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第1篇

一、**区文化建设现状

(二)文化事业建设初具规模。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完成区图书馆的新建,按部颁标准改建乡级文体活动中心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4个。目前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乡(镇、街道)文体活动中心1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50个。优秀文艺作品、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杨丽萍、罗永娟等优秀文艺人才知名度日益提升。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电视覆盖率达94.98%,广播覆盖率达87.49%。《南汀河》和“吉祥**”网站的创办,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文化娱乐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

(三)群众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文学创作、音乐、歌曲、书法、摄影等艺术有所起步。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 2.坚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根,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肉相连的。因此,民族文化的创新必须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对于文化遗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实现新的超越和发展。推出更多既有丰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本质、符合群众审美要求的精品力作。

3.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精神文化产品既有物质产品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肩负着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重大责任。加强文化建设,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不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努力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占领市场、赢得群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从**区文化发展的长远出发,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同世界各种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辨证取舍、择善而从。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做大做强吉祥**文化品牌。

5.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文化建设为了群众,文化建设也必须依靠群众。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支持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活跃城乡基层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培养文化建设骨干,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素质,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

6.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要着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相结合,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技术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发展高端文化产业,提高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率,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总体目标

到2012年,做到文化工作体制顺畅、机制规范、文化产业实力增强、精品不断涌现、设施功能配套、人才结构优化、市场开放有序、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市前列。

(四)发展战略

1、文化经济战略。积极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以文化发展引领经济加速发展,增强像司岗里步行街、昔本咸菜厂、茶文化风情园、强力集团、韭菜坝煤业公司和温泉花园酒店等企业的文化含量,以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龙头带动战略。在区域发展上,重点发展城区文化产业,确立其龙头地位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产业门类上,重点扶持文化旅游业、广播电视业、图书出版发行业、演艺娱乐业、信息网络业等“五大门类”的产业。在市场主体上,重点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产业集团发展。

3、品牌特色战略。积极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扩大**区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区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充分发掘**区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即:以佤文化为主的城市广场文化,以南美拉祜族文化为主的民俗文化,以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澜沧江区域、茶文化风情园和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为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平村老区和博尚革命战争遗址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文化,以《南汀河》刊物、“吉祥**”网站、**区广播电视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传媒文化。

4、科技创新战略。促进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逐步使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积极配合市级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催生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5、人才聚集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引进一批在区内外、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进一步健全全区“四级”文化体育网络组织机构,继续扎实抓好“三百”文化体育工程建设,推动我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保障措施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成文化建设的繁重任务,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扎实工作,在重大措施上务求突破,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一)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工程。这是面向全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建设工程,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着力解决信念、信仰、信心、信任问题,筑牢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倡导讲求诚信的行为准则和良好风气,以政务信用为关键、商务信用为重点、社会信用为基础,强化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诚信为本、守信光荣的社会氛围,努力打造诚信**品牌。搞好普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制文化,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把道德养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着眼于建设和谐文化,充分发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载体作用,着力培育“坚韧拼搏、求实开放、团结和谐、创新超越”的**精神,不断提升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境界。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第2篇

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提升、构建和谐社区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既繁荣当地经济社会又改善居民物质条件

社区文化是某一区域内发达程度和文明程度的具体标志。它影响人们的沟通方式、思想意识和行动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更深层次的是对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同时,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万亿,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在三次产业中最高,存在较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总体来说,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部分,重视流动人口参与文化建设对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流动人口物质生活改善。具体来说,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其效益。一方面,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从改革开放至今,流动人口的数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往往产生更大消费能力。管理好、环境好的社区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前提条件,增加了周围入驻企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增加自身收入提供了更多机会。譬如,流动人口即可通过政府授权、组织支持的前提,以个人性质去开展营利性文化获取一定的利润。另外,提供岗位给未就业的、有特长的流动人口在文化组织中全职就业,也可以利用闲时为文化活动中兼职服务来增加个人的收入。

(二)在参与中分享社区文化成果,感受到社区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

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其目的也是增强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好的社会发展充分体现在人民的心理体会和内心幸福感。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将会真正融入现代城市新型“邻里互动模式”——彼此更加熟悉,有困难彼此帮助,有共同的事情一起承担责任,感受到“根”的温暖,增加了社区的和谐氛围。随着社区的人文关怀,流动人口行为的转变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习惯方面,改变了大量时间足不出户或者网络虚拟世界的习惯,促进流动人口之间、各类社区之间彼此融合,加深邻里关系。社区治安方面,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消除人际心理隔阂,减少社会犯罪概率,形成更为安全的、诚信的、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方面,利于减少享乐主义、物欲主义的不良风气,利于纠正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促进传播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正能量,促进发展人文素养、和谐温暖的新型社区。

