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检验专业实践报告

检验专业实践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检验专业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检验专业实践报告

检验专业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由于数控技术迅速发展,相关数控技术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各种层次学校的热点。我校也于2002年开办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配备了师资力量,花巨资引进数控设备,建立了实验室、实习场所。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组织了暑期实践活动。实践企业为徐州天翔铁业有限公司,实践时间持续一个月。内容涉及如下方面。

(一)了解企业性质、生产产品、行业地位、市场辐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

(二)了解企业产品生产流程、技术特征、工艺方法、质量检测等生产管理体系。

(三)了解企业生产目标计划、协调、监督手段、考核方式。

(四)了解车间管理模式,目标计划实现与考核,各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

(五)深入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情况,收集企业对人才品质的各种信息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六)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要求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根据以上要求,现笔者将实践报告总结如下。

一、企业基本情况简介

徐州天翔铁业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年8月,位于徐州市贾汪区工业园,占地面积6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是一家与徐州天工铸铁有限公司合作加工工程机械零部件的股份制企业,现有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其中机械设备2300多万元,公司于2005年9月28日通过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标准质量认证。

公司现拥有各类数控车床、数控立式车床、普通车床、加工中心、坐标镗床、铣床、钻床等80多台加工设备及三维坐标检测仪等高精度检测设备,如CK6180数控卧式车床、CKA6150DI数控卧式车床、CK516数控立式车床、VMC600加工中心、数控车床、B1-400K立式升降台铣床、Z3050*16/1中捷摇臂钻床、Z3050*16/1中捷摇臂钻床、TGX4145B单柱座标镗床,具备工程机械各类零部件的加工与检测能力。公司产品深受山东临工、上海龙工、美国卡特比勒的欢迎,并建立了长久密切的供求合作关系。公司工艺技术水平先进,主要产品有:卡特彼勒(CAT)徐州公司挖掘机球墨铸铁件,美国纽荷兰(CNH)公司灰铸铁件,意大利卡拉罗(CARRARO)球墨铸铁件,美国汉尼斯(HENNESSY)铸件,国内工程机械生产厂驱动桥用高韧性、高精度球墨铸铁件等。

二、调研实践结果及分析

(一)企业数控人才需求层次

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可把数控技术人才分为三个层次。

1.“蓝领层”

“蓝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5%,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企业也可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

2.“灰领层”

“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0%,其中数控编程工艺员占9%,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1%。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也非常缺乏,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待遇较高。此类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可能通过本科或高职教育作基础培养后,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

3.“金领层”

“金领层”人员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精度优化;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二)数控技术人才的学历状况

调研数据表明,50%的数控技术人才为中专及以下学历,38.2%为大专学历,仅有10.3%为本科学历,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5%。可以看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三)数控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

调研数据表明,在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16%,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68.6%,从社会招聘占15.4%。

1.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

2.数控人才的培养并非高不可攀,企业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为企业职工提供在岗、转岗数控技术培训。

(四)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企业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基本功扎实,应用能力较强,能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要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五)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我校往届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我们利用此次实地考察的机会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回访,并进行了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的称职情况的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综合评价为27%优良,63%称职,10%不称职。数据说明数控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中的反映良好,基本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相关岗位的要求。另外,调查还包括了企业对毕业生其他素质项目的评价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为15%好,65%较好,20%一般,0%差;企业对毕业生专业业务知识的评价为10%好,70较好,10%一般,10%差;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的评价为24%好,56%较好,18%一般,2%差。数据说明用人单位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业务知识和基本素质较为认可,毕业生在企业中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数控专业开展的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从总体来讲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很难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2)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和企业的要求有距离。

(3)学生在学校进行的专业实训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有距离。

(4)学生专业面不宽,造成就业口径过窄。

2.改进措施

为了达到教改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紧扣“实用”“实训”两个环节。

为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专业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性实用型人才,学校课程设置的架构必须紧扣“实用”、“实训”两个环节,把岗位技能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充分开展项目化教学,使课程教学与技能培养充分“对接”。

(2)完善和加强数控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数控专业虽拥有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但是在设备数量上和设备先进性上还有差距,还应该加大投入,紧跟我国数控尤其是企业数控发展水平,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3)坚持开放式的办学体系,实行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

虽然我校在数控专业的实训上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实训设备条件也相对较好,但是和企业的真实环境总是有距离的,学校不可能投入太多的资金。我们可以利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在办学中坚持学校走出去,老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课程走出去。同时,我们也可以把专家学者请进来作高层次的学术报告,也可以请有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给学生讲学,一些课程也可请外面工程师来上,甚至可以让企业办到学校来。

