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禽养殖行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行业发展特点
(一)总体运行平稳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蛋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利润总额超过6亿元,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上。行业平稳有序运行表明,加工是分散行业风险的有效方式,也是满足多元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蛋品加工行业发展对稳定整个蛋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清洁蛋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对禽蛋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清洁蛋快速发展。北京德青源公司目前生产的禽蛋全部加工为清洁蛋,获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和经营效益;湖北省瞄准清洁蛋的巨大市场空间,大力推进清洁蛋生产,拟在全省主要产蛋县市建立禽蛋清洗试点,为养殖户提供禽蛋清洗、消毒等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安全的清洁蛋。
(三)企业经营形势出现分化
尽管上半年蛋品加工行业整体保持平稳,但一些小微加工企业,由于产品知名度不够,销售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经营困难,部分大型蛋品加工企业利用品牌、资金和技术优势乘势而上,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受H7N9疫情影响,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销售曾一度出现下滑,但很快出现回升,市场占有率反而提高,加工蛋品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由2012年年底的68%提高到7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皮蛋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6月,央视曝光江西部分禽蛋加工企业使用工业硫酸铜加工皮蛋,“问题皮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硫酸铜是一种有效的“代铅”投入品,用其腌制皮蛋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很好的效果。但为追逐利益,缩短腌制周期,个别不法加工企业使用工业级硫酸铜代替食品级硫酸铜,产生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皮蛋消费市场受到不利影响。
(二)原料蛋价格出现上涨
今年上半年,受H7N9疫情的影响,家禽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据估算全部损失超过400亿元,家禽养殖户严重亏损,造成了蛋禽存栏量大幅下降。据估计,目前蛋鸡的存栏量下降了10%~20%。随着疫情的缓解与禽蛋消费需求的上升,原料蛋价格将呈逐步上涨趋势,这将进一步推高蛋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
三、有关政策建议
(一)大力扶持领军企业发展
要进一步加大对蛋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对行业领军企业的培育力度。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在资金、政策、科技等方面,对于规模较大、管理先进、品牌优势明显、社会责任意识强的蛋品加工企业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推进蛋品加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大企业集团在行业内的标杆和引领作用。
(二)支持清洁蛋生产加工
在技改资金中专门安排一定经费,支持蛋品加工企业进行设备升级改造,鼓励其在加工装备的前端使用清洗、分级设备。适当扩大补贴范围,将蛋品分选、清洁等初加工设备纳入补贴。
(三)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
在财政、金融、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蛋禽养殖业的扶持力度,积极稳定原料蛋生产,努力保持原料蛋价格稳定。支持蛋品加工企业开展产业化经营,与上游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订单农业,延长产业链条,解决上游农户的养殖风险和下游加工企业的原料风险。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华夏之根”、“华夏文明的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明博物馆”之美称。“女娲补天”的传说,上古时代尧、舜、禹的国都,“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明初移民聚散地均在山西。
山西农业发达,棉、麦、油、小杂粮、干鲜果等种植特色明显;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炭、铝土、铁矿储量为最;工业以能源、冶金为主,轻工业相对薄弱,禽蛋产业水平整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山西禽蛋产业现状
(一)禽蛋生产及出口
进入21世纪以来,山西禽蛋生产规模持续平稳增长,年产量从2000年的,40.32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61.60万吨,占全国年产量的2%左右,人均占有禽蛋18.11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公斤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严重的疫病影响,2006年山西省家禽生产滑坡,家禽饲养量、年末家禽存栏量均比上年减少,禽蛋产量也首次呈下降趋势。但是,2008年禽蛋产量同比增加32%。2009年第一季度禽蛋产量同比增加76.5%,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山西禽蛋生产以鸡蛋为主,产品比例达到98%以上。其中,营养蛋(高钙、铁、锌、硒,低胆固醇)、土鸡蛋、绿壳蛋等特色蛋占有较大比重。2004年,山西禽蛋通过严格标识管理,进行鲜蛋、包装薰蒸消毒,保证鲜蛋的可追溯性,确保出口禽蛋质量,先后进行入香港、澳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市场,成为辽宁、湖北之后的全国第三大外销禽蛋生产基地。主要生产企业为山西天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是综合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现代化蛋鸡养殖、饲料加工、蛋品分级销售业务。其中,蛋品加工分公司采用荷兰进口洁蛋设备,年加工能力1.5万吨:山西广发禽业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以种鸡孵化、禽蛋产品开发为主导产业,日产高锌低胆固醇鸡蛋4万公斤,据称是国内最大的低胆固醇鸡蛋生产基地:此外,山西绝大多数的土鸡蛋,由农民个体散养,相关的贸易公司进行收购销售。
(二)禽蛋加工情况
