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变更作业流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船舶制造;项目管理;能力管理模型;能力平衡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对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提升,船舶重工在企业管理提升方面遭遇到了信息孤岛,各类资源无法共享和优化。造船产业是多工种混合型立体作业,受气候、配套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计划需求变更频繁,能否充分掌握各类资源的信息此时显得十分重要。若各类资源无法共享,那么企业的采购、生产、质量、成本等项目管理就难以做出较为科学的优化决策,以致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不到生产要素精确配置的目的。在生产计划编制阶段,能力管理所需的基础数据不能只能依靠经验估计,要提高信息集成度,实现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的数字化造船。
一、造船企业制造能力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船厂生产资源能力的分配调拨由生产计划部门员工凭经验手工分配排定。这种能力管理及平衡的方式存在的弊端在于:多项目资源的能力需求统计不合理;能力需求计划变更不可追踪;可用能力查询不够准确;关键资源能力分配计划不符合能力平衡,容易造成窝工、缺工,不利于工时和能力平衡等等。
对关键资源如各工种劳动力、吊车、船台、陆地平台、关键设备等的管理过程中,以产品为中心的区域管理分不同区域和系统的产品管理。各种资源的性能指标,装配序列一经确定后很少改变。对于结构复杂的产品,零件数量增加时,装配序列数随之剧增,人工生产制造过程与装配方法形成瓶颈,而增加工人数目、自动装配及其和机器人的数目,使费用提高。关键资源的控制管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缺点:
(一)生产管理的信息快速传递和快速反馈能力也差。当新品种增多的情况下,企业对生产节点的控制能力也不强。如果不靠加强生产调度,不靠加班加点,难保生产计划的完成。
(二)形式上为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但管理方法上仍全凭经验,靠生产调度进行管理,缺乏以明确的物量和作业量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动态的管理,缺乏优化企业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场地、设备等生产要素,使其充分利用,达到最佳配置。
(三)能力平衡决定着计划管理,平衡多资源约束的能力,按期安排各项目任务,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
二、造船企业资源计划调配与配置管理
资源计划合理调度能力调配水平低、不灵活、不完整等原因,使关键资源如劳动力资源、船台、陆地平台、吊车、关键设备、加工车间等形成冲突,多项目计划间的资源平衡满足能力需求计划,通过对整个制作过程的资源的能力管理和平衡来制定整个计划。以往,对造船工程计划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段计划的安排上,很少从宏观角度,特别是从多项目组织角度讨论造船工程计划管理。
考虑多船关键资源冲突的统计管理与平衡是在单船建造资源确定的基础上,计划人员通过信息化平台综合各船的关键资源的使用情况,系统使用按全厂生产过程顺序,检测冲突的方法确定冲突的关键资源,并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算法进行平衡。传统的造船模式下,经常出现多项目组之间争夺资源,资源的能力统计安排需要手动比较调整,延误施工时间,影响正常生产。追根溯源,是计划编制时候没有统计出多个项目的能力总数,对多任务争用关键资源能力的分配平衡。
三、总装造船模式生产作业流程改造
(一)中间产品成品化、商品化制造的原则
传统船舶建造过程中,各个制造级或者工艺阶段所形成的零件、部件以及制成品等中间产品不具有在一个加工或制造单元内就完成图纸所要求的技术、质量和工艺的最终形态的条件,这些未能实现成品化的零件、部件、制成品在不断流向下一个工序的过程中,加工和制造的条件逐渐恶化,难度不断加大,资源的消耗也逐步增大,造成加工制造成本增加,制造周期长,从而制约了船舶制造的进度和效率。船体结构、艇装、涂装三个主要类型的作业,随着壳、胭、涂作业在制造级的不断深入和工艺阶段的推进过程中,中间产品会由于过多的重复性的作业,反复受到破坏,造成修复的工作量十分庞大,更加剧了船舶建造的成本增加和制造周期延长。作为生产作业流程改造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求船舶零件、部件这些中间产品要保证能够实现一次性的完成要求的技术、质量和工艺的最终形态,以减少后续工艺阶段或者制造级的工作量,实现中间产品成品化或者商品化制作。
(二)作业对象区域化、作业类型专业化、作业组织封闭化的原则
传统造船是依照工艺对象专业化的方式组织生产,按不同的专业或工种进行不同制造级或工艺阶段的产品制造,每一工序按专业工种或工艺对象专业的要求组成相应的生产组织,产品只能按某个工种能够实现的工艺技术目标来完成作业,中间产品由于作业工种单一无法完成完整的技术、质量和工艺要求。要实现中间产品制造成品化,必须要在同一作业区域内,在一个统一的封闭作业组织内,实现针对产品对象专业化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组织结构模式和作业模式是实现中间产品成品化和商品化必要的组织条件。
(三)设计流程、生产作业流程、生产管理流程的系统性与集成性原则
以中间产品成品化、商品化制造为目标的生产流程优化需要设计流程和生产管理流程的协调与配合,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生产制造体系。在进行总装造船生产作业流程改造的过程中,必须与设计流程的改造、管理流程的改造实施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综合集成,才能得到合理有效地优化与改造方案。
