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建设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库区移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青海,西部水资源重点开发区,与其他地区一样,由于当时国家财力所限,库区移民的前期安置补偿标准较低,又缺少有效的后期扶持,致使移民安置区生活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因此,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现移民安置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解决青海省库区移民安置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范围和方法

1.1研究范围

    为确保调查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青海省龙羊峡水库作为研究样本。龙羊峡水库位于青海省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灌溉、防洪、防凌、养殖、旅游等多种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龙羊峡水库地处高寒干旱地区,淹没涉及海南州共和、贵南两县的曲沟、铁盖、沙沟、拉乙亥、茫拉等5个乡,28个行政村。截至2009年,后期扶持人口29700人,其中农业安置21200人,分散安置1275人.在农业安置人口中,库区后靠安置7300人、县内近迁安置13100人、迁县安置800人,两次移民共投入安置资金1.5亿元。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调查问卷为基础,并结合半结构式的访谈对青海省库区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1.2.1移民收入水平较低

    由于库区移民群众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的经济作物较少,农业经济效益低。加之移民的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落后,大部分移民区以传统的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根本谈不上产业化。

1.2.2耕地资源少,粮食保障率较低

    移民安置区耕地少、质量差。青海省地势高耸,坡地多,土质多为湿陷性黄土,保灌困难。开垦的土地需要多年才可以熟化和稳定。新开荒的耕地土质差、未熟化、肥力低,其中部分耕地由于土质疏松出现了严重的塌陷、裂缝等现象,部分耕地土壤透水性差,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产与收获,无法满足当地群众吃穿住行的需求,丧失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坝区安置区,几乎无宜农开发的未利用土地,农业后备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短缺。

1.2.3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移民安置区虽已实现“三通一平”,但移民安置区的公共设施任存在严重老化、不配套,工程质量差、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在排水和灌溉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故而,库区医疗、教育、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库区移民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库区经济的良好发展。

3制约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3.1认识不够

    在移民安置初期由于当时人们对移民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移民安置规划深度不够,移民安置方案与实施脱节。

3.2投入不足

    如果要从根本上提升移民收入,必须加强完善农业相关基础设施,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进而提升移民收入。在龙羊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多移民安置区的生产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严重制约区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是农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移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3.3移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移民增收困难

    龙羊峡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大多数移民由于前期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科技运用不足以此制约了移民增收的渠道,阻碍了移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入户调查,我们发现填写调查问卷的人中,有59.36%的村民,教育程度仅为小学或小学以下,18.75%的村民教育程度为初中。村民接受教育层次低,技能水平不高,也限制了当地村民寻求其他的经济增长方式。缺乏有利于当地农民开展生产、生活的技能培训。

4对策建议

4.1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转变工作重心

    在政策扶持上,建立健全移民补偿款拨制度和方式,例如:可以直接发放补偿款给移民,虽然总体上补偿的面比较大,移民具体也拿不到很多的补偿费用,但是可以从根本上、直接性的对移民生活进行贴补。又如:可以直接负担移民的水电费用,进而减轻移民生活负担。

4.2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办理培训类学校

    当地村民普遍教育层次比较低,对于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需求高。截止目前,全镇共有化技术教育学校9所,其中镇级学校2所,村级学校7所。在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希望能多参加畜牧类知识培训,以满足自身家庭畜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贴近群众,开展适合群众需要的培训类课程。

4.3大力发展库区经济,增加移民自身“造血”功能

    要建立专项用于移民直接受益的资本金补助或小额贷款贴息,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小型加工厂。在此基础上,帮助移民建立实现产销一条龙的稳定收益渠道,使大多数移民有一个支持家庭经济的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白月竹.水库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识别与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6)

[2]杨志平,胡宝,赖玺婷.广西库区移民安置问题分析及其安置模式选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姓名:桑知措,出生年月:1986年10 月,性别:女,民族:藏族,籍贯:青海省黄南州

学历:在读研究生,职称: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桑知措、女、藏族、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可持续发展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一、PPP模式及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

PPP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首字母缩写,译为“公私伙伴关系”,是指公共部门(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商业机构等盈利性组织或非盈利性组织)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合作模式。

