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困难学生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特殊群体学生;帮扶;措施
一、特殊群体学生特点分析
特殊群体学生分为学业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生理缺陷学生,这类学生普遍存在压力过大、自卑、戒心重、敏感多疑等特点,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轻易放弃;二是做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过激行为。不仅影响学生本人的发展和成才,也给学校和家庭带来一定的影响。
学业困难学生:挂科学生、留级学生均是学业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其中大部分同学网络成瘾,导致他们在面对各种考试压力会感到迷茫、疲惫、厌学等,形成学习危机,甚至有极少数学生最终退学无法完成学业。
心理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这类学生主要是心理抗压和抗挫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自卑、孤独、压抑和烦躁的情绪,导致人际交往能力差。
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面临着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同时加之成长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非常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失衡,从而阻碍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和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生理缺陷学生:这个群体主要是由身体残疾及体弱多病的大学生构成。这些学生除了要克服自身残疾带来的不便外,还要接受他人的异样眼光,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生理缺陷学生在高校中数量较少,但是他们却高度敏感,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
二、帮扶工作的原则
一是全面关爱的原则。特殊群体学生的内心比一般学生更为敏感、脆弱,因此他们更希望得到有效的情感支持、人文关怀和心灵抚慰。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应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营造公正、自由、平等的校园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给予他们的关爱,促使其健康成长。
二是“以学生为本”的服务原则。在特殊学生群体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理念为指导,树立 “服务育人”的思想,从解决特殊群体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将服务内化成一种理念,在服务中实现教育、管理[1]。
三、帮扶工作的策略与措施
(一)完善制度,细化管理
一是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院系、班级、寝室四级信息工作机制。特殊群体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学校通过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为重点预警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对重点关注对象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教育;院系多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对本系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调研;班级心理委员,掌握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有异常,及时上报;寝室长每周关注寝室同学异常,及时上报。
二是优化“奖、助、贷、勤”四位一体的帮困助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切实减轻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帮助[2]。
三是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新生入校后,通过心理测评,深入了解筛查出特殊群体学生,掌握其思想、学习及家庭情况, 及时准确地建立健全特殊群体学生档案, 同时对其进行跟踪关注, 发现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对症下药。
(二)全方位帮扶特殊群体学生
一是思想教育。对待特殊群体学生,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沟通。更多地强调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对特殊学生进行以“自尊、自强、自立、自信”为内容的教育,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依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培养乐观向上的人格。
二是心理辅导。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对待心理上有困扰、有障碍的学生,要用真心。时常与这些学生交流沟通,以心换心,真诚地对待他们,观察他们内心的细微变化,时刻关注和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清除心理垃圾,化解困惑,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3]。
三是“一对一”学业帮扶。对待学业困难的学生要有耐心。在了解他们学习的困难、需求后,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加强日常上课考勤监督,督促他们按时上课。加强课后辅导监管,督促困难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通过课后辅导习题,帮助学业困难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难题,指导并帮助他们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化解学业困惑。
参考文献:
[1]于美亚.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及其科学化实现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02):47-48.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就业 帮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Helping Students with Difficulty in
Employ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CHEN Rui
(Jincheng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This essay emphasizes on the characters of students from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figures out the helping-strategy for students who has trouble in employment, which can enhance the st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college itself.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employment; helping-strategy
