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师结对帮扶计划

小学教师结对帮扶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师结对帮扶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师结对帮扶计划

小学教师结对帮扶计划范文第1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20-02

相对城镇教育而言,民工子女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除了不断地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继续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投入,给予有效的政策支持之外,作为培训机构,整合本地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城镇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联动、师资共享、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培训体系,是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策略。在此策略引领下,我们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重要问题,近三年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有效培训的实践探索

1、实施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与城镇优质学校结对帮扶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师资水平,我市于2007年9月启动了“城乡结对帮扶”活动,教育局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通知》、《慈溪市“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所有23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都与城区学校、镇中心学校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对校”结对帮扶协议,城镇的70余名学科骨干教师与80余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师结对帮扶,以城带乡、以强扶弱、互派教师、取长补短,实行全方位帮扶、多层次支援、捆绑式考核。结对学校根据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资源、管理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结对学校之间要求每月开展一次研讨活动,通过讲座、集体备课、听课、教科指导等各种途径,帮助对口扶助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积极支持流动人口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结对教师,通过上示范课、听评课、教法指导等多种形式,尤其重视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讨,努力提高帮扶对象的教育教学水平;对结对学校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这样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开展专业引领,更加有效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了校际共同体和城乡均衡发展。

2、开展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与城镇学校教师双向交流活动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和创新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上挂下派制度、定期流动制度等有效手段,不断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管理、师资水平,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自主发展能力,为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0所公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校长、教导、总务等管理岗位全部由公办教师担任,13所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校长岗位全部由教办委派公办编制的校长担任管理工作。选派多名城镇年轻的学科骨干教师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支教,选派的教师多为薄弱学科、缺额教师或承担教学管理工作。在选派城镇骨干教师到流动人口子学校支教的同时,慈溪市制订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校长合理流动机制,积极选送多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校长到城区学校或杭州等名校挂职研修,着力增加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按照“强校扶弱校”的要求,近3年市教育局还组织选派了多名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师到教学、科研、校本研修方面具有特色的城区学校挂职锻炼,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通过城镇学校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双向交流活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增强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队伍活力,对于促进慈溪教育的公平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3、组织名特师讲师团讲学、课堂教学诊断活动

为充分发挥市中小学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支持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由57位名特师组成的慈溪市名特师讲师团,面向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送教下乡和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根据本地教学实际,每一个讲师团成员每年开出课题菜单,供各个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自主选择,开展送教下乡到校活动。同时各校根据本校实际,邀请讲师团成员与本校教研组开展结对活动,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科研,课堂教学改革及听课、评课活动。各民工子女学校每学期确定一个活动主题,以“示范—诊断—提升”为主要培训模式,结合案例教学、同课异构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诊断活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由于名特师讲师团均为一线教师,其开设的专题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因此深受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欢迎。通过课堂教学诊断活动,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的执教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找到专业生长点。近3年中,有20多位名特师应邀到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作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诊断活动60多场次,听课教师达2200多人次,使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不出校门就能观摩到名师的课,得到名师的专业引领。

4、开展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各类专项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执教新课程的能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依托城区名校、名师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师开展系列培训活动。⑴组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集中在实验小学观摩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共有8位学科骨干教师开设了7个学科的8节公开示范课,并在课后进行了说课交流,听课教师达200余人,进一步提升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的课堂执教能力。⑵组织8位名师组成讲师团分四组,采用送教下乡的方式,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了以课堂教学设计策略、如何说课等主题的专项培训,并以赛促训组织教学设计、说课稿撰写的专项竞赛活动,共有1000多人次参加本次培训,活动深受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师欢迎,经抽样调查,满意率和较满意率为83%、17%。老师们普遍认为名师的讲座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希望以后更多的接受这样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⑶根据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特点,市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材梳理分析培训班,培训内容为: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材梳理分析,全市23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600多名(人次)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由市级名师、骨干教师主讲,通过教材内容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的分析讲解,使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进一步熟悉了教材,提高了教材处理能力与教学设计能力。⑷开展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在实施领雁工程时,面向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招收46名青年语数骨干教师进行2个月的集中学科骨干培训;组织23名数学骨干教师进行90学时集中培训。通过培训,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骨干教师快速成长,进一步发挥了他们的骨干带头和示范作用,提升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⑸开展对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校长的专项培训,根据学校特点,开展学校管理、学校发展、政策法规、后勤财务管理等主题的专题讲座,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

