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智力扶贫帮扶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本估价
自国家扶贫政策在我县实施以来,我县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为载体,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扶贫政策在全县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经济指标的增长。随着国家一系列扶贫项目的实施,特别是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截止20__年底,全县gdp达到3.676亿元,比20__年的1.879亿元增长95.64%;实现财政总收入2687万元,比20__年的1411万元增长90.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83元,比20__年的1468元增长48.71%;粮食总产量达2345.4万公斤,比20__年的2233.5万公斤增长5.01%。贫困人口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等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建设。20__年以来,全县累计新修便民桥涵118座,全县公路总里程达576公里并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能公路;累计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02处,解决了66个行政村中的2.8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新修灌溉管渠道40公里,新修和改造基本农田2150亩;实施“三建三改三化”1100户,累计建沼气池1880 多口;仅20__年实行贫困户迁移扶贫安置就达381户1596人,民众的基本生存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三)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截止20__年底,全县863名五保户全部按国家政策标准享受供养补助金,其中两所区域性敬老院集中供养五保户220人,农户分散供养643人;全县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3092户6616人,月发放农村低保补助金29.5万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特困户、五保户实行医疗救助。救助体系的建立和落实,使特困、五保人群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助,确保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
(四)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支柱产业的形成。全县已建成生猪产业示范点479个,生猪饲养量达18万头,农民人均饲养量达3.7头,生猪养殖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比重分别达27%、25%。生猪产业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50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30%;同时,引导农民发展魔芋、绞股兰、中药材等特色经济,种植面积达5.1万亩,80%农户从产业中受益。
(五)扶贫政策的落实促进了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全县农村中小学校舍全部得到改造与改建,学校文化、体育、实验等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全县改造和维修危房面积19098平方米,投入改造资金1160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7000平方米;20__年,全县全年共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费9992人次44万元,免除义务教育杂费14810人次158万元,补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3520人次63万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启动,20__年,全县参合人数达45143人,参合率达91.43%;计划免疫率达95%,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6.82%。
二、存在的问题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虽然感到全县扶贫工作虽然卓有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安居工程存在部分乡镇摸排不细的问题。在摸底过程中,部分乡镇主要摸排了五保户、低保户及滑坡地段的危房,疏忽了摸排一般贫困户中的危房,致使部分贫困户无法享受到安居工程优惠政策。
二是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落实不全面,学校操作不规范,透明度不高,有部分中小学生应享受而未能享受。
三是“雨露计划”的落实普遍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两难”问题。
四是扶贫重点村建设存在规划缺乏前瞻性
或规划执行不严的问题,建设内容单一,建设标准不高,村容村貌变化不大,整体效果不太明显。五是农村低保政策落实存在部分乡镇按户平均分配的“户保一人”和不讲政策讲人情的“人情入保”问题。
六是信贷扶贫资金落实过程中,金融部门受以前扶持产业回收资金困难的影响而抬高贷款门槛,致使扶贫项目难以得到信贷扶贫资金的及时有效支持,使得产业发展步履艰难。
七是扶贫产业支撑、增收路子不多,少数搬迁群众失去土地而又无致富项目,由高山“富裕户”变为低山“贫困户”,出现“因搬返贫”现象。
八是就业培训未真正落实、受教育水平依然偏低,大多数在家务农人员,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有限,对拓宽增收门路、创办实业信心不足,滞留于传统农业,收入难以提高;外出谋生者大都身无技艺,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停留于非农“打工仔”行列。
三、对扶贫工作的建议
综合本次调研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差、财力底子薄、经济和社会发展动能不足以及全县贫困人口还有1.8万人(其中低收入人口9600人,绝对贫困人口8400人)的实际,我们建议在今后一段时间的扶贫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继续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为目标,以整合扶贫资源、用好用活扶贫资金为抓手,着力实施“1234”工程。
(一)突出一个中心。以实施扶贫战略为中心,将扶贫重点村、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科学制定和实施扶贫规划,实行项目规划到村、扶持对象到户,资金安排到村、项目覆盖到户,帮扶措施到村、领导联系到户,通过努力,实现“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巩固一个村、提高一个村、致富一个村”的目标。认真搞好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和安居工程,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适当扶持”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确定亟待易地搬迁的对象,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迁居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确保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让贫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生存状况。
(二)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狠抓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化扶贫。按照“产业扶贫、整体推进、成片开发、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通过“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大户支撑、农户参与”的框架和“科技扶贫、资金支持、业主实施、合同约束”等措施,大力扶持发展产业基地环节和加工销售环节的两个市场主体。集中相当份额的财政扶贫资金,重点扶持生猪、中药材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户增收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二是狠抓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扶智式扶贫。着手实施智力、科技扶贫,真正做到“扶贫又扶智”,通过大力扶持发展职业教育、开展科技扶贫和劳动力技能培训,继续走“培训技能—外出就业—增收脱困”和“培训技术—就地创业—增收脱贫”两条路子,教给农民新形势下的谋生本领和发展经济的实用技术,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围绕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办好科技示范基地,发挥基地的聚合、辐射、示范作用;同时,加强科技服务,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技术优势,对农业生产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在会上强调,2016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抓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有效供给能力
一是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支持各地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40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800所),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85%。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达标验收工作。切实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改造。
二是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推动教育资源向优质学校集中。加强专业布局调整和项目试点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及时总结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的经验做法和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动本科学校转型发展,实施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工程。