1 独立学院学生新特点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09年4月,全国具有教育资格的独立学院已有318所,在校人数已达220万。生源主要集中在1987年至1992年出生的学生,他们代表着80、90后的新特点。
1.1 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较弱
独立学院学生一般本科第三批次录取,学生文化基础相对于一本、二本学生较差。由于生源多样化,学生中也会出现不同层次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大多数学生自制力和学习习惯等会被学习情况不好的学生影响,从而形成普遍较弱的局面。
1.2 家庭环境不容乐观
由于政策等多方原因,独立学院学生的学费普遍较高,这无疑给家庭情况一般的家庭造成压力。据了解,近几年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像以前社会普遍认为的家境富裕,反而不容乐观。
1.3 抗压能力较弱
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备受长辈呵护,所以在承受能力上就显得有些薄弱,遇事处理能力也不足。
2 就业困难生的普遍特征
2.1 专业知识薄弱
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在上学期间没有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不能适应大学的自学习惯,反而将时间花在玩游戏或则其他跟学习无关的事情上,从而荒废了学业,对专业知识只是一知半解,所以造成就业困难。
2.2 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低
主要指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对学校及社会政治、时事、文化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关注较少,参与也较少。没有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运用自身所学进行锻炼、升华,从而在知识的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相对有所滞后,以致于造成学生缺乏参与就业活动的自信心。
2.3 高高在上的心态
这部分学生大多从小到大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将自己归入较高地位或是处于优越地位的群体之中,对一些职位不屑一顾,总认为自己能适合更好的岗位、更好的单位,却不知犯了“眼高手低”的错误。
2.4 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
部分学生由于在选择就业过程中曾经受挫或是自信心不足,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时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大学生群体。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茫然、焦虑甚至仇恨的情绪,难以自我调节。
3 对困难学生的帮扶措施
3.1 建立就业困难生帮扶组织
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需要依附于各级就业工作组织,在院上有就业工作部,在系上有就业指导中心,在班上有就业指导小组。正是各级的就业工作组织的通力合作,才能确保每一年的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我们要针对就业困难生,在各级就业工作组织中设立就业困难生帮扶组织。这样在组织的领导下,各级就业组织都为就业困难生尽一份帮扶责任。
3.2 建立就业困难生个人档案
为了准确掌握就业困难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就业帮扶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因为经济、心理、学业、生理等问题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建立个人档案,主要反映学生思想动态、就业意向、具体困难,从而帮助各级组织及时准确的帮助这部分学生就业。
3.3 开展就业技巧、职业素质强化培训
各级组织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及时的培训、强化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克服现存问题。我们可以开设就业礼仪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礼仪,塑造职业形象。开设简历等面试实务,指导学生制作精美的简历以及掌握熟练的面试技巧。
3.4 对就业困难生实行分类指导、个别指导、一对一帮扶计划
就业困难生作为一个群体具有其共性。比如自信心弱、素质差、经济、心理、学业、生理等问题的这一类学生,我们可以分类分组进行指导。对于问题特别突出的学生我们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跟踪帮扶,及时解决、纠正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5 对就业困难生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直面就业压力
专门设立就业困难生心理辅导小组,通过沟通、疏导学生在就业方面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存在的原因,解除他们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通过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克服问题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专业分析,重树他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同时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自我和就业环境,从而能坦然面对遇到的就业困难问题。
3.6 拓宽就业渠道,为就业困难生开绿灯
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是学校、学生本人的事情,更是社会应该关心的大事。所以,学校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中要起到一个与社会连接的作用,积极为学生和社会搭建交流平台。要不断走出去,邀请相关企业进校选拔人才;要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推荐合适学生;要积极组织校内招聘会,为学生提供选择机会节约就业成本;要积极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与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要积极与相关专业中介联系,更多地获取行业用人需求。同时,就业也是与学生家长息息相关的大事。所以,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寻求共同帮助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及渠道。在整个过程中,重视就业困难生的需求和具体情况,积极为企业用人单位推荐就业困难生,创造机会使他们得到更多锻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高校就业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前景,解决好就业困难生的实际就业问题有助于高校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作为独立学院就业工作的推动者必须不断总结、不断研究,逐渐形成科学的就业帮扶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世平,孙鑫,李华.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20(10):58-60.