二、实践后的成效与反思

㈠实践后的成效

1、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师资水平,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课题研究从培训需求、管理制度、培训策略等方面入手,以“城乡联动、师资共享、统筹协调、共同发展”为基本策略,开展既“造峰”又“填谷”的良性发展态势,促进城乡教育的融合与联动,有效提高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整体提升,使教育公平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目前,全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共有专任教师728名,其中合格学历712名,占97.8%,高学历教师达498名,占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总数的68.0%,教师持证人数669名,占总数的91.9%。随着教师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坎墩宏展学校荣获由全国妇联颁布发的“全国千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学校”的荣誉称号。并有20%的学校在市督导评估中评为优秀级。

2、初步构建了“城乡联动、师资共享、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师培训的科学体系

我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城镇教育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城乡联动,带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不断发展,这是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力度的一个重要内容。23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与城镇中心学校结对帮扶,并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发展状况纳入结对城镇学校的评估考核之中。这种做法,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相互支援,而是使结对的两校真正走上联手互动,相互促进的发展之路。在加强常规师训模式和机制的基础上,实施城乡师资流动机制、配置市区优秀教师深入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在优化师资结构的框架下实施传、帮、带提升机制,营造淡化城乡二元结构的“教育生态均衡环境”。根据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师实际情况,培训机构开展了各项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这几年围绕教育均衡发展,我市在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资水平等方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均衡教育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条件,从支撑体系上保证了均衡教育的顺利发展。

3、进一步加强了服务型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意识

服务型教师培训机构的服务对象不是一部分教师,而是全体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新的背景下,培训机构更应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以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师资培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教师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近3年来,通过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和教师的培训需求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训内容以及体现新理念的培训方式,使培训机构的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了培训机构的服务意识。

㈡实践后的思考

1、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提升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内涵发展

均衡发展不是一种模式,也不是“一刀切”,搞千校一面,而是要在缩小差距的同时,鼓励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如何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学校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形成更多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特色学校,如何处理好学校办学特色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将“携手共同成长”深化为“携手特色成长”,我们希望进一步探索发展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富有特色的均衡教育。

2、培训机构的服务应立足弱势学校教师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城乡联动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弱势学校不是被迫发展,而是借助优质强校的力量自我发展。随着教育均衡化的提高,弱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应从“教师培训”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转变,强调从在提高弱势学校教师素质、适应岗位的要求转变为关注农村教师个人发展。作为培训机构更应关注其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改进其培养与培训的方式,使农村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需要的特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9) .

小学教师结对帮扶计划范文第2篇

目前,农村贫困地区小学师资紧缺,优秀教师多流向城市,留下来的教师承担着某个班级较多的科目教学。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小学教师只任课1门的只占22.54%,近八成的小学教师承担着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教学科目。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数量呈减少的趋势,由2001年的8605万减少到2010年的5350万。②生源的减少,导致农村小学出现小班化的倾向,“包班制”教学成为普遍现象。“包班制”教学对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精通数学和语文,还要会教体、音、美、英语、计算机等。

农村小学的现实情况对全科型教师提出需求。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全科型小学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等特点。③加强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在河南省各地纷纷开展了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洛阳师院较早开展了全科教师培养的实验与研究,进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启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名师实验班”项目。2013年12月17日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报道,刁玉华副厅长对南阳师院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湖北省在2013年暑假专门针对偏远农村小学(教学点)举办“全科教师”培训,进行了以体育、音乐、美术课程为主的“全科教师”培训。以音体美3科为突破口,依托教材,聘请各学科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当培训专家,培训人数达23700人次。④