早在20世纪70年代,山西太原、大同等地建有5、6家规模不等的蛋品厂,主要生产出口英国等地的蛋粉产品。80年代以后,随着蛋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取消,加之蛋粉中农药残留不符合出口标准,这些蛋品厂逐渐关闭。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山西经营禽类产品的企业不足百家,其中,大多数属于贸易型企业。少数生产型企业,基本采用初级加工方式生产咸蛋、松花蛋、卤制蛋等产品。山西刘卫明禽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固定资产400万元,主要生产“乡吧佬”鸡蛋,销往南方市场,年销售量350余万公斤。
山西省禽蛋消费以鲜蛋为主,加工比例不足1%;全省范围内,至今没有一家禽蛋深加工企业,没有液蛋、蛋粉等食用性产品,没有卵磷脂、蛋黄油等保健性产品,禽蛋加工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加工层次很低,产品模仿程度高,基本上没有知名品牌,很多企业的产品甚至连注册商标都没有。
二、山西禽蛋产业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统一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群龙无首,一盘散沙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禽蛋市场放开,原有的政府管理部门只有畜牧系统还在负责禽类养殖、防疫方面的管理工作,原来归口在食品公司、轻工厅的禽蛋收购、供应、调拨、贮运、加工已经无人问津,至今全省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负责禽蛋加工方面的管理工作,更谈不上对禽蛋产业进行统管理。
(二)主导产业冲击严重,政府支持不够,发展资金匮乏
山西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根据中国政务“数据中国”分析,山西煤炭采选业的产业贡献率高达73.75%,而中部六省平均仅为23.90%。由于矿产市场利润丰厚,加上矿产资源特有的垄断性,各级政府均视煤、焦、冶、电四大产业为支柱产业,各类资金大量流向支柱产业,形成了山西产业化结构失衡、单一的现状。与之相比,利润微薄的禽蛋产业只能处于艰难求生的境地。
(三)思想观念陈旧保守,禽蛋产业缺乏扩张发展的基础
山西地处内陆,自古以传统大农业为主,加之长期的闭关发展,形成不重视禽蛋产业的传统观念。养鸡只是农业生产、家庭生活的一个补充,通俗地形容为“鸡屁股银行”,以解决购买油、盐、醋等费用为主。加之养殖业技术含量较高,风险较大,老百姓口口相传为“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因此,山西的禽类养殖,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禽蛋生产始终徘徊在全国的中下游水平,产量规模不到全国的2%,导致山西禽蛋产业的发展缺乏原料基础。
三、山西禽蛋产业发展建议
(一)尽快成立禽蛋行业协会,共同引领行业发展
山西现有的禽蛋企业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自律性的禽蛋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完成“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引导”的任务。积极参与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加强宣传贯彻,使山西禽蛋产业具有适应行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反映成员的心声、诉求,加强行业自律工作,建立统一的企业档案信息系统,增强企业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意识。同时,针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献计献策,共同解决,促进企业尽快壮大,改变传统观念,带动更多的农民加入到禽类养殖中,为产业发展创造必需的体制基础。
(二)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建设高技术人才队伍
山西本省共有大专院校70余所,其中,涉及禽类养殖、禽蛋加工的院校近1/4。相关的科研院所有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山西省食品工业研究所。这些高校院所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担负着为山西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重任。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针对禽蛋产业急需的人才、技术,积极进行培养、研发、引进、推广,实现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双赢”,利用合作建设专业实验室、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等多种形式,为禽蛋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基础。
(三)把握机遇,积极引导矿产转型资金注入禽蛋产业
山西作为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矿产大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家具体指导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行“路径转型”。以煤炭产业为例,今年5月出台了《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省矿井数量从2007年的1万多处,减少到1000处,单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到2015年,矿井数量控制在800处左右,单井生产规模达到120万吨/年。这个具体目标的确定,意味着山西以个体资金为主控制的大量的年产97吨以下的小煤矿,面临着重组合并的抉择。由于不能达到国家确定的最低要求,将有数额巨大的个体煤矿资金,退出煤炭市场,寻求新的投资领域。对于山西禽蛋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吸引资金、扩张发展的绝好机遇。各级政府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应该慎重考虑、积极制订优惠政策,正确引导资金流向,营造良好环境,使山西落后的禽蛋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的资金基础,跟上全国的发展步伐,进入第一方阵。
一、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意义
1. 关系畜产品供应。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
2. 关系农牧民增收。畜牧业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1 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人均收入为462.5元,占14.4%。
3. 关系食品质量安全。发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能更好控制药物投入,高效防控各种动物疫病,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关系生态安全水平。草原面积60 亿亩,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既是畜牧业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发展历程