抓质量,进一步提升各级各类教育水平
一是加强德育工作。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校外教育和劳动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筹备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形成合理教育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更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更加注重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推动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协同育人。
三是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以“每天两个大课间”为抓手,落实好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把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推动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四是抓住关键提高质量。幼儿园要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抓手,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保教质量。基础教育要突出抓好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方式改革。职业教育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突出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等教育要加快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特色骨干大学、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品牌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抓改革,进一步激发教育发展的活力
一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我省承担的国家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一市四县两校”改革试验区建设,力争尽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二是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我省高考、中考、小升初等相关配套政策,在高职院校全面实施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本科三批和专科录取实行平行志愿投档。
三是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明确和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进一步简政放权,切实解决检查评比多、随意性强、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推动招生计划管理改革,推动高校建立分专业招生计划安排与就业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编制、财政等部门共同做好县域内教师编制的统筹调整工作。
四是加快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宣传贯彻好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意见,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开展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活动,对民办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五是深入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我省汉字文化、武术文化和中医文化等优势,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
六是按照规划编制方案安排,完成教育“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抓公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一是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工作。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财政、发改、土地等部门,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工作,确保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二是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覆盖面,从制度上保障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
三是精准帮扶特殊群体,保障平等受教育权利。确保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应入尽入”。落实好省里即将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重点关心、关爱、关注留守儿童。实施“一人一案”,确保我省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在90%以上。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
四是加大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力度。在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基础上,完善小升初的招生办法,通过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提高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
五是加强民族教育。会同省民委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平等受教育权益。
抓保障,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继续开展以“河南最美教师”为引领的系列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贯彻师德考核、监督与奖惩办法。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持续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启动“互联网+教师教育”行动计划。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今年将招聘“特岗计划”教师1.2万人以上,完成“国培计划”26万人,免费为乡村教学点培养1000名小学全科教师。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推进高校人才强校工程。今年,我们将整合原有的中小学“中原名师”、职业教育教学专家、高校教学名师等评选,设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中原名师”评选项目,打造我省教师队伍建设品牌。
二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整合资源,明确职能,构建高效能的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以购买服务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格局。全面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加快扩大网络学习空间、中小学专递课堂、名师网络工作室、高校慕课、微课等教学类应用和电子政务、智慧校园、大数据分析、科研设备共享、教育信息公共资源查询等管理、服务类应用,形成符合“互联网+”教育发展方向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
改善环境,促进文明城市创建
城市文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我省围绕利民惠民宗旨,紧扣环境核心要素,着力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良好承接载体。
全省各地在创建中着力帮助群众解决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让群众共享创建成果,群众对创建的参与率、支持率、满意率持续上升。苏州市对城区的1125条背街小巷分期实施整治,总长度282公里,让39万居民不再饱受“出行难”。常州市20多个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投资数亿元,建成全省第一条BRT快速公交线路,构筑了“500米半径”的公共绿地体系。镇江市两次出台改善民生的1号文件,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4%,成为国家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试点城市。泰州市组织实施“改善民生十大工程”,搭建了百姓议事同、百姓大学堂、百姓大舞台等“百姓”系列平台。连云港市为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更新人行道板260万平方米,新修水冲厕所87座,新装小街巷路灯3000套,规划设定585个马路市场“疏导点”。各地在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送温暖工程”、“安居工程”、“希望工程”、“医保工程”的同时,还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兴建了体育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科技中心等一批精神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老百姓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目前,全省13个省辖市中,7个荣获过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52个县(市)中,张家港市已荣获全国文明城市,5个荣获过全国创建工作先进城市。2009年1月,中央文明委表彰的14个全国文明城市中,江苏南京市、南通市、苏州市占据3席,扬州市、无锡市、常州市荣膺全国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另外,还有42个市、县荣获江苏省文明城市;涌现出张家港市、南京市、苏州市、南通市等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典型。文明城市创建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许多城市先后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扬州市、南京市、张家港市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与此同时,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广大人民的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热情不断焕发。2009年1月,全省受中央文明委表彰的全国文明村镇28个、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49个、全国文明单位45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77个。
