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

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

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业预警 学习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扩大招生,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出现部分大学生学业困难,无法正常完成学业,结业学生数量增加,每年因无法完成学业而被高校劝退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职院校由于生源数量减少、生源性质多样化,生源素质之间差异大,导致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强化高等教育过程管理及学业预警机制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高校学业管理的迫切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多元化价值理念导致大学生学习心态出现异化。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更为重要的是学习社交技巧和实践能力锻炼,从而轻视专业知识学习,认为学习是混文凭,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环境原因。

从严格管理的中学进入自主学习为主的高校,部分学生无法适应高校学习和管理方式,缺少自我管理能力,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就会自我放松,甚至沉迷于电脑、手机、游戏。

(三)家庭原因。

通过对学业困难学生的调研,发现这部分学生家长缺少对学校相关政策规定的了解,对孩子在校情况不甚了解,与班主任、辅导员缺乏沟通,对孩子大学期间的学习状况不关心,仅满足于物质上的要求,缺少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指导。

(四)自身原因。

由于高校扩招,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这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长远规划,没有系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加上自我管理能力差,出现学习困难,课程学习跟不上,使学生自信心受挫,久而久之,造成课程无法通过。

二、高职院校学业预警的必要性

学业预警机制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预先发出通报警示,并助其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调整学习方法,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的制度。

(一)学业预警机制的建立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为学习过程管理提供有效载体,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举措。

(二)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课程不及格率、重修率不断上升,每年毕业生中不能按时毕业的人数和比例不断上升。对那些不及格课程较多的学生,有必要及时给予警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让他们及时调整心态,纠正学习方法、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三、高职院校学业预警机制的实施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及时预警,使其顺利完成学业,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建立以下几方面学业预警机制:

(一)进行入学预防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对其进行学业预警方面的学习教育,并利用反面典型案例告诫学生,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辨是非,进行职业人生规划,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自我反思与检测。

(二)建立责权分清的学业预警机制,齐抓共管,全方位进行预警。

1.考勤预警

这些学业困难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沉迷网络、心理问题等,首先表现为上课缺勤严重。为此,我院由教务员定时统计任课教师记录的考勤情况,对某门课程缺勤累积达到6学时的学生进行预警,避免学生因旷课次数过多而被取消考试资格。

2.成绩预警

每学期结束,要求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对不及格成绩达到3门以上的学生进行预警,并将成绩单寄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对学困生的学习督促。对不及格人数超过10人次的课程进行预警,要求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详细分析不及格学生的原因,并针对上述原因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3.学籍异动预警

每学期开学两周后,由教务处学籍管理部门对全院学生进行学籍排查,对未请假、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学生进行学籍清退处理。对在一学年内经过重修补考所获学分未能达到应获学分三分之一的学生进行留级试读处理。

4.毕业预警

在学生学习年限届满半年前(即高职第五学期末),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审核学生学分获取情况,对学生未修的课程和未通过的课程情况进行毕业预警。我院除了对专业课程进行审核外,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应用能力、职业技能证书获取情况、公共选修课等进行审核。通过统计每个学生的不及格课程门数、课程名称、每门课程不及格人数、名单,对学生进行毕业前预警。

四、高职院校学业预警的成效

近几年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业预警,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近两年来学生课程重修人数明显下降,毕业率明显上升。

通过对学业困难学生的预警,班主任、辅导员对其一一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态度。通过对近三年毕业学生的成绩分析,发现有了很大改观,每学期期末不及格学生人数明显减少,需要办理重修手续的学生人数随之减少,结业率相应降低,与2015年相比,2016年的毕业率上升了7.5%。

(二)增强了任课教师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因材施教”教学方式的改革。

由于进行了学业预警,改变了过去任课教师只管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接受能力的现象,任课教师主动关心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并对其进行学习方法和专业知识指导,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及时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对学业困难学生的预警和帮扶,激发了任课教师对“因材施教”教学方式改革的热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任课教师采用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三)搭建了家校互动、联合监督管理学生的平台。

学业预警的实施在学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改变了过去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一无所知的现象,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在校学习等情况,并参与到对学生的共同管理中,形成家校管理合力,同时减轻了学校管理学生的压力。

(四)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使学校教学管理步入良性循环。

由于扩招和生源下降等原因,造成的学生不及格人数、重修人数、结业人数的增加,严重干扰了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使本就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雪上加霜,教学管理人员常常疲于应付。学业预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述现象的发生,让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回到正常的秩序,步入良性循环。