在2013年“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孙颖提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的策略: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实践和能力的培训等一系列实践方式都是全科型培训可以借鉴与使用的方法。⑤2014年5月学者徐莉莉在《教师发展论坛》上发表《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教师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⑥

以上学者们都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提出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目前,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比如怎样建立城乡教师一体化机制?如何利用城市较好的师资条件和办公条件,组织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策略?这些问题还需要教育理论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较少。由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紧缺,很多地方出现“包班制”的情况,教师一人承担了一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工作。教师工作任务重,加班的情况经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没有空闲时间进行读书和学习,更谈不上专业发展。很多农村教师在参加过培训之后就停止了学习,忙于日常的工作,培训效果流于形式。

2. 农村小学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对教师开展继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设施较为落后,计算机和网络没有普及。教师们很少上网,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一无所知,在专业方面日渐落后。再加上教学设施短缺,很多农村小学缺少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课程需要的教学用具,教师无法开展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教学。

3. 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动机较低,职业倦怠严重。农村小学教师的福利、工资相比城市都比较低,大部分教师都是初级或者中级职称,晋升高级职称特别困难。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较低,职业倦怠严重,继续教育动机较低。

三、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机制”。城乡一体化是在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战略上,把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统一布局和规划,力求加强城乡资源共享,使城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⑦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教师之间增进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各项待遇也将更加一体化,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也得以较好的实现。

农村教师全科型培训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理论培训、教育实践技能培训和农村教师行动研究。教育理论培训以理论学习为主,强调知识的针对性。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以实地听课、评课为主,强调对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指导。行动研究以农村教师主动学习为主,强调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1. 利用假期增加农村教师教育理论培训次数,提高其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水平。理论培训中课程设置应突出针对性,加强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等科目的培训。在培训中应按照文科和理科进行分类,文科教师重点加强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科目基础知识的教学问题,理科教师重点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几何等科目基础知识的教学。英语、计算机和体育是基础科目,要求所有教师都应不断加深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满足农村小学的教学需要。

2014年10月31日网易新闻报道,保靖县开展了为期4天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共有47名教师参加,学习了《师德教育》《音乐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美术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综合实践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等与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解读相关的课程内容,完成了相关教学实践活动。此次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地教育领导表示以后还会加大此类培训的力度。

2. 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由城市优秀教师对农村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城乡学校间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高校教师、城市小学教师定期下乡对农村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和指导,引导农村教师进行反思和学习。在城乡教师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按照“评课―互动与交流―反思与学习”的程序,引导农村教师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城乡教师间交流与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3. 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普及教育技术知识。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应支持农村小学发展,加大对农村在教育资源方面的投入。通过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网盘、手机、电脑、网络等媒体实现教育视频、课件、音频、电子教材等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农村学校应开展一些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普及计算机、课件制作、教学软件的应用等知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

4. 建立农村教师行动研究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同高校教师、城市教师的合作,引导农村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农村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应遵循“问题确定-行动方案制定―计划实施-行动反思-理论升华”的步骤。研究开始阶段,由农村教师自主选题,自己制定研究方案,主动与高校专家、城市教师交流与合作,即时反馈课题进展情况,调整课程方案,对课题进行反思和理论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农村教师掌握研究的主动权,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研究方式体现个性化,研究成果有利于教师个体素质的提高。

全科型教师培训应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培训内容突出实践性、问题性、情景性;培训方式上应注重主动探究性和实践性。开展农村教师行动研究制度,有利于农村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

四、结语

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应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加强城乡教师互动和交流,积极实施教育理论策略、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策略和农村小学教师行动研究策略。全科型教师培训方式应以合作性、探究性、主体性为主,在内容上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研究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注释:

①2010教育统计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2012-1-18.

②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J].经济科学,2008(1):28-40.

③周德义,李纪武.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7(9):55-591.

④张莲.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8-9.

⑤孙颖.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的路径探讨[C].“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9.28:239-243.