1978-1984 年是缓解城乡居民“吃肉难”问题阶段,肉类产量1984年是1978 年的1.8 倍, 年均增长10.3%。1985-1996 年是满足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需求阶段,肉类产量1996 年是1985 年的2.4 倍,年均增长率达8.2%。从1997-2006 年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阶段,1997 年主要肉类产品比重:猪肉是68.26、牛肉8.37、羊肉4.04、禽肉18.57,到了2006 年主要肉类产品比重:猪肉是65.60、牛肉8.13、羊肉5.13、禽肉21.25,特别注意的是奶类的年均增长率在20% 以上。2007 年以来则进入向现代畜牧业转型阶段,主要特征是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畜牧业进入快速转型期,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逐步建立。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2013 年肉类产量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占有量62.7 kg, 比1985 年增加了3.3倍,禽蛋产量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21.1 kg,比1985 年增加4.2 倍,奶类产量世界第三, 人均占有量25.9 kg,比1985 年增加10.6 倍。全国肉类结构变化趋势:1985-2000 年猪肉大幅下降,降低20 个百分点;禽肉明显增加,提高11 个百分点;牛羊肉小幅增长,增加7 个百分点。2000 年以来猪肉缓慢下降;禽肉稳步增长,已达到20% 以上;牛羊肉基本稳定在13% 左右。
规模养殖发展步伐加快,2013年生猪规模养殖500 头以上占41%,2013 奶牛规模养殖100 头以上占41%,2013 年蛋鸡规模养殖2000 只以上占68%。
区域化布局优势显现,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发挥。2013 年优势区域畜产品产量猪肉占92%、鸡蛋73%、牛奶87%。
良种供应能力不断提升,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扩繁场、改良站为支撑,质量检测中心为保障。遗传改良框架体系初步建成,颁布实施生猪、奶牛、肉牛、蛋鸡遗传改良计划。
以地方品种为素材,成功培育了119个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满足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消费需求。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正式对外,共收录地方品种资源508 个。
三、主要畜种生产形势
(一)猪肉生产形势
猪肉产品是城乡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生猪价格波动的社会反响非常敏感。现行CPI 测算中,食品价格的权重为31.79%,猪肉价格的权重约为2.4%,有人说CPI 是China PigIndex。2014 年生猪生产形势:年初持续下跌,4 月底开始回升,目前仔猪、活猪、猪肉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82%、12.63% 和8.73%。生猪存栏连续4 个月回升后出现小幅下降,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11.3%。猪粮比价已连续49 周低于6∶1 的盈亏平衡点。随着元旦春节节假日消费高峰的来临,生猪市场价格将有所上涨,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二)家禽生产形势
家禽生产,主要三大特点,一、产业基础大:4 000 多万养殖场(户),7 000 多万从业人员,家禽饲养产值6 900 亿元,占畜牧业的25% ;二、集中度高:山东、广东、江苏、广西、辽宁、河南为禽肉主要产区,禽肉产量占全国的52.9%。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江苏5 省为禽蛋主要产区,禽蛋产量占全国的56.8%;三、出口优势明显:畜产品出口中的优势产品,出口贸易量占全部畜产品的35.8%。2013 年上半年人感染H7N9流感疫情,家禽产业遭受灭顶之灾,家禽养殖环节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亿元。2014 年年初,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再次发生,受2013 年疫情重创尚未恢复的家禽业损失进一步加重。为解决家禽产业问题,国家出台祖代种鸡补贴政策,广东、广西、浙江等地也出台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活禽加工收储补助等政策。另外,需要加大宣传引导,提振禽产品市场消费信心。受消费回暖和节日消费带动,禽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12 月第2 周,全国活鸡、白条鸡、鸡蛋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8.96元、19.03 元、11.51 元,同比分别上涨9.3%、8.8%、16.38%。近一个时期,江苏、浙江、广东相继出现人感染H7N9 流感疫情,家禽业稳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后期需重点关注。
(三)牛羊肉生产形势牛羊肉是重要的“菜篮子”产品,关系到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也是穆斯林群众生活必需品,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1. 肉牛肉羊生产现状:2000-2013 年,牛肉产量由513 万吨增至673 万吨, 增长31.2%, 年均增长2.1%。羊肉产量由264 万吨增加到408 万吨, 增长54.5%, 年均增长3.4%。2000-2013 年, 全国牛出栏量由3 807 万头增加到4 828 万头,增长26.8%,年均增长1.8% ;羊出栏量由2 亿只增加到2.76 亿只,增长34.7%, 年均增长2.3%。2000-2013 年,全国牛存栏量由1.24 亿头减少到1.04 亿头,减少2000 万头,下降15.9%。羊存栏量保持在2.8 亿只左右, 但2013 年存栏比2004 年的历史最高水平减少1 390 万只,下降4.6%。2004-2013 年,肉牛年出栏 50 头以上规模比重由13.2% 增加到27.3%,提高14 个百分点,增长1.1倍。肉羊年出栏 100 只以上规模比重由12.1% 增加到31.1%,提高19个百分点,增长1.6 倍。牛羊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组织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推广人工授精、短期育肥等实用技术,出栏率和单产水平稳步提高,成为近年来全国牛羊肉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
2. 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涨。牛羊肉价格从2000 年到2013 年连续13年上涨,牛肉从12.63 元/kg 涨到58.81 元/kg,羊肉从14.45 元/kg涨到61.88 元/kg。
3. 供求偏紧导致价格持续上涨:牛羊肉价格持续上涨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消费增长太快,生产增长赶不上消费需求增长。另外,由于母畜饲养周期长,养殖效益不如专门育肥来得快、来得稳。“十一五”期间,全国能繁母牛存栏比“十五”期间下降了10.2%,能繁母羊存栏下降5.4%。
4. 进口调节空间有限:2011 年之前,牛羊肉进口总量不到10 万吨,近两年,牛羊肉进口量迅速增长,2013 年进口总量达到55.3 万吨,其中牛肉29.4 万吨、羊肉25.9 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79%、109%。进口量总体较小,约占国内产量的5% 左右。主要原因:国内外价格差异大。进口牛羊肉到岸后,加上关税、增值税等,价格仅为国内的40% ~ 60% 左右。国外货源的制约,全球牛羊肉贸易量不足800 万吨。因防控疯牛病、口蹄疫等动物疫情需要,允许进口牛肉的国家只有6 个,羊肉只有3 个。穆斯林群众有消费清真牛羊肉和新鲜牛羊肉的习惯,完全依靠进口难以解决问题。大量进口必将抬升国际市场价格,同时有可能冲击国内生产的积极性。