五、存在问题与进一步完善

(一)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使学业预警系统化、常态化。

目前,我校学业预警机制还处在人工预警阶段,急需引入学业预警信息化管理,使学业预警系统化、常态化。教务系统可以定期根据学生的学分获取情况自动判断并生成学业预警通知单;学生可以随时进入教务系统,通过“学业预警模块”查询个人的不及格课程、不及格课程学分数、不及格课程学分数占应修学分的比例;而院领导、教务员、班主任等可以查询到受学业预警的学生名单和具体信息。同时,建立学业困难学生个人档案,对学业预警通知单进行存档,制订相应的帮扶学生计划,对实施过程、效果等进行记录。

(二)及时预警,做好被预警学生的转化工作。

在管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院系相关领导和任课教师应重视和关注受预警学生的思想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学校各部门应紧密配合,做好对预警学生的转化工作,提高转化率。

(三)实施分层教学,建立科学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目前,由于生源数量、素质下降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带来了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样性,呈现出同一专业普通高考生、对口单招生、中职注册生、高职注册生并存的现象。这几类生源在基础知识方面存在本质差异,而这种现象将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如果在这一基础上按部就班地实施同一教学目标,不可避免地将产生新的学业困难学生。因此,根据学生类别和特点,对同一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同时,建立科学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改变以前仅以期中、期末成绩为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课程成绩考核中加大平时成绩和阶段性测验成绩的权重,让学生注重平时课程学习,避免课程结束才发现所学知识没有掌握,造成学业困难。

六、结语

高职院校学业预警是一项长期工作,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复杂性,只有真正做到学业预警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常态化,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蓝维鼎.学籍管理视阈下高校学业预警机制的实施[J].韶关学院学报,2014(1).

[2]周鼎.建立健全督学预警机制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学业管理水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申沛,周情操.学籍预警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4]周永.高校学业预警机制:意义、问题及对策[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1).

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范文第2篇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东西部地区人民情谊,2001年国家启动了“西部地区教育顾问活动”,旨在动员东西部教育机构自愿结对,建立友好关系,按照“自觉自愿,量力而行,软件为主,重视硬件”的原则,结对帮扶,开辟全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第二条战线。2008年10月,正当内蒙古海拉尔区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海四中)面临债台高筑、生源萎缩的发展困境时,海四中校领导有幸参加了第八次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海四中的庞英军校长与浙江省宁波市鄞江中学领导结识,庞校长与学校的其他领导积极介绍学校情况,主动争取援助帮扶,得到鄞江中学领导的关注,从此,两校结成友谊校。在结对后的四年多时间里,海四中得到了鄞江中学的无私援助,两校结下了手足般的情谊。

互访携来他山石,两校栽下友谊树

2008年11月,鄞江中学校长徐惠银派胡锦达、王志远二位主任来海四中考察,由此开启了深入切实的帮扶活动。在看到学生计算机数量不足后,鄞江中学立即捐款三万九千余元,为海四中购置17台电脑,满足了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需要,并且提出了帮扶贫困在校生的意向。

2009年1月,鄞江中学邀请海四中庞英军校长等三位校领导前往宁波,赴鄞江中学参观学习。庞校长一行在鄞江中学看到学校的发展规模和办学特色,深受启发,了解到鄞江中学与海四中有过曾经相似的困难处境,深深为鄞江中学的发展成就而折服。回到海四中,庞校长立即召开会议,与学校的其他领导和老师们共同商议学校的发展问题,最终明确了“建设和谐校园、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此行还落实了鄞江中学党员干部一对一支援海四中贫困学生学习和生活费,即每学年每生600元,直至初中毕业。首批资助学生34人,每学年随着初三学生的毕业和新生的入校,对贫困学生进行重新统计并结对。截至目前,鄞江中学党员干部已资助海四中贫困学生100余人,总计资助金额10万余元。鄞江中学的党员干部与接受资助的学生经常书信往来,党员干部们鼓励并指导孩子们积极对待生活和学习,在每次双方学校的互访中,还捎来慰问金或亲自到学生家中走访慰问,让海四中的贫困生得到了来自远方的温暖。

2009年5月,鄞江中学派本校外籍教师Peter先生赴海四中讲学,为期2周的讲学活动中,海四中的师生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启发。庞校长告诉记者:“Peter先生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内容,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以及严谨敬业的教学态度,深深感染了学校的师生,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师生们受益匪浅。”