[2] 王海英等.浅析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学术园地,20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评估体系
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评价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全国各级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并要求各高校加强工作力度以辅助学生就业,使得近些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有些区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就业指导的工作流程。诚然政府的积极就业政策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就业指导和相关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助力,但究其根本,能否成功就业关键还是取决于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除了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外,还需要从科学的角度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帮助。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高校就业帮扶模式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俨然成为了一个值得热议的话题。
一、高校就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
1.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源于就业,国内外对此有多种解释,目前比较认同的是Hillage和Pollard在1998年提出的观点:就业能力是初次就业、保持就业和必要时能重新就业的能力。其本质就是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和做好工作的能力。[1]就高校毕业生而言,有力的政策支持,足量的信息服务固然重要,而其能否成功就业根本取决于自身素质水平,该素质水平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则表现为就业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将视线聚焦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上。因此在深入研究问题前,当务之急是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测评体系,从而能以一个科学的标准客观评价和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2.就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评测过程中的通常做法是引入职业心理学理论,参考职业心理的测量方法来检视个体的气质特征、发现个体的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通常包括:情商测评、事业心测评、沟通交流能力测评、处理问题能力测评、领导能力测评、创业潜力测评、成功倾向测评、职业选择测评、工作压力测评、工作态度测评、职业满意度测评、人际关系测评等。类似的测试方法为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输入了新的工作理念,开拓了思路。应该看到的是,类似基于西方心理学理论做出的评测是针对被评测个体天赋特质而展开的,它们更加强调的是实现个体对自身的完整认识和正确定位,而在付诸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实践时,其在操作性和可行性方面存在着较高的难度。
因此,我们需要在上述职业测评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更具操作性、能够客观呈现共性特征、科学的、本土化的就业能力评测体系。这种测评方式能够发现被评测个体在择业竞争中不利因素,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区分、整合,锁定高校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更有效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分析
通过前期的研究与测评,我们发现就业困难学生有一些集中的特点,综合归纳为一下几类学生:1、心理困难学生;2、学业困难学生;3、以外貌、谈吐等方面有缺陷为典型的个人基本条件有限的毕业生;4、就业技巧欠缺的毕业生;5、部分暂时性社会需求不足的冷门专业的学生。我们对这类学生进行了长期观察接触,分析如下:
1.心理困难学生
大学生就业,意味着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工作和生活环境上的巨大落差极大挑战着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同行业,同龄人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考虑到个人意向同国家相关政策需求,企业提供岗位数量以及能够给予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的比较等各种情况的契合度,什么是正确的抉择,这一问题使得寻求就业机遇的高校毕业生切实感到了社会经验缺失带来的种种困惑,致使很多大学生在各种就业选择和诱惑面前不知所措。[2]除此以外,自卑心理,从众心理,面对挫折时的矛盾心理,制约大学生大胆迎接挑战,自主选择自己的职业。
2.学业困难学生
在大学里往往存在这样一批同学,他们或是不喜爱自己的专业,或是在大学校园宽松的环境中消极懈怠,缺乏自律能力,导致学业水平底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然而专业能力是用人单位评价应聘者能否胜任所应聘岗位的一项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应聘者能否在竞争取得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个人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只有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不断创新。[3]
3.个人基本条件有缺陷的毕业生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综合素质在求职中的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广泛的多学科知识积累,社会适应能力弱,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普遍缺乏,走上工作岗位后敬业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差。[4]大学生应注意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用较强的适应能力,高尚的人生观、良好的内在修养武装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难而上,清楚认识自己各项优势与不足,提高综合能力,才能在机会出现时紧紧把握住。
4.就业技巧欠缺的毕业生
找一份如意的工作,实力是基础,拥有科学的技巧更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就业技巧包含许多细节,择业应聘时,通过短时间面试展现最完美的自己,并不容易。如何做一份简洁明了而又亮点突出的简历,如何穿着打扮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如何恰如其分的推销自己而不让面试官感到过分吹嘘,如何巧妙地回答面试官的问题使人印象深刻,这些都需要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学习能力却不了解就业技巧是什么,更不会有意识提高自己的就业技巧。
5.部分暂时性社会需求不足的冷门学生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对个各专业学生需求量也不断变化。而高校中设置的各个专业并非在社会经济市场下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平等的就业条件,因此在某些领域存在着毕业生的相对过剩现象。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步入职场时所需具备的一切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个性等,据用人单位提供的数据来看,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其中“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当代大学生最为欠缺的素质。[5]同时,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使得学生学得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学校忽视学生社会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难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三、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
(一)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使得企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新时期世界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裁员甚至倒闭,上述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生本不宽阔的就业渠道更加狭窄和艰难,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研究发现,以上五类毕业生几乎涵盖了当前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而且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毕业生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对高校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工作重心放在这五类就业困难学生身上,其中较有可操作性的是建立起一套具有科学理论支撑和长期工作实践经验总结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研究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由此显示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总结就业困难学生的共有缺陷,改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实现大学毕业生顺利的就业一方面是大学生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固然与一系列的外部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这些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冷遇的学生都存在着与用人单位选拔标准的个体缺陷。这实质上便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高校日常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质疑,从逻辑上讲这是一种证否的验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法合理性的把关阶段。
