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猪养殖方法

生态猪养殖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猪养殖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猪养殖方法

生态猪养殖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猪养殖生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S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21-01

生猪养殖历来是国计民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几年以来,有一部分养殖户依靠规模化生态型的养殖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率。笔者以为,这样的养殖方式,一方面,能够降低养殖的生成成本,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保证了猪肉的品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大力推广规模化生态养猪产业,是当前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规模化生态养猪的概述

规模化生态养猪就是在尊重生猪的生理发展、生活品性和生长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的生态养殖,以此来节约生产的养殖成本,从而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实现产量增加,经济效率提高的生产目的。

该种养殖方式具有如下的特点:(1)资源利用合理化,即就是按照现有资源的特征要求,最大限度地予以合理利用,做到物尽其才;(2)生猪生长效率化,即按照生猪生长发展规律,让生猪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氛围下生长,提高肉类品质;(3)养殖环境清洁化,即依据养殖的规律进行科学化管理,做到“发挥资源优势,降低环境污染,循环使用”;(4)成本的低廉化,即在不采用含有激素饲料要务的前提下,按照生猪的生活规律进行规模化养殖,减少了饲料成本的投入量,增强生猪的免疫功能,节约了生产成本。

二、规模化生态养猪的发展前景

1.规模化生态养猪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功效优势。规模化生态养猪其实就是利用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来为生猪的生产寻找更有价值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将资源利用后的废料进行二次利用。2.规模化生态养猪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当前的生猪养殖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正是这样的要求特点,使得规模化生态养猪产业能够从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绿色健康无污染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3.规模化生态养猪是养殖户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规模化生态养殖解决了传统生猪养殖的设备要求高、饲料成本投入大、疾病预防管理繁琐和成本投入高的特点,让生猪在生态化的环境下能够不断生长,降低了上述的投入,节娱乐生产成本。

三、规模化生态养猪解决的问题

1.资源的采集应该避免受到污染。生态化养殖注重资源的清洁,各项卫生指标应该达到标准要求。2.生态化养猪的资源在再利用过程中应注意有机连接,防止二次污染,使得资源得到循环利用。3.生态化养猪的标准执行应该更为严格。生态化养猪是一种彼此配合的动态生成过程,执行的标准更为严格。

四、规模化生态养猪的管理要求

(一)按照生态标准,合理布局养殖场地。根据《农业部畜牧业“九五”及2010年发展规划》的要求,生态化养猪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畜牧生产标准,做到:绿色环保,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这些标准主要体现在猪场环境质量标准、猪排泄物排放标准、饲料原料质量标准和饲料添加剂应用标准等。同时,在限制饲养规模、场地选择、产业布局和污染物处理等作出严格规定,使养猪业污染防治走向法制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最大限度发挥生态养猪的效能。

笔者通过当地几家具有规模的生态养猪调查中发现:在养猪场的规划和建设中,要科学规划生产模式、饲养规模,合理设计生产设施,合理布局养猪场的地理位置、分布、数量等。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猪场及猪舍的选址的科学合理性,实行生产、治理、利用的协调有效要求,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满足发展要求。

(二)注意饲料调配,提高生猪营养利用率。生态化养猪的关键在于按照生猪生长要求和现有资源的转化情况,合理调配饲料,增强生猪的营养摄入量,更能够加速生猪的生长。准确估测猪在不同生理阶段、环境、原料类型等条件下的营养需要量和对养分的消化利用率是决定因素。生态养猪的饲料在利用上,能够做到“营消相抵”,即所需营养量和消耗量应该大致相同。笔者以为,在实际测定需要量时,所选猪要有代表性,基础日粮、营养水平及环境条件尽量与生产性能相符合,做到“物尽其才”。

在选择优质饲料时,应该注意:1.消化率高、营养变异小的原料。据测定,选择高消化率的饲料可至少减少10%左右的粪氮排出。2.注意选择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高的原料。3.饲料的营养成分配比应该达到要求。

(三)利用生物降解技术,将猪排泄物废物利用。生态养猪应用生物降解技术处理猪排泄物,将使粪尿排泄物不再是污染源,而是宝贵的能源。笔者在几家规模化生态养猪场调研时发现:猪的这些排泄物是优良沼气的原料。15头猪粪产生的沼气相当于1吨汽油的能量。在养猪场内,建立一个生物发酵罐(沼气池),以猪粪及其污水和其它植物性原料为基质,利用微生厌氧发酵原料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可以处理大量污染物,并能使其BOD值减少80%左右。

猪排泄物废物应该是有机肥的主要原料。通过将猪粪便配以辅料,经过堆置发酵等工艺流程,加工成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是今后值得推广的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猪场粪便要做到资源化利用,还应该进行固液分离,以便发挥各自的利用价值。笔者以为,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分离后的固体物和污水再次加以处理,进行综合利用,对固体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利用。

