么,危境中的男性应该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呢?专家建议有以下7招――
1.拦截心血管疾病:20岁就该关心自己的胆固醇。
据统计,由于女性拥有雌激素的保护,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时间约比女性早10年,他们患冠心病的几率是女人的3倍之多。
在临床上,65岁以下的冠心病患者以男性居多,如果治疗不及时,极易发生心梗,导致猝死。因此男人应努力降低自己的心血管病风险,如:20岁以后开始关心自己的胆固醇,如果正常,每5年追踪1次;如果异常,先从戒烟做起,然后每天增加至少30分钟的活动量,并多吃杏仁、菠菜、海带等食物。
2.照顾肝脏:少喝酒,多吃十字花科食物。
肝脏就像一个“化工厂”,它有一根重要的血管通往肠道,将肠道中不易吸收的代谢物质带回“解毒”。如果饮食过于油腻,时间久了,会导致过多脂肪沉积在上面。所以,一定要小心肝脏“超重”。要知道,当脂肪堆积超过肝脏重量的5%,就意味着你已经患上脂肪肝了。
首先一定要把握喝酒的量,酒精伤肝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多吃十字花科食物,如高丽菜、绿花椰菜、小白菜等,里面的硫化物具有解毒功能,可以保护肝脏;每天运动10分钟(编者注:还是以半小时为佳),让肝脏做做减肥操,能让轻度的脂肪肝自愈。
3.绕开肺癌:戒烟将危险降低90%。
由于吸烟和空气污染,目前,肺癌已成为中国男性癌症的第一死因。
要想远离肺癌,首先要戒烟。戒烟前3天多喝酸性果汁,两餐之间喝6~8杯水,吃B族维生素,都有助于清除体内尼古丁;少吃油炸食物;感觉烟瘾难忍时,每天洗2~3次热水浴,每次15~20分钟,可彻底放松身心。此外,要多吃苹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表明,经常吃苹果的人咳嗽、生痰的几率比不经常吃的人低33%,这是因为苹果皮中的果胶和抗氧化物能减轻肺部的炎症反应。
4.拒绝痛风:避免暴饮暴食,控制尿酸。
痛风其实是吃出来的病。如果高尿酸没有控制好,5年后就有可能痛风发作,一辈子与关节疼痛为伍。所以,应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海鲜、动物肝脏等;多喝白开水,每天最少要喝2000毫升,帮助排出体内过量的尿酸;避免过度肥胖;少喝酒,尤其是啤酒,咖啡及茶也应适量;更要避免暴饮暴食,尿酸值忽高忽低,会加速尿酸钠盐的沉积,使痛风发作。
5.保卫前列腺:多吃红色蔬果。
前列腺是男人的“多事之地”,但人们显然对它知之甚少。英国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只有1/3的英国男性了解前列腺的功能,而且他们也都不知该如何预防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尤其是前列腺癌,一半以上的病人发现时已是晚期。
国内外研究建议,不妨多吃红色蔬菜以及葱属蔬菜,它们对男性好处多多,甚至称得上是“男人菜”。尤其是红色蔬果,如西红柿、葡萄柚等,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可降低前列腺癌风险。大葱防止前列腺癌的效果也很突出。男性每周至少应吃3瓣大蒜或吃3次洋葱、大葱、韭菜,得前列腺癌的危险能低一半。
6.摆脱糖尿病:腰臀比是第一警讯。
超负荷的工作使得现代的男人慢慢变懒,不愿“动弹”:能坐车就不走路,有电梯就不爬楼,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在外边吃就不自己做,身体活动逐渐减少。可你有没有想到,在“偷闲”的同时,你的健康也被悄悄偷走了。
如果不提高警觉,血糖过高会以蚕食方式伤害心脏、眼睛、神经和肾脏,从而拖垮男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杨金奎教授表示,对中国人来说,“腰臀比”是第一大警讯,其次是腰围及高血压病程,也就是说,腹型肥胖的人最容易得糖尿病。准备好一把皮尺、一个体重秤,就能判断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
7.回避焦虑:七成男人是“隐藏性抑郁症”。
研究发现,女性虽然常企图自杀,但男性通常下定决心完成它,男性自杀死亡率是女性的2.2倍。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约有七成男人患“隐藏性抑郁症”,未被诊断出来。
【关键词】 老年期躁狂症;临床特征; 社会心理因素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manic phase
ZHANG Huai-li.The 3r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yang,Jiangsu Province 224300,China
【Abstract】 Retrospective analyse and conclude instances of 29 leading cases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manic phas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The result indicates occasions of the incidence of senile mania,clinical symptoms, prognosis of disease and treatment are all different from common mania,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carries weight on the occuring , developing and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 Elderlymania;Clinical features;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老年期情感障碍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其中以老年期抑郁症为多见[1],而老年期躁狂症在临床上较其他精神疾病少见,占老年期精神病的5%~10%。本文通过总结分析29例老年期躁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探讨其临床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通过对1996-2006年住院治疗的≥60岁首次发病的躁狂症,按照CCMD-Ⅲ[2]诊断标准重新核查,对其中符合躁狂症诊断标准的29例患者结合门诊和电话回访。其中男24例,女5例;男∶女=4.8∶1;年龄60~78岁,平均(64.1±4.9)岁;已婚25例,未婚4例;急性发病20例,亚急性发病6例, 慢性起病3例;病程12 d~6.5个月,平均(48±54)d。发病季节:春季8例,夏季10例,秋季8例,冬季10例。4例入院首诊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后修正为躁狂症。住院次数:21例患者是首次住院,5例患者住院2次,3例患者住院3次。平均住院(68.1±47.6) d。
2 结果
2.1 病前性格 外向12例( 41.3%),内向8例(27.5 %),无记载4例(13.4%)。
2.2 家族史 5例报告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其中能确定为情感障碍的有3倒。