(4)推行“一专多能、一生多证”。

我校要安排学生多工种的专业实训,培训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同时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的时间,让所有实训室向学生开放。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场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而且能为学生考取多个技能证书提供条件。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我们获得了大量第一手信息,也得到了许多启发。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继续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之外,更应进一步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增加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为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走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将是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辉,漆军.珠三角地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检验专业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改革实践;保障体系;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地位。近年来,国家多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目前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学生规模上,都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学生就业难也成为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一面是大量会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工作,一面却是企业存在的用人缺口。这种现象说明职业教育生产的“教育产品”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培养的人才规格不符合行业发展及企业岗位需要。针对这种现象,《高职会计专业改革、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类型企业实际业务核算要求,建立了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感受和体验工作过程的同时培养职业素质,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要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教师执教能力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等保障体系进行改革与建设。

1.教学方法的改革

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的课程体系,强调会计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要按照工作过程,将能力本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如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启发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进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学习的同时,将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知识及素质教育内容融入其中。这种教学方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使得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提高,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工作活动,获取工作过程知识,提升职业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职业综合素质。

2.教学手段的改革

要培养适合岗位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企业财务核算内容、流程等拍摄并制作成CAI课件,通过对这些短片的观看及学习,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经营过程,理解财务核算流程,认知岗位实际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对岗位工作进行思考、探究,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间可运用网络等媒体手段,通过电子邮件、QQ等进行互动交流、咨询答疑、提交作业。这样可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摆脱了只有课上才能与教师学习交流的困扰。多形式教学手段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眼、耳、手、脑,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评价方式的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都是卷面分数这一个指标,学期末的考试测评是评价课程的重要凭据。这样做虽然强化了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背记本领,但对于其实践业务操作能力提升效果几乎为零,因此,课程的评价要从认知结果的复制评价向认知过程的掌握评价转变,要摆脱传统的纸笔测验的考核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完善性,力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的评价可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三方面的内容。本课题组新制订的考核方案,由原来的只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考核转变为突出能力、素质培养的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原来单一的教师考核转变为教师考核、学生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可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对理论知识的考核采用“适度够用”的原则,重点评价学生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在进行学生自我评价时,学生可从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流及任务完成情况去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课程实施效果;小组成员可以从合作交流及任务完成情况去评价其他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则可以通过对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参与与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应知应会技能、知识掌握程度,以便对教学效果作出一个合理的评价。

4.课程实施条件改革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注重情境化的教学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条件就是建立相应的实训场所。学校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一方面院校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会计模拟实训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在校内建立会计综合实训平台,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将企业“搬”进校园,使学生在模拟的典型企业、部门与岗位中进行工作,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工作过程任务实施的主战场。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产学结合力度,与利益相关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使部分课程能够在企业里进行,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学生能真正深入到企业财务部门进行会计实习的机会不多。另外由于某一会计个体的实际业务也很少能涵盖会计工作的各要素、各环节及各方面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加强与会计行业协会及第三方机构合作,扩大实训范围。也可通过建立校办会计师事务所或代账公司方式,满足学生实训“真枪实干”的需要。

5.提高教师执教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决定的。由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不再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是把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熟悉整个会计工作流程,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职业能力和道德操守。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制定适宜有效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计划,提升教师职教能力。可通过教师外派学习或邀请职业教育专家开展讲座或校内专家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使其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学院还应按照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通过参加专业学习及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及实践能力。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开展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就是一种很好的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方式,各院校应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学习,以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将企业专家请进校园、让专业教师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引导相关教师组成课程小组进行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方式也是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的有效途径。

检验专业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品牌;文化;报告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一、关于我市农业品牌建设的基本情况

1.品牌数量和层次不断提升

目前,“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3441个,拥有绿色食品产品975个,创历史新高;有机食品80个;无公害农产品2344个,维持在历史最高水平;农业部门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从无到有,登记产品已达到42个,成为打造辽宁农业的新名片。

2.品牌建设提高了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在品牌农业的带动下,主要农产品增收情况较好,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千余元。农业品牌价值最高的为辉山乳业,最新一个财年,公司营收45.27亿元,同比增长15.4%;集团整体毛利率达到56%,领先于行业平均水平。

3.品牌农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公司+商标+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相对统一了生产标准,提升了传统农户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二、我市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1.现代农业品牌理念、规划相对滞后

目前,我市尚无系统的农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应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对农业品牌建设实施引导、服务、管理。农业品牌建设理论研究薄弱,地域公用品牌缺失。

2.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制约农业品牌发展

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标准调整速度慢,没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更新,很多产品环保、检测技术标准处在空白状态。

3.品牌经营主体运营能力较低

大部分经营主体品牌营销策划乏力,运作手段单一,品牌形象亲和力、影响力不够。宣传投入少,销售渠道不宽,电子商务利用水平低。

4.品牌缺乏文化内涵

地域特色文化挖掘不够,文化创意吸引力不强,未能充分体现农耕文化的传统优势和本土文化特点。品牌特定标志设计水平较低,缺乏影响力和感召力。部分农产品外包装上商标使用不规范,高端品牌农产品种类少。