总而言之,制造资源能力管理现状和特点,抽取出适合船舶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中资源管理和基于项目管理的能力管理模型,在满足任务资源需求的基础上,使资源的分配尽量均衡,从而制定出可以下达执行的能力使用计划,进而实现船舶制造能力管理及能力平衡系统并应用。
参考文献:
[1]关清玉、陈宁.船舶生产设计日程管理系统研究.2005,10:34-35
关键词:价值链,项目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体系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l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tatus quo with analysis, find ou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project cost control process prevalent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value chain theory of cost control method to reduce the enterprise project cost idea, to be abl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similar enterprises.
Keywords: value chain,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cost 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环境、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施工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在不断加剧,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和差异化程度不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绝大多数施工企业不得不采取加强自身管理、优化企业价值链,以开源节流,加强成本控制的成本领先经营战略,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意义。
1、当前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企业在成本预算方面表现薄弱
长期以来,企业领导重工程轻管理、重产值轻效益的做法导致企业在成本管理上的软弱,企业对项目预算比较粗放,在目标成本的确定上依赖于经验而不是按照不同工程、作业进行细分,预算的粗放导致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缺乏标准。
1.2项目成本预测滞后
施工企业在报价过程中对完成该项目所需成本缺乏总体把握,项目根据预算编制完成报价以后到底能作多大幅度的让利,只能考虑一种平均的、大概的项目成本,而工程中标后,以包代管,缺乏对目标成本进一步的细分,无法提供成本控制标准,成本分析、成本考核失去依据。
1.3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仍然采用传统核算方法进行粗放的计算,导致成本信息失真,不利于企业对成本进行控制,成本控制手段单一,缺乏对企业的成本战略定位和价值链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企业仍然将降低成本的着力点放在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上,没有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进行作业成本分析,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生产周期和每一环节的控制方法缺乏充分的了解,无法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成本最优。
1.4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流于形式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对项目部成本分析简化、成本考核表面化,没有形成有效的奖罚措施,没有充分的调动企业员工进行成本控制的积极性。
2、价值链工程领域
价值链在工程领域的定义是指施工企业内部各个业务单元之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为生产最终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涵盖了产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所有的阶段的活动。
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价值链成本控制的空间范畴不仅仅限于施工项目本身,还包括企业所在的整个价值链,包括与项目密切相关的业主、供应商、分包商等,价值链成本控制强调与供应商、业主、分包商的交流合作,倡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企业价值链的优化,实现项目供应链成本最小。
3、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成本构成主要发生企业本部和项目经理部两个层次。从成本发生的时段来划分,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包括承揽项目阶段的成本预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以及收尾阶段的资金回收三个阶段。
3.1项目承揽阶段的成本控制