2009年8月,鄞江中学校长徐惠银亲自带队赴海四中考察,庞英军校长向徐校长汇报了一年的工作情况及学校的发展规划,徐校长听到学校取得的成绩格外高兴,并对海四中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双方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帮扶协议书,鄞江中学每年为海四中设立3万元奖教、奖学基金,旨在奖励一年来在海四中的教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优异成绩的教职工和表现突出、学有所长的学生。此项奖金配合海四中本校的奖励办法,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在每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优秀学年组、优秀教研组、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和星级学生纷纷登上领奖台,老师和同学们感言:“当接过鄞江中学奖教金、奖学金的那一刻,我们的激动心情无以言表,这奖金不仅代表着荣誉与回报,更寄托着远方亲人的真情与期盼。”鄞江中学进一步提出今后对海四中的特色办学、办公条件、奖教奖学、扶贫助困等援助项目,并将全额承担海四中教师每年赴宁波地区学习考察费用,为海四中搭建了向先进地区学习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交流双方感情的平台。

2009年9月,海四中迎来建校50周年校庆,鄞江中学得到消息又派办公室主任胡锦达前来参加庆祝活动,胡主任带来了远方亲人的祝福,并带来2万元赞助款。鄞江中学为海四中购买了教师办公电脑4台、笔记本电脑4台。

2009年12月,海四中由副校长马文静带队,一行4名教师应邀赴宁波地区学习考察,鄞江中学不仅向他们全面介绍了自己学校的办学经验,还为他们联系了浙江省两所特色学校进行参观学习,使老师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2010年7月,鄞江中学党支部副书记郑锡军带领德育部门的领导来海四中考察,走访慰问了他们帮扶的困难学生,在给原帮扶学生带来礼物和慰问金的同时,又拿出3600元,资助6名贫困学生。

2010年8月,鄞江中学出资邀请庞英军校长随鄞州区教育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学习考察。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自由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庞校长深受启发,在学校的管理中,视野更开阔了,观念更新颖了,前进的步伐更坚定了!

2010年12月,海四中又选派4名一线骨干教师赴宁波地区学习考察,他们走进鄞江中学的课堂,学习先进地区先进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两校教师共同交流切磋,海四中教师深受启发。

2011年7月,鄞江中学副校长王志平带领教学部门的领导来海四中考察,给帮扶学生带来礼物和慰问金,与他们亲切交流,鼓励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得知海四中2011年的中考取得海拉尔地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后,鄞江中学领导非常高兴,先后拿出13万元奖金对海四中的师生给予鼓励。

2011年9月,鄞江中学校长徐惠银退休,新任校长周道义上任后表示将继续坚持各项帮扶措施,使两校的友谊之树愈加枝繁叶茂。随即,又开展了新学年贫困学生重新统计结对工作。2011年12月,海四中又选派4名一线骨干教师赴宁波地区学习考察,受到鄞江中学的热情接待,鄞江中学承担了全部费用,并让老师们带回了新学期38名学生的结对助学金11400元。

2012年7月,鄞江中学校长周道义亲自带队来海四中考察,带来奖教基金7万元和党员助学金11100元,周校长对海四中近几年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对两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揽子意见和期望。2012年12月,海四中由新任副校长李先金带队,一行4人赴宁波地区学习考察,受到鄞江中学的热情接待,并将新学期34名学生的结对助学金10200元带回。

四年多来,鄞江中学为海四中的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倾注了真挚感情,资助资金、物品等折合人民币60万元。帮扶中,鄞江中学提供了理念引导、设备支援、资金支持,开展了校长互访、教师互访,定期开展示范教学等活动。海四中的师生也以草原儿女特有的真挚和热情随时期待着鄞江中学亲人们的到来。两校手拉手,心连心,共同进步,在互动的帮扶实践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拳拳深意诚帮扶,殷殷回报谋发展

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127-02

高职教育如何办出类型特征?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实现校地深度融合,这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黄冈职院作为大别山地区的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十百千万”(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社会服务工程,探索出了一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特色强校之路。

一、校县对接,融入区域经济

黄冈市各县(市、区)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黄冈职院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积极探索并实践高职院校与县市对接、教学院系与乡镇对接、专业团队与农村(企业)对接、教师与农户(项目)对接,形成“四层对接”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为促进黄冈及大别山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先后与黄州区、武穴市、团风县、蕲春县、英山县等10个县(市)签订了校县(市)共建协议。具体由各教学院系根据各县市区产业特点与之形成对接关系。如生物工程系与全国闻名的“医药之乡”蕲春县对接,建筑系与“建筑之乡”团风县对接,商学院与黄冈市商业中心的黄州区对接等。各教学院系都与相应的县市区签订对口合作协议,形成了校县对接促进产业发展的格局。