小学教师结对帮扶计划范文第3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开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因此,我校始终把抓好学校行风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长抓不懈,常抓常新,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行风建设落实制度

学校每学期都实行校务公开制,将各项条款公布于众。组织教师学习文件,并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形象提升年目标责任书,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形象提升年活动常抓不懈

1.领导重视,形象提升年活动始终列入学校日常工作。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工作,把形象提升年活动纳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多次专题开会研究落实形象提升年活动工作的各项任务。采取了自学、听辅导讲座、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力求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果。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时时自我反省,做学生的表率。

2.加大管理力度,经常自查自纠

校领导把形象提升年活动作为重点问题,在教职工大会上反复宣传,明确要求。要求教职工根据工作岗位对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乱收费、乱订教辅及学生用品、体罚或变相体罚

学生、课上不讲、课下多讲等行为进行自查自纠。要求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到师德师风建设中去,大力配合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工作,把师德师风和形象提升年活动结合起来,做师德师风的楷模。同时,设立师德师风投诉箱,向学生、家长公开学校投诉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对师德师风的监督,开展了师德师风学生问卷调查,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及时给予了解决、整改。另外,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年度考核、晋职晋升、教育教学管理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其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小学师德师风自查报告3.密切家校联系,做好帮扶工作。

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家校联系制度,班主任定期家访,组织开展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加强校际联系和帮教衔接工作,及时掌握我校生源的基本情况,学校和班主任都建立了联系档案,防患于先。

4、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杜绝以权谋私。

学校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素质。组织了班主任定期进行思想工作汇报,时时自省自查,有无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做到警钟长鸣。我校的班主任无以权谋私的现象。

我们要继续在教职员工中深入开展讲师德,做凯模,树形象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努力提高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并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教育管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范文二

根据县教育局《20xx年全市中小学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月活动方案》的要求,我校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教育局关于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月的有关文件、通知精神,并制定了具体的活动方案,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制定方案,明确目标。

根据县教育局《20xx年全市中小学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月活动方案》的精神,我校制定了《20xx年****小学德师风教育活动月实施方案》致力于全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塑造师高德为峰的****小学教师队伍新形象,努力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学校乐办、家长乐意、社会乐助的五乐新局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指数。

二、组织学习,提高觉悟

学习承诺,提高自我。通过活动组织教师重温《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九江市教师师德十提倡、十反对》、《****小学教师十要十不》,通过宣誓承诺,签订责任书等形式,引导教师关爱学生、奉献教育。

搭建平台,分享感悟。学校在校园网中教师论坛,让老师们共同分享彼此教书育人感悟,让大家在交流中激荡思维、碰撞思想、共同提高。

学习先进,提升修养。学校通过专题讲座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江西省优秀中小学教师风采《师魂》、宣讲优秀教师的先进典型事迹。

结对帮教,关爱学生。在教师中开展走进学生心灵的活动,每位教师至少认领一名需要帮扶的学生,建立帮教记录卡,有计划地开展帮教活动,每位教师每周至少找一位学生谈心,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查找问题,落实整改

对照《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 ****小学教师十要十不》,对个人从教以来的师德行为、关爱学生、奉献教育的精神等方面进行自我剖析,通过撰写师德师风自我反思或学习心得达到深刻反思的效果。小学师德师风自查报告通过家访、学生座谈会、家长委员会等形式,认真进行排查与整改,制定有效的提高措施。

小学教师结对帮扶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城乡教育 协作教研 均衡发展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178-01

城乡小学的协作发展,是统筹城乡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实施的需要。近年来,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合格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然而,基础教育的发展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协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推进。

在县教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些农村学校与城里学校结对为“手拉手”学校,以“协作教研”为载体,通过城市学校先进理念的传播、教学经验的交流、学校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共享,发挥名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大对农村小学师资培训、校本教研、教育科研的指导帮扶力度,使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方面得到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