在目前宏观经济处于下行通道,固定资产投资低位徘徊,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经济恢复的需求强烈的背景下,财政资金和政府发债均不能有效满足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所以PPP模式将是未来大多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建设的重要形式。2015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保、科技、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PPP模式具有三方面特质:第一,PPP模式是一种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其核心问题是为了完成某些公共服务项目而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在公私伙伴关系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以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达成协议为合作前提。政府和私人部门都不能以牺牲对方利益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只能以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共赢的理念来保证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实现。第二,PPP模式是一种项目融资和管理运行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达到借助私人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或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与运作机制,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改善和提高公共部门运作效率和效果的一种新尝试。第三,PPP模式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PPP模式运行过程中,政府、私人部门、社会组织等合作主体以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为目的,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形成以双赢或多赢为理念的相互合作形式,参与各方均可以达到比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这种多赢的局面也实现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帕累托最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是PPP模式的最终目标。

2014年11月,财政部选取了30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作为PPP的范例推广实施,并且鼓励地方通过PPP对存量融资平台项目进行改造。2015年5月25日国家发改委在其官网公开PPP推介项目,共计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目前PPP项目投向的重点是经济类基础设施,是在有一定的收费条件、规则机制明确、社会资本比较熟悉的领域开展。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PPP示范项目划定了大致的范围:适宜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具有价格调整机制相对灵活、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投资规模相对较大、需求长期稳定等特点。重点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如城市供水、供暖、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医疗和养老服务设施等,优先选择收费定价机制透明、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

二、PPP模式在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

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市总人口141.6万人,回族人口占52.6%,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近年来,吴忠市积极探索将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目前已在发电、供热、废弃物处理等项目中广泛应用。其中,吴忠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污泥集中处理处置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生物质直燃发电等项目被列入国家发改委PPP项目库中。截至2015年5月末,吴忠市PPP项目17个,总投资180011万元。其中,在建项目4个,总投资72612万元。在建项目中,政府投资2620万元,占比3.6%;社会资本投资69992.7万元,占比96.4%,充分发挥了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

截至5月末,全市4个在建项目社会资本投资中,自有资金23664万元,占项目社会资本投资总额的36.7%,剩余部分需要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目前,只有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与项目投资方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贷款金额2亿元。贷款方式主要以土地、厂房和机器设备抵押和收费权质押为主。

三、制约PPP模式应用的主要因素

(一)法规制度不完善,审批程序过于复杂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国务院虽然出台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发改委、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制定了《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但立法层级相对较低,大多属框架性、指导性文件,仍难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确保项目实施。二是审批程序过于复杂。由于PPP项目主管部门缺位,项目审批涉及规划、发改、城建、土地、环保、水务等多个部门,且责任划分不清,相互间存在监管博弈,导致项目审批程序复杂、决策周期较长。如吴忠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前期方案设计及政府审批耗费了近8个月时间,严重阻碍了项目进程,客观上增加了项目的财务成本。

(二)项目投资回报面临不确定性,存在较高风险

PPP模式多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服务项目,投资大、耗时长,项目存在各类不确定性风险及不可抗力风险,导致PPP项目的投资回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吴忠市大部分PPP项目属于政府价格监管行业,如热电、垃圾发电、废弃物处理等项目,目前价格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价格调整的规则性差,价格变化缺乏可预见性,导致长期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部分项目是地方政府以补贴的方式进行投资,承诺在项目建成并运行后进行补贴,目前,投资企业普遍担心在完成项目后不能及时收到补贴资金。

(三)项目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PPP项目实施周期长,参与各方关系错综复杂,面临着政治、法律、监管体制、设计建造、投融资、运营等各类风险,风险在政府部门和社会投资部门之间进行合理分摊,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度。调查显示,4个在建项目中,大部分合同没有明确风险分担条款,部分项目的风险分担是基于经验,而不是准确的定量分析。地方政府尚未推出PPP项目风险缓释工具,比如设立政府支持基金、提供融资担保增信等措施。

(四)项目运行中金融参与度低,融资渠道和能力受限

截至目前,4个项目与银行只达成意向性合作协议,主要担保方式也限于传统的资产抵押和收费权等质押,没有通过股权融资、发行债券、战略投资者参股等方式筹集资金,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由于PPP项目具有投资金额大、投资收回慢、风险情况较为复杂的特征,而又缺乏相应的保险、担保等配套政策支持,基层银行对PPP项目仍然处于概念理解阶段,持谨慎观望态度。少数PPP项目因资金缺口较大、融资困难,影响了建设进度。

