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畜禽养殖技术

畜禽养殖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畜禽养殖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畜禽养殖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畜禽生态养殖技术;山区;种养结合;运用解析

将畜禽生态养殖技术合理有效的应用到山区种养结合当中去,具有很多的优点,一方面可以让畜禽养殖具有更大的养殖空间,为畜禽提供优质的水源和空气,显著地降低了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畜禽养殖经济效益。

1种养结合的优势

当前畜禽养殖主要在节约和规模这两个方面发展。随着规模养殖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都已经表现出来了,集约化养殖方式存在影响肉制品质量的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对此,提高畜禽生态养殖技术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措施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选择优质的种苗很关键。畜禽生态养殖使畜禽在外面可以自由的进食和玩耍,在饮食和饮水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食物的投放,降低养殖成本的同时,可以更好的生产出高品质的畜禽产品。种养结合禽畜生态养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更加符合畜禽的生长习性,将畜禽从舍饲解放出来,让其自由饮食和饮水,可以从根本上提升畜产品的质量。另外,种养结合禽畜生态养殖技术的普及,同时也是对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的探索,能够促进养殖业和种植业共同发展。喂养人员通过承包土地和林地,将舍饲的禽畜进行放养,一方面可以有效保障绿色化生态养殖,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禽畜的抵抗力,减少因为养殖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2养殖技术

2.1合理进行选种。

在畜禽种苗选择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了解当地环境的特点,保障具有适宜的生长环境再进行选择种苗,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种苗。比如,在选择羊的品种时,可以选择特尔克羊或者是本地的优质羊种。这些品种具有行动灵活、适合野外放养及抗病力强等特点,可以根本上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2.2建立优质的生长环境。

在进行生态养殖的过程中,需要为养殖的畜禽提供优质的场所。在进行选择棚舍的时候,需要选择避风、阳光照射充足、地势平坦以及不积水的地方。畜禽棚舍内部湿度要适宜,不能太干燥,棚舍通气良好,能够有效地让棚舍内的空气得到置换,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障畜禽的健康。在对棚舍内部进行温度控制时,夏天温度太高,可以适当的在里面放几桶凉水,有效地降低棚舍里面的温度。冬天如果棚舍温度太低,可以在棚舍的外围加上保温膜,这样可以有效调控内部温度,让畜禽正常生长,加快生长繁殖效率。

2.3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畜禽生态养殖过程中预防疾病工作非常重要。首先,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对所有的畜禽情况进行有效记录,按照不同的品种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定期的进行疫苗接种,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工作。在出现死亡畜禽时分析死亡原因,将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出现传染的可能性发生。

2.4饲喂技术。

畜禽养殖技术范文第2篇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主要畜禽禁养区的划定。

2 划定依据

(1)《环境保护法》

(2)《畜牧法》

(3)《水污染防治法》

(4)《大气污染防治法》

(5)《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6)《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38-2007)

(8)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3.1 畜禽

包括猪、牛、鸡等主要畜禽,其他品种动物由各地依据其规模养殖的环境影响确定。

3.2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指达到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养殖规模标准的畜禽集中饲养场所(以下简称养殖场)。

3.3 禁养区

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止建设养殖场或禁止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养殖场的区域。

4 基本要求

以优化畜禽养殖产业布局、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目的,以统筹兼顾、科学可行、依法合规、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综合考虑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及生态功能重要性,在与生态保护红线格局相协调前提下,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区域为重点,兼顾江河源头区、重要河流岸带、重要湖库周边等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区域,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范围,切实加强环境监管,促进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5 划定范围

5.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包括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的陆域范围。已经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按照现有陆域边界范围执行;未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技术规范》(HJ/T 338-2007)中各类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确定。其中,饮水水源保护一级保护区内禁止建设养殖场。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禁止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养殖场(注:畜禽粪便、养殖废水、沼渣、沼液等经过无害化处理用作肥料还田,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不造成环境污染的,不属于排放污染物)。

5.2 自然保护区

包括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自然保护区范围执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范围内,禁止建设养殖场。