(四)利用循环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根据生态农业发展的规律,养殖业与种植业必须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存在的污染问题。对此,必须建立综合式生态农业生产体系,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组织农、林、牧、渔各业生产,以便对营养物质进行多层次地分级利用,实现“综合利用、清洁卫生”,并通过走农、林、菜与猪、禽、鱼立体养殖之路,实现产品、土壤和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这样的生猪养殖业才更具有活力。

综上所言,在规模生态化养猪中,我们应该在遵循生猪生长规律和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资源,发挥其优势特长,为生猪的生长提供一种高效、热量的饲料和环境支持,从而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元军,关于发展我国生态畜牧业的探讨,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4年第1期.

[2]周元军,规模化猪场猪粪尿的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6年第2期.

[3]周道雷、李保明、施正香,我国养猪产业生产现状及其发展方向,农业工程学报,2003第2期.

生态猪养殖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回顾调查 畜养禁建区划 污染治理 综合利用

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23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迅速发展的畜禽养殖业正成为新的污染大户,为贯彻执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的第九号令,我省环保部门协同农业、畜牧业等有关部门于2001年起开展九龙江流域畜禽养殖业污染源调查,经过近年来的污染防治,综合利用,九龙江流域畜禽养殖业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根据省科技厅下达的科技项目计划要求,我们对所承接的《九龙江流域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研究》重点项目进行调研,研究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的科学办法,分析存在问题,制定治理措施,回顾总结九龙江流域(漳州段)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调研实例的可鉴之处,可供农村畜养业参考。

1 畜养业现状及禁建区域划分

漳州畜禽养殖业历史悠久,主要畜禽养殖业是以猪为主,大多数养猪场的选址较为合理,基本做到远离民居、生活饮用水水源、景区等地,分布在荒坡、茶果园、丘林、或是边远的闲杂地。漳州市人民政府漳镇(2001)综167号文批转市环保局《九龙江流域(漳州段)畜禽养殖场禁建区域划分方案》,目的是为了保护九龙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使各流域断面水质按功能分区的不同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有效地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局面。

近年来,通过对外的调整、迁移、关停等行政手段,对内采取污染防治、综合利用等治理措施,截止2002年12月底,调查结果表明;现有的漳州九龙江流域规模化46家养猪场的选址较合理(大多数养猪场远离九龙江主干流),养殖分布地与龙江流域干、支流的直线距离,基本符合漳州市人民政府漳镇(2001)综167号文的禁建、禁养的条件和范围。虽然有相当部分的规模化养猪场目前暂时无法实现零排放目标,但大都按以猪养农-林-果-鱼-茶-草等科学模式和方向发展,经实地调查46家养猪场均在禁建、禁养区控制范围以外,已全部采用种养结合的生产方式,基本没有造成对九龙江流域水质的影响。

2 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

2.1 污染治理

调研的结果表明,规模化养猪场的“粪尿污废”普遍具有浓度高、刺激性臭味,病菌扩散等特点,处理不当往往会引发空气环境、地下水资源、生活饮用水源污染、破坏周边景观及危害人体健康等问题,要彻底治理必须走规模化处理、综合利用和生态农业的道路。杜绝污染的关键在于治理和综合利用。近年来,漳州规模化养猪场粪尿管理已逐步加强和完善,形成具有闽南“水果之乡”“鱼米之乡”特色,摸索出一整套养―种一条龙生态型的科学模式,普遍采用以下污水治理工艺和办法:

2.1.1 污水的治理工艺

大多数养猪场利用地势山貌特点和生物链原理形成的生态种养模式,基本解决养猪业的粪尿污染问题。

治污工艺流程:以沼气厌氧发酵技术为主,根据猪尿特点采用“固液分离―沉淀池―酸化调节池― 一级厌氧发酵池―二级厌氧发酵池― 一级好氧生化池―二级水生物生化池―鱼塘、农作物和系统处理工艺路线。经治污处理后的废水达标排放后还可循环利用。

2.1.2 污水治理方法

“减量化处理”――督促养殖户采取有效的治理防治措施,如“雨污分离、干湿分离、饮排分离。“无害化处理”――粪便作为资源利用,须进行无害化处置,建立蓄粪池,生化池、氧化池、沼气池等设备,完善无害化处置系统。“资源化利用”――实现“零排放目标“使粪便资源化利用,漳州规模化养猪场综合利用率均在90%-95%之间。

2.1.3 粪尿综合利用

2.1.3.1 综合利用处理方法

综合利用多数采用以下以下处理方法:

①固液分离处理。将猪的固废收集风干、晒干后装袋做农家肥或外卖,尿液及粪便残留物经发酵处理后用于茶园、牧地、蔗田、果园等灌溉。粪渣直接施用于鱼塘。

②粪尿综合处理。收集粪尿混合物经发酵(厌氧或氧化)处理后,利用明渠、暗沟、埋管或山地高差直接引入田间,浸泡肥田或利用自动喷射系统进行浇溉,分布在山坡高地的养猪场运用比较普遍。

2.1.3.2 综合利用种养结合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漳州规模化46家养猪场有41家基本采用上述两种综合生态型或生态化处理方法,通过种养模式达到污染治理的目的,少数养猪场利用场址坡度高差,用人工湿地法消化部分猪粪尿水,利用竹林(根系较发达)、牧草、甘蔗等农林物种和土壤吸收、自净能力等方法,通常是以自然浇灌、浸泡、喷洒等物理方法,经统计建立沼气池和生化池的普及率分别达到93%和82%。漳州规模化养猪场大多数是以猪―沼―果―渔的形式并存。

2.1.3.3 综合利用效益分析

实现养猪场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目标,是为了达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根据漳州养猪场的污染治理综合利用经验,分析在猪粪尿的处理和利用系统中,每个环节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依赖、促进的关系,最终达到“净化”和“利用”的统一,使生产过程产生的有机废物得到反复多次利用、能量流动多途径,使“净化”和“利用”系统结构多样化、复杂化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高度的统一和提高。综合利用效益见表1。

3 存在问题

漳州畜禽养殖虽然一直是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但一部分养猪场由于资金短缺,或受到场所面积的限制,污水资源化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的养猪场综合利用率偏低,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综合利用方面。很多规模化养猪场虽然建立沼气池,但仍无法解决本场的供电照明、燃料等问题,多数是缺少资金和技术造成的,综合处理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如集粪池、沼气池太少,生物氧化塘太小等问题,有的遇雨季造成粪尿溢出影响周围环境。

3.2 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猪场自身环境卫生问题。多数养猪场的猪舍前、后采用明沟排污,臭味向空气中散发,影响当地的大气环境质量。

3.3 管理方面。种养结合后须加强田间管理,应克服“重养轻种”、“只种少管”和“少种不管”的现象,科学养猪还须科学种田,才能获得种养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3.4 技术方面。有的粪尿处理后浓度掌握不好,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品和质量,要加强有关方面的经验摸索和总结。

4措施及建议

4.1 加强执法力度

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畜禽粪便管理,贯彻执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的第九号令,经常督促检查规模化养猪场的环保措施落实工作,开展养猪场的“行业创优治污”、“零排放”的评比活动。