四、进一步发展PPP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监管机构

一是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制定PPP的具体操作指南。针对PPP项目各方面的内容做出更具体的操作程序和细则,进一步明确PPP项目操作规则,包括市场准入、政府采购、预算管理、风险分担、流程管理、绩效评价和争议解决等环节,使地方政府在基建等领域运用PPP项目时有据可依,规范和降低公共项目的政策风险和投资风险。二是建立统一的PPP监管部门,或建立跨部门的PPP监管协调机制,统一负责政策指导、总体规划,简化审批流程和环节,提高项目审批的效率与规范性。

(二)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PPP项目投资工期长、金额大,不确定因素多,风险高。为保证PPP项目成功实施,必须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建立合理公平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在风险分担方面,风险应由最能控制风险发生的一方承担,属于经营活动自身产生的,由投资者承担,而超出投资者控制范围的风险,如法律风险、利率风险等,则应由公共部门独立承担,不可抗力等风险由双方合理共担。二是在利益分配方面,PPP项目合同中应明确利益分配问题,以规避合作过程中因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的风险。政府应该向基础设施投入一定的引导资金,通过建立动态调整的收费定价、政府补贴、投资补助、政府担保、风险预备金制度等多种机制,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预期。

(三)大力拓展PPP项目融资渠道

一是引导鼓励商业银行关注政策导向,了解地方PPP项目的储备和进展情况,对于优质项目主动跟进,设计开发与PPP项目相配套的综合性、创新性金融产品。二是为更好的调动银行发放项目贷款的积极性,由政府出资设立PPP项目担保基金,对因政府失信等行为造成的不良贷款或损失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三是积极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信托资金等为项目提供融资,适当放宽保险基金、社保基金等投资基础设施的限制条件,改善基础设施PPP项目长期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

(四)积极营造PPP项目推广的信用环境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 水土流失 防治

由测算数据可见,施工期无论水土流失总量还是新增水土流失量所占比例都很高,占91%,为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将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因此,有必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对主体工程建设区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达到有效地防治主体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的目的。本文借鉴达州经济开发区金龙大道工程水土保持治理的方案提出如下施工要求及防治措施。

1、概述

西南职业教育园区南北、东西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涉及纵、横两条道路,即南北、东西两条主干道,共计约5.57km。其中南北为纵,长约3.94km,东西为横,长约1.63 km。项目区工程永久性征用各类土地55.96 hm2,建设区涉及达州市通川区,通川区幅员面积为444.64km2。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坡耕地、水田、林地、其他草地等。

据达州市通川区土壤侵蚀分布图遥感资料统计,通川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18.102km2,占幅员面积399.5469km2的29.56%,流失区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58.98×104t,平均侵蚀模数1476.17t/km2・a,流失类型以面蚀为主。

2、主体工程建设区水土保持措施

2.1南北干道建设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南北干道全长3.94km,主体工程设计中,已经进行了路基防护设计、路基路面排水及公路绿化设计,工程施工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护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能有效地控制这些工程单元的水土流失,保证公路运营的安全。在施工期,地表在降雨集中的夏秋季节,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因此在施工期本方案提出如下施工要求及防治措施。

1)、施工的水土保持要求

a . 在路基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按照“先挡后弃,先挡后填”的原则进行施工,在路基填筑前,应提前实施挡土墙等边坡防护措施,以防止施工过程中路基回填对下边坡的影响,降低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对周边的影响。

b. 为了避免路基填筑施工过程中雨水随地漫流,填方路基填筑后,拟在路面两侧靠坡顶位置做一道土梗,宽×高=0.3m×0.3m,以拦截路面水流流向边坡,同时每隔30m沿边坡设置简易排水沟,以排除路面积水,该措施在路面填土时可附带完成,计入路基填筑工程中,不计入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

c. 路基填筑完成后,土体松散时在地表径流作用下容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因此路基填筑过程中尤其是汛期,施工单位应及时对填方路段填方进行平整、碾压、并夯实边坡。为减少边坡的时间和确保边坡稳定,施工单位应及时的进行浆砌石框格、三维网植草等边坡防护和截排水措施。