5. 客观看待牛羊肉价格:牛羊肉特别是羊肉属于高档肉食品,牛羊肉价格适度上升符合消费规律。牛羊肉与猪肉比价,美国、欧盟、巴西3∶1~ 4∶1,中国2.2∶1。
肉牛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冀鲁豫和东北,稳定发展西部8 省区,冀鲁豫大力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东北发挥粮食主产区玉米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集约化养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西部8 省区牧区,以饲养能繁母牛为主,半农半牧区,推广专业化育肥,农区,培育发展屠宰加工企业。
肉羊区域布局:巩固发展西部8 省区,加快发展冀鲁豫,兼顾南方和东北地区,西部8 省区,牧区,发展母羊饲养和羔羊当年出栏。半农半牧区,推广舍饲圈养。农区,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育肥。冀鲁豫推行适度规模舍饲养殖,大力开展商品羊杂套生产,鼓励发展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南方和东北加快草山草坡改良,加大圈养设施改造力度,提高规模化程度。
四、主要畜牧业扶持政策
2007-2013 年中央财政畜牧业资金投入,97 亿增加到最高的363亿。财政转移支付包括:良种补贴,畜禽标准化养殖(原菜篮子项目)、基础母畜扩群增量,生猪调出大县。部门预算项目:种质资源保护,种畜禽质量安全监督,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饲料质量安全监管。基础建设项目:标准化养殖场建设,良种工程,秸秆养畜。
五、现代畜牧业面临的挑战、思路及主要任务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要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畜牧业现在处于转型期、矛盾敏感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以及行业形态未稳定,小散户退出,规模场发展的背景下。
(一)现代畜牧业面临的挑战
一是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收入水平提高和工业用途拓展,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畜禽饲料、用地、水资源等资源约束趋紧。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粮增长幅度的需求,超过全国粮食产量平均增长速度。蛋白质饲料原料明显不足,2013年我国进口大豆6 341 万吨,进口依存度近80%。玉米加工乙醇的新趋势,2013 年净进口玉米319 万吨。肉类产量增幅明显降低,畜牧业生产增长难度进一步加大,保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是畜产品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在全社会人工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升高等因素的推动下,饲料原料、人工、水电等费用呈上涨态势。
三是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疫病多发,重大疫病时有发生;防疫机构不健全;防疫力量薄弱,既影响消费,也影响养殖信心。
四是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长期存在:涉及到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无小事,责任大如天。媒体夸大其辞、恶意炒作,对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五是现代畜禽种业体系建设滞后:生猪、奶牛、家禽等主要畜禽良种大多依赖国外进口,自主育种能力亟待提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畜禽育种机制尚未形成。
六是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养殖总量与环境容量不匹配;农牧结合不紧密;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技术模式滞后;“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农业源纳入总量减排考核管理体系,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纳入总量减排约束性考核指标;《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对畜牧业污染防治提出更高要求。
七是科技支撑能力仍显不足:“三多三少一脱节”现象。三多:提高产量技术多,外来引进技术(品种)多,一般性科技成果多;三少:改善质量、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重大突破性少;一脱节:畜牧科技研究和推广存在脱节。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5%,比发达国家低20 个百分点。
(二)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基本思路目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畜牧业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生产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的畜牧业。
主线:努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稳生猪、保家禽、促牛羊”的工作思路,稳定提高畜禽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为畜牧业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基础支撑。
抓手:持续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规模化养殖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畜产品稳定供应的主体,以农牧结合、适度规模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为载体。
支持点: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现代饲料生产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奶业。持续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坚持农牧结合,促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
关键词 职教集团 职业教育 协同创新 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02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the Community through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ZOU Yongxin, XIAO Zhiyuan, WU Xia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rad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30)