5.3 风景名胜区

包括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国务院及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名单为准,范围按照其规划确定的范围执行。其中,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禁止建设养殖场;其他区域禁止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养殖场。

5.4 城镇居民区和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

根据城镇现行总体规划,动物防疫条件、卫生防护和环境保护要求等,因地制宜,兼顾城镇发展,科学设置边界范围。边界范围内,禁止建设养殖场。

5.5 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划定的区域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建设养殖场的区域。

6 工作流程

6.1 摸清底数

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农牧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规章等,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等,识别和初步确定禁养区划定范围。

6.2 核定边界

在初步确定划定范围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实地勘察,调查禁养区划定相关基础信息(包括有关地物信息,养殖场分布、养殖规模等),明确拟划定禁养区范围边界拐点,形成禁养区划定初步方案,包括比例尺一般不低于1∶50 000的畜禽禁养区分布图,以及禁养区划定范围的文字描述等。

6.3 征求意见

禁养区划定初步方案应当征求同级有关部门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正,必要的应当进行现场勘核,形成禁养区划定方案(送审稿)。

6.4 报批公布

各地环保部门、农牧部门将禁养区划定方案(送审稿)报上一级地方环保部门、农牧部门进行技g审核后,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布。省级环保部门、农牧部门应当及时掌握本行政区域禁养区划定情况,并定期向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报送工作进展情况。

7 其他

7.1 禁养区划定后原则上5年内不做调整;需要调整的,根据本指南开展工作。

7.2 已完成禁养区划定的、已形成禁养区划定初步方案的,但划定范围与本指南要求不符的,应当根据本指南予以调整。

畜禽养殖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畜禽;养殖;堆肥技术;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性蛋白在人民饮食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1]。尤其近几年,随着中国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集约化、工厂化的养殖业得到迅猛发展,而且规模和数量也逐年大幅增加[2]。而农业畜禽养殖粪便的产生量也急剧增加[3]。据第一次国家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4],我国农业畜禽粪便产生量为2.43×108t。其中COD、N、P的总量分别为1.268×107t、1.06×106t和1.6×105t。近年的污染源普查动态数据显示,畜禽养殖粪便产生量在总污染物中的占比也在逐年升高[1,5,6]。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畜禽粪便的排放量的大量增加,业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对人类、其他生物以及畜禽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愈来愈突出。因此,及时、有效、安全的处理和利用畜禽粪便,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对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畜禽粪便的污染治理已是迫在眉睫。但畜禽粪便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有机肥原料,通过堆肥化处理畜禽粪便生产的有机肥料,具有肥效稳定、持续时间长、所含营养物质丰富全面等优点,并对土质改良和促进植物的生长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堆肥化既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细菌、真菌、乳酸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在中高温及氧气充足条件下,把固体废物中可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堆肥化按过程中是否消耗氧而分为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而好氧堆肥化处理堆体温度高,一般高温阶段在50~65℃,最高可达70℃以上。此阶段可以有效杀灭虫卵、病原菌等,同时可快熟降解堆体中有机质,因此高温好氧堆肥化处理方式现被广泛应用。

一、国内外高温堆肥研究现状

(一)堆肥化的定义

堆肥化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是堆肥化是一种生物降解和转化的过程。一些研究者认为,堆肥化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使含有机质的固体废物在一定湿度、温度、和溶氧等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将高分子量有机质转化为相对较小、稳定的、容易被机体吸收的类腐殖质的过程,对环境、土壤不构成危害,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改良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经堆肥化有氧处理所得的产物称堆肥。

(二)堆肥化的基本原理

在堆肥化进程中,堆料中的溶解性小分子有机质、无机盐等可透过微生物的细胞壁被微生物吸收,不溶解的有机质附着在微生物体表,由微生物分泌的胞外水解酶分解为溶解性小分子物质,通过主动运输到细胞内。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物质的分解、氧化-还原、合成等一系列细胞内过程,把吸收的一部分有机质转变成自身新陈代谢需要的物质形式,同时放出一定的能量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把部分有机质转化成自身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合成微生物自身的细胞组成物质,以便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生命体。下图简要表述此过程:

1、有机物的氧化

有机物+微生物+氧气 + 能量

2、细胞物质合成

nCXHYOZ+NH3/NH4++(nx+ny/4-nz/4-5x)O2 C5H7NO2(细胞质)+(ny-4)H2O+ 能量

(三)堆肥发酵的过程

堆肥发酵的过程一般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中温阶段(即升温阶段)、高温阶段、降温阶段和腐熟阶段。由于不同阶段微生物种群数量、新陈代谢速度等不同的同时堆体温度差异也相对较明显。

1、中温阶段(即升温阶段):在发酵前期,堆体中便存在各种大量的有益的、有害的、中性的微生物,当温度和湿度等其他物理条件适宜时,堆体中微生物菌群便逐渐加快自身新陈代谢水平,并利用一定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进行快速分裂,同时堆体的温度也逐渐升高,当达到 20℃以上时,中温菌群逐渐进入繁殖的旺盛期,开始快速地对堆体中有机物进行分解、转化。此阶段微生物以中温、好氧型为主,通常以细菌和霉菌等嗜温好氧型微生物为主。此阶段主要是将堆体中的寡糖、淀粉、蛋白质、脂类等易分解的有机物快速分解。在大量中温微生物不断进行生命活动的同时,堆体热量不断累积,致使温度迅速升高并逐渐进入高温阶段。

2、高温阶段:即堆体温度达到 50~65℃,此时堆体中中温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受到抑制并开始大量死亡,此时嗜热细菌、芽孢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新陈代谢逐渐旺盛、并占据优势。此时易分解有机物继续分解的同时,一些较难分解的有机物,如木质素、纤维素等也逐渐开始被分解,腐殖质逐渐形成。当温度达到 70℃以上时大量的嗜热微生物开始死亡或形成芽孢休眠,在各种酶和物理条件综合作用下,有机质继续进行分解。同时由于大量死亡的微生物的酶的作用消退而逐渐减少热量的产生,当温度回落 70℃以下时,休眠的嗜热菌群的新陈代谢活性又逐渐活跃起来并再次产生热量,如此反复几次维持在 70℃左右的高温水平,腐殖质便基本形成,堆肥物质逐渐趋于稳定。

3、降温阶段:当高温阶段进行一段时间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逐渐减弱,当温度缓慢下降到 40℃时,其中易腐熟的有机物基本腐熟完成,剩下的大部分为难降解的纤维素和其它较难分解的物质。剩余男分解物质不再需要分解,因为在土壤中,由于土壤中微生物的存在和代谢可以被完全分解,使这些物质达到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改良土质的的效果。

4、腐熟阶段:到此阶段,堆体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已被分解、趋于稳定,温度逐渐下降。堆体中的腐殖质和氮、磷、钾肥等营养物质,已趋于稳定,为使腐熟的营养成分维持稳定,堆体应处于厌氧条件,以防止营养物出现矿化。同时堆体温度应维持在 60℃左右 4d 以上,以便有效杀死堆体中的病原微生物、虫卵等,达到堆肥无害化的目的。

在高温堆肥化过程中,固体粪便中不同有机物被分解的时间、难易程度不同,糖类、蛋白质、淀粉最易被分解利用,其次是脂类物质,木质素、纤维素抗分解能力较强,不容易被微生物分解。在高温堆肥进程中,由于堆体中溶解氧气的量有限,当溶解氧气的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好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趋于停止甚至濒于死亡,故在高温发酵的同时若采用通风或翻堆等供氧措施则能更好的发酵堆体。经过高温发酵后,堆体中有机物经的耗氧量会逐渐降低。如果堆肥化进程处于合理状态,温度便持续降低并预示堆肥化进程即将结束。当温度趋于稳定则堆肥基本形成腐殖质。上述进程称堆肥发酵过程。研究表明,好氧微生物发挥主要作用在于其自身利用氧气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同时将有机质进行氧化,同时伴有大量的能量释放。