4.2 改造老场

在老场建立配套的环保设施,“提高科学养猪种田的管理水平。”把好污水排放的质检关。

生态猪养殖方法范文第3篇

按养殖规模分类按照《中国畜牧业年鉴》对生猪养殖规模的规定,生猪养殖模式主要分为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等4种养殖模式。其中,散养年出栏生猪1~49头;小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50~499头;中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500~9999头;大规模养殖年出栏生猪10000头以上。从稳定生猪生产、改善猪肉质量安全状况的角度看,小规模养殖和中规模养殖的优缺点具有相似性。因此,本文将从农户散养模式、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和大规模养殖模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农户散养模式农户散养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的生猪分户饲养模式,主要存在于全国各地的广大农村地区。近年来,随着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生猪散养户数量及其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逐年减少。2002至2010年期间,全国生猪散养户数由10433万户减少到5909万户,散养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由62.6%下降到35.5%。与规模化养殖相比,生猪散养模式具有如下主要优势:能够充分利用秸秆、菜叶等农副产品,生猪饲养的饲料成本低;能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资金、设施、技术等投入少,易规避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但生猪散养模式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劣势,主要是:精力投入不够,饲养管理不规范,疫病防控程序不完善;饲养方式传统粗放,饲料利用率低;地域分布较分散,信息传递、技术服务和监管难度大。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指专业化水平较高、生猪养殖数量较大、商品率较高、年出栏生猪在50~9999头之间的生猪养殖模式。2002至2010年期间,全国生猪中小规模养殖户数由103.40万户增加到264.47万户,中小规模养殖模式的生猪出栏量比例由54.09%增加到57.87%。其中,年出栏生猪在500~2999头之间的中小规模养殖户数由2.75万户增加到19.91万户,年均增长率28.08%,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比例由2.94%增加到19.14%,年均递增率26.39%。这说明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我国主要的生猪养殖模式,年出栏生猪在500~2999头之间的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主导模式。与散养模式相比,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采用新的饲养技术,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实行专业化生产方式,提高了生猪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但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明显的劣势,主要是:面临各种各样的疫病风险和各种潜在的市场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差;由于饲养规模较大,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粪尿污水,环境污染较严重。大规模养殖模式大规模养殖模式是指饲养的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一般指年度商品猪出栏量在10000头以上,生产经营趋向于集约化、专业化,以高投入求得高效益的生猪养殖模式。2002至2010年期间,全国生猪大规模养殖户数由890户增加到3679户,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比例由1.49%增加到6.63%。这说明大规模养殖模式在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和散养模式相比,大规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实行集约化养殖,生产效率高;规模大,不会轻易退出,而且大规模养猪户对市场波动有较好的把握,有利于稳定生猪的生产;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方式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手段,提高了商品猪的质量安全水平。但中大规模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劣势,主要是:养殖规模较大,而且养殖相对集中,面临各种各样的疫病风险和各种潜在的市场风险,风险水平高;产生的污染物多,环境维护难,据有关数据统计,万头养猪场日排放污水60~90t,粪便8~10t[1]。1.2按养殖阶段分类依据生猪养殖的不同阶段,生猪养殖模式主要分为专业仔猪养殖模式、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专业种猪养殖模式、全程饲养养殖模式。专业仔猪养殖模式专业仔猪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饲养母猪生产仔猪,仔猪断奶后饲养到一定体重时销售给育肥猪饲养户饲养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母猪主要从附近的大型规模猪场或种猪场购得,或从自家母猪所繁殖的母猪中挑选,所生产的仔猪主要提供给周围的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与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相比,专业仔猪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种猪群确定后,只需购买所需的兽药和饲料,流动资金需求较少;种猪群一旦固定,就很少到场外购猪,从外界带入疫病的机会减少,疫病发生的机率小。但专业仔猪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劣势,主要是:不但要建造怀孕母猪舍、哺乳母猪舍、仔猪保育舍,而且猪舍结构要求高,需较高固定资金投入;种猪的饲养和仔猪的培育都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对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到仔猪专业市场或专业生产仔猪的猪场购买断奶后的仔猪进行育肥,直到90~100千克时出栏销售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采用该模式的养猪户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粮食主产区,是目前我国生猪生产结构中的主要力量。与专业仔猪养殖模式相比,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饲养周期短,从仔猪投入到商品猪出栏一般只需3~4个月;经营方式简单,猪群全进全出,猪舍结构相对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固定资金投入少;市场风险较小,可根据市场行情的波动随时调节饲养数量。但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也存在许多劣势,主要是:从仔猪专业市场或专业生产仔猪的猪场购买断奶后的仔猪,仔猪的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由于饲养周期短,养猪户要不断购买新的仔猪,需要流动资金较大;仔猪的购买和商品猪的销售都要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收益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专业种猪养殖模式专业种猪养殖模式是一种专业生产种猪出售给其他需要种猪的养猪户特殊的饲养模式。专业种猪养殖模式是一种非常专业的饲养模式,它不仅要求饲养者掌握较高水平的育肥技术,而且还要求饲养者对种猪系谱有较好的把握[2]。与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相比,专业种猪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利润水平较高,种猪售价一般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是商品猪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质量有保障,种猪群一旦固定,就很少到场外购猪,保障了猪场安全卫生。但专业种猪养殖模式也存在明显的劣势,主要是:固定的猪群会导致猪场缺少杂种优势,出售种猪的总数量可能较少,同时在选种、育种、系谱保存和性能记录等方面要花费饲养者很多的时间和精力。1.2.4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全程饲养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历经从仔猪生产、仔猪培育、肉猪育肥直到90~100千克时出栏销售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是专业育肥猪养殖模式和专业仔猪养殖模式的综合。与其他养殖模式相比,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收益水平高,可获得仔猪培育和肉猪育肥两部分的收益;卫生防疫有保障,采用自繁自养的生产方式,减少外购猪带入疾病的机会。但全程饲养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猪舍的建设和仔猪、种猪的饲养,需要大量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投入;生猪生产各个环节的饲养管理,需要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饲养人员。