2.把握毕业生就业成功的科学规律,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高校在面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难度大的困境时,除了要在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上加大工作力度,还要注重工作的效率,不要将就业指导流于形式。总体而言,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大致包括了心理困难、学习困难、生理缺陷(身高、外貌等外形)、就业技能欠缺等四大类。其共同特征是,均对就业抱有一种畏惧、逃避的心态。然而由于其消极态度产生的原因、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因而在帮扶手段上势必要因人而异。我们试图通过研究,像了解病人症候一样把握各类就业困难学生表现,并提出一般性的应对措施,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向与目标。
3.保障困难学生平等就业,实现校园就业的公平公开
各类困难学生在竞争中相比同行业,同龄人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处理他们就业问题时,除了鼓励他们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打拼,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允许的条件下为其提供更好的资源,打造其独特的就业优势,从公平的角度而言,给予困难学生以就业帮扶也有其合理性。因而通过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的合理机制与长效机制,通过构建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体系形成对他们在观念上、物质上、政策的扶持机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因此,结合国情和国民性格特征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研究势在必行。
(二)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构建
1.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因此引导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正确规划显得越发的重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充分发挥信息主渠道作用,为毕业生持续开展各类招聘活动。积极发挥就业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功能。
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不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高校一味追求就业率,未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健康的职业道德操守;教师在宣讲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方面多留于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做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在就业统计工作中不够规范,甚至有些高校将就业协议或证明与毕业证、学位证发放挂钩;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分析系统不健全。
2.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由于统考、统招的大一统格局,在专业设置上具有过强的计划性与指令性,缺乏灵活性和变化性,导致一些落伍于时代的学科或课程仍然存在。[6]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岗位。而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要求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趋势。通过这些信息的归纳、总结,合理设置专业,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育人目标,使自己的毕业生能为用人单位带来良好的效益。[7]
同时,高校在建立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的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职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际锻炼,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模拟职场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扮演职场各种角色来获取不同职业的丰富体验。 [8]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增强实训课时、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
3.职业能力测评体系
研究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可是如何进一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以及其个体间、群体间存在的差别,如何进一步了解到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是就业研究学者、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这种视角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测则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同时,就业能力测评模型的建立更是对于帮扶高校就业困难模式的一种大胆创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输入了新的工作理念,开拓了思路。
4.政府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
在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7]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颁布实施各项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例如:“三支一扶计划” 有效地疏散部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学习的,有效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 “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计划”使得大学生创业获得了更好的环境;这些政策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积极有效的帮扶,应将其纳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帮扶体系。
然而在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一方面,与学校、学生间的互动不足。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学校的信息服务时间延迟问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缺乏政府监督问题等导致政策的实际服务力削弱严重。另一方面,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政策实施程序烦琐,审核时间过长、对于大学生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宣传力度欠缺都使得比较完善的政策框架体系,得不到充分发挥应其有的效用。除此以外,这些政策还缺乏客观评价,评估体系不够开放等问题。
5.大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
针对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差,对于就业形势没有充分了解,转变其就业观念,提高其自身素质是解决这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面对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局面,能够积极寻求相应的对策,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起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然而部分高校毕业生闭门造车,对就业形势的变化缺乏判断和应变能力,还存在“高学历不从事平凡工作”这样自我定位过高的错误思想。
此外,高校毕业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差距,必然要企业在各方面资源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去弥补。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距离同时也在考验企业一定程度的包容与耐心。
参考文献
[1]叶顺军.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81-82.
[2]庄玉强.大学生,你为何毕业不就业?[J].百科知识,2001(9).
[3]叶顺军.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81-82.
[4]姚晓红,吕红雁,张晓霞.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84-85.
[5]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36-337.
[6]胡阳裔.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讨[J].广东科技,2004(11):58-60.