要解决项目承揽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公司按区域划分经营开发区,由所在区域的项目部和分管区域的办事处负责片区的经营开发工作,公司成立专家组根据业主发的招标文件和该地区该行业的市场情况,分析编制合理的投标资料,以保证项目在承揽阶段就有利润,同时采用分区域经营可以经营资源的区域相对稳定以降低经营成本。
3.2项目实施阶段成本控制
3.2.1进行过程设计,实施流程再造
进行过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分析,优化施工作业流程,实现施工作业流程标准化,减少项目风险。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控制团队可以先选择比较重要的、重复率高的、新设置的、容易出错的、比较危险的、成本比例大的一些过程进行设计,然后逐渐推进实现所有施工流程标准化。实施过程设计的主要步骤:
1)根据作业分析结果,对施工作业进行相应的消除、简化、合并、重排和增设等操作,优化过程结构,尽量消除或减少非增值活动。
2)进行现场模拟,对设计出来的施工流程进行成本估算,判断是否满足成本、进度、安全、质量等标准,满足则设定为标准流程;不满足则对其进行再设计。
3)绘制详细的未来价值流图予以推广。未来价值流图包括精益化的施工流程、操作标准、作业时间、质量要求、目标成本、资源耗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未来价值流图的设定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明白易懂,并能够不断更新完善。
3.2.2实施过程差异控制,进行持续改进
主要是对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以及对标准成本差异控制的改进,其具体做法为:
1)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赋予施工人员充分的自和自动权。现场施工人员按照过程标准组织施工,并进行自检,一旦发现与过程标准不符,有权直接予以纠正;必要时可以停止施工,绝对不让有问题的分部分项工程流入下道工序。
2)及时根据成本差异修正整个成本管理系统,使成本控制系统富有弹性,并采用调节措施达到既定的成本目标,避免识别差异、等待指令、返工、纠错等成本。
3)根据反馈的过程差异,结合进度、质量等其他管理情况,进行综合的差异分析,确定差异发生原因和责任归属,并将差异原因反馈给过程设计,以便在下一次的过程设计中考虑这些原因,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3项目交工后的成本控制
加强竣工交验阶段的管理。国内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对项目的变更索赔、合同谈判和工程款项的清算都比工程项目施工滞后,一般都是业主方拖欠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拖欠材料供应商,项目竣工交验后还存在很多的债务。因此,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应注意变更索赔、工程款项的清理等。
4、展望
运用价值链理论找出施工企业的价值环节,优化企业价值链将是一种改变施工企业过去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根据市场的发展形势,施工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实行精细化管理将是大势所趋,是施工企业求得长远生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字测绘技术;地籍测量;界址;图形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igital mapping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ogress, 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is gradually applied in the cadastral survey, this is the digital cadastral survey. Its essence is a kind of full analytical, machine help mapping method, is a melting cadastral survey field, in the industry in an integrated operation system, its biggest advantage is complete cadastral survey at the same time can be set up cadastral graphics database, so as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cadastral management laid a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at first the digital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re reviewed,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meaning, then lists the advantages of 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and then the digital cadastral survey of the main content and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instructions, the cadastral survey work flow to do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direction illustrated.