1 通过城乡小学协作教研,转变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思想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现代教育思想相对次后,没有树立起现代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学校基础设施也较差,硬件配备不齐,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教育教学质量较差。为了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通过城乡协作教研,采取办讲座、外出参观学习、集体交流、个别谈话等方式给教师们“洗脑”,彻底转变教师们的思想观念,成效显著。

2 通过城乡小学协作教研,革新了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能力,促进了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自实施城乡协作教研以来,我校选派优秀教师到城里学校扎扎实实学习,带回了好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育理念。他们回校后,给全校教师做汇报、交流,上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此外,学校先后派出30余人外出学习,让教师们出去开阔眼界。凡是外出学习过的教师,回校后都要做专题报告,上汇报课,这样就逐渐改变我校部分教师以前那种填鸭式、放羊式的低效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3 通过城乡小学协作教研,加大了同课异构、观摩课、示范课及优质课开展力度,拓宽了校本教研的内容和形式,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

开展城乡协作教研活动以来,校与校之间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同年级的教师每月都要搞同一主题的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异构、观摩课、示范课及优质课的听课、评课、赛课,切实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打造出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我校多名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组织的赛课活动中先后获得等级奖10余次。撰写的教学经验论文获国家级、市级、县级等级奖60余次.辅导学生在参加国家级、市级、县级各类比赛获奖70余次。

4 通过城乡协作教研,采取校际间互派优秀教师到对方学校进行顶岗交流的举措,优势互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使其均衡发表,城乡学校互派优秀教师顶岗交流确实是最嘉途径。“结对”的乡村学校派出优秀教师到城市学校顶岗上课,交流学习,借鉴教学经验,取经讨宝;同时城市学校也相应派出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小学顶岗上课,传经送宝,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学校,起到了示范和推动的作用,同时也从农村学校学到一些城市学校不具有的宝贵东西。通过城乡校际间教师的顶岗教学,能全面了解校际间教育教学的真实现状,为协作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找到了城乡教育差距,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5 通过城乡小学协作教研,利用现代教育信息、远程教育,以及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优势,提高了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

我校是名副其实的农村小学,几年前,多数教师根本就不知道怎样把现代教育信息用于课堂教学。现在,通过利用现代教育信息、远程教育,以及城里结对学校优质人力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部分青年教师已能制作简单的课件,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少部分老师还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可以说全校师生的教学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6 通过城乡小学协作教研,发挥教育科研方面的专业引领作用,让学校中青年教师加入到市县级课题研究中,提高了课题研究能力

小学教师结对帮扶计划范文第5篇

张掖市甘州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其作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相继出台了《甘州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甘州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甘州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设定了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有序、高效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一体化办学

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甘州区不断创新管理模式,2013年,区教育局制定了《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13个“联校办学管理委员会”和5个“划片招生对接捆绑区”,建立捆绑发展联合体,积极探索推行大分片管理模式。

在实施“一体化办学”改革中,甘州区采取了“联校办学”、“联片办学”、“对接捆绑发展”三种运行模式。城区学校分别与1所或多所农村学校对接,组成办学联合体,实行大学区办学,抱团发展;乡镇以中心学校为单位实行区域内联片办学;城区初中和划片招生学校实行对接捆绑发展,实现生源均衡。

同时,区上把统一发展规划、师管理、学管理、统一质量评价、统一捆绑考核“五个统一”作为确保区域“一体化”办学工作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在办学联合体内部,探索创新硬件建设和经费投资渠道,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教育质量一体化评价制度,促使各成员学校缩小差距;实现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生源输送等方面的提前对接,促进共同发展。

为推动“一体化办学”改革,甘州区还制定下发了《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方案》,探索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补充机制,将教师合理流动、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与区域“一体化办学”试点改革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推行校长轮岗、教师交流、择优选调、筑巢引凤等多种人才引进和资源配置方式。

2013年,甘州区13所城区学校与26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137名城乡教师进行了对口支教和交流学习;15名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进行了轮岗交流;引进外县区优秀人才18名,从农村中小学选调49名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2014年,区上进一步完善了联合体内教师支教交流工作机制,组织216名城乡教师进行对流,并选拔74名农村教师补充到城区缺额学校任教。