[7]严俊.大学就业状况浅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4(11):30-3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对策
随着整体社会形势及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其中困难学生更是毕业生就业的弱势群体,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对此有所重视,教育部于2009年6月19日下发了《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通过多种方式促进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但是目前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特点和相应帮扶对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还比较缺乏。本文尝试探究困难毕业生面临的困难,分析原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帮扶对策和措施。
一、高校困难毕业生内涵界定
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中对高校困难毕业生的界定,即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和研究需要,笔者又对其中的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进行了细分,现将高校困难毕业生内涵界定如下。
困难毕业生是指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就业竞争力较弱,从而无法获得足够择业机会的毕业生。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看,困难毕业生可以分为三类:
1、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主要来自农村困难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残疾人家庭等,由于得不到家庭经济上的有力支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资金受限等原因而错过经费要求较高的就业机会。
2、专业水平或实践能力不过关的毕业生,由于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倾向于以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为选择标准,部分学习和实践能力较差的毕业生,因为没有其他能够打动用人单位的优点或特质而在求职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3、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毕业生,这部分毕业生受到天生条件的限制,一方面择业方向很窄,加之很多用人单位对这类毕业生的排斥,使他们在择业时难上加难。
二、高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分析
在多次的学生摸底和调研中,笔者发现高校困难毕业生总体上呈现出一些类似的就业特点,现逐条梳理出,期望据此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帮扶困难毕业生顺利求职。
1、就业期望相对矛盾
大部分就业困难毕业生在就业前都对自身条件、家庭环境等有一定的权衡,大都青睐于相对稳定的工作,虽然对薪酬会有一定的要求,但不会过度攀高;在就业地的选择上,多数就业困难毕业生(尤其是第一类和第三类就业困难毕业生)倾向于回自己家乡工作以照顾家庭或获得家庭照顾。但同时,就业困难学生又会不自觉地受到周围其他同学的影响,在工作岗位、薪酬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形成一种矛盾的就业期望和自我定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顺利求职。
2、求职途径相对闭塞
在求职途径上,一方面由于就业困难毕业生在大学成长过程中相对比较封闭,在信息的获取、渠道的开拓方面主动性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在可以帮助其就业的社会资源方面也相对较少,因此,求职渠道相对闭塞,大多集中于校园招聘会、网络招聘等。
3、求职竞争力明显不足
在同样的求职市场上,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但三类困难生相比较而言,第一类和第二类毕业生的压力相对较小,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求职技巧,或调整求职方向和目标来提高自身就业力,但第三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则很难缓解,是就业市场上最困难的群体。
4、自身及家庭、社会压力凸显
就业困难毕业生还有一个突出的就业困境就是面临自身和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自身方面,由于自身能力或专业素质的不足,对自己成功就业缺乏信心,同时担忧自己毕业后无法顺利求职给家庭带来的负担或影响,心理上会比较敏感和脆弱;另一方面,家庭对其又给予了一定的期望,会无形中给这些毕业生带来心理负担;但同时,社会对这些毕业生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在买方市场凸显的就业市场上,雇主们更青睐于各方面能力和素质优秀的毕业生,从根本上给这些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压力。
三、加强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支持的对策建议
针对困难毕业生的以上就业特点,要提高其就业效率和质量,应从学生、学校、政府和社会多个层面共同着手。
1、学生层面,提高自我成长主动性和求职积极性
要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质量,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学生自身提高其竞争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能力,并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化劣势为优势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就业期望是否合理对毕业生求职能否成功有着重要的理念引导作用。困难毕业生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好自我认知,以调整就业期望,端正就业态度,提高求职成功几率,而不能盲目和周围其他同学攀比。自我认知需要困难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根据实际成长情况不断调整个人定位和生涯发展规划来确定。应树立主动竞争、服务基层、多渠道就业的观念,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
求职途径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求职效率。困难毕业生应在整个大学生活阶段扩展视野,积极参与社团或相关实践活动,扩大交际范围;在毕业期,应主动关注校园宣讲招聘会等相关信息,有意识地去积累、搜集就业信息,拓展求职渠道;同时应注意了解相关政策,如“三支一扶”、村官计划等,多渠道就业,而不能局限于事业单位等某类岗位。
求职竞争力是毕业生求职的核心要素。困难毕业生只有提高求职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而竞争力是长期的综合素质积淀而成,而不是一蹴而就。困难毕业生群体应在加强日常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沟通、表达、协调等多种能力素质,以提高就业市场适应能力,弥补不足之处;同时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如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在毕业期,还应积极参加校内外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课程和活动,把握相关职业能力培训或指导机会,提高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提高求职成功率。
求职心理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困难毕业生的求职心理压力一般要大于其他同学,而且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所以,这部分群体的毕业生应适时调整心理动态。一方面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学会扬长避短;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不断提升各种求职技能;同时还应坦然面对就业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就业机会。
总之,就业困难学生和未就业学生应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就业形势,端正就业态度,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地关注相关就业信息、把握就业机会,增强自身的职场竞争力。
2、学校层面,分类提升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求职竞争力