典型引路,树立思想道德标杆
运用榜样力量,抓好典型示范,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显著特点和有效抓手。思想道德先进典型就是引领思想、焕发精神、凝聚力量的一面面鲜红的旗帜。
由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组织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鲜活载体,是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抓手。我省“‘连心桥’上的贴心人”张云泉、“舍己救人的英雄教师”殷雪梅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徐尔铸、吕顺芳、邓建军、刘绍安、戴庆贤、戴玉银、陈巧云、张玲兴等8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在江苏省首届道德模范评选中,21人当选为江苏省首届道德模范,19人荣获江苏省首届道德模范提名奖。道德模范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座座高耸的灯塔,照亮了人们心灵。引领着人们前行。
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吴仁宝。“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丁晓兵,“宁可脏一人,服务千万家”的徐州下水道四班,坚持35年学雷锋、“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用鲜血和生命谱写正气之歌的周光裕,不当亿万富翁、一心造福农民的常熟市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农业科技战线的“铁人”姜德明,用生命践行“三个代表”的扬州灯泡厂厂长高仁林,南京市“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张惠民,身残志坚、敬业奉献的洪泽湖船头小学教师阎成米等一个个先进典型也是“凡人善举”中的“闪光点”,成为社会各条战线上的“标兵”。
2008年,在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江苏有50名“身边好人”入选。他们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优秀品德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道亮丽风景,成为先进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成为人们纷纷学习、效仿、追求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群众见贤思齐,一股股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在江苏大地上蔚然兴起。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全省各地持续多年组织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新事”以及评选表彰“感动人物”、“十佳市民”、“道德之星”、“身边好人”等活动,在江苏七千多万人民心中矗立起一根根思想道德“标杆”,激励和引领着人们积极投身实现“两个率先”的壮丽征程。以“莫文隋”、“江海志愿者”、“爱心邮路”、“无红包医院”为代表,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成为全省、全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
在全省开展的“道德模范巡讲”活动放大了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追求文明,升华品德,做好事、当好人已经由“星星之火”逐步催生发展为“群星璀璨”,由“数枝竞放”不断引领、辐射、孕育成“百花满园”的喜人景象,推动了全省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立足长远,引领未成年人成长
我省经济社会建设需要一大批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实践者来推进,需要一代代富有理想、品德高尚、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江苏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江苏未来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前进,集聚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他们是我省蓬勃发展的希望之所在。
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实践基地。近年来,南京、无锡、南通、宿迁等省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相继拔地而起,个性鲜明、功能互补的区域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心纷纷形成。各基地充分发掘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实践活动,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辐射力逐步增强。如无锡宜兴基地开设了茶道茶艺训练项目,着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南京浦口基地开设了农业生产项目。培育未成年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南通如东基地开设了海洋体验项目,让未成年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全省共有40多万未成年人参加了劳动实践、民兵训练、野外生存训练、消防安全教育、多米诺竞赛等活动项目,让未成年人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情趣、感悟生活真谛。
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我们的节
日”为载体,着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增进未成年人的民族意识和对普遍价值的认同。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积极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建立了190个实践活动示范点。持续打造“七彩的夏日”未成年人暑期活动品牌,“学习英雄少年事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江苏―绵竹中小学生手拉手、同成长”夏令营、“红领巾寻访春天的故事”、“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防灾避险,珍爱生命”等主题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丰富多彩、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假期。
培育一支热心关爱活动的“五老”队伍。充分发挥“五老”在阅历、智力、关爱等方面的特有优势,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着力解决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组织“五老”创办校外辅导站15816个,每年有140多万学生参加活动,校外辅导站成为了中小学生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开展锻炼、舒展身心、学习文化的新平台。全省16913名“五老”成为网吧义务监督员,在未成年人上网问题上,老师操心、家长烦心、社会忧心的现象得到好转。全省还有118万“五老”对贫困家庭未成年人开展结对帮扶、扶贫助学等活动,在孩子们脆弱的心灵上根植了社会大爱的树苗,让温暖的阳光照遍每个孩子。
营造一片洁净健康的环境氛围。坚持每年开展社会文化环境“百日专项整治”行动,广泛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为未成年人撑起蔚蓝的天空。突出抓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推广南京市“陶老师”工作站、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的成功经验,让每个青少年充满自信、充满阳光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常州市把每年三月第二周定为中小学生命教育周,通过开展“为生命喝彩”、“生命赞歌”、“生命的价值”为主题的事迹报告会、文艺演出、图片巡展、师生论坛等系列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更加关爱生命、珍重生命。淮安市持续多年开展留守儿童“十项关护行动”、“四覆盖”关爱计划,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整体推进,绘就文明江苏的蓝图
随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创建已经进入由“物”向“人”、由“外在环境建设”向“内在素质提升”转变的阶段。通过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提高江苏发展的“软实力”,以每个公民的点滴文明汇聚成社会文明的浩瀚海洋,使得江苏公民素质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相促进。
近年来,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根本,以弘扬“三创”精神为重点,江苏大地上掀起了“培养造就新时期江苏人”的滚滚浪潮。全省189个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其中,有展现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沙家浜革命传统纪念馆,有警醒民众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有记录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徐州白集汉墓,还有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的江都水利枢纽等,仅南京市每年参观教育基地的公民就超过百万人次,通过这些免费参观活动,激发广大民众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江苏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