Abstract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build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platform, promote research, agriculture, science close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service "three rural" capability,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summarized; for group faced difficulties 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ork is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mprove services for the local economy and industry capabilities, make contributions for Guangdong culture system for building high-level technical skills of modern agriculture personnel, content rich Guangdong moder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service Guangdong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ervice
经广东省教育厅、省农业厅批准,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简称“学院”)牵头成立了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简称“集团”)。集团以相关涉农类职业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为主体,现有成员单位50多家。集团突出农业特色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实现校企双赢;成立以来召开2次“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共有800多人参加;举办各类培训班10多场次;根据行业协会发展,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为构建广东现代农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丰富广东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服务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 开展协同创新,成效初显
通过集团平台,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强省、现代农业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发挥特色和优势,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三农”能力。
(1)推进“校企所协”深度融合的协同模式。在集团的框架下,借助雄厚的行业基础,与企业紧密结合,多层次促进校企合作。重点借助学院领导及部分专业骨干在省级或以上协(学)会担任了主要领导职务的优势,完美“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协同模式。通过以“院”为主体,以“所”为依托,以“企”为基地,以“协”为平台,探索并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提升服务行业经济发展能力。在组织管理、人员团队、人才培养、科研组织、资源共享五个方面的协同,形成了系列管理制度,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团队、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2)以行业重大需求为引领,搭建“三农”服务平台。以集团为组织载体,围绕广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搭建“三农”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服务。如以家禽业重大需求为引领,汇聚一园(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三所(省家禽科学研究所、省动物科学研究所、省动物卫生研究所)四协会(省家禽业协会、省肉鸽行业协会、省饲料协会、省农村经济学会)和多所学校及众多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势,构建资源互补、优秀创新人才凝聚、运行机制灵活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成立广东家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下设4个平台(黄鸡产业化、鸽业技术、饲料营养技术及家禽产业经济信息研究平台),以提升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充分发挥畜牧兽医、饲料营养等专业的引领作用,带动专业群发展。利用创新平台,形成培养标准共同制订、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队伍共同培育、实践基地共同建设、教育教学共同管理、就业服务共同担当的机制;建设农村科技服务团队,开展农业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研究与服务,为广东新农村建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贡献。
(3)协同培育“三农”服务团队,成效突出。依托集团平台,主动联合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协同开展优良品种培育、农产品质量安全、饲料检测、农村政策法规以及面向“三农”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相关专题研究与开发、服务,为广东“三农”出谋划策,做好规划。如根据家禽业遭遇禽流感,联合省家禽业协会、企业提出应对措施,为政府部门出谋划策。定期举办新技术培训和学术会议,传授最新种养技术。如为全省饲料加工企业进行饲料检验化验员培训300多人,为全国养殖业培训技术员、农户约6000人。提升了集团服务“三农”能力,培育了多个农村科技服务优秀骨干团队及一大批农村科技服务优秀师生,获省科学技术厅认定学院为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认定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8个。
(4)协同开展科技服务,特色凸显。集团通过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广东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户2000户以上,提升技术水平,为农业和地方经济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拓宽了科技协同创新领域,凸显了特色。如广东家禽业产学研用团队多年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等各级各类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省级科学技术奖4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6项,国家专利6项;公开出版教材、专著28部,合作的教材注重“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185篇;主办的《南方农村》、《广东禽业》、《广东鸽业科技》刊物,成为政府、学者和农民之间联系的纽带,学术交流的好平台,农村工作者的好参谋,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种养户的生产及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与指导;开展“三下乡”社会服务,在多个动植物种养场、饲料厂、园艺场、茶园等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支持和合作,服务了100多个企业,提供技术咨询15000人次。