Keywords: 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Cadastral survey; Property; graphics
中图分类号:P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地籍数字化测绘概述
地籍,主要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用途(如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文件、表册和图件等形式表示出来。地籍测绘则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一系列测绘活动,地籍测绘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测量技术与土地法学的综合应用,即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权利的测绘,是一种法定的行为,区别于普通测绘,其包括:地籍控制、地籍要素测绘、地籍调查、动态监测与更新等,而要素测绘往往包括界址点等细部测量和地物点的碎部测量,并绘制地籍图和土地的面积量算。城镇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无非就是通过数字化测绘从事一系列关于城镇地籍测绘活动的技术。
二、数字化测绘的优越性
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直观生动
它改变和弥补了传统测绘方法中线条、符号、数字和文字等信息揉杂在一起,必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能读懂的缺陷。通过计算机摸拟,可以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分层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一目了然。
(二)图形获取更加方便
通过对数字化测绘各种技术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此外,还可以随意对图形进行缩放、拼接以满足不同用户更为广泛的需求。
(三)精度高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测绘生产作业的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度被大大提升,数字化测绘的应用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如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和城市道路网的设计等就可以利用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成果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规划与设计,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许多方案的设计与比选,对各种要素的统计、汇总、叠加、分析也方便、准确。
(四)更加经济实惠
数字化测绘还能通过计算机的储存与管理来实现即时打印服务,其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非常方便与快捷,而且经济实惠。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原理
(一)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目的是建立各城镇的数据库及地籍管理系统,舍掉浩繁的宗地图件、表册,实现地籍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地籍图根控制测量和地籍勘丈(宗地权属界址点及其它地物要素平面位置的测定);地籍调查表的输入、输出;土地证、归户卡和土地申请书的生成和输出;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图幅结合表、控制点网图的生成与输出;面积量算、汇总与统计等。
(二)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工作原理
外业数据采集利用全站仪记录的方法或利用全站仪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直接记录的方法;数据传输用标准的数据传输线连接全站仪和计算机,利用windows下的超级终端完成数据的传输;数据的处理采用C语言编制的数据转换程序进行处理;图形的编辑利用RDMS、EPSW等一些软件根据草图编绘图形,再转换至Auto CAD进行细部的编辑和处理,或使用MAPSUV、Walk field等一些较成熟的软件直接编辑和处理;出图采用数字化地籍图和绘图仪绘图两种形式,以适应不同需要。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量地籍的作业流程
(一)作业流程图
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数字测量的关键所在,结合测区已有的资料,以有关规程、规范为依据,设计作业流程,数字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见下图: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量地籍的作业流程图
(二)收集相关资料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地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
(三)测设首级控制点与图根控制点
大部分测区主要街道一般都较宽阔,次要街道较窄,所以首级控制采用GPS静态方法施测,点位一般选在高层建筑物上或城市主干道上,并避开15°以上天空的障碍物及电磁波干扰源,在建筑物密集地区还要用二级导线进行加密,所有点位均要稳固可靠,且GPS点至少与周围一点通视。内业计算均采用严密平差程序进行平差。图根控制采用GPSRTK技术与全站仪导线测量相结合的方法施测,在较开阔的地区可用RTK技术布设图根控制网,在一般的街道、巷道及建筑密集区适宜用全站仪布设图根网。
(四)外业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房角、阳台角、围墙角及能够封闭为1个权属单位的拐点,均以测界址点的方法施测,其余地物用测量地形点的方法施测。测绘小组基本上由两人组成,一人观测并在全站仪上作记录和编码,一人跑尺并内业绘图。目前测绘软件也较多,有清华山维公司与清华大学土木系联合开发的测霸EPSM ( Electronic Plane - ta2ble Surveying andMapp ing system) 系列,武汉瑞得测绘自动化公司的RDMS系列,广州南方测绘仪器公司与广州开思公司的CASS系列与SCS系列等。