按养殖特征分类从养猪户的养殖特征来分类,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传统养殖模式、过渡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和健康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是指养猪户以世代相传的直接养殖经验为技术基础,单纯依靠有机物质循环,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的一种“小而全”、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养殖模式[3]。传统养殖模式是在原始养殖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以兼业形式存在,以农户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一般是满足家庭需要,主要存在于偏远落后的山区。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传统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养殖所需劳动力来源于农户家庭自身,土地为农户自有土地,饲料主要来源于农户家庭的种植业所得,降低了生猪的生产成本;养殖规模为1~3头,养殖规模远远低于环境承载量,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但传统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技术主要来源于农户自身的长期摸索和积累,技术水平较低;在庭院内从事生猪养殖活动,人居环境较差。过渡养殖模式过渡养殖模式是养猪户部分采用现代养殖的相关技术和投入品,把直接经验和现代养殖技术相结合,专业化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养殖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3]。过渡养殖模式是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殖目的是获取商品收益,养殖收入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过渡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规模较大,而且部分采用了现代养殖的技术和投入品,大大提高了饲料的转化率;自我积累、滚动投入的资金投入方式,每次投入较少,而且对外部市场的变化反应灵敏,市场风险较小。但过渡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能够迅速应对市场变化,改变饲养数量,不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过渡养殖模式的粪污部分作为养殖集中区域种植业的肥料,其余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周边环境污染较大。现代养殖模式现代养殖模式是养猪户通过大量接受农业生产以外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依靠现代工业装备来完成由人力操作到机械化、电气化甚至自动化操作的转变,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速度,提高商品猪生产效率的一种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生猪养殖模式[3]。现代养殖模式以企业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是获取商品收益。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现代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以工业化方式开展生猪生产,技术水平高,饲料转化率高,提高了生猪的生产率;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疫病防控体系健全,生猪产品质量比较稳定。但是现代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饲养人员、设备等的专用化程度较高,使得养猪户的进入、退出壁垒较高;所产生粪污中的大部分需要单独处理,容易造成养殖集中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畜牧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适度集约化经营管理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和良性循环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4]。生态养殖模式以企业、合作社或专业养殖户为生产单元,养殖目的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与现代养殖模式相比,生态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能充分利用秸秆、菜叶等农作物废弃物,而且养殖产生的粪污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作为养殖集中区域种植业的投入品,形成种养结合的良性循环;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方式,注重生态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人畜分离,生猪很少发生疫病,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但生态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采用适度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生产率相对较低;生产技术以外部引进为主,主要为生物技术,对饲养人员要求较高。健康养殖模式健康养殖模式是以动物生理学、营养学、生态学、系统学以及供应链管理为依据,采用有利于生猪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集成技术、材料、方法、装备、设施和工艺,为生猪提供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和安全营养饲料,使其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发生,最终生产出无公害的生猪产品的一种具有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生猪养殖模式[3]。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健康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养殖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猪的生产效率;人畜分离,通过采用精确的环境调控技术和良性可循环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了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但健康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养殖规模较大,而且采用各种先进的饲养装备、设施和工艺,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设施、工艺等先进,对饲养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按经营方式分类依据养猪户的经营方式,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自主经营模式、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和产业化经营模式。

自主经营模式自主经营模式是指养猪户能够独立自主地对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做出决策和进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养殖模式。其特征是养猪户自负盈亏,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统一。目前,从事自主经营模式的养猪户在中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养猪户数量庞大,规模不等,不仅包含专业仔猪养殖户、专业育肥猪养殖户、专业种猪养殖户等专业养殖户,还包含自繁自养养殖户。与产业化经营模式相比,自主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独立做出决策和行使经营管理的权利,减少了决策时间;根据其养殖对象的特点,具有相应的养殖优势。但自主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谈判能力较低,交易费用较高,降低了规模收益的水平;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比较低,受市场变动的影响较大。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集团经营模式)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是指由一个公司独立开展生猪养殖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育种(提供种猪)、仔猪生产、育肥、屠宰、猪肉销售、饲料生产与供应、信息和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独立分享养猪的利润和承担各种风险[5]。该模式多被大型养猪企业所采用,与产业化经营模式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势:管理高度集中,有利于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仔猪、饲料等原料的采购活动和商品猪的销售活动都发生在公司内部,降低了交易费用;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普遍较高,而且规模较大,有利于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独立开展生猪养殖过程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资金需求量大,而且不利于培育核心竞争力;单独面对生猪养殖各个环节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风险水平较高。产业化经营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是指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生猪的生产和经营,以国内外生猪及其制品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生猪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6]。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公司+养猪户”模式、“公司+基地+养猪户”模式、合作社模式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种衍生形式。与自主经营模式和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相比,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合作分工,从事最擅长的核心业务,有利于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五统一”管理(统一供应良种、统一供应兽药和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饲养模式、统一组织销售),不仅降低了养猪户所面临的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有利于保证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但产业化经营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构成主体多而复杂、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监管成本高;利益协调难度大,关系不稳定,违约现象较多。按经营范围分类依据生猪养殖的相关产业链经营范围,生猪养殖模式主要有多元化养殖模式和专业化养殖模式。专业化养殖模式专业化养殖模式与多元化养猪模式相对应,是指只从事生猪养殖产业,而不经营其他产业的一种养殖模式。无论规模大小,绝大多数的养猪场都采用这种模式。只有少数人、财、物等资源雄厚的大集团或公司采用多元化养殖模式。与多元化养殖模式相比,专业化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生猪养殖业,有利于生猪养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只涉及生猪养殖产业,所需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但专业化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专业化养殖模式由于只涉及生猪的养殖环节,综合竞争与盈利能力较差;由于无法通过相关产业分摊生猪养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抗风险能力较差。多元化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模式是指以养猪业为主,兼营饲料、兽药、屠宰、销售等相关产业,有种猪、仔猪和商品猪,实行自繁自养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7]。该模式不仅要求公司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且要求公司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该模式比较适合于有实力的大集团公司。与专业化养殖模式相比,多元化养殖模式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包含生猪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盈利能力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但多元化养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是:涉及生猪养殖的整个产业链,资金需求量大;生产和管理过程复杂,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要求高。其他养殖模式除了以上几种养殖模式外,现实中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养殖模式,例如:150标准化养猪模式、生猪“4450”养殖模式、三级闭环养猪模式、六马精细标准养猪模式等。