2 开展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集团在协同创新工作中面临五个难点:一是校企深度合作有难度,协同单位与行业企业合作缺少法律和制度保障;二是科技创新开发需要联合攻关,现实情况是平台还要加强;三是农业科技一些成果地位偏低、行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四是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有效供给不足,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应用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推广有难度;五是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生效益整体不够。总的说来,推动“集团健康成长并发挥更大作用”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当前,集团的综合实力有待提升,还不能适应广东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突破创新机制障碍,力促各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同步提升。
3 协同创新,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1)争取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统筹、引导作用。争取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省农业厅支持集团建设,共同把集团建成广东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继续教育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如争取省教育厅对集团协同培养人才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对集团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等。争取省农业厅大力支持集团建立政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政校企合作的联席制度;引导、支持行业企事业单位积极与集团开展多方面合作,支持集团在行业内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的推广;支持集团参与农业行业发展的课题研究,为集团提供与行业实质流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充分发挥集团作为全省现代农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示范作用。
(2)优化协同机制,促进“校企所协”深度融合。优化构建集团“校企所协”协同激励机制,以提高协同单位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合作大环境,提高合作成效。以科技服务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充分体现“重实效、重发展、重贡献”的内涵,出台服务团队、服务平台及考评奖励等系列激励制度;确立协同合作目标任务、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完善协同各方人员业绩考核制度;多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系列的学习活动,弘扬“三农”服务专家的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营造良好的“三农”服务氛围,鼓励教师、科研人员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
(3)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充分发挥效能和作用。不断吸收扩大集团成员单位,以设备、技术人员、校舍和共同育人为纽带,在学生实习实训、对外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利用等方面搭建合作平台,实现互惠互赢。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协同各单位资源,对各种创新要素加以整合,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效能和作用,形成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如学科、专业与省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依托项目部、教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校中厂”、“厂中校”及生产性实训车间、研究所等载体,通过“校企所协”互兼岗位、互聘职务、联合攻关等方式,拓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协同创新渠道,打破体制束缚和身份界限,拆除“校企所协”之间的藩篱,实现人才无缝对接、互派共育。
(4)加强“三农”服务专家型团队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通过完善集团相关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和企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按照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三农”服务专家型团队建设。如实施“百师百村百场”工程,开展百师接百村进百场活动,3年内组织100名专家教师对接100个村(经济社),深入100个农场开展“三农”技术、经济问题研究,积极承担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干部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工作,从而全面提升集团专家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
(5)协同开展科研项目,为“三农”服务。依托“三农”服务平台,汇聚各方创新主体的力量,联合攻关,通过项目带动科技服务,按照“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致富一方百姓”方式,将技术支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试验示范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行业生产关键技术的需求。
(6)促进科研成果应用,提高成果转化率。鼓励集团成员单位以项目为纽带,集成由新技术研究、成果开发、推广及配套服务在内的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科技研究与综合科技服务团队,为项目取得成效提供专业技术支撑;通过项目实施,相关协同单位主动拉近距离,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第一线,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并推广应用;通过产(下转第31页)(上接第4页)品开发、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集团内协同平台主动融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促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前景好的精品项目入园转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畜牧业作为现代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日趋完善的商品化生产方向发展。畜牧兽医工作也已从单一的诊疗、转入到以防检、生产销售为重点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社会化服务工作之中,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配套服务,而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是商品畜牧业发展的保障。