作为一所区属学校,甘州区南关学校从2012年就开始在一体化办学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根据区教育局“一体化”办学的部署,由南关学校牵头,张掖三中、三闸中心学校、花寨中心学校、安阳中心学校组成办学联合体,实行一体化办学。

办学联合体实行“管理委员会”管理体制。南关学校与各联合体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对口定期交流。由南关学校选派教师赴张掖三中、三闸中心学校、花寨中心学校、安阳中心学校支教, 联合体对口学校选派教师到南关学校顶岗学习并执教。交流期间,教师的业务考核在任教学校进行,并报送原学校备案。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南关学校一体化办学联合体各校在学校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育人环境、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入学等方面逐渐形成一体化特色,并且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同学科教研、学科优质课教研、德育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基本实现了一体化办学的目标,达成了“捆绑式”发展的目的,5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比实施一体化办学之前有了大幅度提升。

通过实施“一体化办学”改革,开展“送教下乡”、“跟班培训”、“挂职锻炼”等活动,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像南关学校这样的办学联合体的活力不断释放,甘州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新突破。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点:教师队伍建设

在推进一体化办学改革的同时,甘州区还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据了解,为缩短新聘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适应期,更好地满足农村教育需求,甘州区从2007年开始,要求新聘教师上岗前,必须在城区学校接受半学期的实习和带班实践,开展岗前教学“练兵”。 同时,启动实施“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读书工程,将提高教师内驱力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着眼点。

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区上积极探索“行政+学会+基地”县域教师培训模式,利用成立的语文、数学、英语、史地、物理、生化、音乐、体育、美术、班主任、学前教育、心理健康等12个学科研究学会,积极组建学科专家团队,扎实推进走教、评课、说课、送课等教研活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学科能力提高计划、中小学骨干班主任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体艺素养提升计划。

2014年,组织1900名教师在学科研修基地参加集中研修,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12次,受训教师达2426人次;34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35岁以下青年教师体艺素养提升行动;积极承办省教育厅国培项目校本研修和远程研修整合项目,组织3326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员网络研修和校本整合项目试点。全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累计达9000多人次。

此外,为了优化城乡师资配置,完善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机制,强化教育人事管理,还选拔了74名农村教师到城区缺额学校任教,考核认定100名区级骨干教师,并落实区级先进个人表彰一次性奖励1000元激励机制,启动实施教师2年一次体检工作。在捆绑发展联合体内部,进一步落实优秀人才限额外聘任政策,29名教师聘用到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在高效课堂建设方面,甘州区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搭建多元化的教科研平台,坚持以科学评价促进学生成长、引领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发展。

2014年,举行了全区初中7个学科优质课评选工作和小学教师说课比赛;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12次,受训教师达2426人次;青西中学、大成学校、西街小学、区一幼被确定为省级“金色教苑”基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参加甘肃省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历史等5个学科优质课比赛的8位教师全部获奖,省市区级立项课题200多项。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甘州区不断完善制度约束和人文管理,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仅2014年,就对存在违纪违规行为的7名个人和负有管理责任的相关学校进行了严肃处理,清理在编不在岗教职工49人。

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支教交流工作机制,调整交流5名城区教师,选派17名教师分赴甘南、肃南民族学校支教,并公开引进和选聘18名应届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新增71名教师在进行岗前培训后全部分配到基层教育工作岗位。教师队伍更趋合理,城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教育均衡发展的总目标:社会满意度