(五)外业调绘
当完成初编地籍图工作后,再把这些图拿到实地对照,量取实地没有测到的各种数据,再在计算机上进行交互编缉,绘成最终的地籍图。
(六)内业数据处理
每天外业结束后,及时把电子手簿中的数据传送到微机中,利用大比例尺绘图软件进行编辑。绘图员根据外业绘制的草图,对各类型的点在不同的图层中进行绘制编辑。在编辑过程中,绘图员应对草图中的标注和微机中的标注进行校核以保证准确无误。连图过程中需对地物编码准确应用。由于显示器屏幕的限制,地物密集等情况,使得错连、漏连、漏测现象在所难免,连图过程中应随时进行检查,并在后期到实地进行查图和补测。实地校核地籍图绘成后,组成两人一组的作业组,带着作业原图和调查成果,走家串户,一宗地一宗地的进行核实,做到实地、调查表、地籍图三对照。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进行地籍测量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界址线的设定问题
在地籍测绘中,界址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想要提高地籍测绘的效率,就应该设定合理的界址线。对于初始的地籍测绘来说,在以前许多的宗地界址线都设置在围墙以内,这样就给测绘界址点带来了相应的麻烦,所以要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应该对界址点进行准确的设置。
(二)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绘制
在绘制出地籍图以后只是得到了一个基本的“毛地籍图”,因此,这就需要再增加相应的内容来进行完善,包括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等。在进行实际作业的时候,应该在“毛地籍图”上进行统一的绘制,从而单独形成一个图形文件。再制作成为街坊线图块,并把这些图块插入相应的街坊地籍图中去。
(三)街坊划分
在进行作业的时候,应该以街坊作为单位来进行地籍调查,来绘制相应的地籍图,并且来管理地籍绘制的成果和地籍调查表。在针对一个街坊的地籍图绘制和地籍权属调查的时候,应该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来完成,在设置分界线的时候,不应该设置在围墙以内,而应 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数字化测绘技术也应该不断发展和更该设置在空闲的地方。
(四)控制外业测量精度的方法
在进行野外作业的时候,要求作业人员能够总结相应的经验,从而有效的提高测量的精度,在摔制外业测量精度的时候,首先应该严格控制的就是转站,在一般的情况下,连续的转站不应该超过3次以上。另外,在碎部测量的时候,测量的立镜一定要到位,对于一些困难的地区,应该先测量,再利用制高点来向内部多打散点,再用边长交会和丈量等一些方法进行有效的测量。作业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应全面统计好相邻界址点之间和相邻界址点地物点之间的精度检查表,以及了解界址点精度检查表,这样的二种表格可以供工程的负责人进行检查,并且做好精度的统计。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方向
数字化测绘技术能使地籍信息完整地覆盖每一个区域,在所形成的数字图形上详细记载每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基本情况,包括权属、数量、质量、权利、用途、性质等基本信息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它不但为实现土地的经济价值、保护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服务,还为政府部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土地管理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宏观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综合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方向:
(一)应用于地籍图的修补和变更
由于界址点和地物点(如房角点)均是用全站仪直接采集其坐标值,所以其精度相同,在日常地籍的修测、补测中,即使没有控制点,也可以利用界址点、地物点的坐标值后方交会测站点,从而保证了地籍图修测、补测的精度,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补测控制点的麻烦。
(二)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由于应用现代测量技术,其既包含图形信息,又包含属性信息,精确表达了某一地块(或宗地)和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面积、质量和权属界限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应用于土地经济活动
利用地籍图提供的土地及附着物的质量评价数据和图形信息,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使地块及其建筑物的评估更加合理,为有偿出让和转让、征收税费等以土地及附着物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洞察房地产市场状况,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结语
综上,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进行地形地籍的测量,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人力及物力资源消耗少、成图美观、精度高、数据量丰富、易于修改等优点,且存储形式为计算机存储的矢量图,便于利用、管理和共享,能够为整个城市范围内提供统一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基于以上优点,其应用前景必然广阔。
参考文献
[1]刘茂华.数字化地籍测量开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J].江西测绘,2009.1.
[2]唐东跃,张品超.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南昌市城区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7.6.
[3]韩晓娜.数字化地籍测量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测绘通报,2006.6.
[4]姜法明.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资源与产业,2007.3.