1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生的背景
首先,从产生的条件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商品畜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统畜牧业一般不需要社会化服务,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畜牧业依附于种植业,其生产环节几乎全部由农户独立完成。当商品畜牧业有一定发展但尚不发达时,产生了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但程度较低,不足以形成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畜牧业商品化尤其是专业化进入大规模、高水平发展阶段后,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出现历史性变化,表现出经常性、稳定性和大量性的特点。这时,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开始具有体系规模,作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相对独立地发展。其次,从构成该体系的经济部门来看,各有关经济部门都是逐渐地从畜牧业生产部门中分化出来的,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所覆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科技、市场信息、饲料生产与供应、畜产品加工与营销、疾病防疫、信贷等服务,不是一开始就完整的,而是逐渐地形成并不断趋向全面。再次,从该体系与畜牧业生产部门的相互关系来看,由现代畜牧业所体现出来的分工关系以及新型市场关系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有一个产生、巩固、深化的过程。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高度发达国家的事实表明,从根本上说,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现代农业生产分工体系和新型市场体系。但在这种“目标关系”确立之前,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生产部门之间存在大量的松散联合关系、一般的服务关系或者其他各种不紧密的关系形式,只有当畜牧业商品经济不断加深,内部分工充分细化时,才最终形成稳固的分工关系和市场关系。
2 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现状
(1)社会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宜昌市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既有畜牧部门、专业协会的服务,又有大专院校的服务。①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共有各种协会23个,专业合作社269个。其中生猪专业合作社204个,生猪养殖协会6个;家禽专业合作社35个,家禽养殖协会5个;奶牛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协会各2个;养羊专业合作社17个,养殖协会5个;其他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分别为11个、5个。②2009年6月初,宜昌市畜牧兽医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湖北省率先成立了宜昌市动物疫病诊疗服务援助中心,免费协助养殖户开展疑难病的现场诊断、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③畜牧兽医部门经常聘请学校、企业有实践经验的畜牧兽医专家深入基层开展疫病诊断及技术咨询,举办技术讲座,普及畜牧兽医科技知识。
(2)产品与服务有机结合。在产品质量趋于同质化的前提下,企业之间尤其是大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在于服务。服务是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如宜昌正大畜牧有限公司和宜昌民大农牧公司积极探索并创新了一系列企农合作经营模式,如合作建厂、集约化经营、代养模式、放养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等。另外如宜昌昌伟农贸公司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及市场方面的优势,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市场动向等方面入手帮助农户克服了分散饲养的诸多困难。
(3)畜牧业社会化服务逐步体系化。目前,宜昌市各县(市、区)按照兽医体制改革方案,都纷纷成立了畜牧技术推广站,承担畜牧技术推广服务的任务,每个乡镇也保留了原来的乡镇畜牧兽医站或是更名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条件好的地方还建立了村级畜牧兽医工作室。市级畜牧技术推广站按照兽医体制改革的要求到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市、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为纽带,以村级畜牧兽医工作室为基础,上下贯通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面临的问题
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虽然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有些方面仍不能满足畜牧业生产的发展需要,畜牧业社会化服务还存在亟待加强的方面。
(1)缺乏发展的配套政策,资金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与行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宜昌市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一直存在行业定位不准、效率较低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此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成本上升等原因,而政府服务组织属于政府公益事业,自身又没有积累能力,社会服务组织如协会、合作社等资金规模也很有限,很难形成有效的服务手段与服务范围,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统一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治等有限的几个项目上,满足不了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需要。因此,没有良好的资本形成机制,没有雄厚的资金保障,现代化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是难以建立和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