近年来,甘州区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目标,紧扣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时代脉搏,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事业亮点不断涌现,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德育工作成效显著。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甘州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学习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倡扬孝道、感恩母亲”、“24字人知人晓工程”等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搭建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2014年,张掖二中通过省级文明单位验收,6所学校通过全市“快乐校园”验收,青东小学等3所学校通过市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验收。全区各学校利用世界读书日、纪念孔子诞辰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首届校园读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读书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立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际,甘州区持续加大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全区办学条件。2014年,争取项目资金5233万元、教育基建项目15个,建设校舍面积3600平方米,完成新墩镇中心学校、农场学校、张掖五中、农二中4个扩容改造项目。区级配套资金5032.5万元用于学校项目建设,完成民族小学、西关小学校容改造项目建设,甘州区第二幼儿园土建项目全部完工……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建设、校安工程、教师周转宿舍、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全方位改善了甘州区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学校办学层次的整体提升。

为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甘州区还不断加大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力度。 2014年,全年完成教育装备和信息化投入资金623.7万元,新建计算机教室24个,新增“班班通”学校26所,完成“校校通”改造升级工程, “人人通”建设任务效果明显,中小学教师开通教育个人空间,3万多名学生建有个人空间。 2015年,又投入省级资金1232.7万元,为47所中小学配备计算机2246台,为37所中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42间,为7所学校配备65寸触摸平板电视74台,装备多媒体“班班通”教室74间。

学校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围绕现代学校建设,甘州区积极挖掘学校文化建设内涵,逐步形成以绿色学校创建为看点,以家长学校建设为重点,以传统文化建设为支点,以节水型学校创建工作和节能宣传周为抓手,以创建语言文字示范校为契机,深入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校园文化创建机制。

2014年,全区学校环境教育率达到100%,张掖五中、青西中学创建省、市级绿色学校通过省、市级验收;共创建家长学校227所,全区家长学校创建率达100%;张掖一中等3所学校通过市级文化示范校验收;4所学校通过市级“节水型学校”创建验收工作并被命名;青西中学代表张掖市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甘肃赛区选拔赛,取得团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3所学校通过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验收。

阳关体育运动特色鲜明。为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甘州区制定下发了《甘州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甘州区校园足球布点学校经费管理使用细则》。2014年,组织开展了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阳光少年”评选推荐及甘州区第二届“区长杯”校园足球联赛等活动,并承办了甘肃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联赛;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创建校园足球布点学校22所,增加校园足球非定点学校6所;4所学校通过市级阳光体育运动示范校验收。

各学校依托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运动项目、社团组织、校园活动,着力打造阳光体育品牌。甘州区民族小学代表甘肃省参加2014年“谁是球王”中国足球民间争霸赛西北赛区比赛小组循环赛,获得娃娃组第二名,南关学校被确定为首批省级阳光快乐示范校。

教育治理力度不断强化。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甘州区还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强化教育督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全区中考及小学学业水平测试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完善小学学业水平评价机制。落实中考招生改革,进一步调整学科分值,全面落实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省级示范性高中35%的招生名额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政策措施。

2014年,完善了5个一级督学责任区,10个二级督学责任区,并聘请63名兼职督学,完成对全区30所中小学、2所幼儿园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对创建的4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进行评估验收,修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对有偿家教、乱收费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各类教育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甘州区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8所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园”和“省级一类幼儿园”复评验收;22所城乡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

同时,高中教育实现了特色化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6%。2014年全区参加普通高考5687人,上线5195人,上线率91.35%。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区职教中心参加全省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综合排名全省第二;完成了“全市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

为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甘州区对民办学校校(园)长和办学投资人进行了业务培训,落实100名民办幼儿教师参加国培计划;依法审批“金安润园幼儿园”和“甘州区爱尔贝幼儿园”;对56所民办幼儿园、学校、非学历教育机构开展专项督查。

为民办实事,推进教育公平。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甘州区将教育公平放在突出位置,深化阳光入学、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机制,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强力推行城区中小学对口招生、整体划拨政策,切实规范招生秩序,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择校、择班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执行方面,2014年,甘州区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1375.92万元,实施学校130所(含教学点14个),供餐学生春季学期23476人,秋季学期22388人,供餐率100%。

为方便学生上下学,甘州区则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管理、部门监管”的校车运营模式,确保校车安全运行。全区73辆专用校车,覆盖14个乡镇,接送41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学生5488人,专用校车接送率达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