(四)肥化的原料与填充料

以往堆肥化原料主要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机废弃物的产生量越来越大,种类也越来越多,适用于堆肥的原料相当广泛如污泥、生活垃圾、工业固废等。

堆肥的基本原料是畜禽粪便及填充料,由原料特性决定堆肥处理方法。填充料能更好的均衡碳源、调节物料湿度、提升堆体的空隙度等作用。较理想的填充料应具备干燥、疏松、轻有机物等条件,能够及时有效提供堆体中碳源的含量,改善堆体的营养成分及组成结构,从而利于通风等。据研究表明木屑、米糠、稻壳、蘑菇渣等作为调理剂。

二、影响堆肥腐熟的因素

有机物料耗氧分解的过程是整个堆肥化过程的关键部分。发酵的主要工艺过程包括温度控制、翻堆、通风、水分控制、无害化处理、堆肥腐熟等几个方面。

(一)温度

温度是堆肥化过程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指标因素。它直接影响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性及有机质的分解效率和堆肥的腐殖化程度。堆体温度在 55℃以上保持3天或在50℃以上保持 5~8天,能有效杀灭堆肥中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虫卵,从而确保堆肥的卫生指标和堆肥腐熟化的程度。

一般而言,嗜温菌最适宜温度是 20~40℃,嗜热菌发酵的最适宜温度是 40~50℃。高温分解和腐熟进程较中温的速度要快,且可有效杀灭病原菌、寄生虫、虫卵等。堆肥进程中,对于温度变化主要分三个过程,即升温过程、高温过程和降温过程。堆肥起始期,堆体温度基本与环境温度相同,经中温菌 2~3d 的作用,堆体温度能达到高温菌的适宜温度,50~65℃时堆体进入高温持续过程,机物质分解主要在这一阶段。在此高温条件下,一般堆肥只要 5~8d 便可达到无害化,腐殖质开始形成,堆肥初步腐熟。然后由于微生物的大量死亡,堆肥逐渐降温,堆温最终接近环境温度。堆肥化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堆肥腐熟进程。过高的堆温(75℃)将杀死大部分微生物而延迟堆肥进行[30],而过低的堆温将大大降低堆体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性而延长腐熟时间。因此,高温堆肥温度最好在 50~60℃。

(二)通风供氧

通风供氧是堆肥腐熟过程关键因素之一。堆肥需氧量与堆体有机物成分息息相关,堆体中有机碳源愈多,其耗氧量越大。有关研究表明,堆肥过程中氧浓度为15~20%时较适合发酵腐熟,最低氧浓度不应10%,氧含量5%将导致厌氧发酵。

通风是提供堆体氧含量的主要方式,堆体氧含量决定堆体微生物活性,影响有机物的分解、腐熟、转化速率。其主要作用有:①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提供足够的O2,同时释放堆体中微生物呼吸作用累积的 CO2。②除去过多的水分。③调节堆肥的温度,在腐熟后期来降低堆体温度和稀释有害气体。采用通风的好氧堆肥体系使有机物的分解、转化速度加快,缩短腐熟周期。一次发酵时间正常为 3周左右,二次发酵(即后熟期)在 10~20d 便可完成。而没有采取通风措施的堆体对有机物的分解缓慢、堆肥周期长、易产生恶臭。所以,强制通风堆肥可通过缩短堆肥周期,提高堆体有机物的腐熟和转化效率来提高经济效益。堆肥主要有四种供氧方式:自然通风、定期翻堆、被动通风和强制通风。自然通风指利用堆体表面与其内部氧含量的浓度差而自由扩散进入,使氧气与物料接触而被微生物利用。二次发酵阶段,空气中氧气自堆体表面扩散至内部 1.3m 处,因此,此阶段可通过自然通风来提供氧以减少能耗。定期翻垛,对于条垛式堆肥系统,堆肥过程中需翻动堆垛,利用空气中的氧含量与固体物料颗粒间隙的结合和渗透而达到供氧目的,同时翻堆也能充分混匀堆料及促进水分蒸发加速堆肥的干燥。被动通风即在堆体中插入穿孔管道,空气透过穿孔后以对流形式经过空眼,因堆体热气上升使空气进入堆体。强制通风是利用通风系统对堆体强制通风供氧,由风机和通风管道组成强制通风系统。通风管道以采用穿孔管铺设在堆肥池底部或设置活动管道插入堆体中等方式。必须使通过堆层的路径与各路气体大致相等,且通风管路上的通风孔排布要均匀。