2)、路基段防护措施

a.临时拦挡措施

为防止土石方开挖回填时对下游河道及鱼塘的影响,采取一定临时防护措施,在路基填筑前,在坡脚用编织土袋拦挡,防止土方滑落进入下游的河流或鱼塘,拦挡断面采用宽×高=0.6m×0.8m,经计算本项目共需要新增临时拦挡长度约1950m,编织土袋936m3。

b.临时排水及沉砂池措施

本项目主体设计中已经考虑了截排水措施,由于截排水沟往往在工程完工前实施,为了避免雨水随地漫流,本方案建议在路基填筑前,对实施在主体设计的截、排水沟的位置开挖临时排水沟,以拦截坡面径流,防止项目区外的降雨对工程施工及对下游河道造成影响,在工程施工后期,对临时排水沟进行清理,并按照主体设计采用砼衬砌。本方案新增排水沟长度约2630m,C15砼排水沟512.9 m3。

在施工期难免雨水携带泥砂进入排水沟,为防止泥砂进入周边排水系统,在排水沟出口设置沉砂池。沉砂池内控制断面采用长×宽×高=2.0m×1.0m×0.7m,采用C15砼衬砌厚度为30cm。经工程布置及地形情况,新增沉砂池10个。

c.薄膜覆盖

本项目路基工程开挖及建设过程中将形成部分高挖高填边坡,挖方边坡不利于水土保持,为防止雨水对边坡的冲刷,遇降雨时,应用塑料薄膜自下而上覆盖开挖的高路基边坡,以减少施工期的水土流失。经计算,塑料薄膜覆盖面积3120 m2。

3)植物措施

为达到绿化美化环境的目的,拟在开挖(回填)边坡底部、顶部及平台上覆土并进行绿化。主体工程中已采取了三维植被网绿化。本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为:对人行道(宽度4m)两侧新增绿化带。

道路建设工程新增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工程量:

覆土:3720m3,整地12400 m2,植草12400m2,栽杜鹃:1280株,栽行道树(香樟)1050株。

2.2东西干道建设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东西干道全长1.63km,主体工程设计中,已经进行了路基防护设计、路基路面排水及公路绿化设计,工程施工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护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能有效地控制这些工程单元的水土流失,保证公路运营的安全。在施工期,地表在降雨集中的夏秋季节,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因此在施工期本方案提出如下施工要求及防治措施。

1)、施工的水土保持要求

a . 在路基施工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按照“先挡后弃,先挡后填”的原则进行施工,在路基填筑前,应提前实施挡土墙等边坡防护措施,以防止施工过程中路基回填对下边坡的影响,降低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对周边的影响。

b. 为了避免路基填筑施工过程中雨水随地漫流,填方路基填筑后,拟在路面两侧靠坡顶位置做一道土梗,宽×高=0.3m×0.3m,以拦截路面水流流向边坡,同时每隔30m沿边坡设置简易排水沟,以排除路面积水,该措施在路面填土时可附带完成,计入路基填筑工程中,不计入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

c. 路基填筑完成后,土体松散时在地表径流作用下容易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因此路基填筑过程中尤其是汛期,施工单位应及时对填方路段填方进行平整、碾压、并夯实边坡。为减少边坡的时间和确保边坡稳定,施工单位应及时的进行浆砌石框格、三维网植草等边坡防护和截排水措施。

2)、路基段防护措施

a.临时拦挡措施

为防止土石方开挖回填时对下游河道及鱼塘的影响,采取一定临时防护措施,在路基填筑前,在坡脚用编织土袋拦挡,防止土方滑落进入下游的河流或鱼塘,拦挡断面采用宽×高=0.6m×0.8m,经计算本项目共需要新增临时拦挡长度约880m,编织土袋422.4m3。

b.临时排水及沉砂池措施

本项目主体设计中已经考虑了截排水措施,由于截排水沟往往在工程完工前实施,为了避免雨水随地漫流,本方案建议在路基填筑前,对实施在主体设计的截、排水沟的位置开挖临时排水沟,以拦截坡面径流,防止项目区外的降雨对工程施工及对下游河道造成影响,在工程施工后期,对临时排水沟进行清理,并按照主体设计采用砼衬砌。本方案新增排水沟长度约920m,C15砼排水沟179.4m3。

在施工期难免雨水携带泥砂进入排水沟,为防止泥砂进入周边排水系统,在排水沟出口设置沉砂池。沉砂池内控制断面采用长×宽×高=2.0m×1.0m×0.7m,采用C15砼衬砌厚度为30cm。经工程布置及地形情况,新增沉砂池6个。

c.薄膜覆盖

本项目路基工程开挖及建设过程中将形成部分高挖高填边坡,挖方边坡不利于水土保持,为防止雨水对边坡的冲刷,遇降雨时,应用塑料薄膜自下而上覆盖开挖的高路基边坡,以减少施工期的水土流失。经计算,塑料薄膜覆盖面积2560 m2。