三、推进我市农业品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现代品牌农业发展系统规划

1.建立农业品牌统筹管理机构

建议建立市农业品牌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改进政府对农业品牌建设的管理服务模式,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提供更加有效的组织保障和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2.制定农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

编制我市农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应体现由市场配置品牌资源,由政府提业引导与服务,尊重品牌创建人的主体地位的思想,营造品牌经营发展的良好环境。选择重要农业产业领域、潜在品牌拥有人,着力实施助推措施,逐次形成高中低品牌梯队、各产业领域品牌集群和美誉度高的诸多品牌个体。

3.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将更多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公共管理职能交给农业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反映经营主体在品牌创建中的共同诉求,优化政府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推动行业协会增强桥梁纽带功能、行业联系指导功能,形成良好的行业自律环境。

(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动高端精品农业发展

1.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要以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制定与我市现阶段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使农业生产经营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2.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建议在现有较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执法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精神,理顺农经部门和食药监部门在监管工作中的关系,实现监管的全面覆盖和无缝连接,加强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监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品牌产品和知识产权,为品牌培育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大力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农业品牌创建运营能力

1.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支持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建立o密的研发创新联盟,使科技成果与生产有效衔接,广泛运用生物工程、现代先进种养、储藏加工、信息技术等新型实用技术,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不断提高品牌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大力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农业品牌的灵魂,注重利用固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发掘人文历史内涵,探索将传统的农耕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农业文化有机结合,提升农业品牌的文化品位。

3.大力培育品牌创建人才

品牌人才培育要动员多部门的力量,综合实施,应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结合,与科技、文化下乡活动结合。要发挥好企业家和经营主体带头人的领军作用,积极引进品牌创建、培育、管理的专业人才。

4.加大宣传推介,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农业品牌传播运营中,政府、宣传部门和品牌拥有者应各尽其责,合力推进。政府及宣传部门要提供必要的政策资源,鼓励各类媒体宣传域内地标农产品,举办品牌农业高峰论坛,营造社会关注品牌建设的氛围。鼓励引导品牌拥有人进行农业品牌市场运作,综合利用文字、图像、宣传片等文化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展示农产品品牌形象和内涵。

(四)借力互联网+农业品牌,创新农业实施模式

1.积极发展智慧农业

建立我市农业品牌建设数据库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推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品牌农业为抓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生产设备与信息化的融合,提高农产品产出能力和实现质量升级,提升品牌含金量。

2.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积极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级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示范县和国家级信息进村入户示范项目,从而争取更多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各种电商平台,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品牌经营主体开展线上销售和线上品牌推广。

检验专业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质量 调研 食品

课 题: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4020249。

一、调研概述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黑龙江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黑龙江省食品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单位。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情况,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多年的持续跟踪调研。本文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客观真实地体现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就业质量。

1.调研目的

了解企业用人需要,明确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规格分析,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使专业更好地服务企业、对接产业。

2.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是2012、2013、2014届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200人,及毕业生所在的黑龙江地区和垦区的大中型以上食品加工和流通企业。

3.调研方式及手段

调研方式主要有网络调研、问卷调研和深入企业访谈等。

4.调研组织与实施

由分院领导、食品营养与检测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分院实习就业干事共同组建就业生毕业质量调研小组,通过网络平系应、往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研,通过电话、实地访问、发放问卷等形式深入企业调研。

5.调研内容及主要评价体系

(1)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工作岗位、工资待遇等,毕业生对于母校的意见和建议,就业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评价,及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2)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就业评价体系:毕业生主要就业质量监督指标,包括工作岗位类型、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率、岗位薪酬、工作稳定性、工作总体满意度等。

对学院教育教学评价指标: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以及学院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本专业设计了教育教学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活动就业影响、学习收获、毕业生知识能力、教学管理、学生素质培养五个指标。

二、调研数据分析与结论

1.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

调研数据表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民营(私营)等企业单位,其次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虽然自主创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主要从事基层技术、管理或营销岗位的工作,经过两年成长,部分同学升职为部门主管或单位负责人。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比较对口,经过一段时间工作,薪资待遇普遍有较大提升,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晋升机会较多。

2.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评价

调研数据表明:笔者学院基本教学设施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比较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合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符合职业岗位工作需要,毕业生对于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良好。学院教风学风端正,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有效,教师与学生交流较密切。学院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社团活动丰富。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生活服务满意度、学生工作满意度、就业工作满意度都较高。