(三)水分

堆肥发酵过程中,水分也是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在堆肥过程中,水分的主要作用:①溶解堆体有机物,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提供营养;②调节堆体温度,当堆体温度过高时,可通过水分的蒸发使温度下降。

相关研究表明,堆肥中最适含水量为 55%~60%范围。一般堆肥中的水分分为:化学结合水分、自由水分(附着水分、溶账水分、和间隙水分)、毛细管水分。从微生物活动角度看,水分含量越高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越有利于。因此,理论上当含水量达100%时,对微生物而言是最适含量。但是,如果堆体中水分过高,则堆料中有机物之间的空隙被堵塞导致通风设备的通风效果起到阻碍作用,以至于堆体中的氧含量严重不足而导致的厌氧发酵程度被加剧,最终导致降解速度的减缓,发酵时间的延长等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果水分过低,将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若水分含量低于 10~15%,微生物的代谢水平将趋于停止。可见堆体原料中水分含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好氧堆肥反应周期的长短和堆肥发酵质量的好坏,甚至关系到好氧堆肥整个过程的成败。

(四)C/N

在堆肥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在分解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过程中,对碳、氮的利用比例为30/1。对微生物的营养而言,碳、氮的比例是堆肥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碳、氮的比例与堆肥发酵温度有直接关系。当 C/N 低时,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温度上升较快,从而有效缩短堆肥周期。当C/N 高时,有机质分解速度慢,温度上升较慢,导致堆肥周期延长。堆料中的 C/N,一般在 20~30 时,比较适宜。当C/N 过高(超过 35)时,氮素相对匮乏,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限制,此时微生物需经过大量繁殖和生命循环来氧化掉过量的碳,从而为其提供一个合适的 C/N环境以促进其新陈代谢活性,此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速度相对较慢,发酵周期长。而且,C/N 高的堆肥施入土壤中,由于土壤微生物和农作物存在争夺氮的现象使农作物处于“氮饥饿”的状态而影响生长。如果 C/N 过低,且处于 pH 值和温度相对较高时,堆体中的氮源将以 NH3的形式大量挥发到大气中,导致堆体发酵过程中的氮肥的大量损失,同时其堆肥发酵产品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五)pH 值

pH 值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是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微生物最适宜的 pH 值一般为中性或弱偏碱性,pH 值太高或太低均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pH值也是利用微生物环境作为估价的重要参数之一,在整个堆肥发酵过程中,pH 值随时间、温度、水分的变化而变化。在堆肥初始阶段,由于微生物作用产生有机酸使pH 值下降(可降至 5.5),然后逐渐上升至 8~8.5左右,如果堆肥有机物呈厌氧状态,则 pH 值将继续下降。此外,当pH 值大于 7.0 时,将直接影响氮源的存在形式,使氮以氨气的形式逸入大气。但在正常堆肥过程中,pH 值有足够的缓冲作用使其稳定在可以保证堆肥的好氧分解。

三、结语

21 世纪是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时代,随着畜禽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些规模化养殖场通常建在大中城市的近郊和城乡的结合部,由于环境法规不健全和资金短缺等问题,绝大多数畜禽养殖场在投入建设初期未将粪便的处理问题考虑在内,致使部分养殖场粪便任意堆积,养殖废水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边的水源和环境,也直接影响养殖场自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禽产品的质量。堆肥化处理畜禽粪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投入成本低、操作管理简便、产品质量稳定等特点,对于国内中小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固体废物堆肥处理是比较可取的处理方法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堆肥发酵的原理、进程,在结合传统堆肥发酵技术、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阐述了堆肥发酵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各项限制性物理参数,对人为控制堆肥化过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克虞.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化途经[J].农业环境保护,1998,17(6):281-283