(三)参与实现文化交流与传承,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很大程度上,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是依靠每个社区文化建设来完成的。流动人口的参与才能真正地满足他们最急切的、最需要的、最深入的精神需求,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字就是“大”。这个“大”的标注有六个层面的含义:凝聚能力要“强”、发展门类要“全”、实力规模要“大”、环境氛围要“活”、覆盖范围要“广”、文化特色要“显”。凝聚建设社区文化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途径,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正好与六个层面的要求相一致。其一,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增强了社区的人文关怀,其社区氛围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其二,人口类型主要是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之分,本地居民参与社区文建设已经发展较为成熟,流动人口参与完善了社区文化文建设的活动内容。其三,社区建设进程离不开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参与增强社区文化建设实力规模。其四,流动人口的参与感受到了对社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和谐。其五,从不同层面开展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加快某个社区的建设,而且增强了地区与地区间社区文化建设,推动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六,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激活了更多建设渠道,充分挖掘了人资潜力,整合了社会资源,增强了社区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

二、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一个案例

根据查阅的资料和平时的直观调查了解,笔者初步判断流动人口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状况差异很大,在一些地方表现不容乐观。为了深入研究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真实状况,笔者选择红光镇作为研究的样本。在网上查阅红光镇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红光镇部分领导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场参与和感受了红光镇一些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也随机采访了一些流动人口,对四川省郫县红光镇个别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进行了观摩。四川省郫县红光镇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东邻犀浦镇,南邻成都高新区,西邻郫筒镇,北接团结镇、三道堰镇。镇域土地面积31.23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区面积18.53平方公里,耕地1.45万亩。合兴、金土、金仪、铁门、高店5个社区,下设67个居民小组,68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辖区总人口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9万人(不含6所大中专院校),城镇化率71.1%,另有流动人口4.8万人。人口出生率13.05‰,人口自然增加率4.17‰,人口密度2722人/km2。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四川省郫县红光镇取得显著的进步。例如,“三下乡”、“温暖红光”、“公园1号”杯社区优秀节目展等系列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加入。但是,结合以郫县红光镇部分社区的流动人口参与现状作为个案和研究其他文献资料进行对比,就目前全国大多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而言,主要存在主观意识不强、群体覆盖面窄、缺乏经费保障、缺乏制度保障、缺乏领导力和组织力等方面的困难与问题。

(一)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的主观意识不强

流动人口不清楚如何着手参与社区文化的人文关怀,自然很难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大多工作收入不太稳定,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只能将心思放在挣钱维持生存。因此,他们难以将社区的好坏与自身利益相联系,将自己与社区之间处于一种分离的、被动的状态,社区参与的主观意识比较消极。

(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流动人口群体覆盖面窄

倾向融入社区文化活动的流动人群中,大多是离退休人员和儿童。年轻人更愿意参与看电影、电脑游戏、网上冲浪等社交方式,参与社区文化意识远远不够。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占66.5%,其中60岁以上的占35.1%,而35岁以下的仅占4.6%,36-49岁的占25.9%。没有很好的社区活动内容,流动人口参与的热情就无法高涨。

(三)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经费保障

政府投入社区文化建设大多都是参照本地居民,社会组织的赞助也不多。流动人口自身的经济收入不宽裕,没有更多能力去购买精神产品。物质条件的贫困,伴随着精神文化的贫瘠。最终,真正分配到流动人口的人均经费就少之又少了,引导流动人口融入社区文化建设难度非同一般。

(四)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流动人口的参与没有合理的制度保障,参与权益无法保证,参与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如果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没有相应制度保障,社区文化建设也是盲目的,社区文化的秩序混乱也难以规范,反而增加了社会管理问题。

(五)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领导力和组织力

部分政府部门认为流动人口参与属于文化组织的事,领导更多只是沟通协调,不需要直接参与管理。同时,政府认为经济发展是硬性工作要求,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是软性工作任务。因此,抱着侥幸心理和走着形式主义,没有更好地管理和引导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更加举步维艰。

三、促进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就目前而言,当务之急是改善流动人口参与现状,建立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激励机制、服务与参与机制、经费机制、组织机制、领导机制等,创造和共享社区文化建设文明成果。换句话说,就是要引导和管理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产生高效、高质的社区文化,主要有以下五大解决措施:

(一)健全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改变社区活动形式单一的现状,加强主观参与意识

提高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需要宣传教育的方式来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加强流动人口参与意识。其一,共建公共文化宝库,塑造全民人文涵养。建立公共图书馆和文化展厅,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有效资源。其二,利用知识讲座、广场电影等手段,让广大流动人口心灵和意识得到熏陶。其三,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新风。将道德模范、好人好创出相应的文艺版本或段子,通过投影播放、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营造社区高尚、和谐的文化氛围。

(二)优化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与参与机制,构建和培养文化主流部队和支流部队,扩大社区文化建设的群体覆盖面

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普及程度,关键是优秀的人才队伍和参与方式问题。其一,重视有资历、有能力的社区服务人才,列入编制计划,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后顾之忧,建立科学的职称认证,扩大专业型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其二,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合支持并鼓励社区文化建设爱好者参与,降低参与门槛,设置多渠道、全方位的参与方式,奖励为社区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员。创建更多的社区文化建设平台给思想健康、素质较高的团队组织,去传播社会正能量。淡化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之分,让他们自觉成为文化活动带动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雅俗共赏、文明共享的和谐局面。

(三)制定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机制,让流动人口参与不再流于计划

解决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问题,其具体建议:其一,政府支持方式创新。加入民生问卷调查、网络意愿投票等方式,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赞助其社区文化事业。利用“项目贴息”和“年终分红”等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对其企事业单位进行推广宣传,提升其公益形象。政企合作、资本融合是解决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首选途径,克服文化投资主体单一问题,释放文化产业活力。其二,抓住创业机遇,解决资金难题。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总理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让大量的有梦想的人有了创业的良机,也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经济基础。制定相应创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就业、鼓励创业是解决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经费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完善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组织机制,优化参与保障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参与权益

任何社会活动顺利进行都是以制度保障为前提,流动人口参与保障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解决。其一,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提高社区生活质量。通过办理居住证,以宣传教育的方式,让流动人口意识积极配合人口管理是一种利于社会和谐,提升社区生活质量,改善社区治安管理的重要途径。其二,社区组织创新。通过社区公告栏、网络、广播电视等渠道通知信息,建立起与社区生活居民间互动平台,让包含流动人口在内的广大居民参与决策发言或旁听。其三,自发组织创新。在国内外成熟的社区组织的学习借鉴下,建立有效的自发组织成为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潜能力量。例如,日本文部省“法定”的“社会教育团体”PTA(ParentsTeachersAssocia⁃tion)(家长教师协会),是家长们按照地区组织起来的,学校教师自愿参加的组织,会长由家长担任,会员缴纳会费。

(五)加强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流动人口参与计划在政府组织管理下更加有序执行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第3篇

家庭文化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产生,是家庭成员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家庭文化建设刻不容缓。本文先分析家庭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再分析当前我国家庭文化存在建设的困境,最后就家庭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和谐社会;家庭文化;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家庭模式的转变、家庭文化的变迁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但家庭成员间的独立、家庭功能的弱化给现阶段的社会治理带来诸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故,我们亟需正视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设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家庭文化,让和谐家庭为和谐社会助力,最终达成国家这一大家庭的和谐。

一、家庭文化及其时代意义

(一)家庭文化的内涵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基本单位之一,是具有生产、消费、抚育和赡养、教育、社会交往等功能的小型社会群体。家庭文化指的是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其往往会以“家风”“家规”“家声”等形式存在,指导着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舍。

(二)家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建和谐社会先要构建和谐家庭,而和谐家庭的构建又离不开家庭文化的建设。家庭文化建设在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如前所述,家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能够指导着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舍,具体表现在:良好的家庭文化能够丰富家庭成员的文化生活,抵制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家庭文化能够培养家庭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家庭文化能够促进家庭成员素质的提高,进而促进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家庭文化建设夯实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领域,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