3)植物措施

为达到绿化美化环境的目的,拟在开挖(回填)边坡底部、顶部及平台上覆土并进行绿化。主体工程中已采取了三维植被网绿化。本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为:对人行道(宽度4m)两侧新增绿化带。

道路建设工程新增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工程量:

覆土:1800m3,整地6000m2,植草6000m2,栽杜鹃:420株,栽行道树(香樟)530株。

(2)配套管网建设区水土保持措施

配套管网建设区占地共3.36hm2。通过对项目区内的管网进行重新的归并和梳理,使项目区内的雨污完全分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为:待项目区内管网工程安装完毕,沟道表土回铺完成后,在管网回铺土表面植草、栽乔木进行绿化。乔木选用桂花,桂花为常绿乔木,阳性树种,幼龄期稍耐荫,成年后在阳光充足条件下生长旺盛,叶茂花繁,适应在人群集中区如生活区,株距为5m。

配套管网建设区新增植物措施工程量:覆土1.0万m3,整地3.36hm2,植草3.36hm2,栽天竺桂3733株。

3、结语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一、对于既有划拨用地,又有出让用地的危旧房改建区和大面积开发的建设用地,拟全部采取先划拨的方式,一次拨给开发建设单位,待拆迁完成后,在有偿出让的地块开工前,经评估再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二、在办理划拨用地手续时,可根据不同地段和建设用地面积,收取每平方米5?50元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预定金,以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在拆迁完成后尽快按市政府1993年6号令的规定办理土地出让手续。

三、此项出让预定金收缴入库手续按地价款入库手续办理,在交款单位办理正式出让手续时,可充抵地价款。

四、各区、县房地产管理局在办理房屋拆迁许可证时,必须严格按规定核发,对未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发放房屋拆迁许可证。

特此通知。

附件: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预定金标准

地区等级        预定金标准(元/m2,地)

一                        50

二                        45

三                        40

四                        35

五                        30

六                        25

七                        20

八                        15

九                        10

社区建设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资源;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54-03

一、地方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背景

(一)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要求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指集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政治稳定的浓缩体。学习型社区指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基本学习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创建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开始,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层阵地。

创建学习型社区,是实现社会和个体全面发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举措,是对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与个体协调发展的“瓶颈”的突破。作为文化高地和知识殿堂的地方高校,就存在于一定的社区之中。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图书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场地空间资源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自身智力密集的优势,在社区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使高校成为社区教育的中心,从而加快学习型社区构建的步伐。因此,创建学习型社区要求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

(二)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日益突出

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同时,更加应该注重与所在社区进行互动,根据社区发展需要,参与为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为社区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发挥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高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是高校服务社区的重要保证,为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组织性强的密集人群,正是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需的重要因素;其次,高校拥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场地、设施和图书资源,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物质资源。

雄厚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智力资源。地方高校可以围绕着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的各种需求,全方位地为社区服务。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来开展社区教育,使社区居民通过学习,更新思想观念,掌握生产实践技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从而加快学习型社区创建的步伐。高校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这些优秀青年学子饱含激性、富有热情、敢于创新,可以充分运用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追求上进、乐于奉献的精神,为学习型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社区在举办科普讲座和最新科技成果展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从而形成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高校拥有完善的综合办学条件,这些丰富的物质资源可以对社区居民开放,用于社区教育和社区居民的文化体育活动,使高校成为社区居民学习和文化生活的中心,从而推动学习型社区的构建。

二、地方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探索

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推动和引领社区发展是现代高校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职能,也使高校自身的发展获得新的机遇和空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积极参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形成了校区与园区、社区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在积极推进区域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

社区原本就存在各种类型的正式组织,如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社区还存在一些非正式组织,它们是社区居民源于相同的兴趣爱好,或出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或起于一定的利害关系而自发形成的不稳定的社会关系。此外,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还存在大量游离于组织之外的居民个体,如退休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和其他闲杂人员等。归根结底,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是要落实于各类组织的学习化建设。在学习型社区建设过程中,作为社区“细胞”的各种组织的学习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学习型组织是指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通过有组织的、主动的、自觉的共同学习,促进组织整体及每个成员不断完善、持续发展的集体或系统。