[2]刘更另.中国有机肥料[M],农业出版社,1991,38-59

[3]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资料编纂委员会.污染源普查数据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4]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7(4)

[5]王卫平, 薛智勇, 朱凤香等. 不同微生物菌剂处理对鸡粪堆肥发酵的影响[J]. 天津农业科学, 2009, 17(3):292-295.

畜禽养殖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规模化养殖;污染控制;技术模式;黄灌区

中图分类号x71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265-02

依据2006—2007年宁夏统计年鉴资料统计,2006年宁夏灌区共有猪存栏数80.65万头、出栏数118.78万头,奶牛存栏数22.72万头,羊存栏数208.37万头、出栏数238.33万头,家禽存栏数455.13万只、出栏数1 007.93万只。灌区畜禽养殖业在全区畜牧业占有主导地位,尤其奶牛养殖作为宁夏奶产业的主要部分,发展迅速,存栏数占全区的99%,规模化程度也逐渐上升。据了解,银川市奶牛规模化程度达到了70%,吴忠利通区的规模化程度也紧随银川市,银川市大型奶牛养殖场有10余个。另外,目前奶牛养殖小区在奶牛养殖中也占主要地位。养殖小区的出现促进了灌区奶牛以及猪、鸡等畜禽养殖的规模化程度,提高了奶牛等畜禽的饲养管理水平,保证了牛奶等畜禽产品质量,净化了农村生活环境,有利于疾病控制。

但养殖小区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清洁卫生生产及粪便等废弃物的管理等问题比养殖场相对突出。另外,在灌区畜禽养殖业中存在饲草料的配制和兽药使用不合理及超标现象,污水仅进行简单的沉淀化处理或直接外排等,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灌区畜禽粪便直接还田,不仅肥效较低而且还造成环境污染。根据宁夏灌区畜禽养殖的特点及某些问题,笔者认为在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与污水处理上可采取下面的处理模式。

1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

1.1修建合理的粪污收集处理设施

要有指定的专用粪便堆放场所,运动场的牛粪一日一清或定期清理,根据宁夏灌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日照充足等自然条件,采取自然干燥法再添加em菌等有益微生物,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吸收恶臭气体。采用堆肥技术处理,该技术是将奶牛粪便和秸秆及杂草等堆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高温发酵使有机物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而变成腐熟肥料[1-2]。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生成大量可被植物吸收的有效氮、磷、钾化合物及新的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腐殖质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活性物质。此种方法设备简易,费用低,占地面积小,技术比较成熟,设专门的堆肥场地,使粪便统一堆放,统一处理,适合在多数奶牛养殖场(小区)推广使用。目前,堆肥处理技术正朝着自动控制工业化快速堆肥方向发展,因为其技术稳定性好、操作简便、适用于大规模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国内已有专门的机械生产,em菌等有益微生物菌种也已实现商业化生产。

1.2奶牛场或养殖小区污水的处理

雨水、污水分流,减少排污量,雨水设计安装接水槽,下接落水管等相应的排水系统直接排放;挤奶厅的污水及牛舍、运动场的尿液等污水排放应为暗渠,防漏、防渗透,排入沉淀池等净化处理系统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可采用2级或3级处理[3-4]。2级处理包括预处理(1级处理)和好氧生物处理。1级处理是用沉淀分离等物理方法将污水中悬浮物和可沉降颗粒分离出去,常采用沉淀池、固液分离机等设备,再用厌氧处理降解部分有机物,杀灭部分病原微生物。2级处理是用生物方法,让好氧生物进一步分解污水中的胶体和溶解的有机物,并杀灭病原微生物。常用方法有生物滤池、活性污泥、生物转盘等。畜牧场污水一般经2级处理即达到排放或利用要求,当处理后要排入卫生要求较高的水体时,则需进行3级处理。