企业内部的沟通不良,除了上司及部属之间的沟通问题,大部分还是在于跨部门的沟通与互动。要使企业内跨部门沟通良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赖各部门同仁共识的建立。举一个例子来看: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营业单位面对的是多种少量、交期短的竞争态势;而生产单位为了生产绩效,则往往坚持大量生产,以及早安排生产的作业方式。因此,营业与制造的争执镜头不断在企业内上演。
为避免这些情况发生,下面提出几点增进跨部门沟通的方式。
一、工作职能明确化,作业流程合理化
由于企业环境急速改变,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及流程运作一段时间后都会变化,哪些作业由哪个部门负责,某项流程发生问题时该归责哪个单位,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即建立明确的组织、职责、工作说明书、作业流程。这种做法,目的在避免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卸责,权责分明是管理的基础工作。
二、管理资讯系统的发挥
一个架构完整的管理资讯系统,事实上即为跨部门的系统,自然具备解决跨部门问题的能力。以下以采购库存管理系统为例,说明资讯系统如何扮演跨部门“问题终结者”的角色。
状况一:用料单位急需用料,问仓管人员是否料已进库,仓管人员查看后发现料尚未入库,电询采购部门,请其催促供应商尽快进货。采购部门查阅请购单档案,发现没有收到请购单,连采购的动作都没发生,当然谈不上进料了。事件发展的结果是生产部门停工待料,采购人员和仓管人员则为了一张请购单的失踪,彼此互责。
状况二:现场请购单位根据产销计划中下个月预计的成品生产量,计算出应采购的材料项目及数量,依此提出请购。一直到现场需要用料,至仓库领用,才发现所需应为材料A,请购单位买的却是材料B。花了很多时间,才发现问题在于研发部门最近修改产品,将产品料件表(即某产品包括哪些材料项目及数量的明细资料)中的材料B改为材料A,但忘了将新的料件表告之生产部门。最后已购买的材料B只好当作呆滞料,再紧急请购材料A,以供现场使用。另外,现场单位与研发人员则为了料件表的“失误”,闹得不欢而散。
事实上,上面两个案例中的问题,一个规划良好的采购库存系统及材料需求计划系统即可轻易地解决。
状况一中,资料系统提供功能让仓管单位输入请购单(当然相关主管的签核仍是必要的),采购部门则可自电脑中查出已输入的请购单,并自动转换为订购资料,自然能避免单据失踪的现象。
状况二中,产品料件资料变更,研发部门立刻在电脑中更改资料档,计算出所需用料,根本不需要书面传达。
资料系统的有效发挥,有赖电脑人员和电脑使用者之间良好的沟通,可多利用屏幕查询取代报表列印,并以系统资料的共用及整合取代部门间的口头或书面沟通。
三、增进部门间的互相了解
部门之间如能对彼此的作业方式、工作瓶颈及困难点有基本的认识,自然有助于相互沟通。例如采购人员如果了解财务资料的处理是采用月结方式,而且涉及报税问题,单据具有时效性,就会即时将发票、验收单、订购单等请款资料于适当时机完整交付财务部门,方便会计帐务处理。
增进部门间相互了解,可透过企业内多重管道,如内部刊物、看板公布、内部会议、电子信箱……等等。如能从下列二项着手,相信对企业内沟通更有助益。
第一,人员轮调。藉由人员在部门间的轮调,由工作中了解其他部门的作业,久而久之,思考问题自然能考虑其他部门的状况。另外,要培训主管人员全方位的思考眼光,人员轮调也是一种好方法。一般而言,外资公司多半建立不错的轮调制度,轮调成为常态;而本土企业对轮调的精神一知半解,轮调时机多半发生于因某人离职,职位空缺无人接替,才不得已自其他部门调派,此种被动的方式,使轮调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部门职能训练。人员轮调无法虑及企业全体员工,故辅以部门职能训练,能协助员工了解整体的企业运作方式。部门职能训练应与企业教育训练体系相结合,由部门主管或资深人员编制以本部门职能为主的训练教材(最好配合实际例证),并排定时程,对其他部门相关人员实施训练。
四、建立“内部顾客”的观念
部门与部门之间,有如顾客和供应商的关系,企业员工对“下一个工程即是我的顾客”要有正确的认识,绝不因自己的疏忽,带给其他部门困扰。部门之间的问题少,自然沟通障碍也会降低。
除了上述四种改善部跨部门沟通的技法,另外如重视非正式组织的沟通、注重“听”的技巧、多体会了解对方的想法、尊重他人的专业领域、改善会议沟通方式等,也都是减少跨部门沟通障碍的良方。
关键词: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工程管理;运行安全
近年来,我国科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电力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电力系统中,电力配网工程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有必要确保配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随着电力配网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国电力配网技术明显提升,对配网工程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下,需要有效管理配网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取得的经济效益,才能促进电力配网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1加强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及管理的意义
1.1提高管理质量
电力配网工程建设需要结合工程量进行项目设计和施工,项目起步时,需要管理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工程量管理的目的是有效控制项目工程量,可以凭借科学的管理实施合理的举措,从而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和施工效率,同时,实现对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为了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充足,需要为电力配网工程建设进行长远的财务预算,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在设计阶段,要控制好工程量,避免由于设计变更而影响工程进度。在电力配网工程发展的同时,越来越能体现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2实施针对性管理