二、当前我国家庭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家庭文化存在的问题1.缺乏孝道——老无所养“孝道”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最大特色。“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本是子女最基本的行为准则,然而当前我国家庭中的老人却日益边缘化。年轻夫妻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工作或孩子身上,留给老人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忽视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甚至不尽赡养义务,以至“老人被扔荒郊等死”等令人心寒的恶行时有发生。虽说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压力大,社会养老是大势所趋,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社会保障系统还未健全,家庭养老还是主流,赡养义务不可逃避。2.缺乏教育——幼无所教抚育后代是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当今中国家庭基本上能做到对子女的物质供养,但在家庭教育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失。家庭条件好的,父母对孩子当作“金丝雀”,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料,反而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傲慢。家庭条件差的,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留守的孩子往往因为缺乏关爱而自卑,性格孤僻。无论是“金丝雀”还是“留守儿童”,父母给予他们的都只是物质供养,而家庭教育绝不只是物质供养,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等都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殊不知,家庭才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才是最好的导师。3.缺乏忠诚——离婚率高婚姻关系是家庭构成的基础关系,婚姻文化是家庭文化建设的核心文化。3但当今社会,闪婚闪离、婚外恋等非理性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据民政部门每年的民政事业统计数据可知,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数量和法院办理的离婚数量逐年攀升,2011年有287.4万对,2012年有310.4万对,2013年到达350万对。4虽说离婚也是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但其带来的后果也应引起重视,夫妻离异意味着夫妻双方感情的破裂,同时也给子女的心灵带来创伤。此外,婚外恋也是严重威胁家庭和谐的毒瘤,“有婚外恋的家庭没有幸福感可言,婚外恋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一种不道德的恋情。”5婚外恋违反了夫妻双方忠诚的义务,婚外恋往往是离婚的前奏,更有甚者会导致家庭暴力。老无所养,幼无所教,婚外恋等有碍家庭和谐的问题也必将影响着社会和谐。

(二)家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1.家庭文化变迁传统的家庭文化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主旨。这种家庭文化的优点在于“整合性”极强,亲缘意识浓厚因而能够很好地促成家庭成员的合作,完成家庭的生产、抚育和赡养功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个人理念的传入,我国家庭生活和家庭文化产生巨大的变迁。家庭文化上,由“仁”“孝”转变为“自由”“平等”“民主”。这种尊重自由、平等的家庭文化能够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家庭成员个人的解放发展。但是,如果没能把握这个“自由”的度,将有损于家庭应有的凝聚力,继而出现孝道丧失、离婚率居高不下等不利于社会和谐的现象。2.活动形式单一目前,家庭文化建设主要采取单一的说教式手段,而家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说教式、灌输式等形式难以调动民众积极性,无法形成文化自觉,家庭文化建设只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3.物质投入不足家庭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仅仅有好的想法,而无切实的保障措施是无法有效推进的。6家庭文化建设需要报刊阅览室、文体活动场所、文化宣传牌等硬件上的配备;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水平相差悬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文化建设缺乏物质保障。试想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都勉强,何谈文化消费。

三、促进我国家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理论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现今的社会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价值取向,如果将这些作为家庭文化建设的主流,就会激化社会矛盾,背离家庭文化建设的初衷。故家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崇洋,也不能一味恪守成规。家庭文化建设既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仁义”“诚信”“孝悌”等元素,也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平等”“尊重”思想,更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家庭文化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要求尊敬长辈,传承传统美德,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以人为本,要求关爱子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溺爱、不粗暴;以人为本,要求夫妻和睦,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彼此忠诚、互敬互爱;以人为本,要求邻里团结,邻里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二)发挥社区优势,丰富活动形式每一个家庭都处于一定的社区,家庭离不开所在的社区,社区是由家庭组成的,社区的建设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因此,家庭文化建设除了国家进行大力宣传外,更需要加强社区的建设来实现。7一方面,社区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家庭文化活动,让每个家庭都参与进来,从活动中宣传良好的家庭文化。比如,举办“亲子文化节”“悦读书家庭”等多姿多彩的活动,将家庭文化融入娱乐中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社区通知栏张贴有关家庭文化方面的文章、社会新闻,营造家庭文化建设氛围。厦门市瑞景社区举办了“品格家庭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家庭沙龙、父母课堂等形式来帮助社区家庭塑造,搭建家长与孩子沟通平台,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把握舆论导向,发挥模范作用千千万万个家庭家风好,社会风气才能好,家庭文化建设应注重模范带头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家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舆论导向作用,弘扬正面事例,树立“勤俭之家”“廉洁之家”等家庭典型,树立“好媳妇”“好儿子”等个人典型,发掘身边的榜样,方可见贤思齐,反躬自省。厦门市组织了“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宣传敬老爱老、夫妻和睦、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的先进典型,获奖的家庭联合发出“弘扬家庭美德,共建美丽厦门”倡议,号召全市家庭积极投身家庭美德实践,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帮助社会和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社会成员自觉履行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四)加大物质投入,健全保障机制家庭文化建设中应加大物质投入。十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乡村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点,财政部门应加大社区文化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为家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为民众的文化活动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家庭文化建设中还应建立物质激励机制,考虑不同的家庭类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模范家庭给予精神鼓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对有家庭养老需求的家庭给予住房政策倾斜。