1.3堆肥加工利用

堆肥处理后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料或根据农作物的氮、磷、钾的需要添加其他原料制作有机复合肥料。堆肥发酵有棚式发酵槽、发酵塔,设备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投资30万~60万元。污水采用厌氧处理或耗氧处理,再通过农田灌溉加以利用。一般污水处理达到国家环保要求的排放标准,需要80万~100万元的投资,而且运行成本较高,现在多数奶牛场的污水经过厌氧处理后,直接灌溉农田。利用土地自然净化或人工湿地净化处理,这种处理方法虽然有轻度环境污染,但比污水直接排出好。

人工潜流层处理技术,利用土层、细沙层、卵石层的物理过滤作用和其中的微生物作用,以及土层上植被吸收、蒸发达到净化目的。坡度3%~5%,长度不少于35 m,宽度应视小区日排放污水量而定。潜流层上游土层表面密植多年生黑麦草为宜,其下游以吸水量多、蒸发量大的杨树、竹等树木为主,起到绿化和净化的作用,可达到排放标准。

2养猪场

养猪场的污染物处理模式:目前对水冲式清除畜禽粪便的养猪场,如采用漏缝地板、水冲猪粪系统,粪便含水量高,这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养分流失大,对环境的污染大,应改为人工清粪或机械清粪。粪便通过清粪道单独清除,尿与污水从地下排除。目前,对猪场的污水常采用厌氧消化法(沼气池技术)处理,该处理方法具有低成本、低能耗、占地少、负荷高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处理粪便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这种处理技术均适合于灌区中小型养猪场及养猪小区。另外,对猪场的粪便污水等可采用固液分离技术、厌氧技术、好氧技术等综合处理,再利用土地自然净化或人工湿地净化处理或农田灌溉等技术。

3养鸡场

目前宁夏灌区中卫等养鸡业集中的地区在鸡粪资源化利用方便主要采取高温烘干制作有机肥的方法,并且已经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在鸡场的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鸡场对环境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臭气的控制,目前畜禽场臭气控制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灌区养鸡场可采用吸附及吸收法,向粪便或舍内投放沸石、膨润土、海泡石、凹凸棒石、蛭石、硅藻土等常见的吸附剂来减少气味的散发,也可采用化学与生物除臭法减少臭气。

鸡粪的资源化利用除了有机肥制作外,间接饲料化利用对鸡粪的营养和资源利用更为充分。因鸡粪养分含量比其他动物粪中养分含量要高,可利用鸡粪养蝇蛆和蚯蚓,蝇蛆和蚯蚓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畜禽和高档水产养殖的优质高蛋白饲料,蛆粉和蚓粉可代替鱼粉。这种方法其实是将畜禽粪间接用作饲料,与直接利用相比,饲用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更高。

4结语

以上几个技术模式主要结合宁夏灌区奶牛、猪、鸡等畜禽养殖业的特点及某些问题初步从粪便、污水等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角度提出的建议。而宁夏灌区畜禽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控制及治理等要靠畜牧业、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共同的努力,农业、畜牧、环境工程等相关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的提高。

畜禽养殖业自身的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应用合理的配方,改善饲草料结构、应用绿色添加剂,选择适宜的饲喂方式以及合理的用药等,可从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畜禽养殖场的科学选址,合理的布局和排污系统、控制养殖规模等是畜禽养殖产前的重要环境污染控制措施。通过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准养区等,可避免对重要水资源、风景区及居民居住区等造成环境污染。在保证畜禽养殖业有充足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可以引进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污染综合处理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但无论选择何种技术模式,一定要根据宁夏灌区的自然条件等进行技术改进或组装,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污染控制与综合利用的目的。