在电力配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这是因为,电力配网工程项目实施起来比较复杂,施工成本高,施工难度大,施工时间长等。在项目开始实施时,需要按照项目的工程设计制订相应的施工计划,为工程设计作出合理的决策,精确、有效地控制工程量。如果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疏漏,将有可能导致项目预期和决策目标难以实现,进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重视对电力配网工程设计阶段的管理,有效保障各作业阶段的工程量,有效控制作业流程的工作量。
1.3使电力配网工程的实行更加合理
在我国,很多电力配网工程都不重视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工作,没有严格审核建设初期的图纸,使得项目工程中出现比较多的变故,工程量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因此,应严格审核项目建设初期的设计,确保项目工程量和建设管理更加合理。然而,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质量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对后期项目产业的建设和运行会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项目的投资与发展。因为我国电力配网项目的建设管理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所以,必须在建设过程中科学规划。换言之,在工程项目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与工程管理、控制紧密结合,从而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2加强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措施
2.1有效规划和管理电力配网的实施
电力配网工程管理需要做好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工程验收和结算几方面的工作。它是工程规划的科学流程,在工程建设前,需要科学地设计施工图纸,设计人员要优化配网结构,确保配网运行的稳定性。在设计时,择优录取方案,确保设计的完善度和合理性,避免后期不必要的更改耽误施工工期。
2.2提高电力配网的技术水平
在电力配电工程中,配电网受配电技术的影响比较大。只有确保配电技术的先进性,才能保证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带电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技术人员需要优化该技术,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在配电网不断电的前提下作业,减小企业和用户的损失。带电作业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时间方面也相对比较自由,维修方便,能及时解决故障问题,以保证配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鉴于此,必须提高电力配网技术水平,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3控制电力配电工程的造价
电力配电工程需要将工程造价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将工程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配网工程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受市政的干扰比较多,施工环节也比较复杂,在造价控制方面难度比较大。要想有效控制电力配电工程造价,应做好以下工作:①优化工程设计。在设计中,应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不仅要保证工程质量,还要考虑技术使用的经济性。在设计时,应考虑全面,确定设计方案后不轻易变更,确保资金在设计的各环节中运用到位。②及时发现变更的设计,并及时处置,最好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变更。同时,要做好设计的审查、技术交底和变更管理等工作,确保施工的规范性和有序性,从而保证施工效率和质量。
2.4加强过程管理
在电力配网工程实施的工程中,应注重建设各环节的过程管理,要求各部门人员按部就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好技术和质量关。在建设过程中,应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监管内容包括施工进度和施工人员的上岗情况,以确保能够按时实现施工目标。对电力配电工程实施全过程管理,这对于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2.5做好配电网维护工作
电力配网工程中涉及到的电力设备比较多,只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才能保证配网的正常运行。就配电网维护而言,应对电力设备实施有规律的维修,落实养护管理,做好线路安全和设备参数的检测。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从而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结束语
电力事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有重大的影响。电力配网工程的建设质量对供电安全和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在建设管理过程中,要求企业人员按部就班,做好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综合考虑技术、质量、安全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确保工程建设能够达到预期的效益,从而促进电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丰龄.电力配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策略分析[J].科技风,2014(19):150.
[2]张健全.电力配网工程建设及管理的探讨[J].科技展望,2015(15):84-85.
[3]邱志.关于电力配网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探讨[J].低碳世界,2013(1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