在合作中,学校发挥专门人才优势,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为县市区提供智力支撑、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帮助县市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建立了5个应用技术研究机构、11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10个技术服务中心和10个产业服务基地,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参与科技扶贫。近几年推广实用技术146项,取得直接经济效益9 000万元。

二、校村共建,服务区域三农

黄冈职院扎根老区、服务老区、建设老区、回报老区,主动为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十几年来,累计为农口和服务性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7万余人。并坚持与市农业局、科技局、科协等单位合作,通过“进村入户”,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学校11名教授博士成为湖北省农业科技110首席专家、黄冈市科技顾问;作为湖北省农业厅“农村实用创业人才培训基地”,为培训农村基层农技人员,举办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小龙虾、蛋鸡饲养技术,果树栽培技术,中药材种植,沼气能源,水产养殖”多种培训班,为1 020名农村人员提供农业知识技能更新培训,为1 050人进行了农村创业人才培训,为466名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为7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培训教师;学校作为国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累计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 900余人;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常年开展面向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技能认证工作,每年为校内外提供鉴定人数超过10 000人次。学校作为2008年湖北省委组织部认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程定点培养单位,已经培养了430名合格的农民大学生,有的已成为本村致富带头人或村两委干部。

学校利用师资和技术优势,积极配合黄冈市相关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等科普活动。由学校主持的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黄冈大别山区有机茶生产技术应用与示范》(课题编号2005EA760045),湖北省科技攻关课题《山地生态多样性有机茶园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编号2005AA201C03),其成果在大别山区得以推广。学校专门成立了茶叶研究所,组织专业教师、技术人员以及专业学生走出校门,采取“蹲一个点,带一个片,包一条线”的方法,到英山、团风、麻城、武穴等县市指导建起7个名优茶科技示范基地。茶叶研究所研制的“龟山松萝”、“春渺”两个品牌茶叶,在全国第五、六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荣获特等奖,“春渺”茶在第七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荣获金奖。学校为黄冈市十多家茶叶企业推广应用有机茶生产技术,促进茶叶企业发展,带动茶农致富。畜牧兽医专业与北京北农大动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高产蛋鸡饲料配制技术”将为黄冈的蛋鸡养殖行业锦上添花。

作为科技部、省科技厅及省农业厅在大别山区实施科技开发扶贫计划的技术依托单位,黄冈职院先后派出了500多名专业教师走上科技开发扶贫第一线,与黄冈市内的87个村签订了“校村共建”协议,建立了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与罗田县三里畈镇、浠水县巴河镇、蕲春县青石镇、黄梅县五祖镇、红安县华家河镇和二程镇建立长期的互助合作关系。学校常年为他们提供各种技术、信息支持,开展了包括制茶、紫红薯、甜叶菜、食用菌、果树、猪、奶牛、禽在内的16种农作物种植及畜禽养殖技术服务,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4 000多万元。黄冈职院联系扶贫村,通过硬化公路、当家塘整修、修建排污沟、新建村部、修建学校、村庄环境整治、创建省级生态村、修建刘岳公路桥、建设许河示范小区等扶贫工程,扶贫帮困工作初见成效。在黄梅县张思永村,仅2011年上半年就改造果特基地200亩,开展香菇、木耳、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结对帮扶贫困户20户。在马鞍村,学校派三名干部长期在该村驻点,与村民同吃同睡同劳动,帮助村里修塘堰、建企业,并发起设立“春晖奖学金”,旨在奖励户籍在马鞍村的小学、初中、高中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多年的校村共建,这些大山里的村容村貌明显改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明显提高。

教师帮扶困难学生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毕业生 就业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80-03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财经类毕业生如何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顺利就业,实现自身价值,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广西财经学院作为广西区内唯一一所财经类本科院校,在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做法,结合该校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的对该校2013、2014届两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调查,能为更好地提升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一、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情况分析

为更好地反映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广西财经学院与第三方数据调研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对广西财经学院2013、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追踪调研项目。其中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离职率等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的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专业相关度。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8%,比该校2013届(70%)低2个百分点,比新建本科2014届(65%)高3个百分点。毕业生选择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33%),其次是“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5%)(参见图1)。

(二)职业期待吻合度。职业期待吻合度是指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人数百分比。职业期待吻合度反映了当前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匹配度。

1.职业期待吻合度。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53%,与2013届(53%)持平,比新建本科2014届(49%)高4个百分点。