不同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作用机制

不同的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不同,下面分别从养殖规模、养殖阶段、养殖特征、经营方式和养猪相关产业链经营范围五个方面来分析不同的生猪养殖模式对生猪生产稳定性和猪肉质量安全的保障作用。1)养殖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大规模养猪户具有较高的退出壁垒,对其退出生猪养殖业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而且大规模养猪户对市场波动有较好的把握,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大规模养猪户具有其他养殖模式养猪户所不具有的健全的基础设施、科学的疫病防疫程序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而且采用标准化的养殖方式,无论是饲料、疫苗的采购还是饲养环境和过程的控制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猪肉的质量安全。2)养殖阶段越全,越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全程饲养养殖模式的养猪户从事生猪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于仔猪生产、仔猪培育和肉猪育肥各个阶段都有很好的把握,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全程饲养养殖模式包含了从仔猪生产、仔猪培育、肉猪育肥直到90~100千克时出栏销售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相对于其它阶段性的养殖模式来说,能够保证生猪饲养的各个阶段的质量安全水平,而且能够减少由于外购猪所带来的疫病风险。3)健康养殖模式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健康养殖模式以供应链管理、系统学为依据,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健康养殖模式从动物生理学、营养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不仅为生猪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安全的营养饲料,而且保护了人类身体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有利于保障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4)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公司对市场需求信息有较好地把握,能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公司一体化经营模式包含生猪养殖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育种(提供种猪)、仔猪生产、育肥、屠宰、猪肉销售、饲料生产与供应、信息和技术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不仅保障了生猪养殖各个阶段的质量安全,而且通过对屠宰加工和猪肉销售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了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5)多元化养殖模式有利于保障生猪生产的稳定性和猪肉的质量安全水平。多元化养殖模式由于涉及多个产业,能够根据其他产业的市场情况调节生猪的生产,有利于生猪的稳定生产。同时,多元化养殖模式兼营饲料、兽药、屠宰、销售等相关产业,不仅保障了生猪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投入品的质量安全,而且保障了生猪在屠宰加工和最终猪肉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

生态猪养殖方法范文第4篇

1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成分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江夏区是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及湖北省优势农业板块基地(生猪)。近年来,江夏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畜牧养殖大区的优势,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畜牧业集约化和企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并且逐步向生态化迈进,呈现出生产发展、效益增加、生态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我区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场)92个,发展畜禽专业户2 000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41处,大型生物发酵床养殖小区32处,万头猪场千亩以上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园(场)3处。2010年全区生猪出栏90万头、家禽1 900万只,肉蛋产量12.48万t,畜牧业产值20.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的32.5%,增加值达到8.3亿元。

2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1)坚持科学发展,调整养殖结构。为寻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平衡点,对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充分发挥比较效益。一是调整优化规划布局,将武汉外环线以内和梁子湖、斧头湖沿湖岸线1 000m范围划定为畜禽禁养区;将江夏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划定为畜禽限养区,将外环线以南的南部乡镇划定为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区。二是调整优化畜种结构。集中精力,专心发展生猪、肉鸡、肉鸭,限制发展草食家畜。三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家畜良种推广工程,引进美国、丹麦、瑞典冠军种猪以及印尼、印度高端种牛,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5%。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实现规模化前提下,注重标准化,2010年,怡山湾猪场、省农牧安山猪场、省畜科所猪场通过农业部全国首批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认证;巩固温氏活禽、贺站仔猪交易市场谋划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巩固现有屠宰能力,积极推动中粮150万头屠宰扩能生产项目,注重“新”、“深”,培育品牌。五是调整优化养殖结构。从单纯的畜禽规模养殖,向花园式生态型循环农业园(场)扩展,成功建设怡山湾、金林、光辉三个万头猪场循环农业示范园(场)。

(2)坚持集约养殖,续建专业小区。2010年,以“亿只鸭工程”契机,着力建设肉鸭养殖小区,先后建成单批5万只和10万只养殖小区分别为22、2个,在建8个。目前畜禽规模养殖小区92个,其中万头生猪养殖小区40个,3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12个,30万只肉鸭养殖小区32个,万只蛋鸡养殖小区4个,种禽、种牛、奶牛养殖小区4个,全区生猪、家禽集约养殖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5%、95%。