要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质量,高校相关部门和教师应当发挥导航作用,引导、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高求职竞争力。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提升的方式方法应有所不同。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短期来看,学校应当在了解学生实际困难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就业便利及推荐,但从长远看应该在学生入校初期即及时了解学生生活状况,在学习和生活中提供有力帮助。另外,针对这一类型的毕业生,学校还可提供适当的经济援助,如提供求职路费或求职物资准备补贴,提供一些必要的求职技能方面的考试补贴,以免其因为经费有限错过求职机会。
针对专业水平或实践能力不过关的毕业生,短期来看,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提高应聘成功率的讲座和培训,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面试、应聘的技巧。但从长期角度看,学校应当注重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虽然在一定的人群中,学生的水平始终有不平衡,但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应当达到单位应聘的一般性要求。
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毕业生是情况较为复杂且难处理的群体。短期来看,学校应当在学生开始着手就业时期帮助联系对这部分学生有就业优惠及倾斜的用人单位,并组织学生参与面试。从长期来看,学校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并掌握他们该方面的需求信息,建立稳定、定期的供求关系,以减小毕业时间苦难学生的就业压力。
另外,学校还应开设个性化指导,加强对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引导和个性化咨询,以提供进一步的人文关怀;困难学生的辅导员也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并做好日常安抚和关心,以缓解其心理压力,防患于未然。
3、政府和社会层面,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支持氛围
在学生和校方积极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针对这部分困难群体的保障机制也应该列入重点建设范畴,帮助学生在面临就业困难时,长期和短期帮助并举,以帮助学生缓建待业的焦躁情绪,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就业。困难群体的保障机制离不开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策具有保驾护航作用,尤其是对于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各级政府应当考虑到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具体困难和特殊性,提供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扶助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对社会上某些用人单位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不公正招聘进行体制机制上的合理引导和规范,以营造良好的就业市场氛围和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都面临着或即将面临社会群体对自己的评判和眼光,社会的支持抑或是歧视都会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心理和就业实际造成不同的影响。对就业困难学生,校方和政府、用人单位都有义务在社会上宣导平等、关爱的扶助意识,正确看待这部分人群暂时的、有一部分客观原因的就业困难,而不是一味的责备甚至歧视,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关注这个群体的成长和进步,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提供支持的社会氛围。
总之,要切实提高高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需要毕业生自身、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内外联动的合力作用下才会切实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就业,完善其职业生涯发展,促进整个就业市场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2009(6).
县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被国家扶贫开发办公室评为“国家级贫困县”。相对其他地区来说,扶贫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多年来,供电公司一直把履行社会职责、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致力于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恪尽企业职责,千方百计的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解决贫困区域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近几年来主要的公益活动有以下几项:
(一)捐资助教活动
(二)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
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的工作方案》及县委基层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我公司大力开展帮扶村电力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自开展新农村电气化村建设以来,我公司已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60个,建设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镇)4个,总投资共计2200余万元。完成了两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乡建设任务和8个c类新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任务。今年确定了我县30个村为帮扶对象,计划投资943.4万元。现已有6个村领料开工,投资共计100余万元。
通过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既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在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农村环境的同时,可靠的供电极大支持了村民致富热情,促进了养殖业、农副业较快发展,增加了百姓收入,老百姓的生活逐步改善,人们对用电企业的满意率不断增加,公司的利益稳步增加,达到了企业和客户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亲民爱民活动
近年来,按照县委关于开展亲民爱民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公司成立了亲民爱民活动领导小组,公司领导通过当地乡政府、村委会,找到所帮扶的困难对象,深入到被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如实了解其家庭生活生产学习等情况,并详细记录,登记造册,建立帮扶台帐,制定帮扶措施。县亲民爱民活动中,公司31名中层干部共帮助11名困难学生,每人拿出1000元慰问金,每位学生得到3000元的无私帮助。每逢节日公司领导都会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帮扶对象家中看望,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和资助金,为贫困户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与帮扶对象谈心,鼓励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励贫困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并针对不同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共商脱贫致富的门路,帮助贫困学生搭建勤工俭学、顺利完成学业计划,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几年来,电力始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各项社会救助活动,每年都筹措资金捐资助教,扶贫帮困献爱心。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将立足公司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一如继往的把帮助弱势群体、扶贫助教、服务于民、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对公司公益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性捐款、捐助活动,发展为长期性的帮扶活动进行下去,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二)每一次公益活动进行小结,每一阶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建立比较健全的工作台帐。