目前在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上主要采用的是肥料化还田技术,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后的有机肥、沼渣、沼液等最终都要通过农田回归自然界。畜禽养殖场周围及配有的土地消纳量有限,因此畜禽养殖场既使采取了粪便无害化处理,但在资源化利用上可能会有些困难。畜禽养殖业粪便等的资源化利用,最终可能要走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结合当地有机种植业的发展才能真正解决污染防治与资源化利用。另外畜禽粪便除肥料化还田技术外,寻找其他更好的用途和路子,比如牛粪新燃料的开发等将是另外一种趋势。

随着宁夏灌区社会的发展,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场呈急剧上升趋势,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在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同时,要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和宣传,发展既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又能改变不良生态环境的畜禽养殖业。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各方面兼顾,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

5参考文献

[1] 丁伟,额尔和花,王天新.宁夏黄灌区畜禽粪便排放量估算及对环境影响判断[j].宁夏农林科技,2009(2):54-56.

[2] 高定,陈同斌,刘斌.我国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风险与控制策略[j].地理研究,2006,25(2):311-319.

畜禽养殖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养殖;养殖技术;推广措施

畜牧养殖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们食品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我国的畜牧养殖面临严重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产品安全受到威胁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概念,即在整个畜牧养殖过程中,不仅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畜牧养殖产品的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尽管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在政策、行政管理及资金方面都受到了大力支持,但还有一些问题制约其快速有效推广。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做好针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

1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1.1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内容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旨在科学地规范畜牧生产业,不仅保证畜牧业产品的安全性,也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这种绿色技术包括很多方面:养殖场址的选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综合考虑水质、空气及污染源等;兽药、饲料等的使用管理及饲养生产技术,需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得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必须遵守《动物防疫法》;病死畜禽及粪便污水处理技术必须符合生产管理技术,排放物不得超过国家标准等等[1]。

1.2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的现实意义

畜牧养殖业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养殖过程中,利用激素、禁药等方式加速畜牧的生长生产,最终通过食物链使毒素、重金属等物质进入人体中,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则是畜禽污水、粪便及有害气体的产生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污染。据统计,因畜禽粪便污水等造成的总体土地符合警戒值高达0.5,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2]。这种自然资源的污染有些是不可逆转,给自然界造成了巨大、持续的危害。由此可见,大力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保障我们生命安全的必要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除此之外,绿色畜牧养殖业的推广也能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只有安全可靠的畜牧产品才能更好地回报他们的付出。

2如何做好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

正是因为畜牧养殖业的严峻问题,我们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来改善畜牧养殖业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有效推广绿色畜牧养殖技术。

2.1加大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监管力度

目前畜牧养殖技术所存在的问题,与我国在畜牧行业监督管理不足有很大关系。作为一项重点工程,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政府从政策、法律、资金、人员等多方面给予支持。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要健全基层畜牧养殖技术管理部门,专注负责基层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如环保设施建设、粪便污水无害处理技术等;第二,加大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使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全力支持推广工作;第三,还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正是因为法律体系不健全,才给不法分子钻空子的机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第四,要做好畜禽疾病防治工作,一旦畜禽被疾病困扰,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要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实时监控畜禽的状况,做好及时打疫苗等工作。

2.2建立专业的绿色饲料原料基地

作为畜牧养殖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饲料畜牧产品的质量原料严重影响了畜牧产品的质量。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专门建立绿色饲料原料生产基地,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控制,使生产的饲料原料符合国家标准。只有选用合格的饲料原料,畜禽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生长速度更快,制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把建立专业的绿色饲料原料基地作为重中之重,与养殖业和饲料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标准化、正规化的饲料原料生产基地[3]。

2.3构建第三方技术推广机构,形成有效推广机制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过程中,缺乏完善有效的机制,导致基层推广中存在技术框架不完善、技术含量低、实际效果差等问题。所以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构建第三方技术推广机构,形成完整有效的推广机制,给基层技术推广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三方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将现有的框架进行细化和内容填充,改善现有的推广技术,完善推广效果,从而促进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影响范围。

作者:赖丰涛 单位:广西岑溪市水产畜牧兽医局

参考文献

[1]闫润浪,王吉,朱向卿.对绿色畜牧养殖技术推广的探究[J].当代畜牧.20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