(3)坚持资源循环,提高综合产能。为促进资源循环使用,将“两型”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跳出畜牧业,谋划畜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沼气能源与有机肥生产。全区37个万头生猪小区采用红泥塑沼气技术,建成3 000~12 000m3沼气池35座,采用中温发酵技术,建成发酵塔2座,37处特大型沼气池年产沼气3 000万m3。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已经建成中化东方、鄂美等4处有机肥场,年产有机肥25万t。二是积极探索以生猪规模养殖为核心,以废弃物治理利用为载体,以土地流转经营为依托,以迁村腾地建设农民新村为手段,以助农增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先后建成怡山湾生态农场,金林生态农场,光辉生态农业园。

(4)坚持环保养殖,实现生态发展。一是发展生态化基地建设。沿山边、林边、苗木基地边、蔬菜基地边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沿湖塘库坝边发展水禽养殖,沿107国道发展肉鸡养殖。二是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和生物减排技术。在6个万头生猪小区和32个30万只肉鸭小区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同时推广应用复合微生物制剂,降低废弃物中氮、磷及有机质含量,改造空气环境,达到减排目的。三是力推花园式养殖。在现有92处规模养殖园区,广植桂花、玉兰等名贵苗木,既美化了畜禽养殖小区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坚持品牌培育,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培育一批养殖业品牌,做好产业链延伸,推进项目引进建设,增强了畜牧产业、畜牧品牌、畜牧产业链的竞争力。一是通过中粮集团、温氏集团等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带动我区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和快速发展。二是培育“金林”种猪、“家佳康”肉品、“自然源”蛋品等自有品牌,提升江夏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能力。三是不遗余力推进“三品”、haccp、龙头企业、示范场等认证认定,提升江夏区畜牧产品竞争软实力。四是做好新闻宣传,多方位展示畜牧业发展成果,为畜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6)坚持防检监管,确保稳定发展。防检稳畜牧、经营活畜牧、发展强畜牧,是我区畜牧系统和畜牧行业一贯坚守的工作理念和发展思路。实际工作中注重两手抓。一手抓基础工作,确保两个100%,即确保农户散养基础免疫100%,规模场程序免疫100%。一手抓规范管理,确保“十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基础免疫、责任落实、工作计划、监管网络、巡查督查、检疫程序、畜产品监测、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十个到位。全区2010年全年无一例重大动物疫病疑似疫情,无一例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成功检出并规范处置瘦肉精阳性猪191头。

        (7)坚持助农增收,改善生产生活。畜牧业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模养殖占比大、底盘稳,又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虽然历经洪灾、畜禽市场低谷期,但盘点全年,畜牧业仍然是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区2010年畜牧产业链实现产值48亿元,其中养殖环节产值20亿元,畜产品及饲料加工环节产值25亿元,三产服务业产值3亿元,畜牧业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养殖环节产值5 000元,畜牧产业链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产业链产值12 000元。

3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江夏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得到快速发展,但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畜牧业发展的矛盾,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防疫监管、畜产品安全执法之间的矛盾。今后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促进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进一步合理调整畜禽养殖业布局,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畜禽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种养结构、稳定的生产能力、与环境和谐的生态关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按照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布局,划分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区。

(2)进一步坚持监管并重的原则,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要从末端治理转移到综合治理;要从工程建设转到建管并重,重在管理;要从单纯的畜禽粪便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要从单纯靠政府投资转到以政府引导,养殖业主为责任主体,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新路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猪养殖方法范文第5篇

1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生态畜牧业是指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畜牧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多成分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能协同发展和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动物养殖业、生态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粪、尿、加工业产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无污染处理业。

江夏区是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及湖北省优势农业板块基地(生猪)。近年来,江夏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畜牧养殖大区的优势,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突破口,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畜牧业集约化和企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并且逐步向生态化迈进,呈现出生产发展、效益增加、生态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我区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场)92个,发展畜禽专业户2 000户。建成大型沼气工程41处,大型生物发酵床养殖小区32处,万头猪场千亩以上种养循环生态农业园(场)3处。2010年全区生猪出栏90万头、家禽1 900万只,肉蛋产量12.48万t,畜牧业产值20.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的32.5%,增加值达到8.3亿元。