四、结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虽然家庭的结构在缩小,家庭的依赖性在弱化,但是家庭文化的建设不能忽视。家庭文化的缺失与异化,导致家庭矛盾凸显,影响家庭的稳定,也阻碍和谐社会进程。只有树立优秀的先进的家庭文化,切实落实家庭文化建设才能够指导人们朝着和谐社会迈进。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

[2]刘静.三十岁的女人的婚外恋主题研究[J].运城学院报,2010(3).

[3]申小琴.家庭文化与和谐社区建设[J].经济师,2011(6).

[4]解丽霞.广东家庭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J].岭南学刊,2012(2).

[5]陈旸.家庭的文化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论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4).

[6]易银珍.和谐家庭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研究[J].湘潭大学报,2013(7).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第4篇

1.1油田社区建设实践

油田社区文化在发展成熟过程中,主要是文化精神的培育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教育成熟的一个过程。想要让居民能够不由自主的享受文化产业的娱乐,并体现出自我的价值,需要在居民互动过程当中将自我文化与内涵的培养,通过互动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还能够使居民成为社区文化中的一员,并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自我教育的升华,从而不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提升,使所有居民具有团结精神,为良好文化的发展做贡献,共建美好、和谐的家家园。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宣传及教育活动,培养职工干部的教育知识及素质,积极改革与创新职工观念,同时有助于社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有助于社区活动的顺利开展。

1.1.1努力搞好阵地文化。阵地文化是指利用俱乐部、电影院、少年宫、电视台、体育馆、职工之家等大型文化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这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具有多功能性,其突出特点是适应面广、形式多样、层次高雅。通过系统、广泛地开展一些教育性强、内容典雅、群众喜闻乐见且参加热情高的电影周、艺术节、知识竞赛,组织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器乐、曲艺等活动,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思想,教育群众,丰富广大居民文化生活。

1.1.2努力搞好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最基础的一部分,社区是所有居民群众居住的地方,家庭文化的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在开展社区文化的同时应该积极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以及勤俭持家等中国优良传统美德,积极团结邻居,将佳通美德作为家庭文化的重点文化进行宣传与教育,并积极倡导健康、积极、乐观、文明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社区文化管理人员还应该进行定期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与知识性,用及其吸引居民的方式引导居民将家庭文化的理解与学习,促进居民文明生活,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1.1.3努力搞好油田社区文化。油田社区文化建设所形成的强大内聚力和发散力表明,企业文化可以使居民、社区和社会(市场)的需要从根本上一致起来,并互为推动,形成良性循环。

1.2油田社区的发展方向

1.2.1组建社区文化摇篮,向素质人才基地方向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凝聚力和认同感。社区阵地属于居民,让每个居民都成为阵地的主角,采取多种形式组建老年门球队、锣鼓队,成立曲艺爱好者协会,利用假期成立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培养社区居民“用双手呵护社区家园”的思想观念,将居民的生活与社区、社会融为一体。社区文化建设还应满足居民对学前素质教育、学生特长教育、居民终身教育的需求,发挥校外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一个企业不仅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高素质员工,作为油田社区加强文化建设重点就是让居民有更多的接受素质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等高层次、高品位教育的机会,使油田职工子女不出工业区就可获得较为完善的学前素质培养、特长教育,甚至第二职业技能培训。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完善的、连贯的,能够使居民终生受益的素质教育网络,依靠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最大程度营造社区与居民的“人企合一”的氛围。

1.2.2完善社区文化服务功能,向群众化、多元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不断丰富文化内容,使之群众化,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需求,安排趣味性、知识性、团体性较强的文化广场活动,诸如广场电影、广场晚会、广场健身及节假日广场游园等老少皆宜的活动,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共同参与,繁荣社区文化。不断发掘文化形式,使之多元化,油田社区居民是随石油开发会战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婚丧嫁娶、语言习惯等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围绕油田社区行业特性和地域特点,社区文化组织部门应从了解居民习惯、体验群众生活、搜集文化生活信息入手,让居民参与创作,凝炼、培育出令群众耳目一新、喜闻乐见、民风淳朴多元的社区文化成果。不断探讨文化实践,使之精品化,社区文化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发挥油田社区特色和优势,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为目的,组织专题策划、群体实施,统一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培养居民家园意识,依靠群众集体智慧和实践,共建社区精品文化奇葩。