3.用人单位综合评价

调研数据表明: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与其他高校毕业生在综合素质上相比有一定优势,认为学院毕业生从上岗到胜任工作适应较快,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比较大,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储备上比较充足。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所具备的比较好的素质依次是适应环境能力、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沟通能力和亲和力,比较欠缺的依次是表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工作激情。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应加强应用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人际沟通能力及协调能力在未来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应加强培养;同时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建议

第一,注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密切与省内外企业的合作。这对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学院知名度的打造也就有深远的影响。

检验专业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社会需求 调研

基金项目:2009年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重点项目:高职教育“三段递进式”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市场营销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2009年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一般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高职商贸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证研究;2009年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一般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开发及改革研究。

几年来,调研小组调查走访近百家在闽企业及人才交流机构;个别面访多位省内高校、高职院校从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及研究的教授、学者;邀请企业营销专家进行专业建设座谈会;通过电话、邮寄等形式向毕业生发放问卷获取就业资料。通过调查,调研小组获取第一手资料,以下为分析报告。

一、调研基本信息分析

(一)产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到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市政府强调要将福州市全面打造为海峡西岸区域消费中心、物流中心、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努力构建海峡西岸服务业强市。这些战略的实现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是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从当前我省经济和就业形势来看,市场营销人才多年来一直高居人才需求榜之首,其中,对大专层次的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占营销类人才总需求的比重快速上升,我省高职高专类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数量和人才需求量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二)企业对高职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分析

1.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企业对高职层次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通用化向专门化转变的趋势,企业在蓬勃发展、市场不断扩张的进程中,为了更有效地开发和管理分散在各地的市场,上规模企业如我省的七匹狼、安踏、九牧王等知名公司都有许多驻外营销机构,急需大量具备区域市场开拓和管理能力的营销专门人才;在中华英才网的十大职场人气排行榜上,销售代表排名第一,区域销售经理排名第二。

2.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要求

(1)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在访谈中,资深HR认为:营销员多为单独行动,常处于一种无人直接管理的工作状态之中,并且他们的工作多与物、财打交道,又无人监督,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是赢得各方面信任的重要原因。从基层做起的就业意识也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一线工作的经验和经历是很难做好管理工作的。因此企业在选聘人才时特别看重人品。一般在招聘中,首要的要求是学生思想品德好,诚信守纪,爱岗敬业,学会做人,安心一线工作,不断进取。

(2)要有过硬的身心素质

营销人员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工作强度大,经常面对失败,企业对学生要求包括:健康的体魄,能承受一定的劳动强度;心理素质良好,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强,意志坚定,要有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充满自信心。另外,较高的人文素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主动服务的意识也成为企业对营销人员的切实要求。

(3)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

现代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能销售产品,而是包括了多方面,比如具备英语、计算机等通用基本知识和技能;撰写经济应用文、成本核算、沟通、营销心理分析、开展电子商务、客户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信息收集、推销谈判、营销策划、组建销售团队、构建维护销售网络、销售管理等营销核心知识和技能。所以,掌握基本的业务工作技巧的毕业生常能得到企业的青睐。

(三)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及岗位分析

1.一次性就业率分析

据跟踪调查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2008届至2010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高达96.4%、97%、99%。

2.行业分布分析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于批发与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中,有36%的学生服务于批发与零售业,有19%的学生服务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此外,金融保险业也是毕业生较为集中的就业行业。

3.初始就业岗位分析

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据走访情况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本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就业岗位主要有:商业批发类、零售类及消费品生产企业的推销员、业务员、销售代表、销售主管助理、区域经理助理等营销业务岗位。

4.毕业生升迁岗位分布状况

据走访情况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由于工作踏实、能吃苦、素质好,工作表现出色,工作两三年后甚至一年后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升迁变动,升迁岗位主要有:商业批发类、零售类及消费品生产企业产品经理、品牌经理、区域经理等营销管理岗位。

二、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尚有欠缺

一些学生较浮躁,择业片面追求高薪、优越的工作条件、不安心一线工作,跳槽频繁,较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和业务网络构建。

(二)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人文素质有待加强

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弱,自信心不足,遇到挫折自我调节能力低,妨碍其岗位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三)学生将所学转换为所用的能力欠佳

理论难以结合实际,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解决思路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要切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社会的培育之恩,并予以报答。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和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

综合分析调研情况,根据企业的要求,总结提炼出本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知识结构。并以此为根据,进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推行“基于企业营销岗位任务的理论实践一体化”、“工学结合,三段递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教学模式。

(三)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逐步推行交流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和教室实训室一体化、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情景模拟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训一体化、企业项目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等方式,强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实行模拟训练和实战训练及学生顶岗实习相结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改革,推广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考试和能力考核。在总结已进行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改革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谢尧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4

[2] 洪凯.与企业需求“无缝链接”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7.2

[3] 尹彬.关于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7.11

[4] 张炳南.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8.2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