2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1)坚持科学发展,调整养殖结构。为寻找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平衡点,对养殖结构和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充分发挥比较效益。一是调整优化规划布局,将武汉外环线以内和梁子湖、斧头湖沿湖岸线1 000m范围划定为畜禽禁养区;将江夏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区域划定为畜禽限养区,将外环线以南的南部乡镇划定为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区。二是调整优化畜种结构。集中精力,专心发展生猪、肉鸡、肉鸭,限制发展草食家畜。三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家畜良种推广工程,引进美国、丹麦、瑞典冠军种猪以及印尼、印度高端种牛,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5%。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实现规模化前提下,注重标准化,2010年,怡山湾猪场、省农牧安山猪场、省畜科所猪场通过农业部全国首批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认证;巩固温氏活禽、贺站仔猪交易市场谋划生猪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巩固现有屠宰能力,积极推动中粮150万头屠宰扩能生产项目,注重“新”、“深”,培育品牌。五是调整优化养殖结构。从单纯的畜禽规模养殖,向花园式生态型循环农业园(场)扩展,成功建设怡山湾、金林、光辉三个万头猪场循环农业示范园(场)。 转贴于

(2)坚持集约养殖,续建专业小区。2010年,以“亿只鸭工程”契机,着力建设肉鸭养殖小区,先后建成单批5万只和10万只养殖小区分别为22、2个,在建8个。目前畜禽规模养殖小区92个,其中万头生猪养殖小区40个,3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12个,30万只肉鸭养殖小区32个,万只蛋鸡养殖小区4个,种禽、种牛、奶牛养殖小区4个,全区生猪、家禽集约养殖所占比例分别达到85%、95%。

(3)坚持资源循环,提高综合产能。为促进资源循环使用,将“两型”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跳出畜牧业,谋划畜牧业的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沼气能源与有机肥生产。全区37个万头生猪小区采用红泥塑沼气技术,建成3 000~12 000m3沼气池35座,采用中温发酵技术,建成发酵塔2座,37处特大型沼气池年产沼气3 000万m3。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已经建成中化东方、鄂美等4处有机肥场,年产有机肥25万t。二是积极探索以生猪规模养殖为核心,以废弃物治理利用为载体,以土地流转经营为依托,以迁村腾地建设农民新村为手段,以助农增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先后建成怡山湾生态农场,金林生态农场,光辉生态农业园。

(4)坚持环保养殖,实现生态发展。一是发展生态化基地建设。沿山边、林边、苗木基地边、蔬菜基地边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沿湖塘库坝边发展水禽养殖,沿107国道发展肉鸡养殖。二是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和生物减排技术。在6个万头生猪小区和32个30万只肉鸭小区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同时推广应用复合微生物制剂,降低废弃物中氮、磷及有机质含量,改造空气环境,达到减排目的。三是力推花园式养殖。在现有92处规模养殖园区,广植桂花、玉兰等名贵苗木,既美化了畜禽养殖小区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坚持品牌培育,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培育一批养殖业品牌,做好产业链延伸,推进项目引进建设,增强了畜牧产业、畜牧品牌、畜牧产业链的竞争力。一是通过中粮集团、温氏集团等知名品牌企业进驻,带动我区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和快速发展。二是培育“金林”种猪、“家佳康”肉品、“自然源”蛋品等自有品牌,提升江夏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能力。三是不遗余力推进“三品”、HACCP、龙头企业、示范场等认证认定,提升江夏区畜牧产品竞争软实力。四是做好新闻宣传,多方位展示畜牧业发展成果,为畜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

(6)坚持防检监管,确保稳定发展。防检稳畜牧、经营活畜牧、发展强畜牧,是我区畜牧系统和畜牧行业一贯坚守的工作理念和发展思路。实际工作中注重两手抓。一手抓基础工作,确保两个100%,即确保农户散养基础免疫100%,规模场程序免疫100%。一手抓规范管理,确保“十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基础免疫、责任落实、工作计划、监管网络、巡查督查、检疫程序、畜产品监测、经费保障、考核奖惩等十个到位。全区2010年全年无一例重大动物疫病疑似疫情,无一例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成功检出并规范处置瘦肉精阳性猪191头。

(7)坚持助农增收,改善生产生活。畜牧业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规模养殖占比大、底盘稳,又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虽然历经洪灾、畜禽市场低谷期,但盘点全年,畜牧业仍然是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全区2010年畜牧产业链实现产值48亿元,其中养殖环节产值20亿元,畜产品及饲料加工环节产值25亿元,三产服务业产值3亿元,畜牧业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养殖环节产值5 000元,畜牧产业链为全区40万农业人口人均创造产业链产值12 000元。

3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江夏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得到快速发展,但生态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畜牧业发展的矛盾,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防疫监管、畜产品安全执法之间的矛盾。今后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促进生态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进一步合理调整畜禽养殖业布局,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畜禽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种养结构、稳定的生产能力、与环境和谐的生态关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要按照2010年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合理调整畜禽养殖布局,划分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区。

(2)进一步坚持监管并重的原则,推动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要从末端治理转移到综合治理;要从工程建设转到建管并重,重在管理;要从单纯的畜禽粪便治理转移到治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要从单纯靠政府投资转到以政府引导,养殖业主为责任主体,探索产业化治污、资源化利用新路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