2.职业不符合期待的原因。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中认为目前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有44%的人是因为“不符合我的职业发展规划”,有28%的人是因为“不符合我的兴趣爱好”(参见图2)。

(三)离职率。离职率如果较高,会影响到学校在用人单位的声誉。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主动离职会使用人单位认为本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

1.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28%,与2013届(28%)持平,与新建本科2014届(29%)基本持平。

2.离职类型和原因。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的毕业生中,有98%有过主动离职,与该校2013届(99%)基本持平;主动离职的最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8%),其后依次是“薪资福利偏低”(46%)、“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9%)等(参见图3)。

二、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自从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财经类院校以其特色鲜明的优势定位和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的专业供给,在各类院校中独树一帜,通常拥有较好的生源及较高的就业率。然而,随着各类院校财经类专业数量的不断增加及财经类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近些年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就业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这其中,从宏观到微观,涉及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等层面问题及原因。

(一)从国家层面看,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劳动力市场对于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总数和经济高速运行时相比,稳中有降,然而从劳动力供给看,财经类院校招生每年都在扩招,不断叠加的毕业生基数,使得就业市场劳动力的供需失衡。这也催生出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无奈心理,上文广西财经学院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调研的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仅占68%,有25%的毕业生“迫于现实先就业后择业”的调查数据很好地折射出这样一个现实。

(二)从非财经类院校角度看,专业设置欠缺平衡与规划。伴随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来的,是教育领域财经类院校和专业的蓬勃发展。名字好听、收入高、工作体面、就业范围广等因素吸引着广大学生及家长奔着财经类专业而来。财经类院校的生源一直保持着稳中有升、每年递增的势头。非财经类院校则通过增设财经类专业等方式“分一杯羹”。高校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源支撑,在这种市场化的招生争夺战中,财经类专业成为了“香饽饽”。然而,各自为政的专业设置欠缺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的平衡与规划,导致财经类毕业生的人数连年上升,并且由于一些不具备很强师资、实训等条件的院校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培养的毕业生质量不高,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失衡,加剧了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从财经类院校自身来看,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由于当前高校的体制问题,生源的扩大与教师收入等密切相关,因此,财经类院校也在千方百计扩大本校生源。在重数量的同时,容易忽视质量,缺乏对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意识。从广西财经学院的实践来看,招生总数每年都在增加,专业也是每年都在增加,然而这种专业调整,多是为了增加而寻找理由,而不是根据现实需要推出增设的必要性,对市场需求因素的考虑往往不足。为了扩大本学院规模,为了本学院教师收入增加等利益考虑而增设专业的做法,脱离了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最终必然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这对于教育资源和学生个体来说,都是一种消耗与浪费。

(四)从用人单位来看,学历盲目攀高现象严重。伴随高校扩招而来的,是教育领域“学历过剩”的普遍现象。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就业难,使其中一部分人转而追求更高的学历,然而这也导致了硕士博士的大量增加。这种就业难导致盲目追求学历的恶性循环,投射在职场就是专科生能做的工作本科生做,本科生能做的工作研究生来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一方面高学历的求职者不断增加,用人的门槛增高,因此在学历上存在盲目攀高现象;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反映,和高学历对应的是求职者更高的薪酬期待,然而高学历的求职者未必具备用人单位所期望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用人单位并不会因高学历而提供高报酬,这又加剧了就业竞争与压力。

(五)从财经类院校毕业生自身来看,未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偏高。从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离职率数据来看,毕业半年内有高达28%的毕业生发生过离职,其中主动离职的最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8%),其后依次是“薪资福利偏低”(46%)、“想改变职业或行业”(39%)等。从离职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毕业生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及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就业半年内心理比较浮躁,未能很好地处理职业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对任何一份工作来说,半年的时间还太短,不足以掌握该职业甚至该行业的精髓。任何职业都需要与人进行磨合,半年内主动离职,实际上更多地是毕业生内在职业规划模糊和就业期待过高的反映。

此外,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大部分毕业生期盼高收入的城市生活。广西财经学院的“启航奖励”数据显示,广西财经学院2014届毕业生报名参加大学生村官、农村特岗教师、“三支一扶”项目和“西部计划志愿者”项目共48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0.88%。而对2014届毕业生做过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想在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城市工作的学生比例占了约68%,更多毕业生考虑选择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愿意到省外工作的学生只占16.2%。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往往从个体角度出发,因此都希望选择一个具有良好工作、生活环境的城市就业,然而其实更多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平台在基层,从接待用人单位的情况来看,来校招聘的基层中小企业用人都相当紧缺,然而毕业生却宁愿在城市里待业甚至失业,也不愿意到这些基层单位就业,这提醒我们,要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勇于到基层这个更大的舞台去就业创业,施展抱负。