1.2.3突出文化产业建设,向打造优势品牌方向发展。社区管理作为服务行业,品牌是生命。在创建优势品牌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利器。优势品牌拥有强大的内聚力和发散力,作为社区经营管理的一个关键元素,品牌的重要性在抢占市场份额和保持企业凝聚力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可以说竞争的背后是品牌,而打造品牌的支撑是企业文化。通过品牌的文化力去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和亲和,已经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深层次、智慧型的竞争。对油田社区而言,把社区文化作为产业做实、做优、做精,可以使全体职工的价值观与社区精神一致,使职工变被动管理为个人价值自觉实现,使居民变被管理群体为社区发展的当家人,实现变无形的文化教育为有形的企业效益,最终依靠社区文化力的提升,促进社区管理各板块在油田内外市场打造各自的强势品牌,使社区的对外形象和生存竞争力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得到加强。

1.2.4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仙河社区的实践证明,一种集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休闲、购物及多元经济等于一体的,基本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发展机制灵活的工业社区模式正在发展成熟,其多功能的组织和多元化的服务,将油田社区真正建设成为大庆石油人物质丰富、民主文明的“小康”社区。

2结论

社区文化建设报告范文第5篇

xx年,**社区紧紧抓住XX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这个有利契机,社区文化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和谐文化为着眼点,坚持改革、强化管理,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社区文化体育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致力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坚持社区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抓阵地、抓队伍、抓活动,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1、宣传文化建设成绩喜人。为切实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工作人员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入户宣传中,在第六次人口入户普查中,都对“社区老年大学”加以宣传,让更多的居民加入进来学习文化、增加知识、沟通邻里感情。

2、“益民书屋”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益民书屋”工程在上级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在原有的社区图书室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所有书籍统一编号、登记、上架方便居民借阅。

3、社区文化阵地得到加强。xx年社区文化建设空前重视,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还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等传统载体,组织力量,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深入引导居民文明,积极主动引导居民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改变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先后组织青少年废报纸环保服装秀活动、“童心爱环保—低碳从我做起”台湾志愿者环保讲座、学习脊柱保健操、清明节移风易俗祭先人、科学健身在我身边、精彩夏日我为创建文明城区增姿添彩、“争创文明显身手竞技场上显风流”乒乓球南新园社区辖区社会单位联谊赛等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近百余场次,有效地扩大先进文化的感染力,促进居民转变观念。成立了众多的居民业余文化队伍,常年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积极参与地区、区、市里举办的文化活动。

(二)创新服务方式,群众文化开展有声有色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指导和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群众文化队伍日益壮大。一是社区文化队伍飞速发展。近几年,社区中老年文艺演出队伍如雨后春笋,发展十分迅速,纷纷利用现有设施广泛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活跃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各活动点文化队伍的基本情况进行造册登记,建立台帐,并安排专业骨干现场辅导、组织演出、提供信息。目前,有各类文体队伍有13支。

(三)文体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1.节日文化活动迭起。元旦、红五月、春节期间,以和谐文化、文明创建为主线,举办了春节联欢会、红五月歌咏比赛、百姓书画走进首图大展厅——暨****社区百家中国画坛作品展等一系列文体活动,营造了独特的春节文化氛围。依据居民的需求社区组建了艺术表演队,并为居民、警营、敬老院进行了表演和慰问演出。

2.文化活动连续不断。依托社区老年大学这个文化活动的平台,开展了“书画展”、“关怀老干部童叟齐乐”、“欢乐重阳”、“欢乐赛事”系列活动,实现了每天都有小型文体活动,每周都有中型文体活动,每月都有大型文体活动的发展目标。

3.文化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为居民、工地放映电影。预计至年底,我们将完成50场放映任务。

(四)唱响全民健身日、读书日,健身和文化同步发展

我社区积极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坚持以有影响、有规模、有声势、有特色、群众喜闻乐见为原则,注重大型活动和小型多样的活动相结合,组织一系列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促进了广大群众体育意识和健身意识的提高。一是组织传统、大型的群体活动。先后开展了多个方面的群众体育活动,如趣味游园活动、宝宝趣味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等。二是做好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工作,先在新建设小区安置了9套全民健身器材;在老小区更新6套全民健身器材。使群众体育活动辐射范围更广泛、开展更丰富多彩。

(五)坚持依法行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