存在于一定社区的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组织有序、资源丰富、人才密集的学习型组织,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以下举措来指导社区的学习型组织创建。一是帮助社区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可以通过宣讲的方式,有效带动社区民众学习理念的更新。二是抓好各种兴趣班建设,培育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应当了解和把握社区居民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调动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并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为加强对社区居民兴趣爱好的了饵,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学生社区工作志愿者深入社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园区等各种组织,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了解社区居民的各种学习兴趣和个人爱好。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各种信息材料进行归纳汇总。对于社区居民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采取多种措施加以引导,通过举办各种兴趣爱好班、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居民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社区居民不良或消极的嗜好,则通过多种积极向上的教学方式,用饱含热情的文化活动、富有朝气的教学活动来积极引导他们,减少并消除他们的不良兴趣爱好,努力培养社区居民积极、健康、科学的兴趣爱好,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构建社区居民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开展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就是一定社会区域的教育工作,是社区范围一切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凡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之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社区教育的范畴。社区是具体实施终身学习的主要阵地,社区教育必须为终身学习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整合和利用社区内的一切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是搞好社区教育的关键一环。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旨在提高曹路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的教师知识服务团队和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社区居民进行科普知识讲座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组织社区居民学习生产实践技能、保健养生和文明生活方式常识等,使居民通过自身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生产实践技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促进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步伐。此外,学校还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和现代化韵教育教学手段,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通过学校和社区居民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社区的学习型组织有了普遍性的成长,学习型社区的基础也逐渐得以夯实。

(三)建设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是学习型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从根本上来说,学习型社区建设就是要形成先进、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共同的行为模式和理想信念,是社区民众共同的价值观体系,是社区独具特色的精神品质。承载着文化传承任务的现代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融入到学习型社区创建中去,帮助社区建设先进独特的社区文化。要建设先进、独特的社区文化,高校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精准凝练社区文化。地处社区的高校应放眼于本社区的时展前景,根据本社区的历史文化积淀,高屋建瓴地精准凝练社区文化的核心内容,使之成为能引领社区居民团结奋进、创新发展的“社区精神”。二是通过多种途径来宣传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的核心内容一经凝练确定,就必须大力宣传,以形成浓郁的社区文化建设氛围。宣传社区文化,可以通过媒体宣传,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进行宣传,使每个社区成员对精准凝练的社区精神熟记于心、铭记于脑,并自觉认同,这样社区居民才可能达成文化共识,整个社区才可能在意识形态方面得以整合,才能为社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辐射社区,建立了学校图书馆服务曹路社区长效机制,提升学校文化辐射能力。为社区居民发放读书卡,方便读者进入学校图书馆阅览图书及报刊资料;不定期地召开社区居民座谈会,及时了解曹路居民对藏书内容的需求;针对社区读者定期开展读者回访活动,征集读者建议;建立曹路镇社区亲子阅览室等。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丰富的体育资源,为学校所在浦东曹路、金桥等地区的公司企业、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场地,提供优质的体育赛事服务,更好地拓展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地方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营造氛围

转变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长期以来,以学历教育和精英教育为主导的传统教育观念已经对整个社会及社区居民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社区居民都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才是学习的必要的途径。因此,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成员都将目光聚焦于正规教育上,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因此,必须引导社区居民彻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其二,应从强调“终身教育”转向强调“终身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应该以终身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各项制度建设、积极有效地组织全体社区居民参与学习,从而保障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学习对象的广泛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等。终身学习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因此,要不断激发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注重学习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培养,为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型社区形成的主要标志就是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有效推动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必须营造社区居民人人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端正社区居民的学习态度,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个人、社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学以致用。

(二)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制度保障

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的建立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性,加强组织和引导,完善各项制度建设,架起高校与社区共享共建的桥梁。一方面,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政府可将服务社会作为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为高校服务社区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社区居民的学习行为,使居民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高校的投入,同时建立专门负责高校、社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之间沟通的机构,就三方合作的期望进行交流,及时反映高校、社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协调各方面工作,了解社区的各种需要,为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提供保障。

高校参与创建学习型社区是构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在我国,高校参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刚刚起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甚至是空白,这就迫切要求政府能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和保障,从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具体组织形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运行机制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使此项事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学习型社区”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以及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评价标准,这样可以激发高校参与学习型社区创建的积极性,为广大社区成员的终身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制度环境。

(三)整合并开放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