三、解决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由社会、经济、教育、民生等诸多因素综合构成,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国家、非财经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自身着手,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促进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一)国家层面应重视就业问题,做到平稳过渡。就业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经济新常态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和就业结构都面临转型的挑战。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数量庞大的就业群体。高校毕业生是劳动力人群中最具有知识性和创造性的群体,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对于人力资源是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会使社会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在经济新常态下,就业领域必然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如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劳动者素质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等。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处理好就业问题,考验着国家层面的智慧,一方面国家需对现行一些不合理的就业政策进行调整,消除束缚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另一方面要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中小企业活力,为有意愿创业的毕业生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万众创新创业,使创业带动就业,最终实现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和就业的平稳过渡。

(二)非财经类院校层面应着眼自身特色,合理规划专业布局。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压力,非财经类院校应冷静思考自身定位,找准发展方向,突出优势特色,合理规划本校的专业布局。如果说在以往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各高校都设立财经类专业的话,那么在经济新常态下,财经类职位减少,各高校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加剧,那些财经教育实力不雄厚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空间可能会进一步被挤压,从而不能顺利地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在国家的教育改革及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设立的大背景下,非财经类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找对发展路径,走出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做强做精本校的特色专业,而不能一味地贪大求全。

(三)财经类院校自身层面应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财经类学校应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将就业端口前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在人才培养各环节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招生促培养、以培养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好对接,可以把就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根据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状况和就业分布,结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和对毕业生的反馈,科学制订招生计划,调整专业招生规模,对就业质量较低的专业进行停招或隔年招生,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

在就业指导与服务层面,建立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一是在学校层面上,在校院两级分别建立就业咨询室,安排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政策、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帮助。二是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大学教育的全程。三是分类别、有重点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群体,重点鼓励他们早就业、就好业;针对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群体,鼓励他们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面向西部地区就业;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认真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摸底、调查和帮扶资格认定工作,建立就业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统一组织培训帮扶,努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四是一对一、有目的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建立校系两级就业指导服务咨询室,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使就业指导更具人性化。

(四)用人单位层面应坚持能力导向,任人唯贤。由于学历崇拜和就业压力等多种原因,教育过度和学历过剩在中国已成为普遍现象,不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以逃避眼前的就业压力,这也造成了基数不断增加的高学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挤压了相对低学历的毕业生的求职空间,使用人单位在优中选优的思维主导下,优先选择学历更高的求职者,从而导致不科学的用人观念和不公平的用人标准,有些单位甚至设置了与岗位不匹配的学历条件作为筛选条件,使能力有余而学力不足的求职者望而兴叹。而这种用人导向,又反过来作用于求职者,使更多求职者盲目追求用人单位所要求的高学历,造成恶性循环。因此,用人单位应回归市场经济本义,坚持以能力为导向,实现人职匹配,任人唯贤。这也是为了实现经济新常态下企业更高效的人力投入和更高的盈利。

(五)毕业生自身层面应认清形势、科学谋划、建功基层。对于毕业生个体而言,能够顺利就业是实现个人抱负及家庭幸福的重要途径。毕业生要想顺利实现就业,应把个人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对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及个人的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就目前而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然而高校基本都在扩招,毕业生数量连年攀高,在劳动力供需矛盾面前,毕业生切忌好高骛远、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毕业生初入社会,欠缺工作能力和经验积累,想要短期内获得很高的薪酬待遇和较宽广的发展空间是不现实的。只有踏实肯干、不断学习,科学谋划并做好足够的积累,变换工作才有意义和价值,盲目地跳槽只会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陷入更漫长的迷茫与困惑之中。此外,毕业生应将眼光放长远,勇于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到基层更广阔的平台施展才华与抱负,基层极缺人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极缺财经类人才,相比城市,基层有更多的商机和市场有待开发。

总之,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及毕业生就业结构矛盾的大背景下,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然而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只要国家、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多方共同努力,当前就业问题的挑战也会成为优化就业结构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汪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践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3)

[2]阎小平.就业取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1)

[3]李海霞.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4)

[4]孟丹,汪央.财经类大学生就业意识调查与分析―― 以上海商学院为例[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JGZ141);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2014JGA220);广西财经学院2014年度校级课题(2014C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