2.3 合并症 29例中合并躯体性疾病的有17例(58.6 %)。其中合并脑血栓、脑动脉硬化3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2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4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2例。
2.4 发病诱因 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因素者24例(82.7%),均为负性生活事件。其中人际关系紧张7例,亲友去世5例,退休做生意被骗和亏损3例,患躯体疾病4例,亲人受伤害2例,提前退出领导职位1例。
2.5 主要临床症状出现频率见表1。由下表可发现躁狂症典型的“三高”症状(情绪高涨、言语动作增多和思维奔逸相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在老年性躁狂症患者中并不多见,仅占12例(41.3%)。而以类似癔症发作或不协调性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发作17例(58.6%)。
2.6 治疗及预后 29例患者分别采用中、低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和情感稳定剂治疗,其中氟哌啶醇6例次(20.6%),利培酮5例次(17.2%),氯丙嗪8例次(27.5%),阿普唑仑15例次(51.7%),丙戊酸钠12例次(41.3%),碳酸锂10例次(34.4%),氯氮平各2例次(6.8%)。治疗过程中出现心电图明改变19例(65.5%)。
临床治愈18例(62.0%),好转8例(27.5 %),自动出院2例(6.8%)。出院后一直保持正常19例(65.5%),复发住院7例(24.1%),复发前5例再次遭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2例出院后因病死亡,2例联系不上。
3 讨论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老年期精神障碍越来越为精神科医师所关注。老年性情感障碍以老年性抑郁症较为多见,而老年期躁狂症相对较少[3]。国外报道老年期躁狂症仅占老年期情感性精神障碍的0.60% [4],国内于欣报道老年期躁狂症占老年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的11.1%[1],本组29例占住院的老年性情感性精神障碍的4.98%,与国内、外报道均有较大出入,可能系由于收集的病例较少或是将分裂样症状的躁狂症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而减少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率。
躁狂抑郁症首发年龄、临床表现和疾病转归均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5]。虽然老年期躁狂症以情绪高涨、活动增多、言语增多等症状出现的频率较高,与一般躁狂症相似。但是从症状组合来看,以情感高涨、言语动作增多和思维奔逸相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典型躁狂症所占比例并不高,只占41.3%,而以严重程度不一的言语行为紊乱与心境或环境不相协调症状占了较大比重,高达58.2%,且因症状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加之具有易激惹、态度傲慢、行为紊乱、兴奋躁动等不典型表现,而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本组4例在入院时因症状不典型而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提示在诊治老年期精神障碍时应注意避免精神分裂症诊断扩大化的倾向,需要对症状进行动态观察,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
本组病例在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诱发因素者达24例(82.7%),与国内报道心理社会及躯体因素与老年期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相符[1],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起重要作用。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面临着退休、丧偶、独居、患病、生活方式的转变等负性生活事件的机会远较中青年人为多,且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发生情感性精神疾病的机会成上升趋势。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29例患者的发病季节无明显差异。病前性格外向者12例(41.3%)。内向12例(27.5%),与国外报道躁郁症病前个性多外向相符。老年躁狂症患者多合并重要的躯体性疾病(本组达58.6%),如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气肿等,一方面提示躯体疾病对抑郁的发作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警示老年期躁狂症的治疗与一般躁狂症不同,老年人体质较差,器官功能减通,多合并其他躯体疾病,因此在选取治疗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上应持谨慎态度,宜首选低毒、安全、易排泄的药物,并注意控制药物的剂量。在治疗中应关注躯体疾病的变化及心电图的异常改变。
本病虽然可复发但预后良好。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期躁狂治疗见效较快,多数患者在2周内临床症状即消失,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良好。虽有部分患者出院后病情有波动或复发,但多因再次蒙受精神打击而起,且疾病发作间歇期正常,并没有出现智能或人格的退化,与一般躁狂症相似,所不同的是呈现双相发作者较少。
综上分析,老年期躁狂症的起病形式、单项症状出现频率以及病程、预后与一般躁狂症相关并无较大区别。所不同的是老年期躁狂症患者病前精神心理诱发因素明显,非典型症状组合较为多见,而精神心理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症状的内容以及稳定性,因而使临床症状复杂化。在实际工作中对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动态观察症状的演进和发展,避免单以某一“分裂样”症状而给出“精神分裂症”的结论,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与护理方案。鉴于老年情感障碍的特点,也是为了便于老年精神病学家能更清晰更深入地研究老年情感障碍,方便文献检索和教学研究,促进诊疗和研究工作的规范和统一,盼望从年龄划分、诊断标准等方面,制订统一的或相对独立的老年性情感障碍诊断分类。
参考文献
[1] 于欣,许滨,田运华,等.老年期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276.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3-85.
[3] RC Young,GL Klerman,李秋香.老年期躁狂.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3, 2(20):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